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 能改變腦部運作

美國亞特蘭大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研究人員招募二十一名學生讀小說「龐貝」(Pompeii),連續十九天檢測他們的腦部變化,發現讀小說能改變腦部運作數日。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些科學家說,常言道閱讀小說能讓人置身主角所處的世界,但研究發現,讀小說或許也能讓人的身體感同身受。

他們說,人們最愛讀的書能創造出「身體記憶」(muscle memory),意思是人們可能會模仿一個書中人物的行動或生命中的抉擇。

這項研究刊登在「腦連接」期刊(Brain Connectivity)上,結果顯示腦部運作的變化在讀完小說後會持續至少五天,研究人員表示,有可能持續更久。

讀小說時,腦部受影響最大的部位是左大腦皮層顳葉,這部位與語言感受性有關。

但受影響的也包括腦部連接思考和行動的功能,例如當一個人想到跑步和他要去跑步。

文學世界中有許許多多改變生命的名著,神經科學家柏恩斯(Gregory Berns)說:「敘事(說故事)形塑我們的生活,在某些情況下有助於界定一個人。我們想瞭解故事如何進入你的腦子,及故事對腦部的影響。」

研究人員說,偉大故事具有在腦中創造「身體記憶」的能力。

柏恩斯說:「我們發現,跟身體感受和運動系統有關的神經變化顯示,讀小說能使讀者轉化為主角的身體。」

「我們已知道,好故事能讓你在想像上『感同身受』。現在我們見到的是,可能真的產生若干生理變化。」

他說:「這些神經變化會維持多久,目前仍待討論。但我們隨機選一本小說就發現了持續好幾天的影響,顯示人們最喜愛的小說當然應該會對腦部生理造成更大更久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讀小說需要融入情境,尤其是有關語言感受性的大腦區域。同時在感同身受時,腦部生理的變化的影響已經證實確實存在,因此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包含讀小說),一直持續到老,對於大腦的發育以及防止大腦退化應該都有幫助。

參考文獻: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a Novel on Connectivity in the Brain                   

To cite this article:
BernsGregory S., BlaineKristina, PrietulaMichael J., and PyeBrandon E.. Brain Connectivity.

2013,3(6): 590-600.

doi:10.1089/brain.2013.0166.   

 

Published in Volume: 3 Issue 6: December 9, 2013
Online Ahead of Print: October 9, 2013
Online Ahead of Editing: August 29, 2013

http://online.liebertpub.com/doi/abs/10.1089/brain.2013.016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好膽固醇 也會阻塞血管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好膽固醇未必都對身體有益!美國心臟醫療重鎮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團隊發表於頂尖期刊《自然:醫學》的研究指出,過去被認為負責「清運」血液中多餘膽固醇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會在被氧化後堆積於血管內壁,長期恐致血管阻塞。研究人員表示,民眾有必要修正高密度脂蛋白對健康有益無害的觀念,在營養攝取仍以少油及低脂為宜。

過去多項研究證實,負責將膽固醇自肝臟運往身體各部位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會在血液輸送過程中逐漸堆積於血管壁,造成血管阻塞,引發心臟病或中風,是一種「壞」膽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係將膽固醇運送至肝臟,透過膽汁及消化道排出體外,因而被視為「好」膽固醇。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團隊在血管有「粥狀動脈硬化」現象患者的檢體中,發現一種特殊的「氧化」高密度脂蛋白,在正常人血液中含量極低,但在患者粥狀動脈硬化的部位則占了20%,這類氧化高密度脂蛋白會像低密度脂蛋白一樣堆積在血管壁,不僅失去運送膽固醇的功能,還會釋放某些「發炎物質」,造成血管壁細胞發炎,甚至受損。

主導實驗的研究員史丹利哈森表示,過去認為體內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越高越健康的觀念未必全然正確,因為研究人員比對6百多名受試者血液檢體中氧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後發現,氧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偏高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及中風的比例都較高;英國心臟基金會的夏儂阿默伊斯解釋,當高密度脂蛋白堆積在血管中,卻失去原本功能時,對人體相對就變得有害。

哈森強調,未來臨床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時,應將高密度脂蛋白納入檢驗項目,而在降血脂藥物設計方面,也必須設法阻擋高密度脂蛋白過度形成;另一方面,過去普遍認為可藉由改變攝取油脂種類,以調整體內膽固醇比例,因此專家多建議食用橄欖油或深海魚油等油脂,哈森則認為,只要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濃度維持在男性每100毫升40毫克、女性50毫克以上即可,不宜過度攝取。

 

 

鄭醫師補充:

