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ygen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接受心理干預和全方面的病例管理的情況下,如果不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一些患有早期首發性精神病(early stage first episode psychosis,簡稱FEP)的年輕人可以減輕症狀並改善功能。

《早期精神病分階段治療和可接受性指南》(STAGES)研究比較了15歲至25歲的兩組年輕人,他們將FEP提交給專業的早期精神病服務。

兩組均接受了密集的社會心理干預,一組還接受了小劑量抗精神病藥物,另一組接受了安慰劑。研究結果已發表在Schizophrenia Bulletin Open期刊

該研究發現,在密集的心理社會干預中添加抗精神病藥物並不能在頭六個月內幫助症狀和功能的改善,這表明在所有患者中,並非所有患者在病程早期都需要抗精神病藥物來改善精神病。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Orygen研究人員Shona Francey博士說,研究小組希望調查藥物是否是早期FEP年輕人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說:“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確實如此。但是,我認為有些年輕人至少可以在最初從精神病中康復而無需藥物治療。”

當前的臨床建議從精神病疾病開始就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幫助精神病症狀的快速恢復和改善。

不過,弗朗西斯博士說,實際上,很多人並不同意,並且出於各種原因不服用藥物。

“藥物可能對年輕人產生繁重的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這是年輕人關注的重要問題。年輕人在藥物治療上還必須應對各種性和其他身體方面的副作用。”

Francey博士說,並非所有的年輕人都可以延遲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於許多患有早期FEP的年輕人來說,藥物治療是他們治療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於那些不希望藥物治療的年輕人來說,心理干預和全面性的病例管理可能是一種可行的治療模式。

弗朗西博士說:“這項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如果年輕人不願為FEP服藥,可以選擇一段時間的強化社會心理治療。”

她說,將需要進行更大的試驗,以調查是否可以針對特定人群的FEP年輕人推薦無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弗朗西博士說:“目前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年輕人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繼續這樣做。”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衛生和醫學研究委員會和Janssen-Cilag的資助。

參考文獻:

Patrick D McGorry, Michael Berk, Stephen Wood, Andrew D Thompson, Susy Harrigan, Alex Fornito, Mario Alvarez-Jimenez, Kelly Allott, Aswin Ratheesh, Melissa J Kerr, Hok Pan Yuen, Lara Baldwin, Jessica Graham, Barnaby Nelson, Brian O’Donoghue, Shona M Francey.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With or Without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for First-Episode Psychosis: A Randomized Noninferiority Clinical TrialSchizophrenia Bulletin Open, 2020; 1 (1) DOI: 10.1093/schizbullopen/sgaa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端午節佳節  光能診所休診公告
6/25-6/28休診四日❣️
照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

祝福 闔家平安 佳節愉快

 

光能診所 全體員工祝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您無法入睡,並且在四十多歲和五十多歲時感到沮喪,您並不孤單。專家們才剛剛開始了解憂鬱症與女性更年期所經歷的生殖激素波動之間的關係。(據記錄,不是激素的下降引起情緒紊亂,而是忽高忽低。)問題加重:憂鬱與睡眠障礙有關,例如失眠盜汗

結合紫外線和睡眠階段調節的新治療方法

長期以來,已經建立了光療法(或治療光療法,使用無紫外線全光譜光或者藍光或綠光)可有效治療由季節性情感障礙(SAD引起的憂鬱症。根據2018年在聖地亞哥舉行的北美更年期協會年會上提供的數據,將照光療法與睡眠相位轉移相結合可以極大地幫助女性更年期而遭受憂鬱和睡眠問題。

燈光和睡眠模式調整是解決困難問題的無藥物解決方案

該發現的重要性在於以下事實:當前的治療選擇是抗憂鬱藥物或雌激素,它們各自都會引起副作用。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精神病學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醫學博士Barbara Parry說:照光療法和改變睡眠習慣是一種相對安全有效的無害治療方案。

光線療法如何改善睡眠和情緒?

有益效果來自眼睛,而不是皮膚。研究已經研究了暴露於明亮環境光下的SAD受試者。一組穿著泳衣,眼睛被遮住了。第二組的人被遮蓋住了,但眼睛卻露出來了。帕里博士說,眼睛被遮蓋的人並沒有像眼睛沒被遮蓋的人那樣獲得積極的改善:光線必須通過視網膜和下丘腦束來感知,這些光訊號進入松果體(褪黑激素分泌的腺體) 

睡眠轉移和輕度組合產生更強,更快的結果,緩解

我們知道,如果我們讓一個沮喪的人整夜熬夜,他們的情緒將會改善。但是,這種效果通常會在他們回到正常的睡眠週期後立即終止。我們還知道,單獨使用照光療法可能需要長達八週的時間才能對非季節性憂鬱症產生積極影響,而且您年齡越大,似乎需要的時間就越長。我們想看看將照光療法與睡眠轉移相結合,將您的睡眠時間調整為晚些或早些,將睡眠時間限制為半夜時會發生什麼。” Parry說。

作為小型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研究了憂鬱症的人和一個健康的對照組。最初的17位女性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的睡眠週期較早改變並接受晨曦光刺激,另一組的睡眠週期較晚而接受傍晚光照刺激。兩組均從燈箱接受了額外的照光療法。在八週結束時,對受試者的情緒,睡眠狀況和褪黑激素濃度進行了評估。

我們發現,將睡眠轉移與照光治療相結合,無需花八週的時間,我們就能在兩週內獲得效果。它改善了情緒和睡眠品質,” Parry說。

哪一盞燈更有利-早上還是晚上?

帕里(Parry)報告說,儘管所有接受某種形式的光療和睡眠轉移的婦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褪黑激素的約日節律隨晨曦轉移的婦女在睡眠和憂鬱方面的表現要好於傍晚的燈光的對照組。 

睡眠轉移對治療時間的重要性

我認為,如果僅使用照光治療,至少要花八週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如果我們僅進行睡眠治療,那麼在一夜之間我們會獲得效果,而光療可以幫助維持這種效果。就像額外加強效果。睡眠治療和照光療法相結合才是結果的關鍵。” Parry指出。

自行嘗試光療和轉變睡眠之前,請諮詢您的醫生

如果某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俗稱躁鬱症),則睡眠不佳和照光療法都可能將其轉變為躁症的風險。

有不同種類的燈箱。您需要一個具有足夠強度的盒子,可以阻擋紫外線並暴露整個視野。晝夜節律有一些個體差異,因此您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節律。” Parry說。

強光治療可能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 ; 最好從您的處方醫生那裡獲得批准。

紫外線會傷害眼睛;確保您使用了一個可以排除那些光線的燈箱。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menopause/fight-menopausal-sleep-issues-with-light-therapy-study-says/

https://www.healio.com/news/endocrinology/20181012/light-therapy-may-improve-sleep-depressive-symptoms-in-perimenopausal-women

參考文獻:

Parry B, et al. Abstract S-19. Presented at: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Annual Meeting; Oct. 3-6, 2018; San Diego.

