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延緩巴金森氏症惡化

肉桂是一種很常見的香料、調味品,中醫有時也會以肉桂入藥。近日美國羅許大學醫學中心神經醫學專家進行動物實驗發現,患有巴金森氏症的老鼠吃了肉桂後,肉桂似乎可以改變病鼠大腦細胞、生物力學反應。研究人員認為,未來肉桂或可幫助巴金森氏症患者延緩病情惡化、減輕病情。

研究發表於「神經免疫學藥理期刊」(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羅許大學神經學教授卡里帕達‧帕漢指出,好幾百年來,世界各國很多地方都有使用肉桂的習慣。肉桂算是一種非常安全的成分,而肉桂說不定可以幫助延緩巴金森氏症病情。

帕漢博士指出,肉桂經肝臟代謝後會轉化成苯甲酸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核准一種治療肝臟代謝缺陷藥物就含有苯甲酸鈉,苯甲酸鈉有殺菌作用,因此也常被用來當成防腐劑。

帕漢博士分析,在美國,市售肉桂主要分兩大品種,一種是中國肉桂,另一種是原生種錫蘭肉桂。兩種經代謝都會轉化成苯甲酸鈉,不過中國肉桂含香豆素,而香豆素帶有肝毒性分子,因此從質譜分析可發現,錫蘭肉桂比中國肉桂更純。

帕漢博士表示,醫學界已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大腦中的「帕金蛋白」(Parkin)、「DJ-1蛋白」會逐漸減少。這次研究顯示,巴金森氏症病鼠食用肉桂粉後,肉桂經新陳代謝會轉化為本苯甲酸鈉,苯甲酸鈉會進入大腦,阻止「帕金蛋白」、「DJ-1蛋白」流失、保護神經元,並讓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恢復正常,進而改善巴金森氏症病鼠運動功能。

帕漢博士認為,如果研究結果也適用於人類巴金森氏症患者,對於退化性神經性疾病的治療,將是一項很大的進展。

鄭醫師補充:

肉桂在醫療上的應用研究,過去研究發現可以幫助抗病毒,例如HIV以及泡疹病毒等等:

  1. Premanathan, M; Rajendran, S; Ramanathan, T; Kathiresan, K; Nakashima, H; Yamamoto, N (2000). "A survey of some Indian medicinal plants for 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ctivity".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112: 73–7. PMID 11094851. 
  2.  Benencia, F.; Courr�Ges, M. C. (2000). "In vitro and in vivo activity of eugenol on human herpesvirus". Phytotherapy Research 14 (7): 495–500. doi:10.1002/1099-1573(200011)14:7<495::AID-PTR650>3.0.CO;2-8. PMID 11054837.

抗氧化:

Cabello, Christopher M.; Bair Wb, Warner B.; Lamore, Sarah D.; Ley, Stephanie; Bause, Alexandra S.; Azimian, Sara; Wondrak, Georg T. (2009). "The cinnamon-derived Michael acceptor cinnamic aldehyde impairs melanoma cell proliferation, invasiveness, and tumor growth".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46 (2): 220–31. doi:10.1016/j.freeradbiomed.2008.10.025. PMC 2650023. PMID 19000754.

改善糖尿病:

  1. Khan A, Safdar M, Ali Khan MM, Khattak KN, Anderson RA (2003). "Cinnamon improves glucose and lipids of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6 (12): 215–218. doi:10.2337/diacare.26.12.3215. PMID 14633804. 
  2. Lu, T.; Sheng, H.; Wu, J.; Cheng, Y.; Zhu, J.; Chen, Y. (2012). "Cinnamon extract improves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Nutrition Research 32 (6): 408–412. doi:10.1016/j.nutres.2012.05.003. PMID 22749176.

  既可抗氧化有可以改善糖尿病,就可以改善失智症:

  1. Even, Dan. "Cinnamomum.—Cinnamon.". Retrieved 2011-06-09.
  2.  Frydman-Marom, Anat; Levin, Aviad; Farfara, Dorit; Benromano, Tali; Scherzer-Attali, Roni; Peled, Sivan; Vassar, Robert; Segal, Daniel; Gazit, Ehud; Frenkel, D; Ovadia, M (2011). "Orally Administrated Cinnamon Extract Reduces β-Amyloid Oligomerization and Correct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imal Models". In Dawson, Ted. PLoS ONE 6 (1): e16564. doi:10.1371/journal.pone.0016564. PMC 3030596. PMID 21305046.