結論就是膽固醇不宜過高,不管好的膽固醇(HDL)或者不好的膽固醇(LDL),對於動脈硬化都有風險,LDL的風險較為直接,HDL一直很高,仍然潛藏血管硬化的風險,這是非常新的觀念,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因此不管好的或者不好的膽固醇過高,還是要想辦法降到可以接受的安全範圍內為宜。

參考文獻:

                             26 January 2014

An abundant dysfunctional apolipoprotein A1 in human atheroma

Nature Medicine doi:10.1038/nm.3459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3459.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腎有重金屬、檳榔、菸、禁用草藥

腎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減少環境毒素暴露。三軍總醫院醫療副院長,腎臟科教授林石化表示,重金屬、檳榔,菸、部分化學藥物,部分禁用草藥都是常見的傷腎因素。

林石化教授提醒,重金屬鉛存在於豬大骨、部分玩具、吸管及自來水中,鉛在腎臟累積會造成腎間質纖維化、腎絲球硬化、壞死。鉛沒有所謂的安全濃度,只能盡量減少接觸,尤其是腎病病人,建議避免接觸顏色鮮豔的玩具及糖果。汞對腎小管有毒性,會造成腎小管壞死而造成急性腎衰竭。鎘的汙染源主要來自海產、米、根莖類,由消化道吸收後主要經腎由尿液排出,因此引起腎小管病變及腎絲球壞死。

檳榔中的石灰含交感及副交感神經興奮劑,讓腎臟過濾功能過快而造成功能上的傷害,而石灰中的乳鹼會讓腎臟鈣化,會造成慢性腎炎。而檳榔中的檳榔子含有脂肪及醣類,多吃會造成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而這些都是造成腎臟病危險因素。

抽菸亦傷害腎小管、惡化蛋白尿、加速腎絲球過濾率下降的速度。菸草中的重金屬及吸菸所造成的缺氧、血管收縮、高血壓及發炎反應都會對腎臟血管、腎絲球造成傷害及發炎。

除了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避免腎功能損傷的要訣是儘量避免腎毒性抗生素、某些顯影劑、止痛藥,不明草藥等。至於經醫師處方的降血壓藥、降血糖藥,一般來說並無傷腎的問題,反而控制疾病,延緩或避免腎功能惡化。

醫師指出,無論針劑或口服的止痛劑,短期必要性的使用無需擔心,但長期使用需與醫師討論,因長期使用止痛藥,嚴重傷害腎臟。

而天然的藥材在使用上也需謹慎,需諮詢中醫師。如果不是細菌感染症,也別任意服用抗生素。

醫師指出,有很多人生病時經常行購買成藥或抗生素及不明草藥服用,有些抗生素過量時會妨礙腎臟的功能,利尿劑尤其更不可私自服用。

已禁用的含馬兜鈴酸草藥也直接損傷腎臟,初期症狀表現常見貧血。

例如一位年輕女性主訴頭暈、四肢無力,經檢查被發現嚴重貧血,血紅素極低,肌酸酐尿素氮偏高,經一系列詳細檢查,並無腸胃出血,唯一很特殊的病史為使用草藥數月。

做腎臟切片檢查證實為腎病變,此病患在半年內就因快速腎衰而開始接受透析治療,兩年後,腎臟還長出移形細胞癌而接受腎臟輸尿管全摘除手術。

 

 

鄭醫師補充:

環境毒素,尤其是重金屬會傷腎,過去我在部落格曾多次PO文提醒大家,這篇報導詳細列出傷腎的環境毒素以及可能造成腎損傷的抗生素、止痛藥以及草藥等等。值得大家細讀以及留意。

參考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555094

重金屬殘留或者累積量過高,可以透過螯合劑來幫助排除,預防相關疾病: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890877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科學-白日夢冒險王 痛覺敏銳度高

中國時報【廖綉玉╱綜合報導】

現實生活的壓力讓你也想成為「白日夢冒險王」嗎?美國最新研究指出,比起做事專心的人,平常愛做白日夢的人擁有較敏銳的痛覺,這是大腦結構的差異使然。這也是科學家首度指出,腦中幻想會影響肉體的痛覺敏銳程度。

這項研究,是由北卡羅萊納州「威克森林浸信醫學中心」神經生物學專家柯希爾教授主持。研究團隊找來116位健康受試者,先讓他們手臂或腿部的小塊皮膚,感受華氏120度(約攝氏49度)的溫度,再請他們評定痛覺程度,並用磁振造影掃描他們的腦部。

