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影響全球超過 2.64 億各個年齡段的人。了解其機制對於製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巴斯德研究所、Inserm 和 CNRS 的科學家近幾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群落的不平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物減少,從而導致類憂鬱行為。這些發現證實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於2020 年 12 月 11 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腸道中的細菌群,稱為腸道微生物群,是體內最大的細菌庫。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宿主和腸道微生物群是互惠互利的系統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的觀察還揭示了情緒障礙與腸道微生物群損害之間的聯繫。巴斯德研究所、CNRS 和 Inserm 的一個科學家聯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確定了腸道微生物群與氟西汀(百憂解)的功效之間的相關性,氟西汀是一種經常用作抗憂鬱藥的分子。但一些控制憂鬱症的機制,全球殘疾的主要原因,仍然未知。

科學家們最近使用動物模型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微生物群變化會導致類憂鬱的行為,特別是導致血液和大腦中脂質代謝物(新陳代謝產生的小分子)減少。

這些脂質代謝物,被稱為內源性大麻素(或內源性大麻素),協調體內的通訊系統,該系統因代謝物的減少而受到嚴重阻礙。腸道微生物群在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發揮作用

內源性大麻素與受體結合,該受體也是 THC 的主要靶標,THC 是最廣為人知的大麻活性成分。科學家們發現,海馬迴(參與記憶和情緒形成的關鍵大腦區域)缺乏內源性大麻素,會導致類似憂鬱的行為。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健康動物和情緒障礙動物的微生物群獲得了這些結果。正如巴斯德研究所 (CNRS/Institut Pasteur) 感知和記憶部門負責人、該研究的共同最後作者之一 Pierre-Marie Lledo 解釋說:“令人驚訝的是,只需將患有情緒障礙的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群轉移到良好的健康動物腸道內,便足以帶來生化變化並賦予後者類似憂鬱的行為。”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在情緒障礙動物中顯著減少的細菌種類。然後他們證明,用相同的細菌進行口服治療可以恢復正常水平的脂質衍生物,從而減輕類似憂鬱行為。因此,這些細菌可以作為抗憂鬱劑。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

“這一發現顯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在正常大腦功能中所起的作用,”微環境和免疫部門(巴斯德研究所/Inserm)負責人、該研究的共同最後作者 Gérard Eberl 繼續說道。如果腸道細菌群落失衡,一些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的脂質就會消失,從而促進類似憂鬱行為的出現。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使用特定細菌可能是恢復健康微生物群和更有效治療情緒障礙的有前途的方法。

鄭醫師補充:

內生性大麻素是自體產生的神經傳導物質,可以幫助放鬆,減輕焦慮及改善憂鬱。除腸道菌叢會影響之外,規律運動也有助於提高內生性大麻素的濃度,完整而根本的抗憂鬱療程,應包含腸道菌叢平衡及規律運動,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Grégoire Chevalier, Eleni Siopi, Laure Guenin-Macé, Maud Pascal, Thomas Laval, Aline Rifflet, Ivo Gomperts Boneca, Caroline Demangel, Benoit Colsch, Alain Pruvost, Emeline Chu-Van, Aurélie Messager, François Leulier, Gabriel Lepousez, Gérard Eberl, Pierre-Marie Lledo. 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993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