述研究報導參考文獻:

Saurabh Khasnavis, Kalipada Pahan. Cinnamon Treatment Upregulates Neuroprotective Proteins Parkin and DJ-1 and Protects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a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2014; DOI: 10.1007/s11481-014-9552-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維生素D 提升大腸癌患存活率

 

大腸癌患者若能去曬曬太陽,透過曬太陽攝取充足維生素D,不但可以幫助穩定病情,還有助延長壽命、提升存活率。英國最新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血液中如果有高濃度維生素D,較容易存活下來,存活率會比較高。

研究發現,與維生素D濃度偏低患者相比,如果大腸癌患者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較高,死亡風險就能減少一半。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透過曬太陽、食物攝取維生素D,可助大腸癌患者提升長期存活率。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團隊以大約一千六百名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患者大腸癌,且都經過開刀治療。研究團隊檢測他們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並追蹤其健康變化,結果發現,維生素D濃度與患者存活率息息相關。

所有患者當中,以第二期患者最能蒙受其利,這些患者腫瘤已經長得有點大,但癌細胞還沒有擴散,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充足,存活率便能大大提升。研究數據顯示,維生素D濃度最高患者當中,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存活超過五年,相較之下,維生素D濃度最低者只有不到三分之二比率存活超過五年。

 

鄭醫師補充:

 

1.維生素D本來就可以調節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態。癌症患者需要健全的免疫系統來協助抗癌。

2.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是否充足?可以透過客觀的實驗室檢測來確認。

3.不想或者不方便曬太陽的人,可以透過維生素D的補充來達到提升維生素D濃度的效果,但劑量必須充足。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d.ac.uk/news/2014/vitamindcancer-090714

參考文獻來源:

Plasma Vitamin D Concentration Influences Survival Outcome After a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 Lina Zgaga,
  • Evropi Theodoratou,
  • Susan M. Farrington,
  • Farhat V.N. Din,
  • Li Yin Ooi,
  • Dominik Glodzik,
  • Susan Johnston,
  • Albert Tenesa,
  • Harry Campbell,
  • and Malcolm G. Dunlop

JCO JCO.2013.54.5947; published online on July 7, 2014;

http://jco.ascopubs.org/content/early/2014/07/02/JCO.2013.54.594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黃酮素妙用!抑制腦癌細胞生長

 

許多蔬果富含多種類黃酮素,據有抗氧化功能,是女性的福音。現在,更有研究顯示,在輔助癌症治療及抑制癌細胞生長上,植化素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根據德國最新研究指出,飲食中含大量膳食纖維,尤其是富含某種類黃酮素的蔬果及豆類,如鷹嘴豆芽素A等,能有效抑制腦癌細胞生長。

植化素鷹嘴豆芽素A 抑制神經細胞瘤效果明顯

根據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學者監測在鷹嘴豆芽素A biochanin A(BCA)、金雀異黃素genistein (GST)、以及亞麻木酚素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SDG)影響下的癌細胞生存能力,發現鷹嘴豆芽素A成分,對於抑制神經細胞瘤的癌細胞生長有非常有明顯效果。學者更進一步發現,每公升濃度高達50微莫耳的鷹嘴豆芽素A能減緩腫瘤生長達25%,此份研究已被收錄於《癌症醫學》(Cancer Medicine)期刊。

【認識「鷹嘴豆芽素A」】

Biochanin A (BCA)被稱為鷹嘴豆芽素A,是因為首先在鷹嘴豆裡被找到。但鷹嘴豆一詞,對於國人來說,可能是相當陌生的一種食物。其實,鷹嘴豆就是一般人俗稱「雪蓮子」的食物,由其形似鷹嘴而得名,也因為鷹嘴豆富含豐富澱粉,容易增加飽足感的特性,在國外經常被用來入菜,取代主食食用,在維吾爾當地更被用來入藥使用。

此外,鷹嘴豆芽素A除了存在於俗稱雪連子的鷹嘴豆,另可從紅花苜蓿中萃取提煉,或在一般人經常食用的蔬果,例如黃豆、花生的成分中發現其存在。

至於,鷹嘴豆芽素A對人體有什麼作用?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博士表示,鷹嘴豆芽素A是屬於類黃酮素底下的植化素,具有植物雌激素的功能,由於其獨特的特性,經常被用來治療、改善女性相關婦女疾病上,而許多的國外研究也證實,攝取適量的鷹嘴豆芽素A確實有助於減緩經期不適的發生。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曾看過Biochanin A (BCA)可以一直癌症的相關報導,也有相關補充品在市面上流通,國外比較看得到的相關補充品是從紅花苜蓿萃取出來東西。一般而言,不建議單方補充,透過複方補充,既無毒性,效果也比較好。文獻也提到除了抑制癌症細胞生長,還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腦部功能退化。

參考文獻:

Sehm, T., Fan, Z., Weiss, R., Schwarz, M., Engelhorn, T., Hore, N., Doerfler, A., Buchfelder, M., Eyüpoglu, I. Y. and Savaskan, N. E. (2014), The impact of dietary isoflavonoids on malignant brain tumors. CANCER MEDICINE. doi: 10.1002/cam4.265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am4.265/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房子太乾淨 造就更多氣喘、過敏兒

作者:24Drs

美國半數的3歲孩童有氣喘問題,重複的哮喘與過敏被認為是日後氣喘的風險因子之一。美國肺部學會指出,氣喘仍是最常見的兒童疾病之一,影響約7百萬名美國孩童。

研究發現,如果嬰兒在1歲以前接觸到來自老鼠、蟑螂和貓的細菌或過敏原,就比較不會發生過敏或氣喘。

研究人員追蹤許多之前的研究後發現,住在貧民區的居民接觸大量蟑螂、老鼠、寵物糞便、以及過敏原的話,氣喘風險會增加;所以這篇最新結果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

