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巴哈、貝多芬或莫札特,人們普遍認為古典音樂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在 8 月 9 日發表在 Cell Press 期刊《Cell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中,中國科學家利用腦波測量和神經影像技術來展示西方古典音樂如何對大腦產生正面影響。他們的目標是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利用音樂來活化那些沒有反應的人的大腦,例如患有難治性憂鬱症的人。
「我們的研究整合了神經科學、精神病學和神經外科領域,為任何針對音樂與情感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深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兼教授孫博民說。 「最終,我們希望將我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務,開發方便有效的音樂治療工具和應用。」
研究的重點是 13 名患有難治性憂鬱症的患者,他們的大腦中已經植入了用於深部腦部刺激的電極。這些植入物被放置在連接前腦兩個區域的迴路中-終端帶床核(BNST,「終端帶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是大腦一個重要的核團,位於側腦室的邊緣,與情緒、壓力反應及社會行為有關。它被認為在調節焦慮和恐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並且與許多腦區有相互連結,參與多種神經生物學過程。)和伏隔核(NAc,「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是大腦中的一個重要結構,位於基底神經節內。它與獎勵、快樂和成癮的機制有關,主要參與情緒調節、動機和行為驅動等功能。在神經生物學研究中,伏核常被視為獎勵系統的核心部分。)。使用這些植入物,研究人員發現音樂透過同步負責處理感覺訊息的聽覺皮層和負責處理情緒訊息的獎勵電路之間的神經振盪來產生抗憂鬱作用。
「BNST-NAc 迴路有時被稱為『擴展杏仁核』的一部分,強調了該迴路與杏仁核(情緒訊息處理的中心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Sun 說。 “這項研究說明,音樂通過聽覺同步誘導皮質-BNST-NAc 迴路中神經振盪的三重時間鎖定。”
研究中的患者被分為兩組:低音樂欣賞組和高音樂欣賞組。音樂欣賞水準高的組別表現出更顯著的神經同步性和更好的抗憂鬱效果,而音樂欣賞水準低的組別則表現出較差的結果。透過將患者分組,研究人員能夠更精確地研究音樂的抗憂鬱機制,並提出可以改善治療結果的個人化音樂治療計劃。例如,當在音樂中插入 θ 頻率噪音以增強 BNST-NAc 振盪耦合時,音樂欣賞能力較低的患者群體報告了更高的音樂享受。
研究中使用了幾首西方古典音樂作品。選擇這種類型的音樂是因為大多數參與者對其並不熟悉,研究人員希望避免主觀熟悉度可能產生的任何干擾。 「我們的結論是,正式聆聽過程中的音樂選擇是個人化的,與音樂的情感背景無關,」孫說。
該團隊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幾個領域。其一,他們的目標是研究音樂與大腦深層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在憂鬱症中發揮作用。他們還將引入其他形式的感官刺激,包括視覺圖像,以研究多感官刺激對憂鬱症的潛在合併治療效果。
「透過與臨床醫師、音樂治療師、電腦科學家和工程師合作,我們計劃開發一系列基於音樂療法的數位健康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和可穿戴設備,」孫說。 「這些產品將整合個人化音樂推薦、即時情緒監測和反饋以及虛擬現實多感官體驗,為日常生活中管理情緒和改善症狀提供方便有效的自助工具。”
參考文獻:
- Xin Lv, Yuhan Wang, Yingying Zhang, Shuo Ma, Jie Liu, Kuanghao Ye, Yunhao Wu, Valerie Voon, Bomin Sun. Auditory entrainment coordinates cortical-BNST-NAc triple time locking to alleviate the depressive disorder. Cell Reports, 2024; 114474 DOI: 10.1016/j.celrep.2024.11447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