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擊助帕氏症患復健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5日 上午12:22






練習拳擊可協助帕金森氏症患者復健?美國神經內科醫師伊莉莎白·瑞柏表示,所謂拳擊復健運動倒不是找人對打,而是在專業運動場所練習拳擊有氧或打沙包。


拳擊運動包含跑跳與各種肌肉的協調出力,可作為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復健運動之一,但操作前建議先諮詢主治醫師,請專業人士評估。


伊莉莎白·瑞柏醫師指出,有些病友團體固定舉辦運動復健活動,除了讓患者與家屬走出來,還能讓各地的患者齊聚,吸收彼此經驗,提供抒發的管道,不少患者實際練習拳擊運動後,發現生活功能獲得改善。


原發性帕金森氏症主要與腦部病變引發多巴胺分泌不足有關,多巴胺是種重要的腦神經傳導物質,調節控制人體動作。神經突觸將訊息在細胞間傳遞,形成學習與記憶;多巴胺以及其他的傳導物質,作用在腦細胞的細胞膜或細胞核上,以達成訊號傳遞。


非原發性的帕金森氏症候群則雖然較少,但不是補充多巴胺前驅物就能改善。帕金森氏症為退化性疾病,醫師多認為,服用藥物可以改善症狀,但無法根治。


鄭醫師補充:


大腦退化疾病,不能單單靠藥物治療,營養補充,協助粒腺體功能改善以及適當的運動,對於腦細胞功能的維繫相當重要,最好能一起配合。談到運動,過去研究比較著重於一些緩和運動,但是根據這幾年發表的研究發現,非對打的拳擊練習,透過跑跳以及肌肉協調運練的出力,也有助於巴金森症(或稱帕金森氏症)患者改善。


相關參考文獻我整理給大家參考:


Combs, Stephanie A., Diehl, M. Dyer, Staples, William H., Conn, Lindsay, Davis, Kendra, Lewis, Nicole, Schaneman, Katie. Boxing Training for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Case Series. Physical Therapy, Vol. 91 – No. 1, pp.1-11, January 20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088118


Hirsch, M. A., Farley, B.G. Exercise and neuroplasticity in persons living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Vol.45 – No. 2, pp.215-228, June 200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532109 


Ahlskog, Ph.D. M.D. J. Eric. Does vigorous exercise have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in Parkinson diseas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11, pp 288-294, July 27, 20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768599 


Ridgel, Angela L., Vitek, Jerrold L., Alberts, Jay L. Forced, Not Voluntary, Exercise Improves Motor 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 vol. 23 – No. 6, pp 600-608, July/August, 2009. http://nnr.sagepub.com/content/23/6/600.abstract 


Combs SADiehl MDChrzastowski CDidrick NMcCoin BMox NStaples WHWayman J. Community-based group exercise for person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euroRehabilitation. 2013;32(1):117-24. doi: 10.3233/NRE-130828.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42246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篇最新發表於 Mayo Clinic Proceedings期刊的研究證實,心臟病發作過的患者若是補充左旋肉鹼(L-carnitine),能夠明顯幫助心臟健康,降低死亡率。心臟病發作過的患者補充 左旋肉鹼,跟補充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明顯減少所有心臟病致死,像是心室的心律不整以及心肌梗塞引發的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心肌缺氧的患者,左旋肉鹼濃度會大量消耗,主因是協助游離脂肪酸以及葡萄糖氧化能力,協助能量提升。這項研究綜合13份研究,分析3629位參與者,包含250位參與者死亡,220位有新發作的心臟衰竭,,有38位心臟病反覆發作,結果分析如下:


1.降低27%的死亡率。


2.降低65%的心室心律不整( ventricular arrhythmias)發生率。


3.降地40%的心肌缺氧


4.減少缺氧區域。


研究人員建議有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可以補充左旋肉鹼來幫助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臟功能。參考文獻:


James J. DiNicolantonio, Carl J. Lavie, Hassan Fares, Arthur R. Menezes and James H. O’Keefe. L-Carnitine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June 2013; Volume 88, Issue 6 DOI: 10.1016/j.mayocp.2013.02.00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跳繩對抗飢餓 抑制食欲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2日 上午12:47

若想節食減重,可以嘗試一下跳繩,肚子較不會那麼餓。日本最新研究發現,跳繩比其他運動更能幫助對抗飢餓、抑制食欲。


過去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在短時間抑制食欲,而這次研究認為,跳繩等垂直跳動運動更能幫助腸道分泌調節食欲荷爾蒙,所以更能幫助抑制食欲。


