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適逢颱風來襲,光能診所休診一天。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Aug 21 Wed 2013 08:13
光能診所休診公告!
- Aug 20 Tue 2013 16:13
經前症後群會變購物狂嗎?---兼談非藥物改善之道
「大姨媽」搞鬼 女人變購物狂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你是那種會花錢買一些明知穿不的衣服或鞋子的女人嗎?現在心理學家給你一個完美藉口:這都要怪女人的「大姨媽」!研究指出,女人生理期來臨前容易衝動花錢和過度血拼,但往往事後也更後悔。
生理期來臨前 衝動消費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赫福郡大學針對四百四十三名十八歲到五十歲婦女所做的研究發現,女人在生理期開始前十天,也就是「黃體期」,控制自己花錢的能力大大降低,血拼可能是女人解決經前症候群緊繃情緒的一種方法。九十%的女性都會有經前症候群。
血拚紓壓 總比喝酒好
研究詢問婦女花錢模式,一百五十三人說在黃體期花錢比較不受控制,其中三分之二人會衝動購物,五十七%人花錢會超支二十五英鎊(約台幣一千二百元),另六%人更承認,會超出原本預算至少二百五十英鎊(約台幣一萬二千元)。
目前已知女性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會驅動衝動性行為,也會造成每月循環出現的憂鬱、憤怒和壓力情緒。著有「女性經濟學」一書的研究負責人派恩教授說:「女性越到月經週期的後面,越可能超支花錢」,女性在黃體期階段花錢比較不受到控制,會出現更多衝動性、過度花錢,「這種花錢行為可能是對緊繃情緒的一種反應。她們覺得壓力大或沮喪,就更有可能靠血拼讓自己好過一點,藉此調整情緒。」而且與喝酒、吸毒相比,「這是一種社會允許的紓壓方式。」
這份將在英國心理學會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女性在這種情況下花錢後,也會更後悔。派恩說:「若女人擔心亂花錢,就應該避免在月經週期尾聲去逛街。」
有人形容女性的情緒如晴時多雲偶陣雨,偶爾還會打雷下冰刨,其實與女性月經週期產生的荷爾蒙變化有莫大的關係。最近英國的報導對於女性的消費習性與月經週期的關係,找出非常有趣的連結。也就是排完卵後的黃體期(月經來之前),女性的情緒會變得比較不穩定,憂鬱、易怒或者壓力感容易出現,有不少人平衡自己情緒的方法是藉由購物來平衡,但因此過度消費而事後後悔不已。
一般,經前症後群指的是女性在排卵之後,子宮內膜持續增厚但月經還沒開始的這一段時間,常見的症狀包含腹部鼓脹、頭痛、情緒變化及易怒等等,這些症狀通常會隨著月經來臨而消失。很多人會以甜食或澱粉來舒緩類似情緒,以學理來說,血液中的血糖上升,會改變氨基酸進入大腦的順序,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會變為第一優先,色胺酸濃度上升,血清素濃度亦隨之增加,自然能舒緩情緒,不過,這是比較不健康的飲食調整方式。建議大家,可以考慮服用一些能幫助血清素濃度增加的食物例如火雞肉、雞肉、酸乳酪、以及芭樂,香蕉等等,當然相關的營養品也可以考慮,像是鈣鎂及月見草油等等對經前症後群的抒解有不少研究支持,也可以補充一些。
擔心自己女性荷爾蒙不平衡,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完整評估,找出問題所在,針對檢測結果來補充,利用營養品及天然荷爾蒙來調整改善,效果更佳。
- Aug 20 Tue 2013 07:47
22個人格住在一個人身體裡面?多重人格是怎麼回事?
看過多重人格為主題的小說《24個比利》嗎?最近英國也出現一個人格多重分裂的案例,31歲的少婦泰勒(Dawn Taylor)與2個活潑可愛的兒子,母子三人旁人看起來他們和樂融融、共享天倫的畫面與一般年秘家庭沒有什麼不同,但這個媽媽不是普通的媽媽,因為她隨時可能會變成另一個人,且多達22種人格!
