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季節到 醫師:癲癇患者小心控制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0/19 12:53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19日電)秋天是多愁善感的季節,台中市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良博今天表示,癲癇患者容易出現心情低落、激動、退縮等精神症狀,應小心控制病情,預防自殺念頭發生。



謝良博指出,秋天是憂鬱症好發的季節,癲癇患者易有心情低落、容易激動、退縮及缺乏病識感等精神症狀,患者要更小心控制病情及改善生活品質,預防發生自殺的危險性。



澄清醫院神經內科曾經對74名門診的癲癇患者(包括47名男性及27名女性;平均年齡35.8歲)進行憂鬱症狀的評估,結果顯示約有1/3的癲癇患者(31.1%)合併有憂鬱狀態,而屬於重度憂鬱症狀的約佔13.5%。



謝良博說,有潛在大腦病灶的癲癇患者及顳葉癲癇患者,都容易合併憂鬱症狀。使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者相較於使用單一藥物的患者,也有較易罹患憂鬱症的傾向。



謝良博分析指出,較容易造成癲癇患者憂鬱狀態的可能原因,包括性別、基因或環境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合併其他神經系統疾患,如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頭部外傷及老年失智症等。



他說,尤其遲發性癲癇、顳葉癲癇或是複雜性局部發作,較易產生憂鬱狀態;癲癇發作的次數愈高者,造成憂鬱症的可能性愈高。



至於癲癇患者合併憂鬱症的治療,謝良博說,包括適當的調整抗癲癇藥物,使癲癇發作的程度及頻率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如果是長期服藥控制的癲癇患者,需留心自己在出現憂鬱狀況時,醫師可能會給予抗憂鬱劑治療。由於抗憂鬱劑對一部份的服用者來說,會產生頭痛、噁心、腸胃症狀、性功能障礙甚至增加自殺的危險性,因此,我建議不想藉由抗憂鬱劑來治療的患者,在營養補充上可以考慮營養醫學的研究資料:甜菜根的萃取物Trimethylglycine(簡稱TMG)。


TMG本身可以提供三個甲基,讓身體相關的生物化學反應發生。藉由提供一個甲基,變成DMG(Dimethyglycine),接下來甲基化產生SAM-e(S-adenosylmethionine),SAM-e已被證實有緩解憂鬱、改善大腦退化的神經細胞,例如失智症及巴金森氏症等等,同時也能有效保護酒精引發的肝臟損害。


在抗憂鬱的效果上,由於TMG幫助SAM-e的合成,而SAMe本身能促進血清素及多巴胺等等物質在腦中的濃度,這都是目前被界定為可能導致憂鬱的因素。更重要的是TMG本身在體內會轉化為DMG及glycine(甘胺酸),這些都能減少癲癇的發作,DMG及甘胺酸能夠作為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細胞的放電。想在營養補充上改善憂鬱及癲癇的人,不妨考慮以上的資料。



甜菜根寫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綑綁後毒打 孕婦虐死稚兒被訴



2009年10月17日蘋果日報



【張沛森╱桃園報導】一名懷孕的母親僅因3歲兒子活潑好動、不聽話,竟將他綑綁,罰站在樓梯上以藤條毒打,男童體力不支倒地、後腦著地也不理會,扶起來又使命打,甚至以嘴咬或指甲捏兒子的傷口;連打6天後兒子全身抽搐倒地,送醫後因顱內出血不治,桃園地檢署昨依傷害致死罪起訴,要求法官從重量刑。



檢:實在太可惡


桃園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廖江憲說,這名母親以殘暴手段虐死親生兒,「實在太可惡!」承辦檢察官才以被告身為人母,長期對親生兒施虐,造成無法彌補的重大危害等理由,請求法官從重量刑。
桃園縣社會處表示,男童另有名5歲哥哥,母親亦在案發後一個多月產下一名女嬰,2名幼童已安排由住外縣市的祖父母扶養;至於母親和丈夫已搬離桃園縣,在北部地區工作。
起訴書指出,方慧如(27歲)管教3歲兒子時,常因不耐煩持藤條或徒手毆打,去年9月底,兒子以手摳傷口,方女制止無效,竟以嬰兒背帶綑綁兒子上半身、膠帶綑綁雙腳,要他站在樓梯上,拿藤條痛打。
兒子之後因體力不支傾倒,後腦著地,方母仍不罷手,又連續打了好幾回;連打6天後,被罰站的兒子突然昏倒,嘴唇發紫、全身抽搐,經方女送醫不治。


最近桃園有地方新聞報導指出,一位懷孕的婦女,因為三歲兒子不聽話,活潑好動,無法忍受而將小孩綑綁、罰站及毒打,導致顱內出血不治。面對這樣的事件,我想沒有人不感到沈重的,然而,除了以可惡、從重量刑之外,我們還可以作什麼來預防這樣的悲劇?


我記得過去有位美國人權律師,他為好幾位深受大家爭議的社會重大案件的被告擔任辯護律師,他提醒大家,很多加害人的背景以及他們何以犯下那些驚人的犯行,背景為何,值得大家省思。在此我並非想幫這位媽媽作任何辯解,但生氣到把自己的小孩活活打死,除了媽媽本身可能有些值得大家關懷的身體及心理狀況,我認為更重要的,我們可以為學齡前有過動的孩童作什麼?