 

2005年的一篇透過照光療法改善更尼憂鬱及睡眠品質為期四周的研究發現,在治療組中發現憂鬱和精力有明顯變化,但在安慰劑組中則沒有。在治療組中,睡眠期間的前三分之一期間,核心體溫顯著降低,睡眠中斷時間減少,而安慰劑組則沒有。與安慰劑干預相比,光療可使憂鬱症顯著改善,並且核心溫度傳感器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McEnany GW, Lee KA. Effects of light therapy on sleep, mood, and temperature in women with nonseasonal major depression. Issues Ment Health Nurs. 2005;26(7):781-794. doi:10.1080/0161284059100841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由UCL領導的研究發現,持續不退的消極思維方式可能與阿茲海默氏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在發表於阿茲海默氏症和失智症的 55歲以上人群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重複否定性思維”(RNT)與隨後的認知能力下降以及與阿茲海默氏症有關的有害腦蛋白沉積有關。

研究人員說,現在應該進一步研究RNT作為失智症的潛在危險因素,應該研究諸如正念或冥想之類的心理工具,看看它們是否可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主要作者Natalie Marchant博士(UCL精神病學)說:“已知中年和老年的憂鬱和焦慮是失智的危險因素。在這裡,我們發現某些與憂鬱和焦慮有關的思維方式可能是潛在的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更容易罹患失智症。

“與其他將憂鬱症和焦慮症與失智症風險聯繫在一起的研究一起,我們期望長期的長期消極思維方式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我們不認為有證據證實短期挫折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我們希望我們的發現可以用來幫助人們減少消極思維方式,從而降低人們患失智症的風險。”

對於阿茲海默病學會支持的研究,來自UCL,INSERM和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小組研究了PREVENT-AD世代研究的292名55歲以上的人,以及來自IMAP +世代的68人。

在兩年的時間裡,研究參與者回答了有關他們通常如何看待負面體驗的問題,重點關注RNT模式,例如對過去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擔憂。參與者還完成了憂鬱和焦慮症狀的測量。

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測量記憶,注意力,空間認知和語言功能。一些(113)的參與者還接受了PET(正子攝影)腦掃描,測量了tau和澱粉樣蛋白的沉積,這兩種蛋白在大腦中積累時會導致失智的最常見類型,即阿茲海默氏病。

研究人員發現,表現出較高RNT模式的人在四年期間經歷了更多的認知能力下降,並且記憶力下降(這是阿茲海默氏病的早期徵兆之一),並且他們的澱粉樣蛋白和tau沉積物的可能性更高。

憂鬱和焦慮與隨後的認知能力下降相關,但與澱粉樣蛋白或tau沉積無關,這表明​​RNT可能是抑鬱和焦慮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病風險的主要原因。

馬爾坎特博士說:“我們認為,重複性消極思維可能是癡呆症的新危險因素,因為它可能以獨特的方式促進失智症的發生。”

研究人員認為,RNT可能通過影響高血壓等壓力指標而加劇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因為其他研究發現生理壓力也可能導致澱粉樣蛋白和tau沉積。

合著者GaelChételat博士(INSERM和Caen-Normandie大學)評論說:“我們的思想可能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生物學影響,可能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冥想等心理訓練方法可能有助於促進積極的情緒低落。 -調節消極相關的心理計劃。

“照顧好心理健康很重要,這應該是公共衛生的主要重點,因為這不僅在短期內對人們的健康和福祉很重要,而且還可能影響您患失智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希望找出降低RNT的方法是否可以通過正念訓練或針對性的談話療法來降低失智症的風險。Marchant博士和Chételat博士以及其他歐洲研究人員目前正在開展一個大型項目,以研究冥想等乾預措施是否可以通過支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來幫助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阿茲海默氏症學會研究與影響總監Fiona Carragher表示:“了解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對於幫助我們提高對這種破壞性疾病的認識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制定預防策略至關重要。重複的消極思維方式,認知能力下降和有害沉積物都很有趣,儘管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點,研究中的大多數人已經被確定患有阿茲海默氏病的風險較高,因此我們需要看看這些普通人群中的結果是否相呼應,如果反覆的負面思考會增加阿茲海默氏病本身的風險。

“在這些不穩定的時期,我們每天都會收到來自阿茲海默氏症癡呆症聯繫熱線的人們的消息,這些人感到害怕,困惑或在心理健康方面苦苦掙扎。因此,重要的是要指出這不是短期的消極思維時期將導致阿茲海默氏病。心理健康可能是失智症預防和治療的重要工具;更多的研究將告訴我們到什麼程度。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只是提出有重複負面思考的人,日後罹患失智風險增加,但未說明重複的負面思考,到底是原因還是結果?我建議把重複的負面思考視為失智的前兆或者危險因子。要消除危險因子,必須從根處理,重複的負面思考若只是結果,還是要設法找到源頭,否則單純想靠正念、冥想或是心理治療來消除負面思考降低失智症風險,難度還是太高了。

參考文獻:

Natalie L. Marchant, Lise R. Lovland, Rebecca Jones, Alexa Pichet Binette, Julie Gonneaud, Eider M. Arenaza-Urquijo, Gael Chételat, Sylvia Villeneuve.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is associated with amyloid, tau, and cognitive declineAlzheimer's & Dementia, 2020; DOI: 10.1002/alz.121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中斷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增加有關,但機制尚不清楚。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aphael Vallat,Vyoma Shah和Matthew Walker及其同事PLOS Biology期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加劇動脈粥樣硬化,並可能通過影響發炎途徑而增加中風的風險。這些結果提供了一種機制,可以解釋長期觀察到的睡眠不足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並提出了降低這些風險的簡單直接的方法。

