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抗氧化!多吃這種顏色蔬菜,有助降低胃癌風險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的一項回溯性的研究,分析2015年6月30日之前的67篇的研究,其中6,316,385位受試者共32,758 個胃癌病例,評估胃癌和飲食之間的關係,找出致癌的危險因子或是抑制癌症的食物,結果發現食用白色蔬菜(包括馬鈴薯、白花菜、香菇等)和降低胃癌的風險之間有特定的關聯性

 分析包括水果、蔬菜、乳製品、肉類、茶、咖啡、啤酒和酒;其中水果和蔬菜脫穎而出,成為贏家:其抗癌特性可能是維生素C含量高。研究指出:每天食用100g水果可以降低5%胃癌風險,飲食中多攝取5g的鹽會增加12%胃癌風險,多喝10g的酒則增加5%的風險。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研究刊登在《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的網頁: 

Landscape of dietar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鄭醫師補充:
多吃白色蔬菜降低位癌風險,多吃癌和喝酒過量,則增加胃癌風險。
參考文獻:
Eur J Cancer. 2015 Dec;51(18):2820-32. doi: 10.1016/j.ejca.2015.09.010. Epub 2015 Nov 14.

Landscape of dietar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燃燒熱量 還可對抗食物誘惑

 

運動不只可以燃燒熱量,英國一項研究發現,運動還可以幫助降低食欲、對抗食物誘惑。

兩項小型研究顯示,做運動之後,不只可以燃燒熱量,參與者去吃自助餐時,食物攝取量更減少約三分之一。無論男性、女性,運動後雖然會造成熱量損耗,但饑餓荷爾蒙的反應都差不多。

研究作者英國羅浮堡大學運動生理學講師大衛‧史丹賽爾表示,有些研究學者宣稱,女性運動後比男性更容易食欲大增,刺激食欲荷爾蒙濃度、食物攝取量都會比男性來得多。在這項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男性、女性運動後,荷爾蒙反應都一樣。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三月號的《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期刊。

在其中一項研究當中,共有十二名健康女性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分析她們運動後對熱量控制所產生的荷爾蒙、心理與行為反應,以及對限制飲食的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限制飲食會導致熱量減少,進而造成飢餓荷爾蒙飢餓素濃度上升,抑制飢餓荷爾蒙濃度也會降低。吃自助餐時,節制飲食女性平均攝取九百四十四卡熱量,相較之下,跑跑步機造成熱量損耗的女性,平均只攝取六百六十卡熱量。

在另一項研究當中,共有十名男性、十名女性參與六十分鐘跑步運動,之後追蹤約七小時,結果顯示,男女運動後的食欲荷爾蒙濃度、食欲大小與食物攝取量都不相上下。研究作者表示,這代表運動不會造成暴飲暴食,也不會讓人吃更多食物。

鄭醫師補充:

真正有好好運動,也就是運動強度夠的人,其實運動後是沒有食慾的,因為運動時,交感神經興奮,負責食慾以及消化的副交感神經受到抑制,不可能吃太多。因此,運動不只是消耗熱量,還能控制食慾,前提是運動強度必須足夠。

參考文獻:

 

Appetite and Energy Intake Responses to Acute Energy Deficits in Females versus Males

 

ALAJMI, NAWAL; DEIGHTON, KEVIN; KING, JAMES A.; REISCHAK-OLIVEIRA, ALVARO; WASSE, LUCY K.; JONES, JENNY; BATTERHAM, RACHEL L.; STENSEL, DAVID 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0793

 

http://journals.lww.com/acsm-msse/Fulltext/2016/03000/Appetite_and_Energy_Intake_Responses_to_Acute.10.asp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藥署:致命牛奶針 列管安人心

【記者王文智台北報導】食品藥物管理署13日表示,曾讓流行樂天王麥克傑克森送命的丙泊酚(Propofol),因製劑外觀呈現乳白色而稱之「牛奶針」。丙泊酚製劑為具醫療用途之麻醉劑,係以靜脈注射方式用於全身麻醉,或於人工呼吸器病患、局部外科手術和侵入性檢查作為鎮靜使用,目前核准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共14張。惟近年時有媒體披露其被毒癮者用來當作替代性毒品而遭濫用,常因過量致死或藥效發作失去意識而發生意外,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分析該所99年至103年間解剖之死亡案例,與Propofol相關死亡計17件,其中有數件為自行施打牛奶針過量致死案例。