巴爾的摩市的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過敏與免疫部主任Robert Wood醫師表示,他們的發現有些令人吃驚,與原先預想的有點矛盾;越常接觸這三種過敏原,越不容易有氣喘或過敏,這跟預想的完全相反。

美國小兒科過敏免疫學會的主席Todd Mahr博士表示,研究結果支持,住在過分乾淨房子裡的孩子因身體未曾對過敏原有適當反應過,所以比較容易過敏的「衛生理論」。

Wood醫師表示,有許多其他因素也會影響貧民區孩子氣喘的可能性,像是香菸的煙、大量家庭壓力、甚至是在1歲以後接觸到本來可能是有益的過敏原等等。

這篇研究刊載在6月6日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中。

 

鄭醫師補充:

過去研究調查發現,越先進的國家,過敏的盛行率也就越高,像是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德國及法國等都是名列前茅的國家,為何如此呢?一般除了歸咎可能是生活環境的污染、飲食習慣改變等等,另外還有一項值得大家注意的:公共衛生越完善的國家,感染或傳染性疾病愈少,導致當地人們的免疫系統紊亂,因此反而容易過度反應而產生過敏。也就是免疫系統平常沒有訓練,沒有工作給它,以過去的俗語來形容:陰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因此也不少細心的醫師在臨床上看到:越愛乾淨或者父母要求越乾淨的小孩,比較不會被微生物感染,免疫系統無法得到適當及應有的刺激,因此難以發展完全,故而容易衍生免疫系統功能之混亂與異常。

根據相關研究,人在出生以後,免疫系統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為Th1,另一為Th2,這兩條路徑必須平衡發展。如果Th2發展太活躍,就會過敏。嬰兒時期。免疫系統以Th2為主,故大部分有過敏體質的人,在小的時候,過敏會比較明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或者刺激,才會慢慢健全Th1這條免疫力路徑,當然如果沒有適當的刺激,過敏容易產生。

相對於過去,研究發現現在小朋友接觸的微生物是祖父母那一代的六千分之一。尤其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小朋友更難接觸到細菌或者微生物的刺激。俗語有一句「垃圾吃,垃圾大」,自有其道理,以前小孩滿地爬,反而過敏不常見。居家環境乾淨的人,又有過敏體質的小孩怎麼辦?難道要把家裡弄得髒亂不堪?當然不是。讓小孩走進大自然,多去接觸動植物甚至玩泥巴等等,都是一種天然的免疫刺激方式。目前還有一種完整的血液檢測與腸道免疫刺激調控療程可以明顯的效果,透過血液檢測了解當事人的體質,找出適合的益生菌種類,量身訂作,達到最有效率的免疫刺激調控,根本改善過敏體質。

部落格相關參考文章: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68171-%E9%81%8E%E6%95%8F%E6%80%8E%E9%BA%BC%E8%BE%A6%3F%E9%BC%BB%E7%AB%87%E7%82%8E%E3%80%81%E7%9A%AE%E8%86%9A%E7%99%A2%E3%80%81adhd%E3%80%81%E9%BB%91%E7%9C%BC%E5%9C%88%E2%80%A6

原文參考報導: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respiratory-and-allergy-information-2/misc-allergy-news-17/too-clean-homes-might-not-be-best-for-child-allergies-688579.html

參考文獻來源:

Robert Wood, M.D., chief, Division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 Johns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 Todd Mahr, M.D., allergist-immunologist, La Crosse, Wis., and chair,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ection on Allergy & Immunology; June 6, 2014,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多上體育課 降憂鬱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中學生若積極參與體能活動及體育競技,有助降低青年時期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青少年健康期刊》的研究,調查853位12至17歲的中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籃球、田徑、足球、角力、體操等運動項目的積極程度,並追蹤畢業後的心理健康狀況。

結果發現,即便在畢業4年後,日常體能活動遠不如在校時頻繁的狀況下,中學生時期熱中運動者,仍保有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也較低。

多倫多大學博士凱瑟琳薩畢斯頓分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中學生,較有機會與同儕及教練接觸、溝通,對學校及個人身分的認同感較高;她推論,體育活動有助於促進青少年在合作、紀律、奉獻及時間管理等「社會化」教育的過程,因此積極參與者較能夠處理情緒問題。

此外,競賽獲勝或技巧增進帶來的成就感,也有助於使青少年的心理狀態更健全。

「研究顯示,18至29歲青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日益增加。」薩畢斯頓強調,「從小預防」是必要的措施,應全面增加各級學校的體能活動時間,讓年輕學子有更多「強化心靈」的機會。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不只一次提到,強身也可以健腦,尤其是憂鬱症的改善與預防,運動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這篇研究報導再次證實這樣的立論。

對於非藥物改善憂鬱症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這本書的相關內容,裡面有許多包含研究以及實際臨床案例,可以幫助大家更清楚憂鬱症的治療並非藥物不可。