根據英國《每日鏡報》(The Mirror)報導,擁有靓麗臉蛋的前模特兒泰勒,牽著孩子走在街上看起來與一般母親沒什麼不同,但是多重人格卻讓她過著與眾不同的生活,甚至被其他人格掌控時無法記憶自己做過什麼事,這讓她身處恐懼之中,因為她害怕22種人格中,會有人傷害她的孩子。
泰勒說,這讓她感覺到大半輩子都處於喝醉的狀態,因為她記不起來自己做過什麼事。像是有一次她醒來後,發現自己全身都是血,手裡甚至握著剪刀,她的大腿上有一道很深的傷口,這讓她嚇壞了。且這些人格各自擁有獨特性格、年齡,也可以明顯地從性格落差分辨,一天可能會無預警的切換10次之多。
但這22個人格為她的生活帶來了不少麻煩,威脅到了她自己以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這22種人格年齡最小有5歲、青春期的叛逆少女、最老則是60歲的媽媽桑。
不過,幸好以目前來看,這22種人格都深愛著她的2個孩子。除了有一次泰勒騎著腳踏車載著2個兒子時,突然切換到5歲的人格,由於5歲並不會騎腳踏車,於是泰勒母子三人就摔車了。
還有個令人無法理解的人格德國人,由於泰勒並不太會德語,但是若切換到德國人,泰勒卻可以說出一口流利的德語。另外,泰勒的男友狄恩(Dean) 是泰勒18歲時認識,目前他與2位兒子以及泰勒一起生活。
事實上,泰勒各種古怪行為早在10年就開始了,那時她的大兒子出生不久後,泰勒罹患產後抑鬱症,進而逐漸演變成人格分裂症。目前泰勒必須每三個月見精神科醫師一次,平時以藥物治療控制。
然而,泰勒的22種眾多人格分別為叛逆青少女萊西絲(Lashes),其內心充滿憤怒,經常出言威脅狄恩,非常討厭Dean,常常說他沒用、恨他,甚至會傳簡訊告訴狄恩,不准回家否則要殺了他等話。一對姊妹泰格‧莉莉(Tiger-Lily)和泰格-露(Tiger-Lou),跟泰勒本人年紀接近,很難讓人發現,通常只有她的家人會察覺到,且分辨出來。
5歲小女孩黛絲(Daisy),喜歡用泰勒兒子們的蠟筆,花很多時間坐在地上塗鴉,小兒子很喜歡黛絲玩。在這個時候時泰勒的字跡就真的是小孩的樣子!還有一位6歲的孩子鳳凰(Phoenix),喜歡疊樂高和卡通海綿寶寶。
以及60歲的老婦瑪麗(Mary),從辦公用品店到電腦世界工作的老店員,她會在清晨5點起床準備要去上班,並對地方報紙上報導的分店倒閉感到難過,得知分店倒閉後瑪麗也就消失了。接著,一位有收割機的女性農場工人,她會和孩子們說農莊裡動物的故事。甚至一位老鴇泰勒女士(Taylor),經營妓院的老女人,她曾經開車到廢棄建築,說這是女孩們的完美工作場所。
富婆道妮女士(Dawny),性格闊氣且揮霍無度,有次孩子們利用她出現時帶她去買玩具,等泰勒醒來時發現客廳堆滿樂高和其他玩具。還有對旁人造成威脅的縱火狂薩菲爾(Sapphire),酷愛紅色打火機,曾在後院放火燒真鈔。
還有一位倫敦強調很重的女孩查芙(Chav),她稱呼每一個人為查茲(Chaz)。以及經營蘇格蘭三明治店的老闆,會在半夜把狄恩叫醒,叫他去送貨和拿食材趕著出貨。
接著是說著一口德語的德國女人,泰勒本人曾在求學時學過基礎德文,當家人不懂這位德國女人在說甚麼時,她會發火。其他還包括4個小孩,其中3個有暴力傾向。以及一位愛跳舞的啦啦隊青少女,一名幫派饒舌歌手等。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在部落格解釋過多重人格(精神科的專業名詞為解離性疾患)與精神分裂症的不同,嚴重的多重人格,發作起來,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上身,等當事人回神,也就是主要人格恢復掌控的時候,完全無法想起之前另外一個人格做的事情。但一般而言,多重人格的患者不會嚴重至此,不同人格之間也會相互溝通,甚至在一些狀況出現的時候,不同的人格還會彼此討論,看誰要上場,我在臨床上不時也會看到。上述報導提到的是極少數嚴重的個案。
以心理學的角度,這些人格在潛意識裡面。曾有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解釋過多重人格的作用機制,我覺得簡單易懂,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當事人就像是家裡停放幾輛不同的車一樣,當天出門,如果是高速公路,可能是開跑車,如果是要到野外去探險,可能就是開越野車,若依般上班日,可能就開一般房車,也就是什麼狀況,就開什麼車。換句話說,何種狀況需派何種人格上場,會自動切換。
這些人格,不見得就是當事人喜歡的,甚至有的人格是當事人過去受虐經驗的縮影,也就是加害人的人格特質。對當事人來說,即使不喜歡這些厭惡的人格特質,但碰到一些不舒服或者艱難的狀況,這些厭惡的人格特質表現,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安全。
探討這類個案,會發現當事人幾乎都有兒時比較嚴重的受虐或者創傷經驗,這些經驗導致當事人嚴重的不安,必須要靠不同人格來處理不同的狀況,才會覺得安全。但真正原因是導源於自己嚴重的不安所致。在治療上,唯有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處理,讓當事人感到真正的安全與安心感,人格統整才會出現,多重人格才會慢慢消失。
參考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next=25434&l=f&fid=41
- Aug 19 Mon 2013 09:40
