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溼衣服晾屋內 當心損健康

中國時報【蔡鵑如╱綜合報導】

如果家裡沒有陽台,許多人洗淨衣物後會直接把溼衣服掛在室內晾乾,或利用空調烘乾。不過醫師警告,潮溼衣物是致命黴菌孢子滋生的最佳環境,對免疫系統較不健全或嚴重氣喘患者恐將造成健康威脅。

英國曼徹斯特「國家麴菌症中心」丹寧教授的團隊指出,溼衣會使屋內溼度上升30%,正好助長黴菌孢子繁殖,而黴菌孢子對氣喘的影響更甚於塵?,其中尤以煙麴黴菌孢子最令人擔憂,因為吸入它可能導致肺部感染(如肺麴菌病),對肺和鼻竇會造成無法修補且致命的損害。

丹寧教授表示,近來臨床有愈來愈多人因吸入麴黴菌孢子而感染呼吸道與肺部疾病,研究團隊分析,這和在室內晾溼衣物有關。他說,一堆溼衣服包含近2公升的水,而這些水分都會散播在空氣中,正是麴黴菌孢子生長的理想環境。

丹寧教授指出,大多數人都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足以對抗麴黴菌,避免感染,但對氣喘患者來說,它會導致咳嗽、呼吸困難;倘若免疫系統受損,如愛滋病患、正接受癌症治療,或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可能造成肺麴菌病。

英國男子馬提爾就是受害者。43歲的他常在臥室的暖氣爐上烘乾衣服,結果吸入大量黴菌孢子,導致嚴重肺部感染。他說,醫師診斷出他有慢性肺麴菌病,開藥對抗黴菌感染後,他才開始慢慢康復。

同時,馬提爾也發現,只要他在臥室暖氣爐上烘衣服,就會狂咳不止和盜汗。經醫師提醒後,馬提爾一年來都未在室內晾溼衣,病情果然大幅改善。

 

鄭醫師補充:

最近天冷又不時會下噢,將衣服晾在外面也不容易乾,因此不少人會將衣服收到房間來晾,殊不知反而造成濕氣上升,有利黴菌生長,對某些過敏或者免疫力差的人,形成嚴重的健康威脅。

除非有獨立封閉的房間,可以用除濕機快速烘乾,否則冬天還是儘量利用烘乾機以及晴天把握時間攘易服快乾。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851908/Drying-WASHING-indoors-harm-health-Damp-environment-creates-ideal-breeding-ground-mould-spores-trigger-infections.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患學烹飪 助復健

憂鬱症或精神病患者學習烹飪,可以改善生活能力與健康。美國職能治療師卡泰拿·布朗表示,烹飪是正面活動,且可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憂鬱症或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民眾,常有過重的現象,學習料理清淡的飲食對健康也有助益。

卡泰拿·布朗指出,烹飪牽涉思考與手作,當人專注於烹飪,不容易產生負面想法,完成一道菜與他人分享也具有振奮精神的作用。美國已有一些精神疾病治療中心提供烹飪相關的職能治療課程。職能治療屬於復健治療的一種,主要在協助患者恢復生活能力。

精神疾病患者在穩定期可能仍有一些殘餘的症狀,例如社交退縮、少話等,在醫療專業評估之下,適合的患者可以嘗試進入復健體系,例如復健中心等,以進一步增強患者的社交及職業功能。

鄭醫師補充:

這是真的,學習烹飪,可以幫助當事人的感知能力,因為必須使用當事人的味覺以及嗅覺系統來文以及嘗食物的味道,多使用感知能力,能夠讓大腦思考暫時休息以及放鬆。同時,記得烹煮食物的步驟,也必須用到認知功能,因此對憂鬱症患者的復健十分有幫助。

參考文獻:

http://www.wsj.com/articles/a-road-to-mental-health-through-the-kitchen-1418059204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treating-depression-kitchen-cooking-baking-classes-can-double-therapy-31379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檢測睡眠呼吸中止 不用睡整晚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6日電)國人有逾800萬人睡覺有打呼現象,不僅影響睡眠,嚴重的甚至婚姻決裂。但到睡眠中心睡一晚的傳統檢測法,至少排隊1個月,現在有新方法,15分鐘就知道檢測結果。

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天與海昌國際公司簽約合作,將國研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開發的「睡眠障礙風險評估」技術與平台,技轉海昌國際公司,協助醫生快速評估患者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病徵與風險大小。

