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別吃多!FDA警告:恐肝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別再亂吃止痛藥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止痛藥中所含的「乙醯氨酚」成分,服用過量恐導致嚴重肝臟損害,增加肝衰竭、甚至是死亡的風險。

FDA說明,乙醯氨酚成分常用於發燒、頭痛、或止痛的藥物中,市售感冒藥大多含有此成分,一次若服用超過325毫克以上的劑量,恐大幅增加肝損傷的風險,呼籲病人一次不要服用2種以上含此成分的止痛藥物,以免危害健康。

每年有1600起肝衰竭病例 原因為服用止痛藥

FDA統計,1998年至2003年間,服用過量止痛藥是導致病人肝衰竭的主要原因;此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2007年報告顯示,美國每年有1600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例,病發主因也是服用過量止痛藥引起。

 

 

鄭醫師補充:

最近流行感冒,發燒的人多,感冒發燒常用藥物普拿疼來退燒以及止痛。上述報導提到的乙醯氨酚,就是大家熟悉的普拿疼。電視廣告一直強調普拿疼的安全性,然而服用劑量才是關鍵。普拿疼一般給成年人的服用劑量就是500毫克,但FDA最新警語提醒民眾一次服用不要超過325毫克,其中的劑量落差令人擔心。

 

若是發燒想退燒,高劑量的維生素C不妨考慮,往往服用到腹瀉狀態,發燒狀況很快便會獲得控制,甚至縮短感冒病程。

 

FDA官方網站原始資料參考連結:

 

http://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381650.htm?source=govdelivery&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govdeliver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生寶寶?快吃冰淇淋就對了

香甜綿密的冰淇淋除了是夏天的消暑甜品以外,還有意想不到的好處!美國哈佛大學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飲食控制能影響受孕機率高低,像是多吃冰淇淋這類高脂食物,體內荷爾蒙、卵巢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有助於增加女性受孕機率。

每周2份高脂乳製品

美國針對近兩萬名的女性做飲食習慣調查,竟得到有趣的結果,每周吃1份以上的高脂乳製品的話,罹患排卵、卵巢相關疾病的機率可以降低27%,而每周吃2份以上低脂食品的女性,罹患排卵問題的機率也高出85%。此項調查檢測了24歲~42歲、1991年到1999年之間試圖懷孕的1萬8555名美國婦女,研究調查結果發表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ve)。

為什麼吃高脂食品,會增加受孕機率?哈佛研究人員查華洛教授(Jorge E. Chavarro)指出,乳製品中的脂溶性物質,可改善卵巢功能,可能就是解釋為何有助受孕的原因;事實上,不止冰淇淋,只要是高脂肪的乳製品食物,例如全脂牛奶、起司都是推薦的食物。

 

宜控制總熱量,勿超標!

如果想要盡快懷孕的女性同胞們,可以暫時將飲食習慣改成以高脂乳製品為主,不過不適用於長期,且在總熱量攝取上也還是不能超過標準,因此就要減少攝取其他高熱量的食物,畢竟體重過胖反而會成為阻礙懷孕的原因之一,還是要記得注意熱量控制。

除了高脂的冰淇淋、牛奶以外,哈佛此項研究也公開了許多種有助於懷孕的食物,例如豆類、葉菜類、南瓜子、全麥麵包、橄欖油、野生鮭魚也都是幫助排卵期順暢、增加懷孕機率的飲食選擇。另外不可或缺的就是葉酸,葉酸是有助胎兒大腦發育很重要的東西,也是媽媽在懷孕前期要攝取的營養素。

總而言之,身體攝取到均衡的營養並維持正常的生理作息,保持愉悅的心情、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三餐定食定量並均衡攝取,就是讓身體準備好懷孕的最好方法。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07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全脂食物來源固然可能增加受孕率,但均衡飲食以及熱量控制仍不可輕忽。以下我把相關報導的資料節錄出來給大家參考:

      亞特蘭大Emory大學婦產科助理教授,生育專家Celia Dominguez醫師指出,在哈佛研究中的大多數女性體重都接近正常,因為肥胖是女性排卵問題的主要因素,所以她警告那些肥胖的女性不要吃太多冰淇淋。

  Dominguez醫師向WebMD表示,沒有人要為了懷孕而無限量的吃Haagen-Dazs冰淇淋,但是飲食中脂肪類的東西可能不如我們所意識到的壞,她們要告訴大家,飲食均衡才是真正重要的,要吃一些油脂,沒有油脂是不好的,但是均衡是重點。

  全國乳品委員會的科學與創新執行副總裁Gregory D. Miller博士表示,Chavarro醫師的研究整體而言低脂肪的乳製品跟不孕沒有關聯,但是與特殊的不孕有關。

參考文獻:

