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治療巴金森氏症有曙光 台灣研究新療法獲多國專利

2022年11月9日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日媒體再傳俄國總統普丁罹患巴金森氏症,這項消息已經不是新聞。台灣在巴金森氏症的新藥開發居於不可或缺的地位,目前有多家醫學中心積極執行新藥臨床試驗,這項獲得多國專利的醫藥技術源自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

神經傳導物質 多巴胺前驅物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這項疾病的命名源自西元1817年英國的巴金森醫師最早出書記載這項疾病的症狀,包括肢體顫抖、四肢無力、肌肉僵硬、步態遲緩、重心不穩等。病程在5-10年內可能導致患者完全失能。俄羅斯的神經科學家康斯坦丁特列季亞可夫在1919年在他的博士論文裡記載巴金森氏症的病理原因,是由於腦部黑質體裡面的多巴胺神經死亡所致。

此研究成果給醫藥研究提供了一個方向,1960年代發明了左多巴(L-dopa),這個藥物是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的前驅物,可以在腦內轉變成多巴胺,暫時緩解運動困難的症狀,但是這個藥物沒有辦法阻斷多巴胺神經繼續退化,也無法防止病患出現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簡稱PDD)。

用多靶點治療 清腦內神經毒素

 

何應瑞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發現CEF藥物不僅防止PD動物腦神經的退化,還可以修復已經受損的神經;台大醫院神經內科戴春暉醫師以腦部微電極測量證實改善視丘下核的異常放電。何應瑞教授隨後與哈佛大學Dr. Mehrdad Ayati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安芝醫師合作進行前置人體試驗,發現CEF不僅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高雄醫學大學王瑋翰教授藉由神經心理學測驗證實改善了患者的認知功能;放射科高潘福醫師使用TRODAT照影顯示患者腦部紋狀體的多巴胺神經末梢密度增加;沈昭瑜醫師執行MRI照影經過長庚大學翁駿程教授使用DTI技術分析顯示患者從腦幹投射到前腦的多巴胺神經纖維路徑更充實。

這些證據除了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也促使美國FDA及台灣食藥署核准這項醫藥技術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鄭醫師補充:

路易體失智 (DLB) 是由路易體積累、粒線體破壞和突觸中谷氨酸過量引起的,最終導致興奮性毒性、神經變性和認知障礙。頭孢曲松 (Ceftriaxone,簡稱CEF) 通過增加谷氨酸轉運蛋白 1 的表達和谷氨酸再攝取來降低興奮性毒性。

之前已發表相關研究大多是動物實驗,期待在人體試驗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療效,讓有效的巴金森氏療法早日面世,造福更多患者。

參考文獻:

 1.Ho Y-J, Shen M-S, Tai C-H, Li H-H, Chen J-H, Liao W-C, Chiu P-Y, Lee I-Y, Lin C-L and Hung C-S (2019) Use of Ceftriaxone in Treating Cognitive and Neuronal Deficits Associated With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Front. Neurosci. 13:507. doi: 10.3389/fnins.2019.00507

2.Ho YJ, Weng JC, Lin CL, Shen MS, Li HH, Liao WC, Tsai NM, Hung CS, Lai TJ, Lee IY. Ceftriaxone Treatment for Neuronal Deficits: A Histological and MEMRI Study in a Rat Model of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Behav Neurol. 2018 Aug 1;2018:4618716. doi: 10.1155/2018/4618716. PMID: 30154934; PMCID: PMC60929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