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輪迴轉世是一個人類和科學一直未能掌握的領域。在西方,輪迴轉生已成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記得自己前世生活的案例也屢見不鮮,特別是一些兒童,具有前世的記憶。1名居住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4歲男童安德魯(Andrew),有一天突然大叫「為甚麼讓我在大火中喪生」,並說自己住在喬治亞州,他還認識已死亡多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弗吉尼亞海灘的米歇爾•盧卡斯(Michele Lucas)表示,她的兒子安德魯知道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瓦爾•劉易斯(Val Lewis)的故事,劉易斯喪生於1983年貝魯特軍營爆炸案。

你為甚麼讓我在那場大火死去?

盧卡斯告訴WTKR電視臺,有一天,安德魯突然開始談論他的年齡不可能知道的事情,而且安德魯說,他以前住在喬治亞州薩姆特的860大街。盧卡斯說:「安德魯開始歇斯底里地哭,我說『怎麼了安德魯?』他說,『你為甚麼讓我在那場大火中死去?』」

盧卡斯感到不知所措,只好尋求協助,她聯繫到美國真人秀系列節目「Ghost Inside My Child」的創辦人,這個節目走訪了很多擁有前世記憶的孩子及其家人。

這個系列節目對男孩進行了調查,發現男童所說的經歷,與1983年過世的海軍瓦爾•劉易斯相似,劉易斯是在黎巴嫩駐守時,遭到炸彈襲擊死亡。貝魯特軍營爆炸案致使300人死亡,包括241名美國軍人。

這個系列節目拿出劉易斯和同期軍人的照片給安德魯看,安德魯都認得出來。

盧卡斯決定帶安德魯到喬治亞州劉易斯下葬的地方,安德魯逕直走到劉易斯的墓碑前,撒上鮮花,而對旁邊的其他墓碑,安德魯說,「這是我的朋友」。

1983年10月23號,一輛滿載炸藥的卡車,衝進美國駐貝魯特的一個軍營,威力強大的爆炸,把營區建築夷為平地。這是美軍在海外遭受的最嚴重恐怖攻擊,它也促使國際和平部隊撤出黎巴嫩。

3歲男孩 911死者轉生?

輪迴專家認為,很多兒童對前世的回憶是發生在噩夢中。在「Ghost Inside My Child」系列節目中,美國人莫莉‧庫爾納特(Molly Curnutte)的兒子凱德(Cade)就是其中一例。

庫爾納特說:「凱德很小的時候,是個很好的寶寶,他會長時間平和寧靜地睡覺。當凱德3歲時,他會醒過來後尖叫說『掉下來了,自由女神像,以及有關他的腿被折斷的詞句』。」

凱德出生於2004年,1歲半時,即可和大人談話。庫爾納特表示,凱德說,從他的辦公室,可以看見自由女神像。他還記得自己掉了下來。

庫爾納特猜測,凱德前世可能死於 9•11恐怖襲擊。她表示:「凱德談到閃電、兩棟樓,一個人掉下來。這時,我開始覺得他在描述 9•11。作為一個母親,我很擔心,他這麼小,就如此關心死亡和死亡經歷。但他總是告訴我,我們不會死。他告訴我,他選擇了我。他告訴我,他年紀比我大。 」

經過調查,庫爾納特已經知道那個曾經在世貿大樓工作、死於 9•11的人士,但她並沒有打算聯繫死者的家人。

具有前生記憶的孩童並非罕見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塔克(Jim B. Tucker)研究前生和輪迴轉世多年,有《回歸生命》(Return to Life)和《生命之前的生命》(Life Before Life)等論著。

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報導,塔克說具有前生記憶的孩童並非罕見:「在弗吉尼亞大學,我們研究了超過2,500例關於孩童前生記憶的案例。通常這些記憶會在他們兩三歲時出現,到六七歲時就會忘記。」70%的小孩透露的都是非正常的死亡情況。

塔克說,通常這些小孩都會說出一些可被核實的細節,這些細節都和另一個人的人生吻合,「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挖掘的領域」。

他表示:「他們前生死亡的經歷會影響到他們,很多會產生恐懼。例如前世溺死的會非常害怕水。塔克曾經看過一個孩子掐住一個陌生人的脖子,說前世是被他殺死的。」

開始也懷疑輪迴轉世之說的塔克,在接觸了他的導師、也是研究前生記憶的權威專家史蒂文生(Ian Stevenson)的研究後產生好奇。接手了導師的研究方向並從事大量研究之後,塔克說:「我確信,除了我們看到的物理宇宙之外,還有一些未知的現象存在。」**

責任編輯:李曉清

鄭醫師補充:

