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數位藥物獲美批准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2017年11月15日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13日批准全球首個「數位藥物」,這款內建感應器的新藥能將病患的用藥情況通知醫師,不僅有助於解決許多病患未按時服藥的老問題,更象徵製藥界以及物聯網的應用已邁入新階段。

這個獲批准的新藥是日本大塚製藥的「數位版」安立復(Abilify),原始的技術則是來自矽谷醫療技術公司Proteus。

這個用於治療精神疾病的藥錠植入了晶片,服用後晶片會與患者的胃酸混合,之後會傳遞類似心跳的訊號至病患穿戴在身上的貼片,貼片會紀錄病患是否服藥以及服用的時間,也會連結至病患的手機應用程式(App),並自動將資訊傳送給醫師,讓醫師得以監控病患的用藥狀況。

FDA希望數位藥物搜集的資訊,能協助醫師和病患管理治療過程。

對製藥公司和醫療體系來說,病患不依從處方是個普遍的問題,不僅會造成藥品需求下滑,若病患因錯過治療而導致病情加劇,也會加重保險公司等支付醫療費用者的負擔。

專家估計,這種被稱為病患不依從的問題,每年大概會帶來1,000億美元的醫療成本。

創投公司十分看好數位醫藥業的發展。創投基金Rock Health的資料顯示,去年創投公司共投資42億美元在美國296家研發數位藥物的新創公司,金額較2011年成長三倍。

不過,數位化藥物仍有幾個挑戰待解,例如製藥業者得先了解病患與醫師是否有意採用這類藥物,而保險業者又願意支付多少錢,畢竟數位藥物價格較高。

以大塚為例,他們得先說服醫師數位安立復會大幅改善病人的不依從;大塚也得設法保險業者相信,花在這類高科技藥物的額外成本有助於省下之後的治療費用。

哈佛醫學院講師沙帕塔利另指出,儘管數位藥物有機會改善公共衛生,但「若使用不當,可能加深不信任,而非增進信任」

鄭醫師補充:

安立復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許多精神科患者對於藥的遵從性不好,療效與副作用,患者最知道。最糟的狀況就是療效有限,但副作用明顯,這種狀況很難讓讓患者對醫囑的遵從性提高,沒有人可以否認。

這顆藥國內健保有給付,經常使用的治療範圍不外乎是思覺失調症、妥瑞症、妄想症或者是難治型的憂鬱症等等。

至於新的數位版,不知健保願不願意給付,因為原始版的藥物單價已經不低,若是加上數位功能,價錢是否願意讓健保買單,沒有人有把握。

除非有說服性的研究數據証實:服用此藥,大幅降低健康保險的支付成本,甚至幫助患者功能大為提升等等,然而,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自己會說話,這才是關鍵。如果服藥,感覺療效好又沒什麼副作用,相信沒有患者需要被監控,自己就乖乖服藥了。

參考文獻: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584933.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別再放任血壓暴衝!研究:走路能對抗高血壓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11月15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肥胖是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不只風險遠高於正常體重的人,據統計,5成的肥胖者同時有高血壓。若想對抗高血壓,除了透過治療、調整飲食,每天多走路也有控制的效果! 
肥胖患者多走3千步有效降血壓

健康醫療期刊Health Promotion Perspectives上刊登一份新研究,實驗團隊召集全球37國、平均52歲的受測者,配戴數位計步器與無線血壓計;觀察一個月發現,BMI30的重度肥胖患者,每天多走3000步就能有效降血壓,收縮壓降1.57、舒張壓降1.29,而BMI25左右的輕度肥胖患者,也有0.79、0.84的降幅。 

控制血壓已是人人不容忽略的健康課題,血壓長期偏高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損害大腦、心臟、腎臟等器官功能,嚴重危害生命,不可不慎。 

鄭醫師補充:

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十三日在加州安那罕舉行年度學術會議,宣布更新美國血壓防治指引,降低高血壓門檻為一三○/八○毫米汞柱(收縮壓一三○毫米汞柱、舒張壓八○毫米汞柱),正常血壓的定義則維持一二○/八○毫米汞柱以下。之前高血壓的定義越來越嚴,一旦血壓升高至一三○/八○毫米汞柱,「引發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已比血壓正常者高出一倍」,但在新的標準下被診斷為高血壓,未必代表必須服藥,「這是黃燈訊號,提醒你必須採取行動降低血壓」。即使如此,這也會幫助血壓控制藥物的銷量增加: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52039

