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和一個即將開業的精神科醫師提到營養療法對於精神病患的幫助,我建議他不妨在用藥之餘,可以考慮營養療法來幫助他的患者減少精神科藥物的使用。他非常認真進修上課,也陸陸續續幫助他的患者減少用藥,同時也翻譯了一本書即將於兩周後上市,這是我之前在部落格提到不只一次的分子矯正療法,現在總算有一本中文參考書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精神分裂症並不是只有藥物才能幫助改善。透過完整的營養補充,藥物控制所需的劑量往往可以低到令人難以想像,甚至不必服用的狀況也曾看到。

以下,是我為這本書所寫的推薦內容:

權威的分子矯正醫學之父Abram Hoffer,是加拿大人,也是營養醫學領域的大師。本身先拿到明尼蘇達大學營養學博士學位,之後再到多倫多醫學院修業,取得醫師資格。
在他執業的年代(1960年代),當時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治療苦無有效對策,除了胰島素休克,不然就是電痙癴療法,前者在臨床上證實毫無效果,後者治療,只能短期有效,但復發率極高,絕非根本解決之道。
基於過去營養學研究紮實的訓練背景,他決心去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體質以及透過營養來改善患者當事人的體質,所幸和當時支援加拿大精神病學研究的美國專家合作,利用臨床加設以及實證,找出這類患者的體質缺陷,透過高劑量的營養素來改變患者的體質,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是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因而康復痊癒,因此也吸引某些精神科醫師或者其他科別醫師的興趣,利用分子矯正醫學來造福更多患者。
我在國內應用分子矯正醫學做為輔助治療,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是躁鬱症患者逾八年,效果正如書中所言,往往為許多患者和家屬感到驚豔。而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對於分子矯正醫學的治療原理都有高度興趣,但缺乏相關中文書籍來一窺究竟,欣見好友蘇醫師利用其繁忙的工作餘暇翻譯,促成這本書的中文翻譯上市,實為難得,也期盼分子矯正醫學,能引起更多專業醫師的興趣,應用分子矯正醫學幫助更多精神疾病患者,減少對精神科藥物的依賴而真正邁向康復之路。
 
以下內容摘錄自網路介紹內容:
 自然療法
  一種治療的改變,一個復原的機會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生物化學異常引起的障礙與症候群,兩大核心症狀為:知覺改變、思考障礙,一般常以藥物來治療。但患者服藥之後,往往出現沒勁、沒精神、不愉快、注意力不集中、無法社交和工作……等症狀。

  對此,患者、家屬、醫師,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疑問:「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嗎?」

  作者賀弗是分子矯正精神醫學(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先驅,認為「營養缺乏」往往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一大主因,因此採取以營養補充為主的治療策略,使用高劑量的維生素 B3 跟維生素 C,合併其他必須營養素,有 90%的急性期與 50%的慢性化患者得以康復。

作者在書中精要提供了具體的漸進式治療指引,除介紹診斷方式,更講解如何不靠藥物,有效療癒精神分裂症,使病患及家屬得到最好的治療效益。

  此外,本書還收錄了台灣過來人的親身經驗分享,以及醫師的醫學觀點探討,讓患者及家屬可以對分子矯正醫學的治療原理一窺究竟,也提供臨床醫師和醫學研究者新的參考方向。

  放眼歷史,治療的典範不斷轉變,但正如過來人「透雲彩的光」所說:「說自己一點都不擔心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不去嘗試,永遠無法得知前方這條新的旅程會通往何處。」

  透過分子矯正治療的概念,以更開放的心胸思考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將可以幫助更多精神疾病患者,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真正邁向康復之路。

作者簡介

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

  醫學暨哲學博士(MD., Ph.D.),是分子矯正醫學的創立者之一。他發現菸鹼酸能降低膽固醇,開啟了營養醫學的新典範,如今已被奉為圭臬,也就是維生素不僅可以預防缺乏症(deficiency disease),更能用於治療。他同時是發現高劑量維生素 B3 跟 C 對精神分裂症具有療效的研究者之一,這論述直到今天都還是分子矯正精神醫學的核心。賀弗博士曾任分子矯正醫學期刊《Journal of Orthomolecular Medicine》主編,著有多冊分子矯正治療書籍,並發表五百餘篇文章。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8616#CategoryP00a40002000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低溫 癌細胞更囂張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訊,今(二十五)、明(二十六)兩日受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影響,氣溫將會下降,而癌症患者更要多注意保暖。美國最新動物實驗顯示,如果身處攝氏二十二度以下低溫、較冷環境,身體抗腫瘤免疫系統就會受到抑制,因此癌細胞越會生長,擴散速度也會越快。

這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當天氣變冷、溫度下降時,人體就會逐漸進入「生存模式」,為了生存下去,血管會變窄,四肢血管會先收縮,以維持身體熱能。此時新陳代謝會加快,身體也會開始打寒顫。氣溫降很低時,身體會優先維持大腦、心臟與其他重要器官運作,其他部位、組織就比較照顧不到。

美國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中心凱瑟琳‧寇寇拉斯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與攝氏三十度環境相比,老鼠若處在攝氏二十二度環境,胰臟癌、大腸癌、皮膚癌與乳癌細胞會長得比較快,癌細胞會變得較為兇猛,且擴散時間也會提早。

