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常使用抗膽鹼藥物治療多種疾病,有腦傷的患者使用這類藥物要更加小心。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可能延遲腦傷復原速度。
上述研究成果昨(十)日已發表於《腦傷》醫學期刊(BrainInjury)。
年長者中,約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曾服用抗膽鹼處方藥,這類藥物使用範圍很廣,從治療尿失禁、憂鬱症到失眠,都可能用到抗膽鹼藥物。
醫界早知道,抗膽鹼藥物可能引起暫時性認知受損、頭暈、意識混亂等副作用。但過去沒有人研究腦傷、脊椎受傷患者使用抗膽鹼藥物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這項研究含括五十二名大腦、脊髓受傷患者,這些人都需要在神經復健醫療單位接受復健治療,研究顯示,患者使用抗膽鹼藥物劑量越高,復健、復原時間拉得越長。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並沒有證實兩種現象之間有無因果關係。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東英吉利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科教授克里斯‧福克斯表示,未來需進行更大型研究才能了解這些抗膽鹼藥物對患者復原會產生哪些長期影響。大腦、脊髓損傷患者、認知受損患者常使用抗膽鹼藥物治療各種不適症狀,但研究顯示,患者在復健過程當中,這類藥物可能影響復原情況,使患者住院時間拉長。
英國阿斯頓大學臨床藥物學資深講師伊恩‧麥德曼特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抗膽鹼藥物。患者用藥時,醫師、護理師或藥劑師應該監測患者用藥狀況,視情況隨時做調整。
鄭醫師補充:
抗膽鹼藥物,在精神科最常見的用藥便是抗巴金森藥物(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緩解藥)以及傳統的抗憂鬱劑,這在精神科的藥物治療上,經常是長期開立的治療藥物。如果這類藥物對於腦傷的患者會延遲復原速度,可以合理推測有九成以上得醫療專業人員並不清楚這樣的醫療資訊,事實上這些抗膽鹼藥物並不是精神科醫師開得最多,其他科醫師也常會開立這類藥物的處方,像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也同樣有抗膽鹼作用。如果專業人員對於藥物可能產生的後遺症都不知悉,遑論其他一般大眾。
此外抗膽鹼藥物若持續服用超過三年,失智症風險將明顯升高,這是今年初發表的研究:
Cumulative Use of Strong Anticholinergics and Inciden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helly L. Gray et 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26 January 2015, abstract.
身體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種名為乙醯膽鹼。在自律神經的副交感部分,以及大腦負責記憶儲存的部分,都需要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副交感神經對於身體的修復有關鍵性的影響。
根據上述資料,抗膽鹼藥物最好少用,非不得已,服用時間最好節制。
想了解自己目前服用的藥物是否含抗膽鹼藥物,可以和開藥的醫師、藥師或相關的醫療專業人員討論。
參考文獻:
http://informahealthcare.com/doi/abs/10.3109/02699052.2015.106035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