身體飢餓的時候,會分泌一種「飢餓素」荷爾蒙。研究人員想了解的是,當跳繩,或進行其他跳躍運動時,是否會比做其他運動更能改變荷爾蒙「飢餓素」分泌。


研究人員指出,以前有研究顯示,跑步比騎腳踏車更能抑制食欲。與跑步相比,跳繩上下跳動得更劇烈,說不定跳繩更可以影響腸胃道荷爾蒙分泌,抑制食欲效果比跑步更好。


研究人員以十五名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年齡平均二十四歲,研究人員讓這些男性在不同日子分別做跳繩、騎固定式腳踏車兩種運動,運動時間持續三 十分鐘,研究人員也調整固定式腳踏車運動模式,使兩種運動所耗費的熱量一樣。在運動前後,研究人員為這些人測量飢餓素荷爾蒙濃度,並詢問他們是否感到飢 餓。研究人員也詢問他們是否有想吃甜食、鹹食、酸食,或高油脂食物的欲望。


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在跳繩後飢餓感明顯減少,且較不會想吃高油脂食物。相反地,男性騎腳踏車後會感覺比較餓。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食欲」醫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想減重,知道該運動,總是抱怨時間不足或者場地不方便,不妨試試跳繩半小時,根據研究,即使熱量消耗相仿,比騎單車更能抑制食慾,幫助減重。文獻引用來源: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es of exercise on appetite and appetite-regulating hormones Appetite, Volume 66, 1 July 2013, Pages 26-33
Hiroshi Kawano, Mayuko Mineta, Meiko Asaka, Masashi Miyashita, Shigeharu Numao, Yuko Gando, Takafumi Ando, Shizuo Sakamoto, Mitsuru Higuchi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300046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分解多餘雌激素 防乳癌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12日 上午12:47

年長女性多運動,可幫助預防乳癌。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運動會分解女性體內多餘的雌激素。年長女性若常運動、常活動筋骨,雌激素濃度會比較低。研究指出,也許是這原因導致有運動習慣的女性較不容易得乳癌。


更年期女性一旦雌激素濃度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許多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的更年期女性較不會得乳癌。研究人員認為,運動之所以可以降低乳癌風險,或許該歸功於運動能減少雌激素濃度。。


研究作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預防研究員雀爾‧達爾拉爾表示,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運動有助預防乳癌,對身體可以產生保護效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


參與研究的女成員在平常活動、沒有睡覺的時間都需要在腰間配戴一種「加速計」,持續七天,以測量其活動量多寡。此外,她們每十二小時也必須提供尿液樣本,讓研究人員測量尿液中的雌激素荷爾蒙代謝產物。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如果規律運動,雌激素濃度就會比較低,且雌激素新陳代謝也會加快。運動量、活動量越大,雌激素新陳代謝就越快。


美國癌症病因學教授蕾斯莉‧伯恩史坦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運動不只能影響雌激素濃度,也可以增加胰島素代謝。胰島素濃度上升,也可能增加乳癌等癌症風險。身體脂肪組織越多,體內越容易產生大量雌激素,而運動也能幫助控制體重,減少體內脂肪,進而降低罹癌風險。




鄭醫師補充:


雌激素過多對乳癌是一項重大危險因子,絕大部分雌激素過多的原因在於代謝不正常,不管是卵巢製造的雌激素E2或者是脂肪細胞轉化的雌激素E1,雌激素代謝後,代謝物仍然具有雌激素的活性,而非直接代謝成沒有活性的代謝物,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我們稱之為雌激素占優勢,相對於黃體素而言,雌激素過多了。


此外,肥胖也是乳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因為脂肪細胞轉化的E1這種雌激素,也是女性荷爾蒙的重要成份,一般而言,肥胖女性,E1和E2比例會失衡,E1會超出很多,代表脂肪產生的雌激素過多,對乳癌罹患危險來說又是一大威脅。


運動不只是幫助雌激素E1和E2健康代謝,同時還能幫助脂肪細胞減少,進一步減少E1的產生,一舉兩得,不管是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或者是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建議最好透過規律運動來做保健。


這項研究發表於周二,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s annual meeting),原文報導連結:


http://www.webmd.com/breast-cancer/news/20130409/new-clues-to-how-exercise-may-reduce-breast-cancer-risk


過去類似研究可以參閱: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4 May;13(5):868-74.

Effects of a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estrogen metabolism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Source

Cancer Prevention Program,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P. O. Box 19024, Seattle, WA 98109, USA.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593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有網友詢問,什麼是「色胺酸耗盡」試驗?這項檢查是最新科技或者國外行之有年的檢查?色胺酸耗盡有問題,一定會比較憂鬱?