人體多半由T細胞負責啟動抗癌免疫反應,T細胞是一種白血球細胞,屬於免疫系統一部份,專門幫助對抗癌症等各式疾病。癌細胞受攻擊時,會與T細胞鬥智,癌細胞會發出訊號,誘騙身體抑制T細胞攻勢,但T細胞也不是省油的燈,還是會持續展開反制行動。T細胞與癌細胞兩軍不斷對峙、互相攻擊,直到有一方勝利才會罷休。現在許多癌症治療就是在刺激免疫系統,幫助免疫系統殲滅癌細胞。

研究作者解釋,雖然這次動物實驗顯示,無論處在何種溫度,老鼠身上的T細胞數量都一樣,不過老鼠若處在溫暖環境,T細胞會變得更為敏捷,更能鑽進腫瘤、摧毀腫瘤細胞,且T細胞也會分泌更多抗癌物質。相較之下,當老鼠處在較冷環境,體內抗腫瘤反應就相差許多,變得更容易接納癌細胞。

研究作者表認為,按研究結果來看,癌症患者若能待在溫暖環境接受治療,或許可以幫助提升治療效果,預後也可能大為好轉。

  

鄭醫師補充:

環境體溫當然有影響,但最後決定關鍵點是當事人身上的體溫到底為何,想要幫助免疫力健全,對抗癌症或者其他感染疾病,體溫最好維持到相對高點。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身體的肌肉練起來,肌肉能幫助新陳代謝,維持體溫。之前我曾推薦過一本書,透過簡單的方式來幫助重量訓練進而養生保健。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相關內容: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301843652-%E5%B9%B4%E7%B4%80%E8%B6%8A%E9%95%B7%EF%BC%8C%E8%82%8C%E8%82%89%E8%B6%8A%E5%B0%91%EF%BC%8C%E7%96%BE%E7%97%85%E8%B6%8A%E5%A4%9A!

參考文獻:

  • Kathleen M. Kokolus,
  • Maegan L. Capitano,
  • Chen-Ting Lee,
  • Jason W.-L. Eng,
  • Jeremy D. Waight,
  • Bonnie L. Hylander,
  • Sandra Sexton,
  • Chi-Chen Hong,
  • Christopher J. Gordon,
  • Scott I. Abrams,
  • and Elizabeth A. Repasky

Baseline tumor growth and immune control in laboratory mice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ubthermoneutral housing temperature PNAS 201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November 18, 2013, doi:10.1073/pnas.1304291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11/12/130429111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年期女少碰飲料

更年期女性最好盡量少喝含糖飲料。美國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若常喝含糖飲料,較容易罹患子宮內膜癌,罹癌風險大升約百分之七十八。

上述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所出版的「癌症流行病學、癌症標記與癌症預防」醫學期刊。

所有子宮內膜癌種類當中,以第一型子宮內膜癌最為常見。研究顯示,飲用最多含糖飲料的更年期女性罹患這種癌症機率會增加約七成八,平常喝越多含糖飲料,罹癌風險也就越高。

研究團隊分析美國「愛荷華州女性健康研究」中兩萬三千零三十九名更年期女性健康、飲食數據,研究使用的是哈佛食品攝取頻率問卷,共有一百二十七項食品品項,研究人員比較這些人的飲食習慣與子宮內膜癌發生比率,結果發現,飲用越多含糖飲料的人越容易得子宮內膜癌。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學系研究員瑪基‧伊諾伊-卻歐伊為研究計畫主持人,她表示,雖然這是首次研究發現含糖飲料與子宮內膜癌風險有所關聯,不過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感到驚訝。

有些其他研究發現,飲用含糖飲料會造成肥胖,而肥胖女性雌激素、胰島素濃度會比較高,當雌激素、胰島素濃度增加,便會使子宮內膜癌風險跟著上升。

研究作者指出,食用過多糖份會增加總熱量攝取,增加肥胖機率,這樣不只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還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式疾病。

 

 

鄭醫師補充:

經常攝取含糖飲料,增加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的風險,而且讓粒線體負擔增加,對身體利遠大於弊。而肥胖對婦癌風險在於脂肪細胞本身就會分泌雌激素,過多雌激素的刺激與婦癌風險有直接相關,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M. Inoue-Choi, K. Robien, A. Mariani, J. R. Cerhan, K. E. Anderso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Type I and Type II Endometrial Cancer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13; DOI: 10.1158/1055-9965.EPI-13-06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之前曾幫忙寫過序,因最近常有網友詢問恐慌焦慮或者自律神經失調,如何自助DIY來幫助自己真正改善,遠離藥物依賴?我發現這本書提到的內容,用面對、接受、飄浮以及給自己一點時間的觀念以及作法相當實用且容易奏效。因為任何對抗,只會更加強恐懼以及讓症狀得更嚴重。過去曾有人稱之為陰影效應。也就是存在的事實,當事人如果不面對以及接受,只是想否認或者逃跑,後面出現的反彈力道會更兇猛。

以下我把書籍介紹的部分內容節錄出來給大家參考:

★我到底怎麼了?