然而,如何透過生活型態(包含飲食、運動以及睡眠甚至是壓力的紓解釋放等等)來幫助自己血壓維持在健康的範圍,應該是比較根本的做法。

每天多走三千步甚至更多步可以幫助肥胖及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控制穩定,不必太過激烈的運動也能幫助健康,建議大家不妨多利用可能的時間空檔,多走幾步,幫助健康。

參考文獻:

Menai M, Brouard B, Vegreville M, et al.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objectively-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on blood pressure: evaluation in 37 countries. Health Promotion Perspectives. 2017;7(4):190-196. doi:10.15171/hpp.2017.3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4735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乳腺癌潛伏期十餘年 治癒後仍會復發


上報

 
 
 
 
吳栢妤
2017年11月13日 下午9:49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研究指出乳腺癌在治療成功後15年仍有極大的機率會再復發,其中有大塊腫瘤或癌細胞有擴散到淋巴的患者為高風險群,有40%的機率會復發。

而一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員表示,延長激素治療時間可降低復發的風險。

乳腺癌治癒後15年 仍有復發風險

BBC報導,科學家針對6萬3000名乳腺癌患者進行20年的追蹤分析,這些研究對象皆患有最常見的乳腺癌類型。雌激素會刺激此類型乳腺癌的生長及擴散,因此病患會接受他莫昔分(tamoxifen)、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等,能阻斷雌激素作用或抑制雌激素分泌的藥物治療。

研究結果指出,儘管接受藥物治療5年並成功治癒乳腺癌,接下來的15至20年癌細胞仍可能復發並擴散。

其中,有大塊腫瘤或癌細胞有擴散到淋巴的患者為高風險群,有40%的機率會復發;而症狀較輕微者,復發機率則為10%。

 

New medical research shows breast cancer can hide in a survivor’s body for 15 years. The study looked at women with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breast cancer and found they had up to a 40% risk of the cancer reoccurring up to 20 years after the diagnosis https://t.co/uHUtRjgj8P pic.twitter.com/IGutqgvktv

— CBS News (@CBSNews) 2017年11月9日

 

「乳腺癌可潛伏在患者體內,並在多年後復發、擴散,這項研究結果讓人感到驚訝。」主要研究員牛津大學潘教授(Hongchao Pan)表示。

延長治療時間 需注意藥物副作用

根據BBC報導,早有研究指出,5年的他莫昔分療程可降低乳腺癌在停藥後5年復發的機率。

更新的研究指出,把激素治療時間從5年延長至10年,可以更有效地預防乳腺癌復發。且研究者普遍認為「芳香環酶抑制劑」此種適用於停經婦女的賀爾蒙治療藥物,可以更有效地治療乳腺癌。

不過激素治療往往會產生更年期症狀、骨質酥鬆症、關節疼痛及腕隧道症候群等副作用,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成為停藥的主因。因此英國抗癌慈善機構Breast Cancer Now呼籲,病人必須與醫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以了解延長藥物治療恐造成的影響。

研究資助者之一的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資深臨床顧問普魯梭潭(rnie Purushotham)教授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繼續相關的研究,更精準地預測哪些癌症有復發的機率。

「我們也必須清楚地了解,將療程從5年延長至10年會造成什麼樣的副作用,並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他說道。

鄭醫師補充:

乳癌是所有癌症追蹤期最長的,過去建議須追蹤十年,看到這份報告,也許要把追蹤期再加倍。然而,一直用激素抑制劑來治療,也有相關的副作用,有機會可以參考整合醫學的做法,透過幫助雌激素健康代謝,降低雌激素不當刺激乳房細胞再度癌變的風險。

參考文獻: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701830

20-Year Risks of Breast-Cancer Recurrence after Stopping Endocrine Therapy at 5 Years

Hongchao Pan, Ph.D., Richard Gray, M.Sc., Jeremy Braybrooke, B.M., Ph.D., Christina Davies, B.M., B.Ch., Carolyn Taylor, B.M., B.Ch., Ph.D., Paul McGale, Ph.D., Richard Peto, F.R.S., Kathleen I. Pritchard, M.D., Jonas Bergh, M.D., Ph.D., Mitch Dowsett, Ph.D., and Daniel F. Hayes, M.D., for the EBCTCG*

N Engl J Med 2017; 377:1836-1846November 9, 2017DOI: 10.1056/NEJMoa170183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常做惡夢?恐罹患5種病症

