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花椰 抑制退化性關節炎

作者: 實習編譯鍾政、鄭乃文╱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8月2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實習編譯鍾政、鄭乃文╱綜合報導】


醫學早已證明多吃綠花椰可以抗癌,《時代》雜誌也曾選出綠花椰為10大健康食物第4名。最近英國研究人員又發現綠花椰的另一項功用,那就是可抑制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人類關節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和老化有直接關聯。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綠花椰中的蘿蔔(艸甘)(glucoraphanin),可產生蘿蔔硫素,能夠保護關節細胞少受破壞。


研究人員目前正以20位嚴重關節炎患者進行試驗,這些病人在動手術2周前,每天吃100公克的「超級綠花椰」(Beneforte),對照組是20位做過膝蓋置換手術的患者。研究團隊會在病患開刀後,檢驗手術移除的組織,觀察「超級綠花椰」的蘿蔔硫素是否對關節細胞有益。


所謂「超級綠花椰」,是英國科學家2011年研發的新品種,它的蘿蔔(艸甘)是一般綠花椰2至3倍。


主持研究的大衛森博士表示,希望2周人體試驗結束後,能證明超級綠花椰對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功效:「我不確定它能否治癒關節炎,但也許可預防」。


這篇報告刊登在《關節炎及風溼病》期刊。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的關鍵就是這一句:綠花椰中的蘿蔔(艸甘)(glucoraphanin),可產生蘿蔔硫素,能夠保護關節細胞少受破壞。


這篇研究使用的綠花椰菜是新品種,稱之為超級花椰菜(Beneforte),一般的花椰菜要達到類似效果,食用量可能得增加到兩到三倍才有相仿的效果。


營養補充品中有相關萃取物,無法從食物補充足夠劑量的人,也可以考慮補充。


參考文獻:




Sulforaphane represses matrix-degrading proteases and protects cartilage from destruc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1. Rose K Davidson Ph.D1,†,
  2. Orla Jupp Ph.D1,†,
  3. Rachel de Ferrars BSc2,
  4. Colin D Kay Ph.D2,
  5. Kirsty L Culley Ph.D1,
  6. Rosemary Norton Ph.D3,
  7. Clare Driscoll BSc4,
  8. Tonia L Vincent Ph.D4,
  9. Simon T Donell MD5,
  10. Yongping Bao Ph.D2,
  11. Ian M Clark Ph.D.1,*

DOI: 10.1002/art.3813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rt.38133/abstract


綠花椰菜也可以幫助粒線體功能改善,增加細胞能量產生預防老化,好處很多,之前也有研究發現可以幫助抗壓力荷爾蒙濃度提升,抗衰老之外,也能協助男性荷爾蒙穩定,建議大家平時可以考慮多攝取:


  • Charlotte N Armah,
  • Maria H Traka,
  • Jack R Dainty,
  • Marianne Defernez,
  • Astrid Janssens,
  • Wing Leung,
  • Joanne F Doleman,
  • John F Potter,
  • and Richard F Mithen
A diet rich in high-glucoraphanin broccoli interacts with genotype to reduce discordance in plasma metabolite profiles by modulating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m J Clin Nutr 2013 98: 3 712-722; doi:10.3945/ajcn.113.065235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8/3/712.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宅生活 孩童易得憂鬱症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3年8月28日 下午4:35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孩童不宜看太多電視!英國政府最近的研究指出,看電視、玩電玩及使用電腦的時間愈長,對 行為及情緒的負面影響就愈大,更易產生焦慮及憂鬱等不安的症狀。研究員指出,在螢幕前的時間愈長,與別人互動、運動的時間就愈少,會對孩童的身心健康產生 負面影響。


英國公共衛生部門綜合英國兒童協會及其它單位過去的研究後發現,現代孩童看電視、玩電玩及使用電腦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更多的心理不安症狀,包括焦慮及憂鬱;且引發自信心、快樂感、自我價值感等的降低。


研究員指出,坐在螢幕前的時間過長(一天4小時以上),會導致孩童無法從事運動及社交行為,而這兩者都是降低憂慮的有效辦法。英國公共衛生部門的費騰教授說,花在螢幕前的時間愈長,對孩童行為及情緒的負面影響就愈大。


調查顯示,許多7歲小孩的運動量不夠,尤其女性比男性更少動得多,且只有約半數達到每天建議的運動量標準,其中女性只有38%達標,男性則是63%達標。研究還發現,半數的小孩平均每天坐著的時間達6.4小時或更多。


費騰教授說:「許多複雜的因素會影響孩童的身心健康,包括他們居住的環境,及他們的社交、財務及家康因素。然而,有一些簡單的事我們可以每天做,來改善孩童的身心健康。」例如,專家建議孩童減少坐在電視機前的時間、鼓勵孩童走路上學並食用健康的午餐。


英國兒童協會的卡布尼說:「多運動與快樂有著強烈的關係。」她進一步表示,諸如騎車、游泳、踢足球等,都與快樂有明顯的關係,而簡單的行為像是散步,也與身心健康有關。


此研究最近發表在網路版的《英國醫學雜誌》。


圖說:英國的研究指出,孩童看太多電視不利身心發展。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提到的研究,這幾年的研究越來越多,而描述這類狀況,甚至有網路成癮的診斷出現。

到底是「宅」導致情緒障礙,或者是因為情緒障礙,導致「宅」?或者,宅只是情緒障礙後容易出現的狀況?