為了測試這種影響是否部分歸因於發炎信號的增加,作者通過藉由睡眠實驗室的多導睡眠監測儀和一個簡單的運動檢測器(腕表式睡眠偵測儀)測量了睡眠中斷。他們使用標準的血球細胞計數來測量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濃度,中性顆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是負責啟動發炎途徑的兩種白血球。

他們發現,通過眼動掃描記術測得的睡眠中斷可以預測中性顆粒細胞(而非單核細胞)計數的增加和冠狀動脈鈣含量的升高(冠狀動脈鈣化是衡量動脈粥樣硬化病理的一種指標)。他們使用一種稱為調解分析的統計方法,証實睡眠中斷對冠狀動脈鈣的影響是透過中性顆粒細胞的增加而造成的。換句話說,睡眠不足導致嗜中性粒細胞增多,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在考慮了多種已知的導致動脈疾病的因素後,睡眠中斷對中性顆粒細胞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仍然很明顯,包括年齡,性別,種族,體重指數,吸煙,血壓和其他因素。

通過多導睡眠圖測得的睡眠中斷也有相似的關聯,儘管它不那麼強烈,但在校正了部分但並非所有因素後仍保持明顯相關,作者提出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多導睡眠圖的持續時間較短(一晚)與腕表式睡眠偵測儀(一周)時間較長帶來的。沒有發現與主觀報導的睡眠不良有關,受試者被要求回憶其睡眠品質,這一發現証實,詢問患者睡眠狀況可能不是評估其與睡眠相關的心臟病風險的有用工具。

沃克說:“改善睡眠可能提供減少發炎,從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的嶄新方法。” “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為公共健康準則提供指導,這些準則目的在增加睡眠的連續性,從而改善健康狀況並減輕心臟病給社會帶來的負擔。”

鄭醫師補充:

主觀的睡眠品質優劣,無法反應實際的睡眠狀況為有透過客觀的睡眠檢測,才能真正了解深睡期、淺睡期以及睡眠呼吸中止等等重要的睡眠關鍵資訊,除了醫學中心的多導程睡眠檢測外,目前國內也有提供居家睡眠檢測,不需在不熟悉的醫院睡一晚,也能透過居家睡眠檢測來時側當事人的睡眠品質。良好的睡眠品質,實在是抗發炎的的療方中,最直接且經濟的。

參考文獻:

Raphael Vallat, Vyoma D. Shah, Susan Redline, Peter Attia, Matthew P. Walker. Broken sleep predicts hardened blood vesselsPLOS Biology, 2020; 18 (6): e3000726 DOI: 10.1371/journal.pbio.300072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疼痛可以通過用電極刺激耳朵的迷走神經來減輕。在微解剖學研究中,現在已經在微米尺度上分析了人耳。創建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使科學家能夠找到用於電刺激的最佳斑點和最佳脈衝形狀。現在已經在患者身上成功測試了結果。

迷走神經在我們的身體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它由各種纖維組成,其中一些連接到內部器官,但是迷走神經也可以在耳朵中找到。這對於各種身體功能(包括疼痛感)非常重要。因此,許多研究一直集中在如何用特殊的電極有效而溫和地刺激迷走神經。

通過維也納維也納(維也納)和MedUni維也納之間的合作,現在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已經在千分尺上精確地研究了與耳廓血管相關的人耳迷走神經分支的顯微解剖規模。然後創建3D計算機模型,以使用微小的針狀電極來計算對神經分支的最佳刺激。然後對患者測試這些結果。這樣,可以確定一種新穎的刺激方式,它可以很好地刺激耳朵的迷走神經。

小電極直接放在耳朵上

電氣工程師Eugenijus Kaniusas教授(維也納工業大學微波與電路工程研究所)的團隊與維也納醫科大學合作,已經進行了幾項研究,其中對慢性疼痛甚至外周循環障礙進行了電刺激治療。耳迷走神經。在此過程中,將小電極直接插入耳朵,然後由戴在脖子上的小型便攜式設備控制,以產生特定的電脈衝。

然而,主要的挑戰是將電極準確地固定在正確的位置。Eugenijus Kaniusas解釋說:“重要的是不要碰到任何血管,電極必須與神經保持正確的距離。” “如果電極太遠,則根本不會刺激神經。如果電極太近,則信號太強,導致神經阻塞。神經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疲倦”,並最終停止發送信號到大腦。”

到目前為止,醫生在將電極放在耳朵上時必須依靠經驗。現在,首次進行了微解剖學研究,以詳細研究耳朵中神經纖維和血管的空間排列。為此,由Eugenijus Kaniusas團隊的研究人員Babak Dabiri Razlighi在計算機上以高分辨率拍攝了斷層影像,然後將其組合成三維模型。

來自維也納MedUni的Wolfgang J. Weninger教授說:“通過透過耳朵發出的光,可以使患者清楚地看到血管。” “但是,看不見神經。我們在捐贈的人體上進行的微解剖學測量現在可以準確地告訴我們神經相對於血管的運行位置,以及耳朵某些重要位置的血管與神經之間的平均距離。這有助於我們找到放置刺激電極的正確位置。”

三相信號以獲得最佳刺激

計算機模型還可以用於計算應使用哪些電信號。不僅信號的強度很重要,而且信號的形狀也很重要:“在我們的計算機仿真中,從生物物理的角度來看,首次證明,三相信號模式應該是有幫助的,類似於從電力工程-幅度要小得多。” Kaniusas報告。“三個不同的電極各自傳送振蕩的電脈衝,但是這些脈沖不同步,需要有特定的時間延遲。”

在患有慢性疼痛的人身上測試了這種刺激-實驗證實,三相刺激模式確實特別有效。

Eugenijus Kaniusas說:“迷走神經刺激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技術,其效果已通過我們的新發現得到驗證,現在正在進一步改善。” “迷走神經刺激通常是一種挽救生命的選擇,特別是對於已經使用其他方法治療並且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的慢性疼痛患者。”

參考文獻:

Babak Dabiri, Stefan Kampusch, Stefan H. Geyer, Van Hoang Le, Wolfgang J. Weninger, Jozsef Constantin Széles, Eugenijus Kaniusas. High-Resolution Episcopic Imaging for Visualization of Dermal Arteries and Nerves of the Auricular Cymba Conchae in Humans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2020; 14 DOI: 10.3389/fnana.2020.00022

 

鄭醫師補充:

類似的概念及應用的醫療儀器,可以參考國內已經上市,FDA已核准的經顱微電流刺激,除了慢性疼痛外,還可以緩解焦慮、憂鬱、失眠甚至是物質成癮等狀況:

https://www.alpha-stim.com/wp-content/uploads/CES_Research/kirsch_chronic_pain.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於5月25日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對超過43.5萬人的全基因組分析發現了29種與不良飲酒有關的遺傳變異

耶魯大學基金會的精神病學教授,遺傳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耶魯的喬爾·蓋爾恩特爾(Joel Gelernter)說:“新數據使已知的與酗酒有關的遺傳風險基因座的數量增加了三倍。”

該研究包括對四個獨立生物庫或數據集中包含的歐洲血統人群的全基因組分析。研究人員在符合酒精使用問題標準的人群中尋找共通的遺傳變異,包括酒精使用障礙和有醫療後果的酒精使用。這些疾病是導致世界各種醫學問題的主要原因。

該分析發現了19個以前未知的獨立的遺傳危險因素,用於酗酒,並確認了10個先前確定的危險因素。

對生物庫數據的綜合分析還包括有關幾種精神疾病的遺傳危險因素的信息。這些信息使研究人員能夠研究有問題的飲酒與諸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疾病之間的共同遺傳關聯。

他們還發現這些變異的遺傳被大腦和基因組的進化保守調節區中所豐富,證明了它們在生物學功能中的重要性。使用稱為孟德爾隨機化的技術,他們能夠研究一個受遺傳影響的性狀如何影響另一個與遺傳相關的性狀。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副研究員Yhang Hang說:“這使我們能夠理解有問題的飲酒特徵(如精神狀態,冒險行為和認知表現)之間的因果關係。”

蓋倫特說:“有了這些結果,我們還可以更好地評估個人飲酒問題的個人風險。”

參考文獻:

Zhou, H., Sealock, J.M., Sanchez-Roige, S. et al. Genome-wide meta-analysis of problematic alcohol use in 435,563 individuals yields insights into biology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traits. Nat Neurosci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643-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43-5

鄭醫師補充:

為什麼有些人使用毒品或者飲酒會上癮,有些人比較難?這篇基因研究清楚揭示基因如何影響體質,未來期盼基因的相關研究能夠更清楚詮釋物質上癮的基因變異為何?讓容易上癮的人有機會先清楚自己是否有上癮體質,從而盡量避開相關物質,以免一旦成癮,引發更多社會及健康成本的支出甚至發生無可挽回的憾事。

提醒大家,如果有酒癮體質,便是喝酒會出現莫名的欣快感,這是這類具酒癮基因的人,經常出現的狀況。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大腦中可能存在更多的免疫細胞“這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學可能位於免疫細胞內,並且免疫失衡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症的症狀開闢了全新的治療途徑,”澳大利亞神經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作者Shannon Weickert博士在分子精神病學期刊的新研究中提出發現。

在整合醫學中的研究與臨床實證中,一直強調不管是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及躁鬱症等等,絕大部分的患者體內由期是大腦都持續存在過度發炎的狀況,因此抗發炎的建議在這些精神疾患中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很高興看到有研究來再度証實發炎與精神疾患不僅有關,也該治療與處理。很可惜,一般開藥為主的治療模式都忽略這部分的影響與缺乏處理的經驗,殊為遺憾。

以下為該篇研究的論文摘要: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和大腦中都存在促發炎細胞因子升高,但尚不清楚其如何影響血腦屏障(BBB)的分子指數。通過qPCR在37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分裂障礙患者和37位相匹配的對照組的前額葉皮層中測量了與BBB功能有關的8個mRNA,一個小膠質細胞和3個免疫細胞標記。先前根據與皮質發炎症相關的轉錄本,將該研究分為“高發炎”和“低發炎”亞組。在78例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3例健康對照者的血漿中測定了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sICAM1)。我們發現sICAM1在精神分裂症中顯著升高。外排轉運蛋白ABCG2較低精神分裂症腦中編碼VE-鈣粘蛋白和ICAM1的mRNA水平較高。與“低發炎”精神分裂症和“低發炎”對照亞組相比,“高發炎”精神分裂症亞組的ABCG2較低,而ICAM1,VE-鈣粘蛋白,閉合蛋白和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mRNA較高。無論診斷如何,ICAM1免疫組織化學均顯示腦內皮細胞富集,並且位於某些大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內小膠質細胞mRNA在精神分裂症中沒有改變,也不與ICAM1表達相關。與“低發炎”精神分裂症和對照相比,“高發炎”精神分裂症的免疫細胞mRNA升高。通過免疫組織化學在超過40%的“高發炎”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實質中鑑定出CD163 +血管周圍巨噬細胞

參考文獻:

Cai, H.Q., Catts, V.S., Webster, M.J. et al. Increased macrophages and changed brain endothelial cell gene expression in the frontal cortex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displaying inflammation. Mol Psychiatry 25, 761–775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18-0235-x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18-0235-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香港浸會大學(HKBU)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型抗Epstein-Barr病毒(EBV)藥物,該藥物可選擇性破壞EBV產生的病毒蛋白,從而導致該病毒引起的腫瘤縮小。它是第一種成功靶向病毒並以此方式干擾其在腫瘤細胞中潛伏期的試劑。

從潛伏期重新活化EBV的策略是鼻咽癌(NPC)治療的新趨勢,一些非特異性抗病毒藥物最近已進入一期或二期臨床試驗。我們的新藥代表了第一種特異性靶向藥物,可破壞單個病毒蛋白並有效地從其潛伏期重新活化EBV。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EBV感染可導致癌症

EBV是一種人類皰疹病毒,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傳播。它已經感染了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

人類的免疫系統通常可以有效地抑制EBV活性,但是在某些人中,病毒繼續存在於人體中,並成為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例如移植後的淋巴增生性疾病,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T 細胞/ 自然殺細胞淋巴瘤,一些胃癌和鼻咽癌-在香港和華南地區非常流行。

