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研究:中年人每週做惡夢 疑失智前兆
2022/09/22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英國伯明翰大學神經病學專家歐泰庫(Abidemi Otaiku)廿一日登上醫學期刊《刺胳針》旗下《電子臨床醫學》期刊的最新論文指出,每週至少做一次惡夢的中年民眾,不僅認知衰退速度較快,年老時的失智風險更高出三倍。若結論屬實,可望成為科學界進一步偵測失智及延緩認知衰退的新研究方向。
約有五%成年人每週至少做一次足以驚醒的惡夢,除了壓力、焦慮、睡眠不足等惡夢潛在誘因,科學界近年也從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發現,常做惡夢者認知衰退速度較快且未來失智風險較高。為瞭解此結論是否適用於健康成年人,歐泰庫就過去檢視睡眠品質的三起研究進行追蹤,相關數據涵蓋受試者為逾六百名卅五至六十四歲的中年人及二六○○名七十九歲以上者,使用統計軟體分析較常做惡夢者是否較可能認知衰退及被診斷為失智。
睡眠品質差 大腦囤積不良蛋白質
結果發現,每週至少做一次惡夢的卅五至六十四歲中年人在追蹤十年期間,認知衰退速度較快,年老時失智風險更是不太做惡夢者的四倍;受試的七十九歲以上、自稱常做惡夢者後來被診斷失智的機會則高了一倍。至於可能原因,常做惡夢造成睡眠品質不佳,以致大腦囤積和失智相關的不良蛋白質,或是遺傳因素。
不過,歐泰庫研究假設,大腦右額葉內神經退化,使人們做夢時更難控制自身情緒,結果又反過來導致惡夢。他指出,過去已知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常在確診前多年即已開始,惡夢可能是最早的跡象之一,可以此識別高危險群。但他強調,只有一部分常做惡夢的成年人可能失智;應對失智的最佳良方則是預防,在不良飲食、缺乏運動、吸菸、飲酒過多等已知風險上改變自我行為。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失智症或是巴金森症,睡眠障礙(常做惡夢)是一項共同指標,因此中年開始經常有做惡夢的狀況,務必留意,基因檢測或其他失智症相關預測性檢測近年相繼出爐,不妨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自己的體質,此外,營養補充及健康生活型態的積極介入,也能降低相關腦部退化性疾病的相關風險。千萬不要等到症狀出來才開始想挽救,因為一旦確診,幾乎都是不可逆的退化,藥物及其他治療最多只是延緩退化的進程,失智症或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狀況實質改善極為有限。
參考文獻:
Distressing dreams, cognitive decline, and risk of dementia: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ree population-based cohort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