根據調查,導致離婚的前兩大主因是外遇及經濟問題,而「打呼」是導致婚姻決裂的第三大主因。有些人打呼聲可達80分貝,甚至還有高達111分貝,比噴射機還要吵。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表示,打呼(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重要病癥,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成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為2%至4%,推估台灣約有45萬名成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困擾。

「並不是只有男生會打呼」,他說,統計男女會打呼比率各占56%、52%;主要症狀為一個星期有3天以上打呼、白天嗜睡、或睡到一半嗆醒、口乾、夜尿等,如果不加以治療,就會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

杭良文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患者睡眠時,上呼吸道因受壓迫而窄化阻塞,使人呼吸中止,體內氧氣濃度下降、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當血氧濃度低到某一程度,大腦受刺激而不自覺驚醒,然後恢復呼吸。

他建議,如一個晚上發生30次以上的呼吸中止現象,就應檢測、診斷,並予治療。

不過,目前國內各醫院的睡眠中心床位有限,有時患者必須等待1至12個月以上才能入住接受診斷,費用從健保給付新台幣4500元到自費9000元不等,甚至有高達2萬元價位,讓患者望之卻步。

國研院計畫主持人蕭宏達研發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影像診斷平台,是首座結合影像學、計算流體力學及雲端系統三大領域的醫療技術平台,準確率達85%,目前已拿到美國和台灣專利。

蕭宏達表示,患者只需接受一次「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影像,平台即可根據呼吸道窄縮率及計算呼吸時所需壓力,將檢測時間從過去2到7天大幅縮減為15分鐘內,就可提供結果給醫生診斷參考。

他說,因為CBCT輻射劑量只有電腦斷層的6%,因此可多拍幾次,讓影像更清晰完整。1031216

 

鄭醫師補充:

睡眠檢測中最準確的檢查仍是在醫院睡一晚的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簡稱PSG)。這篇報導提到的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透過碘腦斷層影像的影像分析,計算取得相關資料,推斷睡眠呼吸中止的機率有多少,準確率達85%,好處是快(只躺15分鐘),但對放射線有疑慮以及費用等等問題,可能還是讓某些人望之卻步。

其實還有一種居家睡眠檢測,這是哈佛醫學院跨部會合作的檢查方式,藉整晚心律紀錄訊號的分析,和PSG相較,判讀出睡眠呼吸中止的準確率可以達90%的準確率,同時也可以清楚當事人的熟睡期夠不夠?淺睡期時間是否過多?醒或作夢的時間是否過長?這項檢測並沒有放線線,費用也相當低廉,對於不想到醫院睡整晚作檢測的人來說,的確可以多以考慮。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翻閱給全國醫師看的專業定期刊物台灣醫界,其中有一篇文章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力:

蝴蝶效應:腸道為生物透過腸--腦軸影響焦慮或憂鬱情緒

這是功能醫學長期以來倡導的概念,強調腸道菌叢失衡以及腸道發炎,對當事人的中樞神經,尤其是焦慮以及憂鬱情緒反應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一般專業醫師對此了解並不多,因此鮮少認為彼此有關聯,但以整合醫學觀點來說,人身上的系統是彼此關聯的,而非分開運作,各行其道。

在門診問診,我發現有焦慮或者容易憂鬱傾向的人,往往合併功能性腸胃道疾患,若能在治療中,整合腸道功能的恢復,往往能根本改善體質,協助當事人恢復更迅速。

至於腸道適合補什麼菌,才能適當刺激腸道免疫,又能直接降低身體發炎?其實現在已有直接的檢測,針對免疫系統失衡的部分,透過量身訂做益生菌來做根本體質調整,不必像以前那樣神農嘗百草,亂槍打鳥般換來換去。

參考文獻:

http://www.tma.tw/ltk/103571203.pdf#page=1&zoom=auto,-107,85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飲食減鹽份 降1/3頭痛發作機率

 

【華 人健康網記者趙萱/台北報導】「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根據台灣頭痛學會估計全國有近200萬人深受頭痛的困擾。頭痛分成兩大類,包括原發性頭痛與 續發性頭痛,原因如壓力、遺傳等。不過,國外新研究指出,飲食中若是降低鹽份攝取量,可有效減低1/3頭痛發作的機率。