孩童常喝汽水,行為問題出現機率提高!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發表最新醫學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喝四份或四份以上汽水的孩童,較不喝汽水的孩童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近幾年,汽水喝太多容易引發兒童肥胖症的醫學研究,受到媒體熱烈討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健康學院流行病學助理教授蘇格立亞率領的研究團隊,則把探討重點放在喝汽水是否會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以來自全美二十個城市,大約三千名育有五歲孩童的母親為研究對象,請她們在二個月的時間內,記錄孩子每天喝下多少汽水,並請她們填寫兒童行為分析問卷。
問卷題目包括「孩子是否常常不說話」、「孩子是否害羞」、「孩子是否沒精神」、「孩子在學校是否與人打架」、「孩子是否會破壞東西」、「孩子是否會攻擊別人」等。
統計顯示,約有四三%的受訪兒童每天至少會喝一份(oneserving)汽水;大約有四%受訪兒童每天則喝四份以上的汽水。
研究人員發現,孩童每天喝越多汽水,越容易出現例如衝動等行為問題,尤其是每天喝四份以上汽水的孩童,明顯容易出現侵略行為、退縮以及注意力問題。
蘇格立亞今天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幼齡兒童喝汽水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這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負面健康影響,而這項研究結果則顯示,幼小年紀的孩子喝汽水其實還可能有更多的負面影響。
鄭醫師補充:
愛喝糖飲或者汽水的孩童,經常也看的到行為問題,飲食不當容易導致身體功能失衡合併出現精神狀況,飲用量越高,出現行為問題機率也隨之提高,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Shakira F. Suglia, Sara Solnick, and David Hemenway. Soft Drinks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 Problems in 5-Year-Olds.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3 DOI: 10.1016/j.jpeds.2013.06.023
- Aug 19 Mon 2013 09:18
規律運動,才能改善睡眠!
在周末劇烈運動,可能感到筋疲力盡,但未必讓人好睡。美國西北大學睡眠行為學研究計畫主任凱莉·葛萊瑟表示,只有規律的運動才能助眠,偶爾運動,即使感到疲累,也不一定好睡。
民眾常認為,白天多消耗體力,當天晚上必然好睡,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方法未必有效,長期規律運動才有效。以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如果有睡眠障礙,必須1周運動3、4天,每天30分鐘,大約16周後,睡眠時間才會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理想。
對於平時活動量很少的人,研究人員建議先從每天散步10分鐘開始。調查顯示,多數民眾自覺運動的確有助改善睡眠,維持睡眠品質。調查發現,睡覺前運動,未必影響睡眠,很多人只有晚上有空,晚上運動也未必是禁忌。多數人只要培養適度運動的習慣,確實能改善睡眠。
有些民眾因為忙碌,睡眠時間少,也有人想要入睡,卻由於憂鬱問題,出現睡眠困難。醫師指出,如果是壓力增加及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相對缺乏的情況,也容易出現幸福感減弱,較難入眠、食慾大增及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多的情況,這類患者較難維持代謝的正常。
研究人員建議,除了規律運動外,建議睡前儘量少處理複雜的事物;平時不妨補充複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可輔助使人情緒穩定,這類含色胺酸的食物,有助睡眠。
鄭醫師補充:
睡前避免激烈運動,建議大家若是從事會讓心跳達到130以上的強度運動,最好在睡前四個小時以前。否則太興奮,反而不容易入睡。
周末才運動的人,改善睡眠效果不彰,在門診經常看得到,提醒大家留意。腰果含豐富的色胺酸,有專家建議睡前吃點腰果,也有助於幫助睡眠,需要的人不妨試試。
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northwestern.edu/newscenter/stories/2013/08/exercise-is-no-quick-cure-for-insomnia-.html
- Aug 19 Mon 2013 08:44
睡前訓練頷下肌(咽喉附近的肌肉),有助於減少打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睡眠時打鼾一直是個困擾人的問題,不過現在或許有一個新方法可以改善,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在睡前做如唱歌般的發聲練習,可以減少打呼的情況。
研究將實驗對象分成兩組,每組各30人,其中一組每天睡前做發聲練習;另一組則沒有練習。經過三個月的測試,發現睡前做發聲練習的人,打鼾的情況獲得明顯改善。
