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班工作 晚吃牛肉 傷肝

 

美國最新研究認為,輪班工作的人夜晚最好不要食用牛肉、內臟等富含鐵質食物,這樣較不會打亂肝臟生理節奏,對肝臟、身體新陳代謝功能會比較好。

研究人員指出,輪班工作的人之所以較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癌症等疾病,可能是因為生理時鐘被打亂所造成。人體主要掌管生理時鐘功能在大腦,大腦生理時鐘可用來調節睡眠、飲食。不過身體其他器官、組織也都有生理時鐘,像肝臟生理時鐘功能就可用來調節血糖穩定。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線上版「糖尿病」醫學期刊(Diabetes)。

美國猶他大學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發現,飲食中的鐵質在肝臟生理時鐘運作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首席作者美國猶他大學研究員裘迪斯‧辛寇克斯博士表示,鐵可以幫助肝臟生理時鐘設定,這雖然是老鼠實驗,但研究結論或許也適用於輪班者。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顯示,輪班工作者若在晚上食用富含鐵質食物,很容易加劇肝臟生理時鐘變化,肝臟就比較無法與大腦同步協調運作。一旦肝臟、大腦新陳代謝無法協同作用,此時器官、組織又累積大量鐵質,就很可能干擾白天、夜晚新陳代謝正常變化,進而影響健康。

 

鄭醫師補充:

 關鍵就是牛肉的鐵質,會影響肝臟的生理時鐘變化,進而讓肝臟與大腦的生理時鐘無法協調。建議輪班工作者晚上最好少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來源。

 

參考文獻:

 Judith A. Simcox, Thomas Creighton Mitchell, Yan Gao, Steven F. Just, Robert Cooksey, James Cox, Richard Ajioka, Deborah Jones, Soh-Hyun Lee, Daniel King, Jingyu Huang, and Donald A. Mcclain. Dietary Iron Controls Circadian Hepatic Glucose Metabolism through Heme Synthesis. Diabetes, October 2014 DOI: 10.2337/db14-0646 1939-327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抽空去看了一部最近很賣座的電影《控制》,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先參考電影介紹: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gen52267998/

片名的控制,最是我們心理學常用的名詞:操控。

一般來說,操控是藉由某些行為去控制對方,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操控的手法越高明,越不帶情緒,因此往往難以被發現,這部電影是講解操控手法絕佳的示範教材。

一般來說,慣用操控的人,觀察都很敏銳,但也很恐懼,他們只想達到他們的目的,躲避他們不想出現的狀況。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部分止痛藥 掃性

 

部分止痛藥恐影響性生活。一份小型研究曾發現,注射鴉片類止痛藥的患者中,約九成五的男性及六成八的女性感到性慾降低的情形。

研究人員指出,部分止痛藥恐影響荷爾蒙水準,對男女性慾都有影響,在七十八名接受鴉片類止痛藥注射的民眾,發現有高比例的男女出現性欲減退的困擾,研究已刊登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美國性醫學講師羅拉伯曼指出,甚至連部分避孕藥也會影響女性的性慾。

統計顯示,四十歲男性約兩成有性功能障礙,每五個男人就有一個有性功能異常,隨著年紀增加遞增,其中三成出現性功能障礙問題者伴隨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如果不積極治療,長期下來也可能影響維持性生活的意願。

生理因素造成的性功能異常表示健康可能出現問題,舉凡血管硬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內分泌退化、甲狀腺素分泌過高或是不足等等。

一般來說,對於沒有特殊疾病或未服用藥物的人,生活飲食才是影響性生活的主要因素。忙碌可能讓雙方無興致,而當睡眠充足,心情輕鬆,性生活通常比較順利。可見影響性愛頻度的因素相當多。研究發現,不少年輕人性功能異常的主要原因不是生理原因,而是心理上的因素。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止痛劑不是一般的普拿疼或者是消炎止痛劑,而是鴉片類的止痛劑,在毒品中常見的就是海洛因,藥物中常見的就是美沙酮。國外常見的藥物就是 Vicodin,Oxycontin等等。如果有看過怪醫豪斯這部外國影集,主角經常濫用的止痛劑這是這類鴉片型止痛劑。

這類止痛劑經常濫用,常導致性荷爾蒙低下,直接影響性慾,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085245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藥物釋入環境 打亂生態系統

 