低鹽飲食減頭痛 低脂飲食無幫助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研究團隊將400位實驗對象隨機分配成2組,第1組的飲食控制為低脂、低脂乳製品,以及多蔬果的健康飲食,第2組維持典型的西式飲 食,也就是相對高脂的飲食。不過兩組飲食中的鹽份量控制一樣,並分3個階段進行改變鹽份的實驗。

在第1個階段中,每日鹽份大約控制在9克,也就是一般美國人平均每日鹽份攝取量。在第2個階段時,每日鹽份減低至6克,也是目前健康膳食指南中,每日建議量的最高標準。到了第3階段時,再將鹽份降低至健康飲食的最低標準3克。

在各個階段,實驗對象必須透過問卷,記錄身體上發生的一些症狀,包含頭痛、腹脹、口乾、口渴、疲勞、輕頭暈、噁心、味覺改變等。結果令研究團隊驚訝的是,當每日鹽份攝取量由9克降低至3克時,實驗對象發生頭痛的機率竟降低了1/3。

帶領研究的勞倫斯•阿佩爾(Lawrence Appel)博士指出,以此實驗來看,頭痛與低脂飲食與否並沒有關連,但是當鈉的攝取量減少時,頭痛發作的機率卻明顯地下降了。

降低鹽份攝取 有助穩定血壓、脈壓

英國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的格雷‧麥格雷(Graham MacGregor)教授雖然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但也推測降低鹽份攝取量,可以減低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降低血壓和脈壓有關連。他表示,減少鹽份的攝取量已 被證實有助於降低血壓,對於防中風或心臟發作也有助益,不過正確降低頭痛發作的原因,尚待更多研究探討。

【健康小叮嚀】:

飲食中對於鹽份的攝取要控制,日常有一些看似無害的食物,其實在加工的過程中,已添加了許多鹽份。健康飲食應儘量避開加工食品,如湯罐頭、加工麵包、香腸、火腿、番茄醬等調味料,為身體健康把關,遠離頭痛發作的威脅

鄭醫師補充:

對經常頭痛的患者,這是一個簡單的飲食控制方式,不妨試試。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870396/Is-SALT-triggering-headaches-Cutting-intake-reduce-headaches-probably-eating-way-think.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代謝症候群 下泌尿道症狀風險降

 

法國、紐西蘭兩項研究發現,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患者很容易出現下泌尿道問題,且下泌尿道症狀往往較為頻繁、嚴重。如果透過減重手術控制體重、改善代謝症候群,下泌尿道症狀也會獲得緩解。

這些研究已發表於「國際版本─英國泌尿科期刊」(BJU International)。

所謂下泌尿道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漏尿、夜尿、常感覺尿不乾淨等,肥胖男、女很容易產生這些下泌尿道症狀。法國聖路易斯醫院研究員法蘭寇伊斯‧德斯葛蘭德錢普斯研究團隊想了解這些下泌尿道症狀是否與代謝症候群有關。

研究團隊分析四千六百六十六名男性患者健康資訊,這些人年齡介於五十五歲到一百歲。其中有百分之五十一的人患有代謝症候群,百分之四十七的人因下泌尿道症狀 接受治療。研究人員比對發現,代謝症候群與下泌尿道症狀息息相關,代謝症候群患者不但特別容易產生下泌尿道症狀,若有下泌尿道症狀,情況也較為嚴重。

研究人員認為,改變飲食習慣、規律運動或許可以幫助預防代謝症候群,進而減少下泌尿道症狀發生機率,對公眾健康有很大好處。

 

 

鄭醫師補充:

代謝症候群,代表生體的代謝出問題,導致血糖以及血脂肪的新陳代謝出現不平衡,造成身體持續的負擔與壓力。代謝症候群的人,不只是內分泌失調以及心血管健康風險提高而已,這篇研究提醒我們,生殖泌尿道的免疫功能也下降。提醒大家,維持適當的腰圍以及控制體重,是預防保健醫學相當重要的一環!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rugsupdate.com/news/view/2/1467/bariatric-surgery-treats-uti-problems-too?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betwee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everit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a 4666 European men cohort

  1. Pourya Pashootan1,
  2. Guillaume Ploussard1,
  3. Arnaud Cocaul2,
  4. Armaury de Gouvello1 and
  5. François Desgrandchamps1,*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8 DEC 2014