 

最後提醒,憂鬱症並非般一原因引發,許多憂鬱症的病因在於身體功能失衡,唯有透過完整的身體功能評估,找出身體原因,針對原因來處哩,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參考文獻:

School Sport Particip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ulthood

Rachel Jewett, Catherine M. Sabiston, Jennifer Brunet, Erin K. O'Loughlin, Tanya Scarapicchia, Jennifer O'Loughlin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11 June 2014 (10.1016/j.jadohealth.2014.04.018)

http://www.jahonline.org/article/S1054-139X(14)00196-7/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傷心真會「傷心」!心臟病風險增

早在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長期追蹤研究便指出,因為親人或好友過世的哀傷情緒,與心肌梗塞發作有顯著關連。當一個人失去摯愛親人之後的頭24小時內,發生心臟病機率,比平時高14倍;第三天則高出6倍。

憂鬱老人更是罹患心臟病高危險群。刊載在《循環》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追蹤4500名超過65歲的銀髮族發現,有害怕、焦躁不安和失眠等憂鬱症狀的人,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比其他老人高40%。研究者指出,問題可能出在這些老人的飲食不均衡或是情緒低落、不想運動,及其他未知的生理因素,造成他們憂鬱和罹患心臟病。

中醫則認為「七情致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波動太大,或時間太長,會導致五臟六腑的氣機失調,由於「心」藏神,又主血脈,因此七情太過對於神志和血脈的影響最明顯。

而「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病的意思)乘之。」情緒不穩定、激動或大喜大悲的人,很容易造成心系統損傷。尤其突然遭受驚嚇,心情鬱悶、悲傷、思慮過度等,就會擾動心神,造成心悸、心痛等不適症狀。

愛發脾氣傷心臟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分析多份研究報告綜合結論顯示,脾氣暴躁可能增加中風和心臟病風險,脾氣暴躁的人,例如一天發5次脾氣,心臟病病發率增加157倍;發怒後2小時內心臟病發風險更特別高,建議心臟病患者學習控制情緒。

哈佛研究團隊回顧了1966年至2013年長達47年的9個相關研究,集結超過4500個心臟病發個案,其中有462個是急性心肌梗塞,800多個是中風,300多個是心律紊亂個案。分析發現,一個心臟病低風險的人,若每月發一次脾氣,觸發心臟病的機率約為1萬分之1;但脾氣暴躁的人,一天發5次脾氣,心臟病病發率為1萬分之158,也就是說,風險增加157倍。

研究又指出,發怒後2小時內心臟病發風險特別高,包括心臟病發或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近5倍,中風風險增加近4倍,心律失常危害心臟的風險也會上升。

負責研究的專家莫絲托芙絲基(Dr Elizabeth Mostofsky)表示,有些人長期精神受壓,容易血壓上升引致心臟病,有些人以吸煙、飲酒等途徑宣泄壓力,導致病發。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斑塊不穩定、受損破裂引發血栓形成,導致管腔阻塞,新鮮血液無法供應給心臟和肌肉,引致心臟肌肉壞死。情緒波動可引致體內突然大量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引致血壓大幅波動,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其他心律失常、心跳紊亂等是隨着冠心病而來。建議脾氣暴躁或情緒易波動的人,應學習控制情緒。

 

 

 

鄭醫師補充:

對人來說,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引發當事人強烈的不安或者恐懼,會讓身體的緊急應變系統啟動,導致心血管壓力大增,因此上述的研究結果看來都言之成理。

如何避免?當然是對人的本質以及萬事萬物有其根本的面對哲學,以不變應萬變,泰山崩於前才有辦法色不變。強作鎮定絕非解決之道,因為身體會誠實的反應當事人的狀況。

參考外文報導:

http://healthland.time.com/2012/01/10/how-grief-can-break-your-heart/

參考文獻:

http://circ.ahajournals.org/cgi/content/meeting_abstract/127/12_MeetingAbstracts/AP117?sid=1718da12-1720-40ae-8ab6-e147bf88f87c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外貌姣好 身體較健康

(中央社倫敦30日綜合外電報導)最新美國研究顯示,外貌較姣好的人可能比較健康,出現氣喘、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毛病的風險較低。

美國研究人員針對1萬5000名24至35歲的男女進行調查,從10歲就開始追蹤他們的狀態。研究將刊登在「演化與人類行為」期刊(Evolution And HumanBehaviour)。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指出,目前相關研究多針對學生族群,這次的研究則是訪問具美國人口代表性的樣本人口。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和先前研究也不一樣的是,研究人員是直接面對面與受訪者接觸,評比外貌,而不是根據照片、畫像或影片評分。

研究人員表示,外貌姣好可能是基因優秀的一種表現。若有好的基因,可能代表健康狀況良好,也更有可能生出健康的下一代。

研究指出,男性外貌分數每次提高,高膽固醇的可能性就下降13%,高血壓風險也下降20%。

外貌分數較高的女性罹患高血壓風險也下降21%、糖尿病風險下降22%、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也減少17%。