「宅」,基本上在告訴家長一件事?小孩不知道還有比宅更有趣的事或者能做什麼,或者是因為類似過動導致當事人盯著喜歡高速閃動以及需要快速反應的電玩螢幕?

這些問題在這篇研究都沒有回答。單純圍堵以及禁止,只是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父母和小孩的良好互動品質與溝通,才是關鍵,同時,父母若有機會幫助小孩了解小孩的天賦何在,協助小孩朝自己個人的優勢去發展,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像大禹治水一樣。

當然,本身若是有精神困擾,務必透過完整的身心評估,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單純用精神科診斷,直接用藥,當事人往往會反彈,而且年紀太少服用抗憂鬱劑,不管是FDA或者是相關研究,都不建議年紀太小使用抗憂鬱劑治療,原因很簡單,容易出現副作用且療效有限。

參考文獻:

Do television and electronic games predict children's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Longitudinal research using the UK Millennium Cohort Study

  • Alison Parkes,
  • Helen Sweeting,
  • Daniel Wight,
  • Marion Henderson
Arch Dis Child archdischild-2011-301508Published Online First: 25 March 2013 doi:10.1136/archdischild-2011-301508
http://adc.bmj.com/content/early/2013/02/21/archdischild-2011-301508.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 提出的一些通則,其中完全不涉及藥物的處理,我在此加入一些臨床實際照護經驗來做為參考資料。家長可以考慮採用,改善彼此的關係:
1
.對你的孩子展現滿滿的愛:接納,可以改變一切,大人需要被接納,孩子更需要聽到自己是被愛跟讚賞的。只關注孩子的負面表現,不斷挑剔,會破壞你們的親子關係,並且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長期的負面評價只會讓孩子的自我認同更糟,當然脫序的行為就會接連不斷。如果以言語表達愛意的方式,孩子怎麼能接收、理解,那麼,一個微笑、輕拍他的肩膀或一個擁抱,都能表達你對他的愛。
2
.要有耐心:很多孩子的狀況,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在管教孩子時要儘量保持耐心和冷靜,即使面臨孩子已經不受控的狀態。如果你能冷靜,孩子也比較能靜下來。


3 .樂觀以對:不論對你自己或對孩子,對改善的程度不要抱持過度期望,要理性(其實這是對那些把藥物當改善的唯一方法的父母的勸告)。
4
.花點時間從跟孩子的互動中,領略樂趣:這一點對很多忙碌的家長來說,有點梯度,然而還是得儘量撥些時間來作。費心接受並且欣賞孩子個性的不同面向,並沒有那麼難。想要做到這點的其中一個最佳方式,很簡單,就是花點時間和孩子共處:最好是你們兩人的私密時間,不受其他孩子或大人干擾。
5
.試著把家中的吃飯時間、午睡和就寢時間固定下來:事先預告接下來的行程安排,對這些小孩來說很重要。你可以用大月曆標示出接下來將發生的特別活動。過動的孩子一般而言比較不能接受和不能調整變化,但你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讓她們心理有準備。


6 .確認孩子得到休息:已經注意力不集中了,花更多時間與金錢讓他們去補習只會讓他們更累,學習效果更差。試著避免孩子過度疲勞,因為疲累通常會讓注意力不足的狀況惡化。
7
.找出孩子的「 罩門」:儘量避免製造孩子的困境。例如,有些過動的父母親為了要讓孩子靜下來,所以帶他們去學圍棋,結果越學越靜不下來。英國首相邱吉爾小時候是十足的過動,完全靜不下來也坐不住,他的老師透過要求他每節下課到操場跑步跑到上課鐘響才進教室,他才能每堂課都坐在教室好好聽課。我也遇到父母向我反應,當他們的小孩在課堂出狀況的時候,老師罰他們下課不准出去,結果反而讓孩子更暴躁,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喜歡動的孩子,要用疏導的方式,讓他們的能量有出處,一直壓抑反而會讓孩子的狀況更不穩定。