DOI: 10.1111/bju.12931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ju.1293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常觸塑劑 囝仔憨憨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孕婦大量暴露在常見於塑膠、化妝品和空氣清新劑中的化學物質,會傷害孩子智力。

研究發現,相較暴露於較低程度化學物質母親,暴露於較高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和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母親,所生孩子平均智商比同儕低約六分。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人員規勸孕婦限制她們對芳香產品的接觸,包括空氣清新劑和烘衣紙,避免把食物放在塑膠容器裡微波,並避開編號為三、六、七的塑膠製品,以減少後代所受的風險。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流行病學副教授法克特·利特瓦克博士(Pam Factor-Litvak)說:「美國各地孕婦幾乎天天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我們發現其中許多暴露程度類似的人,和孩子智商下降有顯著關連。」

「雖然有些法令禁止幼兒玩具含有鄰苯二甲酸酯成分,卻沒有立法管理孕婦暴露鄰苯二甲酸酯,而懷孕期間可能是寶寶腦部發育最敏感的時期。」

這項研究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ONE),是第一篇報導產前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和學齡兒童智商有關連性的研究。

研究以三二八名紐約市低收入女性和她們的孩子為調查對象。

 

鄭醫師補充:

塑化劑算是環境荷爾蒙的汙染,但容易為一般人所輕忽,而孕婦對於塑化劑的過度曝露,會增加小孩智力偏低的風險,因此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對於塑膠、化妝品以及空氣清新劑等塑化劑來源的環境汙染源,務必採取適當的隔離。不然,父母念茲在茲的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上這件事,會變成在起跑點上已經是低人一等的智力在競爭,小孩未來會相當辛苦,不是嗎?

參考文獻:

Factor-Litvak P, Insel B, Calafat AM, Liu X, Perera F, et al. (2014) Persistent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renatal Exposure to Phthalates on Child IQ at Age 7 Years. PLoS ONE 9(12): e114003. doi:10.1371/journal.pone.0114003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114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擔心多補鈣會致病 先憂不足風險

 

過去有些研究指出過度補充鈣質可能提高心肌梗塞機率,坊間也盛傳攝取過多鈣片反傷身,因而造成民眾對鈣質攝取產生疑慮!對此,澳洲知名內分泌免疫教授RichardPrince駁斥這項傳聞,於近期舉辦的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研討會上,發表針對鈣片與停經後婦女心血管疾病相關性所做的18份研究整合分析指出,鈣質與停經後婦女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他補充,每日攝取鈣質大於1,000毫克及400國際單位(IU)維生素D,比平日沒有習慣攝取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可能更低。

對於過度補充鈣質可能提高心肌梗塞機率,RichardPrince解釋,這些研究中有三項疑慮,第一是統計數據、第二是針對心絞痛的病因歸納及解讀不夠完整、第三則是結論不夠明確。事實上,根據Prince研究團隊10多年來收集各國報告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皆顯示鈣片攝取不會增加年長婦女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有關攝取鈣片與心血管鈣化有關的謬誤傳聞,中華民國骨鬆醫學會理事長陳芳萍醫師解釋,可能與患者本身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有關,血管發炎進而產生血管鈣化現象,呼籲民眾不要過度恐慌。

對於鈣補太多可能造成疾病風險,RichardPrince說:「應先擔心鈣質攝取不足。」他強調,若鈣太少或太多都會影響身體正常控制能力,導致血中鈣濃度發生變化。當血液中鈣濃度過低時,骨骼內的鈣會被提取到血液中,以維持血液中的鈣濃度;若此情況持續發生,骨骼容易變得疏鬆、脆弱甚至引發折斷危機。

而國人平均每日鈣質攝取量,男性為612毫克,女性563毫克,都不及衛生福利部每日建議的攝取量1,000毫克,若鈣質攝取不足,恐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萍表示,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外食族及高齡長者,更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族群!

