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症,7個行為恐是失智症前兆
【早安健康/康聯預防醫學顧問心理師 廖芳芸】隨著人口老化速度增加,失智症人口也逐漸增加,根據2015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發佈的報告指出,平均每3秒就有產生一位失智人口。然而如果一般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不夠,很容易忽略家人的變化而無法給予適當的醫療及照顧。
一、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與一般老化不一樣,是一群認知功能減退的症候群,可能會影響到記憶力、時間/空間的定向感、判斷力,甚至有些會出現人格改變或視、聽幻覺。
失智症可分為2大類:
1. 退化性失智症: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常見的例如阿茲海默症。
2. 血管性失智症:因腦中風或是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細胞壞死。
二、要怎麼樣辨別家人有沒有失智症?
不同的失智症出現的徵兆略有不同,以阿茲海默症為例,如果你家人有出現:
A.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頻率頻繁,且經提醒亦無法想起。
B. 對時間/地點趕到混淆,例如早上、下午混淆/在平常熟悉的地點迷路。
C.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原本職業是數學老師卻無法勝任算錢。
D. 書寫或表達出現困難,例如以「用來寫字的東西」來表達「筆」。
E. 東西亂放且缺乏回頭找的能力,所以容易懷疑他人偷竊。
F. 判斷能力變差,例如借錢給陌生人、蓬頭垢面、穿著不合氣候等。
G. 性格改變,例如變的疑心、憂鬱、失去自我控制力或畏懼等。
三、家裡有失智老人,要怎麼照顧?
每一位失智症患的症狀不一定相同,人生故事與經歷也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套一定要怎麼做的SOP,只有最適合該家屬的互動方式。
* 理解:理解該失智患者遇到了什麼困難,這個困難是怎麼來的,可以怎樣協助他。
* 包容:有些失智症患者對自己能力下降一事,並非全然無感,因此會對自己感到挫折或表現出易怒,所以嘗試去看到長輩還有的能力、鼓勵他們去做還能勝任的事,建立長輩的信心,情緒穩定後,照顧之路也會比較順暢。
* 愛自己: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條不輕鬆的路,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也要好好愛自己。學習看到自己的限制、學習看到自己的付出、學習看到自己在照顧家人與照顧自己之中的平衡,適時的尋找資源,例如失智症照顧者協會或是病友團體,給予照顧上的分享與支持。每天給自己一些時間,聽幾首歌、泡個腳、喝杯好茶,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好的品質照顧失智症患者。
鄭醫師補充:
失智症患者最常出現的妄想內容,常跟「被偷」有關,因為患者常忘了自己東西放在哪哩,老覺得有人偷他們的東西。
血管性的失智,與患者本身有心血管病史有關,預防上,除控制血壓外,最好還能積極處理血管發炎及動脈硬化的身體狀況,功能醫學提供的整合療法比較能在這部分有積極的作為。
退化性的失智,能參考的除了是否有家族史之外,擔心自己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的人,還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瞭解自己是否為高風險,如果是,在預防保健上,最好有更積極的作為,除透過健康以及均衡的飲食和健康生活型態之外,此外,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瞭解自己身體功能有哪些弱勢,以營養補充、排毒、降低發炎還有提升能量代謝來積極保養,也能讓罹患年齡來的比較晚,而程度不致太嚴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