食藥署說,施用Propofol針劑後可能會導致心跳減緩、呼吸抑制而死亡,因此必須在具備相關急救設備的醫療機構下使用,且須由專業醫師給藥,使用過程中必須有醫療人員持續監測病患的心臟及呼吸功能,避免因藥物過量,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的風險。為維護國人用藥安全及健康,行政院已於去(104)年3月26日公告將Propofol增列為第四級管制藥品,加強其流向管理,自丙泊酚列管後迄今,食藥署查獲之違規案件計16件,以無管制藥品登記證為最多,其次為簿冊未詳實登載收支結存情形,皆依相關法規處分。食藥署同時提醒民眾,為防制丙泊酚遭非法濫用,行政院亦於同年8月10日公告其為第四級毒品,千萬別任意施用以免違法。

此外,為防止藥物濫用,行政院亦會定時增修列管品項,故去(104)年增列5項管制藥品,其中具有醫療用途的有2項為離胺右旋安非他命(Lisdexamphetamine)及丙泊酚(Propofol),無醫療用途之新興濫用物質計3項:為卡西酮類的甲氧基甲基卡西酮(Methoxymethcathinone, MMC)及3,4-亞甲基雙氧苯基甲胺戊酮(Pentylone),與類大麻活性物質AB-CHMINACA,以維護國人身心健康。

鄭醫師補充:

很欣慰看到Propofol 異丙酚(此則報導翻譯為丙泊酚)已經列管為四級管制藥,我把過去部落格的相關說明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Propofol 異丙酚是一種短效的、靜脈注射鎮靜性藥物,通常是拿來做為成人及全身麻醉的誘導物質,或者是在插管、作檢查時,預防患者躁動不安時可能會使用的藥物,在短暫的手術如整形外科、牙科手術等也可能被用上。經過異丙酚來幫助麻醉的患者,清醒時通常很快,也比較不會難醒。由於異丙酚可能同時有鎮靜與安眠的效果,一些麻醉科醫師會把它和一些鴉片類像是FANTANYL的藥物加在一起讓患者使用,獸醫手術也常用此類藥物。

 

此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低血壓(主要是造成血管擴張)以及暫時性的呼吸停止,此外,在小一點的靜脈注射此藥時,容易引發疼痛,所以有些醫師在注射之前,會先用一些局部麻醉劑像是LIDCAINE來預防。接受此藥注射時,每個人反應不盡相同,有時很少的劑量也會讓患者進入深沈麻醉的狀態。比較少但嚴重的副作用是肌肉張力異常(Dystonia)。這是一種持續性的肌肉收縮,常會導致肢體的扭曲或肌肉重複的動作,病患肌肉無法隨意放鬆,常造成生硬或異常的姿勢。一開始是先從單一肌肉或一群肌肉開始,最後可能進展到全身。病患起先在休息狀態是沒有症兆的,只有在運動隨意肌時會有症狀產生,隨著時間的進展,可能連休息狀態,肌肉也會有顫動的現象或異常的姿勢出現。此外,輕微的肌痙攣現象還蠻常見的。 

 

另一個少見但嚴重的副作用是異丙酚注射症候群,這可能會致命的藥物代謝異常的狀況,常發生在一些病危的患者,他們除了長期接受高劑量的異丙酚注射,還合併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及(或者)類固醇的注射。已逝的巨星麥可傑克森長期注射合併其他藥物的依賴與濫用,可能引發體內藥物的代謝異常,而容易發生類似異丙酚注射症候群的致命危險。相關研究期刊,可以參考: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lnxw81k92ahbv99/ 

由於注射此藥,容易產生輕微的欣快感、性幻覺及去抑制作用(如同酒精會把平常的壓抑拿掉),所以有些人會拿來做為當毒品濫用取樂,不過這種藥物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易取得。

 

對一個長期依賴各種藥物的人來說,最後使用的藥物(若沒有過量),我認為往往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尤其是長期藥物的使用,這些藥物是會累積於體內(大部分是脂肪組織),造成身體狀況不穩而導致身心不適,一般人及醫師往往再尋求藥物來抑制,惡性循環般的下降螺旋就產生了。這是現代醫療容易產生的狀況,提醒大家注意。根本解決之道,我認為最好避免長期以多重藥物的使用來穩定身體狀況,同時配合有效的排毒程式,有效去除累積於身體殘留的藥物及其他毒素殘留,幫助身體恢復原本機能與功能,才是根本健康之道。

Propofol 異丙酚是一種短效的、靜脈注射鎮靜性藥物,通常是拿來做為成人及全身麻醉的誘導物質,或者是在插管、作檢查時,預防患者躁動不安時可能會使用的藥物,在短暫的手術如整形外科、牙科手術等也可能被用上。經過異丙酚來幫助麻醉的患者,清醒時通常很快,也比較不會難醒。由於異丙酚可能同時有鎮靜與安眠的效果,一些麻醉科醫師會把它和一些鴉片類像是FANTANYL的藥物加在一起讓患者使用,獸醫手術也常用此類藥物。