醫師建議婦女應補充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才是保健骨骼根本之道;同時建議民眾每年可固定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當身體缺乏時,鈣質的攝取還是以天然食物為主,鈣片補充為輔。

鄭醫師補充:

要預防骨質疏鬆,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以外,鎂以及膠原蛋白的補充也不能輕忽。鈣鎂的補充比例如果可以以用2:1來補充的話,吸收效果會更加。

一般來說,國人鈣質的補充份量還是不及每日建議補充的低標,提醒大家還是先把攝取量先趕上比較妥當。要知道體內的鈣質是否充足?鎂是否夠不夠?維生素D是否達標?也有相關客觀檢測可以直接告訴當事人,不必猜謎。

參考文獻:

Consensus of Official Position of IOF/ISCD FRAX Initiatives in Asia-Pacific Region

Wu, Chih-Hsing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Densitometry , Volume 17 , Issue 1 , 150 - 155

http://www.clinicaldensitometry.com/article/S1094-6950(13)00118-2/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癲前症孕婦生的孩子 自閉症機率高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人員指出,孕婦罹患子癲前症生下的孩子日後出現自閉症的機率較高。研究人員調查一千名二至三歲幼童及其母親,發現患有子癲前症的產婦,所懷的孩童日後出現自閉症風險高出一般人的兩倍。婦產科醫師提醒,懷孕婦女血壓上升、出現蛋白尿,可能罹患子癲前症。尤其懷孕二十周以後的血壓上升同時有全身性水腫,疑有蛋白尿的婦女須積極就醫,以釐清病情。

醫師指出,患者由於血壓升高,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過多的水分滯留組織中造成全身水腫。但子癲前症水腫分布在全身,尤其是臉、手部,而且不會因姿勢改變而消失。除了血壓上升、蛋白尿、全身性水腫以外,患者也可能出現血液及凝血因子方面的病變,甚至會出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

在腎臟方面,醫師表示,子癲前症的患者除了出現蛋白尿以外,腎臟血流、腎小球過濾速率也會降低,血中的尿酸、尿中氮素的濃度上升。在肝臟方面,最常見的是肝功能指數、高膽血紅素的上升,在嚴重的患者甚至會有肝臟破裂的現象。在視力方面,上升的血壓可能造成眼底的病變,引起視力糢糊,甚至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造成視力障礙。

 

鄭醫師補充: 

基本上,子癲前症就是孕婦懷孕時,出現血壓過高的種種併發症,由於這種狀況對於妊娠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出現,務必積極處哩,否則可能同時危及胎兒以及母親生命安全,而且也容易造成小孩日後發展以及自閉症罹患風險。

 之前類似的研究顯示,子癲前症的孕婦生的小孩,體重、頭圍(與智力發展有關)以及神經發展都會受影響: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936906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Walker CK, Krakowiak P, Baker A, Hansen RL, Ozonoff S, Hertz-Picciotto I. Preeclampsia, Placental Insufficiency,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or Developmental Delay. JAMA Pediatr.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08, 2014.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4.2645.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02078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受打擾 增失智風險

睡眠品質不好,可能增加失智風險。美國最新研究,健康年長者如果睡眠品質不好、沒有獲得充分休息,常感覺昏昏欲睡,大腦會堆積較多的「類澱粉樣蛋白」(Amyloid)。當類澱粉樣蛋白濃度增加,罹阿茲海默症風險就會上升。

這項研究於昨(九)日發表於美國神經精神藥理學醫學會年會。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睡眠受干擾真的會造成類澱粉樣蛋白堆積,及早展開治療、改善睡眠品質或許能幫助預防老年認知功能缺損問題。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睡眠的重要性,一旦睡眠不足、睡眠受到剝奪,就可能影響大腦功能。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和認知功能障礙有關,當睡眠呼吸中止症沒妥善治療、睡眠受干擾,阿茲海默症症狀就會更嚴重,認知缺損情況會更為惡化。

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研究團隊使用正子電腦斷層掃瞄觀察受試者大腦的類澱粉樣蛋白堆積情況。此外,參與研究者必須填寫問卷,讓研究人員了解其睡眠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常感覺昏昏欲睡、睡不好的人,大腦緣上回、眼眶額葉皮質部位往往累積較多類澱粉樣蛋白。這些類澱粉樣蛋白,就很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病程。研究人員指出,對於睡眠品質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係,目前要下定論稍嫌過早。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改善睡眠品質是否能幫助預防大腦阿茲海默症病變。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睡眠不佳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或者有失智症傾向的人,睡眠狀態就不好?這項研究無法說明孰因塾果,但無論如何都提醒我們:睡眠品質很重要,睡眠不好,可能是神經退化的指標或者是神經系統的壓力增加,因此有睡眠品質不佳的人,務必找出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其中提到的睡眠呼吸中止,不難偵測,也容易處理以及改善,因為相關的檢測以及改善之道資源都不難取得。長期服用安眠藥物,除了會惡化睡眠呼吸中止(如果當事人有此困擾),也會導致記憶力減退,得失難估。根本解決睡眠根源,恢復正常睡眠機制,遠離失眠,才是安全的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866351/Sleepy-Alzheimer-s-People-drowsy-day-higher-level-protein-linked-condition.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充維生素C可舒緩氧化症狀