  • J.E. Chavarro,
  • J.W. Rich-Edwards,
  • B. Rosner,
  • and W.C. Willett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airy foods intake and anovulatory infertility Hum. Reprod. (2007) 22 (5): 1340-1347 first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8, 2007 doi:10.1093/humrep/dem019

http://humrep.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2/5/1340.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男性會不自主認為 「妻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敗」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老公,你好厲害喔,這麼快就升遷了!」當自己的另一半,如果升遷或是事業了得,通常女性大多會抱著驕傲的心態來看待,但若情況相反過來,情侶或夫妻之間,反而是女方較為成功,賺得錢比男方多的話,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男方將會不由自主的認為,自己「很失敗」。

此研究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研究結果刊登在《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期刊,研究根據九百名受測者,進行的三項實驗所得出。

受文化、演化影響 男性難避免此種心態

第一項實驗中,找來了三十二對美國情侶,當男方得知女方在某些領域表現很優秀,例如,班上成績第一名,將會讓男性的自信指數降低;另外,荷蘭被稱為兩性關係最平等的國家,但夫妻之間,女方的成就較高,男方的自尊心還是會跟著降低。

鏡頭再回到美國,研究透過網路,邀請百對情侶、夫妻,來分享各自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當女性說到自己成功經驗後,男方會明顯感到「不舒服」,研究者認為,男性會有這些反應,都是與天生好勝的心態有關。

但相反的,研究者也指出,女性就不會有這些心態,當自己的另一半成就較高時,反而會因為男性成就高,對於家庭或婚姻較有貢獻,而顯得於有榮焉。

 

 

鄭醫師補充:

這則報導提醒男性,自己原本的自信建立在薄弱的外在成功經驗上,因此當聽聞另一半在類似的領域獲得進展或者外在成功經驗,就自然產生不如人的自卑情結。

內在充實感來自於對自我了解與接納,這部分對女性來說比較容易些,對男性來說則相當陌生。因此,如何在外在成功經驗之外,進一步了解自我價值並非建立在這些不穩固的基礎上,對有深度的男性來說,是自我提升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Gender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self-esteem following a romantic partner’s success or failure”: Correction to Ratliff and Oishi (2013).
Ratliff, Kate A.; Oishi, Shigehir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105(5), Nov 2013, 889. doi: 10.1037/a003462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研究:搞笑諧星較具精神病人格特質…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諧星總是給人較為瘋狂的形象,不過英國近期有項研究發現,往往以搞笑來取悅他人的諧星,相較於非創造性工作者而言,具有較多的精神病患特質。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團隊以404名男性與119名女性喜劇演員為研究對象,並讓他們填寫問券以測試其是否擁有精神病患人格特質。

研究結果發現,這些擅長搞笑的人,精神病傾向明顯高過一般不需以創意為工作主軸的人。主導研究的牛津大學心理學專家克拉理奇(Gordon Claridge)則表示,在產生幽默的元素時,其實與部分精神病患的認知方式相似。

而這些精神病患特質,包括反社會傾向、較易衝動,或者是較與人疏離。不過,研究人員強調,這些特質並非等於「精神病」,而是在心理狀態及個性上,較為情緒化與擅長多面向思考等,也因此會更容易有新的發想或產生幽默感。

 

 

鄭醫師補充:

我一直以為之前聽過的故事是一個笑話,但其實不是:

有一天有一個滿面憂愁的人到心理醫師門診看診。談了一會,醫師大致了解患者的狀況,建議患者:你不妨去看看卓別林的電影,我昨晚看了,笑到現在,心情好到不行。

病人回答:沒用。

"為什麼?"醫師不解地問。

"因為,我就是卓別林!"

另一個故事,我實際目睹的狀況。五年前我受邀到參加一個討論健康的節目錄影,其中遇到一位知名的諧星。看他在描述一些事件時,情緒起伏之大,讓我直接聯想到躁鬱的傾向。後來報章媒體批露,他的確有這樣的困擾且服用過藥物治療。

這篇報導提到諧星的精神病人格,主要是躁鬱部分。提醒大家。

參考文獻:

 

 

  • Victoria Ando,
  • Gordon Claridge,
  • and Ken Clark

Psychotic traits in comedians BJP bjp.bp.113.134569;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anuary 16, 2014, doi:10.1192/bjp.bp.113.134569

http://bjp.rcpsych.org/content/early/2014/01/02/bjp.bp.113.134569.abstract

原文參考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540275/Comedians-personalities-similar-mental-health-conditions.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口腔也要排毒!「油漱法」3好處

都說「病從口入」,許多病菌都是經由口腔進入身體,造成身體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進而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在印度有一種留傳千年的自然療法叫做「油漱法」(Oil Pulling),可以幫助減少牙齒間細菌、病毒的滋生,進而改善口腔健康、促進身體健康;美國《赫芬頓郵報》更有專家指出,此種天然療法可以達到3大療效,包括讓牙齒變白、皮膚變好等。

「油漱法」又稱為油拉或油拔法,源自於古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主張「萬病源於口」,口腔內有大量的細菌和微生物,若牙齒因為牙齦和牙周病變而產生出血或潰瘍情形,細菌和微生物就容易進入血液,例如變異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在口腔繁殖並進入血液的話,就容易引起身體炎症,例如心臟病;進行40天油漱法後,就能降低口腔內2成左右的細菌。