8 .運用暫停做某件事的隔離處分,或取消某種權益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暫時和社交刺激的活動隔離開來,也許有效。但這樣的隔離處罰時間應該相當短,可是又長得足以讓他回復正常。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希望中斷和去掉失控的行為,但老實說:不見得適用每孩子。我的建議是引導孩子把注意力移轉到其他地方去,一般而言,我們總是不停地禁止孩子:不可以作這個,不可以作那個,但我們很少告訴孩子可以作什麼,透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還能設計成類似遊戲或競賽的形式,他們的參與度會更高。


9 .有組織:幫助孩子組織並把每天該做的事都記在本子裡。確定孩子有個可安靜讀書的空間。


10 .找出方法增進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律感:天生我才必有用,過動的孩子通常在藝術、音樂、舞蹈、體育技能(如柔道,跆拳道或空手道)等方面,表現優異。但不要強逼孩子參加他能力不及的活動,不然反而會造成他們更大的挫折感。
1 1
.交代孩子時,說話簡潔並可作示範:慢慢地、沈穩地說,並且很明確具體。一次給一個指示,同時說明時要停下腳步並和孩子目光交會,表示你有把溝通的意圖放進去。此外,儘量不要在他們還沒完成一個行動週期前又給另外的指令,不然一直打斷的結果只會讓他們更易怒。
12
.你自己也要休息: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耐心及體力來幫助孩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壓力過大,事情不會變得更好。


以上提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多交換彼此的成功經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夏季嗜睡!?流汗鉀離子不足使然

 

夏天已經到了,醫學界人士建議,濕熱天氣下,人們需要多注意鉀離子過度流失的嗜睡情形,以及因為室內外溫差太大所造成的熱感冒現象。



據指出,天氣一熱,人自然會大量出汗,而鉀元素很容易就這樣隨著排汗大量流失,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補充,人就會覺得疲憊乏力精神不振,也因此會覺得很想睡覺。所以,夏天要避免中暑並提振精神,就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鉀的食物,像是海帶、豆製品、紫菜等等。至於室內外溫差太大而造成的不適,則得多加注意調適問題。



另外,夏天也最容易孳生蚊蟲,蚊蟲常常是疾病的傳染源,所以也要多注意生活環境中的蚊蟲孳生,避免疾病纏身。



節氣專家也指出,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一般夏天時節,人們作息最好是晚睡早起,然後利用午睡來補充夜裏的不足睡眠。



鄭醫師補充:


鉀缺乏的時候,容易引發高血壓、呼吸困難、心臟肌肉的損害與傷害、水腫、肌肉疲軟無力、生長遲滯、食慾不振、腸道肌肉張力不足造成腹部脹大、焦躁易怒、精神紊亂與憂鬱、倦怠及無精打采、神經傳導不正常等等。當然,鉀有分慢性缺乏及急性缺乏,以上很多狀況,屬於急性缺失所引發。一般補充來源,除了海菜、紫菜、豆製品外其他像波菜、莧菜、蘆筍、紅椒、香蕉、奇異果、百香果、木瓜、柳橙、蕃茄、馬鈴薯記綠豆等等也不少。建議大家,不想夏天嗜睡無力,應該多補充上面提到的營養來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服百憂解 上消化道出血機率增

作者: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8月26日 上午2:25

服用百憂解等抗憂鬱劑會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機率。台北榮總胃腸科醫師盧俊良研究團隊發現,精神疾病患者若服用「SSRI血清張力素回收抑制劑」這類抗憂鬱劑藥物兩周,相較於未用藥者,其上消化道出血機率會增加近一倍。


研究主要作者是北榮內科部醫師王彥博及腎臟科總醫師陳永泰,他們蒐集一九九八至二○○九年健保資料庫,共十八萬七千多名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從中找出 第一次腸胃出血有五千三百七十七人,進一步分析患者出血前一個月的用藥情形,分為服藥七、十四及廿八天共三組,相較未吃SSRI抗憂鬱劑的精神病住院病 患,十四天內服藥會增加百分之八十四的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出血風險,七天及廿八天內服藥則增加百分之六十七。


不過,王彥博說,SSRI劑量多寡並無太大影響,顯示只要吃抗憂鬱劑就會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機率。此外,研究還發現,過去有胃潰瘍或胃酸逆流等上消化 疾病、年紀小於五十五歲以及男性,服用SSRI抗憂鬱劑更容易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甚至較沒吃藥的精神病患多一至兩倍。這項研究成果近期將刊登在美國知名精 神科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


王彥博表示,傳統抗憂鬱劑的副作用多,患者易出現心律不整或排尿困難、性功能障礙等症狀,新藥SSRI是目前常用的抗憂鬱劑,國內使用的SSRI藥 物約六種,百憂解是其中一種。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狀包括貧血、黑便、血便等,治療可服用陽離子幫浦阻斷劑或接受內視鏡止血手術。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百憂解,指的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也就是試圖在大腦細胞的神經傳導中,抑制血清素的回收來達到增加血清素濃度的藥物,其他像樂復得、克憂果或者像利普能等等藥物,均屬於SSRI這類藥物。

