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氣味找伴侶? 研究:女性可嗅出具優良基因的男性…

NOWnews – 2013年9月10日 下午6:07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聞味道找伴侶?!國外一項研究發現,女性較偏向喜歡擁有不同「親合性基因」的男性的氣味,即代表女性在下意識裡,能夠透過男性的氣味來挑選伴侶。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大學一名戴維斯(Daniel Davis)教授近期推出專研「親合性基因」的書,其中並引述瑞士科學家進行的氣味研究。


該氣味研究讓一批男學生兩天一直穿著同件衣服,並避免沾染其他味道,兩天後讓另一群女性聞其衣服的味道,並讓她們對於衣服上聞起來氣味的性感度、濃烈度及愉悅度給分。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較容易被擁有不同「親合性基因」氣味的男性所吸引。研究顯示,女性在下意識容易依照男性的氣味,挑選具有可生下擁有優勢基因小孩並適合自己的另一半。




鄭醫師補充:


有時,我們在形容男女之間的契合與否,喜歡用對不對味來形容,其實背後有研究依據支持。


嗅覺是動物非常原始的知覺之一,而嗅覺神經直通大腦,不需轉傳,因此嗅覺是哺乳類動物對環境偵測的重要利器,這篇報導則提到擇偶也可以透過嗅覺來進行,而且準確率很高,證據就是女性當事人挑定的氣味的男性的基因,與自己的基因組合成的下一代比較沒有健康風險。在兩性關係上,這是一篇很有趣的一篇研究。


原文報導參考文獻:



Wedekind C, Füri S. Body odour preferences in men and women: do they aim for specific MHC combinations or simply heterozygosity? Proc R Soc Lond B1997; 264: 1471–1479


這位科學家後來做過系列的研究,發現若是吃避孕藥,這種效應便會消失:



Wedekind, C.; Seebeck, T., Bettens, F. and Paepke, A. J. (1995). "MHC-dependent mate preferences in humans". Proc Biol Sci 260 (1359): 245–249. doi:10.1098/rspb.1995.0087. PMID 763089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耍牛脾氣可能是過敏惹的禍


台灣新生報 



高二的阿國(化名)是家中獨子,小學時品學兼優,是人見人愛的乖孩子,上了國中後既叛逆又愛發脾氣,讓媽媽傷透腦筋。在親友介紹下,阿國做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後發現,原來他的牛脾氣是吃了太多媽媽的愛心牛肉所致,醫師根據阿國的檢測報告說明牛肉是他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媽媽卻在無心當中替阿國補出體內長期慢性發炎,使他易疲倦不舒服而影響情緒。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在門診中有不少例子是家長出於用心為小孩生長著想,卻讓孩子在不自覺中吃進食物過敏原,當下不一定立即顯現在起疹子、皮膚癢等症狀上。鄭乃源醫師強調:「至少有60%的國人深受食物過敏之苦,其中尤以孩童佔大多數,建議最好趁孩子還小,食物尚未開始多元攝取前,先找到食物過敏原,為孩子健康把關。」



和急性過敏原相較,慢性食物過敏需要反覆性或大量的過敏食物才會產生,但因症狀不易查覺,例如鼻塞、拉肚子等小毛病,讓人困擾又不易與食物過敏產生聯想,而人長期處於這些小症狀中,一定對情緒及健康造成影響。



鄭乃源醫師強調,現代人飲食複雜度比過去農業社會高出許多,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提高,加上孩子外食內容隨興,造成現在青少年食物過敏的比例很高;但慢性食物過敏缺乏明顯症狀,在2千名被檢測出的患者中,約有七成不知道自己不適症狀是來自於某特定食物。



醫師建議:「生活習慣差、常感冒過敏的孩子、即將要出國面對全新飲食環境的學生,建議接受完整而專業的慢性食物過敏原分析並搭配基礎的健康檢查項目,藉由醫師的專業,用科學數字帶領孩子了解、正視自己的健康。」



小孩脾氣好不好,會跟飲食引起的過敏有關嗎?我們可以確認的一件事就是現在小孩過敏的比例越來越高,過敏的比例高,與食物的多樣性不見得有關,反而是小孩過早接觸一些外來食物來源,讓免疫系統的平衡尚未建立起來就導致失衡,比較有關。


過去小孩接觸的環境不像現在這樣乾淨,小孩的免疫系統在適當的外來刺激(例如玩泥巴、適當接觸外來細菌)的訓練下,免疫系統可以自我達到比較好的平衡,過敏相對來說也不容易發生。


過敏的影響,一般都會認為只有塵蟎、花粉及蟑螂之類的急性過敏,大部分醫療院所提供的過敏檢測只能檢出不到2%的比率,不知過敏的影響還有慢性過敏原方面,大部分的慢性過敏原是牛奶、蛋以及小麥之類的過敏,肉類相對來說是比較不容易引發過敏的,然而有些人體質特殊,連豬肉、雞肉甚至牛肉都會引發明顯的過敏結果,這裡提到的過敏結果,不必然與我們一般認知的過敏反應(例如打噴嚏、流鼻水、皮膚反應甚至腸胃症狀等等)會扯上關係,但是過敏就是身體的發炎反應,長期的身體發炎的確會影響身體比較弱的系統,其中也包含了神經系統。