整體而言,這個族群罹患慢性疾病或是心理疾病的情形較低。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支持外貌是健康基因標記的說法。1030701

 

鄭醫師補充:

根據這篇研究報導,大部分的人喜歡帥哥美女,其實是因為好看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因此若是和好看的人生的下一代,基因也會比較好,不容易生病。

參考外文報導:

http://www.news.com.au/lifestyle/beauty/are-you-too-good-looking-to-get-sick/story-fnjcnzwg-122697344354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紓壓方式不對易失眠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以喝酒、濫用藥物等方式想逃避、紓解壓力,很容易造成長期失眠。不只如此,有些人以看電影、看電視轉移注意力,也容易引起長期失眠。

研究人員另發現,多數人因不斷反覆想著壓力事件,所以產生失眠問題。壓力之所以造成失眠,有百分之六十九因素來自這原因。

研究作者美國亨利‧福特醫院睡眠障礙研究中心研究員維菲克‧菲爾萊表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並非只有壓力大小會影響睡眠,一個人處理壓力的方式也與失眠有關。壓力事件的確會干擾睡眠,不過面對、處理壓力方式卻會影響失眠時間長短,如果選擇正確紓壓方式,可能只會失眠幾天,但若是選擇不適當方式紓壓、逃避壓力,很容易就會產生慢性失眠困擾。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睡眠」醫學期刊(Sleep)。

共有兩千八百九十二人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平常都睡得很好,過去沒有失眠病史。研究人員以問卷詢問他們過去一年是否遭遇離婚、重大疾病、財務困境等重大壓力事件,並評估壓力事件嚴重程度。接著,研究人員詢問這些人如何處理壓力問題,經過一年追蹤,研究人員進一步評估他們有無失眠困擾。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醫師、心理師了解情況,並以正念療法進行治療,就能幫助求診者減輕壓力,避免負面想法一再侵蝕身心健康,進而改善睡眠品質。美國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提摩西‧摩根薩勒表示,當民眾感覺壓力事件快壓垮生活,最好能和專業醫師聊一聊,一起找尋方法紓壓、減輕壓力,這樣也能提升睡眠品質,降低失眠風險。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經常和求診的人討論失眠的應對之道,的確許多容易失眠的人,容易以喝酒、服藥以及看電視等方式來幫助減緩壓力以及轉移注意力,然而到後來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原因很簡單,因為壓力根源根本未被處哩,因此藉由一些物直放鬆或者其他方式來轉移對壓力源的注意力,終究會失效。

因此,處理壓力源,務必透過根本的方式來處理,才能避免壓力一再累積,最後導致難以處理的習慣性失眠問題。唯有真正面對壓力源,透過終極方式來根除壓力,才能真正穩定,遠離失眠困擾。

參考文獻:

Vivek Pillai, Thomas Roth, Heather M. Mullins, Christopher L. Drake.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Insomnia: Stressor Chronicity, Cognitive Intrusion, and Coping. SLEEP, 2014; DOI: 10.5665/sleep.383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米飯比較瘦」令人眼見大開的研究新常識

 

即使沒有刻意減肥,在有點在意體重時,是否有許多人會選擇不攝取米飯以維持體重呢?

但是最新的研究發表表示,攝取米飯才有助於減肥。接下來就要來介紹顛覆至目前為止的常識的最新情報!

 

■攝取米飯減肥比較容易持續

 

美國貝勒醫學院的最新研究顯示,在日常飲食中攝取白米或玄米較具有減肥效果。實驗是以14,386名美國的成人為對象,調查分析在2005年至2010年間,米飯的消費量及減肥之間得關係。

結果顯示,攝米飯的人減肥比較容易持續,鉀、鎂及食物纖維等的數值也較高。

 

■米飯是營養均衡的超優秀食材

米飯除了碳水化合物以外,還含有蛋白質、鈣質、鐵、鎂、食物纖維等等,豐富含有身體所必須的營養。

1碗白飯中所含的營養中,能夠製造美肌的維他命B2相當於100g的白蘿蔔、鐵質含量約等於1/3的玉米、此外還含有約是50g芹菜的食物纖維等等,這樣營養均衡的食品真得是非常珍貴。

研究者分析,將在日常飲食中攝取米飯,自然而然地就能攝取到均衡的營養,擁有健康的飲食生活。

 

減肥時多半會減少食物的攝取量,因此自然地所攝取的營養就不夠均衡。若只是短時間的減肥的話倒是還行,如果是常期減肥的話,均衡攝取人體所必要的重要營養素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就這一點來看,積極攝取米飯就可以攝取到各種營養,也就能夠瘦得健康了。另外,減肥時所感到的膚質變差或是身體不適,都是營養不均衡的證據。這些問題也可以靠攝取米飯來作預防。

 

到目前為止避免攝取米飯的人,若是想要長期保持健康纖瘦的話,一定要攝取米飯。若是在意熱量的話,可以減少米飯的攝取量或是以玄米代替等稍微下點工夫也是很不錯的。

 