記得一年多年,有位律師跟我討論他過度活潑的兒子,四、五歲的年紀,比一般小朋友活潑許多,他很擔心自己的小孩是過動兒,所以想瞭解可以為小孩作什麼?由於他住在遠處,不方便帶小孩過來,所以我直接問他小孩平常吃什麼?律師說小孩的早餐都是他準備的,不外乎早餐是牛奶、麵包、起司等等,怕小孩營養不夠,還在牛奶加了一顆蛋,而且小孩很愛吃甜食。我請他把這些食物都先停下來,根據統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超過七成以上,有過敏的問題,而這些過敏以慢性食物過敏原居多,功能性醫學的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方面的研究統計,牛奶(包含起斯與優格)、蛋及小麥,是過敏的前三名。他參考了過敏來找碴這本書,以姑且一試的心情為小孩調整飲食,不過三週,就接到他感謝的電話,因為小孩狀況完全改善了。嚴重過敏的小孩,最好能以詳細的急、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來找出來,因為臨床上看到,過敏的來源可能更多。


之前如有人能提醒那位母親飲食對小孩過動的關連,相信我們能預防更多這樣的悲劇產生。最後提醒大家,FDA對於過動藥物的使用,最好不要小於六歲,因此在學齡前,最好還是從瞭解小孩的體質及調整飲食、補充營養來作更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5成孕婦 鐵質攝取量不足


自由 更新日期:2009/10/17 04:09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一項國內二十年來最大規模針對孕婦營養調查指出,國內孕婦普遍缺乏葉酸、維生素B1 、B2及鐵,尤其是懷孕大於二十五週的第三孕期孕婦,之中竟有五成鐵的攝取量不足。



也缺葉酸、維生素B1 、B2



接受委託調查的台灣大學教授蕭寧馨表示,孕婦若缺乏葉酸可能引發自發性流產及胎兒神經管缺陷;缺乏維生素B1會導致下肢水腫、麻木、神經炎、心臟擴大及消化系統障礙等;缺乏維生素B2會導致口角炎、舌炎、脂漏性皮膚炎及眼睛畏光等;缺乏鐵、鈣、鎂、鋅或有缺鐵性貧血則可能導致嬰兒早產及低出生體重;缺乏維生素E會導致新生兒缺乏維生素E,而造成溶血性貧血;缺乏鈣會影響孕婦的血壓,導致子宮早期收縮而引起早產;缺乏膳食纖維會影響排便等。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營養師林淑如建議,孕婦一天吃一碗半的綠色蔬菜,一天的葉酸及膳食纖維就應足夠;兩到三杯的二百五十西西的牛奶,就夠一天的鈣質及B12需求。此外,孕婦應多攝取全穀類,以增加維生素B1,多吃乾果類以增加維生素E,同時可適量攝取紅肉,以增加鐵質。



愈近臨盆 缺得愈凶



蕭寧馨教授針對國內孕婦的營養現況進行調查,經抽血分析二三四六名孕婦的健康狀況發現,孕婦普遍缺乏葉酸、維生素B1 、B2及鐵,且營養素缺乏的情形會隨著孕期增加加大。尤其是在懷孕第三期,葉酸的缺乏率約四%、維生素B1的缺乏率達三十七%、維生素B2的缺乏率達十四%、鐵的缺乏率更高達五十%。



在孕婦的飲食攝取量方面,維生素E的平均攝取量為七.四毫克,僅達建議量的五十二%;鈣質平均攝取量為五二二毫克,僅達建議量的五十二%;鐵平均攝取量為十四毫克,僅達建議量的三十一%;膳食纖維平均攝取量為四.九公克,僅達建議量的十七%到三十二%。


 


許多懷孕的媽媽仍須工作及照顧家庭,營養補充難以周全,上述報導的營養補充方若作不到,也可以考慮一些營養補充品。這些營養品最好以食物狀態的天然營養品來進行補充,對媽媽及胎兒的吸收及負擔,比較沒有問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恐懼症--看到膝蓋皮皮剉 見到女人心驚驚


自由 更新日期:2009/10/12 04:09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報導〕人類的恐懼可以到什麼境地?英國最近有兩個新的案例可以告訴你:從膝蓋到女人,人類確實無所不懼。



案例之一是準新娘莎拉.里斯特小姐,她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膝蓋恐懼症」(Genuphobia)。從莎拉11歲時看到父親膝蓋脫臼後,現在已經25歲的她每當看到或碰到不管是誰的膝蓋,就會開始慌張、冒汗,甚至生氣,這種恐懼讓她很難出門找樂子。甚至在大喜之日即將到來之際,她去試婚紗禮服的時候,仍然非常害怕自己的膝蓋被觸碰。



莎拉說,夏天到海邊遊憩的時候,她會害怕看到別人只穿泳衣或短褲;而一想到有人可能碰到她的膝蓋,她就開始全身戰慄。這種情況在未婚夫、家人或友人陪伴時可能不存在,但要是有陌生人出現就不行了。莎拉很希望婚後能到海邊去度蜜月,因此從今年開始更密集接受治療,情況也有所改善,希望能在明年5月的婚禮前,達成對膝蓋無懼的目標。



案例之二是27歲的英國男士尼爾.丹杜,他恐懼的對象是女性。尼爾不但從未親吻過任何女性,甚至只要想到約一位心儀的女士外出,就會覺得很恐懼。專家認為,這是「愛羞症(Love-shyness)」的症狀。尼爾說,他一碰到女性就會出現極度憂慮,從挫折到生氣的情緒起伏極大。他曾經無數次假裝自己喜歡某個女性,嘗試是否可以克服恐懼,結果屢戰屢敗,腦袋裡的恐懼感始終揮之不去,甚至一句話都說不完整。



恐懼症,尤其是情境所觸發的特別狀況,如果要單從生理方面來找出原因,往往是徒勞無功。以最近英國報導的最新兩則案例,其中提到有人被疑似有膝蓋恐懼症,也有人完全無法接觸異性,被當作有愛羞症。到底這是如何來的?