 

此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低血壓(主要是造成血管擴張)以及暫時性的呼吸停止,此外,在小一點的靜脈注射此藥時,容易引發疼痛,所以有些醫師在注射之前,會先用一些局部麻醉劑像是LIDCAINE來預防。接受此藥注射時,每個人反應不盡相同,有時很少的劑量也會讓患者進入深沈麻醉的狀態。比較少但嚴重的副作用是肌肉張力異常(Dystonia)。這是一種持續性的肌肉收縮,常會導致肢體的扭曲或肌肉重複的動作,病患肌肉無法隨意放鬆,常造成生硬或異常的姿勢。一開始是先從單一肌肉或一群肌肉開始,最後可能進展到全身。病患起先在休息狀態是沒有症兆的,只有在運動隨意肌時會有症狀產生,隨著時間的進展,可能連休息狀態,肌肉也會有顫動的現象或異常的姿勢出現。此外,輕微的肌痙攣現象還蠻常見的。 

 

另一個少見但嚴重的副作用是異丙酚注射症候群,這可能會致命的藥物代謝異常的狀況,常發生在一些病危的患者,他們除了長期接受高劑量的異丙酚注射,還合併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及(或者)類固醇的注射。已逝的巨星麥可傑克森長期注射合併其他藥物的依賴與濫用,可能引發體內藥物的代謝異常,而容易發生類似異丙酚注射症候群的致命危險。相關研究期刊,可以參考: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lnxw81k92ahbv99/ 

由於注射此藥,容易產生輕微的欣快感、性幻覺及去抑制作用(如同酒精會把平常的壓抑拿掉),所以有些人會拿來做為當毒品濫用取樂,不過這種藥物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易取得。

 

對一個長期依賴各種藥物的人來說,最後使用的藥物(若沒有過量),我認為往往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尤其是長期藥物的使用,這些藥物是會累積於體內(大部分是脂肪組織),造成身體狀況不穩而導致身心不適,一般人及醫師往往再尋求藥物來抑制,惡性循環般的下降螺旋就產生了。這是現代醫療容易產生的狀況,提醒大家注意。根本解決之道,我認為最好避免長期以多重藥物的使用來穩定身體狀況,同時配合有效的排毒程式,有效去除累積於身體殘留的藥物及其他毒素殘留,幫助身體恢復原本機能與功能,才是根本健康之道。

Propofol 異丙酚是一種短效的、靜脈注射鎮靜性藥物,通常是拿來做為成人及全身麻醉的誘導物質,或者是在插管、作檢查時,預防患者躁動不安時可能會使用的藥物,在短暫的手術如整形外科、牙科手術等也可能被用上。經過異丙酚來幫助麻醉的患者,清醒時通常很快,也比較不會難醒。由於異丙酚可能同時有鎮靜與安眠的效果,一些麻醉科醫師會把它和一些鴉片類像是FANTANYL的藥物加在一起讓患者使用,獸醫手術也常用此類藥物。

 

此藥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低血壓(主要是造成血管擴張)以及暫時性的呼吸停止,此外,在小一點的靜脈注射此藥時,容易引發疼痛,所以有些醫師在注射之前,會先用一些局部麻醉劑像是LIDCAINE來預防。接受此藥注射時,每個人反應不盡相同,有時很少的劑量也會讓患者進入深沈麻醉的狀態。比較少但嚴重的副作用是肌肉張力異常(Dystonia)。這是一種持續性的肌肉收縮,常會導致肢體的扭曲或肌肉重複的動作,病患肌肉無法隨意放鬆,常造成生硬或異常的姿勢。一開始是先從單一肌肉或一群肌肉開始,最後可能進展到全身。病患起先在休息狀態是沒有症兆的,只有在運動隨意肌時會有症狀產生,隨著時間的進展,可能連休息狀態,肌肉也會有顫動的現象或異常的姿勢出現。此外,輕微的肌痙攣現象還蠻常見的。 

 

另一個少見但嚴重的副作用是異丙酚注射症候群,這可能會致命的藥物代謝異常的狀況,常發生在一些病危的患者,他們除了長期接受高劑量的異丙酚注射,還合併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及(或者)類固醇的注射。已逝的巨星麥可傑克森長期注射合併其他藥物的依賴與濫用,可能引發體內藥物的代謝異常,而容易發生類似異丙酚注射症候群的致命危險。相關研究期刊,可以參考: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0lnxw81k92ahbv99/ 

由於注射此藥,容易產生輕微的欣快感、性幻覺及去抑制作用(如同酒精會把平常的壓抑拿掉),所以有些人會拿來做為當毒品濫用取樂,不過這種藥物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易取得。

