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一篇由美國紐約州立Binghamton 大學發表的研究發現,年輕族群能夠提升情緒穩定的飲食與年紀漸長的人大不同,建議大家隨著年紀漸長,最好能調整飲食內容,以利身心健康。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Lina Begdache與他的研究團隊,透過無記名的網路調查,請各地網民(不限美國)完成食物-情緒問卷調查(Food-Mood Questionnaire ,簡稱FMQ),問卷內容包含飲食與神經化學以及神經生物學相關的問題,綜何分析的結果歸納發現18-29歲的年輕族群比較依賴能增加大腦神經傳導濃度以及原料的食物來源(肉類)。但過了三十歲,情緒穩定則比較依賴能增加抗氧化能力的來源(蔬果),同時遠離不當刺激交感神經的活動(例如過度飲用咖啡、高昇糖食物以及不吃早餐等等)。

這些研究最主要的發現在於年輕成年人與熟齡族群飲食內容對情緒穩定是有差異的。年輕族群對於大腦傳導物質的材料來源比較敏感,一週至少三次攝取肉類能增加多巴胺以及血清素這兩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提昇情緒,配合一周運動三次,促進這兩種以及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換句話說每周吃不到三次肉類以及運動不到三次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感到壓力。

相對而言,熟齡族群對於有無規律攝取抗氧化食物來源,同時遠離戰或逃的不當壓力情境者比較敏感,因為隨著年紀增長,自由基產生增加,需要抗氧化來源的食物幫助去除自由機的需求亦提高。自由基過高會降低抗壓性。因此,如果吃錯食物,像是喝過多的咖啡以及碳水化合物(甜食、精緻澱粉),比較容易感受壓力。

參考文獻:

 

  1. Lina Begdache, Maher Chaar, Nasim Sabounchi, Hamed Kianmehr. Assessment of dietary factors, dietary practices and exercise on mental distress in young adults versus matured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017; 1 DOI: 10.1080/1028415X.2017.141187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著陽光走~研究:中午曬曬太陽,有助緩解憂鬱情緒!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冬天天氣濕又冷,心情很鬱卒?國外研究發現,午間的光照治療能減緩憂鬱症、增進日常生活功能,國內專家也建議,天冷的時候,不妨跟著陽光走,到戶外曬曬太陽,也能輕鬆擁有好心情!

曬出好心情!研究:光照療法有助緩解憂鬱情緒

《美國精神醫學期刊》在今106年10月刊登一篇來自西北大學醫學院的論文,研究團隊以46名患有中度以上的憂鬱症、躁鬱症和情緒穩定者為對象,將其隨機分配至明亮光療組(7000照度)與安慰劑光組(50照度),於正午至下午2點半進行6周的光照療法,參與者初期每天進行15分鐘,之後每周增加15分鐘,逐漸增加劑量,直到每天達1小時或心情有明顯改變。

研究發現,接受明亮光療組平均憂鬱分數為9.2,明顯低於安慰劑光組14.9,且前者高達68%達到正常情緒水平,後者則是22.2%,結果顯示參與明亮光療組有較高的緩解率,讓受試者憂鬱症狀減少、功能恢復,可從事治療前無法執行的工作,像是返回職場或做家務。

專家:陽光照射可提升血清素功能

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表示,陽光照射可抑制腦神經細胞突觸對血清素的回收,進而提升血清素功能,益於穩定情緒,對「季節性情感疾患」很有幫助,其中對於「雙極症」(俗稱躁鬱症)的幫助優於「單極憂鬱症」。

台灣位於陽光充足的亞熱帶地區,季節性情感疾患較少,故光照治療在台灣並不盛行,僅有部分醫院用於輔助治療,但仍有研究顯示,季節交替與情感疾患的惡化有關。劉嘉逸醫師建議,平常早出晚歸,較少照射陽光的雙極症或憂鬱症患者,可多曬太陽有益身心健康。

寒流來沒陽光~改做室內運動,一樣可以驅逐憂鬱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則表示,雖然陽光的強度或劑量不如光照治療般精準,但研究已證實它的功效。建議民眾起而行,特別是整日待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可趁中午休息時間到社區公園、辦公室頂樓或戶外用餐區等陽光充裕處,享用餐點或散散步,讓自己舒緩情緒;當周圍的同事陷入憂鬱情緒或壓力大的情況時,也可多邀請對方去曬太陽。

若面臨寒流或連日沒有陽光,民眾也不妨透過室內運動,像是跳繩、做操、棒式、瑜珈、太極拳等,或運用機器輔助的被動式運動,像是跑步機、振動機、按摩躺椅等,打破冬季懶惰不想動的心態,讓身體維持動能,就可以有效緩解憂鬱情緒。

鄭醫師補充:

照光治療可以提昇情緒,改善憂鬱症甚至是躁鬱症,也能改善睡眠以及頭痛等等症狀,之前已有諸多文獻証實。所以在冬日來時,每天到公園去曬上一個小時的太陽,真的對提升心情大有幫助。

但如果無法每天在戶外曬足一個小時的陽光,還是優先考率居家照光醫療器材的使用方便些。畢竟要達到療效,時間很重要。居家照光器材體積不大且能繼續辦公或者在室內進行原本的活動,又沒有紫外線曬黑的困擾,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Dorothy K. SitJames McGowanChristopher WiltroutRasim Somer DilerJohn (Jesse) DillsJames LutherAmy YangJody D. CiolinoHoward SeltmanStephen R. WisniewskiMichael Terman, and Katherine L. Wisn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03, 2017  |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17.1610120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巴卡卡、臉頰緊繃易抽筋?可能患上顳顎關節症!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12月15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不知道你有沒有嘴巴突然張不開、合不起來,或是打哈欠時嘴巴喀喀作響,耳朵附近肌肉更是緊繃、疼痛甚至抽筋,讓你以為自己下巴脫臼的經驗呢?近年來不論是臺灣或是日本,牙醫門診中出現這類顳顎關節症的困擾的病患越來越多,除了跟現代社會的壓力龐大有關之外,更有日本醫師指出,其實也跟現代人低頭族群大增有著極大關連。 

持續低頭造成下巴缺血 嘴巴無法開合、打哈欠易抽筋都是典型症狀

日本顳顎關節症治療牙醫博士原節宏指出,近十年來隨著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大大改變,出現誤以為自己下巴脫臼、肌肉抽筋的顳顎關節症患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由於持續低頭會壓迫到脖頸及下巴肌肉,讓這兩處的血液循環變得相當差,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造成下巴疼痛、嘴部無法正常開合、打哈欠時易抽筋等典型的顳顎關節症症狀。 

低頭會讓頭部血流量少25% 是顳顎關節症關鍵成因

日本腦神經外科醫學博士岡本裕曾表示,僅僅是向前低頭滑手機的動作,就會讓整個頭部的血流量減少25%,所以近十年來不但眼睛疲勞及罹患眼疾的人口大幅增加,受顳顎關節症困擾的人也跟著大增。 

而原節宏也建議,民眾可以在家嘗試「聞腋伸展操」以及「咀嚼肌舒緩操」,兩者都能有效放鬆這個人體最小的關節之一的周圍肌肉,讓脖頸肌肉得到充足的含氧血液,也能將累積在下巴的毒素通通帶走。 

《聞腋伸展操》

聞腋伸展操
檢視相片
聞腋伸展操




1. 將右手繞過後腦杓,抱在左耳處,並且用力按住頭部使其盡量向右側腋下貼緊。 
2. 將臉部轉向右側,鼻子則盡量貼近腋下,左手則自然地放下並用力伸展,持續轉體10秒後進行下一個步驟。 

下一頁繼續做伸展改善顳顎關節症! 

聞腋伸展操
檢視相片
聞腋伸展操



3. 將背部及上半身都微微跟著臉部腋頭轉動,右手手肘則盡量往背部夾緊,視線朝向右側直視,繼續伸展10秒即可進行下一個動作。 


4. 接著改以下巴盡量貼緊腋下,同樣伸展10秒後再慢慢將頭轉回正面,記得不要快速轉回以免引起頭痛,換左邊再做一次即可。 

聞腋伸展操
檢視相片
聞腋伸展操

《咀嚼肌舒緩操》

咀嚼肌位置
檢視相片
咀嚼肌位置

原醫師表示,咀嚼肌由上述這四塊肌肉組成,而我們只要針對臉頰下方的咬肌進行按摩,就能夠有效改善顳顎關節症的狀況。 
按摩方法:

1. 觸摸臉頰下方的骨頭凹陷處,此處即為咬肌。 

2. 用拳頭以50元硬幣大小的軌跡,畫圓按摩此處,注意要慢慢按摩以免造成口腔內部受傷。 
3. 約按摩10次即可。 

鄭醫師補充:

顳顎關節症一旦上身,其不適以及不便,超乎外人想像。我能感同身受,是因為我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那一次,是某個連假之後,我開車從南部回來,一邊開車一邊嚼口香糖提神。隔天晚上看門診時,打了一個大哈欠,結果發現咬合變得困難,連嘴都不能張太開。隔日早上,連早餐也不能吃,去找牙科的朋友做檢查以及掃描,他確認我的顳顎關節有問題,並皺眉頭提醒我,顳顎關節症一旦出問題,很麻煩,一般只是像復健科給予熱敷或者是物理治療,藥物不是止痛藥便是肌肉鬆弛劑,有些醫師還建議給抗焦慮劑,但搞多久會恢復沒有人有把握,建議我到醫學中心碰碰運氣。聽到這裡我心都涼了半截,連中午和他一起聚餐時,我只能用手扶者下顎,單邊咀嚼一些比較細軟的食物,連蝦子都咬不動,其苦真的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過,此時,我也啟動一項療癒實驗,透過我曾經學到的標靶共振的營養補充品做急救式的補充,大概每隔一個半小時輪流補充針對肌肉韌帶以及骨骼關節兩種補充品,我也沒有熱敷或者做上述文章提到的按摩或伸展運動。到了當天晚上,我發現可以恢復原本的狀態進食了,而且沒有任何不適。

我把這種狀況跟那位牙科醫師報告,他直說怎麼可能,而且一直問我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可以好這麼快。經過解釋,他也是半信半疑,不過後來,他利用標靶共振的補充品改善了自己的過敏以及睡眠,經過體驗比較清楚我在說什麼,也承認的確有些營養補充品,如果能針對出問題的系統直接調養,改善的速度往往讓人驚艷。

希望大家都不會罹患顳顎關節症,真的不幸發生,請大家務必迅速就醫,尋求改善。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堅果益心臟,研究再認證:這樣吃降15%心血管風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2月12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你喜歡吃堅果嗎?堅果類的食物體積雖然小,但往往具有許多營養,適量補充對身體具有一定的幫助。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日前刊登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

研究團隊表示,一週數次、食用一個手掌大小量的堅果,有機會降低心臟疾病發生的風險。


堅果過去被認為是一項很好的食物,具有高含量的抗氧化物、蛋白質、礦物質及其他營養成分。 

研究中作者分析超過200,000位受試者的實驗數據,結果發現每週兩次(或以上)食用核桃、杏仁、榛子、腰果、開心果、山核桃和花生等堅果類食物的受試族群,其發展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較其他受試族群低了23%,而發展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低了15%。 

鄭醫師補充: 

堅果是高抗氧化、礦物質以及優質脂肪來源的食物來源。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先經過急慢性敏原檢測了解自己是否有特定種類的堅果過敏,避開過敏原,降低過敏或者發炎的風險,因為堅果是慢性食物過敏的前五名。否則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這項研究算是大規模的研究,因此可信度高。要保養心血管降低發炎,建議大家可以養成補充堅果的習慣,過去有些研究建議天天補充,但這項研究則認為一週補充兩天即可達到某種程度的預防保健功效。

參考文獻:

Nu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rta Guasch-FerréXiaoran LiuVasanti S. MalikQi SunWalter C.WillettJoAnn E. MansonKathryn M. RexrodeYanping LiFrank B. HuShilpa N. Bhupathiraju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芥花油這種廣泛使用的食用油對健康到底是弊多於利還是利大於弊?過去一直有不同的意見。

最近12月7日有一篇刊登於科學報導期刊的動物研究首次証實,對失智症患者而言,芥花油會惡化學習以及記憶力,同時還造成體重增加。

這是首次提醒芥花油對大腦的健康是有害的研究報告。

芥花油之所以廣為流行,在於價格低廉,同時宣稱有保健功效,但這篇研究的看法提出反證。

當然,目前還未有人體試驗證實芥花油有害大腦,而且對失智症的人不好,對健康的人是否同樣不好?目前也尚無定論。

不過,對芥花油有疑慮的用家,仍可以先考慮其他食用油,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飲時準備可以考慮替換。

想補充omega-3的食用油,不妨考慮核桃油、亞麻仁油或者是印加果油等等。印加果油含豐富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攝取100克的印加果油,相當時攝取12份鮭魚的omega-3含量,是素食者攝取omega-3相當理想的食用油。

參考文獻:

  1. Elisabetta Lauretti, Domenico Pratic�. Effect of canola oil consumption on memory, synapse and neuropathology in the triple transgenic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 DOI: 10.1038/s41598-017-17373-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一篇新的研究報告發現:服用抗膽鹼藥物,可能會增加思覺失調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用藥中抗膽鹼藥物負擔越大的人,他們在學習、記憶以及視覺空間的測驗上表現較差。

研究人員提醒專業人員應該留意抗膽鹼藥物帶來對於認知功能的負面影響,而且年紀越大,影響越明顯。

不少人以為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只是抗副作用藥物才有,其實,精神科常用的藥物種類幾乎都有抗膽鹼作用,這種作用是累積的,併用多種藥物,抗膽鹼藥物的種類越多,風險越高。

到底臨床上哪些藥物具抗膽鹼作用?包含抗精神病藥物,例如可致律,金普薩等等,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等等,其實都有抗膽鹼作用,這也可以解釋許多患者為何服用精神科用藥後,記憶力會減退的原因。