小男孩記得前世的報導,以科學角度來說,完全無從解釋,提供給需要的人參考,尤其是給對死亡有恐懼的人來說,值得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女性當主管 較易罹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女性在職場上的升遷,端看多項數據皆顯示,其速度都比男性緩慢許多,放眼全世界知名大企業的高階主管,男性比例也壓倒性的勝過女性,顯示雖現今各界極力倡導兩性平權,但女性若要職場出頭天,還是有不少關卡要去闖,然而,即便女性成了權力的中心,卻仍舊充滿挑戰,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高階主管,相較於男性主管,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女性掌權 易遭受負面評價

此研究來自「衛生與社會行為雜誌」,研究比對一千五百為女性主管,與一千三百位男性主管,進一步分析他們之間的精神狀況。

研究發現,女性在職場上,若握有雇用權、開除權、薪資權,相較於那些職位較低或其他男性主管,更易罹患憂鬱症狀。

研究人員分析,這是因為女性掌權時,往往較容易遭受到負面的評價,進而引發慢性壓力,反之,男性則較為不在乎職場上的負面評價,心理衛生則會較女性來得佳。

鄭醫師補充:

女性能當主管的人,一般來說自我要求比較高,容易有完美主義,這也是導致憂鬱症的罹患原因,此外,女性對於情緒的感受以及覺察一般來說會比男性來得敏感,因此下屬的狀況如果與自己的行政決策有關,往往也容易受影響,長期下來,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隨之提升。

如何做到自我接納,適時放鬆愛自己,不讓自己的工作結果給自己壓力,才是預防相關精神狀況發生的關鍵。

參考文獻:

  • Tetyana Pudrovska and
  • Amelia Karraker

Gender, Job Authority,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December 2014 55: 424-441, doi:10.1177/0022146514555223

http://hsb.sagepub.com/content/55/4/4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不吃米飯 恐傷腎傷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許多減肥人士,為了控制熱量攝取,常會不吃米飯,其實不只不利於減重,還可能傷腎又傷心。營養專家表示,米飯富含碳水化合物,是提供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之一;若攝取不足,會增加體內酮體含量,造成酸鹼機制失衡,恐影響代謝功能,傷害腎臟及心血管系統。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表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是3大重要營養素,當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大量脂肪會被肝細胞吸收及氧化,並釋出肝醣穩定血糖,使體內產生過多的酮體,長期下來容易傷害健康,尤其是腎臟及心臟。

王進崑強調,要控制熱量攝取達到減肥的目的,必須攝取適當的全榖雜糧類食物,才不會傷害健康,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有全榖雜糧米飯,但不能完全不吃,例如糙米、小米、燕麥、蕎麥、黃豆、紅豆,或以全榖根莖類食物取代,如地瓜、南瓜、山藥等。

吃全榖雜糧類好處多。王進崑指出,全榖雜糧類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可將肝臟中的膽固醇轉化成膽酸,並於糞便中排出,有效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而非水溶性纖維則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排出體外,減少腸道吸收毒素。

 

鄭醫師補充:

強調不吃澱粉的吃肉減肥法,對許多減重的人恐怕會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與負擔,我在門診也不時會觀察到,的確讓某些減重的人身體反而更糟,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長期使用三氯沙 恐增肝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外乎就是刷牙洗臉,為的就是希望透過清潔,預防牙周疾病,並且讓口腔保有一股清新舒爽的口氣,但你知道嗎?有大部分的清潔用品,包括牙膏、沐浴乳等,其實都會添加一種抗菌成份「三氯沙」,這種成分雖然在台灣屬於合法,但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若長期使用三氯沙,恐會引起肝纖維化、肝癌等疾病,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降低三氯沙使用量 有助於遠離危害

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加州大學,利用老鼠進行動物實驗,結果發現連續6個月(等同於人類壽命的18年)接觸三氯沙的老鼠,肝臟功能明顯受損,並且出現腫瘤,對此,研究人員表示,若長期接觸三氯沙,體內分解毒素的功能恐會受到影響,進而造成肝纖維化、肝癌等疾病。

此外,也曾有研究指出三氯沙會影響荷爾蒙、造成過敏等問題,因此,研究人員也表示,若想遠離三氯沙的危險,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使用量,因為三氯沙對於個人衛生作用來說,仍是有它的效果在。

鄭醫師補充:

三氯沙這項抗菌成份在牙膏以及沐浴乳等清潔用品常被添加,原文名為Triclosan,廠商會用其他可能的名稱為 Aquasept、Gamophen、Irgasan、Sapoderm和Ster_Zac等等來規避,大家可以自己留意一下。

參考文獻:

Mei-Fei Yueh, Koji Taniguchi, Shujuan Chen, Ronald M. Evans, Bruce D. Hammock, Michael Karin, and Robert H. Tukey. The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 additive triclosan is a liver tumor promoter. PNAS, November 17, 2014 DOI: 10.1073/pnas.1419119111

三氯沙增加過敏風險參考文獻:

R. J. Bertelsen, M. P. Longnecker, M. Løvik, A. M. Calafat, K-H. Carlsen, S. J. London, K. C. Lødrup Carlsen. Triclosan exposure and allergic sensitization in Norwegian children. Allergy, 2012; DOI: 10.1111/all.12058

此外,三氯沙對醫護人員來說,也經常會接觸,因為在醫療院所得用抗菌肥皂刷手洗手,今年八月也有研究發現醫護人員體內的三氯沙濃度較其他行業別的人為高:

Julia K. MacIsaac, Roy R. Gerona, Paul D. Blanc, Latifat Apatira, Matthew W. Friesen, Michael Coppolino, Sarah Janssen. Health Care Worker Exposures to the Antibacterial Agent Triclos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4; 56 (8): 834 DOI: 10.1097/JOM.000000000000018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量果糖 青少年憂慮惡化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8日專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包裝食品或飲料內添加的果糖,如果食用過多,可能導致青少年的憂鬱症與焦慮症更加惡化。

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神經科學系研究員哈瑞爾(Constance Harrell)今天在華府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年度會議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果糖會改變腦部對壓力的應變方式,人類腦部在青少年的階段,剛好會發展面臨壓力的處理程序,因此面對果糖的潛在影響,青少年是最脆弱的。

天然蔬菜與水果當中都有果糖,但許多廠商則在加工食品中添加果糖,增加甜度。

在為期10週的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以不同劑量的果糖餵食給成年或青春期老鼠,結果發現只有服用過量果糖的青春期老鼠出現憂慮行為,並且分泌出壓力荷爾蒙。

哈瑞爾指出,這項研究為飲食影響腦部健康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於青少年營養與發展領域的重要討論。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會把甜食作為心情低落或者焦慮時的解藥,殊不知這類作法可能效果適得其反。短暫也許可以暫時達到效果,但長期下來反而更焦慮與憂鬱。過去的研究多認為蔗糖的負面影響較大,這篇研究則提醒我們果糖改變腦部對大腦的影變方式,屆時傷害更大教容易焦慮與憂鬱。

透過適當的胺基酸以及相關營養補充,改善焦慮與憂鬱不僅有實際效果且無副作用。

參考原文報導: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4-11-high-fructose-diet-adolescence-exacerbate-depressive-like.html

參考文獻:

Developmental high-fructose diet consumption increases depressive-like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and remodels the hypothalamic transcriptome

C. S. HARRELL, J. BURGADO, S. D. KELLY, Z. P. JOHNSON, G. N. NEIGH;

http://www.abstractsonline.com/Plan/ViewAbstract.aspx?sKey=9182524b-7cda-47a5-9e58-e61c2a1a2273&cKey=52db903c-7391-487f-b77c-e37ea9e8696a&mKey=54c85d94-6d69-4b09-afaa-502c0e680ca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熬夜不舉 男性雄風不再!

夜貓族注意,晚睡會影響性能力。一名壯年男子,工作常常熬夜加班,導致有不舉的狀況,醫師暨說,男性熬夜,會導致泌乳激素增加,引起不舉、沒有性慾;而女性熬夜,也會導致內分泌失調,經期混亂,也可能罹患乳癌。

夜貓族要特別注意,長時間熬夜可能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就有一名正值壯年的男子,因為工作常常加班,竟然出現房事上的困擾,趕緊求助醫師,抽血後發現,原來是熬夜造成身體分泌過多的女性賀爾蒙「泌乳素」在作怪。

打電動玩到三更半夜,或是上班得要加班,得經常熬夜夜貓族的男性朋友,熬夜卻也讓性功能障礙息息相關。求診中的病患,是一位正值壯年的男子,因為從事媒體業,作息不正常,需要熬夜,身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女性賀爾蒙「泌乳素」。高風險的職業像是科技業,上班時間不固定的,醫療業人民保姆「警察」,都可能會因為長時間熬夜,又壓力大,可能間接造成房事不美滿。

多吃含有蛋白質的海鮮,像是螃蟹、蛤蠣,山藥、韭菜也有幫助,多運動、少熬夜,也能恢復往日雄風。

鄭醫師補充:

泌乳激素增加,主要都是女性於產後,為幫助哺乳會自行分泌提高的荷爾蒙。

不少抗精神病藥物(含傳統抗精神病藥物以及新一代抗精神病藥)服用,也會導致泌乳激素增加,除會導致胸部腫脹甚至泌乳、性慾降低(不限男或女性)等等,女性還會閉經,男性則會導致性功能障礙等等。

熬夜最容易導致內分泌混亂,正常作息是身體保健的重要關鍵,萬不可輕忽。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伴侶常接吻 提升免疫力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荷蘭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只要跟伴侶熱吻10秒鐘,你就可能和另一半分享高達8000萬個細菌,每天至少熱吻9次的愛侶們口腔裡的微生物群系也很相似。科學家認為,親吻有助於讓伴侶們分享細菌,提升免疫系統作用,讓他們能夠對抗日後可能遭伴侶傳染的疾病。