【台灣醒報記者張芮瑜綜合報導】野生動物數量急遽減少,竟與人類藥物流入自然界密切相關!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報告顯示,近40年內,野生動物數量減少已超過一半;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人類藥物透過廢水流入環境,可能是威脅全球野生動物的潛在因子。

WWF根據倫敦動物學會對超過3000種物種進行研究後發表的《地球生命力報告》研究顯示,自1970年起,全球野生動物的數目減少超過一半,野生動物的數目平均下跌52%,其中淡水動物境況更嚴峻,跌幅達到76%。

《衛報》說,科學家警告,全球藥物使用量近年明顯上升,但藥物其中低濃度的生物活性(biologically active),對自然界的危害卻鮮為人知,例如抗憂鬱症藥物會減少八哥數量,避孕藥物則使湖泊中的魚群數明顯下降。

英國約克大學的湯姆貝恩表示,常見的抗憂鬱藥物氟西汀(fluoxetine,俗稱「百憂解」)出現在環境中,會導致八哥的食物減少。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也研究出,避孕藥使用的人工合成激素,殲滅了安大略省實驗用湖泊的魚群,也嚴重打亂了整個湖泊生態系統。

負責編撰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B:生物學》的約克大學編輯凱薩琳‧阿諾德表示,全球成千上萬種藥物的使用,對野生動物和自然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威脅,「雖然藥物使用的好處與必要性,但科學家也需要對藥物風險作出更妥當的評估。」

過去也有藥物汙染危害動物的嚴重案例,避孕藥中的人工合成激素,曾使公魚「轉性」為母性,而印度的禿鷹也幾乎滅絕,因為牠們食用的牲畜屍體上有消炎藥。由於這些藥品並不像農藥,專門製作用來殺死有害生物,因此它對野生動物的危害就更加難以察覺。

凱薩琳表示,還有許多尚無法完整解釋的原因,導致野生物種數量下滑,「因此我們該去研究這些新浮現的挑戰,像是藥物汙染等。」瑞典哥德堡大學的喬金‧拉爾森教授表示,藥物可以透過藥品工廠汙水或民生廢水汙染環境,「廢水中的藥物濃度,甚至超過服藥的人的血液中藥物濃度。」

 

鄭醫師補充:

早在幾年前,曾有倫敦的研究發現,英國下水道的水質分析,發現可以偵測濃度的抗憂鬱劑。這些造到抗憂鬱劑汙染的水,進入環境中,造成的影響,當時還無法評估,隨著越來越多的藥物使用以及後續生態研究發現,的確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這則研究報導是一個很直接的說明。

 參考文獻:

http://rst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site/2014/pharma.xhtml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4/oct/13/drugs-flushed-into-the-environment-could-be-cause-of-wildlife-decline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息顛倒 破壞腸道菌生理時鐘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腸道內的細菌也有生理時鐘,且受人類等「宿主」作息影響,一旦被打亂,會提高宿主肥胖的風險。

過去研究顯示,日夜作息顛倒或常受時差所苦者,會造成生理時鐘紊亂,影響內分泌系統運作,提高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各種癌症罹病風險。

以色列魏茲曼研究中心團隊發表於頂尖期刊《細胞》的研究指出,時差或作息顛倒導致肥胖的原因,恐與腸道內菌落的生理週期也被破壞有關。

研究人員分析實驗鼠在不同時段排出的糞便後發現,各菌種的菌數及活性,會隨時段變動,顯示腸道內菌落也以類似人類生理時鐘的方式運作;一旦改變實驗鼠的睡眠週期,餵食時間隨之改變後,各菌種的週期性變化會消失。

研究人員另外分析自美國飛往以色列旅客的糞便後發現,當旅客正常睡眠時間被時差打亂後,體內菌落的比例也會改變,容易引發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壞菌」大幅增加。

魏茲曼中心研究員伊蘭伊莉娜芙認為,針對機師、空服員、醫護人員或輪值夜班等作息常被迫變動的職業工作者,或可透過抗生素或抗細菌藥物調整腸道內菌落,以預防肥胖及其他與新陳代謝相關的疾病。

 

鄭醫師補充:

對於作息紊亂的人來說,要維持健康理想的體重是很大的挑戰,除了身體荷爾蒙容易失調,現在多了一項變數:腸道菌叢失衡。

因此,常常因工作因素導致生理時鐘混亂的人,腸道健康是不能忽視的一環,真正要幫助腸道菌叢恢復,滅壞菌與補好菌必須雙管齊下,功能醫學提供更安全以及有效的檢測,協助當事人監測以及透過安全的方式,在短期間恢復腸道菌叢平衡,降低肥胖以及其他相關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1. Thaiss et al. Trans-kingdom control of microbiota diurnal oscillations promotes metabolic homeostasis. Cell, 2014 DOI: 10.1016/j.cell.2014.09.0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大常見惡夢 解析你的恐懼