而年長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還併用其他慢性疾病的用藥,抗膽鹼藥物的負擔會更大,因此更容易惡化認知功能。

這項研究招募60位年紀50-79歲(平均63.6歲)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透過分析他們的用藥以及認知功能評估比較而得到上述結論。

即便是像抗組織胺這類市面上就能自行購的藥物,也具抗膽鹼作用,因此經常服用也會影響認知功能,增加失智症風險。

抗膽鹼作用影響認知功能的原理在於膽鹼適合成我們負責記憶力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最主要原料,抗膽鹼作用會抑制乙醯膽鹼在大腦神經傳導的作用。

欲降低這類藥物引發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在於減少精神科用藥的種類以及劑量。正在服藥覺得自己認知功能退化明顯的患者,務必和開藥的醫師討論如何透過藥物的調整來改善。

過去類似研究可連結參閱: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common-anticholinergic-drugs-like-benadryl-linked-increased-dementia-risk-201501287667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091745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88546.php

參考文獻:

 

Anticholinergic Burden and Cognition in Olde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J Clin Psychiatry 2017
10.4088/JCP.17m1152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聽音樂竟能改善高血壓!專家:一天12分鐘就有感

 
 
編譯/張維庭

2017年12月9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時常覺得心浮氣躁、焦慮又有壓力?現代的高壓社會,讓許多人都有血壓異常的情形,到了中年以後,對於三高更是十分警覺,天天量著血壓,憂心數值居高不下?日本大學教授研究,有一種天天都能做到的簡單方法,就有助於降低血壓! 

壓力會讓血壓異常 聆聽自然聲音有助於放鬆

如果長時間感到壓力,血壓就容易維持在異常的狀態,然而現代生活裡,許多人都十分忙碌,很難做到紓壓。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療中心渡邊尚彦內科教授,親身進行了24小時的血壓測量研究,發現自然界的聲音有助於讓血壓下降。聆聽樹葉被風吹過的沙沙聲、小鳥、昆蟲以及河川的聲音,有助於幫助放鬆,具有讓居高不下的血壓下降的效果。 

一天聽12分鐘就有效 幫助副交感神經活躍


渡邊教授收集了自然界容易讓血壓下降的聲音,製作了「只是聽著就能讓血壓下降」的音樂專輯,讓45~75歲的7名患者一天聽三首長達4分鐘的音樂,並檢測其成果。 

參加實驗的患者們原本的血壓平均為141.3mmHg,聆聽了自然的聲音之後,平均值降到了132.2的程度。而且全部的患者都有達到放鬆的效果,證實了自然界的聲音具有降低血壓的效果。 

壓力會讓血壓容易上升,主要是因為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一直處於活躍狀態,聽著自然的聲音放鬆下來,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就能讓血管擴張,血壓也容易下降。 

平時可看介紹山水、河川的旅遊節目,聆聽背景的音樂,而如果忙碌沒有時間,其實也可以在通勤、就寢時選擇喜歡的音樂,幫助放鬆。 

自然音樂這邊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XP8RC_v9I 

而除了降低血壓之外,音樂對於人體的多種正面影響,一直都是科學家與醫學界的矚目焦點,日本自律神經權威小林弘幸教授就認為,音樂治療法有助於平衡自律神經。 

經過小林教授的實驗,聽30分鐘的音樂,能促進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平衡。儘管有個人化的差別,實驗個案紛紛表示「放鬆下來了」、「心情變得平靜」和「變得有精神了」。曲子種類不論是古典樂、搖滾樂或流行音樂皆可,不過建議不要聽熟悉的喜愛歌曲,聽不熟悉的音樂不受記憶干擾,效果會更佳。 

鄭醫師補充:

聽音樂可以幫助自律神經放鬆,進而改善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問題,建議大家可以透過大自然音樂的錄音或者直接接觸大自然,幫助自己舒壓又降壓。至於特定的音樂,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莫札特效應,像是KV 448雙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也能幫助腦波穩定。

研究發現透過音樂療法有助於高血壓患者降低收縮壓的相關參考文獻:

1.

Int J Cardiol. 2016 Jul 1;214:461-4. doi: 10.1016/j.ijcard.2016.03.197. Epub 2016 Apr 3.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blood pressure of individuals with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096963

2.

Arq Bras Cardiol. 2009 Nov;93(5):534-40.

Music therapy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blood pressure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84316

3.

