(路透倫敦9日電)專家今天表示,根據新版的國際心理健康診斷手冊,數以百萬計健康民眾,包括害羞或性格反叛的兒童、沉浸喪親之痛或對某事物執著迷戀的人,都有可能被錯誤歸類於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修訂版即將付梓,然而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與其他專家在分析此書時表示,書中指出的心理疾病新分類,說好聽是「愚昧」,說難聽是「令人憂心且危險」。
英國利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金德曼(Peter Kinderman),在倫敦1場簡報上提到這本手冊引發廣泛關切。
他說:「許多性格害羞、古怪、沉浸喪親之痛或是感情關係非傳統的人,會赫然發現自己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這不僅不符人情、不科學,也無助判定患者需要什麼協助。」
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DSM內有精神疾病症狀與其他診斷指標,在全球廣為使用,被視為心理健康醫學的診斷「聖經」。
1萬1000多名健康專家已連署要求第5版手冊先暫停出版,並重新深思。
美國精神醫學會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專家表示,某些診斷像是「對立反抗性疾患」(opp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或是「淡漠症候群」(apathy syndrome),有降低心理疾病嚴肅性與行為醫療化的風險,因為大部分人認為這類症狀正常或僅是輕微古怪。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1.我曾和一位家醫科專科醫師討論過精神科診斷這回事,事實上他在剛畢業時曾有一段時間(大約是一年左右)在精神科療養院接受過訓練,他告訴我,把精神科診斷隨便往自己身上貼是一件恐怖的是,第一是精神科診斷對於一個人狀況不好時,隨便就能找到好幾個符合的診斷,有的精神科醫師甚至開玩笑地說,如果要認真診斷,一個患者可以同時出現20個符合的診斷,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在精神出狀況時,也一次同時出現三個精神科診斷,他選擇利用功能性醫學找出自己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根本解決問題,沒有靠精神科藥物長期控制。對患者治療,若只是把焦點擺在精神科診斷上,對於患者的根本改善,效果有限,關鍵是這些精神狀況或者身心狀況不穩定為何會出現,原因何在?沒有處理根源,只是針對症狀開藥,接下來恐怕就是長期的藥物依賴。這位家醫科醫師會這樣說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自己也曾短暫地精神出現狀況,然而後來完全痊癒,不須任何藥物治療。
2.最近本地的精神醫學會的通訊一直在宣導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有什麼變革,每一版的變革除了一些精神疾病定義有些微修改外,疾病的種類一定是新版比舊版多上不少,新版第五版也不例外。
3.到底什麼是正常?這是許多人看診或者是私底下常常會詢問我的問題,之前我還在住院醫師訓練時,曾聽過一位前輩為正常下了一個實質的定義,他是這麼說的:「所謂正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是work,能夠穩定地工作,第二是fun,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或嗜好去從事,第三是love,能夠愛人以及被愛,換句話說是人際關係穩定,且有實際的感情交流。建議大家要檢視自己是否正常,可以參考這些指標。
4.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有趣了解的人可以找一片DVD紀錄片看看:DSM診斷與統計手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