 對一個長期依賴各種藥物的人來說,最後使用的藥物(若沒有過量),往往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尤其是長期藥物的使用,這些藥物是會累積於體內(大部分是脂肪組織),造成身體狀況不穩而導致身心不適,一般人及醫師往往再尋求藥物來抑制,惡性循環般的下降螺旋就產生了。這是現代醫療容易產生的狀況,提醒大家注意。根本解決之道,我認為最好避免長期以多重藥物的使用來穩定身體狀況,同時配合有效的排毒程式,有效去除累積於身體殘留的藥物及其他毒素殘留,幫助身體恢復原本機能與功能,才是根本健康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小心氣喘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與體重過重、肥胖者一樣,都要特別注意氣喘威脅。澳洲一項基礎研究顯示,生育年齡女性若出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氣喘較容易發作,而體重過重、肥胖一樣也是氣喘發作風險因子。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二○一六年內分泌醫學會年會。

研究作者澳洲墨爾本莫納許大學內分泌醫學專家、博士後研究員安茱‧伊莉莎白‧裘漢表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當中,很大比率同時也患有氣喘。研究結果顯示,氣喘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體重過重息息相關。

裘漢解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複雜、失調性疾病,背後代表身體正在發炎。從研究結果來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出現其他疾病的風險也會上升,因此也要多注意身體其他部位健康情況

研究團隊不但評估生育年齡女性的氣喘盛行率,也分析肥胖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的影響,及其氣喘盛行率高低,研究人員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與未罹病者做比較。

研究人員追蹤五萬八千多名澳洲女性,以其中九千一百四十五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氣喘患者為對象,結果發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得氣喘盛行率為百分之十五點二,相較之下,沒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人,氣喘盛行率只有百分之十點六。

研究顯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身體質量指數(BMI)都是氣喘獨立風險因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若有氣喘問題,BMI值明顯偏高。不只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氣喘發生率較高,體重過重、肥胖的人,氣喘發生機率也會上升。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瞭解其他人口族群是否也有相同現象。往後也需要進行蹤向研究,以瞭解背後原因。

鄭醫師補充:

多囊性卵巢與氣喘疾病背後,暗示身體正在發炎,如何透過找出身體發炎的真正原因,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根治這兩項疾病最實際的治療方向。

整合醫學透過營養、荷爾蒙、腸道、發炎、毒素、能量代謝、以及壓力系統的完整評估,提供完整的營養以及生活型態改善建議,有更高的機會療癒這類慢性疾病,建議大家不妨跟熟悉這方面的專業醫師討論,對照一般症狀治療的做法,結果常常令人喜出望外。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04/tes-aia040116.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離憂鬱和補充維生素D 有益心臟健康

(法新社邁阿密2日電) 根據新發表的新研究,設法治療憂鬱症和提高體內維生素D含量或可改善心臟健康。

這是研究人員在芝加哥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會議發表兩項研究的結果。

第1項研究聚焦於憂鬱症,這是心臟病、中風甚至死亡的已知風險因子。

鹽湖城(Salt Lake City)山間醫學中心心臟研究所(Intermountain Medical Center Heart Institute)研究人員針對7500多人展開研究,發現處於抑鬱狀態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療後,就能減少心臟受損的風險,降低到與從未飽受憂鬱症折磨者相同的程度。

山間醫學中心心臟研究所心血管流行病學家梅伊(Heidi May)說:「我們研究發現,及時、有效的治療憂鬱症,似乎能夠減少心臟健康不佳的風險。」

然而,仍舊處於抑鬱狀態的患者,心臟出現問題的風險約為6%,高於正常人的約4%。

梅伊說:「我們研究的重要結論是,若不治療憂鬱症,出現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將大幅增加。」

同樣由梅伊領導的第2項研究則聚焦在兩項維生素D的含量上。當體內維生素D含量過低,罹患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或死亡風險較高

大約4200名年齡介於52至76歲的受試者參與這項研究,其中70%罹患冠狀動脈疾病,1/4罹患糖尿病。

梅伊說:「研究顯示,整體維生素D和生體可用維生素D二者含量偏低,似乎與心血管狀況不佳有關。」(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心血管疾病或者是憂鬱症,維生素D的濃度的檢測都是改善及病過程的必要。這部分容易為一般的醫師所輕忽。

去年底有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D濃度低於15ng/dl,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增加: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02314.php

另一項癌証實就補充維生素D,可以改善運動表現以及改善心血管疾病: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01825.php

其實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經常會合併出現,不管誰先誰後,積極處理改善的過程中,維生素D濃度檢測以及補充,最好能列為治療的標準流程之一。