讓我們先了解色胺酸耗盡試驗如何作?其實一般精神科醫師也不是很清楚,臨床上應用不多,憂鬱與焦慮的診斷只是透過問診,因此這項測試大多用於臨床研究試驗上。測試如何作?讓受試者吃下不含色胺酸的氨基酸混和物質,因為缺乏色胺酸,身體本身如果缺乏色胺酸,中樞神經暫時性的血清素下降狀態,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反應。健康受試者試驗後發現,交感神經活性上升,副交感神經活性下降,有倦怠及坐立不安感:焦慮程度較高者則更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反應,清楚表現出非病態性的焦慮特質。


根據過去發表的研究,憂鬱症患者作這項測試,不見得呈現相關效應:


Delgado PL, Price LH, Miller HL, et al. Serotonin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 Effects of Tryptophan Depletion in Drug-Free Depressed Patients. Arch Gen Psychiatry. 1994;51(11):865-874. doi:10.1001/archpsyc.1994.03950110025005.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496828


換句話說,憂鬱症嚴重程度與色胺酸耗盡並不相關。即使色按酸耗盡有問題,代表身體色胺酸不足,應該設法補充色胺酸來源(不管事實物或者營養補充)才是。建議從身體問題的源頭來解決,一般抗憂鬱劑只是抑制血清素回收,並沒有增加色胺酸來源,因此比較容易產生副作用,,而且一旦服用一段時間,想停藥,也容易產生戒斷反應,對某些患者來說,停藥又是另一個頭痛問題,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底於生物精神醫學期刊刊出一篇研究指出,低緯度的地區,被診斷為ADHD的機率較低,原因是低緯度的地區陽光充足,小孩接受適當的光刺激,生理時鐘較為正常,該入睡時間變會按照時間作息,睡眠充足,自然比較沒有因為睡眠時數不足導致注意力難集中、易怒或者過動等等問題產生,ADHD診斷率落差達34-57%: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Prevalence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Sunny Perspective Martijn Arns, Kristiaan B. van der Heijden, L. Eugene Arnold, J. Leon Kenema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 25 March 2013 (10.1016/j.biopsych.2013.02.010) 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2813%2900175-3/abstract

 的確,國內曾有研究證實,大部分的學齡孩童睡眠時數普遍不足,在都會區的小孩狀況更明顯,睡眠時數不足,直接影響專注力以及脾氣控制,這是一般人都可以理解的常識。

上述研究的領導人提醒大家ADHD的問題,最好不要單一聚焦在多巴胺問題上,動輒以藥物來控制或者處哩,睡眠基本要素應該先評估是否OK?讓小孩睡眠充足,ADHD的現象極可能瞬間消失或者大為改善。過去有研究調查發現,睡眠時數不足的人,有5到8成是因為睡眠相位延遲(生理時鐘時間往後調)所導致: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976341200173X

 建議小孩平時也應該多接觸陽光,睡前減少藍色光原相式手機、平板或者點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因為這類光刺激,導致生理時鐘重設,生理時鐘後延,睡眠時數被擠壓導致睡眠不足,白天接受適當的太陽光刺激,是生理時鐘正常化的重要關鍵。因此早上去溜狗、用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到校替代坐車,可能也有幫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方臉人更有運動天賦

中央社 – 2013年4月10日 下午5:14





(中央社台北10日電)運動天賦與臉型有關嗎?英國倫敦大學透過長期研究日本棒球選手得出結論說,方臉人比長臉人更具備運動天賦。


新華社發自倫敦的報導說,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家以104名日本棒球職業聯賽的打擊手作為研究對象,測量選手的臉部寬度和長度,統計出寬對長的比例數據,再觀察球員在2011和2012兩個賽季的表現,研究發現寬臉選手更容易打出全壘打。


英國皇家社會學院期刊生理學問9日發表研究結果稱,兩個賽季的數據都顯示,全壘打較多的選手擁有更高的臉寬和臉長比值,而且這個特徵基本適用各個種族。


至於為什麼臉型跟運動天賦有關聯,研究說,目前沒有定論,初步認為寬下顎是睪丸激素和男性荷爾蒙強盛的特徵,而這直接關乎體育運動中的力量和攻擊性。1020410


 


鄭醫師補充:


全壘打代表爆發力,不見得就是運動神經的好或者不好的標準,睪固酮可以增加爆發力,體內睪固酮濃度高的人也比較具攻擊性,過去有許多研究以及臨床研究證實。運動員若是施打睪固酮來增加力量不會被允許,一旦被發現會被禁賽甚至終身停賽(情節嚴重的話)。


參考文獻:


Hikaru Tsujimura and Michael J. Banissy


Human face structure correlates with professional baseball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professional Japanese baseball players Biol. Lett. June 23, 2013 9 3 20130140; doi:10.1098/rsbl.2013.0140 1744-957X


http://rsbl.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9/3/20130140.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累了嗎?維生素D可提神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7日 下午11:46