我們常說喝牛奶的小孩比較有牛脾氣,這並不是說牛奶本身不好引發,而是對有過敏體質,或是腸胃有問題的人而言,牛奶會引發慢性過敏反應,或是讓腸道消化不完全,製造不完全分解的蛋白質分子(統稱縮胺酸),的縮胺酸從腸道直接吸收,長驅直入到大腦,大肆破壞,形成情緒與行為問題,主要是縮胺酸會和大腦細胞的鴉片受器結合,讓當事人情緒控制困難、專注力變差、甚至會被懷疑有躁鬱等等狀況。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敵我不分,其實與腸道有關,人體百分之60-70%的淋巴在腸道上,如果時常接觸過敏原而不自知,那就等於讓身體時常處於把食物當作外來侵略者而過度活化免疫系統,導致全身的發炎,當然也包含腦部的發炎。


我在門診上也經常看到有些小朋的的常見過敏原並不嚴重,反而是一些黃豆、堅果核桃、甚至是蔬菜之類的過敏反應,如果沒有作檢測,只是針對一般容易過敏的的來源作限制,這時候效果往往不彰。嚴重的慢性過敏來源,並非永久都不能接觸,以寡抗原飲食,讓免疫系統休息,該慢性過敏反應會慢慢趨緩,過了調整期以後再間隔食用,過敏的影響會降至最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魚油含Omega-3脂肪酸 有助嗜飲者護腦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10日 上午12:00







有酒癮、酗酒的人很容易出現失智症。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魚油含Omega-3脂肪酸,或可幫助酗酒者保護大腦,避免失智症上身。


過去很多研究顯示,長時間大量飲酒,會增加失智症風險。美國羅耀拉大學芝加哥斯特里奇醫學院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而有上述發現。研究團隊讓老鼠腦細胞接觸大量酒精,結果發現,魚油成份可以保護大腦細胞,讓大腦細胞較不會發炎、死亡。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歐洲酒精中毒生物醫學研究學會第十四屆大會。


研究作者麥可‧柯林斯曾分析一百四十三項研究發現,適度社交性飲酒或可降低失智症、認知受損風險,所謂適度飲酒是指男性一天最多飲用兩份酒精,女性一天最多飲用一份酒精。這代表少量酒精或可讓腦細胞更加健康。


研究人員認為,壓力過大也容易造成失智,適量酒精或可幫助壓力細胞對付重大壓力,進而降低失智發生機率。不過一旦飲用過多酒精,細胞就會開始發炎、死亡。


研究結果顯示,接觸Omega-3成份的大腦細胞神經元發炎、神經死亡現象減少九成左右。研究人員指出,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魚油是否真能保護酗酒者大腦,讓他們免受酒精性失智症毒害。


 


鄭醫師補充:


即使是動物實驗,有酒癮困擾的當事人不妨考慮補充魚油來預防失智。參考文獻:


A 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Stritch School of Medicine study suggests that omega-3 fish oil might help protect against alcohol-related dementia.


European Society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on Alcoholism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study-suggests-fish-oil-could-help-protect-alcohol-abusers-from-dementia


少量適度飲酒可預防失智的參考文獻:



  • Siegfried Weyerer,
  • Martina Schäufele,
  • Birgitt Wiese,
  • Wolfgang Maier,
  • Franziska Tebarth,
  • Hendrik van den Bussche,
  • Michael Pentzek,
  • Horst Bickel,
  • Melanie Luppa,
  • and Steffi G. Riedel-Heller

Current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ncident dementia: results from a 3-year follow-up study among primary care attenders aged 75 years and older Age Ageing afr007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 2011 doi:10.1093/ageing/afr007


http://ageing.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1/02/23/ageing.afr007.abstract?sid=bd3753ef-cfca-4102-83a6-831bd6300ca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日喝1小杯紅酒 揮別憂鬱症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9月3日 下午4:10

過去曾有不少報導討論法國人高油、高熱量飲食習慣,但國民肥胖率、慢性病卻沒有其他國家來得高的矛盾現象,原因就在於法國人習慣每天喝適量紅酒,幫助保障心血管健康;而近來西班牙研究更發現,每天喝1杯紅酒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憂鬱症機率比不喝酒的人低了32%。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在5505名55~80歲參與地中海飲食與心臟疾病關聯的受試者中,進行長達7年的飲食習慣、情緒等多方面觀察分析,在7年後有443名受試者罹患憂鬱症。


50毫升紅酒抗憂鬱


發表於「BMC醫學期刊」(BMC Medicine journal)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周攝取酒精量5~15克,也就是約喝2~7杯紅酒的人(每杯約50毫升),在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上比完全不碰酒的人低了32%。