SSRI服用容易發上腸胃道出血,過去我提到不只一次,在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一書中也曾引用相關資料給讀者參考。

這篇報導的研究參考文獻在期刊網站上尚未刊出來。其他相關文獻可以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69572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60695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523917

http://www.bmj.com/content/331/7516/52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少吃加工食物可減少過敏機率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8月26日 上午12:00

較少攝取加工食物孩童,食物過敏比例較低。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教授麥格那斯威克曼表示,衛生、天然、少加工的食物對孩童健康有益,或許能降低過敏機率。


然而學者也提醒,過敏的機制很複雜,且因人而異,天然食物並非絕對不會造成過敏,但多數統計顯示,較少外食、多吃天然、非加工食物的兒童,較少發生食物過敏。


食物成份與各種其他過敏原可能導致皮膚癢疹。很多兒童因皮膚癢而容易醒或難入睡。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發炎型態的皮膚病;濕疹的發生原因很多,主要是內在與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誘發。


內在因素包括遺傳過敏體質、新陳代謝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精神因素等;外在因素則包括氣候、空氣、食物、環境中致敏物如花粉、灰塵、動物毛、清潔劑等。劇烈瘙癢是濕疹典型症狀,且易覆發,常因天氣變化或接觸到過敏原而引發,故病程多呈慢性化。


患者常因夜間發癢而影響睡眠,造成身心上許多痛苦。濕疹通常在兒童5歲前出現,有部份人可能會在青春期後痊癒,但乾燥和發癢的皮膚通常會陪伴一輩子。


此外,氣喘、鼻子過敏和濕疹也往往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的結論提醒,過敏兒兩歲前若是少碰加工食品,經常食用蔬果,在家自行烹調的食物來源,過敏程度較輕,反之經常攝取加工食物則會助長過敏狀況。


對過敏兒來說,天然食品絕非不過敏的保證,但若是能透過完整的慢性(IgG)以及急性(IgE)過敏原檢測,找出身體過敏的真正來源,透過適當的隔離以及食物輪替,將能有效針對過敏體質,予以直接改善。


過去研究比較著重於人工色素,例如像黃色4號、5號紅色6號還有紅色40號等等,此外大家熟知的防腐劑,例如像苯甲酸也會增加孩童過動的風險,過動的小孩經常出現過敏的情形。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Diet and food allergy development during infancy: Birth cohort study findings using prospective food diary data


Kate E.C. Grimshaw, Joe Maskell, Erin M. Oliver, Ruth C.G. Morris, Keith D. Foote, E. N. Clare Mills, Barrie M. Margetts, Graham Roberts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25 July 2013 (10.1016/j.jaci.2013.05.035)


http://www.jacionline.org/article/S0091-6749%2813%2900912-3/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癌患者吃全脂乳品 死亡風險增5成

作者: 諶悠文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8月25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諶悠文】


罹患乳癌的婦女最好少吃冰淇淋、乳酪或優格,因為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吃1份全脂乳製品,可能使乳癌患者死亡的風險增加達5成。這是首度有研究顯示乳製品與乳癌強烈相關。


加州凱撒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研究人員安排1500名乳癌婦女接受問卷調查,她們於1997至2000年診斷出罹患乳癌。問卷內容包括多久吃1次乳製品、每次攝取分量,以及特別喜歡哪種乳製品。


結果顯示,受訪的乳癌患者最常吃冰淇淋、優格、乳酪、加全脂牛奶的拿鐵及熱巧克力。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乳製品每天只要吃1份,乳癌患者在12年內死亡的風險增加5成。


研究人員指出,美國和英國的牛奶產自懷孕的乳牛,含有豐富的荷爾蒙雌激素,而雌激素會誘發腫瘤生長。事實上,每天攝取1份全脂乳製品的婦女,不只死於乳癌的風險升高,死於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提高64%。


研究人員表示,健康飲食通常不建議攝取高脂乳製品,應改吃低脂乳製品。專家表示,除了健康的均衡飲食,搭配減少飲酒和規律運動,也有助於減少罹患乳癌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乳癌患者,最忌荷爾蒙來源的再刺激,因為乳癌患者致病主要原因,就是雌激素過多,刺激乳房組織產生癌變,這篇研究再次提醒乳癌患者若要補充營養,務必避開乳製品,主要是因為乳製品本身就含雌激素。


此外,補充幫助雌激素代謝的食物來源(例如像綠花椰菜)或者營養補充品,也有助於降低乳癌的復發率。



全脂不好,適當補充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有助於預防乳癌的發生,這是今年六月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綜合21項研究分析的結論,建議乳癌患者,可以適幫補充,減少復發的風險,有乳癌家族史的人,也建議平時養成固定補充的習慣,降低乳癌發生風險:



Zheng J ,Hu X ,Zhao Y ,Yang J ,Li D. Intake of fish and marine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21 independent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2013;346:f3706


BMJ 2013; 346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f3706 (Published 27 June 2013)

http://www.bmj.com/content/346/bmj.f3706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


  • Candyce H. Kroenke,
  • Marilyn L. Kwan,
  • Carol Sweeney,
  • Adrienne Castillo,
  • and Bette J. Caan
High- and Low-Fat Dairy Intake, Recurr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JNCI J Natl Cancer Inst (2013) 105 (9): 616-623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4, 2013 doi:10.1093/jnci/djt027

http://jnci.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05/9/616.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專家觀點)香蕉、牛奶、水果 可紓壓

 

 



飲食確實能達到疏解壓力的目的,因為食物中含有與人體荷爾蒙有關的營養素,紓壓食物包括香蕉、牛奶、澱粉類、柑橘、檸檬等,可以多多攝取,平緩情緒。



香蕉含有豐富的色胺酸,而色胺酸正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緊張。牛奶也含有色胺酸,有些人睡不著時,喝杯溫牛奶,可以舒緩心情、放鬆壓力,幫助入眠。



碳水化合物也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讓血糖、胰島素穩定,情緒也因此穩定,建議早餐可吃燕麥片、五穀雜糧麵包、全麥麵包等澱粉類食物,血糖緩慢上升,血清濃度增加,緩解情緒。



人處於壓力狀態,腎上腺素分泌旺盛,補充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檸檬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抗壓的好食物。建議國人經常攝取減壓的快樂食物,包括深海魚、香蕉、葡萄柚、全麥麵包、大蒜、南瓜、核桃、牛奶、綠色蔬菜、等。



常有網友詢問除了營養品外,哪些食物可以紓壓或者抗壓,我想這篇報導是很好的參考,唯一要注意的是多喝牛奶是否有幫助?這並非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是個別差異的不同,我想含有色胺酸的食物很多,一般像是火雞肉、雞肉、酸乳酪以及芭樂等等都有,牛奶只是其中一項,但牛奶是慢性食物過敏原的第一名,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喝了牛奶,色胺酸能吸收多少不知道,倒是過敏就已經讓身體出不少的狀況了,其中還可能包括失眠等等。想補充色胺酸,最好先瞭解自己的體質是否有過敏?不然還是直接補充這類營養品比較安全些。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甲狀腺功能低下,準備懷孕的女性請留意近期一項關於自閉症風險的研究報告。

根據這項最新的研究發現,若是懷孕前期發現甲狀腺功能過低,那麼生出來的寶寶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會增加將近四倍。

早在2007年就有一篇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研究,懷疑自閉症風險與母親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有關,例如食物中缺碘或者是獨速累積太多干擾甲狀腺的正常功能。

這項研究蒐集近5100位母親,在她們懷孕的平均13.4周的時間內抽血驗甲狀腺素,結果有136位出現嚴重的血液甲狀腺值低下(低於一般正常值的5%)。


經過分析比對,確認嚴重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女性產下的小孩,日後做自閉症型無篩檢,出現自閉症狀況的機率將近四倍。


故懷孕時,體檢一旦確認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問題,建議應儘快接受治療,減少下一代自閉症的罹患風險。


參考文獻:


Román, G. C., Ghassabian, A., Bongers-Schokking, J. J., Jaddoe, V. W. V., Hofman, A., de Rijke, Y. B., Verhulst, F. C. and Tiemeier, H. (2013), Association of gestational maternal hypothyroxinemia and increased autism risk. Ann Neurol.. doi: 10.1002/ana.23976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a.23976/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精成癮易飲食失調 基因有關

中央社 – 2013年8月22日 上午11:11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1日專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酒精成癮患者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暴食症(Bulimia Nervosa)的狂吃與清除行為習慣(purging habits),原因可能是基因所導致。


最新一期9月號「酒精與藥物研究期刊」(Journalof Studies on Alcohol and Drugs)刊登研究報告指出,酒精成癮症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問題,同樣的,飲食失調患者,也較容易酒精成癮,這可能與基因有關。


參與這項研究的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University in St. Louis)研究人員莫恩契爾諾夫(Melissa Munn-Chernoff)表示,先前醫學研究已經發現,飲食失調患者有著較高比率的酗酒與酒精成癮問題,也有研究發現酒精成癮患者出現暴食症的比率,超過出現厭食症的比率,但兩者之間的關係能否從基因角度解釋,到目前為止則沒有進一步探究。


莫恩契爾諾夫與研究團隊以6000名澳洲雙胞胎為研究對象,透過一連串診斷,分析日常喝酒與飲食習慣。


研究人員比對雙胞胎之間數據資料發現,某個人是否會出現酗酒、暴食症或厭食症,基因似乎扮演著重要角色;舉例來說,在雙胞胎女性身上,可透過基因判定發生前述3種失調症的比率,風險指數分別在38%至53%之間。1020822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清除行為,指的是暴食之後,強迫催吐的代償性行為,不管是出於罪惡感者怕胖的心理。