有些人運動後會產生支氣管收縮或一些呼吸道症狀,呼吸變得比較不順暢。國外最新研究發現,維生素C或許可以幫助這些族群減緩運動所引起的呼吸道症狀。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過敏、氣喘與臨床免疫學」期刊。

運動的時候,體內氧化壓力指標會跟著上升,有些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以縮減氧化壓力指標上升幅度。此外,維生素C也與前列腺素、一些激素代謝有關,在這些激素作用下,便可能引起運動相關支氣管收縮症狀。

有一項數據分析研究顯示,當一個人會因運動產生支氣管收縮症狀,運動後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就會下降。醫療人員常用運動後第一秒用力呼氣量檢測患者是否有運動引發支氣管收縮症狀;「用力呼氣氣流」(FEF)也可用來觀察。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員哈瑞‧赫米拉進行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以幫助減緩運動所造成的支氣管收縮症狀。研究涵括十二名氣喘患者,這些患者平均年齡二十六歲。研究人員以維生素C、安慰劑做實驗,測量這些人運動前後呼吸指標。結果顯示,攝取維生素C的人運動後呼吸變得較為順暢。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C原本就是抗氧化物質,同時也是抗過敏的優質營養來源,然而維生素C要有效,必須使用足夠劑量才行一般建議用量的250或者500毫克,難以達到這些功效,提醒大家留意,維生素要達到所謂的治療效果,劑量是關鍵。

 

參考文獻:

 

Harri Hemil. The effect of vitamin C on bronchoconstriction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caused by exercise: a review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llergy, Asthma & Clinical Immunology, 2014; 10 (1): 58 DOI: 10.1186/1710-1492-10-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年益壽!研究:地中海飲食能減緩基因衰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地中海飲食一直以來都與健康息息相關,除了廣為人知的瘦身,還包括可降低罹患慢性病、心臟病的風險,現在可能還多了一項好處那就是延年益壽。因為據《英國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中的蔬菜、橄欖油、新鮮魚類和水果的搭配,可阻止年齡增長所帶來的基因衰老。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針對近5000名護士的進行了10多年的健康追蹤研究,以抽血檢驗代表身體老化程度的白血球基因「端粒」長度。結果顯示,長年以地中海飲食的受試者,端粒普遍較長,體內細胞衰老程度慢於其他人。

雖有助保持基因健康 但均衡飲食才是王道

提到地中海飲食,經常讓人聯想到「有利於健康」,比如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截至目前的研究,雖然尚未表明是什麼物質使得地中海飲食有這樣的作用。但是與紅肉、動物脂肪等相比,地中海飲食當中含有大量的新鮮蔬果、魚類和白肉都對人體健康有益。

且過去的研究已證實,這些富含維他命的食物,有利於減少壓力對人體組織和細胞所造成的傷害。再加上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地中海飲食還有助於保持基因健康。不過專家也強調,此結果並不表示某單一的飲食習慣是最好的,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鄭醫師補充:

地中海飲食對於健康的幫助,我在部落格已多次PO文探討過,這次美國的研究報導直接針對老化的機制來做研究,也就是染色體的端粒。

般來說,染色體端粒越長,細胞可以複製的次數越多,壽命越長。反之,端粒越短,能夠複製的次數較少,壽命越短。

海飲食以大量的蔬果、橄欖油、葡萄酒以及白肉為主,建議大家可以日常生活飲食中,加入較多的蔬果,肉類來源如要攝取以白肉為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好也能加強攝取。

參考文獻:

Crous-Bou Marta, Fung Teresa T, Prescott Jennifer, Julin Bettina, Du Mengmeng, Sun Qi et al. Mediterranean diet and telomere length in Nurses’ Health Study: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http://www.bmj.com/content/349/bmj.g66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談話療法 有助降自殺率