今日新聞NOWnews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7年11月11日 下午10:00

你常做惡夢嗎?當心這可能是罹患以下幾種疾病的訊號。

1、心臟病:瑞典有研究顯示,惡夢做得多和心律不整、間歇性胸痛有重要關聯,該研究發現,在頻繁做惡夢的40至64歲女性中,患有胸痛及心律不整的比例明顯較高。

2、糖尿病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如果在冬夜做惡夢驚醒,需特別警惕低血糖突擊。夜間低血糖一般發生在凌晨1至3點間,如果這段時間內有出汗、做惡夢,隔天醒來後還有頭痛、乏力狀況,就要特別留意自己是否有夜間低血糖狀況。

3、帕金森氏症:英國《刺胳針神經學》雜誌曾刊登一篇研究,指出在快速動眼期常因惡夢出現尖叫、亂踢亂打的行為,罹患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風險會大增。

4、睡眠呼吸中止症:有研究發現,如果常夢到溺水、窒息等無法呼吸的惡夢,最好去檢查是否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會因缺氧問題,嚴重影響睡眠品質。

5、焦慮、憂鬱:研究顯示,患有焦慮症或憂鬱症的人較一般人更常做惡夢,如果平均每周至少做了3次惡夢,5年內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將比正常人高出5.7倍。

鄭醫師補充:

這些疾病與噩夢的關聯都有研究支持,因此不要小看常做噩夢這件事,可能是健康警訊,老是做噩夢,最好透過相關的檢查以及評估找出病因,及早處理及治療,也是一種預防醫學的手段。

參考文獻:

噩夢與心血管疾病:

http://www.bmj.com/rapid-response/2011/10/31/nightmare-and-heart-disease-patients

1. Como Escapar da Cirurgia de Ponte de Safena e do Enfarte do Miocárdio
Só com Remédio, Q. H. de Mesquita, Book, Editora Ícone, 1991

2. Killer dreams, Parmar MS, Luque-Coqui AF. Can J Cardiol., 1998
Nov;14(11):1389-91

3. Atorvastatin may cause nightmares, Peter J H Smak Gregoor, BMJ
2006;332:950 (22 April), doi:10.1136/bmj.332.7547.950

糖尿病或者血糖不穩:

 Gabriely I, Shamoon H (2007) Awakening from Sleep and Hypoglycemia in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PLoS Med4(2): e9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0040099

http://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0040099

巴金森氏症:

1.Parkinson’s Disease
Volume 2012 (2012), Article ID 205471, 14 pages
http://dx.doi.org/10.1155/2012/205471
Review Articl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Sleep/Wake Disturbances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11042/

睡眠呼吸中止:

Pagel JF, Kwiatkowski C. The Nightmares of Sleep Apnea: Nightmare Frequency Declines with Increasing Apnea Hypopnea Index.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 JCSM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0;6(1):69-7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23279/

焦慮或憂鬱: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0667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901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3杯咖啡 可能減少C肝愛滋患者的死亡風險

 

華人健康網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1月9日 上午11:0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Journal of Hepatology》日前刊登法國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對於同時感染C型肝炎( hepatitis C virus, HCV)以及愛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患者族群,一天3杯或以上的咖啡飲用量,可能減少患者的死亡風險。

患有C型肝炎的愛滋病患者會具有末期肝臟疾病的特定風險,同時其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也會比較高。根據過去的研究,咖啡已知具有抗發炎以及部分保護肝臟的特性,在一般族群裡,每日飲用3杯以上的咖啡已知與所有原因死亡率的風險下降(14%)有關。

研究中作者利用一項5年追蹤研究的數據,分析1,028位同時患有C型肝炎與愛滋病的患者族群資料,其中有約1/4的患者表示自己一日至少飲用3杯咖啡。實驗結果顯示,在考慮過C肝病毒的清除、愛滋與C肝相關因子、以及其他社會行為因素後,每日飲用3杯以上咖啡,與50%下降的死亡率有關。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關鍵就是咖啡的綠原酸具保肝以及抗發炎效果,這是過去諸多研究早已證實的。不過建議大家要喝咖啡一天兩到三杯為宜,過多容易造成咖啡因依賴。

參考文獻:

J Hepatol. 2017 Sep 12. pii: S0168-8278(17)32211-0. doi: 10.1016/j.jhep.2017.08.005. [Epub ahead of print]

Protective effect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all-cause mortality of French HIV-HCV co-infected patient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9429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發表於知名期刊JAMA的一篇研究發現,在臨床上經常會開給既有慢性醫療狀況又合併憂鬱症狀的患者抗憂鬱劑,經過更多的證據分析發現,其實並無效果,因此也興起這項議題:是否該開抗憂鬱給這些患者?