不管酒癮或者是暴食,有一定比例,都是透過吃或者喝來減輕心理壓力的一種自我放鬆,然而這樣的行為無助於壓力真正的紓解,不管是身體功能失能或者心理壓力所導致,其實都有直接的方式可以協助直接改善,並不需要一直靠喝酒或者狂吃來紓壓。


無獨有偶,另外一篇今年稍早發表的期刊研究亦呈現類似的結果:


A behavioral-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bulimia nervos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lcohol use disorder


Sara E. Trace, Laura M. Thornton, Jessica H. Baker, Tammy L. Root, Lauren E. Janson, Paul Lichtenstein, Nancy L. Pedersen, Cynthia M. Bulik


Psychiatry Research - 15 August 2013 (Vol. 208, Issue 3, Pages 232-237, DOI: 10.1016/j.psychres.2013.04.030)


 


報導參考文獻:


A Twin Study of Alcohol Dependence, Binge Eating, and Compensatory Behaviors

Melissa A. Munn-Chernoff, Alexis E. Duncan, Julia D. Grant, Tracey D. Wade, Arpana Agrawal, Kathleen K. Bucholz, Pamela A. F. Madden, Nicholas G. Martin, Andrew C. Heath


(J. Stud. Alcohol Drugs, 74, 664–673, 2013)


http://www.jsad.com/jsad/downloadarticle/A_Twin_Study_of_Alcohol_Dependence_Binge_Eating_and_Compensatory_Behavior/5180.pdf


http://www.jsad.com/jsad/article/A_Twin_Study_of_Alcohol_Dependence_Binge_Eating_and_Compensatory_Behavior/4844.html


其他相關文獻: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5893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生素用藥安全》上呼吸道感染 最易濫用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

哪些病症最容易濫用抗生素?林口長庚醫院醫研部主任邱政洵表示,大部分呼吸道感染以病毒為主,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不過有些醫師還是習慣開抗生素。另外,像中耳炎、鼻竇炎細菌類型很多樣,由於診斷不易,醫師很難判斷要下哪種抗生素,可能出現誤差。



邱政洵主任指出,使用抗生素前,要看患者是不是真的需要使用抗生素,要針對不同種類細菌用藥,所以也要了解有沒有用對藥,療程長短也是用藥重點。此外,抗生素並非退燒藥,貿然服用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美國微生物學院(American Academyof Microbiology)去年發表一份報告指出,病毒性感冒、流感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看到感冒就用抗生素,很可能造成患者體內細菌出現抗藥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有時不用處方箋就可以取得抗生素,用藥教育也付之闕如,一旦產生抗藥性細菌,細菌傳播速度驚人,加上環境衛生條件很差,抗藥性細菌更容易到處肆虐。細菌會彼此交換抗藥性元素,或者透過廢水、廢棄物蔓延,細菌抗藥性問題可能更為惡化。



美國微生物學院提出幾點建議,為了防止抗藥性細菌擴散,務必透過教育、訓練和各項規定改善醫療院所環境衛生。面臨抗藥性細菌感染威脅,醫療人員要盡量提升診斷速度,多作「抗生素敏感性測試」,並要追蹤、監督抗藥性細菌傳播路徑。



我看過一些醫師給感冒或者中耳炎的處方中,常會發現其中抗生素往往也會開上去,當我們詢問開藥的醫師的用藥原則,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為了要預防次級性的感染,也就是小孩被病毒感染以後,免疫力可能會下降,因此會被身旁伺機感染的細菌感染,引發更嚴重的身體問題。但是目前這樣的治療方式,已經被推翻了,美國微生物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針對這樣的治療方式提出警告:病毒性感冒、流感等等疾病都不需用抗生素治療,如果看到感冒就用抗生素治療,很可能造成患者體內細菌出現抗藥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有時不用處方簽即可取得,用藥知識也不足,一旦產生細菌的抗藥性,細菌傳播的速度定會相當驚人,細菌本身也要試圖生存下去,因此一旦抗藥性的細菌出現,其抗藥性的基因還會與其他沒有抗藥性的細菌作交換,屆時將陷入無藥可用的窘境。


知名的醫學教科書編者Paul L. Marino,在他權威的著作中提到抗生素的使用原則:關於抗生素使用的第一個定律:嘗試不要去用。第二定律:試著不要用太多。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Marino PL (2007). "Antimicrobial therapy". The ICU book. Hagerstown, M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p. 817. ISBN 0-7817-4802-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鐵質攝取太多可能影響腦部健康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8月22日 上午12:00