研究結果發現,主掌思考與注意力控制的腦區灰質多寡,與痛覺的敏銳程度相關,灰質愈少的人對於疼痛的感受就愈敏銳,而愛做白日夢的人在這些腦區的灰質較少。這篇研究發表於科學期刊《疼痛》最新一期線上版。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腦區包括後扣帶腦皮質、楔前葉、後頂葉皮質區,同屬於大腦預設模式網路的一部分,這項預設模式網路又與腦中幻想活動息息相關。

柯希爾教授說:「後頂葉皮質區深深影響人的注意力,如果一個人做事能夠專注,此人也能控制疼痛的感受。」他還表示,這項腦部結構差異的研究可替疼痛的診斷、分類、治療及預防方法的發展提供基礎。

 

 

 

鄭醫師補充:

白日夢冒險王,不見得是心理壓力大,導致當事人愛幻想,容易分神或者愛幻想的人,本身就有這種體質或者性格。

理性邏輯思考為主,專注力較高的人,一般對身體感覺或者感受比較不敏感,愛幻想的人具藝術家或者音樂家氣質,敏感度高,自然對痛覺反應也比較敏感。

參考文獻:

Pain sensitivity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grey matter density in the brain

Nichole M. Emerson, Fadel Zeidan, Oleg V. Lobanov, Morten S. Hadsel, Katherine T. Martucci, Alexandre S. Quevedo, Christopher J. Starr, Hadas Nahman-Averbuch, Irit Weissman-Fogel, Yelena Granovsky, David Yarnitsky, Robert C. Coghill

PAIN - 12 December 2013 (10.1016/j.pain.2013.12.004)

http://www.painjournalonline.com/article/S0304-3959(13)00641-6/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取過多的鈣 將導致腎臟和心臟問題

因此,建議民眾每日攝取的鈣約1000毫克,但如果是9至18歲的青少年兒童,和孕婦或是在哺乳期間的母親,及51歲以上的更年期婦女和7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攝取則可攝取1300毫克。

因為身體一次只能處理600毫克的鈣,過多的鈣質會跑到血液中,經過腎臟過濾最終由尿液排出,但這個過程中鈣質便會積累在腎臟內,導致腎結石。過量的鈣質不僅會造成腎結石問題,現在更出現心臟問題。


牛奶是美國人最愛的飲品之一,也是大部分人認為的補鈣最佳管道,但問題是過多的鈣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不好的。因為過多的鈣會刺激心臟導致冠狀動脈硬化。雖然不是對每個人的健康都產生影響,但對心臟不好的人來說,卻會因此加重病情。


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也建議,平常如需要吃含鈣的保健食品,適度就好。不然也可從天然食物當中攝取,包括堅果類、甘藍菜、黑芝麻、小魚干等都將是不錯的健康選擇。

 

 

 


鄭醫師補充:


一般人想知道自己每天攝取的鈣質到底夠不夠或者過量,很難藉由食物來源做精確計算,當然如果是攝取營養補充品,可以由產品標示明確得知自己攝取量有多少。然而身體攝取的鈣質到底過多或者不足,真正想了解,還是要藉由相關檢測來看比較清楚。


根據臨床檢測結果,其實大部分的人都蠻缺鈣的。根據調查,一般美國人平均每天攝取的鈣質平均約500到600毫克,距離每日建議最低攝取量的800-1200毫克都還有一段距離。想要讓鈣吸收更好,建議讓鎂鈣保持1比2的比例來吸收效果更佳。至於尿路結石的預防,可以考慮攝取足夠的B6,根據動物實驗發現,B6攝取不足,容易產生腎結石。


補鈣太多,如何有動脈硬化扯上關係粥狀動脈硬化斑塊中有鈣離子沉積,一般抗氧化物質或者優質脂肪來源都不能起作用,國外研究發現動脈的鈣粒子粥狀硬化斑塊,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靠螯合療法,也就是一般用於治療重金屬累積過量的螯合劑才能把動脈硬化斑塊的鈣離子移除,讓動脈硬化斑塊鬆動,再由抗氧化物質以及優質脂肪來協助動脈硬化斑塊的移除,真正讓血管彈性回復,幫助血壓控制更容易。


這裡提到的螯合療法不見得非得花大錢從靜脈注射,口服治療也能達到相仿的效果!