醫生表示,這是因為發聲練習使得頷下肌的肌肉更緊實,透過訓練也強化了舌頭的肌肉,這些肌肉的增強都能有效減緩睡眠時打鼾的情形。不過醫生也強調,這些練習必須每天做才有效,且最好在青春期以前就開始做,效果會較為明顯。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在部落格提到,利用吹奏樂器訓練下巴(咽喉)附近的肌肉群,有助於減少打鼾的狀況,主要原理,是因為睡眠時,肌肉會放鬆,包含咽喉附近的肌肉群也是,若能透過鍛鍊,使咽喉附近的肌肉群在睡眠時,不至於太鬆軟,那麼改善打鼾甚至是睡眠呼吸中止的狀況都是可以預見的。
這篇報導提到的狀況類似。不過在睡前做這些動作,不少人可能覺得嫌麻煩,國外也有研究,利用微弱的電流刺激下巴肌肉,強化肌肉力量而達到類似的效果,有興趣的人不妨連結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305949/Tickle-chin-banish-chronic-snoring.html
- Aug 17 Sat 2013 13:49
甲狀腺功能亢進除了藥物治療還能作什麼?-----談功能性醫學如何配合改善
甲狀腺機能亢進 主管易怒+暴瘦
景氣差,當主管壓力好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張淳堆昨天指出,最近一連就有6名主管級人物,因壓力太大,引爆甲狀腺機能亢進,他們最明顯的症狀是暴躁、易怒、體重下降,預防之道是,要做好情緒管控,休閒時,要多與親朋好友互動,或是從事戶外活動紓壓。
張淳堆昨天表示,最近他看到幾位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都是主管級人物,有的還是銀行高階主管,面對VIP客戶的怨聲連連,他們從上至下也承受了莫大的心理壓力。
剛開始發作時,他們覺得心煩氣躁,心跳得好快,接著三不五時大發脾氣,有人一下子瘦了8公斤,臉頰都凹下去,家人擔心他們的身體出問題,就醫檢查才知道,原來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張淳堆指出,甲狀腺機能亢進和個人體質有關,壓力往往是引爆點,一旦發作,至少要吃藥一年半至兩年,不管有沒有這種體質,每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情緒控制,因為「發脾氣」的行為,猶如在自己身上點火,火點多了,就易釀災,一旦釀成火災,一定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善後。
他表示,運動可以紓解壓力,就連散步都好,有空就找親朋好友聊聊,也可以達到紓壓的效果,千萬不要悶在心裡,讓生理也出狀況。
台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宜靜指出,其實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在台灣並不少見,女多於男,生活壓力確實會誘發它發作,壓力也會使病症再復發。
但高碘食物,譬如太鹹的食物吃太多,或是因個人體質關係,打了含碘的顯影劑,或服用一些治療心律不整的藥物,有人也會因此誘發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主管身體的新陳代謝,當一個人承受較高的壓力時,相對來說,新陳代謝也會隨之增加,若長期處在壓力下,對於一些原本甲狀腺體質不佳的人而言,容易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最常見的即是甲狀腺機能亢進,這可以透過血液檢測來直接確診。
在急性期時,一般而言,以抑制甲狀腺功能藥物來處理最快,但是否需持續服藥個一年半載,在此提供功能性醫學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對功能性醫學而言,與壓力處理有關的主要荷爾蒙有三個:除了甲狀腺之外,還有腎上腺皮質及性荷爾蒙。功能性醫學在幫助一個人身體功能恢復時,會看整體,故當甲狀腺發生機能亢進,表示身體有關的抗壓荷爾蒙都可能出現問題,故建議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在接受功能性醫學評估時,應該把腎上腺及性荷爾蒙的評估也加進來,而且要一起調整,這不只是理論而已,事實上,以臨床表現而言,我們已經看到許多這樣調整成功的案例。所以,不想長期以抑制甲狀腺功能藥物來穩定症狀的人而言,功能性醫學的處理,是比較自然及直接調整身體異常功能的選擇。
當然,回到基本原點,這些壓力導致荷爾蒙失衡的原因,主要還是心理壓力,所以說甲狀腺機能亢進是一種身心性疾患,真是一點也不為過,真正預防及避免復發的作法,仍要藉由有效的心靈技術來幫忙處理。有效的心靈技術處理時,與一般跟朋友家人的抱怨方式不大相同,因為一般的抱怨只是增加自己心中的的不平與怨恨,更強化自己是受害者的角色,某種程度來說,生病是另一種受害者表現的形式,不是嗎?有效的心靈技術處理到最後,常會發現很多事件讓自己不舒服的起源在於自己,當然在處理過程中,必序要先處理當事人原本的不舒服,帶心靈負荷減少後,才有機會領悟自己就是關鍵人,自然也能脫離受害者的角色,減少生病的機會。歡喜做,甘願受的境界才可能真正達到。我覺得處理到最後,應該是甘願做、歡喜受才是。
我認為甲狀腺機能亢進,最好能身、心狀況都處理,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完整方式。
- Aug 16 Fri 2013 13:13
紓解運動後痠痛,試試運動前喝西瓜汁!