攝取過量鐵質,影響腦部健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醫學教授喬治·波特克科斯表示,腦部若有過量鐵質,造成氧化傷害,增加阿滋海默症的風險。


喬治·波特克科斯教授強調,人體需要鐵質,但過量的鐵質沉積造成氧化壓力,影響腦部神經細胞的運作,進一步提高失智症的風險。人體一天的鐵質建議攝取量為18毫克。3盎司生蠔約有10.2毫克的鐵質。


失智症及不少神經內科疾病為慢性退化的病程,但不少患者往往到失智的中後期才治療。一部分由其它疾病引發的失智症有機會藉治療逆轉,例如憂鬱症、水腦症、腦部腫瘤或慢性出血、維生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醫師提醒,本來可以完成的事務如購物、出遊,甚至日常生活的洗澡、如廁、穿衣無法獨力完成,性格改變,如本來外向個性變的退縮,本來溫順情緒變得易怒,很可能代表已出現早期失智症徵兆。


醫師表示,失智症病程從早期記憶力喪失,複雜工作難以執行,逐漸進展至日常生活功能退化,終致行動、吞嚥困難,而終日臥床。


失智症盛行率越來越高。醫師指出,在早期若有適當診斷治療,可以改善個案認知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避免疾病惡化。對於大多數不可逆的失智症而言,早期診斷可以讓病患與家屬提早做好心理準備,調整病患環境與作息,適當藥物也可延緩進程。


 


鄭醫師補充:


鐵質攝取過多,對大腦的氧化壓力提高,因此,某些年長者建議的營養補充品或者是綜合維他命,會特別把鐵質拿掉,一般飲食如果正常攝取,鐵質應該不會缺乏,額外攝取,反而可能造成負擔。


如何了解自己體內的鐵質是否過量或者缺乏,當然是透過客觀檢測來了解最直接,鐵質過高或者過低,失智症風險都會提高。絕不要因為這項研究報告而完全不碰含鐵的食物來源,因為貧血也是失智症的重要危險因子:


Anemia and risk of dementia in older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Health ABC study


  • Chang Hyung Hong,
  • Cherie Falvey,
  • Tamara B. Harris,
  • Eleanor M. Simonsick,
  • Suzanne Satterfield,
  • Luigi Ferrucci,
  • Andrea L. Metti,
  • Kushang V. Patel,
  • and Kristine Yaffe

10.1212/WNL.0b013e31829e701d;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ly 31, 2013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3/07/31/WNL.0b013e31829e701d.short?sid=74893e9e-b605-4259-8bd9-c78548c53f59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


 Erika P. Raven, Po H. Lu, Todd A. Tishler, Panthea Heydari, George Bartzokis. Increased Iron Levels and Decreased Tissue Integrity in Hippocampus of Alzheimer’s Disease Detected in vivo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3


http://newsroom.ucla.edu/portal/ucla/ucla-study-suggests-that-iron-247864.asp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雨衣含鉛超標!中毒恐影響孩童智力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馬婉娟/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8月19日 下午12:10

下雨了,許多家長會幫孩子穿上可愛的雨衣,但這些雨衣裡竟暗藏含鉛量過高的危機。消保處於今年5月上旬採樣市售兒童雨衣21件,發現高達15件塑化劑含量超標不合格,2件鉛遷移元素超標,鉛若進入人體,造成慢性中毒,會影響兒童智力,經濟部標檢局通知將不合格雨衣全部下架。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指出,針對市售兒童雨衣進行的8種塑化劑(DEHP、DBP、BBP、DINP、DIDP、DNOP、DMP、DEP)及8種可遷移元素銻、砷、鋇、鎘、鉻、鉛、汞、硒含量檢測中,21件樣品中15件塑化劑含量超標,2件鉛遷移元素超標,多家知名兒童雨衣品牌都入榜。


鉛若和有機溶劑形成化合物,便會經由皮膚進入人體,如果體內長期累積鉛,恐在不注意中造成慢性鉛中毒,影響孩童智力、神經傳導速度、腎臟功能、嚴重者則會出現腦病變;而塑化劑超量,在動物實驗顯示會讓雄性雌性化、雌性罹癌。


此次檢測結果出爐後,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將請經濟部加強對市售兒童雨衣商品標示查核及宣導,且擴大市售兒童雨衣檢測,也將兒童雨衣納入應施檢驗商品,強化管理機制,並提醒消費者,有任何消費問題,可撥打1950消費者服務專線。


 


鄭醫師補充:


一般提到孩童雨衣或者雨鞋,我們擔心的是塑化劑,這次的抽檢果然看到大部分還是以過量的塑化劑為主,塑化劑,是環境荷爾蒙,經常接觸,會導致生殖系統異常,產生相關疾病,男性還可能因此導致不孕,影響智力,過去在部落格不只一次提出來討論。


