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3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吃魚+運動 防腸癌復發

 

大腸癌患者治癒後,更要多注意飲食、生活習慣,大腸癌比較不會復發。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如果規律運動、適量吃點魚,可以幫助減少大腸癌復發機率。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美國臨床腫瘤學醫學會年會。研究人員發現,大腸癌患者一星期吃魚份數若少於兩份,或一星期做中度運動少於六十分鐘,大腸癌復發風險就會增加兩倍以上。

研究作者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布萊斯林癌症中心研究員穆罕默德‧沙克博士表示,雖然癌症患者可能比較虛弱,但希望透過這項研究鼓勵患者繼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

沙克博士指出,當一個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很多人可能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而研究結果顯示,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可以幫助避免癌症復發。

在台灣,大約每五分四十秒,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在美國,一年約有十三萬五千名大腸癌新增病例。

這項研究含括美國、波蘭、越南與西歐等地共一千一百一十五名大腸癌患者,其中有一百八十八人經過治療後癌症再度復發。

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詢問他們的飲食、運動習慣,並詢問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研究數據顯示,如果大腸癌患者一星期吃魚份數少於兩份,或一星期總運動時間少於一小時,大腸癌復發風險就會增加二點五倍。

研究人員認為,魚類中的Omega-3脂肪酸或許可以減少大腸癌風險,或者也可能是因為吃魚的人往往吃較少紅肉、加工肉品,因而有這樣的結果。身體發炎、肥胖都容易造成大腸癌。運動則可以減緩身體發炎反應,避免肥胖問題,進一步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

 

鄭醫師補充:

適度運動本來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以及降低復發風險,主要是運動也可以降低身體發炎。

此外,紅肉攝取量多,本來就會增加罹癌風險,諸多研究皆已證實,利用魚肉取代紅肉,不但能取代蛋白質來源,還能增加Omega-3的攝取,Omega-3也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總之,生活型態與癌症風險有直接相關,不管預防或者降低復發風險,生活型態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Mohammed Shaik, M.D., fellow,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s Breslin Cancer Center; Smitha Krishnamurthi, M.D., ASCO spokeswoman, oncologist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leveland, Ohio; presentation,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meeting, Chicago, May 14, 2014

原文參考報導: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cancer-information-5/colon-cancer-news-96/fish-exercise-might-thwart-return-of-colon-cancer-finds-study-688450.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攝護腺癌 可能與性行為有關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攝護腺的問題,經常困擾著許多老年人,攝護腺是男性重要生殖器官之一,與泌尿系統緊密相連,是一個很小的腺體,負責的工作是分泌精液中的液體部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攝護腺往往對老人家造成許多困擾,最常見的三種問題包括攝護腺炎、攝護腺肥大以及攝護腺癌。

普遍的傳統觀念也認為,男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若是又沒有好好保養,攝護腺就會有病變發生,最嚴重的就是罹患攝護腺癌。但現在有研究指出,攝護腺癌很有可能是性病所傳染的一種癌症,這篇研究刊登在BBC網站。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的研究團隊表示,團隊在實驗室裏做攝護腺細胞的實驗,實驗中找到了一種透過性行為而傳播的滴蟲病的病毒,而滴蟲病病毒是有助於癌細胞的生長的。也因此,才會有因為感染到滴蟲病病毒,而罹患了攝護腺癌這樣的推測。

其實早在2009年就有一個研究指出,根據統計,有四分之一的攝護腺癌患者,有感染了滴蟲病,而且這些患者更有可能都是晚期的攝護腺癌。另外,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也提出:感染性病有可能讓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提高,雖然性病和攝護腺癌之間的關聯性並未得到直接的肯定。科學家們將會更致力於此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便讓民眾能對預防攝護腺癌有更多正確的知識。

  

鄭醫師補充:

由這項研究來看,單一性伴侶,避免紊亂的性關係,降低性病風險,也可能是男性的攝護腺癌預防的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 Olivia Twu,
  • Daniele Dessí,
  • Anh Vu,
  • Frances Mercer,
  • Grant C. Stevens,
  • Natalia de Miguel,
  • Paola Rappelli,
  • Anna Rita Cocco,
  • Robert T. Clubb,
  • Pier Luigi Fiori,
  • and Patricia J. Johnson

Trichomonas vaginalis homolog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induces prostate cell growth, invasiven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PNAS 2014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y 19, 2014, doi:10.1073/pnas.1321884111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05/15/1321884111.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干擾細胞代謝 兒茶素抗癌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綠茶「抗癌」的秘密,原來與抑制癌細胞的新陳代謝有關。美國洛杉磯生醫研究中心團隊日前發表於《代謝體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綠茶中富含抗氧化物質「兒茶素」,可透過抑制腫瘤內部的酵素作用,「阻撓」癌細胞利用葡萄糖等物質產生其生長所需的能量。

此研究也與我國衛院團隊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刊》、揭露癌症屬於代謝疾病的成果不謀而合。

綠茶已證實可預防或延緩癌症發生,但學界對其抗癌機制目前仍無定論;洛杉磯生醫研究中心團隊從文獻中發現,包括胰臟癌在內的多種癌細胞,都出現一種稱作「A型乳酸脫氫酶」的酵素大量增加的情形。乳酸脫氫酶主要透過將「丙酮酸」轉變為「乳酸」,以及氧化「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等物質,參與癌細胞的代謝及產能,被認為與腫瘤的生長及擴散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EGCG的兒茶素,可抑制人類胰臟癌細胞上乳酸脫氫酶的作用,包括癌細胞製造乳酸、胺基酸與脂肪酸,以及消耗葡萄糖等代謝功能都會因此下降,且EGCG干擾癌細胞代謝作用的「效果」直逼一種人造乳酸脫氫酶抑制劑「草氨酸鹽」。

研究人員認為,EGCG可望作為多存在於身體深層、不易診斷及治療的胰臟癌等腫瘤的預防性或阻止癌細胞擴散的用藥。

我國衛院及清大團隊日前發表的研究也指出,癌細胞很可能是正常細胞代謝功能「突變」所致;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與攝護腺癌及乳癌有關的致癌因子「JMJD5」,一旦與負責分解葡萄糖的酵素「PKM2」結合,會改變PKM2原本抑制腫瘤生長的功能,造成癌細胞大量代謝葡萄糖產生乳酸以獲取能量;而若能以JMJD5為「標靶」設計藥物「導正」癌細胞的代謝,或能藉此延緩腫瘤擴散,並減少副作用。

  

鄭醫師補充:

癌症屬於代謝失衡疾病,有愈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包含國內近日發表的研究也證實,可以透過代謝功能的改善,改變體質,讓癌症生長環境消失。這篇研究主要是提醒我們,綠茶中的抗氧化物質本身可以抑制腫瘤的酵素作用,阻止癌細胞利用葡萄糖來繼續生長。因此,平時多攝取高氧化物質的食物來源,對於癌症預防有其功效,建議大家多留意。