【油拔法】

1.剛開始嘗試的話,可以選在飯前或空腹時進行,可先喝一杯水。

2.取2~3茶匙的椰子油含在嘴裡,像漱口一樣將油浸遍牙齒、牙齦各處,讓油和唾液混和,約15~20分鐘後就會呈乳白色,將油吐到垃圾桶中。

3.用水漱口完喝一杯水清潔,每天至少進行一次以上步驟。
 

剛開始做油漱法時,因為體內排毒現象,會感覺口腔、喉嚨、鼻子出現流鼻涕、喉嚨有痰等症狀,也有可能會有拉肚子、噁心等反應。但過了一周之後,就會發現不舒服症狀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感覺到皮膚變好、牙齦牙齒乃至整個口腔也變更健康。

【油拔法的3個好處】

1.有助美白牙齒:椰子油含有天然抗生素和抵抗病毒的效果,可以清潔牙齒表面,讓牙齒去除表面黃垢,變較為亮白,也可以幫助改善牙齦健康、消除口中異味。

2.消滅臉上痘痘:因為油拔法有很好的排毒效果,有效清除口腔以及隱藏在牙齒之間和牙根管等部位的細菌,因此自然也會減少皮膚發炎、皰疹情形。

3.讓皮膚變好、氣色佳:油在嘴巴中將微生物吸附出來,清除牙齒與牙齦之間的髒汙,消除口腔中的細菌,同時也等於為身體進行了排毒,對於偏頭痛、失眠、牙疼、牙齦出血等都可能有改善效果。體內毒素排盡,皮膚自然也會變得光滑亮麗。

 

鄭醫師補充:

這個方式,之前曾有營養師跟我分享過,我自己身體力行一段時間,感覺還不錯,建議大家選用優質的處女冷壓椰子油來試試。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多做愛 晚癡呆

美國研究人員說,行房有助腦細胞生長,可以延緩得老人痴呆症。

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用老鼠做實驗。結果顯示,老鼠交配以後,負責記憶的海馬迴會出現新生的神經元。老鼠不交配以後,海馬迴也就不再有新生神經元了。

不過,腦神精專家提醒,不想老人癡呆不能光靠做愛,要讓新生腦細胞繼續活躍還得常用腦、常運動。

 

參考文獻:

在性行為發生過程中,神經傳導物質業會跟著有變化,尤其是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此外,性行為導致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細胞新生,這是非常新的研究發現,提供給大家參考。

原文報導參考連結: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science-news/10571322/Can-sex-make-you-smarter.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蕁麻疹 八成找不出原因

 

自由 

 



文/李士虹


 


記得讀大學時,某位同學全身長滿了紅紅一塊一塊的風疹塊,好像蚊子咬一樣,連臉都不放過,大家都跑去問他發生什麼事?他說,他長蕁麻疹,台語叫做「起清膜」,全身癢得不得了。


 


沒想到過了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他的蕁麻疹仍然每天都發作,他只好再度去問皮膚科醫師。醫師說,他應該是屬於慢性的蕁麻疹,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很多,每個人的恢復時間也不一定,由於找不出原因,那個同學便開始為期一年的蕁麻疹治療,過著每天吃藥、嚴重時打針的生活,在那段時間,他常祈禱自己可以趕快變好;大約過了一年,這位同學的蕁麻疹就好了。


 


在醫學上,像我這位同學得的慢性蕁麻疹,有8、9成的人都找不出原因,應該說,致病的原因太多了,實在無法從中得知確切的因素,不過,在臨床上的統計數據顯示,50%的慢性蕁麻疹病患,會在一年後不再發作。


 


◎造成蕁麻疹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食物


 


相信很多人週遭的朋友或自己,曾經吃了海鮮就過敏,導致紅癢,或是喝了牛奶過敏等,食物過敏是我們最常見的,除了海鮮、牛奶等,像是魚類、花生堅果、草莓,也都是會引起蕁麻疹的可能食物。


 


●食品添加物,例如防腐劑、色素、盤尼西林等,過度攝取含有這些添加物的食品,很容易使皮膚產生問題,蕁麻疹也有可能隨之而來,因此最好吃新鮮、未加工過的食物。


 


●藥品類


 


例如抗生素、感冒藥或是止痛藥,是導致急性蕁麻疹產生的常見原因。如果患者突然長蕁麻疹,通常醫師會請他將最近正在服用的藥物帶來檢視,查看有無可能導致蕁麻疹產生的藥品。


 


因為造成慢性蕁麻疹的原因太多,有時候無法短時間內,就找出源頭,建議病患可以記錄自己的飲食習慣及用藥成分,下次長蕁麻疹時,可以翻翻記事本,看看自己最近曾經吃過哪些食物或藥物?