法式熱吻 最快分享細菌範例

過去研究顯示,人類口腔裡有逾700種細菌。在荷蘭「應用科學研究院」(TNO)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中,科學家詢問21對伴侶有關其親吻習慣的問題,包括去年親吻的頻率,以及最後一次親吻的時間。接著科學家分別在這些志願伴侶接吻10秒鐘前後採集舌頭與唾液中的細菌樣本,再讓伴侶中的一人喝下含有一群容易辨識細菌的益生菌飲料;當志願者二度接吻時,科學家就能偵測到傳遞給另一名伴侶的細菌數量,結果發現只要熱吻10秒,即可傳遞平均多達8000萬個細菌。

主持這項研究的寇特(Remco Kort)教授表示,法式熱吻正是在短時間內暴露於巨量細菌下的極佳範例,而且只有人類才有這種求偶行為。目前有關熱吻功用的解釋雖包括口腔內微生物群扮演的重要角色,卻還沒有人研究過熱吻對口腔內微生物產生的影響,因此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伴侶們分享口腔內微生物的程度,結果發現愈常熱吻的伴侶,兩人口腔裡的微生物群系也愈相似。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熱吻9次的伴侶,口腔裡的微生物群系非常相似,這表示他們更有能力對付類似的感染,消化類似的食物。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人體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期刊。

已有愈來愈多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體的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這是一種在人體體內和體表生存、數量高達100兆的微生物生態系統。科學家認為,這些細菌群系對於維持人體健康、預防疾病發揮關鍵作用。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是為生物為畏途,誤認為微生物就是致病來源,殊不知適當接觸不同得為生物種類,反而可以訓練自己的免疫系統,提升免疫能力,這則研究即提醒我們這項事實。

參考文獻:

Shaping the oral microbiota through intimate kissing

Remco Kort*, Martien Caspers, Astrid van de Graaf, Wim van Egmond, Bart Keijser and Guus Roeselers

Microbiome 2014, 2:41  doi:10.1186/2049-2618-2-41

http://www.microbiomejournal.com/content/2/1/4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隱形眼鏡感染風險高

 

隱形眼鏡相關問題引發感染耗費的醫療費用不低。美國疾管中心研究指出,美國一年在隱形眼鏡相關感染的醫療花費竟達一億七千五百萬美金。

美國疾管中心流行病學研究員珍妮佛克普指出,有些民眾需要配戴隱形眼鏡,但如果不重視清潔、保養或定期更換,發生感染的風險頗高。

有些民眾把周拋隱形眼鏡戴了好幾個月,忽略更換,導致角膜上皮細胞受損,抵抗力降低。

隱形眼鏡族忽視清潔與殺菌可能出現細菌感染與真菌性角膜炎。真菌又可分為霉菌及酵母菌。一般真菌性角膜炎初期的症狀與細菌性感染的角膜炎類似,患者常由於感染初期輕忽,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嚴重。氣候溫暖潮濕時,真菌性角膜炎感染好發機率增加。整體來說,較常見的仍為細菌感染。

醫師指出,不當配戴隱形眼鏡則會導致具保護功能的淚水蛋白濃度值下降,而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也會改變角膜上皮細胞表面分子結構,增加感染風險。

鄭醫師補充:

隱形眼鏡的感染風險,若沒有碰上,一般人都缺乏警覺性,而即使留意隱形眼鏡的清潔,但過去也曾爆發清潔易的細菌或者其他微生物汙染,導致使用者角膜嚴重損傷的個案,一般來說,日拋型的隱形眼鏡最安全,但費用當然最高。配戴時間不宜過長,哪種隱形眼鏡的使用限期,勿超過廠商建議的使用時間。日拋不要變周拋,周拋不要變成月拋等等。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webmd.com/eye-health/news/20141113/improper-contact-lens-use-causes-millions-of-eye-infections-cdc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嚼冰塊 有助大腦運作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冷飲見底時,將冰塊撈起放進嘴裡嚼得「嘎吱」作響,竟有助增強大腦神經細胞反應。

多數人嚼冰塊通常只為好玩或享受冰涼感,但也有人「一嚼上癮」,過去研究顯示,有這類「食冰癖」者,多因體內缺乏鐵質所致。食冰癖被認為是「異食癖」的1種,患者行為近乎強迫症,嗜吃冰塊等不含營養的食物甚至物品,有時會伴隨心理問題發生,女性及兒童比例略高於男性。

美國賓州大學團隊發表於《醫學理論》期刊的研究發現,一般人有食冰癖比例僅4%,「缺鐵性貧血」患者則逾5成。賓州大學心理系副主任梅麗莎杭特指出,曾有多位缺鐵性貧血食冰癖者表示,嚼冰塊「有點像喝咖啡」,具有提神效果,研究團隊據此推論,嚼冰塊或有助促進神經細胞運作。