現在正是西瓜盛產季節,運動前喝杯西瓜汁,肌肉可能會感覺舒服一點。一份發表於「農業與食品科學」的研究指出,運動前喝西瓜汁可減輕肌肉痠痛程度。
哥倫比亞研究人員英卡爾娜‧阿瓜友研究團隊過去研究發現,西瓜汁含有抗氧化物質,或可增加肌肉蛋白質,並可幫助運動選手提升運動表現。這次研究團隊發現,西瓜中的「瓜胺酸」似乎可以減輕運動所造成的肌肉痠痛。
西瓜含有豐富的瓜胺酸,研究人員以天然西瓜汁做實驗,研究人員將自願參加研究者分成兩組,兩組都在運動前一小時飲用天然果汁,一組飲用富含瓜胺酸的西瓜汁,另一組飲用沒有含瓜胺酸天然果汁。
研究結果發現,兩組成員運動後肌肉痠痛程度都有減輕,不過飲用含瓜胺酸西瓜汁的人肌肉痠痛程度更是輕微;可能身體更能好好運用西瓜中的瓜胺酸,因此造成這樣的差別。
鄭醫師補充:
很簡單,但花費不高的運動後痠痛紓解方式,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試效果如何。
參考文獻:
Watermelon Juice: Potential Functional Drink for Sore Muscle Relief in Athletes
Martha P. Tarazona-Díaz, Fernando Alacid, María Carrasco, Ignacio Martínez, and Encarna Aguay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3 61 (31), 7522-7528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f400964r
- Aug 16 Fri 2013 10:16
研究:臉書使用越多的人越不快樂!
(中央社華盛頓1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顯示,使用臉書雖會增加網路社交能力,但是可能越不快樂。
研究發現,臉書上的朋友雖然較樂於給予所需的鼓勵跟慰問,然而,獲得一大堆熟悉的陌生人按讚,也比不過向好友訴苦時,獲得的真心回應與慰問。
針對年輕成年人的調查今天顯示,人們愈是使用臉書,隨後的心情愈差。
研究主要執筆者、密西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克羅斯(Ethan Kross)說:「表面上,臉書為實現人類社會連結基本需求,帶來寶貴資源。」
他說:「但我們發現,臉書不但無法讓人更快樂,反而減少幸福感。」
研究人員找來有智慧手機和臉書帳號的82名年輕成年人,並在兩週時間中,每天隨機發5封簡訊,詢問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研究人員說,他們認為這是第一份評估臉書對幸福和生活滿意度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另一名作者、密西根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朱尼德斯(John Jonides)說:「報告結果非常重要,因為這在在證明社群網路可能影響人們生活。」
研究人員詢問受測者感受、是否煩惱或寂寞、使用臉書次數和時間,以及與其他人「直接」互動情況。
研究人員寫道:「受試者在某一時間點使用臉書後,在下一次回應研究人員簡訊時,心情愈糟糕。在兩週內愈頻繁使用臉書的使用者,生活滿意度也隨時間大幅降低。」
研究人員說,相反地,親身互動讓人們心情更好。1020815
鄭醫師補充:
臉書這類社群網路工具,讓人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但是仍無法取代人們真實的互動。上述研究說明一切。我在臨床上的觀察亦是如此,大體來說,經常使用臉書的當事人,其實在實際生活上,與親朋好友的互動其實並不多。
參考文獻:
Kross E, Verduyn P, Demiralp E, Park J, Lee DS, et al. (2013) Facebook Use Predicts Declin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s. PLoS ONE 8(8): e69841. doi:10.1371/journal.pone.0069841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69841
- Aug 14 Wed 2013 08:01
瀕死經驗,動物實驗的腦波檢測證實存在!
〔編譯魏國金、記者湯佳玲、楊久瑩/綜合外電報導〕不管是穿越隧道通向亮光、或者目睹醫護人員對著自己的身體在做急救,這些瀕死經驗的成因或許不那麼神奇,美國的研究人員認為,該現象可能是垂死大腦的電子活動激增所致。
垂死前鼠腦 腦波訊號強8倍
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將九隻老鼠麻醉後,以人為方式使其心臟停止跳動,結果 在其心臟停跳後三十秒內,以腦電波儀(EEG)測量到稱為γ振盪(gamma oscillations)的高頻腦波遽增。研究發現,老鼠心臟停止後,高頻腦波的活動模式類似在完全有意識的動物上看到的,然而其訊號強度卻強上八倍。