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合併憂鬱症狀,無法從一般的抗憂鬱劑處方獲得改善,這項結論的研究發現與之前其它類似的研究結論相符,例如氣喘合併憂鬱或者是充血性心衰竭合併憂鬱,也都無法藉由抗憂鬱劑來改善。

研究人員也呼籲對於此類患者,應該改變目前的治療處方建議,並瞭解這些慢性疾病合併憂鬱的真正原因何在,才能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

研究的領導人認為這樣沒有效的抗憂鬱劑療法,只有小部分開藥的合理性,但對患者而言更容易造成副作用。身為專業人員應該好好去瞭解這些慢性疾患如何導致大腦的變化而導致憂鬱。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管制及預防中心統計近半的美國人有慢性醫療疾病,從癌症、失智、到關節炎或者是氣喘等等。其中許多患者合併有憂鬱症狀,例如巴金森氏症患超過一半,癌症患者有41%,而糖尿病患者約有四分之一的人罹患憂鬱症狀,研究人員再度提醒不管是專業人員或者是患者,應該把這項研究的結果在治療患性患者的憂鬱症狀時列入考量。大家應該有這項認知:若是標準的抗憂鬱劑治療可能無效,而臨床監控與觀察又發現有副作用時,也許該考慮替代的治療方案,而非墨守成規。

研究人員認為有些研究發現可以用血液檢測來確認治療是否有進展,可以納入臨床監控,同時考慮其他可能有效的治療策略,這才是患者以及專業人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S. Susan Hedayati, L. Parker Gregg, Thomas Carmody, Nishank Jain, Marisa Toups, A. John Rush, Robert D. Toto, Madhukar H. Trivedi. Effect of Sertraline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Without Dialysis DependenceJAMA, 2017; DOI: 10.1001/jama.2017.17131

  

免責聲明:提出這類研究文章旨在幫助患者、家屬以及專業人員對於身心疾病治療領域有更廣的認知,幫助患者能真正得到療效,儘量免於藥物副作用的風險,絕非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用藥。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餵母乳至少得兩個月 研究:減少近半嬰兒猝死率

風向新聞
Kairos
2017年11月8日 下午5:34

最新一期美國《兒科》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餵母乳兩個月,嬰兒猝死症發生風險可降低約一半。而這種好處不只適用於純母乳哺育的嬰兒,也同樣適用於母乳和奶粉混合餵養的嬰兒。專家推測餵養母乳可達此功效可能是因為母乳提高了嬰兒的免疫能力,或者改變了嬰兒的睡眠方式。

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是新手媽媽,也是兒科醫師的夢靨。過去有很多人想盡辦法要減少SIDS的機率,其中一個就是餵母奶。2000年2月就有一篇發表於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的文章,醫師發現餵配方奶的嬰兒比餵母奶的嬰兒多兩倍發生SIDS的機率。2005年德國人也有一篇刊登於Acta Paediatrica雜誌發表類似的研究結果。

根據英國《鏡報》報導,根據最新一期美國《兒科》雜誌又刊登了關於餵母乳可降低嬰兒猝死率近半之研究。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綜合分析8項大型國際研究數據,將2200多例嬰兒猝死症病例和未有猝死問題發生的近7000名嬰兒做對照。

研究結果顯示,儘管各國文化習慣不同,但各國數據均顯示,只要堅持餵母乳兩個月以上,就能降低寶寶猝死的風險。但吃母乳不足兩個月的嬰兒則沒有這種保護效果。研究人員猜測,母乳可能提高了嬰兒的免疫能力或者改變了嬰兒的睡眠方式。

具體而言,餵母乳2到4個月,嬰兒猝死症發生風險降低40%;餵4到6個月,嬰兒猝死風險降低60%;餵養6個月以上,風險降低64%。從研究數據來看,餵養母乳時間越長期效用越大;研究人員同時表示,純母乳餵養和混合餵養對降低嬰兒猝死風險並無區別,這對那些選擇補充奶粉餵養的母親而言是個好消息。

目前,許多機構建議餵母乳應堅持至少6個月;世界衛生組織也訂立目標,希望到2025年全球有過半的嬰兒能至少得到半年的母乳餵養期。(吳雯淇/綜合外電報導)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相信可以鼓勵許多媽媽願意親餵寶寶,研究數字告訴我們至少兩個月就有明顯的結果差別,可以餵到六個月以上更好。

參考文獻: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7/10/26/peds.2017-1324..info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Risk of SIDS: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John M.D. ThompsonKawai TanabeRachel Y. MoonEdwin A. MitchellClionaMcGarveyDavid TappinPeter S. BlairFern R. Hauck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上季流感疫苗保護力只有1/5

法新社
2017年11月7日 上午10:50

(法新社邁阿密6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呼籲,上一季的流感疫苗注射只有1/5的人受到保護,今年可能一樣效果不佳,呼籲使用更好的疫苗製造方法。