  生活在節奏緊張、充滿壓力的社會,許多人不時會緊張冒汗、心跳加快、心悸、發抖、頭痛、失眠、心神不寧、呼吸困難、腸胃不適……整天這裡不舒服、那裡不痛快,看了醫生也不見好轉,檢查又一切正常。你會想「我到底怎麼了?」你有可能患了神經失調(精神官能症),這是由焦慮引起的身心疾病,你愈是焦慮不安,身體就會愈不舒服。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等。

  ★焦慮導致的神經失調不是不治之症

  你可能會因為神經失調導致情緒低落,凡事負面思考,覺得世界黯然無光,生活在谷底,常常陷入絕望,但請記住,不論你的神經失調有多嚴重,痛苦了多久,都可以痊癒,並再次迎向幸福人生。

  ★病因只有一個--都是恐懼惹的禍

  當身體出現異狀,恐懼也會跟著出現,形成「恐懼-腎上腺素-恐懼」的惡性循環,愈是恐懼,腎上腺素愈是分泌,身體器官會愈受到刺激,因而產生更強烈的不適,直到病人陷入迷惘和困惑。

  ★藥物只能治標,心病還需「心」藥醫

  有些神經失調患者需要用藥物控制,否則症狀得不到舒緩;但藥物的療效畢竟是暫時性的,如果要得到長久的舒緩,藥物不是解決之道,而是要從你的「心」著手。

  ★運用「四個步驟」、「三大幫手」展開療癒之旅,走出生命的困頓和低潮

  透過大量真實個案和症狀的描述,引領你運用「面對」、「接受」、「飄浮」、「給自己一點時間」四個簡單步驟,並配合三大幫手:「工作」、「勇氣」、「宗教信仰」,幫助你找回正常的生活。

 

幸福就在轉念後:啟動焦慮症的自我療癒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肥胖易血糖高!腸道荷爾蒙劑能緩解

 

近年來,糖尿病死亡率一直高居國人10大死因前5位,醫師表示,對於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患者而言,體重增加是多數患者一大迷思。所幸目前臨床上已可透過腸道賀爾蒙 GLP-1 注射取代胰島素,不但可以順利控制血糖,還能因此瘦了好幾公斤。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宜蘭羅東新陳代謝科開業醫師游能俊指出,糖尿病是國人健康殺手,目前全台灣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超過160萬人,98%屬第2型糖尿病,特別是 18歲以上糖尿病患者,將近7成有過重及肥胖情形,愈年輕罹病患者肥胖程度愈明顯。

血糖控制差 體重居高不下

糖尿病衛教門診中,曾有位61歲的翁先生,罹患第2型糖尿病20多年,但一直無法穩定控制血糖,雖然已注射胰島素超過10年,但糖化血色素(HbA1c)都還是超過標準值7%,甚至超過8%,體重也居高不下。

直到今年1月聽從醫師建議,改接受腸道荷爾蒙GLP-1注射劑治療,原本失控的血糖因此回穩,糖化血色素順利控制到6.7,體重也下降10公斤,翁先生慶幸終於找到可以順利控糖的方法,食量也變小了。



新陳代謝低 影響腸胃吸收

從臨床觀察發現,年輕的第2型糖尿病患70%有肥胖問題,與遺傳、飲食西化有關,多數患者對藥物治療存在傷肝腎的迷思,肥胖會阻礙新陳代謝,造成腸道荷爾蒙如GLP-1減少,影響胰島素分泌致血糖失控。

基本上,腸道荷爾蒙GLP-1注射劑可幫助患者用餐時,同步刺激胰島素分泌穩定血糖。根據國際臨床試驗證明,動物與人體使用此注射劑後,對於熱量需求以及食慾都會減少,並能延長體內胃排空時間,減緩腸胃道吸收速度,讓多數患者使用後能順帶減輕體重。

非一體適用 需醫師先評估

游能俊理事長強調,改善糖尿病,腸道賀爾蒙 GLP-1 也有限制,例如無法和胰島素同時使用、腎功能不好的患者也不建議注射。因為每位患者身體狀況不同,建議可跟主治醫師充分溝通後,再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

  

 

鄭醫師補充:

Incretins,中譯名為腸促胰素,意思就是一群在腸道分泌,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物質,這種物質的釋放,主要是吃東西之後,腸道有食物進入,就會開始釋放,甚至在血糖升高之前就已經產生作用了。除此之外,腸促胰素也可以減緩胃的排空,而直接減少進食,同時也可以抑制昇糖素glucagon(幫助血糖上升)的分泌。能夠符合這兩種作用目標的生化物質就是GLP-1(類昇糖脢胜肽-1)以及胃抑制胜肽(或稱GIP,葡萄糖依賴胰島素釋放多胜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不管是GLP-1以及GIP都會被DPP-4(Dipeptidyl peptidase-4,雙肽肽酶-4)快速地去活性,而DPP-4抑制劑就是針對DPP-4來抑制,使得人在進食時,GLP-1以及GIP能夠持續釋放與作用,幫助胰島素分泌及抑制昇糖素,達到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

其生理作用包括:

  • 促進胰島β-細胞的胰島素分泌
  • 抑制胰島α-細胞的昇糖激素分泌
  • 抑制胃動力,使胃排空延遲
  • 通過中樞神經系統,GLP-1可以抑制食慾

糖尿病控制,大部分藥物都是針對胰島素的控制機轉來著手,然而對某些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萬一出現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的狀況,可以考慮常到荷爾蒙Incretin,GLP-1的徑路來協助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激素的釋放,達到幫助血糖降低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Toft-Nielsen M, Madsbad S, Holst J (2001). "Determinant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 in type 2 diabet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86 (8): 3853–60. doi:10.1210/jc.86.8.3853. PMID 11502823.

 Meier J, Weyhe D, Michaely M, Senkal M, Zumtobel V, Nauck M, Holst J, Schmidt W, Gallwitz B (2004). "Intravenous glucagon-like peptide 1 normalizes blood glucose after majo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rit Care Med 32 (3): 848–51. doi:10.1097/01.CCM.0000114811.60629.B5. PMID 15090972.