該研究主要撰文者、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波吉金指出︰「許多人認為,大腦在臨床死亡後衰退或停止活動,研究顯示絕非如此。在死亡過程中,它甚至遠比清醒狀態時更活躍。」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波吉金指出,這為瀕死經驗提供一個科學性的解釋架構,瀕死經驗的現象本質上是物理性的而非靈性的;當某位從瀕死中活過來的人說看到光,或許是因大腦視覺皮質高度活躍,使其感受到鮮明的影像。
波吉金指出︰「這項研究揭示出,在心臟停跳過程中,氧氣或氧與葡萄糖兩者的減少可能刺激大腦活動,而這個活動是意識加工的特色。」但她也表示,必須對臨床死亡後復活的人進行相關實驗,才可驗證上述發現。
瀕死者 95%甦醒後對生命改觀
美國瀕死經驗研究權威、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醫學院的帕尼亞博士也說,波吉金的研究還無法解釋為何有些瀕死者在腦部停止活動,醫生展開搶救時,還能正確地回憶出當時的狀況。
針對美學者有關瀕死經驗的研究,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曾經成立「台灣瀕死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曾有瀕死經驗的人,高達九十五%甦醒後都會對生命改觀, 變得更有強烈求知慾與服務他人的想法;而有些瀕死者看到的東西,是不曾在生活經歷中所見過的往生親人或是未曾到過的地方,瀕死經驗有時很難用科學去解釋。
黃榮村曾瀕死 看見過強光
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在年輕時吃麵中毒而有瀕死經驗,他曾透露「當時印象中就是見到刺眼的強光,似乎可以清楚地看見四周,甚至可以看見平躺著的自己,有清楚意識知道發生意外,但卻無法動彈、做任何改變…」。
台大前哲學系教授楊惠南說,佛教基於信仰,相信「臨終」會有阿彌陀佛接引西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張德謙表示,有許多基督徒有過瀕死經驗,他們看 到的是耶穌或天使來接引,讓人不害怕死亡。生死簿傳人吳晴月老師則說,人臨死時靈界會派來接引的守護靈(庫官),依照死者生前的信仰幻化身分來接引死者回 靈界,或幻化成已死的親友來接引。
鄭醫師補充:
瀕死經驗,在一些學術期刊上多次被提到過,但沒有人會在人瀕死時做這項實驗,原因很簡單,不是要搶救,不然就是讓當事人好好安息,唯有透過動物實驗才能做觀察。
看到瀕死的動物,腦波異常增加,就說這與靈性無關,這種實驗結論,靈性導向的人一定會認為有問題。若以動物體來說,大腦就整體運作的總指揮,身體都要沒了,大腦會不知道?大腦知道了,應該一切就結束了,腦波幹嘛還要多做工?除非有高於大腦的存在指揮大腦運作,這是靈性派觀點會提出的質疑。
換句話說,瀕死前的大腦異常活動,到底是結果?還是原因?大家可以深思一下!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and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8/08/1308285110.abstract
附註:這項研究不禁聯想到看過的電影。
- Aug 13 Tue 2013 08:28
自閉症症狀,男女大不同!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自閉症男女大不同。英國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針對120名 受試者進行腦部掃描,發現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腦部受損的區域不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過去普遍認為,大部份的自閉症患者為男性,其相關研究也都以男 性為依據,讓女性病患的病情更難以診斷。如今證實,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病徵,未來將能更有效的治療不同性別的病患。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不能進行正常言語表達與社交活動,通常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診斷出來。自閉症患者多有自我孤立的行為,缺乏人際互動與依附行為,且注意力窄化,有極端好動或安靜的可能。嚴重的案例則有自我刺激、自殘或強迫行為。 目前全球大約有1%的人深受自閉症所擾,其中患者的男女比例為5比1,以男性為多數,因此現有的研究資料與治療方法都是以男性為主。然而,此一現象導致女性的自閉症症狀較難被查覺。 最新一期的《大腦》雜誌報導,英國劍橋大學的自閉症研究中心用腦部核磁共振儀器掃描自閉症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不同,在正常情況下,健康的男 性與女性的腦部構造就有很大的差異,但研究團隊比對後發現,女性自閉症患者的腦部與健康男性的腦部構造相似,證實自閉症對男性與女性患者腦部的影響不同, 其表現的症狀也不同。 參與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的教授賴孟泉表示,從腦部掃描結果來看,男性與女性的自閉症傾向確實不同,因此過去針對男性所做的自閉症研究與治療在女 性身上不一定適用。