為尋找與EBV相關的癌症的新療法,由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主任黃家良教授組成的研究小組;浸大生物系教授麥乃琪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龍康樂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學與化學技術系研究助理教授姜立軍博士開發了一種在動物模型中顯示出令人鼓舞成果的新型藥物。

新藥結合併破壞重要的EBV蛋白

EBNA1是在所有與EBV相關的腫瘤細胞中表達的病毒蛋白。EBNA1在維持病毒基因組和EBV感染的腫瘤細胞增殖中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

該研究小組構建了對EBNA1蛋白具有更高親和力的新型肽藥物,從而導致EBNA1的結構和功能受到破壞。因此,腫瘤細胞將停止增殖並最終死亡。

此外,研究還發現,一旦與EBNA1或其金屬輔因子結合,該新藥就會發出獨特的響應性螢光信號。影像結果發現,該藥物可以進入EBNA1所在的EBV感染細胞的細胞核,以抑制其生長和分裂。它也有可能應用於人體腫瘤細胞成像

重新激活EBV

EBV感染後,病毒可以建立潛伏感染,隱藏在被感染的細胞中,並促進腫瘤細胞的致病性發展破壞EBV潛伏性和誘導EBV裂解週期是控制EBV相關惡性腫瘤的當前策略之一結果,被EBV感染的細胞將死亡,並被免疫系統清除。研究小組發現,該新藥可以通過破壞EBNA1來重新活化EBV裂解週期,並為治療NPC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小鼠模型中測試新藥

該研究小組通過將這種新藥注射到患有EBV陽性鼻咽腫瘤的高度腫瘤負荷的小鼠體內,在動物模型中對其進行了測試。這種新藥可以使治療組小鼠的體重恢復到健康水平,並且可以在70天內完全縮小腫瘤。治療組的存活率也顯著提高至86%,而未經任何治療的對照組的存活率僅為6%。

黃家良教授說:“這一發現為開發用於治療與EBV相關疾病(例如鼻咽癌)的療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biospectrumasia.com/news/26/15957/hkbu-discovers-new-treatment-for-nasopharyngeal-cancer.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MJ今天在法國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抗炎藥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奎寧類藥物)不會顯著減少因covid-19而住院的肺炎患者的重症加護病房或死亡

來自中國的一項隨機臨床試驗今天還發表,該研究顯示接受羥氯喹治療的輕度至中度持續性covid-19住院患者的清除病毒的速度沒有接受標準護理的患者更快。而且接受羥氯喹治療者的不良事件(副作用)發生率較高。

兩者結論,結果不支持對covid-19患者常規使用羥氯喹。

羥氯喹可以減輕發炎,疼痛和腫脹,被廣泛用於治療風濕病。它也被用作抗瘧藥。實驗室測試顯示出令人鼓舞的結果,但不斷積累的試驗和觀察證據使人們懷疑covid-19患者是否有具意義的臨床益處。

儘管如此,羥氯喹已經被包括在中國關於如何最好地控制該疾病的指南中,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出了緊急使用授權,允許將這種藥物提供給某些住院患者。從那以後,由於心律問題的風險,FDA禁止在臨床試驗或醫院環境外使用。

在第一項研究中,法國的研究人員評估了羥氯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與接受covid-19並需要氧氣的因肺炎住院的成年人相比,探討標準護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何者孰優?

在181名患者中,有84名患者在入院48小時內接受了羥氯喹治療,而97名患者則沒有接受(對照組)。

他們發現兩組之間在轉入重症加護病房,7天之內死亡或10天之內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症之間沒有有意義的差異。

研究人員說,在解釋他們的結果時需要謹慎,但他們的發現並不支持在患有covid-19肺炎的住院患者中使用羥氯喹

在第二項研究中,中國的研究人員評估了150例主要以輕度或中度covid-19住院的成年人與標準護理相比羥氯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除標準護理外,一半接受羥氯喹治療,其他僅接受標準護理(對照組)。

到第28天,測試顯示兩組中covid-19的發生率相似,但接受羥氯喹的患者發生不良事件更為普遍兩組之間的症狀緩解和緩解症狀的時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儘管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結果,但作者說,他們的發現並不支持使用羥氯喹治療持續輕度至中度covid-19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Matthieu Mahévas, Viet-Thi Tran, Mathilde Roumier, Amélie Chabrol, Romain Paule, Constance Guillaud, Elena Fois, Raphael Lepeule, Tali-Anne Szwebel, François-Xavier Lescure, Frédéric Schlemmer, Marie Matignon, Mehdi Khellaf, Etienne Crickx, Benjamin Terrier, Caroline Morbieu, Paul Legendre, Julien Dang, Yoland Schoindre, Jean-Michel Pawlotsky, Marc Michel, Elodie Perrodeau, Nicolas Carlier, Nicolas Roche, Victoire de Lastours, Clément Ourghanlian, Solen Kerneis, Philippe Ménager, Luc Mouthon, Etienne Audureau, Philippe Ravaud, Bertrand Godeau, Sébastien Gallien, Nathalie Costedoat-Chalumeau. Clinical efficacy of hydroxychloroquine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who require oxygen: observ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routine care dataBMJ, 2020; m1844 DOI: 10.1136/bmj.m1844
  2. Wei Tang, Zhujun Cao, Mingfeng Han, Zhengyan Wang, Junwen Chen, Wenjin Sun, Yaojie Wu, Wei Xiao, Shengyong Liu, Erzhen Chen, Wei Chen, Xiongbiao Wang, Jiuyong Yang, Jun Lin, Qingxia Zhao, Youqin Yan, Zhibin Xie, Dan Li, Yaofeng Yang, Leshan Liu, Jieming Qu, Guang Ning, Guochao Shi, Qing Xie. Hydroxychloroquine in patients with mainly mild to moderat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pen 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BMJ, 2020; m1849 DOI: 10.1136/bmj.m184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首次使用阿茲海默氏病小鼠模型記錄了線粒體中鈣濃度升高與活腦神經元死亡之間的聯繫。這種關係以前在細胞培養中已有記載,但是在活著的小鼠中看到這種現像後,這種現象更有可能在人體內發生,並且可能指向阿茲海默氏病的新靶標。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瑪麗亞·卡爾沃·羅德里格斯(Maria Calvo-Rodriguez)博士說:“我們能夠通過尖端的即時成像技術,在患有阿茲海默氏樣症狀的存活小鼠的神經元中顯示出線粒體鈣的失調。” 高級作者是Brian J. Bacskai,博士。他們倆都來自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神經內科。