在一些草本或者藥用植物可以萃取出來的黃連素Berberine就是一種天然的DPP-4抑制劑,而且跟藥物不同的是黃連素本身還可以抑制發炎。臨床研究顯示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及高血脂的控制都有臨床實效:

 Gu Y, Zhang Y, Shi X et al. (May 2010).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rberine on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etabonomics". Talanta 81 (3): 766–72. doi:10.1016/j.talanta.2010.01.015. PMID 20298851.

 Al-Masri IM, Mohammad MK, Tahaa MO (July 2009). "Inhibition of 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 IV) is one of the mechanisms explaining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erberin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0 (5): 1061–6. doi:10.1080/14756360802610761. PMID 19640223. 

 Liu L, Yu YL, Yang JS et al. (March 2010). "Berberine suppresses intestinal disaccharidases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states, evidences from 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y".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381 (4): 371–81. doi:10.1007/s00210-010-0502-0. PMID 20229011.

參考圖示:

File:Incretins and DPP 4 inhibitors.svg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飲食適度添加可可 能改善輕度認知障礙

中國時報【綜合外電】

(中時健康╱外電編譯)先前有研究指出,每天吃一點可可,可以保護心血管的健康。現在新的研究也發現,若是每天適量攝取可可,其中的黃烷醇成分可以讓大腦更靈活,這項研究刊登美國心臟協會(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高血壓期刊》(Hypertension) 上。

這項研究一共找來了90位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進行為期8週的測試。實驗中,研究人員讓這些老年人每天飲用含有不等量黃烷醇的可可飲品,共有高含量、中含量以及低含量三種,8週後對這些老年人進行簡易的認知功能與精神狀態評估。

結果發現,相較於攝取低含量黃烷醇的老年人來說,攝取較多黃烷醇的老年人,他們的注意力和其他心智的功能都比較理想。對此,參與研究的醫師,所屬義大利拉奎拉大學(University of L'Aquila)的戴西德瑞(Desideri)表示,這是因為可可中的黃烷醇成分可提高腦血流含氧量的緣故。

戴西德瑞(Desideri)醫師進一步表示,這項研究是醫界第一次以可可膳食干預的方法,成功顯現出黃烷醇可能對於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人具有有改善認知的作用。

最後要提醒的是,由於市售的可可多會添加過多的糖分在其中,讓味道喝起來更好也更順口,所以要特別留意熱量的攝取,或是可改飲用無糖的可可較佳。另外,每日也以250毫升為上限。

  

鄭醫師補充:

可可中的黃烷醇可以幫助認知功能提升,增加腦血流,過去已有諸多研究證實。建議想要透過實務來提升認知功能的人,可以考慮補充。補充來源,還是以黑巧克力或者是含糖量較低的可可飲品為宜。含糖量太高的食物來源,若是經常攝取,可能影響胰島素功能衰退,反而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不可不慎。

參考文獻:

 Blood Pressure and Aging: Benefits in Cognitive Function, Blood Pressur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Through Cocoa Flavanol Consumption in Elderly Subjec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he Cocoa, Cognition, and Aging (CoCoA) Study / Novelty and Significance

  • Giovambattista Desideri,
  • Catherine Kwik-Uribe,
  • Davide Grassi,
  • Stefano Necozione,
  • Lorenzo Ghiadoni,
  • Daniela Mastroiacovo,
  • Angelo Raffaele,
  • Livia Ferri,
  • Raffaella Bocale,
  • Maria Carmela Lechiara,
  • Carmine Marini,
  • and Claudio Ferri

Hypertension. 2012;60:794-801,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ugust 14 2012, 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12.193060

http://hyper.ahajournals.org/content/60/3/794.ful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吃一把堅果 降低2成死亡率

今天吃堅果了嗎?FDA建議每人每天可攝取1.5盎司(約43克)的堅果類食品,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而日前美國針對12萬人所做的30年追蹤調查中也發現,每天攝取1把堅果的人(成人手抓一把約45~55公克),在疾病死亡率上平均降低了20%,特別是在癌症死亡率以及心血管慢性病方面,更有顯著預防效果。



30年飲食追蹤 12萬人大規模研究

根據英國《電訊報》報導指出,刊於英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與國際堅果理事會共同進行的研究中表示,自1980年到2010年間,追蹤12萬名美國民眾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在長達30年的研究期間,每2~4年就會請民眾填寫問卷,其中也包括了每人每日的堅果攝取習慣。

結果發現,每周固定會吃一次堅果的人,在疾病死亡率降低11%,每周吃2~4次的人降低13%;每周吃5~6次者降低15%,至於每天都吃堅果的人,更是降低20%的死亡率。



防癌、心血管疾病 降2成死亡率更長壽

除此之外,研究結果更進一步發現,每天吃堅果的人,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降低了29%、癌症死亡率降低11%,顯示堅果對於預防癌症也有幫助。過去的研究報告曾指出,攝取適量堅果有助於減少糖尿病與心臟疾病的風險,此次更大規模的研究報告,則再度佐證堅果普遍對於人體的好處。

研究中並未特別分類哪一種堅果(核桃,榛子,腰果,杏仁,巴西堅果,美洲山核桃,開心果)最有益健康,包括花生(屬於豆類)其實也有相同的保健效果。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高蛋白質、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多重營養素,這些都是讓堅果具有保護心臟,抗癌、抗炎、抗氧化等特性的主要原因。