參考文獻:

Metabolic consequences of LDHA inhibition by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nd oxamate in MIA PaCa-2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Qing-Yi Lu,Lifeng Zhang,Jennifer K. Yee,Vay-Liang W. Go,Wai-Nang Lee

DOI:10.1007/s11306-014-0672-8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06-014-0672-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每天喝2杯綠茶 有助長壽

綠茶可以說是集多重保健功效於一身的飲品,不但能幫助降體脂肪,還可以維護心血管功能的健康,十分適合做為日常保健的飲品。此外,根據瑞士巴塞爾醫院大學的研究發現,綠茶還有能改善人體大腦認知功能、幫助增加「工作記憶」表現。

喝綠茶有助於預防失智、增記憶力

美國《今日醫藥》(MNT)新聞網站報導指出,綠茶的萃取物質能刺激大腦頂葉(parietal)和額葉皮層(frontal cortex)的連結性,瑞士巴塞爾醫院大學的研究中,將受試者分為兩組進行盲測,一組飲用以乳清做為基底,並加入27.5克綠茶萃取物的飲料,一組則無綠茶萃取物。結果發現,飲用帶有綠茶萃取物的該組人員,大腦在跟工作記憶(語言理解、閱讀、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的表現有所加分。

另外,2005年南佛羅里達大學神經免疫學所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報告中也曾指出,高劑量的綠茶成分「epigallocatechin-3- gallate」(EGCG),明顯減少阿茲海默症老鼠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形成;腦部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變異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神經損害和記憶損失有關。

每天喝約2~3杯綠茶 能延年益壽

而日本仙台東北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由栗山進一所發表於「美國醫藥協會」(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女性每天喝340毫升左右的綠茶,就可以降低31%左右的心臟疾病,甚至還有延年益壽的助益。

 

飲用綠茶也要注意飲用量與品質的考量,當然不是喝任何一種綠茶都有相同的功效,便利商店賣的微甜綠茶或是手搖店賣的含糖綠茶,其實都偏飲料的角色居多,較沒有保健功效。以真正的茶葉沖泡所成的新鮮茶,才能完整攝取到綠茶的營養成份。

由於綠茶也含有不低的咖啡因,因此有睡眠問題的人,最好不要在傍晚過後喝茶,盡量在白天喝,還有助於提神、集中注意力的好處。每天喝約2~3杯的綠茶,並注意溫度不要過高,就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綠茶的營養素除了可以靠沖泡飲用,也可以利用口服補充錠的方式,不但方便隨時隨地補充,也可以更有效率的讓身體吸收到足夠的營養成份,也會讓口齒充滿茶葉的清香,是怡人又健康無負擔的夏日清爽保健食品。

 

鄭醫師補充:

綠茶具有高抗氧化力,因此藉由發炎導致慢性疾病的狀況可以協助控制與改善。諸如心血管以及失智症等等。在提升專注力部分,綠茶可以抑制多巴胺的回收來協助。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衛院:癌症可能是新陳代謝疾病

新頭殼newtalk2014.05.26 周佑政/綜合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團隊,針對癌症發表最新研究指出,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新觀念除提醒民眾,均衡飲食及運動才是防治癌症關鍵外,研究團隊也指出,未來癌症的治療,可能會以「調節癌細胞新陳代謝」的方式,取代原有的藥物治療,避免影響正常細胞,也較無負作用。

國衛院院長龔行建、清華大學教授王雯靜及博士王鴻俊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找到調控癌細胞葡萄糖代謝造成腫瘤增生的機制,提出「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的想法,也就是癌細胞是正常細胞的新陳代謝途徑產生變異所致。國務院指出,這項新發現提醒民眾維持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運作的重要性,而防治癌症,均衡飲食及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國衛院指出,研究團隊測試與前列腺癌及乳癌發生有高度相關的致癌本質因子「JMJD5」,發現它能和控制癌細胞生長的關鍵糖解酵素「PKM2」結合,改變細胞新陳代謝路徑,從而促成腫瘤生長。而以「JMJD5」為分子標靶降低其表現量,將可還原癌細胞新陳代謝路徑,減緩腫瘤生長。

研究團隊強調,癌細胞不同於正常細胞以有氧呼吸產生能量,而是以少量葡萄糖進行有氧代謝途徑,其餘大部分的葡萄糖都進行糖解作用,變成乳酸而促使腫瘤生長。因此,他們認為,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

龔行建表示,一般癌症病患的治療中,有限制糖分攝取的飲食指引,目前,部分控制糖尿病病患血糖的藥物,也證實對腫瘤生長有抑制作用,可說明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與癌症防治確有相關。

龔行建說,目前抗癌藥物多半是阻斷或破壞癌細胞基因及生長機制,但這些方式也會傷害到正常細胞,根據新觀念,可利用調節癌細胞新陳代謝的方式治療,不但不會影響正常細胞,也不會有副作用。

國衛院提醒,包括運動、均衡飲食、審慎選擇糖分攝取、控制血糖值等,有助於維持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運作的方法,都對防治癌症有正面幫助,民眾可依此作為日常保健方針。

 

鄭醫師補充:

底下我們用放大圖來看比較清楚。

1.正常細胞的代謝,會走有氧代謝途徑,也就是每個葡萄糖會產生38個ATP。

2.缺氧的身體環境適合癌細胞的生長。

3.JMJD5本身是可以和PKM2結合,改變細胞代謝途徑,促進癌細胞生長。

4.抑制JMJD5可以阻斷癌細胞的生長代謝路徑,抑制癌細胞生長,有不會影響正常細胞的能量代謝。

 

幫助血糖正常代謝以及避免細胞缺氧,都可以幫助預防以及治療癌症。期盼這類療法的治療藥物能早日面世,造福癌症患者。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肥胖增年輕乳癌患死亡率

 

(法新社華盛頓14日電)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肥胖可能會增加年輕乳癌婦女的死亡率,和過去認為肥胖有助年輕女性預防乳癌的研究相反。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檢視涵蓋8萬婦女的70個臨床試驗數據後發現,還沒進入更年期、罹患雌激素受體(estrogen-receptor)陽性的乳癌患者,肥胖會增加1/3死亡率。

雌激素受體陽性是乳癌最普遍的形式,占全部病例約75%。

研究說,肥胖會增加年輕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病患34%死亡率。相較下,肥胖不影響更年期乳癌患者或者雌激素受體陰性患者的死亡率。

研究經費來自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Research UK)與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Foundation)。

 

鄭醫師補充:

肥胖是乳癌的危險因子,但作為死亡率的參考因子相關的研究比較少些。這項大規模的研究提醒年輕乳癌患者,最好也能控制體重,增加存活率。

至於更年期或者停經後的婦女,肥胖則與死亡率無關。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ews.health.com/2014/05/15/obesity-may-raise-breast-cancer-death-risk-for-some-wome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心律不整藥 可縮小肝腫瘤