他們的合作者包括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西班牙加的斯生物醫學研究所(INIBICA)的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阿茲海默氏病的標誌性特徵之一是澱粉樣β(Aβ)斑塊的沉積和神經元的流失。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Aβ的積累是該疾病的誘因,但是神經元在阿茲海默氏病中死亡的確切方式仍然是個謎,而Aβ理論已經引起爭議,因為許多針對Aβ的候選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均失敗了。

Aβ斑塊的作用之一是它們在腦細胞中引起高鈣離子(Ca 2+)濃度。也有證據証實,至少在細胞培養中,暴露於Aβ可以提高線粒體內的Ca 2+濃度並導致神經元死亡。線粒體通過將線粒體中的Ca 2+吸收的“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 影響神經元內的Ca 2+信號傳導由於缺乏足夠敏感的技術來直接評估活腦線粒體中Ca 2+的濃度,因此在活體小鼠中對該機制的研究受到了阻礙

為了探討Ca 2+,線粒體與神經元死亡之間的關係,Calvo-Rodriguez和她的同事們將多光子顯微鏡與針對線粒體的比例式Ca 2+指示劑相結合,以評估Ca 2+的濃度。他們應用這些技術來檢查阿茲海默氏病轉基因小鼠模型的神經元,該模型會產生與人類患者相似的澱粉樣斑塊。

他們的研究証實,在該模型中,線粒體Ca 2+濃度升高與斑塊沉積和神經元死亡有關,這表明線粒體中異常的Ca 2+濃度可能在阿茲海默氏病的神經元細胞死亡中起作用。

此外,他們觀察到,當將可溶性Aβ應用於健康小鼠大腦時,線粒體中的Ca 2+濃度會增加。該過程可通過用藥物阻斷線粒體鈣單向轉運蛋白來預防可溶性Aβ是一種類似於人類阿茲海默氏病大腦中的Aβ。

Calvo-Rodriguez說:“線粒體中的鈣的高濃度會引起氧化壓力,並通過細胞凋亡導致神經元死亡。” “我們建議通過阻斷神經元線粒體鈣單向轉運蛋白,我們可以預防細胞死亡並影響疾病的進展。” 他們的工作証實,靶向鈣進入線粒體可能是阿茲海默氏病中一種有希望的新治療方法。

鄭醫師補充:

Maria Calvo-Rodriguez, Steven S. Hou, Austin C. Snyder, Elizabeth K. Kharitonova, Alyssa N. Russ, Sudeshna Das, Zhanyun Fan, Alona Muzikansky, Monica Garcia-Alloza, Alberto Serrano-Pozo, Eloise Hudry, Brian J. Bacskai. Increased mitochondrial calcium levels associated with neuronal death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6074-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興毒品藥性猛烈 單月28人暴斃亡

記者楊忠翰/台北報導

三立新聞網

2020年5月14日 下午6:35

台北市1名38歲顏姓女子,日前與張姓男子一起返家,兩人飲用毒咖啡包後入睡,隔天顏女竟暴斃身亡,檢警相驗後發現,顏女因服用過量新興毒品PMMA,才會在睡夢中休克而亡;檢警循線追查毒品源頭,鎖定曾姓毒鴛鴦涉有重嫌,昨天上午兵分兩路搜索,一舉逮獲販毒夫妻檔及運毒手。

據了解,PMMA是1種新興毒品,2000年間在歐洲流行,成分類似搖頭丸MDMA,但作用時間較為緩慢,食用後短時間內並無感覺,毒蟲經常再次食用,導致藥效發作時太過猛烈,身體不堪負荷而休克暴斃。

PMMA大多以搖頭丸名義販售,或摻入毒咖啡包飲用,由於PMMA比MDMA便宜,而且容易生產製造,亦難以從外觀區分兩種藥物,加上服用後症狀雷同,均會出現迷幻作用及交感神經興奮症狀,過量時會造成中風、抽搐、昏迷、全身出血、猝死或熱衰竭身亡等症狀。

檢方指出,去年底PMMA致死案例逐漸攀升,其中84件新興毒品致死案中,就有34件是服用PMMA過量而亡,死者平均年齡為26.1歲;光是去年12月,服用PMMA毒咖啡包死亡就有28人,年紀最輕者為17歲少女;PMMA毒性猛烈,致死率幾乎分之百,毒害地點遍布全台,「已經不是毒品,是毒藥」。

萬華分局亦表示,近年來PMMA越來越常見,而且致死率極高,民眾切勿接觸或吸食毒品,警方也將全力打擊毒品,藉以維護國人健康。

鄭醫師補充:

在2014年有一篇期刊報導提到PMMA的高危險性,提醒大眾,對這類高危險的新興毒品,僅僅只有法律規範,不足以預防類似施用致死的悲劇不再發生:

加拿大和英國在2014年期間與搖頭丸中的PMA / PMMA相關的死亡事件已引起公眾對該新藥的審查。隨著加拿大在北美市場上生產大多數的搖頭丸,這篇適時的論文探討了搖頭丸摻假的趨勢,與PMA / PMMA相關的死亡的事實,並探討了無休止地禁止新藥的替代方法。在調查結果中,該論文指出,在2007年,僅3%的緝獲的搖頭丸片劑含有純的搖頭丸,而2001年為69%,這証實可取得的搖頭丸藥丸的使用量有了很大的增加。

發表在《藥物科學政策和法律》上的及時論文探討了搖頭丸摻假的趨勢,與PMA / PMMA相關的死亡的事實,並探討了無休止的毒品新禁令的替代方法。

它發現:

  • 根據加拿大衛生部藥物分析服務中心的統計,2007年緝獲的搖頭丸片劑中只有3%含有純搖頭丸,而2001年為69%。
  • 服用3-6粒搖頭丸後,有4名少女死亡。
  • 大約40年前,加拿大發生了一系列與PMA相關的死亡事件(Cimbura,1974年)。

 

作者結論,立法並不能阻止毒品的使用,而是要求改善教育而不是將其定為刑事犯罪。主辦該雜誌的藥物獨立科學委員會為可能與PMA / PMMA接觸的任何人提供了減少傷害的建議。 