兼具飽足感與營養 吃了不怕胖

至於許多人會害怕的高熱量問題,在研究中有攝取堅果習慣的人,反而比起未吃堅果的人來得纖瘦,主要就是因為堅果可以帶來飽足感,讓人較不容易有嘴饞、吃高熱量食物的慾望。

 

 

鄭醫師補充:

國外的堅果取得成本較低,這是事實,本地儘管取得成本較高,但擔心花費太多的人,可以考慮花生的攝取,同樣也有堅果攝取的效果。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of Nut Consumption with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Ying Bao, M.D., Sc.D., Jiali Han, Ph.D., Frank B. Hu, M.D., Ph.D., Edward L. Giovannucci, M.D., Sc.D., Meir J. Stampfer, M.D., Dr.P.H., Walter C. Willett, M.D., Dr.P.H., and Charles S. Fuchs, M.D., M.P.H.

N Engl J Med 2013; 369:2001-2011November 21, 2013DOI: 10.1056/NEJMoa1307352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3073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簡單的減肥妙方是…?!美研究:定時起床及睡覺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不少人時常為了瘦身而苦惱,不過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其實最簡單的減肥妙方,仍是與正常的作息密切相關,研究指出,若是每天的就寢時間與起床時間皆一致,較易達到減肥效果。

根據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美國猶他州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研究團隊,以300名年齡介於17歲至26歲的女性為研究對象,並對其睡眠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固定就寢及起床時間的女性,身體脂肪的比例比其他人來得低。研究指出,除了固定就寢及起床時間外,睡眠長度也相當重要及品質也要相當重要的。

研究指出,若是每天習慣睡低於6.5個小時、多於8.5個小時的人,身體脂肪較容易增加,而最佳的睡眠長度為每晚睡8至8.5個小時。另外,睡眠品質較好的人,也較容易達到瘦身目標。

 

  

鄭醫師補充:

規律睡眠,身體減壓,不會想透過攝取食物來抗壓或者舒壓,是幫助身體微持理想體重的重要關鍵。

這篇研究也提醒我們,睡眠不足,絕對是體重控制的殺手。6.5個小時是基本需求,睡太久,往往是身體有其他狀況引發,最好找出根源直接處理。

參考文獻:

Bruce W. Bailey, Matthew D. Allen, James D. LeCheminant, Larry A. Tucker, William K. Errico, William F. Christensen, and Marshall D. Hill (2013) Objectively Measured Sleep Patterns in Young Adult Women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Adiposity.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In-Pres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性福/口交傳毒?幫女口交 男嘴舔出3倍「致癌」病毒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舌尖上的快感,不少男女喜愛口交,享受其中,也樂意張嘴幫另一半服務,但口交傳情,一不小心,可能變成口交傳「毒」!國內婦產科醫師提醒,國外研究發現,男性口腔找得到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比例,竟高出女性近3倍,原因無他,口交正是病毒從陰道躍進口腔的跳板;國內有夫妻先後罹患子宮頸癌、口腔癌。

好萊塢男星麥克道格拉斯日前接受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就語出驚人,認為自己的喉癌,全是因為幫女性口交,感染HPV所導致。

一份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美國「國家衛生及營養檢驗調查」就針對一共5579名、14至69歲受測者進行身體檢查,還要用潄口水30秒,檢驗後發現,男性口腔有HPV者比例達10.1%,女性只有3.6%,落差接近3倍。

男人嘴裡的HPV病毒,怎麼來的?博元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說,HPV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傳染,親吻與一般接觸並不會傳染,分析上述研究的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高度懷疑,很可能與愛逞口舌之快、口交頻繁有關,因為約有40種不同類型的HPV病毒可感染男女生殖器官,是造成子宮頸癌、菜花(生殖器疣)等的元兇。

口交傳毒,國內也有案例曾登上國際醫學期刊,新光醫院就發現一對結婚20多年的夫妻,先生先因口腔癌開刀,不久後,太太也被診斷出子宮頸癌,摘除子宮,一比對兩人的腫瘤檢體,赫然發現,竟是同一種HPV病毒基因排序,兩人大方承認,性行為頻繁,有口交習慣更長達十幾年以上,研判因口交埋下罹癌禍根。

 

 

鄭醫師補充:

上述提到的研究,發表於2012年,參考文獻:

JAMA. 2012 Feb 15;307(7):693-703. doi: 10.1001/jama.2012.101. Epub 2012 Jan 26.

Prevalence of oral HPV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201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282321

之前,我曾和腫瘤科醫師討論過,近年來,男性咽喉癌的比例節節攀升,可能原因之一,就是男性在口交過程中,長期接觸到女性生殖器官的人類乳突病毒所誘發。因此,口交實為不安全的性行為。

因為這樣的研究關係,不少專業醫師鼓勵性生活活耀的男性最好也接受人類乳突病毒的疫苗注射,預防相關癌症之風險。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球賽跌地腦震盪 復原後竟會13種樂器成音樂天才…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真有這種事?!美國一名青少年康納斯(Lachlan Connors),自6年級時因參加曲棍球比賽,不慎摔倒在地造成腦震盪後,竟變成一名能夠彈奏13種不同樂器的音樂天才,揭示隱藏的天賦。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科羅拉多州(Colorado)的這名康納斯,原本對音樂及五線譜一竅不通,但自從參加球賽時,後腦勺撞地導致腦震盪後,就成了一名音樂天才,包括鋼琴、吉他及烏克麗麗等樂器都難不倒他。