夢境學家表示,惡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情緒規畫,可以在夜晚驅趕緊張與惶恐。影音網站All Time 10's整理讓最常見的10種惡夢,解析它們傳遞的訊息。

10.夢見考試>>缺乏自信或覺得自己被監視、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沒有發揮潛力。
9.伴侶背叛你>>最近伴侶比較少注意你,或許你們該多花點一點時間好好相處。
8.飛翔>>如果你可以控制飛翔,代表自由與解放;如果你無法控制,代表你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7.死亡>>有些研究認為死亡代表生活中正向的改變,如果夢見頻死的話,代表你害怕失敗。
6. 蜘蛛>>夢見蜘蛛代表你沒有自主權,被別人操弄,或是你正操弄他人。
5.在公眾前裸體>>代表你沒有安全感、無法融入人群,或是某些私事被公開取笑。
4.被追逐>>代表你在逃避現實。
3.掉牙齒、掉髮>>你可能對自己的外表沒有信心,或是人際關係受挫、感到無助。
2.迷路>>可能代表你在現實中迷失人生方向,也可能代表無法融入環境。
1.墜落>>潛意識在警告你,生命中的某件事物將失控,也可能預告了親密友人的背叛。

 
 
鄭醫師補充:
 這些夢大家多少夢得到,內容實用,是治療者在解夢時,常用引用的內容,值得參考。在心理治療的時候,治療者也不時會透過夢境的內容提醒當事人夢的暗示是什麼。
建議大家如果經歷到類似的夢,不妨和生活發生的情境相對照,看看是否如夢所提示的那般。
了解潛意義是認識自己的一到門,而夢則是那把金鑰匙。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憂鬱症青少年 運動也難緩解

運動讓人快樂,但單靠運動無法讓已經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痊癒。研究人員指出,有些青少年的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出現憂鬱症,由於部分是先天因素,無法單獨藉運動達到完全緩解。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追蹤七百三十六位十四歲青少年直到十七歲,每周記錄身體活動量,結果顯示憂鬱症的發生與否與身體活動量無關。

 

鄭醫師補充:

這是小規模的研究,提醒我們,青少年的憂鬱症,單靠運動可能是不足的,而抗憂鬱劑藥物的治療,出現自殺危險的年齡層是在15-24歲。因此,針對體質缺陷做檢查並調整,如果有壓力事件再透過諮詢,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日前,門診有位約20歲的年輕人求診,其症狀最早為憂鬱,但在其他醫師建議下服藥之後,情緒反而更不穩定,出現自殘以及自殺的想法,甚至懷疑自己有邊緣性人格違常的問題,後來經我看診評估後,透過營養調整,把藥慢慢停下來到完全不吃,當事人的狀況在短期間(兩周)快速恢復。

因此,提醒大家,這篇研究內容指的是運動對於青少年的憂鬱改善可能有限,並非叫大家去吃藥就能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Toseeb U, Brage S, Corder K, et al. Exercis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3, 2014.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4.1794.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91100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週運動3次 憂鬱症風險大減

(路透倫敦15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每週運動3次,能使憂鬱症風險減少約16%,若將運動次數提升,則風險降得更多。

 研究主持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 London)兒童健康研究所的白瑞拉(SnehalPinto Pereira)表示,運動有憂鬱症的防護效果。

 白瑞拉說:「如果年齡介於20多歲到40多歲的成年人,從沒有運動到養成1週3次運動的習慣,可減少大約16%的憂鬱症風險。」研究團隊追蹤1萬多人後得出這項結論。

 憂鬱症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世界各地約3.5億人罹患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憂鬱症列入造成人類失能的主要疾病。

 憂鬱症治療為藥物、或精神治療或雙管齊下,但許多患者難以改善病情,且飽受憂鬱症復發所苦。

鄭醫師補充:

常有人詢問,規律運動幫助憂鬱改善的頻率,每周至少需幾次?這篇研究告訴我們:至少三次。

每周最好累積運動時間達150分鐘以上,效果更佳。因此,若是每周運動三次,每次至少50分鐘。

參考原文報導以及文獻: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83878.php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環境塑毒多 台大:台灣男「蛋蛋縮水」明顯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環境太毒,台灣男人變「短小」!台大醫院臨床觀察發現,國性男性一代不如一代,陰莖越來越短、睪丸越來越小,禍首恐怕就是長期曝露塑化劑所致,台大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強調,環境荷爾蒙的潛在風險,小兒、生殖科臨床經看到禍果,建議政府應主導針對環境荷爾蒙進行全面背景值的調查,找出高曝險來源。

台大醫院環境醫學中心今(16)天舉行開幕儀式及研討會,會中塑化劑污染成為焦點,尤其國內2011年5月才爆發塑化劑事件,食安陰影不遠,且遺毒可能跨世代。

姜至剛表示,環境荷爾蒙對男性生殖的潛在風險的確有,儘管仍有待進一步的實證數據佐證,但台大醫院不少小兒、生殖科醫師臨床觀察已經發現,台灣男性「雄風」的確一代不如一代,生殖器越來越短小,有可能扼殺生機。

塑膠製品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包括:塑膠杯、雨衣、塑膠袋、塑膠容器等,姜至剛提醒絕對要小心,都是塑化劑可能的曝露來源,建議應由政府主導或委託計畫全面性調查背景值,找出可疑的高危險源,一一著手管制。

姜至剛強調,目前台大醫院環境醫學中心檢驗能量已達2000多種,除針對塑化劑進行調查之外,也對農藥、重金屬殘留及毒品濫用等面向積極進行研究;他建議,真想遠離塑化劑毒害,最好少用塑膠餐具及容器,更不要用來裝盛果汁、碳酸飲料,否則塑化劑更易溶出。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男性的生殖器官的大小,塑化劑的影響也反應在精子數上。不只是塑化劑,許多化學製劑,甚至像衣物柔軟精,其結構也類似女性荷爾蒙,一旦經由皮膚或者其他接觸管道進入男性體內,會干擾男性本身性荷爾蒙的平衡,結果就是雄性激素的表現受到壓縮。無怪乎有生殖方面的專家預警:以後要生兒育女,人工生殖的比例早晚會超越自然受精懷孕。

要想知道體內的環境荷爾蒙是否過量,包含其他重金屬等等,其實有功能醫學檢測可以直接提供精準的數據。萬一殘留過量,也有對應的處理可以協助排毒減輕身體健康負擔。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睡眠實驗 上午到校延至10點

中國時報【江靜玲╱倫敦9日電】

英國逾100所學校的6萬名中學生,將參與牛津大學為期4年的「睡眠實驗」計劃,改在每天上午10點才到校上課,以期研究延遲英國學校傳統在早上8點50分上課時間,是否可改善學生的學業表現。

根據計劃,最初有3萬名英國中學生受邀參與這項與神經科學相關的實驗,這些實驗除不與一般中學生同步到校上課外,還增加體能性活動、改變課堂間的休息時間,並在功課表中增加腦力訓練遊戲。到2018年,全英將有6萬名中學生參與這項實驗。

領導這項實驗的牛津大學艾普西教授說,我們的祖父母總是告訴我們睡眠很重要,但直到最近才開始檢視睡眠神經科學,「我們知道,進入青少年期,一些奇怪的事發生,像是再也無法跟世界同步似的」,「爸媽說你懶惰,告訴你,如果早點上床睡覺,一切都會如常。可是,科學告訴我們,青少年早上需要多一點的睡眠時間。」

牛津大學睡眠和晝夜神經科學中心主任佛斯特也表示,青少年的生理時鐘通常比成年晚2小時。這種情況,在男性一直維持到21歲,女性19歲。

這項由英國威康信託和教育基金會(EEF)贊助的4百萬(約2億台幣)計劃,最初成效報告預定於2018年出爐。

鄭醫師補充:

許多中學生在前兩堂的課程聽講常感精神不濟,注意力難集中,原因何在?可能是生理時鐘延後之故。

早在2009年即有延後到校的小規模研究,成效不錯,晚到校的作法是著眼於中學生的生理時鐘大約比成年人晚兩個小時之故。

生理時鐘無法與作息配合,結果就是學生學習的效率不彰。

期待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以及做法能幫助中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science-news/11148930/Teenagers-to-start-school-at-10am-in-Oxford-University-sleep-experiment.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荷爾蒙失調 大腸癌風險增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3年時全台有逾5千2百人死於大腸直腸及肛門癌,為國人癌症10大死因第3名。而在美國,大腸直腸癌名列癌症10大死因第2名,據美國癌症協會推估,2014年將造成5萬餘人死亡。