他認為,這也是為什麼男性得到自閉症的比例遠比女性還多,因為女性自閉症往往不被查覺,導致有許多未被診斷出的隱性病例。 根據《BBC》報導,英國自閉症研究會的執行長凱洛‧波菲表示,過去大部分的實驗根據與病理知識都是以男性病患為依據,如今有了新的研究證實男性與女性病患的不同,對於醫界是一個嶄新的發現,也讓女性病患可以獲得更有效的治療。 她認為,女性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強,通常會發展出如同「面具」一般的自我防禦機制,來掩飾自己有自閉症的傾向。然而,這種如面具的防禦機制有點像 是自我欺騙,不僅醫師難以診斷,甚至自已本身也很難察覺。長期下來反而會讓壓力不斷累積,導致焦慮、暴飲暴食、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是憂鬱症的狀況發生。 鄭醫師補充: 日前,我們才討論過一篇女性厭食症與自閉症的關聯,這篇研究再度提醒我們,即使大腦掃描發現的異常類似,然而自閉症男性患者與女性的症狀卻完全不同,精神科診斷一般是以症狀來判定診斷,相同原因,可能導致不同的症狀,這其實是精神科診斷最大的盲點。而罹患者以男性居多的自閉症,其診斷標準幾乎都是以男性的症狀來描述,因此女性的自閉症難以被診斷且及早做適當治療,不難想像。 透過這篇研究,提醒治療者對於女性自閉症患者的診斷與治療應該跳脫以男性患者為主的軸向,協助當事人早日獲得治療與改善。想打破以症狀導向為主軸的診斷,建議可以透過功能醫學來做評估與治療依據,因為功能醫學聚焦在原因,而非症狀。惟有針對原因來處理,才不會被症狀所迷惑而打轉,真正幫助當事人體質改變以及症狀緩解。 參考文獻:
http://bra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8/08/brain.awt216.full ![]() |
- Aug 13 Tue 2013 08:08
都會區女性罹患產後憂鬱的機率較高!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缺乏人際支持,都會女性產後更容易得憂鬱症。根據內政部統計,2012年高達38%的 婦女產後會有情緒低落的清形,而10%至15%的婦女則會出現產後憂鬱症,可見產後憂鬱已造成嚴重社會成本。加拿大的研究則指出,都會女性普遍由於工作壓 力大,缺乏人際支持,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情形較居住在其他地域的女性更高。
該研究刊載在《加拿大醫學期刊》,旨在探討都會女性與鄉村女性產後憂鬱症發生的比例。研究邀請6,400個以上的加拿大女性參與,她們來自都會、鄉村、郊區、半農村等地方,並以「愛丁堡妊娠後抑鬱量表」做為基準,以判定她們的憂鬱程度。
結果發現,女性得到產後憂鬱症的平均值為7.5%,而都會女性發生的機率,遠高於鄉村女性的6%、半農村的7%與郊區的5%,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罹患產後憂鬱症的都會女性,其中有許多是外來移民,缺乏穩固的社會支持網絡。
哈佛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婦女議題專家的寶拉.卡普蘭表示,在都會求生存的女性,通常需要身兼數職,壓力本來就比較大,加上要撫育孩童,更加深她們的 壓力。家庭型態改變也是原因之一,過去婦女就算工作也還是跟家人住在一起,但現代許多婦女因為職業的關係,而必須離開家庭,僅管她們在繁忙的都會可能認識 許多的人,但這些還是不能取代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或關心你的朋友。
「社會對婦女的期待並不合理,我們住在一個對女性過度苛責的社會。」卡普蘭說,產後憂鬱症的發生與缺乏人際支持有關,若沒有溫暖的人際支持,當壓力來臨時,婦女會面臨更多的失望、崩潰、寂寞等負面情緒。
鄭醫師補充:
都會區除了人際支持之外,同時還有環境的影響,包含空氣以及綠色環境等等,當然工作壓力也是考量因素。
不管如何,產後憂鬱絕不要是為單一原因所導致,一般精神科的診斷大概就是問診以及量表作為診斷依據,藥物治療幾乎不離以抗憂鬱劑為主軸的治療。不知道一般人是否想過,既非單一原因,然而處理總是以單一方式來治療,這樣的治療方式是否讓人放心?且藥物潛藏的副作用以及依賴可能性也必須正視,不是嗎?故建議大家,對於單純藥物治療導向的治療最好戒慎保守為上。
提醒疑似有這方面困擾的患者,最好透過功能醫學的相關評估,找出當事人本身是否有營養缺失、賀爾蒙失調、神經傳導物質失衡、腸道或者發炎等問題影響,針對根源來處理,再配合適當的運動以及心理療癒,治療才會完整且有時效。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and
http://www.cmaj.ca/content/early/2013/08/06/cmaj.122028.full.pdf+html?sid=136141f3-3b7a-475c-9e9e-7240ebb18616
- Aug 12 Mon 2013 14:33
寶寶提早接觸寵物能增加免疫力嗎?
醫療信箱/寶寶愈早接觸寵物 有可能提高免疫力
Q:先前有報導指出,有過敏及呼吸道的醫師認為,家中養寵物會提高寶寶的過敏機率,不過,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期刊、國內雜誌上有提及,養寵物能增加寶寶的抵抗力、免疫力,反而有助於改善發生過敏的機率。請問,究竟何者說法較有道理?