(中央社俄勒岡州波特蘭2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網路新聞媒體OREGONLIVE報導,歐洲研究人員長期追蹤有自殺未遂經驗的民眾後發現,談話療法有助預防自我傷害。

研究人員調查丹麥2萬3000名自殺未遂者,其中近5700人於1992年到2010年間受惠於丹麥各地自殺心理治療診所的協助,其餘人沒有。

經過20年的後續追蹤,研究人員發現,接受心理治療的民眾進展好過沒有接受治療的人,自殘風險較低,自殺率也低26%。

研究結果刊登在今天出版的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精神醫學」(Lancet Psychiatry)。

 

 

鄭醫師補充:

心靈累積的壓力,會造成當事人長期的自我否定或者是厭惡感,進而影響所有的神經生理反應,若能透過專業的傾聽以及諮詢,可以幫助當事人減少心理壓力並找出相關的應對方式,如提供諮詢的專業人士能引導當事人處理潛意識的深層壓力,預防自傷和自殺的效果會更加,在臨床上這是可以被反覆驗證而且存在的事實。

參考文獻:

Annette Erlangsen, Bertel Dam Lind, Elizabeth A Stuart, Ping Qin, Elsebeth Stenager, Kim Juul Larsen, August Wang, Marianne Hvid, Ann Colleen Nielsen, Christian Møller Pedersen, Jan-Henrik Winsløv, Charlotte Langhoff, Charlotte Mühlmann and Merete Nordentoft. Short and long term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therapy provided to persons after deliberate self-harm: a register-based, nationwide multicentre study using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he Lancet Psychiatry, November 2014 DOI: 10.1016/S2215-0366(14)0008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藥聞-更年期後罹乳癌風險增3成

 

中國時報【廖?玉】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英國最新研究指出,中年婦女應留心裙子的尺寸變化,如果裙子尺寸變大1號,更年期之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會增逾3成。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追蹤9萬2834名50歲至69歲的英國婦女,詢問她們的身高、體重、生活方式、生育史、目前的裙子尺寸、20歲出頭時的裙子尺寸、卵巢癌與乳癌的家族病史、吸菸與飲酒習慣、是否正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追蹤時間長達3年。這3年間,1090位受訪者罹患乳癌。

結果發現,女性在25歲過後到更年期過後的這段期間,如果裙子尺寸每隔10年就大1號,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33%,如果大2號,風險則增加77%。

肥胖是已知的罹癌風險因素,腰圍變粗可能是乳癌風險警訊,裙子尺寸可衡量腹部肥胖程度與新陳代謝症候群,這2者與乳癌風險息息相關。

英國乳癌慈善機構「突破乳癌」研究副主任文森表示:「改變生活方式可預防4成乳癌,包括定期運動及維持健康體重等。」他也指出:「這篇研究強調如何簡單監控隨著時間增加的體重,比起BMI,女性比較可能記住年輕時的裙子尺寸。」

但研究人員也坦承,這項研究有其限制,那就是女性能否準確記住年輕時的裙子尺寸。英國癌症研究協會專家史坦斯菲爾德說:「藉著觀察裙子尺寸來讓女性瞭解這一點確實有趣,但知道自己是否過胖更重要。」

他說:「證據指出,降低乳癌風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維持健康體重,尤其是更年期後,還有要盡量多運動,減少飲酒量。」

這篇研究發表於最新的《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鄭醫師補充:

裙子尺寸越換越大,就是肥胖導致。身體的脂肪細胞會增加雌激素的合成,雌激素過度刺激,乳癌風險增加,因此肥胖是乳癌的危險因子,早有定論!

建議中年婦女要做好體重控制,降低乳癌罹患風險。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of skirt size and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risk in older women: a cohort study within the UK Collaborative Trial of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UKCTOCS)

  • Evangelia-Ourania Fourkala,
  • Matthew Burnell,
  • Catherine Cox,
  • Andy Ryan,
  • Laura Currin Salter,
  • Aleksandra Gentry-Maharaj,
  • Mahesh Parmar,
  • Ian Jacobs,
  • Usha Menon

BMJ Open 2014;4:9 e005400 doi:10.1136/bmjopen-2014-005400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4/9/e005400.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可能造成情感描述困難

你會喝咖啡提振精神,甚至振奮一下自己以面對重要會議嗎?研究發現這招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用,有些人甚至會有反效果。而如果發現自己在表達一些情緒或感受別人情緒時發生困難,也許跟你咖啡喝太多有關。