你累了嗎?累了不妨曬點太陽,或吃點魚類、魚肝油、蛋黃等食物,補充一點維生素D,幫助提神。英國最新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以讓肌肉運作更有效率,使身體更有元氣。


細胞能量多半儲存在粒線體,粒線體可被視為細胞裡的電池,研究計畫主持人英國新堡大學阿卡許‧辛哈博士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幫助增強細胞粒線體活力,進而提升肌肉功能。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內分泌學摘要」醫學期刊。


維生素D在人體可算是一種荷爾蒙,當皮膚受太陽照射後,會使用陽光能量製造這種荷爾蒙。除了曬太陽,像魚類、魚肝油、蛋黃,一些營養強化麥片、乳製品也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D補充劑也是維生素D攝取來源之一。


台灣不少女性因為怕曬黑而不敢曬太陽,如果飲食又很少吃含維生素D食物,維生素D可能會不夠。在英國,大約有六成的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維生素D會幫助骨骼形成,身體若缺乏維生素D,很容易出現軟骨病。


缺乏維生素D除了會衝擊骨骼健康,也會造成肌肉無力、倦怠。這可能是因為細胞中的粒腺體工作變得沒效率,所以導致這樣的結果。


英國新堡大學研究團隊以十二名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因維生素D嚴重不足而全身無力、容易疲倦、倦怠。研究人員安排患者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並 在治療前後接受非侵入式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患者接受維生素D補充劑治療後,肌肉工作效率大為提升,全身無力、容易疲倦等症狀也都明顯獲得改善。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Akash Sinha, Kieren Hollingsworth, Steve Ball, Tim Cheetham. Improving the vitamin D status of vitamin D deficient adult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function in skeletal muscle. Endocrine Abstracts, 2013; DOI: 10.1530/endoabs.31.OC1.6


維他命D與肌肉效率提升的研究不多,過去類似的研究,在2009年有一項針對青少年女性肌肉力量與維他命D的關聯研究:


Ward et al. Vitamin D status and muscle function in post-menarchal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Feb 2009 DOI: 10.1210/jc.2008-1284


對營養學有概念的醫師都了解,維他命D不只是骨質維繫的重要營養成分,同時也是免疫力得以正常發揮功用的關鍵,禽流感議題讓許多人神經繃緊,不知如何是好。其實任何可以預防流感的保健方式,也都是用於禽流感,禽流感並無特效藥,預防感染之道之一,是設法讓身體的維他命D劑量充足,健全個人免疫系統的能量,根據研究維他命D3可以幫助流感罹患率降低50%以上,以下有兩篇參考文獻佐證:


1.
Am J Clin Nutr.
2010 May;91(5):1255-60. doi: 10.3945/ajcn.2009.29094. Epub 2010 Mar 10.

Randomized trial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seasonal influenza A in schoolchildre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219962


2.Cannell JJ, Vieth R, Umhau JC, Holick MF, Grant WB, Madronich S, Garland CF, and Giovanucci E. Epidemic Influenza and Vitamin D. Epidemiol Infect. 2006 Sep 7;:1-12
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高血壓等 快走跑步效果相當

中央社 – 2013年4月7日 上午9:44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6日專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快走也可達到降低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與冠狀動脈疾病等風險,效果與跑步一樣;每週跑步或步行越多的人,獲得的健康益處也越多。


「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出版的「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及血管生物學」醫學期刊(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Biology),4日刊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對於降低高血壓、高膽固醇與糖尿病等風險,快走與跑步所得到的效果是相同的。


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National Laboratory)生命科學部研究人員威廉斯(Paul T. Williams)率領的研究團隊,以「全美跑步者健康研究」中3萬3060名跑者與「全國步行者健康研究」中的1萬5045名步行者做為研究目標,以長 達6年的時間,分析這兩個族群研究對象從跑步、快走當中,是否獲得降低高血壓、高膽固醇與糖尿病等風險的效果。


與過去某些研究不同之處在於,這份研究所計算的並不是跑步或快走的時間,而是距離。


統計結果顯示,跑步者第一次出現高血壓的風險,降低了4.2%,快走者第一次出現高血壓的風險則減少了7.2%;跑步者第一次出現高膽固醇的機率,減少了4.3%,快走者則減少了7%;跑步者出現第一次糖尿病的機率減低了12.1%,快走者則減少了12.3%。