A:近幾年確實有研究指出,寶寶愈早接觸動物,有助於增加抵抗力,產生免疫作用,愈能適應過敏原。同時,一般人對於貓毛也會有適應性,久了之後,會比較習慣。
若家中有寶寶,又有養寵物,建議飼主要經常幫寵物洗澡、清理,如果家長擔心寶寶因吸入過多狗毛、貓毛而造成過敏,最好用一些效果好的空氣清淨器,改善空氣品質。
此外,家中有寶寶的飼主也可以考慮養瑪爾濟斯、吉娃娃等油脂少、毛較短的犬種。至於狗毛較長的黃金獵犬、博美狗,以及油脂多的沙皮狗,最好避免飼養。
坊間也有「減敏療法」,透過驗血知道過敏原,先把少劑量的過敏原混合注入體內,產生抗體後,再慢慢增加劑量,也是一種做法。
不過,如果寶寶的過敏情況非常嚴重,就必須帶寶寶去看醫師,找出真正問題,並認真思考是否要繼續養寵物。
門診有時候會遇到對於狗毛或貓毛嚴重過敏的個案,不知他們小時候是否真的沒有接觸過貓狗?既然有這樣的研究,而且又是擲地有聲的期刊所提出來的,我認為極具參考價值,家長不妨試試。關於急性過敏原的檢測,建議超過三歲後再做,報告出來的結果比較不會變來變去。
小時候在免疫系統還未固定下來時,適度的刺激免疫系統,對於提升免疫力是有幫忙的,很多小朋友不是喜歡嘗試很多我們看來不潔的東西嗎?一些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在幼年時有其自我調節機轉來減少過敏的機率並且增加抵抗力,台語有一句「垃圾食,垃圾大」,看來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提醒大家,成年以後,對狗毛或貓毛有嚴重過敏,真正改善體質的話,只能以減敏治療來處理,其他的藥物治療只能算是治療症狀而已。可惜的是,國內的減敏治療,幾乎都是以塵蟎為主,其他急性過敏原的減敏治療幾乎沒有,看來,如果成年了仍對貓狗的毛有過敏的話,我建議還是儘量採用隔離的方法。最後補充,減敏療法,一般是以稀釋的抗原注射,稀釋的濃度較低,身體先增加的是免疫球蛋白IgG,IgG濃度上升,會抑制IgE的產生來,同時減少急性過敏反應的發生,以後可能會有舌下的抗原滴劑,國外的臨床經驗反應不錯,但國內尚未正視核准。有關於急性過敏原的問題,歡迎大家多交流!
- Aug 11 Sun 2013 23:20
研究證實:真愛使人更聰明!
如果還以為陷入熱戀的人們,大腦智力會降低、變笨,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雖然愛情帶來的魔力總令人著迷、瘋狂,擾亂大腦智力。不過,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熱戀不會使人變笨!」,反而能提高大腦的認知能力,顛覆了以往傳統認知。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美國雪城大學教授史蒂芬尼‧奧提哥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化學論文網站「EurekAlert!」上刊登的研究論文顯示,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觀察男女大腦反應,結果顯示正處於戀愛階段受試者的大腦智力比未戀愛者發達。
報導指出,研究證實如果陷入愛情,體內的多巴胺、後葉催產素、腎上腺素等會產生使人感到幸福的物質,並且釋放出來,對感情表達和隱喻等在內的認知能力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若以母親和子女間無條件的愛會激活,中腦在內的大腦多個領域機能,那麼男女之間熱烈的愛情有助於促進與大腦的補償和認知能力相關領域的活動。因此,這項研究表明,「真實的愛情」能提高大腦的認知能力。
鄭醫師補充:
有一句大家常掛在嘴邊的話:戀愛總是盲目的!又以墜入愛河來表是戀愛可能是讓人往下掉的,然而實際上的研究可能超乎大家想像。這項2010年發表的研究清楚證實這項論點。
根據上述的研究報導發現不盡然是如此,真實的愛熱人更聰明,更有人形容為在愛中上升,比墜入愛河有正面意義。所以真正的愛是人生花朵而非災難。
這不禁讓我想到已故的小說家張愛玲說過的一句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也愛著自己。
祝福大家!
參考原文資料: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0-10/su-fil102210.php
- Aug 11 Sun 2013 07:28
孕婦喝咖啡,影響胎兒腦細胞發育,增加癲癇以及衝動控制不佳的隱憂!
懷孕的婦女喝酒抽菸不利胎兒,但最新研究顯示,懷孕期間攝取具咖啡因的飲料,也可能不利胎兒大腦發育。
法國國家醫學暨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和英國國王學院新生兒和胎兒神經學教授格松斯在科學轉譯醫學期刊發表研究結果,若懷孕小老鼠飲用相當於人類一天兩到三杯的咖啡,顯著影響後代大腦發展,包括損害記憶力、增加患癲癇症風險。
主持這項研究計畫的艾克斯馬賽大學教授柏納表示,雌鼠整個妊娠期中的飲用水摻咖啡因,則阻礙胎兒大腦神經細胞亞群的移動。
鄭醫師補充:
過去研究顯示,每天咖啡因攝取在200毫克內,這樣是不會增加早產,或是流產的風險,然而適量攝取,根據這份最新發表的動物研究報告發現仍然潛藏對胎兒的大腦發育風險。
參考原文的結論,主要是咖啡因本身為興奮物質,是益智性神經傳導物質GABA的結抗劑,會阻礙胎兒的GABA神經元的發育移動與GABA的注入在海馬迴的神經迴路上,日後癲癇以及衝動控制的發生率明顯提高。此種效應即使在哺乳時期依然存在。
參考文獻:
Adenosine Receptor Antagonists Including Caffeine Alter Fetal Brain Development in Mice. Sci. Transl. Med. 5, 197ra104 (2013).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5/197/197ra104.abstract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s.babble.com/being-pregnant/wp-content/uploads/2011/03/no-coffee-sign.jpg&width=398&height=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