研究人員測試一般人與缺鐵性貧血患者敏捷、警覺等瞬間反應能力及專注力,在受測同時讓受試者飲用室溫水或嚼冰塊。結果意外發現,缺鐵性貧血患者在喝室溫水時,受測表現類似注意力不足患者,反應較慢、出錯率偏高,但嚼冰塊時,卻與常人無異。

杭特解釋,「冰塊從口入」時,會引發類似「潛水反射」的現象,也就是深潛時,臉部接觸冰水,心跳會立刻變慢,輸往四肢的血流量減少,轉而輸往大腦及其他重要器官。此外,冰塊使體溫瞬降,造成交感神經興奮,也會使輸往腦部的血流量增加,因而增強大腦反應。

杭特分析,嚼冰塊理論上也有助增加常人大腦血流量,但由於一般人腦部「血氧濃度充足」,不像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血紅素製造不足,導致紅血球攜氧量下降而顯得「頭昏腦鈍」,就算嚼冰塊後腦部血管血氧濃度提高,對神經細胞反應改變有限。

鄭醫師補充:

冰冷的環境對人類身體來說是一種壓力,因此,一旦接觸到冰冷的東西,身體會啟動危險應變模式,把血液維持在身體核心與大腦,讓交感神經活躍,因此專注力以及應變能力隨之提升。缺鐵性貧血的人藉由嚼冰來減少周邊血流灌注,增加大腦血流,提升大腦專注力,有明顯的效果,難怪一嚼上癮!

參考文獻:

Pagophagia improves neuro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speed in iron-deficiency anemia

Hunt, Melissa G. et al.
Medical Hypotheses , Volume 83 , Issue 4 , 473 - 476

http://www.medical-hypotheses.com/article/S0306-9877(14)00271-0/abstract?cc=y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ymag.com/scienceofus/2014/11/ice-chewing-is-better-than-sex-for-some-people.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毒及微生物 影響人體行為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病毒、寄生蟲及腸道細菌,竟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德國之聲》報導,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跨物種傳染的病毒「ATCV-1」,可由綠藻傳染給人類,進而影響感官知覺。而貓隻身上寄生的弓漿蟲,則會影響人類社交行為。腸道中的細菌也會讓人心情受影響,例如變得急躁或從容。

科學家在綠藻中發現一種被稱為「ATCV-1」的病毒,它會影響正常人的視力,使人類的感知變得遲緩。研究人員發現此種病毒會跨物種從綠藻感染給人類,感染率約為40%。受感染者的視覺感知速度會降低10%,並減慢神經細胞訊息傳遞過程。研究人員以受感染的老鼠進行迷宮實驗,發現牠們身上也產生類似的症狀。

捷克的科學家研究分析,貓隻身上潛伏的弓漿蟲,雖然只會造成健康的成人身體不適,但會使孕婦的免疫系統降低,容易有生病的風險。研究顯示,受寄生的人類,神經傳遞將會受到干擾,宿主的社交行為將被影響。

當宿主為男人時,他們在與他人交際將變得更加內向及容易猜疑;而宿主為女人時,她們則會變得更加外向且容易信賴他人。在研究中受感染者都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由此推斷此寄生蟲會干擾人體神經網路傳遞的速率。在工業化國家中,此寄生蟲甚至可能使人染上性病。

科學家也針對人體腸道細菌做分析,結果顯示,人類的心情會受到腸道微生物影響,使人體行為產生變化。當女性吸收優格中的益生菌時,會讓大腦對情緒上的感受更加深刻。研究人員也發現,患有自閉症的老鼠補充益生菌後,牠們的行為有明顯的改善。

後續的實驗中研究員將較為急躁且大膽的老鼠腸道中菌類,移植到較溫馴的老鼠身上時,發現溫馴的老鼠變得急躁,反向進行實驗則會使急躁的老鼠變得溫和。因此腸道中的細菌,將影響動物的情緒及感受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曾寫過弓形蟲如何影響人類精神狀況的文章,包含有些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強迫症以及自殺患者等等可能致病原因都可能與弓型蟲感染有關。在此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69680-%E9%81%AD%E5%8F%97%E5%BC%93%E5%BD%A2%E8%9F%B2(%E6%88%96%E7%A8%B1%E5%BC%93%E6%BC%BF%E8%9F%B2%EF%BC%8C%E5%8E%9F%E6%96%87%E7%82%BAtoxoplasma-gondii