鄭醫師補充:

常常看到許多愛漂亮的小姐在外面點餐或者用餐時,對飯避之唯恐不及,但這樣真的會比較容易瘦?根據研究,吃飯的人比較容易瘦,而且減重效果持續力更好,要瘦,血糖濃度不能高高低低相差太多。否則身體壓力增加,反而更難瘦。

參考外文報導:

http://www.usaric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450:eating-rice-boosts-diet-quality-reduces-body-weight-and-improves-markers-for-health-&catid=84:usarice-newsroom&Itemid=327

http://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eating-rice-boosts-diet-quality-reduces-body-weight-and-improves-markers-for-health-254522611.html

文獻出處:

Nicklas TA, O'Neil C, Fulgoni V. Ric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nutrient intake and diet quality in adult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05-2010.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 5(6):525-532. http://dx.doi.org/10.4236/fns.2014.5606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讓腦萎縮? 5項腦科學揭密

21世紀被稱為腦科學的時代,人類頭骨裡面那一個組織的奧妙正逐漸曝光。其實,腦子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器官,它會隨著你每天的生活,而產生一些微妙的改變。這些改變有好有壞,每天都大量用腦的你,一定要知道這幾個有關腦的知識,過有益大腦的生活,才能讓腦袋越來越靈光。

1.壓力讓腦子萎縮

壓力對腦子的影響非常顯著,一項研究中,老鼠被暴露在長期的壓力下,結果發現老鼠的海馬迴(hippocampus)居然萎縮。而海馬迴是腦中形成記憶非常重要的一塊區域,這顯示壓力可能是造成記憶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項研究讓猴子脫離母猴居住6個月,這些猴子被安排與其他同年齡的小猴子住在一起,為了生存牠們必須彼此競爭。結果,把這些猴子帶回母親身邊後,猴子腦中釋放壓力荷爾蒙的區域仍然不斷在作用。這顯示當壓力源消失,腦子仍然沒有放鬆。

2.疲倦的時候大腦比較有創意

你有沒有注意到,好點子有時會在累了一天後的沐浴時間中突然造訪?因為疲倦,大腦專注力降低,比較難過濾掉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也記不住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

就在這種「模模糊糊」時候,創意產生了!因為產生「靈感」的關鍵,就在於用新的思考方式把兩件截然無關的事情加成在一起。而平常精神最好、思緒最清晰的時候,思考模式中規中矩,反而導致創意被抹煞了。

3.偶爾犯點小錯能讓別人更喜愛你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的研究,稱作「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他播放四支訪談影帶給受試者看,並問他們最喜歡哪一位,前兩段影片的受訪者都是非常傑出的人,但是第2位顯得有點緊張,甚至把咖啡弄翻了;後2位的談話平凡,最後一位也同樣把咖啡弄翻了。結果,95%的受訪者最喜歡第二位談話精彩但是把咖啡打翻的人。

這意味著,表現絕對完美的人反而讓他人敬而遠之;表現出色,但在不經意中犯點小錯的人,反倒讓人覺得他比較親民,而更加喜愛他。

4.運動不只能健身,還能健腦

運動不只強身健體,事實上,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起不愛運動的人,有比較好的長期記憶、推理能力、注意力和解決事情的能力。

因為,運動後腦子會釋放「大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這種營養因子能促使新神經元的生成,提升學習與記憶能力。

5.理解困難的事物,讓大腦覺得時間過得比較慢

2014年的跨年煙火還歷歷在目,但其實今年已經過了一半,你可能驚覺時間怎麼過這麼快?其實「時間快慢」是種主觀感受,一旦你知道大腦是怎麼認知時間快慢程度,便可以讓自己覺得時間過慢一些。

大腦接收新資訊時,需要一些時間來理解,事物越複雜,所需要的理解程序便越繁複,大腦便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久。例如,在一些緊張或愉悅的時刻裡,大腦高度集中注意力,這讓人覺得時間過得比較慢。而在做一些重複的事情時,由於腦子已經很習慣這些資訊,處理起來便毫不費力,因此會覺得時間飛快。

腦子活到老用到老,試著了解這個親密的器官,能讓你更聰明地過日子唷!

 

鄭醫師補充:

壓力讓腦萎縮,有諸多研究證實,不須贅言。

至於疲倦時,為何比較有創意?因為思考停止了。絕妙的創意點子都是來自直覺。相對於大家平常藉由因果以及邏輯推理所得到的答案,直覺像是跳躍式,不必思考便能得到答案。如何讓直覺出現,前提是先讓思考停下來。

為何看人出糗,我們會更喜歡這個人?我提另一個可能性給大家參考:看到別人出醜代表別人比較差,我比較好。我們的前一是多少都有這一塊(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是很多的):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好。很優秀都不出錯的人,讓人覺得有威脅感,也突顯自己的不足,當然不容易被人喜歡。別急著反駁這一塊,願意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人,會清楚這段內容在說什麼。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男胎接觸大量男性荷爾蒙