這樣的研究結果與過去普遍認知的「飲酒會更憂鬱」現象的說法有所出入,主導此研究的米格爾(Miguel Martinez-Gonzalez)教授表示,紅酒中的「白藜蘆醇」已知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的有益物質,而憂鬱症有部分成因其實也與心血管雷同, 都與體內炎症有所關聯。


除了與紅酒抗氧化成份有關以外,也有另外一種推測指出可能與日常社交有關,研究顯示有適量飲酒習慣的族群,也較常有運動習慣、休閒社交活動,因此也有助於減低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不過酒精攝取過量,卻反而會使憂鬱症情形更為嚴重,須自行小心斟酌。


 


鄭醫師補充:


地中海飲食本身對於身心疾病的預防有諸多研究證實,這篇研究提到的,是吃地中海飲食的人,若是偶爾小喝紅酒,比較不容易憂鬱。過去的研究亦發現,小酌的人,比滴酒不沾的人身心更不容易出狀況。


一小杯紅酒,裡面的的白藜蘆醇含量極微。因此真正關鍵我認為在於偶爾小喝,不過量的行為意義:既能放鬆又能節制,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Diet, a new target to prevent depression?


Almudena Sanchez-Villegas, 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 BMC Medicine 2013, 11:3 (3 January 2013)




BMC Medicine 2013, 11:3 doi:10.1186/1741-7015-11-3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1-7015/11/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常壓抑負面情緒較早死、罹癌機率高7成

NOWnews – 2013年9月8日 下午5:55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經常壓抑、隱忍悲憤情緒的人,罹患癌症機率起比時常將內心情緒表達出來的人高出70%,早死機率也較高。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與羅徹斯特大學(Rochester University)於1996年時以796名平均年齡44歲的人為分析對象,並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壓抑情緒的程度。


而於12年後進行第二次調查時,受訪者間已有111人死亡,研究團隊調查後發現,大部分的人皆死於癌症或心臟疾病,且死亡率較高的為平時較會壓抑悲憤情緒、隱忍情緒的受訪者。


報導稱,研究團隊發現,較會壓抑情緒的族群,早死機率比較表達情緒的族群高出35%,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47%,而罹患癌症的機率更是高出70%。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還無法了解為何壓抑情緒的族群早死機率較高,研究人員推測,也許是因該族群將悲憤的情緒隱忍下來後,會利用吸菸、酗酒、吃高熱量或不營養的食物等不健康的方式,來得到心情上的抒發,進而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


研究人員稱,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該族群的人時常將負面情緒及想法隱忍在心裡,因而擾亂自身體內的荷爾蒙平衡狀態,對身體細胞造成傷害。而此項研究也發表在《身心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鄭醫師補充:


不要小看負面情緒的長期影響,許多癌症患者背後其實都潛藏長期壓抑的負面情緒,在門診的案例中,並不少見。

負面情緒的影響層面,心理學認為是在潛意識中造成的影響。不要小看潛意識,許多不管看似理智或者不理智的行為,往往都是潛意識影響造成。若以冰山來做比喻,意識不過是海平面以上,冰山的一角,更大的部分在海平面底下的,就是潛意識。


意識主管理智思考,潛意識則與情緒反應息息相關,尤其是有危險的壓力造成的恐懼,更是潛意識作用的重點。


用簡單淺顯的語言做比喻:意識若有15個單位正在運作,潛意識可能同時有150個單位在運作。當意識和潛意識有衝突時,潛意識的指令才是決定關鍵,因為潛意識被賦予的權責為應變中心,尤其是生命出現威脅時,一切聽潛意識的反應為主。


潛意識累積太多壓力,身體會把大部份的資源用來處理壓力來源,因此無法進行修復,身體累積許多待修復的負擔,長久下來,癌症以及死亡的風險自然增加。


減少壓抑以及處理潛意識的壓力,能夠有效幫助一個人的身體以及心理更無負擔,相關技術並不複雜,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討論。


參考文獻:


Emotion suppression and mortality risk over a 12-year follow-up


Benjamin P. Chapman, Kevin Fiscella, Ichiro Kawachi, Paul Duberstein, Peter Muennig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 22 August 2013 (10.1016/j.jpsychores.2013.07.014)


http://www.jpsychores.com/article/S0022-3999%2813%2900303-6/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成因揭密 腦中拓撲異構酶是關鍵

自由時報 – 2013年9月7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自閉症的成因可能有答案了!腦中的「拓撲異構酶」扮演關鍵角色


為開發治療藥物帶來新契機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團隊日前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腦中的「拓撲異構酶」一旦遭破壞,就可能導致自閉症及其他神經發育相關的疾病。這項研究將為開發治療自閉症的藥物帶來新契機!