研究人員分析近3百位大腸癌患者癌細胞與腫瘤組織周圍正常細胞的差異後發現,有逾85%腫瘤細胞的鳥苷素數量,都比正常細胞減少百倍至千倍。研究人員也發現,患者年紀愈大,腸道細胞製造的鳥苷素愈少,或許50歲以上族群罹患大腸直腸癌風險較高的主因。

湯瑪斯傑佛遜大學生化學教授史考特華德曼分析,鳥苷素負責維持大腸內壁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旦鳥苷素缺乏,腸壁過度老化,反致細胞異常增生而癌化;因此針對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或可採補充鳥苷素的方式,及早預防或治療大腸直腸癌。

部分乳癌與雌激素有關,攝護腺癌則受睪固酮影響,但致癌原因都是荷爾蒙分泌過量。」華德曼解釋,因荷爾蒙分泌不足而致癌的現象較少見。

 

鄭醫師補充:

鳥苷素(guanylin)的不足,與大腸癌患者成高度相關,這是突破性的研究,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鳥苷素(guanylin)的補充製劑或者產品來協助處理,期待早日上市,造福需要的人。

參考文獻:

C. Wilson, et al. The paracrine hormone for the GUCY2C tumor suppressor, guanylin, is universally lost in colorectal cancer.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October 2014 DOI: 10.1158/1055-9965.EPI-14-044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濃度上升 攝護腺癌易復發

攝護腺癌患者更要多注意膽固醇、脂肪攝取量。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攝護腺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若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三酸甘油脂濃度上升,癌症復發風險就會增加。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所出版的「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癌症防治」醫學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Prevention)。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艾瑪‧阿魯斯表示,許多實驗室研究證實,膽固醇在攝護腺癌病情上扮演重要角色。人口研究也顯示,膽固醇與攝護腺癌的關係錯綜複雜。了解肥胖、膽固醇與攝護腺癌之間的關係對攝護腺癌防治、治療非常重要,往後或許就能透過飲食、使用史他汀藥物調整膽固醇濃度,進而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阿魯特指出,這次研究發現,血脂異常男性若讓血脂濃度恢復正常,或可減少攝護腺癌復發機率。

研究人員分析八百四十三名男性攝護腺癌患者健康資訊,這些患者確診後都曾接受攝護腺癌治療手術,且手術前都不曾服用降血脂史他汀類藥物。研究數據顯示,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濃度指數如果超過一百五十,攝護腺癌復發風險就會上升百分之三十五。以膽固醇濃度指數兩百以上的血脂異常患者來說,膽固醇濃度指數每增加十,攝護腺癌復發風險就會上升百分之九。而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似乎對預防攝護腺癌復發有點幫助。好膽固醇濃度指數每增加十,癌症復發風險就會減少約百分之三十九。

 

鄭醫師補充:

身體許多荷爾蒙都需要膽固醇當原料來合成,攝護腺炎的致病原因之一就是男性荷爾蒙的刺激,尤其是一種名為二氫睪固酮(簡稱DHT),其活性為睪固酮的十倍以上,對任何攝護腺癌患者,DHT的刺激絕對是不利因子。

既然膽固醇太高,造睪固酮的合成增加,增加攝護腺癌復發風險,因此,控制膽固醇及血脂肪就變成攝護腺癌患者降低復發率不可忽視的一環了。

 

參考文獻:

Serum Lipid Profile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Recurrence: Results from the SEARCH Database

  • Emma H. Allott,
  • Lauren E. Howard,
  • Matthew R. Cooperberg,
  • Christopher J. Kane,
  • William J. Aronson,
  • Martha K. Terris,
  • Christopher L. Amling,
  • and Stephen J. Freedland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Published OnlineFirst October 10, 2014; doi:10.1158/1055-9965.EPI-14-0458

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4/10/03/1055-9965.EPI-14-0458.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重正常卻罹糖尿病 找到原因了

不吃高油、高脂、高糖,三餐正常,也可能得糖尿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成人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與免疫反應密切相關,證實部分糖尿病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

該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莊懷佳表示,研究團隊進行免疫細胞T淋巴球實驗時,意外發現原本應扮演防禦角色的T淋巴細胞,若失去調控酵素蛋白激 「MAP4K4」,將過度活化並分泌大量發炎性細胞激素,刺激脂肪組織,抑制胰島素訊息傳遞,造成血糖持續上升而出現糖尿病,甚至導致全身性多重器官發炎。