另外,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跑步者減少4.5%,快走者則減少了9.3%。


威廉斯發表聲明指出,跑步與快走都能達到健康益處,因為兩者都使用相同的肌肉部位作同樣運動,只是激烈程度不同。


威廉斯也表示,人們常會找理由不運動,「但現在他們有非常簡單明瞭的選擇,可以跑步或走路,投資自己未來的健康。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常會建議看診的人若無法運動,至少要快走,走到有點喘或者感覺心跳加速,才有效果,看到上述報導,又添一份臨床證據,建議大家若無法做運動,把握時間快走也很不錯。
參考文獻:
Walking Versus Running for Hypertension, Cholesterol, and Diabetes Mellitus Risk ReductionPaul T. Williams and Paul D. Thompson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3; first published on April 4 2013 as doi:10.1161/ATVBAHA.112.300878
http://atvb.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4/04/ATVBAHA.112.300878.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營養不良、蛀牙、過動…含糖飲料最傷兒童

  記者鍾佩芳/專題報導

長期過量攝取含糖飲料,容易造成肥胖、高血脂、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損、骨質疏鬆與骨折、蛀牙與牙齒酸蝕、睡眠品質下降、學習能力不良以及有過動的情形等。


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例如一杯500c.c的奶茶,熱量約220大卡,若長期攝取又缺乏運動,一年就會增加近12公斤的體重。肥胖易引發代謝症候群,進而可能導致慢性疾病。含糖飲料喝越多,血液中的不好的脂質(如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濃度就越高。長期下來造成血管內脂質堆積,進而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兒童由含糖飲料攝取來的過多熱量,會影響正餐的攝食,易造成體重過輕、營養不良。台灣兒童營養調查發現,學童由飲料提供的熱量比例自8歲開始上升,而奶類攝取則在此時期下降,顯示過量攝取飲料會對奶品消費產生排擠效應。


含糖飲料除了提供熱量之外,僅含有微量或甚至不含有其他維生素 或礦物質,若以飲料取代牛奶,使得鈣質攝取不足,易對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另由於身體在代謝糖分時,須消耗掉體內的維生素B群,導致學童缺乏維生素B2,提 高罹患貧血的機率。汽水中含有許多的咖啡因及磷,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可能會進一步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與發生骨折的機率。


含糖飲料喝越多,蛀牙的機率就越高。有些較酸的飲料則容易造成牙齒的酸蝕,例如:碳酸飲料、運動飲料、乳酸菌飲料與果汁。含咖啡因的飲料包括茶類及咖啡飲料,即使少量攝取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且易產生依賴的情況。


研究發現攝取過多糖易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而吃了過多添加色素和防腐劑的含糖飲料後,也可能誘發或加重過動症狀。


 


到底有哪些飲食會導致過動呢?英國知名的學府 南安普敦大學在2004及2007發表兩篇研究報告,主要是針對孩童從果汁飲料中吃到人工色素及食物添加物的影響,這些報告把六種常用於飲料的色素及食物 添加物苯甲酸鈉(常用的防腐劑),拿來做研究比對發現,的確容易造成過動的狀況。而根據2007年的報告,英國食物標準局也提出相關警告,請家長在選購飲 料時,務必把含有這些色素及添加物的產品排除在外,以免造成小朋友過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Donna McCann et al. (2007).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year-old and 8/9-year-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in press. 這篇研究或者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613992


到底糖會不會引發過動?也寫研究認為影響不大,但是 Jones, Tim, Borg W. et 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Vol 1, 126 (2) Feb 1995, pp. 171 -177. 這篇1995年的研究發現:


吃到蔗糖的某些小孩,體內的腎上腺素會增加十倍以上,造成他們專注困難、易怒及焦慮等等。


而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馬克‧希曼醫師也提醒大家,糖對於多數人來說,其實是有毒的食物,除了蔗糖,還有一種陰險的化學物質較高寡糖玉米糖漿,以下為書中的摘錄內容:


有毒的食物


有兩種含毒的食物是必須要馬上從飲食中排除的。起身到櫥櫃看看,清出含有這兩種成分的食品,因為這些會損傷大腦(還有身體的其他部分)。但是要有心理準備的是,最後櫥櫃可能空無一物。


 


 


高寡糖玉米糖漿(與各種形式的糖或精製碳水化合物)


高寡糖玉米糖漿是一種陰險的化學物質,近幾年來悄悄入侵我們的食品。在1980年之前仍是無名小卒,現在我們每年製造175億磅,平均每人每年吃掉了66



這是強效型的糖,比一般的糖還甜,可以促進食慾1,比正常的糖更容易造成肥胖2,而且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3。同時也會導致糖尿病與大腦發炎。



現在已經成為所有加工與垃圾食物的主要甜味劑,從可樂到能量點心棒,從優格到火雞肉片,從麵包到沙拉醬,甚至是番茄醬。


 