上述報導提到的相關研究可以參閱以下原文資料連結:


http://heart.bmj.com/content/98/12/920.full


http://www.niams.nih.gov/health_info/bone/bone_health/nutrition/


http://orthomolecular.org/library/jom/1989/pdf/1989-v04n02-p091.pdf


http://www.highbloodpressuremed.com/oral-chelation-for-high-blood-pressure.html



圖示說明:在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過程中,中期時已開始形成鈣離子硬化斑塊!動脈硬化斑塊的清除可以藉由螯合療法去除鈣離子斑塊而達到效果。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蟲劑DDT恐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法新社華盛頓27日電)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阿茲海默症患者體內的殺蟲劑DDT化學殘留,高於沒患病的年長人士。

美國在1972年開始逐步淘汰DDT,但全球其他地區仍使用,且全球多個衛生單位認為,DDT是對抗瘧疾的重要工具。

研究人員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體內DDT代謝物DDE的濃度,是非患者的近4倍。

研究對象是86名平均年齡74歲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與79名年長者。研究發現,DDE濃度較高,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也會增加近4倍。

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JAMANeurology)。

不過外部專家表示,樣本數不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的症病風險也和殺蟲劑曝露有關。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失智症和巴金森症的危險因子類似,其他像是重金屬累積過量或者是能量代謝問題等等,只是影響大腦的區域不一樣而已。

因此,預防以及改善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最好也能把這些危險因子一起透過功能醫學檢測以及相關調整方式一起配合,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Richardson JR, Roy A, Shalat SL, et al. Elevated Serum Pesticide Levels and Risk for Alzheimer Disease. JAMA Neurol. 2014;():. doi:10.1001/jamaneurol.2013.6030.

http://archneur.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16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2週咳不停 糖漿別喝上癮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6日電)這一波流感疫情,大多數病患咳嗽不止,門診醫師也發現病患把止咳藥水當糖水天天喝,不但會喝上癮,還可能而掩蓋病因。

台北中山醫院感染科謝從閭醫師表示,最近2到3週,診間的咳嗽聲從開診到門診結束幾乎沒停過,有咳嗽症狀的患者比1個多月前激增近5成,許多患者都要求鎮咳藥水或止咳藥,甚至希望醫生多開幾瓶藥水,也有不少人一咳嗽就猛喝感冒糖漿,令人擔心會喝上癮。

「咳嗽別急著止咳」,謝從閭強調,有一名70歲老翁,3個月來咳嗽不止, X光檢查顯示胸腔一片霧茫茫,疑似罹患肺癌或肺結核,到另一家醫院尋求第二意見時,發現過度服用止咳藥,痰排不出,累積造成肺部積痰阻塞,才會X光狀似罹癌。

一名61歲婦女飽受咳嗽及氣喘之苦,不時會咳到嘔吐或尿失禁,去年底因嚴重咳嗽,走路、走路都困難,經感染科醫師做了痰染色顯微鏡檢查,認為是非典型性感染,導致氣管收縮引發氣喘,經適當藥物治療後,才逐漸改善咳嗽困擾。

台語俚語「先生驚治嗽」,謝從閭說,咳嗽是呼吸道受到刺激的反射反應,目的是排出異物、髒東西,維持呼吸道通暢與乾淨,許多呼吸道感染都會引起咳嗽,包括季節性流感、新型禽流感、肺結核,還有更多細菌感染,另外非典型的感染、過敏氣喘等疾病,也會以咳嗽來表現。

謝從閭指出,止咳藥物或糖漿只可以潤喉,無法真正止咳,許多止咳藥物大多含有可待因,直接作用在腦部的咳嗽中樞,降低呼吸道黏膜對外來刺激物質的敏感度,減少咳嗽反射動作的產生。目前可待因在台灣屬管制藥品,屬於具有成癮性的止咳藥物,要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

他表示,痰咳不出來才糟糕,可能引發肺炎、肺膿瘍、敗血症、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大多數的類流感症狀都會自然痊癒,症狀不會超過2週,如果超過2週,不要再吃止咳藥,就要請專科醫師診治。1030126

 

 

鄭醫師補充:

感冒糖漿或者止咳藥水,裡面含可待因,這是結構類似嗎啡的管制藥品,持續服用,容易產生依賴以及上癮,何況,咳嗽是身體自然機制,咳代表身體想排異物或者是痰,排不出來造成肺部淤積,情況更慘。這個道理跟腹瀉不能隨便止瀉的道理一樣。

一直咳也不是辦法,一般感冒或者過敏引發的咳嗽,可以考慮一種非藥物療法:高劑量的維生素C,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拒絕庸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男人較女人健忘 原因待解

【台灣醒報記者李慕義綜合報導】「你又忘記我的生日了!」這是許多電視節目喜歡揶揄老公忘記老婆生日或結婚周年紀念日的經典橋段。挪威科技大學的研究發現,無論年齡,男人的確比女人健忘,只是目前的研究仍無法對原因做出解釋。