美國學術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指出,2016-2017年流感疫苗注射保護力只有20%到30%,原因是H3N2毒株發生突變,但這種毒株沒有出現在藉由雞蛋大量生產的疫苗中。

賓夕法尼亞大學微生物學助理教授韓斯萊(ScottHensley)說,一旦疫苗無法配合病毒突變,有效性就喪失了

他說:「現有的2017年疫苗,跟2016年是一樣的H3N2毒株,如果本季再次以H3N2病毒為主,這可能是艱困的另一年。」

現在大多數流感疫苗蛋白都是從雞蛋中養成的病毒所純化。

根據這項研究,在2014-2015年流感季節出現了一種不同蛋白外層的H3N2病毒株,這個版本的H3N2病毒到現在仍然流行。上一季流感疫苗更新,包括新版本的蛋白質,但韓斯萊與同事發現,從雞蛋培養的蛋白獲得了新的突變。

研究人員發現,2016-2017年流感疫苗誘發的抗體,在雪貂與人類身上「對於抵禦去年流行H3N2病毒,成效不佳」。

韓斯萊說,但不由雞蛋培養的2016-2017年流感疫苗,在雪貂與人體身上產生的抗體,「能夠有效識別與抵禦新型態的H3N2病毒」。他說這項發現顯示,需要開發新的方法廣泛使用。(譯者:中央社林宏翰)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打了流感疫苗仍得到流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這項研究報告解釋了一部分的原因,也讓我們知道流感疫苗的保護率甚至可低到只有兩成。也就是八成的人打了流感是沒有流感預防效果的。此外,也許目前的疫苗製造方式,無法對於病毒的突變維持辨識力,以至於還是發病。研發新的流感疫苗製造方式也許能降低這樣的發生率,提高疫苗的有效預防率。

真正要提升對流感的抵抗力,不能只靠流感疫苗,適當的運動以及充足的營養與睡眠,才是抵禦流感的最佳利器。即便染上流感,想要縮短病程,可以透過適當的營養補充也能迅速緩解,加速痊癒。

參考文獻:

  • Seth J. Zost
  • Kaela Parkhouse
  • Megan E. Gumina
  • Kangchon Kim
  • Sebastian Diaz Perez
  • Patrick C. Wilson
  • John J. Treanor
  • Andrea J. Sant
  • Sarah Cobey
  • and Scott E. Hensley

Contemporary H3N2 influenza viruses have a glycosylation site that alters binding of antibodies elicited by egg-adapted vaccine strainsPNAS 2017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November 6, 2017doi:10.1073/pnas.1712377114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10/31/1712377114.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喝茶時機對了,鐵質吸收率跟喝水一樣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11月5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愛喝茶的人不免怕缺鐵,但只要喝對時間就不必過於擔心!茶或咖啡中的成分妨礙鐵質吸收,因此醫學界建議,飯前飯後至少1小時,盡量不喝茶或咖啡,而最新研究也認同,1小時後再喝茶,就能大幅降低阻礙鐵質吸收的疑慮。 

配茶、配開水的鐵質吸收率?研究揭真相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刊登一份最新研究,英國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的研究團隊,讓平均25歲的健康女性連續3天吃下含有非血基質鐵的燕麥粥,並分別以配水、配茶、隔1小時候再喝茶,這3種方式食用。 

根據血液檢查,發現配水的鐵質吸收率5.7%,配茶的鐵質吸收率則下滑至3.6%。但若是飯後1小時以後再喝茶,鐵質吸收率則回升到5.7%,幾乎跟配水的影響一樣。因此研究團隊認為,擔心茶飲阻礙鐵吸收的人,選擇飯後1小時後再喝,能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

 

鄭醫師補充:

喝茶只要跟餐隔開一小時,就不會影響鐵質吸收,以學理來看,餐後一個小時,該吸收的鐵質已經在腸胃道吸收完畢,因此擔心喝茶影響鐵質吸收的人只要抓對喝茶時間點,就無須擔鋅鐵質吸收問題。

參考文獻:

Am J Clin Nutr. 2017 Oct 18. pii: ajcn161364. doi: 10.3945/ajcn.117.161364.