心理學會說這來自於潛意識,如果想找出原因,必須花長久的時間,作心理治療甚至精神分析,也不一定能找出原因。我建議大家可以用直接有效的心靈技術的理論及方法來解決,這個技術的名稱叫戴尼提,由知名的美國學者羅恩‧賀伯特先生於五十多年前所研發,裡面清楚的說明人類的心靈分為分析式心靈與反應式心靈。分析式心靈能夠思考、判斷,反應式心靈只遵從刺激--反應的指令,無法思考。反應式心靈原本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生命而存在的,像是很多人見蛇就會害怕,這是原始的恐懼,提醒當事人應遠離可能會讓他喪命的東西。反應式心靈的產生是在當事人昏迷或者半昏迷時,心靈記錄下來的訊息,這方面的訊息提醒當事人是危險的訊號。反應式心靈太多時,則會對當事人造成困擾,甚至大大降低其生存之品質。


我曾幫一位年輕的學生,以戴尼提聽析方式來解決她的恐懼症。她的狀況是這樣的,她只要在人擠人的場合,就會覺得緊張、恐慌,難以呼吸等等。經過聽析之後,復返到她出生的時刻,她發現根源是來自於幫她接生的婦產科醫師的話語:怎麼都擠在一起了,與她出生時的難過(寶寶出生時,身體是很難過的)作連結,以致於只要人多擠在一起,她便開始覺得胸口悶,難以呼吸。這個聽析當時花了不到四個小時,困擾她已久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且不再發生。就任何人看來,都是高效率的心靈困擾解決之道。


戴尼提中提到的對反應式心靈有清楚且簡單的解決辦法,幾乎人人可學,有興趣的人不妨多瞭解及應用這個有效的助人技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賣場免洗餐盤 含過量雙酚A


民視 更新日期:2009/10/14 23:01







環保署今年7月公告列管雙酚A為毒性化學物質,不過這種具有環境荷爾蒙性質的化工原料,毒管法並沒有訂定罰責,環保署抽驗大賣場的免洗餐盤時發現,餐盤「雙酚A」的含量,比一般免洗餐具,高出上千倍。



下次您再看到這種餐盤,可能要小心了,因為環保署在大賣場抽查免洗餐盤,查出它含有過量的有毒物質。



雙酚A雙酚A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又稱酚甲烷,主要用在製作嬰兒用品或玩具,杯子等塑膠容器雖然毒性不強,但是含有雙酚A的容器,在高溫時被溶出,長期累積卻可能對人體產生致癌的威脅。



國內現在也只針對奶瓶訂定含量不得超過30ppb的標準,諷刺的是,其他產品根本無法可管,也沒有訂定罰責,那消費者該如何自保?可以試著這樣做,如果是含過量雙酚A的餐盤,燈光下一照,可能會透出這一塊塊的黑色斑點,當然還有吃熱食,就儘量使用不鏽鋼,玻璃或瓷器容器,少用塑膠製品,自然比較安全。


以上是一則提醒的新聞,過去我在部落格多次宣導雙酚A的毒性與環境荷爾蒙之影響,今天再補充近年與雙酚A有關的研究報告:


在2007年年美國國家健康局的38個專家就提出雙酚A對胎兒及嬰兒可能會影響其大腦的發展及行為模式。2008年美國國家毒物毒物學計畫的報告也同意雙酚A對胎兒及嬰兒除大腦發展及行為以外,還會影響前列腺(男嬰)。女嬰的話會影響到乳腺發育及性早熟。同時呼籲懷孕婦女若有雙酚A的暴露,可能會導致新生兒死亡、先天缺陷或者體重過輕、身高太矮等等影響


肥胖對雙酚A來說,可能會增加雙酚A的持續暴露,主要是因為雙酚A會存在於體內的脂肪組織,肥胖的人有更多脂肪組織可以存放。相關研究請參考2009年5月的研究文章: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433248


即便是暴露於低劑量的雙酚A,也會增加女性乳癌罹患的風險,在2009年,由乳癌基金會所贊助的最新研究呼籲製造商及販售商,應嚴禁任何含雙酚A之產品給消費者,相關報導請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67127


最近兩年針對雙酚A影響神經或大腦的研究,包含對大腦的海馬回可能會產生過度放電,進而影響到記憶的處理。相關研究可參照: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822775


由於雙酚A會與甲狀腺的荷爾蒙接受體結合,故也會產生相關的選擇性效應。這方面的研究請參考:


http://www.jstage.jst.go.jp/article/jhs/55/2/55_147/_article


關於雙酚A的研究其實還很多,但細看就不難發現雙酚A真的很毒。過去有長期暴露或接觸的人,鑑於體內脂肪組織可能還有雙酚A的殘留,不妨考慮有效的排毒程式來做根本處理。對脂肪殘留毒素最有效的排毒方式,莫過於清新身體‧清新心靈這本書提到的方式,有興趣的人不妨利用它來幫助自己,遠離環境毒素之威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酸飲料優安蜜 黑心恐致癌


民視 更新日期:2009/10/14 23:01







週刊雜誌踢爆,國內有多家低價的乳酸菌飲料,含菌量不合格,其中一家在苗栗生產的「優安蜜」發酵乳,不只乳酸菌含量只有10個,還「曾經」被衛生局驗出含有去水醋酸的防腐劑。



優安蜜發酵乳,就是在苗栗造橋租廠房生產製造,根據CNS3058國家標準,稀釋乳酸菌飲料內的乳酸菌含量,每毫升必須高於100萬個,優安蜜瓶身上號稱有符合,不過現在卻被驗出含量只有10個,少的誇張,而且苗栗衛生局去年抽驗,還驗出含有去水醋酸防腐劑,長期飲用,會損傷腎功能。



事發後,昌乳回應已不再添加,至於乳酸菌太少,則說是自然死亡,事情鬧大,衛生局再度派人來到生產線,收集抽樣要送檢驗,優安蜜並非由將軍生產,也沒有代工,只是提供場地,無端被捲入風波,保留法律追訴權。



乳酸菌含量低,和喝糖水沒兩樣,但價格便宜,常被拿來作便當附贈飲料,為了學童健康,政府應該全面檢驗取締黑心低價的發酵乳。



 


這幾天若去買便當,應該拿不到山寨版多多了,其中令人擔心的成分去水醋酸一下子成了眾人注目的焦點。到底這是什麼東西?