 


某些慢性蕁麻疹可能因壓力、睡眠不足、溫差變化而誘發,僅有少數慢性蕁麻疹是因為內科原因引起的(免疫疾病、感染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只要耐心的服用抗過敏藥物,慢慢減藥,並找出誘發因子,慢性蕁麻疹多能得到良好控制或治癒。



我在門診,不時會遇到有些求診的個案有慢性蕁麻疹的問題,而他們在皮膚科看診頻頻,所得到的治療都是抗組織胺或者是類固醇方面的症狀控制治療,吃藥症狀緩解一些,但是不吃藥,反覆發作往往又出現,實在令人不勝其擾。少數除了藥物、溫差、化學物質或藥品引發,大部分來說還是與過敏原比較有關。


一般醫師瞭解的過敏來源,是急性過敏原,這也是一般醫療院所可以提供的過敏原檢測,急性過敏原反應因為反應快速,是接觸過敏原的半個小時最晚兩個小時一定會產生反應,因此對這類反應明顯的過敏原,患者自己多少有譜。一般熟知的塵蟎、動物毛、花粉、黴菌、蟑螂、或者是海鮮等等,都是這類檢查可能被檢出的過敏原,然而因為檢出率及低(一百個不到兩個),因此很多醫師都認為過敏原是檢查不出來的,也不建議患者做檢測(找不到反而更失望)。其實有急性過敏反應的患者,絕大多數不會到長大才有,應該是小時候比較嚴重,大了反而比較緩解,因為這種急性過敏原的IgE反應,終生不太有太大的變化(三歲以後),有所不同的只有反應的速度而已。


找出過敏原對有慢性蕁麻疹的人極其重要,既是慢性,應該透過慢性過敏原檢測來找出原因,慢性過敏原的反應與急性完全不同,慢性過敏原的反應大多是在接觸過敏原的兩個小時到二十四小時最晚甚至七十二小時才會出現。慢性食物過敏原難以用飲食記錄找出來,主要是其反應較慢,而且過敏來源又往往不是單一來源,因此更加難以精確找出。建議想找出自己慢性食物過敏來源的人,不妨利用慢性食物過敏原IgG檢測來確認,透過抽血檢查,一目了然,這些過敏來源往往是我們經常接觸的食物,例如蛋、奶、小麥、黃豆、堅果等等,甚至有人對酵母也會過敏,若不藉由這類檢測找出過敏來源,一直讓身體接觸過敏來源,往往是把吃毒當吃補,慢性食物過敏反應像是反覆發作的慢性蕁麻疹當然好不了。除此之外,對食物添加物方面的檢測,目前已有相關檢測可以提供,幫助大家更容易找出相關的過敏來源。


完整的功能性醫學評估與檢測其實能做的更完整更詳盡,因為壓力、荷爾蒙失衡、身體毒素、腸道功能失衡、營養失衡等等問題,也往往是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的原因,若能一起評估,根本改善的機會更加提高。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鋰鹽治躁鬱症有差別 中研院從基因成功判讀

目前對抗躁鬱症最有效的藥物是鋰鹽,但鋰鹽的療效並非對每一位躁鬱症患者都有效。中研院生醫所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合作,從近400位長期規則服用鋰鹽的病人血液加以分析,首度找到其「谷胺酸脫羧酶樣蛋白」(GADL1)基因上,有3個變異位點帶有對偶基因T,跟鋰鹽療效有高度相關。

鋰鹽被應用在躁鬱症的預防性治療上己有將近50年歷史,但並非每一位躁鬱症患者服用後都有效,科學家至今還找不出確切解答。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朝雄合作,觀察躁鬱症病患多年的臨床病程及藥物治療史,從中挑選出近400位有長期且規則服藥的患者進行研究,首次發現這些患者的「谷胺酸脫羧酶樣蛋白」(GADL1)基因上有3個變異位點對鋰鹽有高度反應。

鄭泰安說,患者基因蛋白上3個變異位點中,會帶有C、T對偶基因,其中T具變異性,只要出現T,就代表這類患者吃鋰鹽有效;若沒有就要用其它療法,可節省藥物資源,也不會延誤治療,他說:『(原音)要找到一些躁鬱症的病人,他有長期、規則地服用鋰鹽,我們一共找到394個病人有長期規則服用鋰鹽的,然後用量表去評裡面哪些人吃鋰鹽有效,再用高密度基因晶片去做基因型鑑定,再做比較分析,就發現說在這個基因點上,可以很有意義地把有效跟無效的兩組人分開。』

鄭泰安說,研究團隊目前已將研究結果投入臨床研究,日後將可作為發展臨床上用來篩檢鋰鹽療效的套組。這項成果2014年1月9日發表在國際排名第一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鄭醫師補充:

精神科用藥,往往只是根據症狀表現來用藥控制,至於用藥後是否有效?副作用是否大於療效?必須等治療一段時日才能見真章,這種治療過程的不確定以及風險,讓許多人對精神科用藥治療卻不,不信任在所難免。