主要作者艾倫·哈德森(Alan Hudson)評論說:“很明顯,PMA / PMMA不僅對那些濫用者構成真正的危險,而且迫切需要對如何減少危害進行更多的教育,並認識持續的刑事定罪是無效的。我們必須確保年輕人了解PMMA的真正風險,並跨專業和跨國家界共同努力,以確保此類悲劇不會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A. L. Hudson, M. D. Lalies, G. B. Baker, K. Wells, K. J. Aitchison. Ecstasy, legal highs and designer drug use: A Canadian perspectiveDrug Science, Policy and Law, 2014; 1 (0) DOI: 10.1177/205032451350919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研究了來自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數據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症與死亡率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在西北大學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對來自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伊朗,韓國,西班牙,瑞士,英國(英國)和美國的醫院和診所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研究人員指出,與未受到嚴重影響的國家相比,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等高COVID-19死亡率國家的患者維生素D含量較低。

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特別是那些維生素D不缺乏的人都需要開始囤積補充品。

西北研究的瓦迪姆·貝克曼(Vadim Backman)表示:“雖然我認為對人們來說重要的是要知道維生素D缺乏可能相關,但我們並不需要向所有人推銷維生素D。” “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我希望我們的工作將激發人們對該領域的興趣。這些數據還可以闡明死亡率的機制,如果證明這一點,可能會導致新的治療靶點。”

該研究可在medRxiv上取得。

Backman是西北麥考密克工程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Walter Dill Scott。Backman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助理Ali Daneshkhah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在注意到各國之間無法解釋的COVID-19死亡率差異後,Backman和他的團隊受到啟發來檢查維生素D濃度。有人認為,醫療品質,人口年齡分佈,檢測率或冠狀病毒不同菌株的差異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但是Backman仍然持懷疑態度。

Backman說:“這些因素似乎都沒有發揮重要作用。” “義大利北部的醫療保健系統是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系統之一。即使同一年齡段的人的死亡率也存在差異。儘管測試的限制確實有所不同,但即使我們研究了適用類似測試率的國家或人群。

他說:“相反,我們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疾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通過分析全球可公開獲得的患者數據,Backman和他的團隊發現了維生素D濃度與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導致的一種高度發炎疾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及維生素D缺乏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

Daneshkhah說:“細胞激素風暴可嚴重損害肺部,並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患者死亡。” “這似乎是殺死大多數COVID-19患者的原因,而不是病毒本身對肺的破壞。這是免疫系統誤導性發炎的併發症。”

這正是Backman認為維生素D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維生素D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先天免疫系統,還可以防止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危險地過度活躍。這意味著擁有健康水平的維生素D可以保護患者免受COVID-19的嚴重併發症,包括死亡。

Backman說:“我們的分析證實,它可能將死亡率降低一半。” “這不會阻止患者感染病毒,但可以減少併發症並防止被感染者死亡。”

貝克曼(Backman)說,這種相關性可能有助於解釋圍繞COVID-19的許多奧秘,例如為什麼兒童死亡的可能性較小。兒童還沒有完全發育的獲得性免疫系統,這是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更有可能反應過度。

Backman說:“兒童主要依靠其先天免疫系統。”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的死亡率較低。”

Backman小心地指出,人們不應服用過量的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副作用。他說,該受試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維生素D來預防COVID-19併發症。

“很難說哪種劑量對COVID-19最為有益,” Backman說。“但是,很明顯,維生素D缺乏症是有害的,可以通過適當的補充輕鬆解決。這可能是幫助保護維生素D容易缺乏的人群的另一關鍵,例如非洲裔美國人和老年患者的不足。”

參考文獻:

Ali Daneshkhah, Vasundhara Agrawal, Adam Eshein, Hariharan Subramanian, Hemant Kumar Roy, Vadim Backman. The Possible Role of Vitamin D in Suppressing Cytokine Storm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OVID-19 PatientsmedRxiv, Posted April 30, 2020; [link]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研究證實,與攝取量較高的人相比,食用較少量漿果,蘋果和茶等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的人,在20年內患阿茲海默氏病和相關失智的可能性高2至4倍,此由塔夫茨大學的美國農業部高齡人類營養研究中心(Jean Mayer USDA)的科學家領導。

針對2800名50歲以上的人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檢查了吃含類黃酮的食物與阿茲海默氏症(AD)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ADRD)的風險之間的長期關係。儘管許多研究著眼於短期內營養與失智之間的關聯,但今天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著眼於20年以上的暴露分析。

黃酮是植物中的天然物質,包括水果和蔬菜,如梨,蘋果,漿果,洋蔥,以及植物性飲料(如茶和酒)。類黃酮與多種健康益處相關,包括減少發炎。黑巧克力是類黃酮的另一種來源。

研究小組確定,與最高攝入量相比,三種類黃酮攝入量低與癡呆風險更高有關特別是:

  • 黃酮醇(蘋果,梨和茶)的攝入量低與罹患ADRD的風險增加兩倍有關。
  • 花青素(藍莓,草莓和紅酒)攝入量低與罹患ADRD的風險增加四倍。
  • 低攝入類黃酮聚合物(蘋果,梨和茶)與罹患ADRD的風險倍增。

AD的結果也相仿。

高級作者兼營養流行病學專家保羅·雅克說:“我們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飲食可能與一個人的認知能力下降有關的圖片,因為我們能夠在參與者被診斷為失智症之前多年就研究類黃酮的攝取量。”“由於目前沒有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有效藥物,通過健康飲食預防疾病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研究人員分析了六種類型的類黃酮,並將長期攝入量與以後生活中診斷出的AD和ADRD的數量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與最高攝入量(大於60%)相比,三種類黃酮攝入量低(15%或更低)發生失智的風險更高。研究的攝取分類包括:

  • 低攝取量(15%或更低)等於每月無漿果(花青素)攝取,每月大約一個半蘋果(黃酮醇),也沒有茶(類黃酮聚合物)攝取。
  • 高攝取量(60%或更高)等於每月大約7.5杯藍莓或草莓(花青素),每月8個蘋果和梨(黃酮醇)和每月19杯茶(類黃酮聚合物)。