報導稱,康納斯並沒有特別學習音樂,反而自小喜歡運動、打曲棍球,對音樂毫無熱情,但現在卻能演繹13種樂器。醫生指出,康納斯應是罹患罕有的後天性學者症候群(Acquired Savant Syndrome)。

據了解,這種後天性學者症候群通常是在腦部受傷後引起,突然發展出特殊才能,例如音樂、藝術或數學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左右腦的補償功用,進而揭示另一種隱藏的天賦及潛能。

 

  

鄭醫師補充:

我的一位好友曾跟我談到他的女婿,他是一個澳洲人,現在在澳洲是一位婦產科醫師。據這位醫師的父母表示,他們小孩原本資質平庸,但是小學時,有一次到海港去遊玩,不小心頭被一艘船的漿重擊頭部,昏迷好幾天,醒過來以後,學習力提升好幾倍,成績突飛猛進,這是一般我們所謂後天性學者症候群的現象。

一般而言,因為受傷大腦的區域功能降低,因此,需要其他區域的大腦來提升效能,補償原本失去的功能,結果補償過程中,該大腦區域原本負責的功能突飛猛進,是謂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極少數的自閉症患者在某些記憶力的超強表現,一般也用學者症候群來解釋。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失眠越來越普遍,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罹患失眠比例越高。睡不好的人罹患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的風險亦明顯提高。睡不好會對健康大打折扣,因為睡眠是身體進行修復的絕佳時機,然而,您知道嗎?睡不好的某些症狀,直接透露出來的訊息就是當事人的死亡風險提高3-5成。

根據最新的研究發表,失眠症狀中,入睡困難以及無法消除疲勞這兩項症狀,跟睡眠沒有問題的人相比,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死亡率分別提高55和32%。

這項研究分析超過23000人,追蹤期間長達6年所得到的結果。參考文獻:

Y. Li, X. Zhang, J. W. Winkelman, S. Redline, F. B. Hu, M. Stampfer, J. Ma, X. Ga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omnia Symptoms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Men. Circulation, 2013;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3.004500

過去也有研究發現睡眠時數太短,不滿六個小時,死亡風險亦提高:

Vgontzas AN; Liao D; Pejovic S; Calhoun S; Karataraki M; Basta M; Fernández-Mendoza J; Bixler EO. Insomnia with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mortality: the Penn State Cohort. Sleep, 2010; 33 (9): 1159-1164

睡眠品質與長壽以及慢性疾病的罹患息息相關,不可輕忽。睡不好,最好透過完整的身心評估找出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才是根本辦法。只是用藥控制,不但沒有解決根源,長期使用,記憶力變差以及藥物依賴性,可能又是另外令人頭痛的狀況,不可不慎。

參考中文報導:

男性長期睡眠品質差 恐早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男人壓力大,若是要負擔房貸甚至是整個家庭的經濟壓力,每天晚上在床上,恐怕天天都要輾轉難眠了!而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若男性長期以來老是睡不飽、淺眠、難入睡等問題,死亡風險將比一般人來的高出許多!

男性睡不好 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這份研究來自於美國布里根婦女醫院研究團隊,根據兩萬三千筆資料去分析所得出的結果。研究發現,有睡眠障礙的男性,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暴增。

而研究更進一步做出統計,男性長期睡眠品質若不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將增百分之五十五,常常睡不飽或是淺眠的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會增加百分之三十二。研究人員指出,睡眠問題不但會不利心血管,更與壽命長短息息相關。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指甲易斷裂!雞胸花椰沙拉補生物素

 

 

「怎麼又裂掉了?」許多人蓄留指甲到一定長度時,常在不自覺中出現指甲分岔、斷裂的情況,一想到裂縫可能持續擴大傷及整個甲片,嚇得趕快剪去缺損指甲。醫學研究發現生物素(Biotin)可補充指甲的營養,提高強韌度以防止斷裂。

 

指甲斷裂原因:營養不良、化學性破壞、疾病

指甲是皮膚的最大附屬物,它和頭髮一樣都是以蛋白質硬化的角質素為主要組成成分。健康的指甲強韌、有光澤感,但有些人因營養攝取不均衡,指甲板會出現脆弱、易破裂、易裂開等症狀。

此外,重複暴露在水中、清潔劑或使用去光水溶劑,也會造成甲板角質素脫水,指甲變得脆弱,容易斷裂;其他如原始的皮膚病變、全身性疾病、指甲床的物理性傷害等,都可能導致指甲受傷害。

指甲的強韌關鍵 生物素不可或缺

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室主任侯玟伊表示,指甲的健康與否,主要與鐵質、蛋白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有關,但另有研究發現,生物素缺乏的人,指甲特別容易乾裂。

生物素又稱為「維生素H」或輔脢R(Coenzyme R),是維生素B群的一種,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可微溶於水,是代謝脂肪及蛋白質不可或缺的物質,且其在細胞角質素合成過程中的終點分化作用時,能刺激表皮的分化,增加角質素的量,因此被視為強化頭髮與指甲的重要營養素。

 

營養師詹前億表示,國際期刊《THE JOURNAL OF PHARMACY》曾刊登臨床實驗證明,每日服用2500μg的生物素,指甲損傷者的指甲可增厚約91%;給予正常人每日服用2.5mg的生物素,指甲可增厚約63%。

生物素在哪裡?常見食物大點名

生物素廣泛存在於各種動物及植物食物中,例如動物的肝臟及腎臟、乳製品、海鮮(特別是牡蠣、龍蝦和鮭魚)、大豆、起司、香蕉、花生、磨菇、燕麥、酵母、花椰菜、雞胸肉、蛋黃。經常感覺指甲脆弱的民眾,透過飲食少量補充即可。

 

 

 

鄭醫師補充:

上面報導提到生物素可以改善脆弱的指甲的醫學期刊是1993年發表的:

Hochman LG, Scher RK, Meyerson MS. Brittle nails: response to daily biotin supplementation. Cutis 1993;51:303–5.