莊懷佳說,該研究首度發現發炎性T淋巴細胞活化與脂肪細胞的相互調控作用,可能導致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說,過去認為肥胖、喜食高油脂食物的人才會得糖尿病,但其實飲食正常、體重在適當範圍的民眾,也可能因免疫系統失調,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三軍總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說,國內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約百分之七至八,推估約有一百六十萬人。其中六至七成患者體重超標,但有三至四成患者體重正常。

洪乙仁說,對於體重正常卻患糖尿病的原因,一般認為和基因相關,但詳細機轉仍不清楚,期待研究成果能協助臨床治療。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謝明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複雜,當患者得到糖尿病時,至少有八個以上的部位出現機轉異常,尤其是慢性發炎,如T淋巴細胞,容易造成血糖異常,影響胰島素分泌,進一步誘發糖尿病。

>莊懷佳表示,現正進行人體採樣,若確認「MAP4K4」的表現量與糖尿病密切相關,未來可納入健檢項目,若指數出現變化,可作為糖尿病警訊。

 

鄭醫師補充:

身體發炎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導因千萬不能輕忽。體重正常卻得糖尿病的人,極可能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失調所引發。糖尿病的患者,維生素D容易缺乏,而維生素D是免疫系統穩定的重要營養素,這樣串連可見其脈絡。

參考文獻:

HGK/​MAP4K4 deficiency induces ​TRAF2 stabilization and Th17 differentiation leading to insulin resistance

doi:10.1038/ncomms5602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4/140806/ncomms5602/full/ncomms5602.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核桃腰果 有助對抗第二型糖尿病

先前已有報導指出,餐間肚子餓時,吃些無調味綜合堅果,能幫助快速獲得蛋白質,維持飽足感,若控制得宜更可幫助減重,現在堅果類的好處又加一項!英國《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引述一份來自加拿大多倫多聖米高醫院(St Michael’s Hospital)的報告指出,每天吃約2份(每份約30克)的樹堅果類,例如核桃、腰果等,可能幫助對抗第二型糖尿病,因為此類堅果能幫助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穩定血糖。

每天2份堅果 花生除外

研究學者分析了聖米高醫院的12個臨床試驗發現,每天攝取2份樹堅果類,每一份約30克,能幫助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降低及穩定血糖濃度。樹堅果類包含多數的堅果,例如核桃、腰果、榛果與胡桃,但不包括花生。

研究人員分析了450位受試者後發現,每天攝取2份堅果類,能幫助穩定兩個重要的血糖狀態;第一個是糖化血色素(HbA1c),其反映最近2至3個月的血糖控制狀況,另一個是空腹血糖值,也就是患者空腹至少8小時的血糖值。

堅果取代精緻碳水化合物 效果最佳

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以堅果類取代飽和脂肪,受試者以堅果類取代精緻碳水化合物時的效果最佳。聖米高醫院主導此份研究的約漢席文派普(John Sievenpipe)醫師表示,樹堅果類提供另一種方式,讓患者在保持健康的飲食模式的同時,維持健康的血糖值。

此份研究的受試者平均每天攝取約56克的堅果類。雖然堅果類含有許多油脂,但其所含的油脂是較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儘管堅果類的熱量不低,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並沒有因為每天攝取2份堅果而增加體重。

 

鄭醫師補充:

之前研究告訴我們,攝取堅果,其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幫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rt-disease/in-depth/nuts/art-20046635

這篇研究進一步告訴我們:

1.堅果所含的必需脂肪酸,可以幫助血糖穩定。

2.食用身體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即使熱量不低,也不會發胖! 

參考文獻: 

1.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7/smh-tna072414.php

 2.D. J. A. Jenkins, C. W. C. Kendall, M. S. Banach, K. Srichaikul, E. Vidgen, S. Mitchell, T. Parker, S. Nishi, B. Bashyam, R. de Souza, C. Ireland, R. G. Josse. Nuts as a Replacement for Carbohydrates in the Diabetic Diet. Diabetes Care, 2011; DOI: 10.2337/dc11-033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鄭醫師今日將會再三立新聞台中 跟大家探討到基因的奧秘~

請大家抽空能收看唷!

 

基因檢測,救命對策

基因即是個人先天體質,科學研究證實,有超過2000種以上的疾病與基因有關,

含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及癌症.阿茲海默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等..等,
帶有此基因的人患病風險較高....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