第一作者埃斯拉·希什塔爾(Esra Shishtar)說:“茶,尤其是綠茶和莓果是類黃酮的良好來源。”埃斯拉·希什塔爾(Esra Shishtar)在研究時曾是Gerald J.和Dorothy R. Friedman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的博士學位塔夫茨大學(University of Tufts University)在USDA HNRCA的營養流行病學計劃中。“當我們查看研究結果時,我們發現攝取更多類黃酮可能從中受益最大,而攝取量卻不需要太多。每天喝一杯茶或每週吃兩到三次莓果就足夠了。”

雅克還說,50歲是首次為參與者分析數據的大致年齡,對採取正向飲食來說為時不晚,。他說:“失智症的風險實際上在70歲以上就開始增加,而要傳達的訊息是,當您接近50歲或更高齡時,如果您還沒有調整飲食的話,您應該開始考慮更健康的飲食。”

方法

為了測量類黃酮的長期攝入量,研究團隊使用了飲食調查表,該調查表由弗雷明漢心臟研究的參與者大約每四年進行一次醫學檢查,這些人是白人,大部分人經過幾代人的心臟危險因素研究疾病。

為了增加飲食資訊準確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基於以下假設:從認知狀態下降開始,飲食行為可能已經改變,並且食物調查表更可能不準確,從而從失智症診斷之前的幾年中便排除了調查表。 。

參與者來自後代世代(原始參與者的孩子),數據來自第5至9次的檢查。在研究開始時,參與者沒有AD和ADRD,及有效的食物頻率問卷當基底。類黃酮的攝取量在每次檢查時都會更新,以代表五個檢查週期內的累積平均攝取量。

研究人員將黃酮類化合物分為六種類型,並根據百分位數創建了四個攝取水平:小於或等於15%,15-30%,30-60%和大於60%。然後,他們將類黃酮的攝取類型和量與新診斷的AD和ADRD進行了比較。

該研究仍存在一些侷限性,包括使用食物頻率問卷中的自我報告食物數據,這些數據在召回時可能會出錯。該發現可推廣到歐洲血統的中年或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吸煙狀況,體能鍛鍊,體重指數和參與者飲食的總體質量等因素可能會影響結果,但研究人員在統計分析這些因素占比。由於其觀察性設計,該研究並未反映出類黃酮攝取與AD和ADRD發生之間的因果關係。

參考文獻:

Paul F Jacques, Rhoda Au, Jeffrey B Blumberg, Gail T Rogers, Esra Shishtar. Long-term dietary flavonoid intake an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and related dementias in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Cohort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0; DOI: 10.1093/ajcn/nqaa07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SU Health New Orleans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表明,長期暴露於吸入尼古丁的情況下,人體的全身循環和肺部都會增加血壓(高血壓),從而導致肺動脈高壓。該研究還發現,尼古丁誘發的肺動脈高壓伴隨著肺和心臟右下腔血管的大小,形狀和功能(重塑)變化。結果發表在2020年5月的高血壓雜誌上

儘管吸煙是發展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的最重要的單一危險因素,但尼古丁在疾病發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了解。研究人員在小鼠中使用了一種新型的尼古丁吸入模型,該模型緊密模擬人類吸煙者/電子煙使用者,研究了慢性尼古丁吸入對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發展的影響,重點是血壓和心臟重塑。

研究人員證明,吸入尼古丁最早會在接觸的第一周增加全身收縮壓和舒張壓。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健康新奧爾良醫學院藥理學教授埃里克·拉扎蒂格斯(Eric Lazartigues)指出:“這種增加是短暫的,但持續時間足以對患有心肺疾病的個人造成潛在的健康風險。

肺動脈高壓也常常與肺血管的重塑有關。研究發現表明,長期吸入尼古丁會導致先前非肌肉性肺小動脈(動脈的小分支導致毛細血管)的肌肉化,這與右心室收縮壓和肺血管阻力的增加相一致。

右心室衰竭是肺動脈高壓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發現,接觸尼古丁八週會導致右心室收縮壓明顯升高,以及壁增厚和右心室增大。

LSU健康新奧爾良醫學院生理學助理教授岳新平博士說:“有趣的是,吸入尼古丁的不良反應很大程度上被隔離到右心臟,因為我們發現左心臟重塑或蛋白質表達沒有明顯變化。

根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在美國,吸煙是可預防疾病,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2018年的數據,約有3400萬美國成年人吸煙。每天,大約有2,000名18歲以下的年輕人吸煙,而每天有300多人開始吸煙。超過1600萬人患有至少一種由吸煙引起的疾病,並且5800萬不吸煙的美國人暴露於二手煙。2017年,路易斯安那州25.2%的高中青年報告說目前正在使用任何煙草產品,包括電子煙。在路易斯安那州的高中青年中,有12.3%的人報告目前正在吸煙。

LSU健康新奧爾良醫學院生理學副教授Jason Gardner博士說:“在年輕人和年輕人中使用電子煙產品的趨勢令人恐懼。” “最近使用電子煙後引人注目的住院和死亡病例需要對吸入尼古丁輸送系統的健康影響有更深入的了解。本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尼古丁對全身和肺部血壓以及心臟重塑的不利影響。這項研究應有助於提高人們對尼古丁吸入對心肺系統不利影響的認識,並有助於製定關於電子煙的公共衛生政策。”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健康新奧爾良研究小組的成員還包括約書亞·奧克斯(Joshua Oakes)博士後博士。徐佳喜,博士,博士後;塔瑪拉·莫里斯(Tamara Morris),理學學士學位;Nicholas Fried,理學碩士,醫學博士/博士學位;夏洛特·皮爾森(Charlotte Pearson),本科生;托馬斯·洛貝爾(Thomas Lobell),碩士,研究助理;Nicholas Gilpin博士,生理學教授。

這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退伍軍人事務部的研究資助的部分支持。

參考文獻:

Joshua M. Oakes, Jiaxi Xu, Tamara M. Morris, Nicholas D. Fried, Charlotte S. Pearson, Thomas D. Lobell, Nicholas W. Gilpin, Eric Lazartigues, Jason D. Gardner, Xinping Yue. Effects of Chronic Nicotine Inhalation on Systemic and Pulmonary Blood Pressure and Righ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MiceHypertension, 2020; 75 (5): 1305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19.1460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