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的研究證實,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的人可以透過為他人做好事來幫助治癒自己。

 

該研究發現,表現善意行為會帶來其他兩種用於治療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技術所沒有的改善。

 

最重要的是,善意行為技術是唯一經過測試的干預措施,它可以幫助人們感覺與他人有更多聯繫,該研究的合著者大衛·克雷格 (David Cregg) 說,他領導了這項研究,作為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論文的一部分。

 

社會聯繫是與幸福最密切相關的生活要素之一。表現善舉似乎是促進這些聯繫的最佳方式之一,”克雷格說。

 

Cregg 與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Jennifer Cheavens 一起進行了這項研究。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上。

 

該研究還揭示了為什麼表現善意的行為如此有效:它幫助人們擺脫了自己的憂鬱和焦慮症狀。

 

 

 

Cheavens 說,這一發現說明許多人對憂鬱症患者的直覺可能是錯誤的。

 

我們常常認為憂鬱症患者有足夠的事情要處理,所以我們不想讓他們幫助別人來增加他們的負擔。但這些結果與此背道而馳,”她說。

 

“為人們做好事並關注他人的需求實際上可以幫助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的人自我感覺更好。”

 

該研究涉及俄亥俄州中部的 122 名患有中度至重度憂鬱、焦慮和壓力症狀的人。

 

在說明性會議之後,參與研究者被分成三組。其中兩組被分配到憂鬱症認知行為療法 (CBT) 中常用的技術:計劃社交活動或認知重新評估。

 

 社交活動小組被指示每週計劃兩天的社交活動。另一組接受了 CBT 的主要內容之一的指導:認知重新評估。這些參與者每周至少保留兩天的記錄,幫助他們辨別消極的思維模式並以減少憂鬱和焦慮的方式修正他們的想法。

 

第三組的成員被要求每週兩天,每天做三件善事。善舉被定義為“有益於他人或使他人快樂的大小行為,通常是在時間或資源方面讓你付出一些代價。”

 

參與者後來說他們做過的一些善舉包括為朋友烤餅乾,主動送朋友一程,以及給室友留下便條並附上鼓勵的話。

 

參與者按照他們的指示進行了五週,之後他們再次接受評估。研究人員隨後又在五週後與參與者核實,看看這些干預措施是否仍然有效。

 

研究結果證明,在 10 週的研究後,所有​​三組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都有所提高,憂鬱和焦慮症狀也有所減輕。

 

“這些結果令人鼓舞,因為它們證明所有三項研究干預措施都能有效減少痛苦和提高滿意度,”Cregg 說。

 

“但善舉仍然比社交活動和認知重新評估更具優勢,因為它能讓人們感覺與他人的聯繫更緊密,這是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

 

此外,結果顯示,善舉組在生活滿意度以及憂鬱和焦慮症狀方面比認知重塑組有更大的改善。

 

Cheavens 指出,在這項研究中,僅僅參加社交活動並不能改善社交關係的感覺。

 

“有一些關於表現善意行為的特殊之處,使人們感到與他人有聯繫。僅僅和其他人在一起,參加社交活動是不夠的,”她說。

 

Cregg 說,雖然這項研究使用了 CBT 技術,但它與經歷 CBT 的體驗不同。接受全面治療的人可能比本研究中的人有更好的結果。

 

但研究結果還說明,即使是本研究中有限的 CBT 接觸也可能有所幫助,Cheavens 說。

 

“並不是每個可以從心理治療中受益的人都有機會接受這種治療,”她說。“但我們發現,一項相對簡單的一次性培訓對減輕憂鬱和焦慮症狀有實實在在的效果。”

 

Cregg 說,除了傳統的 CBT 之外,善舉可能在建立社會聯繫方面有額外的好處。

 

“像幫助其他人這樣簡單的事情可以超越其他治療方法來幫助治癒憂鬱症和焦慮症患者,”他說。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結論簡單來說,利他即是利己。利他不像認知行為治療,須治療人員協助,也不像社交接觸需要社交場合,既經濟又直接,最重要是有效。

參考文獻:

  1. David R. Cregg, Jennifer S. Cheavens. Healing through help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kindness, social activities, and reappraisal as well-being interventions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22; 1 DOI: 10.1080/17439760.2022.21546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