上述報導提到的本地研究提醒我們,即便症狀相同,但用藥最好看體質,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體質怎麼評估?基因檢測是一項利器,但須研究人員的努力才能讓臨床人員有更直接的方式來了解患者個別體質差異,以達到最大療效以及最少副作用。

包含抗憂鬱劑的反應,為何一部分的人服用反而更糟?其實也跟基因變異有關。然而臨床診斷以及治療,鮮有醫師在開藥前會建議患者先做基因檢測來確認是否體質合適?提醒大家,精神困擾,若能透過自然方式來改善,藥物先放後面。萬不得已須用藥,如何在最短時間最低劑量以及種類達到最好安全療效,是治療人員幫助病患責無旁貸的使命。

參考文獻:

  • January 9, 2014
  • Chen C.-H., Lee C.-S., Lee M.-T.M., et al.
  • N Engl J Med 2014; 370:119-128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212444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哺乳時多吃「天然蔬果」 孩子較不易偏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面對小孩子平日時,一見紅蘿蔔、青椒等蔬果就大哭的情況,時常讓媽媽傷透腦筋,不管怎麼勸都無法讓孩子多吃一些蔬果,但根據美國過去的研究指出,想要避免孩子長大後產生嚴重偏食情況,餵母奶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母奶可以傳遞所謂的味覺記憶,也就是餵母奶時,媽媽吃下一般小孩都不愛吃的紅蘿蔔,將可讓母奶出現紅蘿蔔的味道,進而使寶寶從小就習慣其味道,讓孩子往後不再排斥食用紅蘿蔔。

餵母乳好處多 還能治小孩偏食壞毛病

美國莫乃爾化學感官中心,過去發表於《兒科》期刊的研究指出,發現媽媽如果在懷孕末三周,或是哺乳前兩個月定期喝胡蘿蔔汁,其寶寶日後較容易接受胡蘿蔔的味道,較少出現抗拒的表情且吃得較多;反之,沒有喝胡蘿蔔汁的母親的嬰兒,聞到胡蘿蔔的味道時,通常都採取抗拒的態度;顯示媽媽攝取的食物經驗可透過羊水和母乳傳遞給胎兒和嬰兒。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許惠玉主任表示,母乳不僅提供嬰兒成長初期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素、生長因子及生長激素,能減少發炎、過敏及日後各式慢性疾病的發生,更是從小培養嬰兒味覺的重要因素;因為母乳會受到媽媽吃進去的各種食物影響,讓嬰兒在喝母乳時品嚐到不同食物的風味,進而從小培養孩子的多元味覺,可明顯影響並增加孩子日後對不同食物的接受度和喜好,減少偏食。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建議,健康飲食是從小培養的,孩子越早接觸某種風味,且接觸越久,日後越容易培養對這口味的喜好。因此想讓孩子不偏挑食,從孕期開始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孕期和正在哺乳的媽咪多吃各種天然食物,是讓孩子愛上健康食物的重要因素。

 

 

 

鄭醫師補充:

透過哺餵母乳幫助小孩不偏食,前提是媽媽自己也要身體力行,才能透過母奶讓寶寶習慣蔬果味道。

這篇研究提到的報告,發表於2001年,參考文獻來源:

Pediatrics. 2001 Jun;107(6):E88.

Prenatal and postnatal flavor learning by human infant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389286

過去有些研究都證實懷孕期或者哺乳期,母親的飲食會影響小孩未來對食物的選擇與喜惡,進而影響小孩的健康,因此幫助小孩養成不偏食的習慣,懷孕期多食蔬果就有幫助:

Experience with a flavor in mother's milk modifies the infant's acceptance of flavored cereal.

Mennella JA, Beauchamp GK. Dev Psychobiol. 1999 Nov; 35(3):197-203.
 
Flavor learning in utero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obesity and diabetes.
Trout KK, Wetzel-Effinger L. Curr Diab Rep. 2012 Feb; 12(1):6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最憂心產後落髮症

作者: 台北訊 |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台北訊】


為了迎接寶寶來到,許多孕媽咪產前戰戰兢兢,擔心胎兒健康,產後還要承受一連串身體不適,又深怕水腫,肚皮留下難看妊娠紋,下腹鬆弛,身材走樣再也回不去。此外,大量落髮也是讓許多孕媽咪怵目驚心的恐怖經驗。


大多數女性在懷孕末期,頭髮生長會變得特別旺盛,僅有少部份孕婦會有暫時性雄性禿。然而一旦生產結束後,落髮情形會突然加速,比懷孕前嚴重,速度快到二至三倍,一般產後一到五個月,頭髮就會開始大量掉落,然後持續數月之久,不過很少超過四個月,這就是讓孕媽咪聞之色變的「產後落髮症」。

 


鄭醫師補充:


許多孕婦產後發現掉髮量增加,頭頂甚至出現頭髮稀疏感,如果想改善,不妨考慮營養學的改善方法,在B群中有兩種元素都可以幫助髮質強健,增加頭髮生長,防止掉髮,分別是肌醇以及生物素,更重要的是,這兩種元素也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憂鬱及焦慮情緒,甚至是幫助血糖調控,幫助血脂肪以及膽固醇代謝,對於壓力大容易掉髮甚至幫助新陳代謝的人來說,值得考慮。建議大家最好以單方高劑量來補充,搭配B群來調整,相對來說會比只補B群效果好很多,提醒大家留意。




  1. Meschino Health. "Comprehensive Guide to Biotin". http://www.meschinohealth.com/books/biotin. Retrieved 15 May 2012. 
  2.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iotin". http://www.bidmc.org/YourHealth/HolisticHealth/HerbsandSupplements.aspx?ChunkID=21571. Retrieved 15 May 2012.
  3. Palatnik A, Frolov K, Fux M, Benjamin J (2001).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of inositol versus fluvoxam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nic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1 (3): 335–339. DOI:10.1097/00004714-200106000-00014. PMID 11386498.
  4. Rapiejko PJ, Northup JK, Evans T, Brown JE, Malbon CC (November 1986). "G-proteins of fat-cells. Role in hormonal reg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The Biochemical Journal 240 (1): 35–40. PMC 1147372. PMID 3103610. //www.pubmedcentral.nih.gov/articlerender.fcgi?tool=pmcentrez&artid=114737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咖啡因有助增強短期記憶力

新頭殼newtalk2014.01.13 林彥伶/綜合報導

《BBC中文網》12日的報導指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最近的一項研究證實,咖啡因不只可以幫助人們保持清醒,還有助於增強短期記憶力。這項研究的結果發布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據BBC報導,研究共針對160位民眾進行測試,而受試者選定為不常食用或飲用帶咖啡因產品的人。

報導指出,研究一開始先經唾液測試,以確定受試者體內咖啡因含量,而後研究人員讓所有受試者瀏覽一些照片,接著讓一部分的人服用200毫克的咖啡因藥片,其他人則服用不含咖啡因的安慰劑藥片;服用藥片後的1、3和24小時後,研究人員會再對受試者唾液進行咖啡因測試。

24小時後,研究人員讓2組人員看另一批新圖片,其中包含了一些與前一天所看過的舊圖片相同的圖片,其他圖片則是與前一天的照片有些微變化,而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辨別出哪些是前一天出現過的圖片,藉此測試受試著的記憶力。

研究結果顯示,服用咖啡因藥片的受試者,比起服用安慰劑的人擁有更強的辨別圖片能力,也意味著擁有更好的短期記憶力。

報導指出,許多針對記憶力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人遺忘事物,都發生在儲存記憶後的數小時內,而這項研究的目標即在證明於24小時內,咖啡因對人類短期記憶力是否有實質提升的效果。

過去研究證實咖啡因有助於提高認知能力,但是從來沒有研究探討咖啡因對增強記憶力的實質效用,因此此次研究堪稱一項突破。

儘管咖啡經證實有助於提升記憶力,但專家也警告,不可忽略咖啡因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如神經過敏或有焦慮傾向者,仍不宜大量攝取咖啡因。

 

 

鄭醫師補充:

咖啡因本身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任何中樞神經興奮劑對於短期記憶力的提升都有幫助。不過,請大家留意,這項研究的前提是當事人不常喝咖啡或者沒有喝咖啡的習慣。

咖啡對於某些體質敏感弱者焦慮的人來說,反而會更不舒服,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Post-study caffeine administration enhances memory consolidation in humans

Nature NeuroscienceYear published:(2014)DOI:doi:10.1038/nn.3623

Received 30 October 2013
Accepted 09 December 2013
Published online 12 January 2014

http://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n.3623.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女性一心多用 需要較長睡眠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女生起床後脾氣差是正常的現象!美國最近的研究指出,女性習慣「同時做多件事」(multi-tasking),白天面對較多的生理及心理壓力,因此較為勞累而需要更多的休息;若睡眠不足,也更容易產生情緒差、憂鬱,甚至是生理問題。

美國杜克大學最近展開一項研究,是由著名睡眠醫師布勞斯所指導,觀察並測量睡眠不足對實驗對象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睡眠不足的女性比較容易產生憂鬱、情緒差、心理問題,甚至引發心臟疾病、中風、體內發炎等。然而,這些負作用卻不會出現在睡眠不足的男性身上。

研究員說,由於女性比男性更需要睡眠,因此她們更容易被睡眠不足所困擾。因此,睡眠不足讓女性早上起床後更可能脾氣差。

持有「專攻睡眠障礙的臨床心理師」證照的布勞斯醫師表示,一些女性因為睡眠不足而導致嚴重的體內發炎,起床後因此感到疼痛。他建議,睡午覺可以改善睡眠不足的問題。然而,他也建議午休時間不宜超過90分,超過可能會讓人感到更想睡。