自閉症是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但目前醫學研究對致病的機轉仍無所悉。全世界自閉症人數高達六千七百萬人,平均每五十名兒童中就有一人罹患自閉症,國內自閉症人數約有一萬零九百多人。


台大學者參與跨國團隊研究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憲松昨表示,他是在研究同樣是基因缺失造成的「天使病」時,篩選了二千三百零六種不同藥物,找出「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可以喚醒腦中休眠不作用的印記基因,讓它開始作用,學界因此積極研究「拓撲異構酶」對神經元細胞的影響。


北卡研究團隊針對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做全基因組的RNA定序及分析,意外發現,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可嚴重破壞長基因的表現,損害長基因的伸長。


黃憲松解釋,基因得先轉錄成相同長度的RNA,之後再轉換成不同功能的蛋白質,而拓撲異構酶就是幫助轉錄RNA成功的幕後推手之一,一旦很多長基因沒有順利轉錄成RNA,導致缺乏相對應蛋白質,就可能致生自閉症。


黃憲松指出,在拓撲異構酶遭破壞的神經元細胞中,長基因量的表現也顯著下降,證明拓撲異構酶對長基因的轉錄,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許多被高度懷疑的自閉症候選基因,都有著極為顯著的基因長度(超過200kb),且這些基因的表現量,在加入拓撲異構酶抑制劑之後,都顯著下降了。


但黃憲松也強調,自閉症是多重基因與外在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拓撲異構酶雖是眾多研究中的新明星,但目前仍無法證明是唯一或主要的治療方向。


 


鄭醫師補充:


拓樸異構酶Topoisomerase)是一種異構酶,能使DNA長鏈斷裂與接合。專門參與DNA拓撲構形(DNA topology)改變的過程。拓撲異構酶就是負責催化並引導一些化學反應,以使DNA的紐結狀態得以解除。此外當病毒DNA插入染色體時,或是在其他型態的重組現象中,也可能會有拓撲異構酶的參與。


拓撲異構酶若遭到破壞,直接影響長基因的合成,自閉症以及其他相關疾病的風險大增。目前這還是治療的理論,期待這類臨床療法早日上市。




參考文獻:


Topoisomerases facilitate transcription of long genes linked to autism

Nature
501,58–62 (05 September 2013)
doi:10.1038/nature12504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1/n7465/full/nature1250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菸後變胖 腸道菌惹的禍

法新社 – 2013年8月30日 下午8:35

(法新社日內瓦29日電) 瑞士研究人員今天說,光是緊張進食這個原因,無法解釋為什麼人們往往會在戒菸後變胖,研究人員如今把焦點放在腸道細菌的改變上。


研究報告顯示,戒菸後第一年,體重平均會增加4到5公斤。


但是根據蘇黎世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ZurichUniversity Hospital)研究人員的說法,戒菸後體重增加的民眾,食量可能沒有戒菸前多。


羅格勒(Gerhard Rogler)教授指出,即使是在戒菸後降低卡路里攝取量,之前有吸菸習慣的民眾,體重還是會增加。他說,他與同事發現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即戒菸者腸道菌群結構有了變化。


他們的研究獲得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wiss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支持,報告發表於同儕評審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這項研究發現一旦戒菸,腸內菌株的多樣性就會改變,變得比較像肥胖民眾身上的腸道菌群。


羅格勒告訴法新社,最近戒菸的人與肥胖的人,身上的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與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往往較多。


這些細菌據稱可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分解難以消化的纖維,因此,人們吃進肚裡的食物,有更多將變成脂肪,而不是當成廢物排泄掉。(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鄭醫師補充:


戒菸後,不少人的體重隨之跟著增加,原因可能不是暴食或者飲食量增加,因為大部分的人食量反而更少,但體重還是增加。因此,可能是身體對於食物的利用以及吸收效率提高,這篇研究報導就是清楚的例證。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肥胖可能與腸道菌叢生態有關。因此,腸道菌叢的調整,有助於減少肥胖的風險。


對戒菸後肥胖還是有實際做法可以預防,便是透過腸道菌叢的改變來直接調整,切勿因為這點而對戒菸遲滯不前。


參考文獻:


Luc Biedermann, Jonas Zeitz, Jessica Mwinyi, Eveline Sutter-Minder, Ateequr Rehman, Stephan J. Ott, Claudia Steurer-Stey, Anja Frei, Pascal Frei, Michael Scharl, Martin J. Loessner, Stephan R. Vavricka, Michael Fried, Stefan Schreiber, Markus Schuppler, Gerhard Rogler. Smoking Cessation Induces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Humans. PLoS ONE, 2013; 8 (3): e59260 DOI: 10.1371/journal.pone.00592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太早染酒癮 女性易患乳癌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5日 下午5:02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一所大學研究發現,女性朋友在第一次月經來潮到懷孕期間,若染上每天喝酒的習慣, 罹患乳癌的風險將增加13%,得增生性良性乳房疾病的機率也會提高15%。國際癌症研究署已將酒精列為乳癌兇手之一,官方報告指出,一天攝取酒精飲料達 10公克,罹患乳癌的風險將增加7%至10%。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首度將女性懷孕前飲酒與乳癌風險作相關連結,研究者收集了1989年至2009年共9萬多名母親的健康病歷,並詳細分析她們在青少 年時期喝酒的習慣與日後出現乳癌之間的關係,研究者劉盈(譯音)表示,「身為家長應該教育女兒喝酒與乳房疾病與癌症的關係,這相當重要,因為女孩子在這一 段期間是關鍵時期。」