A 1-h time interval between a meal containing iron and consumption of tea attenuates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n iron absorption: a controlled trial in a cohort of healthy UK women using a stable iron isotop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04630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條、海蜇皮重金屬鋁殘留多 消基會籲盡速納管

今日新聞NOWnews
記者陳家蕙/台北報導
2017年11月6日 上午11:5

油條、鬆餅等食物含重金屬「鋁」問題多次遭各界披露,消基會公布較常出現鋁殘留的烘焙食品、蒸煮糕點等最新檢測結果,根據食藥署預告限量標準,高達4成樣本的殘留量超標,又以油條以及海蜇皮狀況最嚴重,以1根 50 公克的油條估算,一星期內只要吃超過4根,就會超過每周的可容忍量。

鋁是地表上分布最廣的金屬,廣泛被使用於工業中,除了鋁門窗,許多食品容器如鋁罐、平底鍋、鋁箔紙都會使用到鋁,此外,化妝品、止汗劑及制酸劑等生活用品也含有鋁,添加於食品中則主要作為膨脹劑使用。消基會指出,大量的鋁進入細胞後,會與蛋白質和酶等結合,進而干擾器官代謝,特別是骨骼和神經系統。

此次消基會於雙北市的中式早餐店、零售店、雜糧行及夜市等購買 27 件樣品進行鋁殘留量檢測,包括7件烘焙食品(蛋糕、鬆餅等)、5件蒸煮糕點(馬來糕及叉燒包)、7件油炸食品(1件點心及6件油條)、3件海帶、5件海蜇皮。其中,2件烘焙食品超過 40 mg/kg ,4件油條介於 351~1,000 毫克/公斤之間,5件海蜇皮介於 601~2,000 毫克/公斤之間,共 11 件樣品的鋁殘留量超過食藥署食品含鋁限量草案標準。

消基會指出,這次檢測發現,烘焙食品含鋁量已較之前大幅改善,然而油條及海蜇皮鋁殘留量仍明顯偏高, 11 件中,9件樣品超過 500 毫克/公斤以上,其中6件油條更有4件超過 350 毫克/公斤以上,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依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之風險評估, 50 公斤體重的人,1星期內攝取超過4根油條,就會超過每周可容忍量。

消基會質疑,政府預告食品鋁殘留標準草案已逾3年半仍未實施,呼籲衛福部食藥署應盡速公告實施,保障消費者健康,同時呼籲消費者,購買蛋糕、瑪芬等烘焙食品,最好選用無鋁發粉者,並少吃油炸食物。至於料理海蜇皮前,最好以2大匙的食用醋浸泡6小時,可降低鋁殘留量。

 

 

鄭醫師補充:

糕點或者食物中添加膨鬆劑,例如鬆餅或者油條等等,就可能潛藏過量的鋁,之前還有爆出甜甜圈也可能因為膨鬆劑之故,導致含鋁量過高。

此外,必須以明礬處理過的食物,例如海帶或者海蜇皮等等,也容易含過量的鋁。

要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殘留鋁累積過高,建議可以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直接得知,萬一過高也有相關的螯合療法可以處理,預防勝於治療。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每天9分鐘,大幅減少4成憂鬱!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11月6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壓力大時,很多人透過適度運動來紓壓,是否有幫助呢?澳洲研究發現運動真的能降低4成憂鬱機率,且每天只要9分鐘就有效果! 
澳洲研究稱運動降4成憂鬱機率

一份來自澳洲Black Dog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調查挪威3萬多名成人的運動狀況及憂鬱情形,綜合分析受試者的生活品質、社會地位、人種、性別、精神病史。發現一周運動時間滿1至2小時,相較於完全沒有運動的人,憂鬱機率大幅降低了44%。 

研究團隊更要求受試者每週至少運動1小時,結果全體的憂鬱狀況改善了12%,換算下來每天只要運動9~17分鐘,對紓壓而言就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本次研究也發現,運動難以改善焦慮症的問題。 

鄭醫師補充:

沒有長時間運動的人看到這樣的報導,可以設法每天利用10到15分鐘的時間來作用運動,降低憂鬱症罹患風險。

參考文獻:

Am J Psychiatry. 2017 Oct 3:appiajp201716111223. doi: 10.1176/appi.ajp.2017.16111223. [Epub ahead of print]

Exercise and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Results of the HUNT Cohort Stud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96944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頭痛猛吞止痛藥?恐釀「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7年11月2日 下午6:22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習慣一頭痛就吞止痛藥?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小心,長期濫用止痛藥緩解頭痛,長期下來不僅止痛藥的效果會日漸下降,且伴隨有潛藏的藥物副作用問題;更會使惱人的「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找上門,讓頭痛症狀更為惡化,其嚴重性不容小覷!