英國羅浮堡大學的睡眠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何尼教授說:「睡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讓腦部休息並自我修復。」在睡眠的過程中,掌管思考、記憶、語言等的大腦皮質,會與感覺器官脫節,而進入恢復模式;在白天用腦愈多,大腦就會愈需要休息,因此更需要睡眠。

英國先前的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每天需要多20分鐘的睡眠。何尼教授也說,由於女性比男性更常「一心多用」,因此需要較多的睡眠。然而,男性若在工作中需要大量用腦,他們也需要更多的睡眠。

此研究發表在「科學世界報告」。

 

 

鄭醫師補充:

腦力使用越多,越需要靠睡眠來修復。白天的大腦使用和睡眠時的大腦使用區域以及腦波完全不同,因此,睡眠啟動的大腦活動機制,除了讓白天大腦的使用區域可以休息之外,身體的修復也同時展開。有人稱好眠的放鬆狀態為安全模式。安全模式可以幫助身體修復,發炎的狀況自然就會受到處理與控制,慢性疾病的罹患率自然下降,當然,睡得飽神清氣爽,憂鬱以及易怒的狀況自然比較不會出現。

女性需要睡更多,不過對於實際狀況來說,女性的睡眠時間反而比男性少,女性睡眠時間不足產生的情緒以及身體問題,不容輕忽,體貼的家人應該多關心以及包容。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scienceworldreport.com/articles/11732/20131222/do-women-need-more-sleep-than-men-study.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電視愈多 「語言智商」愈低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看太多電視,恐傷害孩子腦部的發展!研究員發現,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愈長,他們腦部發生的變化就愈大。日本的研究指出,看電視時間長的孩子,大腦裡的灰質成分較高,而「語言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較低。研究員說,看太多電視占用了閱讀、運動、與人互動的時間,也可能間接造成腦部結構的變化。

日本東北大學研究276名年齡介於5到18歲的孩子,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相當,他們一天看電視時間介於0到4小時,但平均時數是2小時。

經過大腦斷層掃描發現,看電視時間最長的孩子,在「前頭極皮質」的灰質成分較多,研究員說,灰質多的人「語言智商」較低,而這些灰質有礙大腦的有效運作,最好在孩童時期就能逐漸退去,因為智商愈高的人,大腦皮質就愈薄。

研究員強調,看電視不像學習樂器,不能讓大腦發展至一個更高的層次、增快大腦的反應速度。因此,看電視時間的增加,並無法提升認知的功能。

這是第一個連結看電視與大腦「結構發展」的研究。研究員的結論是,「觀看電視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們的神經認知發展。」研究員說,所觀察到的關聯性對孩子不是有利的,如果孩子觀看電視時間過久,他們的監護人應當考慮可能造成的影響。

「此研究只發現關聯性,並沒有證實看電視就會造成大腦結構的改變。」研究員指出,看太多電視可能占用了閱讀、運動、與人互動的時間,因此間接造成大腦的改變。

此研究發表在「大腦皮質」期刊。

 

 

鄭醫師補充:

小孩不乖或者會吵?讓小孩看電視,小孩會安靜下來,但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竟會發現小孩看電視的眼神呆滯,面無表情,和平常在玩時,或者和大人說話的表情完全不同。因為大腦真的被電視影響了。

最好讓小孩多跟其他人互動,而非給小孩看電視或者滑平板電腦,上述研究報告又是一個清楚的例證。看電視過長不好,但學樂器的效果,在研究上來看對小孩智商或者語言溝通的提升都是正面的。運動、陪讀或者鼓勵閱讀也是另外不錯的選項。

 

參考文獻:

  • Hikaru Takeuchi,
  • Yasuyuki Taki,
  • Hiroshi Hashizume,
  • Kohei Asano,
  • Michiko Asano,
  • Yuko Sassa,
  • Susumu Yokota,
  • Yuka Kotozaki,
  • Rui Nouchi,
  • and Ryuta Kawashima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Viewing on Brain Structures: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Cereb. Cortex bht315 first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 2013 doi:10.1093/cercor/bht315

http://cerco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11/18/cercor.bht315.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頑耳集/改善鼻塞 可減輕打鼾

 

文/李立昂、李學禹


在睡眠門診裡,大多數就診的「打鼾症」病人並不曉得自己的打鼾程度有多嚴重,也不了解到底對於配偶或室友造成多大影響。但是,他們通常會注意到自己躺下時容易鼻塞,和睡醒時總是口乾舌燥的情形。


針對病患打鼾的嚴重情形,臨床上有分別針對病人和針對配偶或室友的問卷調查,以便讓醫師知道病人對「受害者」的影響程度。


◎針對打鼾症病人的治療計畫因人而異,其療程必須是「多階段」與「多方式」。通常,醫師會建議病人可以先進行第一階段的「自我療法」,包括:


●減輕體重。


●避免睡前飲酒、過度勞累、太晚睡覺與使用安眠藥的習慣。


●側睡,或利用止鼾枕,改變舌根的位置。


◎常採用的第二階段「打鼾治療」,則需經專科醫師仔細評估與挑選,包括:


●鼻塞治療。


●咽喉手術。


●配戴牙齒咬合矯正器。


●正顎手術。


「慢性鼻塞」可以導致或加重「打鼾症」的情形,所以改善鼻塞可以減輕打鼾。


◎在台灣,造成慢性鼻塞的原因除了鼻中膈彎曲外,過敏性鼻炎也是常見問題。在季節交換時分,過敏與鼻塞往往會加重,應注意以下事項:


●避免接觸特定的過敏原。


●減少一般加重因子的暴露(如:冰食、有機溶劑)。


●規則的運動(如:慢跑和游泳)。


●適當的保暖。


●充足的睡眠也可以減緩鼻過敏、鼻塞和打鼾的嚴重程度。


文章摘錄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7/78/17sa6.html

 

 


 

通常在止鼾的治療中,內科醫 師喜歡用正壓呼吸器(這篇沒提到,主要是兩位都是耳鼻喉科醫師),幫助患者在呼吸中止時,強迫進氣,避免身體缺氧,進一步對身體造成壓力。外科醫師或耳鼻 喉科醫師通常喜歡用手術解決,可以接受的人,就去開刀,不然正壓呼吸器效果還不錯,然而,這篇文章有提到一些一般的保養方式,我覺得還蠻實用的,所以提出 來供大家參考。此外,我想提出一個補充的資料:有過敏性鼻炎的人,應先做相關過敏原評估,最好包含急性及慢性過敏原檢測,這樣才能為當事人提供最完整的過 敏原資料,做到周全的過敏原隔離,進而改善過敏性鼻炎,幫助睡眠品質的提升。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音痴救星 癲癇藥促絕對音感

【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發表於《系統神經科學新領域》期刊的研究指出,運用主成分為丙戊酸鈉的癲癇與急性抗躁用藥「帝拔癲」,可將五音不全者訓練成擁有「絕對音感」的天才。哈佛大學分子及細胞生物學教授韓斯克表示,該研究意謂帝拔癲類藥物可能提高大腦神經迴路的「可塑性」,帶來加強音感、語言等學習技能的加乘效果。

大多數民眾唱歌都需要「基準音」輔助,例如合唱團練習時鋼琴手會先彈出「中央C」,讓團員抓到正確音準,但美國「流行樂之王」麥可傑克森及我國知名音樂製作人黃韻玲等擁有絕對音感者,不需倚靠輔助音,就能自己找到中央C,黃韻玲甚至曾表示,能分辨雨滴打在鐵皮屋上「是哪個音」。

韓斯克在治療1名7歲患者的過程中,發現帝拔癲不但改善患者的學習能力,甚至在治療後表現出從未展露過的絕對音感;韓斯克與英、法、澳、加等國團隊合作,讓從未接受過音樂訓練的23名18至27歲受試者服用帝拔癲2周後,測試其辨別音高的能力,發現服藥者的成績,比起服用不具藥效的安慰劑者要高出許多。

韓斯克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訪問時表示,帝拔癲類藥物能促進一種負責抑制神經興奮的物質大量分泌,減少神經細胞放電異常的情形,進而抑制癲癇發作。「過去認為,絕對音感是種由基因決定的天賦,」韓斯克說,「因此成人就算透過訓練,也難以獲得絕對音感。」他推測,帝拔癲類藥物能逆推腦部神經迴路的發育,回到「可塑性」較高,也就是偏向幼年、學習能力較強的時期。

事實上,韓斯克等人的研究能夠驚世駭俗之處在於,未來很可能透過藥物,就能改變成人大腦功能,若反應在學習、訓練等行為上,意謂著賣座電影《藥命效應》中,主角布萊德利庫柏服用某種「聰明藥」後,計算、背誦、理解、判斷與反應等能力突然暴增的「奇蹟」,將不再只是電影情節。但韓斯克也強調,利用藥物逆推神經發育之舉,恐也會對記憶造成某種程度的損害。

 

 

鄭醫師補充:

帝拔顛在神經科經常用於癲癇治療,精神科常用來當作情緒穩定劑。

這項透過抗癲癇藥物來增加音感的臨床試驗,提醒大家,目前仍是少數個案的研究,研究人員還不清楚確實機制何在,更何況服用抗癲癇藥物本身,還會影響記憶力,為了增加音感但得犧牲記憶力,不見得是萬無一失的投資。

因此若是想靠抗癲癇藥物來提升音感,建議大家還是謹慎為妙。

參考文獻:

 Gervain J, Vines BW, Chen LM, Seo RJ, Hensch TK, Werker JF and Young AH (2013) Valproate reopens critical-period learning of absolute pitch. Front. Syst. Neurosci. 7:102. doi: 10.3389/fnsys.2013.00102

http://www.frontiersin.org/Journal/10.3389/fnsys.2013.00102/full

帝拔癲的副作用以及使用注意事項可以參閱:

http://www.tcdruginfo.com/My%20Webs/ValproicAcid.html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