由於去水醋酸本身有抗黴及殺菌功能,故於一些食品中,去水醋酸鈉規定僅能使用於乾酪、乳酪、奶油及人造奶油;每公斤食物的用量為0.5公克以下,至於麵粉及澱粉類產品則不得添加去水醋酸鈉。但去水醋酸仍屬防腐劑中毒性較強的一種。動物實驗上,為一中毒性非低毒性防腐劑。大劑量急性中毒會損傷腎功能、噁心、嘔吐、抽搐、無法行走等。小劑量慢性中毒會降低體重增加及血色素、有肝病變及細胞染色體毒性致突變作用,長期使用可能增加致癌風險。 小朋友若長期飲用添加去水醋酸的多多,當然有害身體。


以下為去水醋酸之化學結構式,請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突然看不懂地圖 小心罹患了癡呆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10/13 17:24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確定記憶力喪失才判定罹患阿茲海默症,恐怕為時已晚!美國發表最新研究指出,思考、學習能力退化才是關鍵性指標,尤其空間判別的能力更是最先受損的一環。此外,65歲以上的長者也是易患癡呆的族群,已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不可不注意。



這份於《神經學誌》(The Archives of Neurology)發表的研究報告,說明以記憶力變差作為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標準,其實有瑕疵;美國研究團隊希望透過討論相關判定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指標,能有利醫生進行早期診療,協助病人治療。



堪薩斯大學針對444位民眾進行調查,其中134名後來被診斷出有相關癡呆症狀。研究團隊先替這些受試者進行施測以建立能力測試模組,在這些病患被診斷出罹患病症的前三年,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的視覺空間分析能力有明顯退化現象,緊接著是心智方面的問題,最後才是記憶力變差,出現時間約為診斷確定病症的前一年。



已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目前阿茲海默症患者已超過16萬,其中每7名中就有一位年紀在65歲以下;而65歲以上的患者,每隔五歲,盛行率就加倍。而我國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426,251人,佔總人口10.52%。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也提醒,要發現阿茲海默症的徵兆,「改變」是個關鍵;當患者的家人、朋友,注意到患者本人「以前會的現在不會,同樣問題要問很多遍」,可能就是個警訊。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資料,阿茲海默症患者有一些早期徵兆,例如:記憶力減退而影響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喪失時間空間的概念、警覺性降低、東西亂放、行為或個性改變,甚至言語表達能力變差、無法抽象思考、喪失活動力等。


 


說到失智症的先期症狀,很多人並不清楚,失智代表的其實是失能,包括先期症狀也是一樣。最近美國研究團對發現,許多被診斷出有失智症的人,其實在前三年表現出來的狀況是視覺空間分析能力的明顯退化。接下來是心智的問題,最後才是記憶力變差。所以,我們若能把失智症的先兆以失能角度來評估,會比失憶的更能早期診斷出來。


由於目前仍無特定的診斷能直接確認失智症,故在實驗室的檢查上,通常是為了排除是否有其他因素引發,諸如像維他命B12葉酸、甲狀腺刺激荷爾蒙、C-反應性蛋白、血液常規、電解質、鈣、腎功能及肝功能等等。除了維他命缺乏、感染及其身體問題都可能引發。長期的藥物(例如抗癲癇藥物)或者酒精的使用也往往有可能導致失智的發生。


在功能性醫學上,除了營養評估以外,會建議大家最好也能在荷爾蒙的平衡及重金屬的是否過量來留意,而身體若有發炎反應,最好也能找來,總之在處理失智症的患者,最好不要單純以大腦疾病來視之,否則就是坐視失智症患者功能一路下滑,越來越難以照顧。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作者馬克‧希曼醫師提醒大家,面對許多看似大腦問題的疾病,若能透過調整身體功能失衡來改善甚至恢復,其實效果往往比單純處理大腦要好上許多。


最近還有一個英國研究發現,活到老、學到老也可以防止大腦功能退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2/16/1stcp.html


最後補充,在輔助治療上,音樂治療對某些患者來說效果不錯,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http://apt.allenpress.com/perlserv/?request=get-toc&issn=0022-2917&volume=36&issue=1&ct=1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c5imM2M4VjAC&printsec=frontcover#v=onepage&q=&f=fals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彎不了腰 動脈硬化嚴重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0/09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只要做一個小動作就能知道自己的血管有沒有彈性,還是血管已經硬梆梆。日本學者發現,坐在地板上,腰往前彎,手向腳趾伸直,做這動作時,若手指距腳趾越遠,表示血管硬化越嚴重,這姿勢稱為「坐姿體前彎」,原本用來測試一個人的身體柔軟度,現在也可以拿來作為血管硬化程度指標。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生理學期刊」(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研究對象主要針對40歲以上中、壯年和年長民眾。研究顯示,從上述動作可以評估動脈彈性好壞。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日本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研究人員山元健太(KentaYamamoto)建議,進行這項簡單測試能幫助估算心臟病、中風風險,預防老化引起的血管硬化病變。研究人員解釋,做伸展運動時,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生理反應,減緩血管老化、硬化速度。