研究者發現,女性在青少年時期若有每天小酌的習慣,不管是啤酒、紅酒或是烈酒,罹患乳癌風險將增加13%,罹患增生性良性乳房疾病的風險,也跟著提高15%。增生性良性乳房疾病的出現甚至會增加高達5倍罹患乳癌的風險。


研究者高帝茲提醒說,「現在大學甚至高中校園裡,越來越多女學生經常飲酒,很少人能知道這所帶來的風險。」但研究結果相當明顯,趁早戒除喝酒習慣才是降低日後乳癌風險的根本之道。」


研究者認為,從早期乳房發育初期到第一次懷孕期間乳房進入完全發育,這階段是乳房組織密集成長的時候,乳房組織對於女性荷爾蒙相當敏感,許多乳癌病例都可發現是受到雌激素刺激而產生有關,由於酒精會影響雌激素分泌,因此可以間接說明飲酒與乳癌間的關係。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期刊。


鄭醫師補充:


乳癌與乳房組織過度增生,往往與雌激素的過度刺激有關,在功能醫學上,我們稱之為雌激素占優勢,相對於黃體素,雌激素比較多。


雌激素占優是對身體有何負面影響?有興趣的人可連結參閱相關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6452


雌激素占優勢可以透過功能醫學檢測來確認是否存在?一旦確認,也能利用相關營養補給以及生活型態改變來做體質的根本調整。


酒精是助長雌激素占優勢的一大原因,主要是因為酒精也會影響雌激素的分泌。因此,有酒癮、乳癌家族病史的女性,固定喝酒絕對是一大危險因子,研究人員提醒大家別染上酒癮,一旦染上,最好早日結掉,減少乳癌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 Ying Liu,
  • Graham A. Colditz,
  • Bernard Rosner,
  • Catherine S. Berkey,
  • Laura C. Collins,
  • Stuart J. Schnitt,
  • James L. Connolly,
  • Wendy Y. Chen,
  • Walter C. Willett,
  • and Rulla M. Tamimi

http://jnci.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8/24/jnci.djt213.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鮮豔糖果的陷阱 色素吃多恐變過動 【2013/9/4 14:28】



〔本報訊〕立法委員楊瓊瓔上午舉行記者會指出,目前坊間糖果餅乾使用多種人工色素,吸引孩童購買,但英美等國研究指出過量食用人工色素,不僅影響肝臟代謝 功能,還可能導致孩童過動。楊瓊瓔呼籲衛生主管機關,應強制要求業者清楚標明色素對孩童的可能風險,也提醒家長,不要讓孩子吃太多零食。

 楊瓊瓔表示,兒童最常吃的零嘴,包括巧克力、糖果、餅乾等等顏色過於鮮豔零食,因為添加人工色素,長期食用恐怕造成兒童過動情況。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 誠提出國外報告指出,藍色1號、2號,綠色3號,黃色4、5、6號,和紅色40號色素會造成兒童出現氣喘、過敏、過動等症狀,有的國家甚至禁用,但台灣似 乎慢半拍。

 楊瓊瓔表示,台灣過動兒目前約有20萬名,且比例逐年攀升,要求衛生主管機關應盡快訂出相關規範。像是現行兒童零食添加物的標示,應改用「顏色」或「代碼」來區別危險等級,未來讓家長在幫心肝寶貝挑零嘴時,有個安心的依據。

 兒童福利聯盟研究員何佑寧也建議,政府應於孩童的休閒食品明訂孩童能食用的添加物含量上限。

 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簡任技正王慧英回應,我國目前食品添加物以正面表列方式來規範,准用標準和國際一致;有關食品著色劑使用方式也在年初已委託展開研究計畫,相關使用方式、標示規範都會在年底前完成。




鄭醫師補充:


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部落格的相關討論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3630&prev=33891&l=f&fid=26&sc=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睡眠有助腦細胞新生

中央社 – 2013年9月4日 下午5:19

(中央社倫敦3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認為已找出必須睡覺的新原因,因為必須靠睡眠才能補充某種腦細胞。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睡眠會促進髓鞘(myelin)細胞生長。髓鞘是種腦中神經絕緣物質,用來保護大腦迴路。


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研究團隊表示,儘管還在老鼠實驗階段,但研究成果有助發現睡眠在大腦修復與生長的角色為何,以及有助進一步了解多發性硬化症 (MS)。


研究發表在「神經科學」(Neuroscience)雜誌。


威斯康辛大學的西瑞里(Chiara Cirelli)博士與研究團隊發現,當老鼠睡覺時,製造髓鞘的寡樹突細胞(oligodendrocytes) 的生長數量會加倍。


研究人員發現,當在和做夢有關的快速動眼期(REM)時,細胞增加最為顯著。


相對的,當老鼠被迫清醒時,和細胞死亡有關的基因與壓力反應就被開啟。


鄭醫師補充:

之前國內有一位睡眠研究的前輩說過:為何需要睡眠?睡眠不過是在避免沒有睡眠狀態下,所產生的身體危機。這項危機,就是身體待修復的地方,無法進行。
睡眠,是動物體處於安全模式,進行身體修復的絕佳時機,當然也包含腦細胞,上述這項研究就是清楚的例證。
上文提到的快速動眼期,屬於深睡期,也就是睡眠的深睡期對身體的修復非常重要。想了解自己的身睡期到底夠不夠,可以透過睡眠檢測來了解。一般人可以修先考慮居家睡眠檢測作為篩檢,比較方便。

參考文獻:

  • Michele Bellesi,
  • Martha Pfister-Genskow,
  • Stephanie Maret,
  • Sunduz Keles,
  • Giulio Tononi,
  • and Chiara Cirelli
Effects of Sleep and Wake on Oligodendrocytes and Their Precursor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 September 2013, 33(36):14288-14300; doi:10.1523/JNEUROSCI.5102-12.2013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36/14288.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錢煩惱損智商 研究顯示 越窮越易犯錯

自由時報 – 2013年8月31日 上午6:10

〔編譯俞智敏/綜合29日外電報導〕最新國際研究顯示,貧窮及隨之而來的各種煩心問題會消耗大量腦力,導致窮人沒有多餘的力氣關心生活其他面向,就連智商也可能暫時減少13分,更可能做出錯誤決策,使得原有的經濟困境更加惡化難以翻身。


決策錯誤 恐更難翻身


根據這項由哈佛、普林斯頓及其他北美大學與英國沃里克大學等研究人員共同 參與、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經濟困難對窮人在認知與邏輯測試的表現,會立即產生負面影響。實驗結果並非證明窮人較笨,而是顯示阮囊羞澀會造成 「有效腦力」,或研究人員所謂的「心智頻寬」(mental bandwidth),受到必須平衡收支的龐大壓力而大幅受限,經濟困難者的認知功能明顯下降,相當於整體智商減少13分,類似整晚失眠者的認知表現下降 結果。


研究人員研究了兩個迥異的群體,一個是美國新澤西州商場內的購物者,另一群則是印度鄉下的蔗農。在商場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400名中低收入購物者 進行連串測試,以評估其智商與衝動控制能力,半數實驗者被問到假如汽車拋錨、修車費用達1500美元時該怎麼辦,結果這些實驗者的認知表現明顯較差,智商 成績下降40%。印度蔗農的認知能力則是在收成前後出現明顯差異,收成後農民口袋滿滿,智商成績增加達25%。


參與研究的哈佛大學經濟學者穆萊納坦表示,研究結果顯示,人窮的時候缺的不止是錢,連認知能力也會連帶受損。


口袋滿滿 智商成績揚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助教授趙佳英(Jiaying Zhao,譯音)也指出,過去經常認為貧窮都是個人失敗所導致,但研究結果卻與傳統的保守派經濟社會與政治理論相反,顯示缺乏財務資源本身就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暨公共事務系教授沙非爾則說,經濟壓力尤其是造成窮人無法做出良好決策的主因。他表示,窮人在專注處理急迫問題時其實效率很高, 但他們已沒有剩餘腦力來處理其他問題,「因此假如你生活貧困,就會較易犯錯,而這些錯誤又會讓你蒙受更大損失,你根本很難找到出路。」




鄭醫師補充:


在壓力緊張狀態下,人的本能就是放在壓力源上,因此沒有更多餘裕來思考其他問題,言之成理。因此,當經濟變成壓力源,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經濟壓力的處理上,自然影響智力判斷,參考文獻:


  • Anandi Mani,
  • Sendhil Mullainathan,
  • Eldar Shafir,
  • and Jiaying Zhao
Science 30 August 2013: 341 (6149), 976-980. [DOI:10.1126/science.1238041]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49/97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健康之鑰》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可能顎骨壞死

作者: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4日 上午12:00

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林哲毅指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及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使用雙磷酸鹽類等藥物可能有顎骨壞死之可能性,系統性疾病或治療骨疏使用雙磷酸鹽類等藥物之病人,拔牙之前務必告知牙醫師,經評估後才可拔牙,民眾勿輕忽拔牙治療。


林哲毅醫師說,常見拔牙的原因包括齲齒、牙周病、智齒、贅生齒、牙齒斷裂、囊腫、齒顎矯正及外傷等。本身有系統性疾病的病人,如高血壓、心臟血管疾 病、中風、糖尿病、洗腎、服用抗凝血劑、免疫系統疾病、癌症、血液疾病、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者、肝臟疾病及孕婦等,拔牙前都應先經牙醫師評估。


根據美國牙醫學會的建議,服用阿斯匹靈、保栓通、可邁丁等抗凝血劑病人,並不影響拔牙之處置而引發出血風險,通常若有術後出血情形,牙醫師以局部處置即可達到止血目的。


林哲毅說,雙磷酸鹽類藥物包括福善美、克骨鬆、廣骼、益良骨、積骨康、得骨良、益固多、骨維壯、骨得寧、雷狄亞、裴米索、帕米卓、愛骨泰、卓骨祂、 骨力強等,主要可抑制蝕骨細胞作用,減少骨質流失,用來治療停經婦女骨質疏鬆症、惡性腫瘤之高血鈣併發症、預防乳癌或攝護腺癌發生骨轉移患者骨骼受傷等。