參考文獻以及原文報導:

https://intermountainhealthcare.org/news/2016/04/low-levels-of-two-components-of-vitamin-d-can-help-predict-risk-of-heart-attack/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08566.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老是覺得自己老的人,住院率最高提高25%。

這份報告分析超過1萬名成年人,排除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影響後,發現若總覺得自己比同齡人老,未來2~10年間住院的可能性會升高10~25%。

更進一步分析,研究者推測導致上述結果的原因中可能包括「有憂鬱傾向」和「健康狀況原本就較差」2項因素。研究主持人Antonio Terracciano認為主觀覺得自己老的人較可能久坐不動,或是認知能力衰退得更快,都會讓人更容易生病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老其實是一種心態,但造成這種心態的,可能是身體功能早有失衡所導致的結果。相反地健康的人,便會覺得自己比較年輕。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16/02/feeling-older.aspx

參考文獻:

 “Feeling Older and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Evidence From Three Longitudinal Cohorts,” by Yannick Stephan, PhD, 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 and Angelina R. Sutin, PhD, and Antonio Terracciano, PhD,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Health Psychology, published online Feb. 11, 2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患參加合唱團 可提升免疫功能

英國最新研究發現,癌症患者參加合唱團,只要練唱一小時,就能幫助減少壓力、提振心情,免疫蛋白濃度也會上升,這代表參加合唱團、唱歌對促進癌症患者健康很有好處

英國坦諾法斯癌症照護中心、皇家音樂學院近日在《線上癌症醫學科學》期刊(Ecancermedicalscience)發表上述研究成果。研究顯示,參加合唱團練唱或許可以支持癌症患者,幫助病情緩解,並鼓勵患者接受治療

這項研究以一百九十三名合唱團團員為研究對象,這些合唱團團員來自五個不同合唱團。研究人員發現,唱歌一小時,可讓可體松等壓力荷爾蒙明顯下降,並增免疫細胞因子數量,身體就更有能力對抗疾病

研究作者坦諾法斯癌症照護中心研究與政策部主任伊恩‧李維斯表示,這項研究讓人感到很振奮。過去六年來所呈現的種種研究結果顯示,參加合唱團練唱對社交、提升情緒、精神層面都很有益處,目前研究發現,參加合唱團練唱也能產生生物效應。

研究也發現,身心狀況不佳、憂鬱情緒高漲患者若參加合唱團練唱,可大幅改善負面情緒,身體發炎反應也會降低。而嚴重疾病與高度發炎反應息息相關

六十四歲英國人黛安‧雷鮑爾德曾參與研究計畫,她在五十歲的時候確診罹患乳癌,她女兒也同時發現患有乳癌,結果在二十八歲就辭世。黛安表示,參加合唱團、唱歌不只是一種享受,這活動也能讓人心情好轉,合唱團指揮扮演重要角色,其他合唱團團員的支持也是關鍵。癌症患者、失去親人的人,往往感覺非常孤立、無助。參與合唱團,可以互相分享經驗,這更是非常重要。

鄭醫師補充:

參加合唱團唱歌,不只是抒發情緒,降低壓力,還能提升免疫力,這真是癌症患者需要的健康療法。類似的效果,像是大笑,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但時間要夠久。即使不是癌症患者,也能透過合唱團練唱來幫助身體鬆弛身心,保健強身。

參考文獻:

  • Daisy Fancourt, Aaron Williamon, Livia A Carvalho, Andrew Steptoe, Rosie Dow, Ian Lewis. Singing modulates mood, stress, cortisol, cytokine and neuropeptide activity in cancer patients and carers. ecancermedicalscience, 2016; 10 DOI: 10.3332/ecancer.2016.6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 阻大腦溝通

 

中國一項研究透過核磁共振攝影(MRI)檢查發現,當一個人出現失眠困擾,大腦白質很容易產生異常,大腦溝通網絡可能受到傷害。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放射學》期刊(Radiology)。

原發性失眠代表一個人難以入睡,就算睡著,睡眠時間也無法維持很長,且這種現象持續一個月以上。失眠患者往往白天很疲憊、情緒容易受干擾,認知功能也可能受到損害。失眠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焦慮症等問題。

中國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影像科李淑美表示,失眠非常普遍,但醫界對於失眠原因、失眠所產生的影響,還是存有許多疑惑。

研究計畫主持人江桂華研究團隊分析失眠患者的大腦白質路徑,並分析患者白質整合情況。

李研究員指出,大腦白質路徑是一大叢軸突束,或者說是神經細胞長纖維,這些纖維可以連結大腦不同部位。當白質路徑受到損壞,大腦各區域溝通自然也會受到干擾

這項研究涵括二十三名原發性失眠患者與三十名健康自願者。這些人除了需要填寫問卷,讓研究人員了解其睡眠狀況、失眠嚴重程度,也需要接受大腦核磁共振攝影搭配「擴散張量影像」技術(DTI),這樣研究人員就能分析大腦白質活動狀況,並進一步了解大腦白質路徑整合是否出現衰退。