病毒感染會影響人類的神經傳導,導致思考行為的改變,這種關聯的確存在某些人身上,而這篇研究報導讓我們清楚,病毒對人的影響,不只是急性傳染病而已,即使症狀不嚴重,但影響層面所及,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而腸道菌叢狀況影響我們的情緒、思考甚至是睡眠等等,已有諸多研究證實,而不少自閉症患者,的確存在嚴重的腸道菌叢失衡問題。腸道菌叢失衡導致得腸道炎,進而也讓大腦腫脹發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六星期大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 Robert H. Yolken,
  • Lorraine Jones-Brando,
  • David D. Dunigan,
  • Geetha Kannan,
  • Faith Dickerson,
  • Emily Severance,
  • Sarven Sabunciyan,
  • C. Conover Talbot Jr.,
  • Emese Prandovszky,
  • James R. Gurnon,
  • Irina V. Agarkova,
  • Flora Leister,
  • Kristin L. Gressitt,
  • Ou Chen,
  • Bryan Deuber,
  • Fangrui Ma,
  • Mikhail V. Pletnikov,
  • and James L. Van Etten

Chlorovirus ATCV-1 is part of the human oropharyngeal virom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humans and mice PNAS 2014 111 (45) 16106-16111;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27, 2014,

http://www.pnas.org/content/111/45/16106.abstract 

報導原文參考來源:

http://www.dw.de/five-freaky-contagions-that-affect-human-behavior/a-18043053

不管如何,病毒以及微生物在周遭,難以完全防範,一旦出現接觸病毒後產生的精神以及行為的改變,最好能針對身體實際受影響的部分直接來處理。譬如如果是腸道菌叢失衡導致的衝動控制問題,應設法透過相關檢測來了解實際狀況,並利用直接改善的治療方式正本清源!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第一瘦!挪威人北歐飲食助減重

肥胖是慢性病的殺手,台灣人竟然是「亞洲最胖國」!肥胖與飲食脫不了關係,如果想要吃的健康,不妨參考挪威人奉行的「北歐飲食法」(Nordic Diet),挪威人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認「最瘦」的已開發國家。根據一項北歐針對肥胖者進行的實驗發現,經過26週北歐飲食法之後,平均減掉了4.7公斤脂肪。

「北歐飲食法」的特色在於吃大量全榖類以及根莖類蔬菜,獲取幫助消化排便的膳食纖維,以及多吃莓果類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的水果。另外,每週要吃三次深海魚類,以獲取能降低血液膽固醇、穩定血壓的Omega-3脂肪酸。對於油類的選擇,更是要以有利於心臟健康的油為優先選擇。

根據《澳洲新聞網》(news.com.au) 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北歐飲食法能有效助減肥、防三高,可望成為全世界新的餐飲指南!

北歐飲食法 能降三高助減重

一項刊登於《內科醫學期刊》中的跨北歐研究報告顯示,瑞典隆德大學發現,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為肥胖高風險的人,嘗試使用北歐飲食法18至24周後,膽固醇指數明顯下降。同時,研究人員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為 147位肥胖症,且腰圍寬於100cm的患者設計北歐飲食,食用26週之後,他們平均減掉了4.7公斤脂肪,而且高血壓的症狀也大幅改善。

《澳洲新聞網》整理出5項北歐飲食重點,建議選用當地新鮮食材,吃出北歐人的健康。

【北歐飲食5項特點】

1. 少吃紅肉,多吃魚

北歐飲食強調少吃紅肉多吃魚,若要吃紅肉,也應優先選擇瘦肉食用。肉類建議選用富含好脂肪的深海魚類,以增加健康的Omega-3脂肪酸攝取量,減少不健康的飽和脂肪的攝取。Omega-3脂肪酸對心臟、大腦、關節、眼睛、情緒調節和神經系統的保健都能發揮作用。深海魚類如鯡魚、鯖魚、鮭魚,鯖魚和沙丁魚都是很好的Omega- 3來源。

2. 多吃漿果當甜點

若是嘴饞想吃點甜食,可抓一把莓果當糖果吃。色彩繽紛的藍莓、黑莓、桑椹和覆盆子等莓果中,都含有高量的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供保護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發炎等功能。

3. 黑麥麵包當主食

北歐人的主食是麵包,但不是白麵包,而是纖維充足的全穀黑麥麵包。黑麥麵包比白麵包多出3倍纖維,有助飽足感及腸道蠕動順暢,以及控制血糖和膽固醇。黑麥還含有豐富的鎂、維生素B、鐵、鋅、抗氧化劑等重要營養素。燕麥、大麥製成的麵包或麵條,也是很好的主食選擇。

4. 多吃根莖類蔬菜

在北歐寒冷的環境下,根莖類蔬菜較容易生長,成為北歐人主要蔬菜來源。像是馬鈴薯、大白菜、甜菜等都是高纖維、鎂和鉀的重要來源。美國有研究也指出,馬鈴薯雖是碳水化合物,但是以健康的方式烹調,可以成為減重瘦身的料理。馬鈴薯不含脂肪、鈉及膽固醇,對健康比較無害。減肥不是靠完全捨去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反而是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取,達到平衡,才會有效。