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及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皆在前述此類藥物仿單上註明有顎骨壞死之可能性,提醒醫師與民眾注意,建議有服用或注射此類藥物者於拔牙之前務必告知牙醫師以提供專業建議。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提到的下顎骨壞死,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原廠的仿單:


http://www.merck.com/product/usa/pi_circulars/f/fosamax/fosamax_pi.pdf


雙磷酸鹽類藥物,最為人所知的的便是福善美,這是目前治療骨質疏鬆藥物經常使用的品項。


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包含:


消化道部分,可能引發食道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也可能發生。


皮膚特異過敏反應。


下顎骨壞死。


幻覺,例如幻聽或者幻視。


長期使用導致低衝擊性的股骨骨折(low-impact femoral fracture)以及其他骨折:


Lenart BA, Lorich DG, Lane JM (March 2008). "Atypical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diaphy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aking alendronate". N. Engl. J. Med. 358 (12): 1304–6. doi:10.1056/NEJMc0707493. PMID 18354114


Jennifer P. Schneider (2006). "Should Bisphosphonates be Continued Indefinitely? An Unusual Fracture in a Healthy Woman on Long-Term Alendronate". Geriatrics 61 (1): 31–33. PMID 164053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老癡 吃咖哩日美研究支持




一種從咖喱香料「姜黃」中提取的物質具有提高記憶力的功效,這一成果為預防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新華網報導,印度人喜歡食用咖喱,印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數量相對少,這引起日本和美國研究人員興趣,他們研究了咖喱中含有的各種調味香料的作用,結果發現姜黃有著防止腦神經細胞損傷、改善腦神經細胞功能的作用。


研究人員推測,姜黃中的特定物質很可能直接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區部位發生作用,讓它保持活躍。


美日研究:多吃咖哩能提高記憶力

覺得自己健忘嗎?那就多吃點咖哩吧!本武藏野大學和美國蘇柯研究所共同研究結果證明,做咖哩時用的香料姜黃所產生的化合物具有提高記憶力的效果,目前已經通過動物實驗獲得證實。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痴呆症)目前估計全球有2400萬名病患,最顯著的早期癥狀為健忘,通常會表現出逐漸增加的短期記憶缺失,目前該疾病的成因未明,所以沒有準確的診斷方式和有效治療的方法。


阿部和穗教授等人發現,印度很少有老年癡呆症患者,阿部教授懷疑可能和印度人的飲食有關,所以調查了印度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各種香料,結果發現姜黃可以避免因為年齡增長而帶來的腦神經細胞損傷。。


根據媒體報導,為了進一步證實姜黃的作用,武藏野大學研究小組還利用老鼠對美國蘇柯研究所從姜黃素中提取的新化合物「CNB-001」的效果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證實,食用姜黃化合物的老鼠的記憶力明顯高於沒有食用的老鼠。


阿部教授表示,新化合物可能會直接活化與腦記憶有關的海馬部分,如果將來安全性無虞會開始著手研發出新的藥品,讓阿茲海默症不再困擾世人。


 


 


薑黃,主要的活性成分是薑黃素(curcumin),薑黃素是薑黃地下莖的成分,根據印度藥理大學的研究,具有超強的抗發炎活性,也能有效的清除體內的過氧化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s)。在止痛效果上,研究人員發現它與阿斯匹靈及一些止痛藥類似,效果較緩和,高劑量時,會刺激腎上腺分泌可體松(CORTOSOL),可體松本身抒解發炎反應的效果很強。想當然爾,這也可以應用在關節炎上的治療,正在其他像是結膜炎的治療,以及由四率化碳引起的肝臟損傷,薑黃素都能有效的防護。其他甚至有利用薑黃素來幫助AIDS個案的研究,也發現AIDS患者血中的p24抗原顯著的降低,代表病毒的毒性明顯降低。此外,癌症的預防及抑制,分別由印度的國家營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de of Nutrition)及美國西北大學的相關研究證實,確有效果。


很高興看到薑黃素亦能幫助老年失智的個案的研究,其實不少抗氧化的營養品,都對於防止老化及增進記憶力有明顯的助益,像是硫辛酸、維他命E、輔酶Q10、松樹皮萃取物及銀杏等等,都有相關研究支持,想要幫助記憶力、預防老年失智或者幫助老年失智,不妨多採用食療來加強效果。




參考文獻:



Mishra S, Palanivelu K. The effect of curcumin (turmeric) on Alzheimer's disease: An overview. Ann Indian Acad Neurol [serial online] 2008 [cited 2013 Sep 29];11:13-9. Available from: http://www.annalsofian.org/text.asp?2008/11/1/13/402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苦橙不能減肥 恐引心血管疾病