研究結果顯示,在失眠患者的右腦部份區域、視丘部位,大腦白質整合狀況嚴重衰退。而視丘可調節意識、睡眠與一個人的警覺性

研究作者表示,大腦白質路徑受到損壞,與睡眠調節、甦醒、認知功能與感覺功能整息息相關。

鄭醫師補充:

睡不好,大腦無法休養生息,大腦自己的溝通徑路傳導也會受損,導致意識、警覺性以及睡眠品質下滑,長期下來,大腦必然受損。

在臨床上,找不出原因的失眠,被稱之為原發性失眠,然而,人體的睡眠機制不會無緣無故失衡,定是身體有其他原因出狀況,導致失眠的發生。處理失眠,最忌找不出原因,直接給安眠藥物來控制,因為這樣很容易淪為長期的安眠藥物依賴者,長期依賴安眠藥,對大腦又存在潛在的傷害性。

如何找出真正的失眠原因,針對原因處理,建議大家不妨透過整合醫學的觀念以及做法,以營養、荷爾蒙、腸道、發炎、身體結構失衡、能量代謝、毒素以及壓力系統是否失衡等等面向抽絲剝繭,正本清源,才能真正告別夜夜數羊的狀況,夜夜安眠。

參考文獻:

“Reduced Integrity of Right Lateralized White Matter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somnia: A Diffusion-Tensor Imaging Study” by Shumei Li, Junzhang Tian, Andreas Bauer, Ruiwang Huang, Hua Wen, Meng Li, Tianyue Wang, Likun Xia, and Guihua Jiang in Radiology. Published online April 5 2016 doi:10.1148/radiol.2016152038

http://pubs.rsna.org/doi/abs/10.1148/radiol.20161520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功能低下 易二型糖尿病

荷蘭最新研究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血液中的甲狀腺素濃度雖然正常、但偏低的人,較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特別是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上述研究成果涵括八千四百五十二名成年人,研究追蹤近八年。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波士頓所舉行的內分泌醫學會第九十八屆年會。

根據荷爾蒙健康醫療網資訊,糖尿病前期病變是指血糖微幅增加,通常發生於糖尿病之前。每年十名糖尿病前期病變患者當中,每年約有一人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經過長時間追蹤,結果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出現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約百分之十三。就算是甲狀腺功能正常,但還是有點偏低,糖尿病風險也會上升

此外,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如果已經患有糖尿病前期病變,又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問題,罹患糖尿病風險更增加百分之四十

研究首席作者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莫斯醫學中心研究員拉亞爾‧查克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前期患者若合併甲狀腺低下問題,或許應該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查克表示,甲狀腺素對新陳代謝調節很重要,特別是身體將食物轉化成能量,或儲存食物養份,都需要仰賴甲狀腺素輔助。當一個人甲狀腺功能低下,新陳代謝速度就會減慢,此時體重就容易增加。研究團隊過去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與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有密切關聯,而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是第二型糖尿病另一項風險因子。

鄭醫師補充:

身體的各個腺體的確會有交互作用,不僅是正常功能維持而已,還可能和疾病發生有關。

疾病產生,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因此治療對策若僅只是控制症狀,往往沒有處理的病因會讓當事人淪為某些疾病得慢性病患。

這研究提醒我們,糖尿病的產生,不僅僅是胰島素功能低下而已,身體的新陳代謝不夠,造成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產生,進而讓糖尿病風險增加。因此,血糖代謝問題,在評估時,最好能參酌整合醫學的做法,透過營養、荷爾蒙、腸道、發炎、毒素、能量代謝以及心理壓力等等一併做評估,研擬對當事人最完整的改善之道。

參考文獻: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the-press-conference-will-be-streamed-live-and-available-as-a-recording-at-www-endowebcasting-com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pulseheadlines.com/hypothyroidism-risk-developing-type-2-diabetes/240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睪固酮治療 降心臟病風險

最新研究今天顯示,有動脈阻塞問題的年長男性接受睪固酮治療,心臟病發作風險,似乎比沒有接受這種荷爾蒙治療的男性低。

法新社報導,睪固酮目前被視為恐危及心臟,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USFDA)去年要求廠商所有獲批准的睪固酮產品,必須新增標示描述相關風險,包括心臟病發作和中風。

鹽湖城(Salt Lake City)山間醫學中心心臟研究所(Intermountain Medical Center Heart Institute)將研究範圍,納入755名58歲到78歲患有嚴重冠狀動脈疾病和低睪固酮的男性。