研究指出,相較於女性,男性更易心不在焉,導致任何年齡階段的男人,都顯得比女人更加健忘。「我們很驚訝地發現男性比女性健忘。」挪威科技大學賀門教授表示,研究清楚地指出無論男性是30歲或是60歲,都比同年齡的女性來得健忘。

本研究共有4萬8千位參與者,賀門教授的研究團隊詢問參與者他們忘記日期、姓名的頻率,以及可以記得上一段對話的多少細節,結果有9成的研究問題都顯示出男性對於記憶這些細節確有困難。

雖然過去曾有不同研究發現了類似的結果,但是男性比女性更為健忘的原因仍然是個未解之謎。賀門說,「我們發現了許多男性更加健忘的證據,但是至今仍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

研究也發現,焦慮與憂鬱跟人的記憶息息相關,容易焦慮與憂鬱的人傾向更加健忘,而無論男性與女性都會在60歲之後產生記憶衰退的現象。

 

 

鄭醫師補充:

如果說,焦慮與憂鬱是影響記憶的關鍵,那麼也許我們可以推斷:男人比女人更容易焦慮與憂鬱!

下次先生或者男友忘了結婚幾周年紀念日、相識周年紀念日、甚至是生日等等,想起這項研究,也許氣會消點!

參考文獻:

Gender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memory impairment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the HUNT study, Norway. Jostein Holmen, Ellen Melbye Langballe, Kristian Midthjell, Turid Lingaas Holmen, Arvid Fikseaunet, Ingvild Saltvedt and Kristian Tambs. BMC Psychology 2013, 1:19 doi:10.1186/2050-7283-1-19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ciencenordic.com/men-forget-mos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我看了一部四十年多前的一部電影,看懂了,會覺得非常有趣,但看不懂會覺得很悶,老實說。

底下我把網路上的介紹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這部經典電影以螢光幕上最不可能湊成對的男女所迸發的愛情火花為主軸。這部片將完全顛覆你看過或記憶中的螢幕情侶形象。巴德庫特飾演哈洛,一位對財富厭倦且熱衷於自殺的男子。露絲高登飾演茂德,一位眼裡只看得見世上善意的老婦人。本片由【榮歸】、【富貴逼人來】哈爾阿什比執導,劇本為【小迷糊闖七關】科林辛吉斯撰寫。這些元素搭配上由凱特史蒂芬斯創作的逗趣配樂,讓【哈洛與茂德】成為一部證明愛情沒有界線、令人捧腹且感人的作品。

為什麼想看?因為之前讀一本書的內容中,有提到這部有趣的電影。一個79歲的女性,何以吸引一位20出頭的小男生?這不單純是喜劇而已,其中有不少值得玩味的道理。

這兩位第一次蟹逅的地方,是和他們都不相干的人的葬禮,因為他們都喜歡參加別人的葬禮。仔細看就會知道,表面上,小男孩想死,但是他一點都不敢真的去死,這從他媽媽每次的反應就可以看得出。至於那位年長的女性,我們在片中完全看不出她想死的念頭,因為他是如此鮮活地活在每一個當下,這也是小男生深深為之著迷的地方。

導演和編劇,最後才會告訴我們答案:

活夠了,才能爽快地告別。小男生知道自己沒活過,即使他沒有她陪,自己得告別過去,開始真正地去生活。

未知生,焉知死?然朝聞道,夕死可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道壞菌引發氣喘 抗生素讓過敏更惡化

新頭殼newtalk2014.01.16 鄭凱榕/編譯報導

日本筑波大學澀谷彰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實驗鼠上發現了服用抗生素導致腸道細菌的平衡崩解,因此氣喘症狀更為惡化的機制,這項研究成果15日發表在美國知名期刊《細胞》(Cell)的系列雜誌《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電子版上。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16日報導,澀谷彰(SHIBUYA, Akira)表示,這項研究「將可能發展出新的過敏治療。今後希望能繼續接著在病患身上進行研究。」

研究團隊先讓老鼠吸入過敏原,引發氣喘症狀。他們發現預先施打抗生素的老鼠比沒有施打抗生素的老鼠在支氣管中多了約2倍的引起發炎的細胞,症狀也更為嚴重。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16日報導,澀谷彰教授他們使用老鼠實驗發現了被稱為腸道壞菌的細菌是導致氣喘惡化的機制。他們也在老鼠上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希望能繼續探索在人體中是否也存在相同的機制使得病患的病情惡化,並檢討相關的治療方法。

研究團隊將某種抗生素混合在飲水中餵食實驗鼠2週後,再使老鼠吸入過敏原引發氣喘,發現老鼠的症狀更為嚴重。經研究發現該實驗老鼠的腸道內,如乳酸菌之類的好菌減少,腸道壞菌念珠菌(Candida)則異常地增加。