五顏六色的兒童雨衣,因為顏料需要靠一些重金屬來加以上色,尤其是染料中常見的鉛,雨衣含鉛過量風險,一般人很難想像,但的確存在。鉛累積過量,往往會影響小孩智力發展,讓小孩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發生風險也隨之提高。


因此替小孩選購雨衣,顏色最好忌鮮豔,至於塑化劑的部分,老實說,防不勝防,若廠商能提出獨立檢驗是背書的檢測證明,當然最為安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後恢復肌力 番茄汁比能量飲料有效

作者: 張嘉浩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8月18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張嘉浩】


運動後肌肉會僵硬、酸痛,最新研究發現,若要讓肌肉復原,喝番茄汁比喝能量飲料有效,主要原因是番茄富含的抗氧化物茄紅素(lycopene)起了作用。


希臘「國立通用化學實驗室」(General Chemical State Laboratory)領導的研究以15名運動員為測試對象,歷時2個月,檢視受測者運動前、中與後的生命徵象,而其中9人在運動後飲用番茄汁,6人則喝一般的氣泡式能量飲料。結果發現,在高強度運動後攝取番茄汁者,肌力與血糖濃度較快恢復至正常水平。


人體血液中的若干酵素濃度過高,會造成肌細胞受傷,而運動後飲用番茄汁者,這些酵素的濃度較快恢復正常。研究報告發表於《食品與化學毒物學期刊》(Journal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先前瑞典的研究已發現,攝取番茄汁有助於緩解劇烈運動後的細胞氧化損傷。


 


鄭醫師補充:


日前我們提到西瓜汁有助於幫助身體運動後幫助肌力恢復,這篇報導提到的番茄汁也不遑多讓。參考文獻: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8691512008964


Administration of tomato juice ameliorates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creatinine kinase responses to anaerobic training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Christina Tsitsimpikou, Nassia Kioukia-Fougia, Konstantinos Tsarouhas, Panagiotis Stamatopoulos, Elias Rentoukas, Aris Koudounakos, Peter Papalexis, Jyrki Liesivuori, Athanasios Jamurtas


http://dx.doi.org/10.1016/j.fct.2012.12.0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取過多銅元素 大腦退化引發老年癡呆

 


作者: 【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8月21日 上午12:00

美國羅契斯特大學研究發現,攝取過多的銅元素,可能導致大腦退化,引發老年癡呆症,生活中銅元素的來源相當多,不論蔬菜水果、紅肉類、海鮮類,或自來水,都可能含有微量的銅元素,這是身體必要養分之一,但許多民眾可能服用營養補充劑,大量攝取元素,失去平衡可能造成病變。


實驗團隊在老鼠的飲食中,添加大量銅元素,觀察到過量的銅元素聚集在大腦的血管時,會傷害大腦組織,出現稱為β-澱粉的物質,這是老年癡呆症的指標之一,是由死亡腦細胞組成,研究學者拉西德表示,很明顯示銅元素會導致大腦系統傷害,但銅元素是身體不可或缺的養分,很多食物都富含其中。


英國基爾大學教授克里斯認為,銅元素會傷害大腦,導致老年癡呆症發生,學界還沒有共識,有其他研究發現,銅元素能夠降低β-澱粉產生,反而是幫助降低老年癡呆症罹患風險,因此推斷銅元素能夠減緩神經退化,相關研究還在多方進行,常常出現不同的結果。


英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道格博士說,銅元素是身體一項非常關鍵的礦物質,決定要多補充,還是減少攝取,必須要有非常謹慎的實驗,才能做出定論,目前還不能斷言必須從飲食中阻斷銅元素攝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銅元素對大腦確實的影響,才能給民眾正確的意見。


 


鄭醫師補充:


這項實驗告訴我們,銅過多,造成大腦的細胞退化,但缺乏銅,也會有相關風險,如何讓銅維持在理想的範圍,需要客觀的工具來評估當參考,否則只是猜謎,亂槍打鳥。


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直接確認體內的銅是否不足或者太高,過高或者缺乏,各有適當的調整方式來幫助改善。


報導參考文獻:


Itender Singh, Abhay P. Sagare,Mireia Coma,David Perlmutter,Robert Gelein,Robert D. Bell,Richard J. Deane, Elaine Zhong,Margaret Parisi,Joseph Ciszewski,R. Tristan Kasper,and Rashid Deane


Low levels of copper disrupt brain amyloid-β homeostasis by altering its production and clearance PNAS 201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ugust 19, 2013, doi:10.1073/pnas.1302212110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8/14/1302212110.abstract


其他參考文獻來源:


1.http://www.jacn.org/content/28/3/238.full


2.Matthew Mold, Larissa Ouro-Gnao, Beata M Wieckowski, Christopher Exley. Copper prevents amyloid-β1–42 from forming amyloid fibrils under near-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n vitro. 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DOI: 10.1038/srep012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