中央社 – 2013年9月1日 上午11:26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日電)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苦橙萃取物產品是食品,不能宣稱可減肥或減重,成分含Synephrine具副作用,將限量濃度6%以下。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苦橙(Citrus aurantium L.)是屬於柑橘類水果,苦橙的皮、花、或果都可以食用或萃取成為食品原料;苦橙食用是安全的,不過萃取物後添加到食品中,仍有風險。


苦橙萃取物含成分「Synephrine(辛弗林素)」,蔡淑貞說,Synephine類似麻黃素、腎上腺素,具有興奮劑作用,具有促進新陳代謝作用,較不會累積脂肪,比較不會胖。


開業減重醫師蕭敦仁說,麻黃素常見用在減重產品,有可能促進心血管疾病,苦橙萃取物Synephrine效果包括抑制食慾減少腸道營養吸收及促進新陳代謝,有些產品以苦橙取代麻黃素;不過,國外文獻顯示仍具有副作用,包括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大腸發炎。


蔡淑貞說,為避免苦橙成分充當減肥產品使用,同時也擔憂成分的興奮作用會讓血管收縮、增加高血壓風險,避免心血管功能不好的民眾服用,因此預告含苦橙產品應標示警語。


她說,自民國103年1月1日製造的苦橙產品的容器與包裝食品應標示警語,兒童、孕婦、哺餵母乳者、老年人及具心血管疾病者不宜使用。不得與咖啡因產品同時食用。若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者,在選購苦橙產品前須先諮詢醫療人員。


對於Synephine也有限量規定,她說,苦橙產品的Synephine濃度應在6%以下,每天食用限量是20mg以下。同時,食藥署再次提醒,苦橙萃取物是食品添加物,沒有減肥效果,因此不得宣稱具有任何減肥、減重效能。


鄭醫師補充:

在減重的營養補充品上,天然並不代表一定是安全的,上述報導提到的苦橙,在市面上的減重營養補充品的內容上,經常看的到苦橙的萃取物Synephrine(辛弗林素)這種成分,最常和咖啡因成分製成產品在市面上販售其藥理作用與麻黃類似,麻黃在某些減重處方中,也可能被添加。麻黃目前是管制的中醫藥材。麻黃素是安非他命製造的原料,許多中樞神經性興奮劑,都有提振精神以及抑制食欲的效果。

辛弗林素的研究非常早,早在1930年代就有相關研究陸續出爐,最初,辛弗林素完全是以血管收縮的效果最為人所知,就像麻黃的效果,影響血壓主要是增加收縮壓以及增加心跳,完全不影響舒張壓,有心血管或者高血壓病史的人,應該儘量避免食用,氣喘或者鼻塞,有症狀舒緩的效果,也是取決於原本藥理作用:

A. B. Stockton, P. T. Pace and M. L. Tainter (1931). "Some clinical actions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racemic synephrine." J. Pharmacol. Exp. Ther. 41 11-2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 記憶力變差

作者: 【記者陳敬哲/綜和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2日 上午12:00

一夜難眠是許多人長期困擾,不但工作效率嚴重受影響,安眠藥物也可能會越吃越重,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發現,相對於一夜好眠的民眾,長期失眠可能讓大腦效率越來越差,白天時反應遲緩,無法順暢處理資訊,工作效率或學習情況因此無法提升,這項研究刊登於學術期刊「睡眠」。


研究團隊將接受實驗的二十五人,區分為睡眠障礙的實驗組,與無障礙的對照組,進行睡眠測試後,給予電腦斷層掃瞄,發現實驗組的受測者大腦有些為異 常,再經由記憶力測試得知,大腦功能因受到失眠影響,實驗組的表現與對照組差異很大,無法得到較高分數,推論失眠者的日常表現因此受到極大影響。


研究學者蕭恩博士說,透過實驗能夠得知,失眠研究影響大腦運作,長期失眠除生活品質差外,記憶功能也可能受損,常有人認為心理因素比較容易造成失 眠,身理也可能是關鍵之一,白天做事沒有效率,晚上可能因此受到影響無法成眠,白天更沒有工作效率,造成無止盡的循環,必須找到有效解決的方法。


英國睡眠學者尼爾表示,根據研究報告能看出,這是一個類似雞生蛋的問題,睡眠品質不好,導致工作效率變差,心理因素可能讓失眠更嚴重,至於為什麼失眠影響記憶力,後續的實驗必須找出原因,才能改善睡眠困擾與工作效率,實質幫助失眠民眾提升生活品質。




鄭醫師補充:


失眠導致記憶力變差,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遭逢重大的天災人禍巨變,當事人避免自己回想,便是透過失眠來協助。反之,莘莘學子想要強化讀書的記憶力,優質的睡眠是必要條件。


失眠的人抱怨記憶力不好,應該設法透過完整的身心評估以及相關檢測來了解根本原因,針對根源來處理。安眠藥本身的副作用就會影響記憶力,長期使用,影響記憶力的狀況更容易。


提醒大家留意。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


Drummond SPA; Walker M; Almklov E; Campos M; Anderson DE; Straus LD. Neural correlates of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in primary insomnia. SLEEP 2013;36(9):1307-1316.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290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