這個結果,導致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 E2,PGE2)在血液中增加,使得肺臟支氣管中引發免疫反應的細胞增生,因此加強了過敏反應。由於發炎症狀惡化,氣喘也就變得益發嚴重。

當對老鼠施打可以殺死念珠菌、使前列腺素E2不再增加的藥劑後,氣喘症狀便得到了改善。

只要腸道細菌的平衡一崩壞,便會引發腸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以及糖尿病等各種疾病,氣喘也是其中之一。更詳細的疾病機制目前則尚未解明。

 

 

鄭醫師補充:

對功能醫學熟悉的醫療人員都知道:腸道菌叢失衡與過敏嚴重程度有關。氣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時為了預防感染,往往會被投與抗生素治療,這樣的治療只會讓氣喘更惡化。

因此,過敏患者想改善體質,腸道菌叢是否失衡是其中關鍵。腸道菌叢失衡可以透過功能醫學相關療程來直接改善,至於氣喘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務必謹慎。建議不妨於氣喘發作時,除了氣管擴張劑外,不妨考慮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C來協助改善。

參考文獻:

Gut Dysbiosis Promotes 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via Fungi-Induced PGE2

http://dx.doi.org/10.1016/j.chom.2013.12.01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93131281300443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適度曬太陽 有助降血壓

(法新社巴黎20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適度曬太陽可能有助降低高血壓。高血壓是心臟病發與中風的危險因子。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陽光能改變皮膚的一氧化氮濃度,使血管擴張,達到降血壓的作用。

英國南部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Southampton)實驗醫學教授費利許(Martin Feelisch)說:「少部分的一氧化氮就會從皮膚進入循環系統,擴張血管。」

他說:「血壓一旦降下來,心臟病發與中風的風險也跟著降低。」

研究對象是24名志願者,實驗分成2階段,在第1階段,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接受助曬燈照射,吸收紫外線與熱能,時間持續20分鐘;在第2階段,研究人員阻隔紫外線,只讓燈發出熱能,時間也是20分鐘。

研究結果支持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關連。心血管疾病好發率已知會隨季節與居住緯度而異。

在冬天以及在較高緯度的地區,心血管疾病好發率較高,陽光紫外線也在這個季節與這些地區較低。

費利許說:「避免過度曝曬是預防皮膚癌的關鍵,但完全不曬太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發表在「研究皮膚科學期刊」(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參考文獻:

之前研究告訴我們維生素D濃度比較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較高,維生素D濃度是否充足?與曬不曬太陽有直接相關。這篇報導則直接告訴我們,曬太陽有助於體內的一氧化氮(NO),從皮膚進入血管,一氧化氮對於血管有舒張的效果,因此可以幫助血壓調控更理想。

冬天氣溫低,本來就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若再加上天冷不願外出曬太陽,或者天氣陰雨不斷,即使外出也不一定有太陽可曬,血壓不穩定的狀況會更惡化。

營養補充品方面,除維生素D外,可以考慮卵磷脂、Omega-3脂肪酸、B群(尤其是B3)、維生素E、C還有Q10的補充。透過減壓放鬆,也能有效幫助血壓調降。

參考文獻:

UVA Irradiation of Human Skin Vasodilates Arterial Vasculature and Lowers Blood Pressure Independently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doi:10.1038/jid.2014.27

http://www.nature.com/jid/journal/vaop/naam/pdf/jid201427a.pdf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不運動 易患憂鬱症或癡呆

 

別窩在家裡當懶蟲了!「英國營養基金會」(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已提出警告,長期缺乏運動者,恐易罹患憂鬱症或俗稱老人癡呆症的阿滋海默氏症。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一項最新研究,平時常做運動,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而據統計,英國只有35%男性和24%女性,達到專家建議的每周5次、每次30分鐘的中度運動量。


 


史崔克萊大學運動心理學教授穆特利在「英國營養基金會」的會議席間表示,心智健康並非輕微的小問題。「最近人們才開始關心肢體運動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多做運動對增加人的自信、改善平常心情與面對壓力,都有非常重要的助益,甚至可幫助睡眠並預防憂鬱症。」


 


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者針對17名試驗對象進行追蹤分析,發現不論男性與女性,只要有持續做運動,便可降低30%至40%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目前雖不清楚,為何運動有如此良效,但認為多少與運動可釋放出腦部的化學物質,有益人體循環系統有關。

 


 