 全台25萬人飽受「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之苦 易釀焦慮、憂鬱上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吳致緯表示,根據2015年刊登於《Lancet Neurology》醫學權威期刊所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各種神經科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負擔(用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作為計算標準)發現,「藥物過度使用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是第6大造成疾病負擔的神經內科疾病,而偏頭痛是名列第2。

 而這兩種疾病同時也是嚴重影響青壯年人口、上班族生活品質的神經內科疾病之一。事實上,除了國外的統計研究結果外,台灣本土研究也發現,「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發生率約佔全台總人口的1.1%,用台灣總人口推估,國內可能有約25萬人深受此一類型頭痛之苦,數量十分可觀。

 此外,近期的各種研究證據也指出,患有「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病患,其腦部的神經內分泌物質,還有正子攝影(18F-FDG PET)下的腦部活性,都會產生改變。且其通常也較常人有更高的比例同時有焦慮、憂鬱等情緒方面的障礙。

 

鄭醫師補充:
簡單來說,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就是頭痛醫頭的症狀治療,無法根本改善,後來藥物產生耐受性,藥效不佳,藥越吃越多,但頭痛仍持續沒有根本的必然結果。的確許多頭動患者有焦慮或者憂鬱的困擾,因為壓性性頭痛患者為數不少。
如果有機會針對焦慮或者憂鬱的源頭處理,建議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檢測了解導致憂鬱或者焦慮的體質,針對提值透過影養來做根本改善,而非只是靠抗焦慮或者抗憂鬱藥物來控制症狀,另一種藥物依賴的治療型式才不會重演,也是患者之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經常感染、長期疲勞…維生素D缺乏5大症狀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年11月2日 上午10:0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有許多人有骨鬆問題,卻又不愛出門活動曬太陽,結果無法補充到維生素D。同時,維生素D不足,也會影響鈣質吸收,於是骨鬆問題日益惡化,甚至容易造成骨折。長期缺乏維生素D,除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研究發現,日常也有許多容易使醫師混淆的症狀,元凶可能就是維生素D缺乏的關係。

隨著年齡漸長,許多人開始出現骨質流失,容易引發骨質疏鬆、骨折,但是,光補充鈣質並不夠,還要補充維生素 D才行。傳統認為,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使骨骼強健、避免骨質疏鬆。但是,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症狀。

常待室內、少曬陽光 容易缺乏维生素D

 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的報導,在所有的維生素當中,只有维生素D不是由食物提供,而是經由皮膚透過曬太陽的過程產生,其他的維生素則必須從外界獲得。由於,英國天氣陰沉,英國人對這種關鍵的維生素有缺乏的危險。營養學家金•皮爾森(Pearson)表示,不僅因為英國天氣,越來越多的室內生活,孩子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在外面玩,卻在室內使用iPad或玩線上遊戲,以及許多人一整天都待在室內工作,所以維生素D缺乏症的問題越來越多。處於危險中的人,還包括皮膚類型更深的人,皮膚越黑就越難找到合成維生素D,其他有風險的人則包括懷孕和哺乳的婦女。

 以下是維生素D缺乏,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

 1.經常反覆感染:

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的健康扮演重要角色,皮爾森表示,如果維生素D沒有足夠的量,免疫細胞就無法適當反應,於是使人更容易受到感染。簡單來說,維生素 D 對於活化免疫防禦機制很重要,若未充分攝取,免疫系統的殺手細胞T 細胞將無法對體內嚴重感染,做出反應並擊退。

 2.心情鬱悶:

 皮爾森(Pearson)表示,維生素D在保持大腦中的血清素的健康,發揮關鍵作用。這是大腦中對情緒和抑鬱有關的神經遞質。2014年發表在《醫學假說雜誌》(the journal Medical Hypotheses)上的研究有100篇關於維生素D的科學論文,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季節性情感障礙之間的特殊聯繫,在冬季由於缺乏陽光,人的心情會變鬱悶。

 3.長期疲勞:

 維生素D對於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很重要,如果經常厭倦,可能意味著你沒有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物質,因而缺乏維生素D,去年發表在《醫學雜誌》(the journal Medicine)上的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臨床試驗發現,維生素D補充劑可顯著改善疲勞。

4.骨質疏鬆:

維生素D有助於調節體內鈣和磷酸鹽,使其在關節、肌肉和牙齒的功能中發生關鍵作用,足夠的水準有助於防止骨質疏鬆症,如果維生素D含量很低,骨骼就會削弱,有骨折的風險,這與維生素D在調節鈣吸收中的重要作用有關。

 5.肌肉無力:

 維生素D能支持肌肉功能,許多普通的肌肉疼痛,常常是缺乏維生素D的首要症狀。維生素D在代謝時進入肌肉細胞,增強肌肉收縮,這對於防止跌倒和通過運動建立肌肉力量和骨骼至關重要。