The effect of music on hypertensive patient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00304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O:全球老年癡呆症患者比例增長迅速

 

 2017年12月8日 下午1:32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加速,預計全球罹患老年痴呆症的人數,在公元二○五○年之前,將會成長三倍,也就是從目前的五千萬人,增加到一億五千萬人以上。世衛組織呼籲各國,應該及早採取因應措施。

 老年痴呆症是一種綜合症狀,具體可以說是人們老化之後,在記憶、思考、行為與日常活動能力上,出現衰退徵兆。目前,全球大約有五千萬名老年痴呆症患者,而每年新增病例有一千萬。老人痴呆症的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所謂的「阿茲海默症」,佔了老年痴呆症病例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此外,據世衛組織估計,每一百名六十歲以上長者,就會有五到八名老年痴呆症患者。

 世衛組織表示,照顧老年痴呆症患者,需要付出龐大的社會與經濟成本,世衛組織已經將老年痴呆症,列為未來的公共衛生重點,也呼籲世界各國應該及早重視、因應,並且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屬及護理人員,提供有力的支持。

鄭醫師補充:

罹患失智症的人越來越多,但失智症並沒有治癒的療法,目前藥物只能減緩退化,至於能減緩到何種程度,沒有人有把握。

最近有一篇關於失智症治療研究報導指出:健康的粒線體,可以讓阿茲海默症停下來。只要讓粒線體不受傷害,便能停止類乙式澱粉蛋白( beta-amyloid)毒性造成的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

這項研究把失智症當成細胞代謝疾病來處理,動物研究模式發現,只要強化粒線體對於某種特殊蛋白質的壓力的防禦,便能保護粒線體本身,而且還能降低類澱粉蛋白斑(amyloid plaques)的累積。

因此如何幫助粒線體功能提升,保護大腦免於退化,是延緩失智症退化的真正關鍵。若能透過生活型態以及營養補充的調整,協助粒線體功能提升,將能大大幫助失智症的治療與改善。

參考文獻:

  1. Vincenzo Sorrentino, Mario Romani, Laurent Mouchiroud, John S. Beck, Hongbo Zhang, Davide D’ Amico, Norman Moullan, Francesca Potenza, Adrien W. Schmid, Solène Rietsch, Scott E. Counts, Johan Auwerx. Enhancing mitochondrial proteostasis reduces amyloid-β proteotoxicityNature, 2017; DOI: 10.1038/nature2514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養研究:每天40 克乳酪 有效減少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鉅亨網編譯黃意文

2017年12月6日 下午12:02

歐洲營養學雜誌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研究發現,每天食用約 40 克的乳酪,約火柴盒大小的體積,可以減少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

中國蘇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美國和歐洲 20 多萬人的健康狀況進行研究,數據顯示,每天吃乳酪的人,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比未食用乳酪的人少了 14%,而中風的機率則是低了 10%。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吃相當於 40 克奶酪製品的人,得到心臟病的風險最低,而且奶酪可提高「好的」膽固醇含量,同時減少「壞的」膽固醇。

雖然奶酪可能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但研究人員認為,當中的鈣,將會使實際上被身體吸收的飽和脂肪減少,乳酪並且還有一種酸性物質,有助於防止動脈堵塞。

作者寫道:「奶酪中含有飽和脂肪酸,但也含有有益的營養物質,目前還不清楚長期食用乳酪,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形成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今年夏季,韓國的研究人員,稱瑞士奶酪為「超級食品」,因為它含有一種特殊的益生菌(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為一種健康的細菌,可以滋養和保護腸道,避免腸道細胞因日常飲食影響,受到損害。

鄭醫師補充:

起司有鈣質、蛋白質,還有一種特別的脂質,CLA(Conjugated Linoleic acid,共軛亞麻油酸),不僅可以降低體脂肪還可以對復肥胖,抑制乳房腫瘤形成,對黑色素瘤、結腸以及前列腺等癌症都有研究證實有幫助。這篇報導提到的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提昇高密度膽固醇,也都是CLA的功效。此外CLA對糖尿病的控制也有幫助。食用乳酪對於健康真正的幫助關鍵就是CLA。

參考文獻:

Chees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Chen, GC., Wang, Y., Tong, X. et al. Eur J Nutr (2017) 56: 2565. https://doi.org/10.1007/s00394-016-1292-z
  • DOIhttps://doi.org/10.1007/s00394-016-1292-z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94-016-1292-z#citea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咖啡到底好不好?】最新研究:一天3到4杯咖啡利大於弊

 

 
2017年12月2日 上午6:39

 

有關喝咖啡的利弊,這幾年來幾乎是每月一爆,上個月才出爐一份研究調查宣稱咖啡對心血管有益,下個月可能又來一位營養師現身說法戒掉咖啡讓她人生變彩色。到底咖啡對身體是好處多過壞處?瑜不掩瑕?還是好壞因人而異?這個月有一份權威報告問世,試圖替咖啡族解惑。

 