 

【台 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用於治療心律不整近30年的「老藥」,竟有治療肝癌的效果。國衛院、工研院、成大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及成大附醫團隊,日前發表 於醫學期刊《肝臟病學》的研究指出,透過動物實驗發現一種治療心律不整及持續性心房顫動的藥物,可縮小腫瘤體積。成大微免所特聘教授劉校生認為,該藥物可 望作為化療或標靶治療失效之癌末患者的替代用藥。

細胞面對細菌入侵及可能致癌的過氧化物、自由基等「生存壓力」時,細胞內部的「自噬小體」 會啟動「自噬反應」,將這類「垃圾」包裹並分解;劉校生等人發現,因基因突變而失去自噬反應能力的實驗鼠,在19個月大時會出現肝臟腫瘤,而在國衛院黃秀 芬醫師提供的百例肝癌患者檢體中也證實,細胞自噬反應明顯下降。劉校生推測,此現象可能與一種微小RNA「miR-224」作用有關。

微小RNA係細胞內小片段的核醣核酸(RNA),會干擾細胞製造蛋白質;劉校生說,國外曾有研究指出,B型肝炎或酒精中毒造成的肝癌,患者體內miR-224都有異常增加的狀況。

成大博士藍昇輝、吳珊瑩等人透過「奈米金粒子」標記miR-224,證實自噬小體會吸收並分解miR-224,但在肝癌患者檢體,以及陽明大學生科系教授蔡亭芬培育的B肝小鼠實驗中都顯示,自噬反應低落造成miR-224「過剩」,可能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

劉 校生據此推論,透過增強肝癌患者體內的自噬反應,或能清除miR-224並達到治療肝腫瘤的效果;《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在2009年時曾有研究指 出,心律不整用藥「臟得樂」可引發細胞持續產生自噬反應,劉校生團隊遂與成大附醫胃腸肝膽科醫師林錫璋合作,以臟得樂持續治療大鼠1個月後發現,肝腫瘤體 積縮小近5成。

「細胞在健康狀態下面臨自由基等壓力時,可啟動自噬反應清除代謝廢物,」劉校生解釋,自噬反應可能因感染B肝病毒而「失 效」,進而衍生肝腫瘤。劉校生表示,未來除測試臟得樂增強自噬反應在人體的療效外,直接抑制miR-224的作用由於目前尚無人類用藥,也是該團隊研究的 重點之一。

 

鄭醫師補充:

Amiodarone是一種治療心律不整的舊藥,一般人難以想像竟然可以用於治療肝腫瘤。

2009年的研究報告可以參閱:

Am J Clin Oncol. 2009 Jun;32(3):238-44. doi: 10.1097/COC.0b013e3181845529.

Pilot study of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with pirarubicin and amiodarone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uiu B1, Colin C, Cercueil JP, Loffroy R, Guiu S, Ferrant E, Jouve JL, Bonnetain F, Boulin M, Ghiringhelli F, Minello A, Hillon P, Bedenne L, Krause D, Chauffert B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49854

上述報導的參考原文文獻來源:

Hepatology. 2014 Feb;59(2):505-17. doi: 10.1002/hep.26659. Epub 2013 Dec 13.

Autophagy suppresses tumorigenesis of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rough degradation of microRNA-22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9133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測握力證實 教育程度高老得慢】

量化手部的「握力」,可評估老化狀況。學界長期研究如何將握力作為評估死亡機率、失能風險、認知功能退化程度、住院時間等健康指標的方法;澳洲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團隊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的研究,首度獲得精準的數據成果。

研究員瑟格爾施柏夫與華倫桑德森以特殊程式分析美國《健康與退休研究》資料庫後發現,若以中學畢業與否為分界,則未畢業的65歲女性,其握力與69歲的已畢業女性相同,該結果與過去多項有關「教育程度越高,壽命越長」的公共衛生調查結果相符。

桑德森指出,未來可透過其團隊研發的分析方法,比對握力與種族、性別、職業、教育程度等不同族群的老化程度差異,並可據此修正公衛政策。

 

 

 

鄭醫師補充:

很有趣的一篇研究報導,在此提出來給大家參考。實際機轉,在研究中也未詳述,期待有進一步研究釐清其中真正關聯。

參考文獻:

Sanderson WC, Scherbov S (2014) Measuring the Speed of Aging across Population Subgroups. PLoS ONE 9(5): e96289. doi:10.1371/journal.pone.0096289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962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類胡蘿蔔素蔬果 乳房卡健康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小女孩如果攝取含豐富類胡蘿蔔素的蔬菜、水果,長大後乳房會比較健康,較不容易罹患良性乳房疾病,而有些良性乳房疾病會增加乳癌發生機率。

類胡蘿蔔素是一種天然色素,許多橘色、紅色、黃色蔬果都含有類胡蘿蔔素,像橘子、木瓜、胡蘿蔔等食物都含有類胡蘿蔔素。學者認為,類胡蘿蔔素是一種抗氧化成分,可以幫助預防疾病。

良性乳房疾病是指乳房雖有病變,但並非癌症,是多種乳房疾病的總稱。不過有些良性乳房疾病會增加乳癌風險。

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卡洛琳‧布克為研究首席作者。她表示,很多研究都在專研類胡蘿蔔素與乳癌之間的關聯性。不過研究結果各有差異,但大體來說,學者多半認為類胡蘿蔔素對身體具有保護效果。

研究團隊以近六千六百名女孩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八年間的飲食習慣,到了二○○五年、二○○七年與二○一○年,再比對她們的乳房健康紀錄,其中有一百二十二人罹患良性乳房疾病。

研究人員分析這些女孩的類胡蘿蔔素攝取量,結果發現,豐富類胡蘿蔔素似乎可以對乳房產生一些保護效果。攝取最多類胡蘿蔔素的女孩長大後出現良性乳房疾病的機率只有攝取最少者的一半。這些攝取較多類胡蘿蔔素的女孩每星期都會攝取兩、三份富含類胡蘿蔔素食物。研究成果發表於五月號「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其他像酒精攝取量、運動量、家族史、身體質量指數等都會影響良性乳房疾病發生機率,研究已經納入這些變數。卡洛琳‧布克指出,造成這樣的結果部分原因可能是類胡蘿蔔素帶有抗氧化效果,可幫助除去自由基等有害物質。這次研究以天然食物攝取為主,並非營養補充劑,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多攝取天然食物。

 

 

鄭醫師補充:

補充抗氧化物質的食物來源,有助於降低女性良性纖維瘤的機率。是這篇研究的重點。

乳房的良性纖維瘤,不會成惡性,然而良性纖維瘤的數目或者本身病兆太大,代表身上不當的女性荷爾蒙刺激過度,乳癌風險自然提高。

參考文獻:

Adolescent Carotenoid Intake and Benign Breast Disease

  • Caroline E. Boeke,
  • Rulla M. Tamimi,
  • Catherine S. Berkey,
  • Graham A. Colditz,
  • A. Heather Eliassen,
  • Susan Malspeis,
  • Walter C. Willett,
  • and A. Lindsay Frazier

Pediatrics peds.2013-3844;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7, 2014, doi:10.1542/peds.2013-3844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4/04/02/peds.2013-3844.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熱量減10% 抗老化更長壽



根據英國《快報》報導指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耗費了25年的時間,在猴子身上研究飲食份量、熱量對於他們的老化情況、疾病發生率的關連性。長期追蹤記錄中將76隻猴子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猴子的飲食份量與熱量長期受到限制,規定讓他們的飲食熱量攝取減少30%;另外一組則可以無限制的吃到飽。

熱量有所節制 活得更長命

兩組相比較之下,每餐都不用刻意節制熱量的猴子,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機率比另外一個控制組高出2.9倍,死亡率也隨之升高。這項研究的設計,其實也是參照過去也曾在嚙齒類動物與蒼蠅身上做過類似研究,限制攝取熱量但必須提供必須營養物質,結果發現有4成都延長了壽命。

人類的老化與慢性病成因等,經過許多研究證實與我們每天的飲食息息相關,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推薦民眾多吃「抗老、抗氧化」的蔬菜、水果。此外,目前也已經正在研究跟限制熱量攝取機制有關的藥物,未來希望幫助需要嚴格控制熱量的慢性病患維持健康,例如糖尿病患。

每天少吃顆巧克力 輕鬆減少1成熱量

然而,要求每個人做到減少每天飲食中的熱量30%,或許有點強人所難,因此專家表示,只要做到減少10%,就能達到有益健康的目的。成人每日建議攝取熱量門檻,男性2500大卡、女性約2000大卡,因此10%並不困難,差不多等同於每天少吃個巧克力棒就達成了。

不過專家也呼籲,減少的熱量,絕不能低於建議的攝取熱量,否則反而對身體的代謝運作產生負面影響,就像為了減肥而刻意斷食、節食的人,久而久之身體的基礎代謝率也下降,身體失去所需營養素,反而老化更快。

 

鄭醫師補充:

記得有一句俗諺,見大家吃八分飽,延年又益壽。適度的熱量限制,可以幫助身體保全資源,增加身體使用年限,過去我曾在部落格PO文討論過。明顯的例子,像是日本人長年的熱量限制遠低於美國人,這項飲食習慣也反映該國的平均壽命。

原則上,熱量限制在10-30%,都還可以接受。而且前提是必須提供基本足夠的營養。

這個研究團隊曾於2009年發表過一項相關研究,研究標題就是長期熱量限制的飲食(減少30%),可以減緩慢性疾病的發生: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12811/

最新的研究原文全文,發表於自然溝通期刊:

Caloric restriction reduces age-related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rhesus monkeys

AuthorsRicki J. Colman, T. Mark Beasley, Joseph W. Kemnitz, Sterling C. Johnson, Richard Weindruch, Rozalyn M. Anderson

Nature CommunicationsVolume:5,Article number:3557DOI:doi:10.1038/ncomms4557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4/140401/ncomms4557/full/ncomms4557.html

 An external file that holds a picture, illustration, etc.
Object name is nihms-170749-f0001.jpg

兩邊的猴子,年齡相仿,不同的只是右邊的猴子長年飲食熱量控制在左邊猴子的七成。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罹癌不化療 91歲運動找回健康

83歲時被診斷罹患喉癌,不願人生最後的時光在病床上度過,現年已91歲的葉世馨,當時決定放棄化療,透過運動和參與安坑國小的樂齡中心,舞蹈、拳法統統都學,如今不僅遠離癌症,還成了樂齡中心的「健康指標」。

安坑國小樂齡中心的「校寶」葉世馨雖然高齡,但外表勇健,因為切除聲帶,始終用氣音說話,但他在新北「運動樂活月」活動,與樂齡中心的歐巴桑、歐吉桑結合一年來所學的技能,表演短劇舞蹈,仍能讓人感受無比的樂觀與活力。

葉世馨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8年對日抗戰,他參與了4年,自嘲「這輩子每天都在操體能」,但體力仍隨年紀增長,一天天衰弱,83歲那年他感覺體力突然急速下降,求診竟得到罹癌的噩耗。

「瞬間有種沒了天、沒了地的感受!」葉世馨說,醫師直接告訴他「要命就得化療」,但他不甘生命虛耗在病床上,決定靠自己克服病魔,僅同意開刀割除長腫瘤的聲帶,毅然決然放棄化療,他對自己說,「即使要到天上做神仙,也得做些什麼事情再去」。

開刀後,葉世馨每天堅持拖著年邁的身軀,強迫自己運動,參加樂齡中心學習活動,起初連走路都快喘不過氣,但體力終於慢慢復元,現在大清早起床可以練拳法、下午到游泳池游泳、晚上繼續練習跳舞。

葉世馨說,癌細胞不僅沒再找上他,現在的體力還比過去更好,回診時,連醫師都嚇一跳,驚呼不可思議。

樂齡中心61歲的同伴曹月娥說,「葉阿公」跳舞跳得比小朋友都好,每次出去表演,觀眾都圍繞著他,讓大夥兒好忌妒,不過也因為葉阿公過去的經驗,讓大家都把他當作「健康指標」。

 

 

鄭醫師補充:

上述的罹癌抗癌過程提醒我們一些事:

1.對癌症治療,以保全身體資源為主。剩下幾個月這件事,身體資源有關。體力不佳,快速體重減輕,睡不好,這都是身體資源快速流失的徵兆。

2.接受任何癌症治療,越保守越好,若是動刀、做化療以及放射治療會快速耗盡身體資源,那麼建議大家一靜不如一動。

3.運動必須量力而為,適度運動有助於幫助罹癌者身體恢復,然而過度運動,又形成另一種負擔。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新研究:每日5蔬果 根本不夠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過去告訴我們,每天至少要吃5份蔬果才能延年益壽,但其實「每日5蔬果」可能並不足夠,每天應該食用7份蔬果才能大幅降低死亡率,特別是能降低心臟病、中風與癌症的死亡風險,而其中又以新鮮蔬菜效果最好,冷凍或罐頭水果可能毫無幫助。

每日7蔬果 才能延年益壽

倫敦大學學院1日發表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的研究,分析6萬5000人的飲食習慣,再與死因比對。研究發現,每天吃7份新鮮蔬果,可將所有因素導致的死亡風險降低42%,癌症死亡風險降低25%,心臟病或中風死亡風險降低31%,而蔬菜似乎又比水果更具保健效果,每天如果吃2到3份蔬菜,可降低19%死亡率,每天吃同樣分量的水果,則僅降低10%的死亡率。