生物素對人體健康的維繫非常重要,像是頭髮是否容易掉髮,濕疹、結膜炎、指甲脆弱、血糖代謝不良甚至是某些憂鬱症患者可能都和生物素缺乏有關。

生物素缺乏嚴重的人,精神症狀除了憂鬱,還可能出現倦怠、幻覺、四肢的麻木感以及針刺感等等:

Otten, JJ, Hellwig, JP and Meyers, LD., ed. (2006).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Nutrient Requirements.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ISBN 0-309-10091-7.

喜歡吞生雞蛋的人,生物素容易被蛋裡面的Avidin吸附帶走,因此生物素缺乏容易發生:

"Biotin: MedlinePlus Supplements". 13 September 2013. Retrieved 2013-09-29.

生物素是否缺乏不必瞎猜,功能醫學有相關檢測可以直接告訴我們答案。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鄰苯二甲酸提高早產風險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9日專電)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Hospital)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孕婦若接觸到鄰苯二甲酸(phthalate),早產風險將大幅提高。

由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贊助的這項研究,研究報告18日發表於「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月刊」(JAMA Pediatrics)。

研究人員檢驗了130名足月之前生產的婦人,在懷孕期間所提供的尿液樣本,並且比較352名足月生產婦人懷孕期間的尿液樣本,分析尿液當中的鄰苯二甲酸代謝物(phthalate metabolites)含量。

檢驗結果發現,相較於尿液當中有最少量鄰苯二甲酸代謝物的婦女,尿液當中含有最多量鄰苯二甲酸代謝物的婦女,出現早產的機率大約高出2倍到5倍。

主持這項研究的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Michigan)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米克爾(John Meeker)發表聲明指出,早產堪稱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如今早產率較20年前明顯增加,但醫學界卻不知道肇因為何,某些避免早產發生的方式,事實上效果有限,這項研究則讓醫學界就環境因素對早產的影響獲得更多了解。

米克爾表示:「下一步,我們需要知道孕婦是如何接觸到鄰苯二甲酸,以及究竟在懷胎幾個月的時候接觸到,以便能夠明確告知已經接觸的孕婦,並且擬出降低風險的策略。」

鄰苯二甲酸經常使用在塑膠製品當中,目的在於增加彈性。鄰苯二甲酸在許多產品當中出現,包括玩具、食品、塗料、個人清潔用品等。

 

鄭醫師補充:

環境賀爾蒙或者汙染越來越多,早產機率也隨之提高,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母體的汙染導致早產風險。

環境賀爾蒙防不勝防,目前只能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來判定是否過高?若是體內有較高濃度被偵測到,最好透過適當的方式來排毒,減少體內相關汙染物的濃度,降低早產風險。這裡建議的方式,不適於孕婦,最好是在準備懷孕時就能事先得知結果以及處理,懷孕過程做任何排毒的動作,可能會殃及胎兒,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69137

Ferguson KK, McElrath TF, Meeker JD. Environmental Phthalate Exposure and Preterm Birth. JAMA Pediatr. 2013;():-. doi:10.1001/jamapediatrics.2013.369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親近森林有益健康

作者: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 | 健康醫療網 

 







林務局羅東林管處致力於「森林益康」的推廣,從民國99年起委託馬偕醫學院,由林一真、申永順、廖天賜3位教授從心理園藝治療、環工和森林等層面,搭配科學儀器進行跨領域的合作,評估在不同海拔的森林環境特性,以及民眾生理與心理反應的關聯性,提出適合我國研究森林益康的人體生理與心理評估指標,和量測森林環境特性。


研究團隊在海拔2000公尺的太平山、海拔500公尺的鳩之澤,針對120位民眾,為推動森林益康提供科學實證,如今有了初步的成果;研究結果發現,民眾在步行鳩之澤自然步道、太平山原始森林步道前後,其中並經過冥想之後,收縮壓、心跳、末梢血流量、壓力身心症狀,都出現正向的變化。


羅東林管處表示,「森林益康」是指經由人在親近或觀賞森林時,增進個人身體、心理及靈性健康,並促進社區文化和環境生態發展的歷程。民眾常常走入森林提升健康,也可為我國林務發展帶入新的里程碑。


 

鄭醫師補充:


漫步森林裡面,有人稱之為森林浴,對人有什麼好處?國外已經發表的研究證實除了可以幫助人們紓壓、降血壓、強化免疫系統甚至是協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改善。根據芬蘭學者 Eeva Karjalainen 的研究證實有這些效果:


http://www.iufro.org/media/iwc2010-news-stories/jul10-healing-effects/


一些學者建議森林步行,會讓人們步行距離增加,也增加運動量,在放鬆的環境下,協助身體進行修復,對抗疾病。至於抗壓部分,醫學研究證實壓力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風險提高,因此在疾病預防上,紓壓以及抗壓絕對不可或缺,美國學者 Roger Ulrich 的研究,透過膽囊切除患者的術後比較,發現窗景是自然綠樹的患者恢復速度,遠比窗景是磚牆建築的患者恢復速度快,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Paper for conference, Plants for Peopl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Floriade 2002
Health Benefits of Gardens in Hospitals
Roger S. Ulrich, Ph.D.