5. 油菜籽油做涼拌菜

北歐的食用油主要是油菜籽油(canola oil),含有豐富有益心臟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他好油如特級初榨橄欖油或葵花籽油,都有利於心臟的健康,能減少身體的負擔。不過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不適合高溫烹調,容易起油煙而產生致癌的前驅物。所以,使用這些油可多做涼拌菜食用。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值得大家參考以及奉行的健康減重飲食原則,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ews.com.au/lifestyle/health/say-hello-to-the-nordic-diet-a-traditional-scandinavian-style-of-eating/story-fneuzkvr-12270124856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去看一部電影,有興趣的人可以撥時間去觀賞:

http://www.catchplay.com/Movies/locke

內容簡介在預告以及電影公司的網站上都很清楚:

建築商經理伊凡洛克在面臨職場生涯最大挑戰的前夕,於開車下班途中接通了電話,導致了一連串難以想像的後果,徹底改變了他井然有序的生活…

今晚的這段車程 將徹底撞擊你生活中看似美好的一切。

伊凡洛克(湯姆哈迪 飾)是一名顧家的好男人,有一個愛他的妻子與兩個可愛的兒子。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他下班開車離去,準備迎接明天他職業生涯中的重大挑戰。但他今晚卻決定不先返家,而是急速趕往倫敦。在路上,他陸續接到了同事、老婆、上司與一夜情對象的電話,藉著車上僅有的一支電話,伊凡洛克下定決心,試圖在這段車程中挽回他生命裡已逐漸分崩離析的各種關係…

就心理動力的角度來說,我想提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為何這男主角所構築的完美世界會像幻象一般,在一夕之間完全崩毀?

提示:

越怕失控,越會失控。

他所建構的世界,完全是想避免他內心最深沉的恐懼與創傷,然而一夕間,所有完美的幻象完全崩解。深埋的恐懼,反而成為控制他唯一的真實。

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交換意見以及討論。

英倫型男湯姆哈迪【失控】上路 偷吃真帶種 九十分鐘新作震撼名導史匹柏 成奧斯卡影帝大黑馬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愈運動、愈抑鬱 心理壓力釀疾病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不當運動竟然會造成心理疾病!德國心理學家分析,適度運動有助自我肯定及身心發展,但如果是有目的從事運動項目,如職業運動員對賽績的壓力常對身心造成影響,或一般民眾運動目的是為減肥、穩定身形,都有可能因心理壓力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大部分民眾都是為了更健康,活得更久的目的而從事體育活動,卻容易忽略心理的感受。如辛苦運動減重10公斤,但心情卻依然抑鬱,即便身體健康了,仍可能有心理問題。

曾效力於德甲漢諾瓦96隊的足球員羅伯特恩克,在2009年11月10日因為重度憂鬱症而臥軌自殺。羅伯特的妻子表示,他在效力巴塞隆納隊的時候就患上了憂鬱症,害怕自己無法有傑出表現,此情況在2007年他的女兒夭折後更為嚴重。羅伯特因為害怕自己表現不佳,擔心斷送體育生涯的壓力,使他走上絕路。

德國體育心理學家堅斯克萊納表示,當運動員感到力不從心時,從事體育活動將弊大於利,且當失去信心時,內心就會產生恐懼感,強烈的恐懼感長時間持續的話,將會引發心理問題。

透過運動讓自己的體形更滿意的民眾,可能會產生害怕身材走樣的「體形障礙症」。而患有「暴食症」的人們,傾向參加極限耐力運動消耗大量熱量,平衡飲食習慣,但長久下來容易患有「運動成癮症」。在心理壓力的長期作用下,運動者的心情將會抑鬱,並造成心理問題。

克萊納補充說,如果是外在因素促使自己去運動的,那就該換個運動項目,或乾脆看場電影、讀本書來放鬆身心。要想透過運動獲得健康的身心,就必須聽從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用發自內心的熱情促進自己積極鍛煉。從事運動項目時應感受它所帶來的樂趣,用享受的態度去從事,身心才會感到滿足。

鄭醫師補充:

這則報導的重點在於當事人本身就是運動員,當他從事運動時,就是持續在做與他工作有關的事情,因此更難放鬆。

一般人的工作與運動是兩回事。就像我曾和一位從小學網球的體育老師討論過,他們從小被逼著去訓練網球,長大以後,不會像一般的網球愛好者這麼愛打,因為打網球會激起他們過去被逼的負面記憶,反而更容易有壓力。

過去曾高居世界第一的網球明星阿格西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從小被父親高壓訓練,雖然年少得志,但其實他恨網球,有離不開網球,因為這是他唯一擅長的事情,直到後來,他了解了如何對自己寬容,才開始愛上網球,享受網球,躍升為一代網壇名將。