未接受睪固酮治療的患者,接下來3年心臟病發作、中風或因心血管事件過世的風險高出8成。

1年後,64名未採睪固酮補充療法的患者遭遇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接受睪固酮者則有21人是如此。

3年後,125名未受睪固酮治療的患者遭遇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形之下,接受這種荷爾蒙治療者有60人如此。研究結果是在芝加哥的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會議中發表。

鄭醫師補充:

FDA說補充高固酮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以及中風的風險,這篇研究又說不會,反而降低風險,我們該怎麼拿捏?到底怎樣補充睪固酮才會降低健康風險?答案是必須經過檢測,確認有低睪固酮的人補充,才能奏效。補充一段時間,最好也要血液檢查追蹤,確認濃度夠了不要過量,以免增加其他健康風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6-04-testosterone-supplementation-heart-men-disease.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始人飲食法 護心減重

瑞典最新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若採用「原始人飲食法」(Paleo Diet),可幫助減重、避免腰圍粗大,並有助降低膽固醇指數,未來較不會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

研究作者指出,女性根據原始人飲食法原則吃東西,就算沒有嚴格控制熱量,也可以獲得上述好處

研究首席作者瑞典于默澳大學博士生卡凱洛琳‧布隆奎斯特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原始人飲食法或許可有效對抗肥胖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在美國波士頓所舉行的內分泌醫學會年會。

原始人飲食法是在模仿一萬年前到兩百五十萬年前原始人飲食模式。

當時以採集、狩獵為主,因此原始人飲食法主張食用瘦肉、魚類、蛋、蔬菜、水果、堅果類、種子類與莓類水果等食物,脂肪來源包含橄欖油、酪梨與芥花油,飲食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這種飲食法避免食用乳製品、穀類食物,飲食也不額外添加鹽、糖與精製脂肪

研究團隊以七十名更年期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有肥胖問題,但血糖很正常,其中約三十五人採用原始人飲食法,另外約有三十五人採用低脂飲食,追蹤約兩年。

研究顯示,兩組飲食法都有助減重。而採用原始人減重法女性的腹部脂肪、體重都明顯減少,膽固醇指數、胰島素敏感性也都有所改善。研究人員認為,飲食含有大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改善肥胖相關疾病或許有長期好處,可幫助減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鄭醫師補充:

原始人的飲食方式,包含瘦肉、魚類、蛋、蔬菜、水果、堅果類、種子類與莓類水果等食物,脂肪來源包含橄欖油、酪梨與芥花油,飲食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等,就是現在營養醫學建議大家的健康飲食方向,因此,吃好的食物來源,減少乳製品以及糖、精緻脂肪以及降低鹽和澱粉的比例,可得到非常好的身體代謝功能,幫助人們預防糖尿病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引發的相關風險。現在有研究發現肥胖者越來越多,而降脂質藥物恐怕也難以控制,唯一的根本做法,是透過健康的飲食方式來根本改善體質,靠藥物再怎麼控制,效果有限。

參考原文報導: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vitamins-and-nutrition-information-27/dieting-to-lose-weight-health-news-195/paleo-diet-may-help-older-women-s-hearts-waistlines-709573.html

參考文獻:

Caroline Apovian, M.D., director, Nutrition and Weight Management Center, Boston Medical Center; Connie Diekman, M.Ed., RD, director, university nutrit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and former president,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April 3, 2016, presentation, Endocrine Society annual meetin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父母 恐影響孩子學習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今天表示,根據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指出,父母任一方陷入憂鬱,孩子的學業表現會受影響

這項發表於二○一六年二月「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以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四年間出生於瑞典的兒童為對象,樣本數超過一一○萬名。研究者將父母罹患憂鬱症與父母未罹患任何情緒疾患的孩子,比較最終學習成績。結果發現,父母親的憂鬱症影響孩子在學校裡最後一年的表現,即使父母親的憂鬱症在前幾年就發生了,影響仍然存在。

董氏基金會表示,父母罹患憂鬱症可能影響孩子的居家生活,造成壓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研究提到,若在嬰兒時期,母親就罹患憂鬱症,孩子可能在早期發展就沒有得到良好照顧,影響孩子長期的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研究顯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所發生的憂鬱症都與孩子的學業表現不佳有關,且若母親有憂鬱症,對女孩在學業表現的負面影響比男孩大。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憂鬱症除了影響個人層面,也會影響家庭與人際關係。當家庭關係有緊張壓力時,必然會影響孩子學習表現。