健康的血管富有彈性,血管因為有彈性,所以可以調整血壓,動脈會隨年齡增長而彈性減弱,血管逐漸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人員指出,維持健康體態的人往往身體也比較柔軟,從身體柔軟度可以快速判斷動脈有沒有彈性。



總共有526位健康成人參與研究,都沒有抽菸習慣,年齡介於20到83歲之間,身體質量指數都少於30,研究人員想了解身體柔軟度是否和動脈硬化程度有關。總共分為三組,分別20到39歲年輕組,40到59歲中年組和60到83歲年長組。受試者坐在地板上,背靠牆,腿伸直,彎腰,手臂緩慢往前伸,研究人員也測試受試者的血壓和脈搏速度。結果發現,對中年、年長者來說,這項動作可以評估動脈硬化程度,身體柔軟度越好,血管也越有彈性。


 


身體坐下來前彎,是一種很簡單的柔軟度測量方法,日本研究學者發現,身體柔軟度越差的人,動脈硬化的狀況越嚴重。


在脊骨神經學中,關於高血壓理論之一,是認為頸部附近肌肉若持續過度緊繃,可能會影響增加流入大腦血管的阻力,故若能針對壓迫或不平衡的地方予以調整及解除壓力,那麼高血壓有機會隨之改善。


這不禁讓我想到跟脊骨神經學有關的結構調整器,一般人,重複四個動作,每個動作三十秒左右,兩個循環下來不會超過五分鐘,經過前後柔軟度的比較測試,都明顯有改善。如果從改善柔軟度來改善動脈硬化甚至幫助血壓維持穩定,這不啻是一種簡單又經濟的自然調整方法。當然,如有相關臨床數據來做相關的探討,我倒是很期待結果會是如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部落格於九月YAHOO部落格的統計,再次獲得前一千名的肯定,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與指教!




恭喜您獲得Yahoo!奇摩站長工具


2009 年 09 月 部落格榜 - 總排名 前 1000 名!



排行榜貼紙

排行榜記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中耳炎難斷根 與二手菸有關


自由 更新日期:2009/10/12 04:09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有些小朋友常會有中耳炎發作,常令父母很困擾,國外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指出,中耳炎的發生率可能與空氣品質有關。國內醫師表示,目前已知與中耳炎相關的空氣污染物為二手菸,家長應讓孩子遠離二手菸。



改善空氣品質 降低過敏原



但由於反覆性發生中耳炎也有可能是因為體質問題,例如孩子有過敏性鼻炎等,都可能增加中耳炎的機率,應該找出問題、對症解決。



這項研究共分析美國當地於1997年到2006年間,126,060名兒童中耳炎等三種疾病發生率,與空氣品質資料關係。研究人員認為,過去十年來,該國推動相關空氣品質改善法案,是兒童反覆性中耳炎(一年發作超過3次)減少的原因之一。由哈佛醫學院Neil Bhattacharyya帶領的研究團隊並認為,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對於兒童中耳炎的發生率,應該會有進一步的改善。



不過,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兒童反覆發生中耳炎很多跟體質有關,可能是本身的抗體比較差,也有可能是天生的結構問題,例如耳咽管出口被附近淋巴組織(腺樣體)塞住。



也因此,要降低中耳炎發生,一是減少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因為中耳炎是常見併發症),在流感季節打流感疫苗或是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可降低呼吸道感染機會,也能減少中耳炎發生。



不過,一旦已經出現反覆性中耳炎感染,再施打肺炎鏈球菌等疫苗的效用則不明顯。



此外,有過敏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的孩童,也要針對本身的過敏疾病治療控制。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權振指出,一般兒童容易罹患中耳炎是因為歐氏管(耳咽管)還沒發育成熟,細菌等容易跑進去造成感染。而罹患過敏性鼻炎的孩童因為腺樣體增生,容易把耳咽管堵住,微生物也容易孳生在腺樣體,所以比較容易有反覆性中耳炎的問題。



至於空氣品質是否與中耳炎感染有關,並沒有明確證據。一般認為,比較明確的是二手菸的影響。李秉穎表示,二手菸會影響呼吸道的防衛機制—纖毛,進而增加感冒、中耳炎的機率。所以說,「家長能做的就是別讓孩子抽二手菸」。


 


最近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發現:減少二手煙的接觸能夠有效降低孩童中耳炎的復發,建議孩子有中耳炎的話,應該少讓孩童接觸二手煙,讓小孩中耳炎復發的機會減少。


但建議大家不要把二手煙當作導致中耳炎復發的唯一原因,比較恰當的說法,應該是二手煙是引發中耳炎復發的因子之一,也就是對本身體質不佳的孩童來說,二手煙是一種身體的壓力,容易有中耳炎復發,通常代表當事人免疫力不佳,根本解決之道應該找出是什麼原因導致免疫力不好。


其實在這方面,不少醫師都發現,中耳炎反覆發作的孩童,本身都有過敏的體質,在改善免疫力上,過敏原若不先找出來加以隔離,身體反覆的發炎感染幾乎難以避免。遇到這類發炎感染,醫師通常會開上抗生素來抑制發炎,但為了控制外來細菌感染,連帶也會因為抗生素的影響,導致常內的酵母菌及抗藥性菌株的異常副產物大量增加而讓當事人的免疫力更糟。這方面的影響,請大家不妨參閱自閉症生物療法這本書,在33頁中提到的細說耳部感染對策提到:


1.忍耐與等待:……荷蘭的研究顯示,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與安慰劑沒有太大差異。因此在感染發生時,戰事先不要給予抗生素,以促使孩童的免疫系統做出反應,建立對感染的防禦力;相反地,若立刻予以治療,免疫系統就喪失了自我強化的機會。有時忍耐與等待還是必要的。


2.剔除易誘發過敏的飲食:牛奶是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常引起鼻竇及耳部感染、耳咽管阻塞。若不確定對哪些食物過敏,可請醫師為您的孩子作完整的食物過敏原試驗(最好包含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一般醫院診所並不提供這類檢測)


3.室內禁止吸煙。


4.勿以抗生素治療感冒或流行性感冒:抗生素只能殺死細菌,無法殺死感冒或流感病毒……


更多相關內容除了自閉症生物療法這本書以外,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其中也有不少相關資料可供對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反轉錄病毒有關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10/09 09:20 蔡佳敏







(法新社華盛頓8日電) 科學家今天在突破性研究報告指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Syndrome,CFS)這種神秘、讓人疲憊不堪、睡眠也無法消除的疲勞,可能與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有關。



  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Science)表示,這項發現可望為數以百萬計飽受此病所苦的美國人帶來治療方法。部分病患因罹患此病,不僅無法工作,甚至連稍微費力的活動都沒辦法做。



  這份研究被認為在了解這個令人費解、無已知治療方法的疾病上,帶來重大突破。



  位在雷諾(Reno)的內華達大學(University ofNevada )惠特摩皮特森研究所(WhittemorePeterson Institute)的研究部主任米柯維茨(JudyMikovits)說:「我們現在掌握了一種名叫XMRV的反轉錄病毒常存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病患血液中的證據。」惠特摩皮特森研究所是領導這項研究的組織之一。



  她說:「這個發現可望成為造福數百萬名病患、發現主要治療方法的重要步驟。」



  不過,研究人員警告,儘管找出反轉錄病毒和慢性疲勞症候群之間的關聯,但並不證明此病是由XMRV所引起。



  他們說,過去的研究也發現,這種反轉錄病毒與前列腺癌有關。(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關於慢性疲勞症後群,一直以來,有另外的名稱,就叫病毒後疲勞症後群(post-viral fatigue syndrome)主要原因是因為很多人罹患慢性疲勞症後群時,的確是在類似感冒症狀發生以後。


根據美國的統計,慢性疲勞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四,女性甚至比男性多、好發年齡為四、五十歲,這種狀況存在其實蠻普遍的。慢性疲勞的狀況發生,往往是突然的,常見的症狀如肌肉及關節疼痛、認知功能困難(專注力、記憶力及學習力不佳)、心力交瘁,即便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當事人仍難以恢復。有慢性疲勞的人,因為心情容易低落或者情緒容易煩躁,且常合併有消化功能之障礙,甚至有心肺功能的衰竭感覺,故常於不同科別求診,這其中也包含精神科,我曾在門診診治不少客戶,其實就是典型的慢性疲勞症後群,但卻被當作憂鬱症來治療,除慢性疲勞症狀沒改善以外,還往往演變成精神科藥物依賴的問題,所以缺乏對慢性疲勞的認知(包含專業人員),往往會讓當事人真正的復原得多繞冤枉路。根據統計,被診斷有慢性疲勞症的人,只有5-10%的人最後完全恢復,原因何在?


在目前醫療上,並無直接的檢測來確診,故大多以排除法來做最後的確診,因而我建議大家最好把慢性疲勞症當作是一種身體功能失衡所呈現的現象。找出慢性疲勞的原因,對功能性醫學來說並不困難,因為功能性醫學很清楚,慢性疲勞不能以單一系統失衡來看,最直接有相關的系統,自然要考慮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這個系統的失衡,常與免疫失調大有關係。很年輕就出現慢性疲勞的人,身體必然有其他潛在的問題,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找出原因,例如我看過不少有過敏困擾的人,往往在二、三十歲的年紀,就會出現慢性疲勞的症狀,故本身有過敏困擾合併有慢性疲勞困擾的人,最好把過敏原及消化相關狀況作瞭解,一起調整的話,改善會更快。大家也可以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內容,因為作者本身就曾一度被診斷有慢性疲勞症,但他以功能性醫學的檢測幫助自己找到身體失衡的原因,在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完全恢復其中的調整,還包含營養及重金屬問題的處理。


免疫力不好,以致發生病毒感染,之後產生慢性疲勞症,並不代表病毒感染就是引發慢性疲勞的主因。我建議大家把免疫力失守當作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正要讓駱駝站起來,也得找出最後一根稻草之下,還有哪些稻草?所以想從單一病毒感染來解釋及解決慢性疲勞,我認為極可能是緣木求魚。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多吃甘草 不利孩子智商發展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0/08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孕婦不要吃太多甘草,否則對孩子的智商、行為表現大大不利。英國、芬蘭最新研究顯示,孕婦每周吃超過100公克的甘草,未來小孩的智商、學習表現都比一般孩子來得差,且比較無法專注。



研究人員解釋,可能是因為甘草中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n),這種物質只要一周吃超過500毫克,相當於100公克甘草,就會傷害胎盤,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這項研究主要針對8歲孩子,他們的母親曾在懷孕時吃下大量甘草,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孩子做認知測試的成績普遍不如其他小孩,且常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研究人員解釋,可能是因為甘草中含有甘草酸成分,甘草酸會傷害胎盤,胎盤失去保護作用,讓母親身上的壓力荷爾蒙更容易進入胎兒體內。壓力荷爾蒙包括腎上腺醣皮質激素等,這些荷爾蒙若濃度過高,很可能傷害小孩腦部發展,未來小孩也比較容易注意力不足。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研究顯示,孕婦每周吃下500毫克以上的甘草酸,等於100公克純甘草,生下的孩子智商較低,並產生較多行為困擾。孕婦的懷孕期也比較短。


