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孩子真的需要藥物治療嗎?
科學家認為藥物會影響兒童發育








    本報倫敦11月18日電(記者  何屹)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調皮、逃學等症狀恐怕是家長的一塊最大心病。上課不聽講就取得不了好成績,沒有好成績就進不了好學校,進不了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今后就過不了好日子……種種似乎理性的推論促使家長走進醫院,走向醫生。


  還好,現代醫學有個叫做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ADHD)的概念可以和這些不符合家長心願的孩子的行為聯系在一起。孩子從此開始了求醫問藥的過程,開始變得乖了起來;家長如釋重負,對孩子的未來也升騰起新的期望。然而,有幾個問題是家長必須要問的:你的孩子真的是多動症嗎?服用這些治療的藥物是否會有副作用?其長期效果又如何呢?

  其實,發現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是相當近代的事,其定義還不是很清楚,也沒有什么比較精確的檢測工具,心理健康診斷手冊對其症狀的描述也很模糊,比如不聽話或愛丟東西等。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比較容易做出過度診斷。

  英國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慈善基金阿迪斯的創辦人安德里亞.比爾伯曾表示,對兒童多動症給予過多關注,就將導致診斷和治療的增加。美國醫療條件較好的富人區,其用藥量高于貧民區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對兒童缺陷多動症爭議較多的地區,其情況則有所不同。比如澳大利亞,可以比較容易開出兒童缺陷多動症的處方藥,但反對的呼聲也非常強烈。去年對該國的調查結果顯示,富人區中每300個兒童,僅有1人可以獲得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處方藥;而貧民區中則每25名兒童中就會有一個能夠得到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處方藥。

  對于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目前醫學上有不少快速有效的藥物,如安非他明及methylphenidates等等。這些藥品都是一些強刺激物,容易引發心臟病、休克、幻覺及成癮等症狀。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曾多次對ADHD藥品發出過警告,加拿大衛生部也曾暫停過一些ADHD藥品的銷售。

  今年夏天公布的一份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的跟蹤調查顯示,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的藥效三年后完全消失。有證據表明,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藥品影響兒童的發育。

  右腦大腦皮層控制著人類的注意力。美國心理健康國家研究所在本周發布的一項神經學研究顯示,不服用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藥品的兒童右腦大腦皮層在7歲半的時候達到最大厚度,而用藥兒童達到右腦大腦皮層最大厚度的時間比非用藥兒童晚3年。大多數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到了青春期時,其大腦皮層呈現正常狀態。美國布法羅大學的威廉姆.波漢姆在英國BBC電視臺上明確表示,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他傾向于采用行為治療手段,而非藥物。

  《心理發育》雜志在今年11月公布的一項由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組成的長期行為研究報告表明,進入學校的兒童,其注意力與學習成績有一定的聯系,但對掌握數學和語言來說,其影響很小,而所謂的“多動症”與未來學術成就之間更是沒有什么直接的關聯。

  專家認為,近年來兒童缺陷多動症的診斷與治療的增加與家庭和社會壓力直接相關,同時也與追求經濟利益有關。海德爾堡大學的研究表明,美國兒童缺陷多動症治療和藥品市場每年高達30億美元。到2012年,英國的兒童缺陷多動症治療和藥品市場也將達到1億1百萬英鎊。而各大相關制藥公司每年還在向游說團體投入大量的資金,要求政府放寬對兒童缺陷多動症藥品的限制和管理。

  兒童多動症是個有爭議的話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新的診斷手段和治療手段不斷出現。對于確實患有疾病的兒童,采取必要的治療手段以減輕痛苦無可厚非。但如果僅僅因為孩子有點調皮,有點淘氣,就采取一些對其一生不知道有什么影響的藥品來加以治療,來控制其行為,卻有待商榷。在孩子青春發育期之前,我們的社會能否容忍一些有點調皮、類似《木偶奇遇記》中皮諾曹一樣的孩子來增添我們生活的樂趣,還是僅僅需要一些循規蹈矩的乖乖娃?這不僅需要家長考慮,恐怕社會也要認真考慮考慮。


文章出處:http://www.stdaily.com/big5/stdaily/2007-11/20/content_743105.htm


 


這篇綜合報導提到一些最新的研究報告,但我敢肯定的說,以目前的醫療產業的走向,這是篇擋人財路的文章,很難普遍但很可貴。


很多家長詢問開利他能(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METHYLPHENIDATE)的醫師,這種藥有沒有副作用?十之八九得到的答案都是很安全,幾乎沒有副作用,然而在這篇文章中明確的把藥物對於大腦成熟的影響的研究寫出來讓大家知道,光就這一點,足夠讓很多家長震驚,我在門診時常與家長討論中樞神經興奮劑對小朋友可能的影響,有不少家長第一個反應是:醫師為什麼都沒說?


除了醫師本身不覺得在藥物仿單上所載明的副作用有多嚴重外,大部分的醫師是不知道在藥物之外,如何幫助這些小朋友,所以,我們能目睹的就是醫師好心的勸家長務必讓小朋友服藥,不然屆時會變成爹不疼,娘不愛,同學討厭也不得老師歡心的中輟生。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身為家長,面對小孩的狀況,我們有責任瞭解更多,因為我們在幫小孩作決定的同時,可能就會影響他們一輩子。


過動及注意力缺乏這種診斷與藥物治療,我覺得已經非只是醫療本身能解釋的了,至於後面有哪些內情,值得我們探討與深思。


願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快快樂樂成長與學習,前提是遠離可能有害的藥物,並用無害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