http://greenplantsforgreenbuildings.org/attachments/contentmanagers/25/HealthSettingsUlrich.pdf


南韓也發表過類似的研究,在2007年一篇針對931位辦公室的工作者,半數的人窗景有綠樹,半數沒有,結果顯示有綠樹窗景的人,對工作滿意度以及壓力調適度都比較高,這些結果與工作者本身的年紀、職位或者薪資都沒有關係:




The influence of forest view through a window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stress



Author: Shin, Won Sop


Sour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Volume 22, Number 3, 2007 , pp. 248-253(6)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tandf/sfor/2007/00000022/00000003/art00009


亞洲學者 Qing Li 發現,經過三天兩夜的森林旅行,當事人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明顯下降:


J 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 2008 Jan-Mar;22(1):45-55.

A forest bathing trip increases human natural killer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of anti-cancer proteins in female subject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394317


美國學者Linda Kruger研究發現往往20分鐘的森林步行就能幫助ADHD患者的情緒控制獲得改善:


http://www.fs.usda.gov/Internet/FSE_DOCUMENTS/stelprdb5274468.pdf


看來接觸自然綠樹對身心保健好處非常多,建議大家趁著天候不錯時,多和家人去走森林步道,既增加家人的相處時間又能紓壓改善情緒,預防疾病,一舉數得!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告別脂漏性皮膚炎 黃金穀飯補B6

缺乏維生素B6 易誘發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是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好發於頭皮、鼻翼兩側、眉毛、耳朵和前胸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發作時皮膚容易有紅疹、搔癢和發黃的油膩皮屑。而天氣乾冷、血液循環差、工作壓力大、頭皮代謝慢,都是誘發脂漏性皮膚炎的危險因子。

不過,維生素B6攝取不足,也會增加脂漏性皮膚炎的發作機會。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表示,脂漏性皮膚炎是因皮膚中的調控蛋白缺乏有效調控脂肪的能力,造成皮膚油脂分泌過於旺盛所致,而影響調控蛋白的最重要營養素就是維生素B6。

維生素B6可增強皮膚抵抗力、鎮靜消炎,以及預防皮膚疾病,特別是脂漏性皮膚炎。研究發現,維生素B6可透過調控蛋白,抑制皮膚分泌太多油脂,明確且直接改善和預防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此外,脂漏性皮膚炎發作也與免疫力有關,而維生素B6正好也有調整免疫力的作用。



其他與調控蛋白有關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12、B群、維生素C等,對於脂漏性皮膚炎的幫助相對較小,僅有間接的輔助合成和調控作用。

專家:全穀類是最好的B6來源

王進崑教授指出,維生素B6含量較高的食物來源為全穀類和藻類,因其屬於水溶性維生素,攝取過量會自動排出體外,沒有過量的問題。不過,台灣人喜歡以精緻化的白米飯當成主食,飽度之餘,只吃下大量澱粉,維生素B6普遍攝取不足。

若要透過飲食補充維生素B6降低脂漏性皮膚炎的發生率,王進崑教授建議,每天吃的飯可採用綜合穀類,取白米、燕麥、糙米或其他豆類,依5:4:1的比例混合和烹煮,不僅可保留穀粒應有的營養素,也能提高適口性,讓不習慣吃全穀飯的民眾漸漸愛上穀飯的美味。

防脂漏性皮膚炎 少攝取脂肪辛辣食物

全穀飯替代白米飯,不僅可補充維生素B6,也能補充維生素B群的其他營養素、維生素C,以及其他微量礦物質。

其他預防脂漏性皮膚炎的飲食原則,還有多攝取含有維生素C的天然蔬果,有助於調控蛋白的合成;減少攝取過多脂肪、油炸或辛辣的食物,以免調控蛋白失去作用,反讓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導致脂漏性皮膚炎的發作。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B6改善脂漏性皮膚炎在營養學上面經常被提出來:

 Schwartz RA, Janusz CA, Janniger CK. Seborrheic dermatitis: an overview. Am Fam Physician. 2006, 74 (1): 125–30. PMID 16848386.

 此外,生物素(維他命H)、鋅、B群以及亞麻仁油等等也有研究支持可以幫助改善:

Murray, Michael; Pizzorno, Joseph (1997). "Encyclopedia of Natural Medicine" (Revised 2nd Edition) Three Rivers Press. ISBN 0-7615-1157-1

 Dreno, B; Moyse, D; Alirezai, M; Amblard, P; Auffret, N; Beylot, C; Bodokh, I; Chivot, M et al. (2001).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mparative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zinc gluconate versus minocycline hydrochlorid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cne vulgaris". Dermatology (Basel, Switzerland) 203 (2): 135–40. doi:10.1159/000051728. PMID 11586012. 

此外,益生菌治療也可以考慮採用:

Ji, GE (2009). "Probiotics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opic dermatitis". Forum of nutrition. Forum of Nutrition 61: 117–28. doi:10.1159/000212744. ISBN 978-3-8055-9097-6. PMID 19367116. 

 A.G. Gueniche , D. Philippe , P. Bastien , E. Buyukpamukcu , P. Reygagne , I. Castiel(Clichy; France)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T improves dandruff conditio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