如果大腦發炎且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還不夠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是高寡糖玉米糖漿(與其他形式的糖)會損傷大腦的其他理由:


*糖分會消耗身體所儲存的維他命與礦物質,卻不會提供任何的補充。


*嗜糖與許多精神疾病息息相關,不勝枚舉,其中包括IQ較低、焦慮、挑釁的行為、過動、飲食失常、疲倦、學習障礙與經前症候群4


*糖分會在大腦形成硬殼。想像一下焦糖布丁或硬麵包上的薄脆糖片。在這些食物中(與體內)的糖分會與蛋白質產生反應,形成硬殼或是稱為AGE(後期糖化終產物)的問題。這些糖-蛋白質硬殼怪物黏住大腦,導致失智症,一路損傷大部分的細胞與組織。


 


擺脫糖分,拯救自己的大腦吧!


 


相關研究報導還可以參考: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21/128/1rhar.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網成癮 憂鬱指數高5倍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英國里茲大學心理學家研究後發現,上網成癮與罹患憂鬱症有強烈關連,但不敢確定是上網導致憂鬱或有憂鬱傾向愛上網。



里茲大學的研究結論,係根據一三一九份線上填寫的問卷而得,內容詢問受測者上網時間多長、目的是什麼。受測者年紀在十六至五十一歲之間,平均年齡則為廿一歲。專家發現,有少數受測者出現不由自主上網的習慣,線上聊天、經營社交網絡的時間完全取代真實生活的社交互動,也就是有一.二%共十八名受測者「上網成癮」。



「英國廣播公司」(BBC)三日報導,研究報告主撰人莫里森博士表示,上網成癮者憂鬱沮喪的現象,比起沒上癮者嚴重得多,憂鬱指數足足高五倍。研究成果刊於《心理病理學》期刊。



莫理森表示,上網成癮與憂鬱現象,就像「雞先蛋先」問題,猶有爭議,而須再進一步研究。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的貝爾博士指出,網路上癮者情緒本就悲觀消沉,所以里茲大學的研究成果並不令人驚訝;以往研究發現,抑鬱及焦慮的人較愛上網,而非上網後導致抑鬱或焦慮。



記得以前服務的單位裡面,有位同事,當他憂鬱起來時,除了足不出戶、無法工作以外,每天就是泡在電腦前上網,若以他的狀況來看,憂鬱與上網的確會一起出現,但我也不認為彼此有因果關係。不過以下,我想從另一個觀點來討論兩者之間的連結:


讓我們先釐清內觀及外觀這兩個名詞(這可能與一般人認定的定義有出入):


大家是否注意到小朋友不管去外面逛街或者玩,不管玩得多野,上車很容易呼呼大睡,何以故?主要是因為小朋友在外面的時候注意力完全放在外面,他們玩的時候只是在看,每樣東西都很新鮮,所以完全不會想到自己一些不愉快的事,當他們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外面,這就是「外觀」,外觀時會完全處於現在時刻,整個人會非常放鬆。反之,我們在處理公文,打電腦,看報紙或者看電視時,這時距離縮短了,這很像我們在想事情的焦距,請大家回想一下,是否看過有人跟你講話時,偶爾會眼睛凝視某處,好像他在看什麼東西轉述一般,其實那個人正在看自己的想法,這也就是「內觀」。


憂鬱的人,傾向於內觀,因此對當事人而言,內觀的活動比較接近他個人的狀況,對現代人來說,上網是非常方便的活動,有憂鬱傾向的人大多不喜歡接觸人群,因此,藉由電腦來和外界交流,壓力相對減輕,然而每天長時間的上網,除了造成更內觀的結果以外,長時間的肢體缺乏運動,大腦的活動與正常功能運作也會受影響。總之,什麼狀況的人會比較喜歡作哪些事情,我認為憂鬱與網路成癮的關連在此。


治療網路成癮,目前仍無公認的有效治療方式,比較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中國大陸,曾有醫師以電痙攣治療(ECT)來試圖處理,以下為相關參考資料:


在中國大陸的山東省,有一家由楊永信開辦的機構聲稱可以透過電擊來治療青少年上網成癮。事件在討論區內引起激烈的迴響,當中的一個原因,是採用電擊來治療精神病是一種過時的落伍方法,更何況網絡成癮是否是精神病的一種還有很大的爭議。此外,大陸另一個機構: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網癮治療中心也使用過這種方式來處理。