《英國醫學期刊》22日刊出一項大型研究的成果報告,南安普頓大學科學家蒐集200多份歷年來有關咖啡的研究數據,從宏觀的角度來解讀「咖啡到底對身體是好是壞?」,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喝咖啡對人體健康是利大於弊,而最適當的攝取量,是每天3~4杯。

研究人員發現,在調查期間,喝咖啡的受試者的死亡機率,比不喝咖啡的受試者少了17%。若以疾病區分,喝咖啡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不喝咖啡的人少了19%,死於癌症的機率也減少18%。

而在過去的研究裡,咖啡曾被發現有助於降低黑色素瘤、心臟病、多發性硬化症、第二型糖尿病、肝病、攝護腺癌、阿茲海默症,以及使用電腦引起的背痛等疾病和症狀。

咖啡對身體的益處,主要是來自於咖啡裡頭某些成分含有抗氧化劑和幫助消炎的化合物,前者能對抗癌症,後者則是可以抵擋慢性疾病,像是心臟疾病,或阿茲海默症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

不過喝咖啡當然也有潛在的健康疑慮,和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對於女性而言。過去咖啡研究顯示女性在懷孕期間喝大量咖啡,可能導致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甚至流產。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女性也可能因為經常喝咖啡,而增加骨折的風險。

不過要提醒的是,這篇報告中所寫的「一杯」咖啡,指的是240毫升或8盎司的份量,而非一般人常點的「大杯」份量。通常市售的大杯拿鐵,至少都是480毫升或16盎司,相當於「兩杯」咖啡的份量。

這份報告的研究人員強調,此一結論是根據過去的觀察紀錄,而非針對咖啡成分的研究,因此無法確認因果關係,也不代表本來不喝咖啡的人應該從現在開始喝咖啡,好讓自己更健康。基本上,這份研究只是化解了咖啡愛好者的罪惡感,因為資料證明從喝咖啡的人的身上可以發現不少健康效益。

另外,根據其他的研究,咖啡的沖泡方式也是關鍵。現今最流行的濾泡式咖啡會將咖啡裡頭的抗癌成分,也就是咖啡醇(cafestol)給過濾掉,等於是扼殺了咖啡的正面效益,因此並不建議喝濾泡式咖啡。相對而言,採用法式濾壓壺,或是土耳其咖啡的煮滾方式,就比較能夠將咖啡醇完整保留下來。

鄭醫師補充:

我先補充一下咖啡醇(cafestol)的參考資料,咖啡醇是咖啡中具有生物以及藥物作用的物質。一般而言,佔咖啡重量的0.4-0.7%。在沒有過濾的的咖啡比較容易喝得到。

根據研究發現規律攝取直接煮開的咖啡,因為會增加血漿膽固醇的濃度,過濾式的則不會主要是咖啡醇會阻斷膽固醇的代謝,增加合成:

1.Higdon, JV; Frei, B (2006). "Coffee and health: a review of recent human research".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46 (2): 101–23. doi:10.1080/10408390500400009PMID 16507475

2.Urgert, R; Katan, MB (1997). "The cholesterol-raising factor from coffee beans".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17: 305–      24. doi:10.1146/annurev.nutr.17.1.305PMID 9240930

3.Ricketts ML, Boekschoten MV, Kreeft AJ, Hooiveld GJ, Moen CJ, Müller M, Frants RR, Kasanmoentalib S, Post SM, Princen HM, Porter JG, Katan MB, Hofker MH, Moore DD (2007). "The cholesterol-raising factor from coffee beans, cafestol, as an agonist ligand for the farnesoid and pregnane X receptors"Molecular Endocrinology (Baltimore, Md.)21 (7): 1603–16. doi:10.1210/me.2007-0133PMID 17456796

 

 

咖啡醇也不是全然不好,老鼠動物實驗發現咖啡醇具抗癌作用: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 Cafestol (CASRN 469-83-0) and Kahweol (CASRN 6894-43-5) - Review of Toxicological Literature. (PDF) October 1999 Archived November 1, 200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果蠅實驗發現咖啡醇對巴金森氏症有神經保護作用:

Trinh K, Andrews L, Krause J, Hanak T, Lee D, Gelb M, Pallanck L (April 2010). "Decaffeinated coffee and nicotine-free tobacco provide neuroprotection in Drosophila 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rough an NRF2-dependent mechanism"J. Neurosci30 (16): 5525–32. doi:10.1523/JNEUROSCI.4777-09.2010PMC 3842467Freely accessiblePMID 20410106Lay summary – New Scientist.