中國時報【尹德瀚╱綜合報導】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男性胎兒在子宮內如接觸大量男性荷爾蒙,會增加日後罹患自閉症的機率。這項研究顯示,男性荷爾蒙可能是胎兒發育期促成自閉症的重要因素,但研究人員說,這並不表示檢查自閉症的產檢可望於短期內問世。

這項研究以300多個男嬰為對象,在他們出生時儲存其羊水,之後並進行追蹤,結果發現日後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的128位嬰兒,其羊水中具有高含量的睪固酮(testosterone)和其他3種固醇類荷爾蒙。

另外217位男嬰日後均未顯示自閉症狀,而其羊水中的男性荷爾蒙含量比上述128位罹患自閉症的男嬰低出許多。主持研究的巴科亨說,這是在自閉症兒童最早得以辨認的非遺傳性生物特徵。

巴科亨說,學界之前就知道,胎兒接觸高含量睪固醇,與日後社會和語言發展緩慢、較注意細節等自閉症狀有關連;如今則首度確認,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童,在胎兒期接觸高含量固醇類荷爾蒙。

男性與女性都可能罹患,但前者遠多於後者。上述研究也涵蓋少數女嬰;但研究人員說,因樣本數太少,無法確認女性的性荷爾蒙與自閉症的發生有無關連。

巴科亨說,這些可能導致自閉症的荷爾蒙在男性體內的含量遠高於女性,或許可以解釋為何自閉症在男性比較普遍。

 

鄭醫師補充:

這是一個之前比較少被提出來跟自閉症發生有關聯的研究發現,若是有自閉症家族史的人,在懷孕產檢時若有做到羊膜穿刺,也許可以連睪固酮濃度一起測,評估是否為自閉症的高危險群。

這項研究發現,目前在臨床上能應用的範圍還不夠普遍,實話來說,而且即使發現,醫療人員能做說麼呢?老實說,不知道。所以越早知道越擔心而已。

參考文獻: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448a.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長者睡眠不足 大腦老化速度快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研究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睡眠不足,大腦老化速度會更快;每晚睡眠達7小時的人認知能力最好。

研究人員以66名55歲以上健康華裔成年人為研究對象,運用核磁共振攝影、神經心理學評估了解這些人的大腦老化情況,並比對其睡眠時間長短,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睡眠」醫學期刊(Sleep)。

研究人員發現,年長者睡眠每少1小時,大腦就會老1歲,其大腦腦室擴張情況會加快1年,整體認知表現衰退速度也會快1年。大腦腦室變大可以被視為一種認知衰退指標,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隨病程進展,也會產生這種現象。

研究顯示,年長者睡眠少1小時,接下來2年大腦腦室每年擴張速度就會增加0.59%,每年整體認知表現也衰退0.67%。

鄭醫師補充:

睡覺是身體進行修復的黃金時段,對腦部來說,睡眠是大腦進行修整的黃金時段,睡眠不好百病生,這是實情。如何找出睡眠品質不好的根源,用沒有負擔的方式來幫助睡眠品質提升,是我們可以幫助長者大腦減緩退化的關鍵。

參考原文報導:

http://post.jagran.com/less-sleep-may-age-your-brain-faster-140428874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常服安眠藥 導致眼睛跳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29日專電)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根據日本神經、眼科等專科醫師調查,長期服用安眠藥和抗焦慮藥物,腦中央的丘腦會過度興奮,引發眼瞼痙攣,出現眼皮痙攣、眼睛畏光、疼痛等症狀。

位於靜岡縣三島市的三島綜合醫院眼科部長鈴木幸久及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臨床教授清澤源弘等人,從11年前開始進行調查。

研究團隊以因失眠症等長期服用苯二氮泮類安眠鎮靜劑(Benzodiazepine,BZD)或類似的安眠藥、抗焦慮藥等導致眼瞼痙攣的患者21人(服藥期平均約4年)為對象進行調查。請這些人在服藥2週以上,中斷服藥,再以正子斷層掃瞄法(PET)調查腦的活性度。

結果得知,服藥中發病者的丘腦的活動比健康者更激烈。研究團隊研判,服藥中的患者受到藥物的影響,抑制丘腦神經細胞興奮的功能鈍化,變得神經過敏,才導致出現眼瞼痙攣的症狀。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有關腦研究的國際學術雜誌電子版。

 

鄭醫師補充:

常用安眠藥導致眼睛不適,包含眼瞼痙攣,出現眼皮痙攣、眼睛畏光、疼痛等症狀,在臨床上不時看得到。這項追蹤長達11年的日本研究告訴我們,長期使用安眠藥物會導致丘腦過度興奮而產生眼睛不適症狀。

因此,長期依賴安眠藥物的健康風險的確不小,有失眠困擾應儘量找出失眠的根源,針對根源來處哩,已經依賴的人,最好透過專業協助,不僅協助安眠藥物戒斷規劃,而且必須針對失眠原因作妥善處理,如此才能安然度過可能的戒斷不適症狀。

 

參考原文資料:

 

http://www.enews163.com/2014/06/30/study-found-that-long-term-use-of-sleeping-pills-or-cause-eyelid-jump-eye-pain-21958.html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也能當好爸爸? 研究:大腦會進化

只有不到 6%的「哺乳類動物爸爸」會照顧下一代,人類是其中一種,加上近年來「男主外,女主內」已不再是鐵律,先生在家帶孩子、太太到外面打拚的情形越來越常見。但也有人好奇,爸爸帶起孩子,與媽媽有什麼不同?甚至有人質疑,男人能成為好爸爸媽?