研究團隊將社經背景、抽菸習慣等生活型態因子列入考量,發現攝取大量蔬果與降低早死機率之間有強烈關聯,而非只是稍有關聯而已。

報告還發現,吃罐頭或冷凍水果的人,心臟病、中風與癌症風險其實更高,死亡風險增加17%。此項結果原因不明,或許是吃罐頭水果的人,並非居住在商店有販售新鮮水果的地區,或是原本就健康狀況不佳、太忙,罐頭水果浸在糖漿裡或許也有影響,還需更多研究釐清。

世界衛生組織1990年建議,每人每天應該至少攝取400公克的蔬果,之後各國政府陸續建議民眾「每日5蔬果」。研究作者認為,澳洲目前的措施最值得英國效法,澳洲政府自2005年就建議2+5蔬果攝取法,也就是150公克的水果2份,再搭配75公克的蔬菜5份,總攝取量是675公克。

 

鄭醫師補充:

早在幾年前,就建議天天蔬果579,也就是孩童要五份、女性七分以及男性九份,才能達到預防保健,降低疾病罹患風險以及死亡率。這裡提到的579並非蔬果種類,而是份量。一份大概是75公克。成年人一天最好攝取超過675公克以上的蔬果份量。蔬菜效果大於水果,提醒大家留意。

蔬果攝取也可以降低抽菸引發的健康風險,重要關鍵在於蔬果本身有抗氧化、去除自由基的作用,而抽菸是增加身體自由基的捷徑。

參考文獻: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all-cause, cancer and CVD mortality: analysis of Health Survey for England data

  • Oyinlola Oyebode,
  • Vanessa Gordon-Dseagu,
  • Alice Walker,
  • Jennifer S Mindell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3-203500Published Online First: 31 March 2014 doi:10.1136/jech-2013-203500

http://jech.bmj.com/content/early/2014/03/03/jech-2013-203500.full?sid=f0991ead-b04c-4b68-a2d1-4b1fc16b2a5d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逾65歲微重 延年益壽

 

年長者體重稍微重一點,對健康會比較好,較能幫助延年益壽。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若為體重過重,往往會活得久一點。研究人員認為,世界衛生組織(WH○)所訂的BMI健康標準或許對年長者不太適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BMI值若在二十五以上,就是體重過重,BMI值在三十以上就是肥胖。

澳洲迪肯大學高齡營養學教授卡里爾‧諾森研究團隊分析一九九○年到二○一三年研究報告,研究含括二十多萬名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追蹤十二年。研究人員分析年長者BMI值與死亡風險是否有關聯性,結果發現,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BMI值如果在二十七點五左右,死亡風險最低。

研究人員也發現,六十五歲年長者BMI值若在二十二、二十三等正常體重範圍,死亡風險反而明顯升高。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諾森教授建議,體重過重年長者最好不要再減重,與其將重點放在體重上面,還不如多追求飲食均衡、營養均衡,感到飢餓時要吃點東西,平常也要多運動、多活動。

 

鄭醫師補充:

太瘦太胖都不利於健康與長壽。這則報導就是清楚的說明。

參考文獻:

  • Jane E Winter,
  • Robert J MacInnis,
  • Naiyana Wattanapenpaiboon,
  • and Caryl A Nowson

BMI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a meta-analysis Am J Clin Nutr 2014 99: 4 875-890;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2, 2014. doi:10.3945/ajcn.113.068122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9/4/875.abstract

建議大家,與其在體重上面斤斤計較,還不如設法鍛鍊肌肉,因為肌肉數量多寡才是真正決定當事人長壽的關鍵,肌肉數量足夠,幫助新陳代謝以及保溫,好處多多。肌肉多寡靠重量訓練。

參考文獻:

Preethi Srikanthan, Arun S. Karlamangla. Muscle Ma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Longevity in Older-Adul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DOI: 10.1016/j.amjmed.2014.02.0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攝護腺癌 每天2把核桃就足夠

攝護腺癌可說是男性最大的健康煩惱之一,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50歲之後癌症的風險更是大為提高,而攝護腺的保健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科學家研究發現,堅果類中的核桃可能就是預防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關鍵食品,研究證實,每天吃兩把大約57公克的核桃,就能有效降低攝護腺癌發生的機率。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指出,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T Health Science Center)為免疫缺陷老鼠注射人類的攝護腺癌細胞,經過3~4周的時間,癌細胞就會在老鼠體內開始大量蔓延,接著研究人員將罹癌老鼠分為兩組,一組在飲食中加入核桃,另一組則維持一般飲食。

有助縮小腫瘤體積、降低風險

刊於「癌症探索」醫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16隻有吃核桃的老鼠組別中,有3隻體內產生攝護腺腫瘤,而在32隻一般飲食的組別中有14隻有攝護腺癌腫瘤,比例約為44%。此外,核桃組別的老鼠體內腫瘤尺寸都較小,平均縮小4分之1。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中刻意使用一整顆完整的核桃給老鼠吃,而非使用從核桃中萃取出來的精華素注射至老鼠體內,原因在於許多食物中的防癌效果,可能會因為攝取方式不同而改變功效高低,因此選擇用一般飲食的方式。

核桃抗氧化功能佳,保護心血管更加分

核桃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的維生素E、多酚植物化合物以及天然抗氧化劑,可以幫助降低血液中的「內皮素」(endothelin)濃度,進而降低體內發炎情形、降低癌細胞產生機率。

將老鼠攝取的核桃量換算成人類所需,大約就等於25盎司(57公克)、手抓2把的量,每天吃足量核桃,便能達到效果。加上許多研究本就證實堅果類對於心血管保健、大腦等都有助益,不僅能夠防癌,也是日常保健的好幫手。

  

鄭醫師補充:

非常實用且值得參考的防癌資訊,提供給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

Russel J. Reiter, Dun-Xian Tan, Lucien C. Manchester, Ahmet Korkmaz, Lorena Fuentes-Broto, W. Elaine Hardman, Sergio A. Rosales-Corral, Wenbo Qi. A Walnut-Enriched Diet Reduces the Growth of LNCaP Human Prostate Cancer Xenografts in Nude Mice. Cancer Investigation, 2013; 31 (6): 365 DOI: 10.3109/07357907.2013.80009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薑抗炎效果佳 可抑制卵巢癌細胞

犯胃痛、嘔吐的時候,生薑是不錯的天然藥方,不過你知道嗎?國外研究曾發現,生薑對於抑制癌細胞作用也能發揮良好作用。美國密西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的研究將生薑粉與卵巢癌癌細胞放在一起,並觀察生薑對癌細胞的反應表現,結果發現癌細胞會更容易被消滅;證實了生薑對於癌細胞有一定程度的殺傷力。