 還是提醒大家,喝咖啡儘量挑好的咖啡喝,也就是高綠原酸(咖啡抗氧化物質)的低度烘培咖啡。兼具風味以及保健,也不必喝到四杯那麼多。

 這篇報導提到的大型研究得參考文獻:

Poole RobinKennedy Oliver JRoderick PaulFallowfield Jonathan AHayes Peter CParkes Julie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multiple health outcome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傷、生病靠它最快復原!一舉強化20%自癒力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11月30日 上午11: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不知道大家生病、受傷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不論喝了再多補品、看了再多醫生,如果沒有好好靜養休眠,小病往往會拖成大病,甚至有些原以為是小感冒的症狀,會惡化成為支氣管炎,半年都好不了。 

美軍醫療研究:充足睡眠提高20%免疫力


美國陸軍環境醫學研究所最新公開的研究指出,過去我們常以為受傷或是生病,就是要靠補充營養來加速免疫系統修復身體組織,但是實際測試後卻發現,充足睡眠才是最能幫助身體修復、強化免疫系統的根本方法! 

這份刊登於11月最新出版《應用生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論文,徵集了美軍陸軍士兵分為三組進行測試,研究目的是為了要確認士兵們在戰場上受傷時,到底應該如何調養身體才能最快回到戰場。 

而研究者分別在每位士兵的手臂上劃下同深度的刀傷,並且分成三組進行身體自癒能力觀察: 

  1. 第一組連續三晚睡眠時間受限為兩小時,同時也無額外補充任何營養劑。
  2. 第二組連續三晚睡眠時間受限為兩小時,三餐也都額外補充了含有高量蛋白質(特別富含有助細胞分裂、傷口復原、提升免疫功能的精胺酸、麩醯胺酸等)、鋅、維生素C、D3以及ω-3脂肪酸等營養素的飲品。
  3. 第三組完全不限制睡眠,同時也無額外補充任何營養劑。


事實證明,第一組跟第二組的傷口修復速度差異不大,都花了5天左右刀傷才開始癒合成疤;相較之下,第三組獲得充足睡眠的士兵平均只花了4.2天就癒合了傷口,免疫系統整體而言比起前兩組強了20%! 

睡眠不足6小時,癌細胞就活化;不足5小時,感冒風險高4.5倍


其實早在這份研究之前,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睡眠研究所就曾指出,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會促使體內癌細胞活化,讓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提高1.7倍、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風險提高1.4倍;若是進一步限制睡眠至5小時以下,則會使免疫力退化至連感冒及流感病毒都無法擊退,罹患傳染病的機率提高4.5倍。 

感冒、受傷、預防接種前 都要睡滿7小時


因此透過這次的研究發表,史丹佛大學睡眠研究所也再次呼籲全球民眾,記得在感冒、受傷後保持每天睡滿7小時的生活習慣,這樣就能活化免疫系統,讓感冒及傷口都能快速痊癒。而若要接受預防接種前,也一定要睡滿7小時再行施打,否則疫苗本身不但難以產生抗體,反而會成為你的直接致病原。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說得沒錯,要傷口復原快,睡眠品質以及時數都很重要。即便是癌症或者是其他感染也是要多休息以及藉由充足的睡眠幫助來幫助身體恢復。

睡眠品質好,身體的副交感神經才能啟動,幫助身體修復。沒有睡好,再好的營養補充品幫助也有限。有睡好,再加營養品幫助身體康復才能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Impact of sleep restriction on local immune response and skin barrier restoration with and without 'multi-nutrient' nutrition intervention

Tracey J. SmithMarques A. WilsonJ. Philip KarlJeb OrrCarl D. SmithAdam D. CooperKristin J. HeatonAndrew J. YoungScott J. Montain

http://jap.physiology.org/content/early/2017/09/12/japplphysiol.00547.201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羧心發表於骨質及礦物質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出生時若是維生素D濃度偏低,於三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的風險提高。

這項研究分析27940位出生於中國大陸的新生兒,其中310位在三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機率是1.11%。

若是把這310位自閉症患者跟1240位控制組的小孩相比,維生素D濃度最低的前四分之一和最高的四分之一相比,維生素D濃度低的人罹患自閉症風險高出260%。跟第二高的四分之一相比,高出150%,跟第三高的相比高出90%。

研究人員提醒:新生兒維生素D濃度不足,自閉症以及智能障礙危險性提高。

請孕婦務必幫助自己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幫助寶寶降低日後出現自閉症以及智能障礙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Dong-Mei Wu, Xin Wen, Xin-Rui Han, Shan Wang, Yong-Jian Wang, Min Shen, Shao-Hua Fan, Juan Zhuang, Meng-Qiu Li, Bin Hu, Chun-Hui Sun, Ya-Xing Bao, Jing Yan, Jun Lu, Yuan-Lin Zhe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natal Vitamin D at Birth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he NBSIB Study.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17; DOI: 10.1002/jbmr.332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才55歲就要換髖關節 原來是這個不好的習慣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2017年11月30日 下午3:51

