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習慣 減緩心理疾病
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患者若能改變一下生活型態,可以幫助改善病情。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指出,憂鬱症、焦慮症患者多運動、多到戶外走走、多幫助他人,都有助減緩病情,且減緩病情效果和藥物治療不相上下。
精神病學專家羅傑‧華許教授擔任研究計畫主持人,他稱這種治療方式為「治療性生活型態變動」(TLC),像營養、人際關係、放鬆技巧、宗教信仰等也和身心疾病治療有關。
華許教授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所發出的新聞稿中指出,「治療性生活型態變動」對身心疾病患者大有好處,不但有效,且花費不貴,患者還能真正享受生活。比起藥物治療,這種治療方式副作用少,且比較不會引起併發症。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心理學家」期刊網站(American Psychologist)。研究結果發現,運動不只能讓人感覺良好,還可以幫助學童提升學校表現,成人也可以藉由運動改善認知表現,年長者規律運動,有助減緩記憶退化,運動也有助大腦神經元形成。
身心疾病患者也要特別注意飲食。研究也顯示,食用大量蔬菜、水果與魚類食物,或可提升學童課業表現,維持成人認知功能,減輕精神分裂症、情緒障礙症狀。
身心疾病患者若能參與宗教、靈性活動,將心思焦點放在愛、饒恕,有助減輕焦慮、憂鬱、藥物濫用等困擾。如果多多參與公益活動,服務他人,對身體、心理健康都大有益處,或許還可以延長壽命。
什麼是治療性生活型態改變( 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 ,簡稱TLC)?最近美國的學者提出以運動、營養、人際關係、放鬆技巧及宗教信仰的協助來幫助精神疾病患者改善。根據這位Roger Walsh教授的研究指出:,「治療性生活型態變動」對身心疾病患者大有好處,不但有效,且花費不貴,患者還能真正享受生活。比起藥物治療,這種治療方式副作用少,且比較不會引起併發症。
以運動來說,我在部落格已經多次提出相關研究來提醒大家,這位學者同樣引用相關研究大力推薦:
運動不只能讓人感覺良好,還可以幫助學童提升學校表現,成人也可以藉由運動改善認知表現,年長者規律運動,有助減緩記憶退化,運動也有助大腦神經元形成。
營養方面,他也透過相關文獻的研究結果,鼓勵大家多利用根本改善身體健康的方式來提昇身心健康:
食用大量蔬菜、水果與魚類食物,或可提升學童課業表現,維持成人認知功能,減輕精神分裂症、情緒障礙症狀。
此外,參與公益活動(從奉獻服務中肯定自我存在價值)、宗教靈性活動(從愛、寬恕中,重新審視自己與身邊的人之關係與意義),都能減輕焦慮、憂鬱及藥物濫用的困擾。
對治療性生活型態改變有興趣的人,不妨透過連結參照原文摘要:
http://psycnet.apa.org/index.cfm?fa=buy.optionToBuy&id=2011-01021-001
以下,我也分享兩則實際的臨床案例給大家參考,第一位是年約四十多歲的女性,她被診斷有精神分裂症多年,之所以到診所來求診,主要是因為她在原本醫院求診,發現醫師開的藥物副作用讓她感到非常不適,多次跟醫師溝通後,都沒有獲得正面的回應及看到藥物調整,因此在家人的建議下到診所來評估及診治。
看診的第一次,我先為她做藥物調整,並從營養調整上給予明確的補充建議,同時囑咐她務必開始每天運動,大概是看診後的第三週開始,她每天花至少四十分鐘的時間到住家附近去快走,有時甚至會走到一個小時,經過兩個月的時間不到,她原來過重的體重減到令人稱羨的好身材,同時精神、體力及氣色令人為之驚艷,精神的穩定及睡眠品質的提昇更不在話下,同時,因為自己的改變實在是太好太大了,因此,她看到家人不運動,還會鼓勵他們跟她一樣走出去,當然,也因為這樣,她原本的藥物控制劑量只需減半,即能維持相當理想穩定的狀態。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年約二十出頭的年輕女孩,之前,被診斷有精神分裂症以及強迫症,她的狀況在藥物控制下,症狀仍然很不穩定,而且強迫症狀非常嚴重,轉至診所就診時,首先,我就是給她慢慢減輕藥物的種類及劑量,同時搭配營養療法,更囑咐她要開始運動。治療的前一年,藥物順利慢慢減藥,但強迫症狀雖有改善,但差強人意,後來,跟患者做過心理建設,找回個案的自尊,讓他願意開始為自己負起責任,接下來,母親不放棄地邀她一起上健身房運動,大概在一個月前,她點頭答應上健身房,經過一個月,每週至少五天到健身房報到,結果她的情緒及思考大大改善,之前幾乎足不出戶,現在每天笑臉迎人,還會鼓勵家人以正面的思考來過生活,強迫症狀也改善八成以上,家人都感到非常欣慰與高興,感覺家中有天使降臨,因此,回診時,母親感恩的心情溢於言表,讓人也不禁一起感到雀躍。
以上提供兩則臨床上的實際案例鼓勵有精神困擾,尤其是那些為藥物副作用所苦,但療效有限的患者,應該多瞭解治療性生活形態改變的觀念及利用相關治療原則,來幫助自己做真正的身心狀況改善,減輕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與依賴,恢復原本健康的生活形態與活力,好好過生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