建議要幫助這樣的人,不能只是禁止他們上網或者以電擊來做處罰性的恫嚇,除了在生活上引導他們從事其他有目的性的活動(梯度不要過陡),當然到後來能養成規律適當地運動最好。同時,透過身體功能的評估,針對身體功能失衡的部分來直接改善,如此雙管齊下,類似網路成癮與憂鬱之間的惡性循環才能打破。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褪黑激素不足 糖尿病風險高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4月4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量降低,可能增加罹患成年發病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主要在睡眠時大量分泌。一般來說,人體在入睡後三至五小時,血液內的褪黑激素濃度最高。這種荷爾蒙被認為有助於人體「生理時鐘」功能正常運作。

 美國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針對在二○○○年至二○一二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三百七十名女性患者進行分析;對照組則是另外三百七十名與試驗組族裔、年齡相同、但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 研究人員在檢驗受測者血液和尿液樣本後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第二型糖尿病患組夜間分泌的褪黑激素較少。這項研究指出,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低的受試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分泌量高受試者的兩倍。

 布里翰婦女醫院的研究員麥穆倫(Ciaran McMullan)說:「這是首次建立褪黑激素夜間分泌量,以及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之間關聯的研究。褪黑激素可能影響胰腺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以及人體對胰島素的感受性,這兩點都可能引發第二型糖尿病。」

 這篇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鄭醫師補充:

不要小看生理時鐘的影響,除了過去之前提到的睡眠以及心情的影響,連細胞的能另代謝都會因此產生改變。以直 觀來看晚上市身體該進入休息睡眠的時候,如果光刺激擾亂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身體會覺得還需要多準備一些存糧因應,因此胰島素代謝異常以及肥胖風險隨之提 高。 以前我曾接觸一個個案,他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因為工作需要,有半年日夜顛倒,結果血糖從正常值飆到5百多(正常參考值是70-110),所幸後來透過作息時間調整配合治療,血糖回到正常值。

所以提醒 大家睡眠的時間點也很重要,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生理時鐘,常常顛倒打亂也容易出狀況。

 參考文獻:
McMullan CJ, Schernhammer ES, Rimm EB, Hu FB, Forman JP. Melatonin Secre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JAMA. 2013;309(13):1388-1396. doi:10.1001/jama.2013.2710.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6742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報告顯示美國自閉症患兒比例創歷史最高

 2013年03月25日 01:18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日前公佈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目前美國平均每50名少兒中就有一名自閉症患者,患兒比例創歷史最高紀錄。


  美疾控中心對該國上萬名6至17歲少年兒童進行調查后發現,與2007年相比,美國自閉症譜系障礙患兒比例從1.2%增至目前創紀錄的2%,其中男孩患病比例從1.8%升至3.2%,女孩從0.5%增至0.7%。


  此前有數據表明,2008年美國每88名兒童中有一名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而在2000年每150名美國兒童中有一名患者。


  參與調查的美國全國健康統計中心專家斯蒂芬·布隆伯格認為,自閉症兒童患者激增與美國社會對自閉症重視程度增加有關。兒童出現自閉征狀后,更多家長和老師會帶他們去醫院進行診斷。


  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發育障礙,征狀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主要特徵是漠視情感、拒絶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覆刻板以及活動和興趣範圍具有顯著局限性等。(記者郭爽)


鄭醫師補充:


每年三月左右,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總會發表最新統計自閉症的罹患率數字,之前是每88個孩童就有一位自閉症患者,現在繼續攀高到2%:


http://www.cdc.gov/nchs/data/nhsr/nhsr065.pdf


照 這樣趨勢下去,自閉症的照顧與治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可能像滾雪球般難以想像。目前自閉症的真正原因還未有定論,懷孕以及懷孕過程中,能做的大概就是危險 因子的隔離與預防,基因改變部分,以目前醫療技術能不能有效介入。危險因子諸如像環境毒素、用藥、情緒負荷、懷孕年齡(包含父親)、以及營養缺失等等,之 前我在部落格都有撰文討論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相關內容。
家人一旦被確認有自閉症,除可以考慮早期療育之外,若能透過功能性醫學相關評估以及治療方式來介入以及處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進展,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睡太多不僅會更累 也會短命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1日電)美國今年的日光節約時間,從東岸時間11月1日凌晨2時結束,美國民眾必須把時鐘倒撥1小時,也就是在這個週日的凌晨,可以多睡1個鐘頭。



聽起來似乎是好事,但美國專家指出,睡眠時間延長,有時睡醒之後反而會更累。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0日報導,加州拉荷亞(La Jolla)斯克里普斯診所睡眠中心(Scripps Clinic Sleep Center)主任克里普克(Daniel Kripke)說:「許多人會告訴你,週末睡太久,睡眠品質有點差。」



