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醫生的同理心有助療效

作者: 張鎮宏 | 台灣醒報 – 2012年9月17日 下午1:56






【台灣醒報記者張鎮宏綜合報導】面對病痛,醫護人員的協助無疑是患者重要的依靠。但除了醫療設備與技術的完善與否,病患其實更需要的醫生的細心關懷。根據最新研究,醫事人員對病患身、心理狀況的同理心投入,對患者重回健康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在最新一期的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中,美國湯瑪斯傑佛遜大學的研究證實,同理心在醫病關係中確實對患者有正面效果。該報告以義大利的帕馬區為樣本,調查該區域2萬1千名糖尿病患者與其242名醫事人員的互動。


而研究結果明顯指出,在同理心量表中得到較高分數的醫生或護理人員,其患者的含糖血紅蛋白比與膽固醇數值都低於其他對照組─—換言之,醫事人員若能更體貼、主動地了解病人身心理狀況,則能有效提高療程效果,對患者病情產生正面影響,甚至幫助他們找回健康。


該報告在結語也建議各級醫療教育應該應加醫病同理心課程,除了可促進更和諧的醫病關係與醫療倫理外,同時也能提升對整體的醫療效率,進而減低社會的醫事成本與病患負擔。


鄭醫師補充:


開同樣的藥,但看不同的醫師,疾病治療效果原因大不同,是很多人就醫的經驗與感受,關鍵何在?可能與同理心大有關係。


我們把一般同理心的定義稍微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


同理心,有人又叫做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人際互動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面向。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的感受與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理解這種行為和事件的發生緣由。即使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對方的反應並不代表是認同對方的行為。


因此患者與醫護人員的互動,患者會感受得自己被了解以及接納,自然容易產生心安以及放心的感覺,有人這種感覺為身體的安全模式啟動,安全模式一旦啟動,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會適當作用幫助身體進行修復。有關於安全模式與危險模式的說明可以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897&prev=-1&next=21883


上述發表於2011年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的研究又是一個清楚的例證,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原文研究全文:


http://journals.lww.com/academicmedicine/Fulltext/2011/03000/Physicians__Empathy_and_Clinical_Outcomes_for.26.aspx


引用來源:


Academic Medicine:

March 2011 - Volume 86 - Issue 3 - pp 359-364

doi: 10.1097/ACM.0b013e3182086fe1

Physicians' Empathy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r Diabetic Patients



Hojat, Mohammadreza PhD; Louis, Daniel Z. MS; Markham, Fred W. MD; Wender, Richard MD; Rabinowitz, Carol; Gonnella, Joseph S. MD



在目前鼓勵衝量的健保醫療體制下,醫療人員如何在速食醫療過程中兼顧同理心幫助患者改善,值得我們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