長久以來,人們知道運動有很多好處,這篇文章提到的研究結果我認為極具參考價值,之前大家對運動的共識來自運動後會產生腦內啡,這是會讓人放鬆及愉快的神經荷爾蒙,所以鼓勵大家透過運動製造這種荷爾蒙來幫助身心健康。


如果擔心身體不好,或者擔心運動以後身體會承受不了而不敢運動,那麼一個身心狀況可能會越來越糟。對於一些我們不去控制的事物,我們越擔心,就越不敢碰,最後就會失去控制,身心健康也是如此,所以擔心癡呆的人,就是要讓自己腦袋和身體都動起來。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大部分的身心性疾病也都是身體的鍛鍊及運動越來越少,其程度與身心狀況衰退的比例成正比,在此鼓勵每一個擔心自己身心有狀況的人務必讓自己動起來,配合適當的營養補充,對於身心疾患的預防與保健都有莫大的幫助,這的確是幫助自己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小鬼難纏 假哭吸引注意

家長們總認為自己的小孩有時候根本就是在「假哭」,常因此被逗得又好氣又好笑;日本東京聖心女子大學團隊發表於《嬰兒行為及發育》期刊的研究指出,嬰兒有時也會像青少年或成人一般,發出「有目的」的哭喊聲,其目的多是為了吸引家長注意。

研究人員連續跟拍嬰兒受試者6個月,分析嬰兒在發出哭喊前後的情緒變化;嬰兒還無法「喜怒不形於色」,因此可藉由笑聲、「嗚咽」的聲音、五官緊皺及「小嘴一癟」等表情,判斷嬰兒當下的心情。

主導實驗的研究員中山寬子接受「英國心理學會」訪問時表示,通常嬰兒在發出哭喊前後都是不開心的,但有一種狀況例外,就是母親或照顧者在與嬰兒玩耍的過程中,突然作勢要離開,本來滿臉笑容的嬰兒會突然發出哭喊,但只要母親一回身,嬰兒又立刻恢復笑容,代表嬰兒不是因為肚子餓、不舒服或受傷而哭泣,「假哭」的目的純粹只是希望母親更靠近他而已。

中山寬子強調,儘管研究報告中是採用「假哭」的字眼來描述嬰兒的行為,但並不代表假哭在幼兒心智發育上會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根據嬰幼兒心理學推論,假哭的實質意義在於增加嬰兒與照顧者間的互動,嬰兒發展假哭的「技能」,其實是一種社交能力及情緒控管的心智發育,特別是「擅長」假哭的嬰兒,與照顧者間的「溝通」較為順暢,也就是照顧者較容易察覺嬰兒的需求。

研究人員也發現,擅長假哭的嬰兒,在「真哭」時哭聲的「變化」較多,發出哭喊的頻率也較高;中山寬子推測,這可能與嬰兒必須在同儕間博取更多注意力的本能有關,因為相對而言,獨生子假哭的情形就比較少。

 

 

 

鄭醫師補充:

有時看到小男生為了吸引小女孩的注意力,會做一些出醜或者滑稽甚至是惡作劇等等,這都是吸引注意力的一種溝通方式。青少年的叛逆,有時也是釋放某些訊息,如果父母單單只是把行為解釋成叛逆,就會錯失行為背後的意義。上述這篇研究告訴我們:對嬰兒來說,假哭是嬰兒想吸引注意力,同時也是嬰兒和家人的一種互動溝通模式,下次當我們發現嬰兒在假哭,可以留意一下到底寶寶想跟我們溝通什麼。

參考文獻:

Infant Behav Dev. 2013 Dec;36(4):507-12. doi: 10.1016/j.infbeh.2013.04.005. Epub 2013 Jun 1.

Changes in the affect of infants before and after episodes of crying.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7326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景氣切子宮賺給付? 台灣「無子宮婦女」亂象冠全球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切子宮,賺給付,台灣可能是無子宮婦女比率最高的國家!國內學者調查發現,每年約有2萬2000名婦女趕在45歲請領勞保生育失能給付年限前切除子宮,不少起心動念就是想「貼補家用」,賺上十幾萬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觀察到,近來景氣不好,中南部尤其嚴重,有人只是肌瘤卻硬要拿掉子宮。

原來國內有立委建議,應該放寬現行勞保生育失能給付的年齡限制,由年滿45歲即喪失請領資格,往後延至50歲,引發學界、醫界疾呼不可,否則可能助長切子宮、賺給付的歪風。

根據勞保局統計,目前每年平均給付的3萬1000件失能個案中,約有2成、6700件是生育失能給付,政府支付近9億元,除了個位數的男性切除睪丸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女性切除子宮、卵巢。