 

卵巢癌好發 40歲以上中年婦女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2013年統計,台北市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居首,其中又以卵巢癌為首度進榜的癌症,顯示女性對於卵巢癌的預防保健應該重視。一般而言,卵巢癌好發於40歲~70歲婦女;不過惡性的卵巢生殖細胞腫瘤易發生於20歲左右的病人,而卵巢上皮細胞癌則是最常見的卵巢癌,主要發生於40歲以上的婦女,年輕的女性比例較少,但不無可能。

生薑對癌細胞 有2大作用

大部分罹患卵巢癌的患者病情都容易再復發,最後對於正規的化療法,身體也會產生抗藥性,這與身體會抗拒細胞凋亡行為有關。而美國密西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研究則發現,生薑可以對癌細胞造成兩種影響:一種是引起細胞凋亡(apoptosis)的過程,生薑會讓癌細胞做出自殺的行為,而不會蔓延擴散到其他健康的細胞;而另一種是細胞自體吞噬(autophagy)的過程。



生薑抗發炎 每天勿超過5公克

此外,生薑可以抑制發炎的效果也是能抑制癌細胞的一個主要原因,研究人員蕾貝卡(Rebecca Liu)表示,生薑引發細胞自體死亡的速度,和化療所使用的藥物效果幾乎相當,因此對於抑制癌細胞增生有十分良好的效果。

不過,由於研究本身只進展到實驗老鼠的階段,因此在人體身上能夠發揮到多大的作用尚不得而知。且如果因此大量食用生薑,反而會造成身體反效果,日前就有國內新聞報導指出,一天最好別超過5公克。

生薑除了料理使用,也是多種偏方的常客,例如便祕的話,可以喝生薑檸檬水助排便、泛胃酸消化不良,也可以靠吃少量生薑緩解,或是止夜咳可試試在嘴巴內側含生薑薄片,幫助紓緩喉嚨痛,或喉嚨發癢的症狀。

 

鄭醫師補充:

對癌症患者來說,有些營養或者食物來源可以幫助抗癌,包含維生素K、維生素D、維生素B6、綠茶裡的多酚物質、槲皮素、薑黃以及生薑等等。這些都可以抗發炎,以及幫助癌症患者對抗癌症。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ewsmaxhealth.com/Headline/foods-nutrients-cancer-risk/2013/02/27/id/49220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長者多鍛鍊肌肉 延年益壽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如果多鍛鍊肌肉,讓肌肉量多一點,可幫助延年益壽,減少早死風險。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顯示,年長者若肌肉量較多,較不會提早辭世。研究人員認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要評估一個人死亡率,不只要看身體質量指數(BMI),還要觀察身體組成成份,肌肉量就是一項重要觀察指標。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計畫主持人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內分泌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普利希‧史里康森。研究團隊發現,增加肌肉量可避免新陳代謝變差,對年長者健康頗有好處。

 

史里康森指出,許多研究都聚焦於身體質量指數對壽命長短的影響,這項研究的焦點在於,年長者若為維持身體健康求助專業醫師時,醫師應該要多鼓勵患者、民眾注意身體組成成份,而不光只是專注於身體質量指數。

 

研究人員分析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美國第三次「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研究」(NHANES)數據,針對其中三千六百五十九名男女做研究,納入研究男 性民眾年齡為五十五歲以上,女性則為六十五歲以上。研究人員追蹤到二OO四年。研究人員觀察年長者肌肉質量指數與死亡風險有何關聯性。結果顯示,肌肉量越 多的人死亡風險越低。

 

研究作者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年長者與其關心體重增減、身體質量指數多寡,還不如努力增加、維持肌肉量。

 

 

鄭醫師補充:

肌肉質量過寡,決定當事人的體溫高低以及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可以幫助血糖代謝順便維持體溫。體溫低,免疫力差。體溫高,免疫力得以維持。

過去我曾不只一次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8479

裡面主要的內容即強調肌肉質量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包含如何去鍛鍊等等。

太瘦,肌肉質量不足,也會縮短壽命,一併提供給愛美的女性做參考。

參考文獻:

Preethi Srikanthan, Arun S. Karlamangla. Muscle Ma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Longevity in Older-Adul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DOI: 10.1016/j.amjmed.2014.02.00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卵巢瘤8成良性 肥胖會增癌風險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3月13日 上午12:00

 
 
肥胖與卵巢癌的風險增加相關。華盛頓大學婦科癌症學者芭芭拉高夫表示,肥胖增加婦科癌症風險,婦女若有不明原因腹脹、隆起,經常伴隨尿急、膀胱壓迫感時,需留意篩檢卵巢癌。
卵巢癌為惡性腫瘤,但卵巢的腫瘤約有八成為良性,也多半沒有症狀,有些甚至可能自然消失,諸如黃體瘤、功能性囊腫等。卵巢由網膜韌帶所支撐,但支撐的韌帶並不堅硬,卵巢在腹腔內可能浮動扭轉,通常可回復原位。但卵巢腫瘤患者的卵巢扭轉後,容易與輸卵管打結,無法復位。醫師表示,出現大於五公分卵巢腫瘤的婦女,可能因為激烈運動,如搖呼拉圈、或衝撞如車禍等原因,造成卵巢旋轉後,無法回復到原來位置,卵巢因扭轉造成血液循環受阻,將使卵巢組織變得腫大,最後壞死。
研究人員指出,常見的婦科腫瘤除卵巢癌是惡性的以外,濾泡囊腫、漿液腺瘤、黏液腺瘤、子宮內膜異位瘤、皮樣囊腫皆屬良性。只是惡性的卵巢癌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或與其他疾病類似,常導致未能早期診斷,以致於多數的卵巢癌被發現時已是末期。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許多人都知道肥胖、體重過重是百病之源。美國研究最近發現,肥胖、體重上升不只可能危害身體健康,還會增加卵巢癌風險。
研究作者指出,醫界早發現,一個人體重越來越重,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食道癌、腎臟癌、膽囊癌、胰臟癌等風險就會上升。但過去較少人發現卵巢癌與肥胖、體重上升有所關聯。
美國新澤西羅格斯大學癌症研究所流行病學副教授艾莉莎•邦德拉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女性一生平均罹患卵巢癌風險為百分之一點四,預估女性身體質量指數(BMI)每增加五,罹患卵巢癌風險就會上升百分之六。
邦德拉博士指出,肥胖很容易影響荷爾蒙分泌,進而促使腫瘤發生。不只如此,肥胖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導致胰島素功能日漸遲鈍,且肥胖還會引起全身系統性發炎反應。當身體開始出現發炎反應,就可能引起卵巢癌,癌症患者預後、生存機率也會變得比較差。
研究人員分析二十五項人口學研究,檢視飲食、體重、運動量與卵巢癌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身體脂肪過多似乎會促使卵巢癌生長,特別是身體質量指數超過三十的人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最高。
研究人員也發現,長得比較高的女性好像也較容易得卵巢癌,其他像遺傳因素、早期生長率等因素都會影響卵巢癌風險。
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所醫學報告。
 