只是轉移注意力對某些人來說還是不夠,必須透過專業協助,正視心中真正的脆弱與恐懼,與自己的陰暗面相處,沉澱之後才能真正走出陰影,讓自己成為光。

祝福大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量喝酒助健康? 僅15%有效

過去有些研究報告指稱,適量喝酒有益身體健康,不過瑞典哥德堡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雖然適量喝酒的確可能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得到這樣的好處,這是看個人基因,當身體出現某種特殊基因型態,酒精才能發揮保護心臟效果,而全部人口當中,只有大約百分之十五的人帶有這種特殊基因型態。

這項研究涵括六百一十八名冠心病患者與三千名健康民眾。研究人員將這些人依酒精攝取量分組。過去有研究發現,一種稱為「CETP TaqIB」的基因型態在酒精健康效果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研究人員也檢驗這些人是否帶有「CETP TaqIB」。研究結果發現,只有帶「CETP TaqIB」基因型的人適量喝酒,酒精才能幫助保護心臟。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酒精」醫學期刊(Alcohol,)。研究人員分析,這種特殊基因型態可能會影響膽固醇脂轉換蛋白,而膽固醇脂轉換蛋白則會影響到體內的好膽固醇,當好膽固醇發揮作用,清除血管多餘脂肪,就會對心血管健康產生好處。

  

鄭醫師補充:

想藉由喝酒幫助健康?先做基因檢測吧,確定有保護基因再放心喝,不然在怎麼小心喝都是傷身!

參考文獻:

Kirsten Mehlig et al. CETP TaqIB genotype modifi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coho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INTERGENE case-control study. Alcohol, 2014 DOI: 10.1016/j.alcohol.2014.08.0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瑞士研究:長期暴露空氣污染 增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本報2014年11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鄒敏惠審校

瑞士研究發現,若空氣品質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指標,並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環境汙染中,可能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證實 空氣汙染導致心血管、呼吸疾病

空氣污染已被證實與高血壓、心臟和呼吸系統疾病有關聯,而心臟相關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有許多共同的風險因子。過去研究也發現,可能由空氣污染引發的血管發炎,和第二型糖尿病之間有所關聯。

這項在歐盟SAPALDIA計畫之下進行的研究,根據另一項在瑞士進行的大型研究,採用其空氣污染與心肺功能數據,檢視空氣污染和第二型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人員針對2002年的面訪和調查資料,檢視參與者的生活型態和健康狀況,如是否被診斷出糖尿病、高血壓或呼吸道疾病等;也檢視當時的血壓測試結果以確認山與者是否有糖尿病。

在6,392位29至73歲的參與者中,有315位(5.5%)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齡較大、體重傾向過重、較容易有高血壓、較傾向抽煙而且教育程度也比非糖尿病患者低。因為過去曾有研究顯示噪音和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研究者也估算了參與者住家地址暴露於道路交通和鐵路噪音的程度。最新研究:PM10濃度低於世衛標準 糖尿病風險增

為了估計每位參與者住家長期暴露室外空氣污染的程度,研究人員以監測點資料建立出2002年前10年期間的PM10(大小達10微米的粒子)水準模型,用來表示一般室外污染,也建立二氧化氮(NO2)水準模型,表示交通相關的污染。

參與者的平均PM10暴露為22.3 µg/m3(每立方公尺微克);相較之下,世衛組織的準則則為20 µg/m3。

研究人員發現,空氣污染與第二型糖尿病呈現正相關,即使把交通相關噪音暴露、健康狀況、生活方式因素和社會經濟狀況考慮在內,結果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就PM10而言,即使在低於WHO空氣品質準則濃度時,這種關聯也成立。

研究人員發現,調整其他影響糖尿病風險的因素後,PM10每增加10 µg/m3,糖尿病的患病率會增加40%,而NO2每增加10 µg/m3,糖尿病的患病率則會增加19%。

雖然此研究無法包含參與者在工作環境或是遠離居家處暴露於空氣污染的程度,結果支持了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可能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假設。

鄭醫師補充:

多簡單清楚的研究啊,空氣汙染造成身體的負擔,之前研究多放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次的研究則告訴大家,血糖代謝直接受到空氣汙染的衝擊,空氣汙染越嚴重,糖尿病罹病風險越增加。

因此,預防保健,防毒以及排毒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一環。可惜,大部分的醫師只能和大家討論防毒的部分,排毒其實是另外的專業領域,醫學院教的少之又少。

運動、烤箱、食物以及營養補充,有負擔的東西儘量減少接觸,腸道、泌尿道以及肝臟解毒功能維持理想狀態,即便有毒,其實也影響有限。

參考文獻:

Environ Int. 2014 Sep;70:95-105. doi: 10.1016/j.envint.2014.05.014. Epub 2014 Jun 7.

Long-term air pollution exposure and diabetes in a population-based Swiss cohor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9121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