看孩子的錄影 爸爸與媽媽一樣心動

科學家也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他們發現當男性開始照顧寶寶時,腦子會發生一連串的變化,特別是在神經與荷爾蒙方面,這些變化與女性十分相似。

《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今年5月的研究中,科學家讓 89 對「夫妻」(包括男同志伴侶)觀看自己孩子的錄影,發現無論是照顧孩子的母親、親手帶孩子的男性以及同性戀父親,腦內「認知模式」與「情感投入」反應程度都一樣活躍。科學家也猜想,或許當人類擁有下一代時,腦袋會產生一種跨越性別、種族與性傾向的生理變化。

新手爸爸上路 體內荷爾蒙準備好了

為了懷孕、生育和哺乳等重大歷程,女性體內的荷爾蒙會經歷一連串複雜的變化,不過,男性可沒在一旁閒著,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男性變成爸爸後,體內的睪酮素(testosterone)下降,而雌激素(estrogen)、催產素(oxytocin)、催乳素(prolactin)和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則增加。

其中,「愛的荷爾蒙」催產素濃度上升,顯示男性已準備好進入一段穩定與長久的關係。研究也發現,比較關心小孩的爸爸們,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比較高,而當爸爸們聞了一點含有催產素的香水後,會跟小孩子玩得更盡興。同時,爸爸們的睪酮素(testosterone)變少了,這讓他們變得比較溫柔,能跟小孩子更加親近。

媽媽的超能力 爸爸也有

當一群小孩為了玩具爭得你死我活、全部一起放聲大哭時,媽媽總是有辦法立即聽出自己孩子的聲音,但法國研究發現,爸爸們也有這種能力。

法國生物聲學家 Nicolas Mathevon 表示,過去人們以為,能認出自己孩子的獨特哭聲,是母親身為女性的直覺之一,但今年4月《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指出,這種能力並非女性專利,而是跟養育經驗有關;其實爸爸們只要花足夠時間與孩子相處,辨識自己孩子聲音的能力其實與女性不分軒輊。

看來,當夫妻甜蜜的兩人世界多了一個新成員時,爸爸的大腦也準備好迎接新生兒的到來了。因此,各位男性們,當下次孩子哭得驚天動地時,不要再假裝束手無策、等著另一半來解決了,你其實也有能力照顧好孩子,一點都不輸給女性唷!

鄭醫師補充:

照顧小孩不分男女,只要有意願,大腦都跟著轉化,不分爸爸或者媽媽這則研究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

  • Eyal Abraham,
  • Talma Hendler,
  • Irit Shapira-Lichter,
  • Yaniv Kanat-Maymon,
  • Orna Zagoory-Sharon,
  • and Ruth Feldman

Father's brain is sensitive to childcare experiences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y 27, 2014, doi:10.1073/pnas.140256911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自閉症竟與農藥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腦部病變所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嚴重程度不一,且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在美國兒童中每68名中就有1位罹患自閉症,根據美國加州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孕婦若住在有噴灑農藥的田地附近的話,胎兒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會增加三分之二。

該研究主要是將加州商業農藥數據,結合住在農場附近且家中有自閉症孩童者進行研究,大約有1000名志願者,研究結果發現而兒童的大腦發育,可能與殺蟲劑有關。

發育中的胎兒 大腦容易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赫茨-皮奇歐托表示,我們記錄了受訪者懷孕期間與分娩時所住的地點。我們發現,小孩若罹患自閉症或認知能力發展遲緩,住家附近比較常噴灑特定幾種農藥,此外,也發現在懷孕14~28週及28~42週間使用農藥,增加的自閉症風險最高。因為發育中的胎兒,大腦特別容易受到農藥影響,因此,提醒孕婦們盡量與農藥保持距離,以避免造成影響,此研究目前刊登於環境健康展望期刊。

鄭醫師補充:

之前我們談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體內農藥殘留濃度有關,這篇研究則是針對母親部分做研究,發現孕婦居住環境若有農藥曝露,孩童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會提升3分之2。

不管是重金屬或者農藥都是對於腦神經發育有負擔的來源,建議孕婦對於環境汙染最好提高警覺,減少下一代神經發展的不立因素,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DOI:10.1289/ehp.1307044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nd Prenatal Residential Proximity to Agricultural Pesticides: The CHARGE Study

Janie F. Shelton,1 Estella M. Geraghty,2 Daniel J. Tancredi,3,4 Lora D. Delwiche,1 Rebecca J. Schmidt,1 Beate Ritz,5 Robin L. Hansen,3,6 and Irva Hertz-Picciotto 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