 
 
 
 
鄭醫師補充:
 
肥胖,是婦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原因之一是脂肪細胞本身也會分泌雌激素,而婦癌的重要推手,便是雌激素過高引發,此外,胰島素功能下降導致血糖代謝能力下降,也是罹癌的危險因子。因此,有婦癌家族史的女性,體重控制是癌症預防的重要步驟。
 
參考文獻:
Ovarian Cancer 2014 Report: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Ovarian Cancer, the Continuous Update Project, published online 11 March 2014.
最近發表的研究易發現,停經後的婦女若是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包含營養、運動以及體重控制等),可以降低22%的乳癌以及52%的大腸直腸癌的罹患風險,一併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cancer prevention guidelines,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Thomson CA, McCullough ML, Wertheim BC, and others,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2014, volume 7, number 1, pages 42-53 (DOI: 10.1158/1940-6207.CAPR-13-025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個要點 癌症病患不可不知

為了不讓病患和家屬接受手術或抗癌藥物的治療後,才開始後悔「事情不應該變成這樣」、「我沒聽說會有這樣的事」、「一點效果也沒有」。日本菊池寬賞得主近藤誠醫師整理出九個要點,告訴你醫師建議的癌症治療背後有什麼謊言,千萬不要上他們的當。



①身體還好好的,便不可能只剩下三個月或半年的壽命

如果一個人還有精神,可以好好走到醫院看病,卻在初診便被醫師告知只剩三個月或半年可活,代表他在說謊。才第一次見面,就判斷一個人剩多久可以活是不可能的。即使癌細胞已經轉移,只要病患還沒出現自覺症狀,食慾也很正常,那麼放任癌症不治療,半年至一年內也不至於死亡。劈頭便告知病患和家屬剩餘壽命,很明顯是要逼他們接受治療。為了你自己著想,這種時候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②癌症不會馬上奪走病患性命

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很快就會長大,奪走你的性命――用這種話讓病患不安的醫師,也最好跟他們劃清界線。癌症之所以會致人於死,在於病灶逐漸增大,阻塞到臟器和器官,使身體功能受到影響。如果是毫不影響身體功能的早期癌症,動手術治療只會增加身體負擔,反而縮短壽命。

③不要接受癌症篩檢,已經健診過的話,就把它忘掉

癌症篩檢的基準很模糊,誤診的案例也很多,所以即使發現得到癌症,也不要輕易相信。而且,現在也沒有因為接受癌症篩檢,而使生命得以延長的實證。在日本的癌症篩檢中,「良性腫瘤」也會被視為癌症。看著不會影響生命的癌細胞黑影自己嚇自己,或是明明靜觀病情發展比較好,卻聽從醫師建議進行切除手術,只會增加對死亡的恐懼,使身心受到巨大的煎熬。

④即使切除淋巴結,仍然無助於治療癌症

另外請你留意,不要無謂地切除臟器和淋巴結。直到現在,日本還有很多外科醫師深信「切除的部分越多,越能防止癌細胞轉移,使轉移率下降,存活率提升」,所以增加範圍,連淋巴結都切除的擴大手術,目前仍然相當盛行。可是在國際間,「進行擴大手術並不會提升存活率」早已成為常識。翻閱臨床數據,也會發現切除範圍再大,轉移率跟存活率跟只切一小部分比起來,沒有什麼顯著差異。

⑤注意癌症篩檢時受到的放射線量

電腦斷層掃描、X光、乳房X光攝影之類的檢查會用到放射線。隨著檢查次數增加,受到的放射線量難保不會影響人體健康。再說,如果沒有用在適當的治療上,放射線也可能帶來重大傷害。在進行篩檢和放射線治療前,一定要慎重考慮清楚。

⑥癌症治療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不管什麼臟器得到癌症,又進行到第幾期,永遠都有超過一種的治療和應對方式。要是醫師堅決只用固定一種方式,請千萬要當心。首先,要盡量選擇可以保有臟器而不須切除的治療法;萬一出現疼痛難以忍受,則使用具有紓緩效果的鎮痛劑。身體輕鬆沒有負擔,自然能夠恢復生命力,延長壽命。至於轉移癌的應對方式,一定要切記:絕對不能使用高毒性的抗癌藥物。

⑦尋求第二意見,請去不同醫院找不同科醫師

越來越多人在聽到自己得了癌症後,會去徵詢其他醫師的意見。不過範圍若侷限在同一間醫院的話,容易得到一樣的結論,這樣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換到不同醫院,但還是找同一科的醫師的話,也只會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即使去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等知名醫院的第二意見門診,也不會有效果。請前往不同大學的醫院,請教不同科的醫師。

⑧「抵抗力」比「免疫力」重要

老是把「提升免疫力」掛在嘴邊的醫師,也要特別注意。癌細胞本身跟正常細胞沒什麼兩樣,免疫系統又專門抵禦從外部入侵的異物,因此對癌症不會有效果。所以與其提升免疫力,更應該確實鍛鍊體力,著重在細胞的「抵抗力」上,讓身體可以承受病痛症狀、治療等各方面的負擔。

⑨不治療才是最好的延命方式

即使固態腫瘤出現轉移,只要病患沒出現痛楚等症狀,延長壽命的最好方式還是不要治療,靜觀病情發展。待轉移細胞增大,開始出現症狀時,再接受讓身體比較輕鬆的治療。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被檢查出癌症,很可能因為接受治療,反而使壽命縮短。但是不治療的話,將使得醫師沒有工作,所以他們不會如此建議。對於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最後依然只能由你自己做決定。

  

 鄭醫師補充:

一旦罹癌,擁有正確的癌症知識,是確保當事人在抗癌過程中,壽命以及生活品質得以得到最大保障的關鍵。不少罹癌患者,也許癌症本身並情並沒有想像中糟,但卻被有些專業人員下到半死或者透過破壞大的醫療過程(例如不必要或者過度的手碩或者毒性過大的化療藥物)導致身體資源迅速耗竭,反而加速病情惡化,結果更教人扼腕。本書教導大家癌症罹患的正確生存之道,值得大家參考,在此推薦。

相關書籍介紹連結:

http://gobooks.com.tw/BookDetail.aspx?bokno=HD0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年人多吃動物蛋白 對健康妨害與吸菸無異

美國研究發現,中年人食用過多動物蛋白,對健康的妨害跟每天抽一包菸差不多。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追蹤了幾千人二十年的身體狀況。結果顯示,吃動物蛋白多的人在這二十年裡因為罹癌死亡的比例,比動物蛋白攝取少的人高出四倍。

