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思唯爾(Elsevier)發表的《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與憂鬱症相關的三種情緒障礙之間的遺傳關係-重度憂鬱症和1型和2型雙極性情感型疾患。
“最明顯的發現是第1型雙極性情感型疾患與第2型雙極性情感型疾患之間的遺傳區別,而第2型雙極性情感型疾患與重度憂鬱症之間的相似性更高,”第一作者,高級遺傳統計學和遺傳學博士Jonathan Coleman博士說。作者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所的Gerome Breen博士。
兩種類型的雙極性情感型疾患曾經被稱為“躁鬱症”。躁症是一種與活動量大,欣快或易怒的情緒,睡眠需求減少,衝動的行為,判斷力下降,飛越及混亂的思考,衝動的行為以及經常持有強烈的錯誤信念(妄想)或幻覺相關的行為狀態。第1型雙極性情感型疾患與狂躁和憂鬱症相關,而2型雙相情感障礙主要與以輕躁狂症狀為特徵的憂鬱症有關,讓人聯想到躁症,稱為輕躁症。
這些見解來自一起分析的幾個超大型數據集。對於他們的整合分析,Coleman,Breen及其合作者結合了來自三個主要憂鬱症和躁鬱症患者的大型數據集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以評估共享的和獨特的分子遺傳關聯。大多數數據來自大型的國際精神病學基因組聯盟。其他數據來自英國生物庫(由Wellcome Trust建立的主要衛生資源)以及在線遺傳服務平台23andMe。
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中,發現存在明顯的種族和種族差異。這項研究的發現僅與歐洲血統的人有關,其他群體的發現可能有所不同。
作者還報告說,這些疾病的遺傳風險也預示著其他特徵。例如,雙極性情感型疾患的遺傳風險與較高的受教育程度相關,而重度憂鬱症的遺傳風險與較少的教育相關。
在小鼠大腦中,作者還使用了一種基於表達基因模式的複雜分析策略,將這些疾病的遺傳風險反映到特定的腦細胞類型。他們將5-羥色胺神經元牽涉到憂鬱症和雙極性情感型疾患的風險中,而雙極性情感型疾患則明顯涉及GABA和谷氨酸神經元(神經細胞類型也與精神分裂症,又稱思覺失調症有關)。
“我們早就知道情緒障礙是高度異質的,並且情緒障礙類型之間的界限通常很難在臨床上定義,” 生物學精神病學編輯約翰·克里斯塔爾(John Krystal)表示。“這項新的研究發現,遺傳風險的某些方面,可能與腦功能,與情緒障礙的形式有關,但也有一些區別可能會揭示出對治療可能具有重要意義的憂鬱症亞型。”
最終,研究人員希望開發臨床工具,以幫助預測憂鬱症的首次發作是否可能會持續作為一種疾病或發展為躁鬱症。科爾曼說:“基因數據永遠不會取代臨床見解,但可能是對臨床模型的有用補充。”
鄭醫師補充:
不少躁鬱症患者在年輕時的首次發病是以重度憂鬱症的臨床症狀來呈現,但日後卻演變成躁鬱症。有經驗的專業醫師都知道青少年的憂鬱症基本上有很大的比例會演變成躁鬱症,因此即使是憂鬱症的早期發病,都應該提防可能會演變成躁鬱症,因此在用藥治療上必須留意當心。這篇研究主要的價值在於透過基因分析,可以預測憂鬱症的早期發作,日後可能會演變成第一型雙極性情感型疾患或者是第二型雙極性情感型疾患。在治療及預防再發的策略上能夠及早洞悉且針對個人體質給予適當的治療控制,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甚至是降低再發的風險。目前在臨床上,以基因圖譜來協助治療還不甚普遍,國內目前有相關實驗室能透過相關的基因圖譜與疾病的相關分析,協助當事人以及專業治療者擬定更好的治療策略及計畫,盼這部分的臨床應用能持續透過持續的研究與臨床經驗的累積,造福更多患者及他們的家庭。
參考文獻:
Jonathan R.I. Coleman et al. The Genetics of the Mood Disorder Spectru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of More Than 185,000 Cases and 439,000 Control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9; DOI: 10.1016/j.biopsych.2019.10.01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