他說:「週末睡很多,精神似乎不見得會更好。」但他也指出,原因目前仍然不明。



許多專業人士從週一到週五,每天大約睡5小時,等到週末再補眠,一睡就是8到12小時,但有時候睡完一場大覺後,醒來反而太累不想動。



伊利諾州艾凡斯頓(Evanston)的北海岸睡眠醫學機構(Northshore Sleep Medicine)醫學主任雪芙絲(Lisa Shives)表示,這就稱為「睡醉」(sleepdrunkenness),處於半睡半醒之間。



以往有個案例,一名病人發生睡醉情況,被送到急診室,因為他太太誤以為先生中風。



專家說,偶爾睡太多不會嚴重影響健康,但若成為經常性習慣,健康可能已亮起紅燈,壽命也可能縮短。



亞利桑那州斯科斯岱(Scottsdale)的西南脊椎與運動機構(Southwest Spine and Sports)睡眠部門臨床主任布勞斯(Michael Breus)說:「目前至少有兩份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如果睡不足5小時或超過10小時,死亡風險會上升。



2007年的一份芬蘭研究發現,如果睡眠超過8小時,死亡風險便增加20%左右。同年一份英國研究發現,睡眠不滿5小時或超過8小時,風險也會增加。



另一項研究指出,晚上睡眠時間經常超過8小時的人,中風機率也隨之提高。(譯者:中央社蔣天清)981031




 


當我們提到睡得過少或睡眠品質不好,必須找其他時間來補眠,這種情況被稱之為睡眠債,大量的睡眠債務導致精神、情緒及生理的疲憊,儘管目前還未有明確的原因被找出來,這其中腎上腺皮質醇可能扮演了重要的關鍵因素。如果睡眠時間或品質不佳,深度睡眠時間不夠(這可由睡眠檢測得知),容易導致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腎上腺皮質醇,因此當事人在白天的專注力及精神就會差很多。腎上腺皮質醇本身還會刺激大腦產生足夠的正腎上腺素,這種東西若不足,容易產生憂鬱或者焦慮的狀況。 


睡眠債導致一個人的高級大腦認知功能減少,經由大腦精密的影響學檢查可以發現,良好的睡眠可以改善額葉的血流,增加當事人的穩定性與功能,相關研究請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490000


睡眠過多或過少,我認為都反應了當事人身體有問題,睡得很多的人,常常有精神困擾、睡眠呼吸中止或者慢性疲勞問題,不管睡眠呼吸中止或者慢性疲勞,身體潛在容易有心血管問題、及身體缺氧所引發的老化與負擔。故當我們在探討一個人睡眠時間過長時,應針對根本原因,直接處理才是解決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魚長壽是真的!可增加2年壽命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4月3日 上午9:36







研究人員檢視2700名65歲以上且未食用魚油相關健康輔助食品的年長者,記錄長達16年的飲食習慣;在定期檢驗參與者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後發現,體內Omega 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人,整體死亡機率會降低27%,平均壽命也較含量較低者多出2.2年;特別是因心臟病而死亡的機率,比其他人降低了35%。


此外,研究分析也發現,血液中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人,平日飲食中也會攝取較多的疏菜、水果,或許也是影響死亡率的因素。美國心臟協會建議,一般人每周可攝取兩份魚類,約3.5盎司,且最好是Omega-3豐富的油脂魚類,例如鮭魚、鮪魚、大比目魚、沙丁魚、鯡魚和鯖魚等。


鄭醫師補充:


現代人的健康問題,不僅僅是Omega-3脂肪酸在體內濃度到底夠不夠?而是Omega-3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的比例是否失衡?一般人熟知好的脂肪酸來源,如橄欖油、玉米油、葡萄籽油或者是葵花油等等,都是Omega-6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若是比例失衡(後者濃度太高),身體容易發炎,端粒速度縮短速度加快,加速衰老。反之,提高Omega-3脂肪酸濃度,平衡兩者的比例,可幫助抗發炎,端粒縮短素也會變慢,達到延年益壽之效,這是去年十月,美國州立大學臨床心理學家Jan Kiecolt-Glaser提出來的研究報告。想掀開謎底,了解體內脂肪酸比例是否失衡,建議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來了解:


http://www.thestar.com/life/health_wellness/2012/10/03/omega3_may_slow_aging_process_study_finds.html


Omega-3脂肪酸除了可以從魚攝取,有純度認證無污染的魚油產品也是選項,素食者可以從亞麻仁油、核桃、芥花油或者海藻萃取油來補充。


參考文獻:


Dariush Mozaffarian, Rozenn N. Lemaitre, Irena B. King, Xiaoling Song, Hongyan Huang, Frank M. Sacks, Eric B. Rimm, Molin Wang, David S. Siscovick; Plasma Phospholipid Long-Chain ω-3 Fatty Acids and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A Cohort Stud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3 Apr;158(7):515-525.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16717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