以往的研究多半認為脂肪、糖和鹽是健康殺手。這項研究第一次證明動物蛋白過多一樣不利健康。

研究人員「隆勾」博士說,成年人動物蛋白攝取量要依體重而定,每公斤零點八公克。也就是說五十五公斤重的人,一天只能吃四十五到五十公克的動物蛋白。半斤重的牛排蛋白質就有七十七公克,已經超標。

兩百西西的牛奶,動物蛋白等於一天攝取總量的百分之十二,一片四十公克的乳酪也相當於一天攝取量的百分之二十。

 

中年人吃多高蛋白 如同吸菸致癌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刊載在「細胞新陳代謝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年人攝取過多來自牛奶、肉類食物、起司等的動物性蛋白質,將比攝取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人更易死於癌症或糖尿病,死亡風險相當於吸菸;不過,若是老年人,則應多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該研究耗時18年,南加州大學長壽研究所專家羅戈和其團隊,長期追蹤6381位、年齡平均50歲以上的成人,發現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卡路里中,有16%來自蛋白質,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動物性蛋白質。而主要攝取植物性蛋白質的人,因疾病死亡的比例較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者低。

他們將受試者分為高、中、低度蛋白質攝取組,每天總卡路里量有20%來自蛋白質者為高度蛋白質攝取組,10%以下者為低度組,10%到19%間為中度組。研究發現,年齡分佈在50~65歲的高度組,有74%的人比低度組早死。

研究再針對挑選出的2253人進行觀察,發現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中年人,罹患癌症或糖尿病致死的機率是低度攝取者的4倍,而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的罹癌風險差異也恰巧是4倍。中度攝取者罹癌致死的機率則是低度攝取者的3倍。

研究團隊也對老鼠進行同性質研究後發現,攝取高蛋白質的中年老鼠,體內的蛋白質IGF-1會因此上升,增加罹癌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研究提醒我們,除了限制動物性蛋白的攝取外,牛奶或者起司的蛋白,也屬於動物性蛋白,因此量也最好酌量,不要攝取過多。

 

參考文獻:

 

Morgan E. Levine, Jorge A. Suarez, Sebastian Brandhorst, Priya Balasubramanian, Chia-Wei Cheng, Federica Madia, Luigi Fontana, Mario G. Mirisola, Jaime Guevara-Aguirre, Junxiang Wan, Giuseppe Passarino, Brian K. Kennedy, Min Wei, Pinchas Cohen, Eileen M. Crimmins, Valter D. Longo. 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 Cell Metabolism, 2014; 19 (3): 407-417 DOI: 10.1016/j.cmet.2014.02.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當紙片人!美國防癌黃金7守則

 

長生不老像神話般難以實現,但是健康的活到生命的盡頭,也是一種幸福;隨著科技文明的演變,過去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癌症,漸漸地也有了許多治療方法,當然在這之前,如何學會照顧健康、預防癌症更為重要。美國癌症研究機構與世界癌症研究中心共同發表的研究結果歸納了7點防癌黃金守則,可以減少2成罹癌機率。

6年長期觀察,飲食是癌症重要關鍵

根據英國《Express》新聞網站報導,由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負責著手研究,共觀察38萬名民眾的飲食生活習慣長達6年後發現,只要遵守7個守則,包括搭配運動頻率與控制酒精攝取量,在循環系統或呼吸系統疾病、中風、心絞痛致死的比例上,減少了34%;顯示生活上只要做稍稍改變,就可以對健康造成大幅影響。

刊於「美國臨床營養學刊」(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報告指出,7個防癌黃金守則如下:

1.保持好身材。不用當紙片人或是皮包骨,指要讓體重值落在健康範圍內即可。

2.每天至少要讓自己的身體活動30分鐘。

3.對於高脂肪、含糖加工食物、低纖食物要限制攝取量,並避免含糖飲料。

4.吃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全麥、豆類。天天5蔬果,多吃穀物類。

5.紅肉(牛、豬、羊)少吃。一周控制在500克以內,並避免加工過的肉製品例如火腿、沙拉米(salami)和培根。

6.少喝酒。男性一天2份、女性一天1份酒精量。

7.婦女親自哺乳至少6個月的時間。

研究人員指出,第1點與第4點是防癌的黃金關鍵,多項研究報告都發現蔬果的攝取量與癌症發生率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而對於第7點女性哺乳,則是研究首次發現女性哺乳至少6個月,可降低10%癌症死亡率與17%的循環系統疾病。

雖然還需要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但這次的調查結果充分佐證飲食與運動對於預防癌症發生的重要性,呼籲民眾只要在生活上多注意一些小地方,並持之以恆,要長命百歲活的健康,並不像想像中的難!

 

 

鄭醫師補充:

這七項要點,說難不難,但要做到,也需花點力氣才能培養相關的健康生活飲食慣性。

原文報導以及參考文獻:

1.http://www.express.co.uk/news/health/395570/7-golden-rules-to-live-longer-Anti-cancer-plan-adds-years-to-life-says-new-study

2.

  • Charlotte N Steins Bisschop,
  • Carla H van Gils,
  • Marleen J Emaus,
  • H Bas Bueno-de-Mesquita,
  • Evelyn M Monninkhof,
  • Heiner Boeing,
  • Krasmira Aleksandrova,
  • Mazda Jenab,
  • Teresa Norat,
  • Elio Riboli,
  • Marie-Christine Boutron-Rualt,
  • Guy Fagherazzi,
  • Antoine Racine,
  • Domenico Palli,
  • Vittorio Krogh,
  • Rosario Tumino,
  • Alessio Naccarati,
  • Amalia Mattiello,
  • Marcial Vicente Argüelles,
  • Maria José Sanchez,
  • Maria José Tormo,
  • Eva Ardanaz,
  • Miren Dorronsoro,
  • Catalina Bonet,
  • Kay-Tee Khaw,
  • Tim Key,
  • Antonia Trichopoulou,
  • Philippos Orfanos,
  • Androniki Naska,
  • Rudolph R Kaaks,
  • Annekatrin Lukanova,
  • Tobias Pischon,
  • Ingrid Ljuslinder,
  • Karin Jirström,
  • Bodil Ohlsson,
  • Kim Overvad,
  • Tina Landsvig Berentzen,
  • Jytte Halkjaer,
  • Anne Tjonneland,
  • Elisabete Weiderpass,
  • Guri Skeie,
  • Tonje Braaten,
  • Peter D Siersema,
  • Heinz Freisling,
  • Pietro Ferrari,
  • Petra HM Peeters,
  • and Anne M May

Weight change later in life and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risk in participants in the EPIC-PANACEA study Am J Clin Nutr 2014 99: 1 139-147; First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3, 2013. doi:10.3945/ajcn.113.066530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9/1/139.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