她說,也有研究顯示,憂鬱症常與遺傳有關,若父母罹患憂鬱症,孩子又出現低學業表現時,可能須考慮孩子本身有憂鬱傾向,只是尚未被評估而已。

葉雅馨建議,若父母罹患憂鬱症,教育孩子時可以選擇幾名父母以外的其他親人,例如叔叔、阿姨、伯父等,共同成為長期的支持系統。

鄭醫師補充:

父母不管是有憂鬱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若已經影響到其原本的功能(例如自我照顧以及照顧家人等等),以及人際關係,勢必影響到小孩的學業表現。

父母照顧好自己,也能幫助小孩在學校表現更穩定。

參考文獻:

  1. Hanyang Shen, Cecilia Magnusson, Dheeraj Rai, Michael Lundberg, Félice Lê-Scherban, Christina Dalman, Brian K. Lee. Associations of Parental Depression With Child School Performance at Age 16 Years in SwedenJAMA Psychiatry, 201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917
  2. Myrna M. Weissman. Children of Depressed Parents—A Public Health OpportunityJAMA Psychiatry, 201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96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抽菸改變基因 寶寶恐患唇顎裂

 

(中央社邁阿密31日綜合外電報導)孕婦抽菸可能會從化學性質上改變發育中胎兒的DNA,不僅可能造成胎死腹中,寶寶出世後也可能患有唇顎裂、肺部疾病或神經行為問題

法新社報導,不過美國仍有12%孕婦不聽醫生警告,繼續抽菸,香菸煙霧會穿過母體胎盤,讓胎兒暴露在化學物質中。

專家對抽菸會對胎兒DNA會有多大改變所知還不多,所以他們對13個規模較小研究進行後設分析,有些研究指出抽菸和DNA甲基化有關聯

後設分析中研究的6685名寶寶中,有13%新生兒的媽媽懷孕時經常抽菸。另有25%的媽媽懷孕時偶爾抽菸,或在懷孕初期戒菸

這些吸菸者的新生兒中,研究員發現有「6073處DNA遭化學修飾」,與非吸煙者媽媽的新生兒不同。

根據刊登在「美國人類遺傳學期刊」(American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的研究報告:「這些地方約一半跟特定基因有關。」

共同撰寫研究的國家環境衛生研究所(NIEHS)流行病學家朱貝爾(Bonnie Joubert)說,「許多信號指出(吸菸)跟發育過程有關」,並指出跟肺部和神經系統發育有關的基因發生改變,進而產生與吸菸相關的癌症和唇顎裂等先天性缺陷。(譯者:中央社陳昱婷)1050401

鄭醫師補充:

甲基化是身體非常重要得生理反應,甲基化有問題,影響的層面將會非常深遠,這篇報導提到的唇顎裂、肺部發育只是一部分,神經行為問題才是我們更要關注的關鍵。日後孩子的學習、專注力以及衝動控制若不穩定,父母恐怕得更加費心且勞心勞力。

參考文獻:

  • Joubert et al. DNA Methylation in Newborns and Maternal Smoking in Pregnancy: Genome-wide Consortium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6 DOI: 10.1016/j.ajhg.2016.02.01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太極有好處!可能助降血壓、降膽固醇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期刊2016年3月9日發表的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結果顯示太極和其他中國傳統運動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是有益的。該文獻回顧納入了35項研究,包括10個國家的2,249例患者。研究者發現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低風險的活動似乎可以幫助降低血壓、改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血脂值。

打太極有好處!可能助降血壓、降膽固醇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太極、氣功和其他傳統中國運動與改善的生活品質和降低的抑鬱相關。但是這些運動並不能顯著地提高心率、有氧體適能值或健康總分。

文章共同作者,上海體育學院運動學院院長Yu Liu, Ph.D.說:「傳統中國運動是一種低風險和充滿希望的介入療法,可能有利於改善心血管疾病(全球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的生活品質,但是這些生理的和心理的益處必須基於充分的科學證據」。

鄭醫師補充:

國內曾發表的研究是太極拳可以改善巴金森氏症,這篇研究透過整理多篇的研究報告,發現太極拳對於心血管疾病以及憂鬱都可以提供正面改善的效果。這種低衝擊性的運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Traditional Chinese Exercis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 Xue‐Qiang Wang,
  • Yan‐Ling Pi,
  • Pei‐Jie Chen,
  • Yu Liu,
  • Ru Wang,
  • Xin Li,
  • Bing‐Lin Chen,
  • Yi Zhu,
  • Yu‐Jie Yang,
  • and Zhan‐Bin Niu

J Am Heart Assoc. 2016;5:e002562, originally published March 9, 2016, doi:10.1161/JAHA.115.002562

http://jaha.ahajournals.org/content/5/3/e002562.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休診公告 =


2016/04/02-2016/04/05 清明連假休診,

造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 

2016/04/06 恢復正常看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