55歲男子左側大腿疼痛不堪求醫,發現是因為長期飲酒引發的骨壞死,經過全髖人工關節置換,可以下床行走的時候開心表示「以後不敢再喝酒了」

台南新樓醫院骨科醫師楊睿明表示,目前髖關節的置換已經可以用微創手術進行,傷口小、恢復也快,這名患者在手術後4小時就能夠下床行走。

患者一開始時只覺得左腿怪怪的,後來疼痛加劇,不僅晚上痛到睡不著,走路更因此跛行,檢查結果發現左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表示因為從事業務工作,需要經常飲酒,每周都有好幾天都是醉醺醺,在知道可能是飲酒引發的骨壞死,相當驚訝「原來喝酒會影響骨頭?」

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酗酒是造成骨壞死的常見原因之一,酗酒的人中約有2-5%會發生骨壞死。而酗酒的人若引起肝硬化或脂肪肝則發生骨壞死的機會更增加,其原因可能與脂肪栓塞有關,由於脂肪塞住血管導致骨骼缺血性壞死。酗酒和其常併有的高血脂症、肝臟脂肪浸潤均易引起脂肪栓塞造成骨壞死。

鄭醫師補充:

酒癮會引發骨頭壞死,提早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這是真的。之前已有研究證實,請有經常飲酒習慣的人留意。

參考文獻:

N Y State J Med. 1992 Aug;92(8):334-8.

Alcoholism-induced bone necrosi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3511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095097/How-heavy-drinking-destroy-hip-bones.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東芬蘭大學的一篇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服用苯二氮平類( benzodiazepine)的安眠藥物,死亡率提高40%。這項研究發表於國際老人精神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失智症患者開始使用苯二氮平類安眠藥物後死亡風險增加,主要與跌倒後的髖骨骨折、肺炎以及中風有關。追蹤期間為2005-2011年,追蹤患者分析10380人,比較另外20760位未使用安眠藥物當對照組。儘管有幾項治療指引都建議非藥物治療選項是失智患者焦慮、躁動以及失眠的治療優先考量,但臨床上安眠要經常被開立用於治療失智症患者的相關症狀。如果安眠藥物真有必要,也只建議短期使用。

透過這項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提醒專業人開立安眠藥物給阿茲海默症患者之前,最好能再三考量是否有其必要,或者能採用其他替代方式來協助患者穩定症狀。

參考文獻:

  1. Laura Saarelainen, Anna-Maija Tolppanen, Marjaana Koponen, Antti Tanskanen, Jari Tiihonen, Sirpa Hartikainen, Heidi Taipale. Risk of death associated with new benzodiazepine use among person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A matched cohort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02/gps.48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啤酒有新理由: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或有助提高記憶力!

 

Qooah
 
 

 

 

2017年11月28日 下午12:47

據日本媒體「朝日新聞」報導指出,早前由麒麟啤酒屬下的健康技術研究所與東京大學、學習院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實驗,他們的結果顯示,啤酒原料之一的啤酒花中帶有的苦味成分「異α-酸」有改善因受認知障礙症影響而衰退的記憶力的可能。

 研究人員在一個星期的時間每日向部份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鼠餵食「異α-酸」,每千克體重對應的餵食量為 1 毫克。而結果顯示對之前已經接觸過的積木的反應時間來看,被餵食過「異α-酸」的老鼠比沒有餵食過的要快 9.5倍。

 而且實驗中確認被餵食過「異α-酸」的老鼠腦中,「β-澱粉樣蛋白」- 被認為是導致認知障礙症的成份的積蓄量下降達一半,細胞重現活性。通過其他檢驗後更發現患上認知障礙症後呈現過分活躍狀態的海馬體基本恢復了正常。

不過參與此項研究的東京大學教授中山裕之表示,目前還未能斷言此項研究同樣適用於人類,卻表示不通過藥品而是靠食療緩解認知障礙症症狀還是有很大可能性。

啤酒銷量會否因而上升呢???

此文章原刊於 Qooah.com

 

鄭醫師補充:

這真的查得到發表的研究,但老鼠做實驗時不是喝啤酒,而是直接餵食萃取物「異α-酸」,而且是高劑量。人若要達到可提昇認知功能以及記憶力的濃度,啤酒喝一打不知夠不夠?喝了一打再來測一下記憶力,應該結果不是很理想。

建議要提升記憶力,直接透過補充啤酒苦味的萃取物,而非喝啤酒。

參考文獻:

J Biol Chem. 2017 Mar 3;292(9):3720-3728. doi: 10.1074/jbc.M116.763813. Epub 2017 Jan 13.

Iso-α-acids, Bitter Components of Beer, Prevent Inflamm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duced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08769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