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阻斷腦過動神經 治癒重鬱婦人


  • 2011-01-26
  • 中國時報
  • 蔡鵑如/綜合報導



     治療憂鬱症不外乎使用抗憂鬱藥劑或電療,但對重度憂鬱患者效果並不顯著。英國研究團隊去年為受重度憂鬱折磨十年的婦女希拉.庫克(Sheila Cook),進行「腦深層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與「扣帶前回毀損術」(Anterior Cingulotomy,GTAC),該病患成為全球首例憑藉神經外科手術而走出重度憂鬱幽谷的幸運兒。


     接受手術近一年後,六十二歲的庫克女士不再出現憂鬱症狀。過去,她無法自行打理生活,有自殺傾向,被迫從護士崗位提早退休。


     醫師把她的病例轉至正研發DBS療法的布里斯托大學。DBS原本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原理是把電極導線植入腦中,藉由產生的電流,在大腦額葉後方與恐懼、學習、記憶、睡眠等網絡連結的區域進行刺激,調節大腦不正常的活動訊息,進而控制「運動症狀」。


     不過,DBS的療效僅維持一個月,庫克女士又想尋死。二○一○年二月,布里斯托大學馬里齊醫師(Andrea Malizia)率領的醫療團隊,經她同意進行仍在試驗階段的GTAC療法,以手術阻斷大腦某區域過度活躍的神經,消除該區腦神經的反應。



最近英國有一名62歲的慢性憂鬱症患者,以精神外科手術來治療,但目前追蹤只有一個月,建議可以多觀察瞭解後續的治療反映到底如何。多數人對精神外科並無概念,所以我認為有必要撰文討論一下。過去,我曾專文討論腦深層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這是把微弱電流的刺激晶片經由腦部手術,放到特定的區域,去改變患者原本的動作、行為、思考甚至是情緒反應。目前用於難治型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比較多,對這種費用需要上百萬的手術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4636&prev=15006&next=14623&l=f&fid=41


至於扣帶回的部分,只要相關專業都很清楚:穿越腦部額葉中間的扣帶系統(cingulate),有人比喻其為換檔器,因為這部分的大腦負責讓一個人的注意力從一個觀念轉到另一個想法,交替於不同的行為與態度間。如果這個區域過度活躍,人們將會讓自己困於某些念頭或者是行為的死胡同。


當我們談到所謂的治療,應該要清楚一件事,並非症狀消失就是治癒,或者就可以說是比較好的治療方式,以精神外科而言,這些治療執行者把人的精神、行為及情緒的異常反應,全部歸諸為大腦有問題,因此只要把有問題的大腦相關區域破壞掉,那些問題就不會再發生,然而,熟悉大腦功能運作的專業人員都很清楚,大腦的各部分儘管各司其職,但彼此卻都有緊密的聯繫及關連,想要單一處理一個區域,完全解除精神症狀的想法,其實是太單純了,何況,大部分有精神症狀困擾的患者,在大腦影像學的檢查上完全看不到異常。過去,有一部經典的電影「飛越杜鵑窩」,劇情也描述一個精神患者被用精神外科手術的處理所發生的現象及後遺症,表面上,那名主角的症狀都已完全消失,但他對外界毫無反應,讓同病房的患者都看不下去,所以,任何治療,如果只是表面上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同時也造成更大的問題,我們都該小心為是。


現在的精神外科大多還是神經外科的一部份醫師來執行的,以前腦部影像學的檢測不發達,神經外科執行的手術不諱言就是大範圍的破壞,導致當事人術後出血、死亡及其他可能的後遺症機率出現極高,而現今,不管腦部影像學的檢查及定位方式都已有長足的進步,因此,神經外科手術破壞的區域沒有像以前那麼粗糙,然而,最大的問題,還是把精神狀況全部歸咎於大腦有問題,這其實也是精神科目前治療的主軸,只不過精神科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效果不好,就用電痙攣治療,而精神外科直接以手術手段,但中心思想其實都是一樣的。


以功能性醫學來說,大腦功能的衰弱,其實與身體功能失衡有關,大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脆弱,除非身體已經被影響得很糟,否則,人身體的指揮中樞並不會隨意背叛,身體功能失衡可以透過相關檢測來得知並直接處理,但精神疾病的診斷並非基於大腦影像學的檢測的異常來成立,而且,同樣的診斷,在大腦功能影像學的檢查也常常難有同樣的結果,這是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對精神外科手術最質疑的地方。對功能性醫學如何改善精神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