 日曬、飲食可攝取豐富的維生素D

如何攝取到維生素D?大多數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日曬短短的20分鐘內,即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建議從3月底或4月初至9月底,尤其是上午11點到下午3點進行。

有一些食物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包括:鮭魚、鯖魚和金槍魚,以及蛋黃、乳酪、肝臟和乳製品、大豆奶和燕麥等。至於維生素D的每日攝取量建議,以普通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取100IU(國際營養單位)的維他命D就足夠了。至於小朋友及年輕人,則需要多一點的攝取至400IU,而婦女在懷孕(2-3期)及在哺乳期,則要再增加200IU維他命D的吸收。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非常值得我們參考以及當借鏡,我在門診也經常建議有憂鬱症困擾的人最好抽血測一下維生素D濃度是否不足,而大部分的臨床結果發現鮮少人濃度是夠的。維生素D真的真的非常重要!這一陣子天氣變化較大,很多人因此染上感冒,如果發現自己不時會被感染或者感染頻率較高,維生素D最好能透過體檢了解是否應該要補充了。

食物、曬太陽以及營養補充都有助於提升,但透過規律的營養補充是維持維生素D濃度穩定幫助預防保健最簡單的方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5009337/Are-vitamin-D-deficient-6-signs-doctor-miss.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芬蘭Turku大學最近發表一項研究證實:透過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能夠在兩週內降低全腦血糖的攝取進而改善血糖代謝問題,尤其對於已經出現胰島素抗性(糖尿病前期)甚至是糖尿病的患者,效果更明顯。

先前研究證實在糖尿病二型的患者身上,大腦血糖以及脂肪酸的攝取增加,在體重降低後,血糖攝取降低。研究人願在此實驗想要探討即使沒有體重的降低,是否運動可以協助達成?大腦的代謝機轉,目前科學所知仍只是猜測,在高強度間歇性運動期間,酮體以及乳酸的行程可以當作大腦的能量來源,血糖明顯被酮體(例如D-β-hydroxybutyrate 或其它替代物)取代,這解釋了大腦對於血糖的攝取降低的結果。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皆為中年、沒有運動習慣的男女,不是糖尿病前期不然就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參與者被隨機分入兩組,分別是間歇性高強度運動組以及傳統中等強度的持續訓練組。

主要是透過指導的運動自行車(飛輪),前者包含每三十秒的高強度訓練,中間休息四分鐘讓受試者恢復,後者則是持續以中強度來進行。

兩週後結果分析發現:兩種運動皆能改善身體胰島素阻抗,效果近似,而中等強度持續訓練時間組的受試者若拉長一些,也能看到大腦血糖調控的改變。換句話說,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在短時間看到大腦血糖的代謝改善,中強度持續運動只要持之以恆,也看得到同樣的效果。研究人員建議運動幫助健康的關鍵在於透過自己舒服的運動方式持之以恆,就可以持續幫助血糖在身體以及大腦的正常代謝。

最後提醒大家,不要小看血糖在大腦的調控,許多糖尿病患者到後來罹患失智症比例明顯地比非糖尿病患者高許多,因此有人把失智症稱之為第三型糖尿病。運動若可以改善血糖在大腦的調控,也可以幫助預防或者延緩失智症的發生及嚴重度。

參考文獻:

  1. Sanna M Honkala, Jarkko Johansson, Kumail K Motiani, Jari-Joonas Eskelinen, Kirsi A Virtanen, Eliisa Löyttyniemi, Juhani Knuuti, Pirjo Nuutila, Kari K Kalliokoski, Jarna C Hannukainen. Short-term interval training alters brain glucose metabolism in subjec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 2017; 0271678X1773499 DOI: 10.1177/0271678X1773499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0年一篇刊登於《腸道》期刊(Gut)研究發現,約有29%受訪者喝咖啡後,20分鐘內就會有便意。

研究員原以為是咖啡因作祟,但奇怪的是,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例如茶類、汽水等,卻不會加速腸胃蠕動。

科學家布朗(S.R. Brown)後來發現,喝咖啡會產生便意,是咖啡裡一種「未知成分」促進胃部「胃泌素」分泌,加速乙狀結腸蠕動導致。早上起床空腹喝,腸胃蠕動現象最明顯,而腸躁症患者、女性也比較容易受咖啡刺激。

有便秘的困擾,建議大家不妨在適當時間,透過喝好的咖啡來幫助排便。

參考文獻:

Brown SR, Cann PA, Read NW. Effect of coffee on distal colon function. Gut. 1990;31(4):450-45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3784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