 


甘草是中醫常會用到的草藥,在西方的自然醫學中,常拿來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只要是因為甘草本身會刺激腎上腺產生足夠的腎上腺皮質醇,幫助腎上腺皮質醇分泌不足的人,重新找回動力、專注力及低落心情的提升。少數人,因為甘草刺激腎上腺,導致其他腎上腺素的分泌,讓血壓上昇、產生水腫及甚至是肝毒性等等。


2008年,歐盟委員會建議,人們每天攝取甘草酸的量不應超過100毫克,主要因為可能造成血壓上昇、肌肉無力、慢性疲勞、頭痛及水腫,甚至造成男性的睪固酮濃度低下等等。也就是過度的刺激腎上腺所產生的後遺症,跟類固醇的過度使用有點近似,在此提醒大家注意。攝取量沒有過高,則不必擔心相關作用。


至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過量的甘草攝取,容易啟動母親的腎上腺皮質醇分泌,進入血液循環,進而導致胎兒的智力低下及行為問題,相關報告請參考: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09-10/uoe-eli100609.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地中海飲食 有助預防罹患憂鬱症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0/07 07:05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6日專電)根據一項最新飲食調查研究,以橄欖油、蔬果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有助預防憂鬱症,罹患機率降低至少30%。



西班牙拉斯帕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LasPalmas )與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邀集1萬餘名健康的學生參與研究調查,時間長達4年半,參與者填寫問卷,研究人員計算他們的飲食習慣是否遵循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是,食用少量肉類,大量食用豆類、水果、堅果、穀類食品、蔬菜和魚類,同時大量食用橄欖油,酒精飲料及乳製品則適量飲用。



研究發現,較徹底奉行地中海飲食的參與者多是男性、戒菸者、已婚,及年紀較長者,他們多半積極從事體能活動,能量的吸收也較高。



在追蹤調查時,研究人員發現有480名參與者罹患憂鬱症,其中156名是男性,324名是女性。



研究人員指出,將是否結婚、子女人數及其它與健康生活型態有關的因素全部考量在內,那些嚴格依循地中海飲食的參與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降低至少30%。



納瓦拉大學教授馬蒂內茲─龔薩雷茲(MiguelMartinez-Gonzalez)說,大家都知道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減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新的研究還發現它有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功效,30%是一個不小的比例。



他說,預防罹患憂鬱症的效果應該是地中海飲食的綜合效果,而非單一的成份使然。



這份報告結果公布在美國醫學期刊。981006





最近美國的醫學研究期刊有論文發表關於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預防憂鬱症發生達三成以上,地中海飲食以蔬果、堅果、穀類及魚類為主、同時搭配大量的橄欖油、適量的酒精及乳製品,不過研究發現,奉行地中海飲食的人,大多是男性、戒煙者、已婚及年紀較長者,而且平常的體能付出比較多,這些對身心的狀況,原本就是一些正面的促進因子。研究人員建議大家可以參考這份研究結果,但提醒大家,地中海飲食所帶來的憂鬱症預防效果,應該是綜合的結果,而非單一成分使然。相關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Almudena Sanchez-Villegas; Miguel Delgado-Rodriguez; Alvaro Alonso; Javier Schlatter; Francisca Lahortiga; Lluis Serra Majem; Miguel Angel Martinez-Gonzalez. Association of the Mediterranean Dietary Pattern With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The Seguimiento Universidad de Navarra/University of Navarra Follow-up (SUN) Cohort. Arch Gen Psychiatry, 2009; 66 (10): 1090-1098


讓我們比較一下,以功能性醫學的觀點而言,要幫助大腦健康,在營養方面,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在此我們另外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內容,看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怎麼說:



  1. 人體不可或缺的必要脂肪: DHAEPAPCPS讓大腦與上百兆個細胞可以維持最佳狀態。
  2. 胺基酸是情緒、思考與記憶的基礎,在正常運作的情況下,可以促進神經傳導素的製造,這是大腦功能的最佳狀態所必須的。
  3. 完整未加工的植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富含植物性營養素、維他命、礦物質與纖維,是健康的身體與大腦所不可或缺的。
  4. 正確類型與適量的葉酸、B12B6,以及飲食與補充劑中的硫,維持甲基化與硫酸鹽化反應的正常運作
  5. 大部分的人都缺乏維他命D。足量的攝取可以促進大腦的功能,並預防許多疾病。
  6. 鎂是主要的放鬆礦物質。

鋅與硒是快樂與健康的大腦及身體所絕對不可或缺的。



為什麼我們不能直接吃真正「營養豐富」的食物?


現在,即使吃了我們「添加營養」的食物,92%以上的美國人缺乏一種或多種維他命。那並不是說他們攝取的量不足以達到最佳的狀態。而是說他們的攝取量低於避免缺乏症所需的最低量。


在「美國營養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裡的一份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接受檢測的人有6%嚴重缺乏維他命C30%在臨界點徘徊23。「小兒科」期刊裡的一篇報告發現肥胖與營養不良是同時並存的。具有認知障礙、肥胖、吃太多與營養不足的兒童,都有壞血病與嚴重的維他命D缺乏症或軟骨病。這些缺乏症損傷他們的大腦24。我們都沒有想過肥胖的兒童會營養不良,可是實情就是如此。


 


一份USDA調查顯示37%的美國人所攝取的維他命C不足,70%的人維他命E不足,大約75%的人沒有充分的鋅,40%的人沒有足量的鐵質25


 