狂嗑咖啡 你可能述情困難

「述情障礙」(Alexithymia)從中文字面意義來看也不算太難懂:對於描述或感受自己的情緒感到困難,例如情緒上是悲傷,但會說覺得胃痛。其他特徵包括缺乏幻想,很實際的思維方式,具體、缺乏象徵的元素等。澳洲龐德大學心理學家Mike Lyvers進行一項研究,想要瞭解喝咖啡與述情障礙之間是否有所關連。他們找來106位大學生,收集他們喝咖啡的習慣資訊,同時也請他們填寫一系列問卷。

雖然述情障礙是跟基因或環境因素有關還未有確切定論,但是研究團隊卻發現這種疾病與喝咖啡高度相關,甚至可以說,是因為述情障礙造就了嗑咖啡的生活習慣。根據研究結果,問卷顯示述情障礙成份愈高的受試者,每日攝取的咖啡因量是其他人兩倍以上;有述情障礙的受試者每日平均攝取約500毫克咖啡因,換算大約是三杯半咖啡。研究團隊認為對於咖啡因的渴望可能來自於咖啡因讓人認知功能增強的特性,但相對地也會提高焦慮感,後者正是述情障礙者所困擾的。

Lyvers表示,很多酒精或藥物成癮者都有述情障礙,治療效果往往也不好,如果能瞭解諸如酒精、咖啡因等可以改變心理的物質與述情障礙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研究刊登在「精神藥品期刊」(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狂嗑咖啡因為你的基因?

Lyvers或許可以經由另一份研究獲得一些線索。一份分析了12萬喝咖啡人們資料的研究發現,在人類基因組中,有八處跟愛喝咖啡有關,其中又有六處是首次發現與人類喝飲料的相關行為有關。這項發現可以或許可以說明咖啡因是如何影響人們忘不了咖啡,或許也能解釋為何攝取了等量的咖啡,人們卻會有不同的反應。

這份刊登在「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的研究,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收集了之前28項研究,共九萬份歐洲裔後代人們的資料,尋找跟喝咖啡有關的「單核?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一種因為DNA單一鹼基的變化可以造成的多樣性變化。

接著,他們又分別拿三萬份跟八千份歐洲裔與非裔美國人進行研究,針對兩個會影響處理咖啡因的基因比對,結果發現喝愈多咖啡的人,這兩個基因的「單核?酸多態性」就愈多。他們接著發現另外兩個基因對於咖啡因如何影響大腦積極強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還發現另一處跟處理葡萄糖與脂肪相關的基因,如果喝愈多咖啡,這個地方的改變就愈多,也能夠影響大腦對咖啡因的反應。

研究者說,這項結果可以支持他們對於身體代謝及咖啡因造成的神經活動機制的想法,對喝咖啡的習慣造成的影響,同時也能解釋不同人之間喝咖啡習慣不同的原因。

性格內向者不適合喝咖啡振奮自己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在面對諸如大型會議等很有挑戰性的場合,可能會先喝杯咖啡來提振精神、培養鬥志與信心,但研究卻顯示效果其實是相反的。美國一本書「我,我自己與我們」(Me,Myself,and Us)的作者Brian Little說,這個招數對外向的人有效,會議的性質如果是跟「量」有關係的話,效果也不錯,例如是開預算會議或資料分析等。

他表示,面對環境,外向者與內向者的腦部反應模式不同,外向者一開始大致都處於低於最佳狀態的水準,喝咖啡可以讓他們達到最佳表現;內向者一開始的狀態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一旦喝了咖啡,表現就開始下降。因此他建議,面對挑戰,內向者還是先別喝咖啡了,「不然換成一杯不含咖啡因的茶也是可以。」

  

鄭醫師補充:

這篇的標題,可以試著改成有情感敘述困難的人,咖啡會喝得比較多。而咖啡這種中樞神經興奮劑有助於提升認知功能,突破相關的障礙。

參考文獻:

1.Lyvers M, Duric N & Thorberg FA (2014). Caffeine use and alexithymia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46 (4) 340-6. PMID: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188705

2.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abs/mp2014107a.html

此外,要當眾作報告,內向者不適合喝咖啡,外向的人則可以透過咖啡來提升表現!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