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還在住院醫師訓練的時候,就有資深的醫師和我討論過安慰劑療法的功效:當你遇到那些喜歡逛醫院的患者(尤其是一些年長患者),他們吃過的藥及看過的醫師已經看多了,缺乏的只是信心,因此對這類患者不必開太強的藥物,只要在開藥時,強調所開的藥,之前類似狀的患者,服用治療的效果都很好,而在臨床上的觀察,詢問患者服用的反應,的確有部分患者會反應的確有明顯的改善,為什麼藥效較輕,療效反而越好?信心對治療的確有幫助嗎?讓我們參考相關的研究:




大腦的前額葉存在自我回饋加強迴路(self-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也就是當事人在疼痛時,回想起過去服用止痛藥產生的止痛效果的作用:


 Craggs JG, Price DD, Verne GN, Perlstein WM, Robinson MM (2007). "Functional brain interactions that serve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during pain and placebo analgesia". Neuroimage 38 (4): 720–9. doi:10.1016/j.neuroimage.2007.07.057. PMC 2100389. PMID 17904390.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2100389.


在大腦的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與大腦的自我獎賞功能有關,在安慰劑效果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研究顯示,多巴胺(主管愉悅)及止痛的mu-opioid受體都有活化的現象,也就是一旦安慰劑效果啟動,大腦就會啟動大腦自我獎賞的愉悅及止痛效果:


 Scott DJ, Stohler CS, Egnatuk CM, Wang H, Koeppe RA, Zubieta JK (2008). "Placebo and nocebo effects are defined by opposite opioid and dopaminergic responses". Arch Gen Psychiatry 65 (2): 220–31.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07.34. PMID 18250260.


在精神科用藥上比較有關的研究就是抗憂鬱劑的研究,在2002年Andrew F. Leuchter以定量腦電圖技術研究安慰劑效應,其研究發現出現安慰劑效應的憂鬱症病人,大腦血液的流動會出現變化,而對抗憂鬱藥有反應的病人,亦有同樣的腦部功能變化: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772700?dopt=Abstract

其他研究發現用安慰劑自殺率是30%, 而用抗憂鬱劑是4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0768687?dopt=Abstract&holding=f1000


以上關於安慰劑與抗憂鬱的療效研究,容易讓人質疑抗憂鬱劑本身的療效及副作用(自殺風險)對憂鬱症患者治療的療效。



根據最新外電報導,1項德國小型研究,單靠暗示性療法不但可以紓緩胸痛症狀,還能直接影響心臟動脈舒張。在30名接受胸痛診療的病患中,研究人員發現,若患者被告知正在接受止痛治療,回報的疼痛程度平均來說都減輕,且心血管清楚出現微幅收縮。人體承受壓力時血管會擴張,反之收縮。



這些胸痛患者沒有人真的罹患心臟疾病。研究人員收到檢查報告,證實患者心動脈未出現阻塞情形,才告訴他們方才接受的「藥物」其實只是對人體無害的生理食鹽水。



麥斯納和羅奈爾在回覆路透社的電子郵件中寫:「這個研究發現重點是,單單靠心理上的介入治療就可以讓心臟動脈有這麼明顯的反應。」


這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Munich)的麥斯納(Karin Meissner)和羅奈爾(Joram Ronel)的研究結果,刊於「美國心臟期刊」(American Heart Journal):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2870311004868

 

關於安慰劑的相關資料還可以參考部落格相關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