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的調查更發現,國內每年約有2萬2000名、40至50歲婦女切除子宮、卵巢,且幾乎全集中在44歲,台灣44歲婦女切除子宮比率高達千分之4,遠勝韓國千分之3.29、芬蘭千分之2.43、德國千分之1.77、美國千分之1.04、英國千分之0.26,擺明就是趕在大限之前。

景氣越不好,切子宮、摘卵巢領錢的歪風就越浮濫!曾志仁說,中南部尤其明顯,近幾年,他就碰過不少只差半年就滿45歲的婦女,明明只是子宮肌瘤,切除腫瘤即可,卻堅持要開刀摘除整個子宮,一問之下,對方也不諱言,就是為了請領給付,貼補家用,反正又不會再生了。

醫療處置有很多屬於「灰色地帶」,可開刀、可不開刀,曾志仁強調,以子宮肌瘤為例,有些女性可能一進入更年期1、2年後,即可不藥而癒,但臨床多的是趕在45歲大限前、又符合疾病條件的人,叫醫師難以推辭。

曾志仁說,拿掉子宮卵巢,除了影響生育能力,並不會損及一般人健康,但為避免類似「切子宮賺一筆」的亂象,政府實在不應該考慮放寬給付年限。

 

 

 

 

鄭醫師補充:

在臨床上,我常遇到這樣的案例:子宮肌瘤,接受全子宮切除。早在多年前,我對外做健康講座時,就經常提到一些醫療亂象,包含只是單純的子宮肌瘤遭全子宮切除手術的浮濫,一部分原因與健保申報給付有關,因為全子宮摘除的健保給付較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患者本人可以請領給付。然而,子宮絕非只是單單生育的器官而已,每個月的規律月經,可以幫助身體排除一些負擔,也能幫助身體做適當調整。

本身有自宮肌瘤或者其他子宮病變的患者,最好布要輕忽雌激素占優勢的影響,這部分是因為患者本人的雌激素代謝功能不佳,導致雌激素的代謝物仍然具有女性荷爾蒙的活性,因此刺激女性生殖系統的病變。相關身體功能異常可以透過功能醫學檢測以及營養補充來直接調整。甚至原本有些子宮肌瘤的患者,在調整後,根本就不用開刀,子宮肌瘤自行慢慢萎縮,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年過90 運動依然有益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老骨頭也一樣要運動!國外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即使年過90,定期的肌肉與耐力訓練也有益身心,一週運動2次並持續3個月,也能提升身體的柔軟度、力量與耐力。研究員說,持續運動的老人比較不會罹患疾病或因意外受傷。

專家表示,多數的退休人士並不了解定期運動為他們帶來的益處。西班牙拿瓦拉大學將24名年齡介於91至96歲的人分成2組,進行3個月的研究,其中一組11人每週運動2次,進行較劇烈的肌肉及平衡訓練。另一組13人則進行較和緩的伸展及彈性訓練。

訓練結束後,研究員發現,第一組人不但走路速度大幅提升,他們的髖部及膝蓋柔軟度也跟著提高。研究員表示,他們的肌肉密度提高,更容易從椅子上站起來,也較不會跌倒。另一組人在生理上則沒有展現明顯的進步。

領導研究的伊斯基耶多教授說,缺乏運動會導致肌肉的流失及身體虛弱,「運動訓練可提高身體機能、減低摔倒的風險,並提高肌肉力量。」他進一步指出,透過運動將有助防止老化、改善身心健康,並協助他們適應所處的環境。

英國先前的研究也發現,人們即使60歲後才開始運動也能獲益良多,且會減少老化的徵兆。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指出,與長期不運動的人相比,經常運動且持續4年的老年人,他們的身體健康可以提升7倍之多。

研究員說,定期運動不但降低罹患疾病與受傷的風險,也可以促進心理健康、使心智保持敏銳,並且維特一個健康的社交生活。

此研究發表在「年齡」期刊。

 

 

 

鄭醫師補充:

我們常說一句俗語:活到老,學到老。若以這篇報導來看,可以改成活到老,動到老。不管如何,規律運動,維持耐力與肌力,就是提醒身體用進廢退,也就是不運動身體就會生鏽,運動了,身體就會越來越聽話且聽使喚。

參考文獻:

September 2013

Multicomponent exercises including muscle power training enhance muscle mass, power outpu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institutionalized frail nonagenarians

 

Title
Multicomponent exercises including muscle power training enhance muscle mass, power outpu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institutionalized frail nonagenarians
Journal AGE


DOI 10.1007/s11357-013-9586-z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57-013-9586-z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