我會說100%的人都沒有充分的必要營養素,可以創造最佳的健康狀態,或是讓我們維持均衡的新陳代謝。


 


基於許多原因,我們所吃的食物不再含有維持最佳狀態所需的營養成分。農作物生長在養分流失的貧瘠土壤,植物被噴灑殺蟲劑與其他的化學劑,因此不需要再為生存而奮鬥,更進一步降低了它們的營養成分與植物營養素含量(來自殺蟲劑與其他化學劑的毒素就更不用說了)。動物被圈養在畜圈或是大型的飼育場內,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自由遊蕩,覓食營養豐富的野生穀物與青草。因為牛胃的構造本來是要消化青草,而不是現在餵食的玉米,因此牛隻必須要服用抗生素,才能避免把胃脹破。


問題並不是我們需要多少的維他命才不會生病,而是我們需要多少量,才能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事實上,政府所建議的低劑量可能是不夠高的。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高品質的綜合維他命、鈣鎂補充劑、維他命D、魚油、與特殊的維他命B(葉酸、B6B12)將可以滿足基礎的需求。



營養素:健康與大腦活力的關鍵


營養素對生病與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想像一下數百種令人耗弱、嚴重、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在服用沒有任何副作用的物質之後,幾天之內就可以痊癒;而且那種物質是絕對安全又便宜。那就是維他命與礦物質的功效。  


*國際頂尖的維他命D研究者羅伯特 希尼醫師(Dr. Robert Heaney),最近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表一份突破性的社論,是關於攝取低於最佳營養量的遲發性(且非常嚴重)後果,他說「由於目前的[維他命]建議量只是根據[缺乏症]疾病的預防,我們已經不能說這樣的劑量具有生理保護作用。



營養學的新模式: 推翻「最低每日需求量」


醫生知道維他命對預防缺乏症疾病(因為缺乏特定維他命或礦物質所造成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壞血病或軟骨病。維他命C不足會造成壞血病,維他命D不足則是軟骨病。就是這樣。這是我們所受到的營養學訓練。


 


然而,新概念出現了。攝取充分的一種營養素以預防一種缺乏症疾病,卻不足以讓細胞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將會造成長期的遲發性缺乏症疾病(需要長時間才會發作的疾病),像心臟病、癌症、沮喪、精神分裂、注意力不足障礙或阿茲海默症。


 



目前的DRI(營養素攝取參考量),或是政府所公告的營養素安全劑量,都是根據這項落伍的概念。奇怪的是,訂定DRI的並不是衛生署而是USDA(美國農業部)。遺憾的是我們的營養需求、農業政策與食品工業的政府補助,是彼此競爭,而不是相輔相成。補助的對象主要是用於製造高寡糖玉米糖漿、反式脂肪的玉米與大豆,以及絕大多數速食、垃圾食物與加工食品業的主要原料。最後,政策經常是凌駕於科學之上。


 


讓大家相信DRI是維持最佳健康狀態的適當建議劑量,已經不符合科學了。因為人類基因組已經被破解,我們現在知道人口族群當中,有極大的生物化學變異性。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營養與生化需求。


根據我們對這種生化多樣性的了解,單一的營養素攝取參考量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所需要的特定類型維他命與礦物質,劑量遠高於其他人。


 


而且,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避免缺乏症疾病的足量維他命,並不是可以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足量維他命。


 


很多人在門診時,常會問我,為何有些營養品補充的劑量遠大於一般建議的每日建議量,我想,上面的說明已經夠清楚了。以維生素D補充為例,一般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為每天400毫克,不過最近功能性醫學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補充應該至少兩千以上甚至可以達每天三千毫克。最近哈佛醫學院的每日健康建議中,在營養補充品的建議上,除一般的綜合維他命以外,建議最好額外補充維他命D,就是在提醒大家維生素D的缺乏其實普遍存在。


更多詳細的說明請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能診所

將在10162330116共四週開辦壓抑的來源健康講座 這也是診所實踐『不藥而癒』來幫助門診客戶恢復健康的方法之一。



  •  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還常生病呢?
  • 為什麼有些人會經常發生意外事故呢?
  • 是否有個原因,使得其他人在情緒高低起伏的情況下生活,而在今天進行得很好,第二天又進行得很不順利呢?

   這是有原因的。L羅恩  賀伯特能看透人類行為的複雜性,並且找到根本原因,這些因素說明在人們身上的壓抑現象從『壓抑的來源』這本小冊子中的資料,你將會發現為什麼有些人會在生活中進行得很糟糕,並且知道如何能夠幫助他們重新獲得健康。


應用成果分享


「我 現在知道當一個人處在一個會壓抑他的環境裡,或如果他跟一個會不斷地告訴,他對他自己或其他人並沒有多大價值時,那將會對他的身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藉由 知道這項技術,我能夠真正地張開我的雙眼來面對這個事實;我跟某個破壞我生活的人,已經生活在一起多年了。以前,我並無法了解到這一點,因為,你可以說, 我當時正位於龍捲風之中,也因此而成為混亂的一部分。不再感覺到我像是坐在雲霄飛車上,一下子感到快樂,下一刻卻又感到完全沮喪,那是多大的解脫 啊!……」


 


主辦單位:光能身心診所


講師:心方位諮商顧問  林婉璇


時間:10/1610/2310/3011/6 週五晚上7點~8點半


地點: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11F3(東方大廈)(捷運復興站2號出口)


預約電話:  (02)2721-4322


費用:免費


參加資格:須自備『壓抑的來源』這本小冊子(可到現場購買),一本$17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孕婦抽菸 孩子精神病症狀風險增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0/01 20:33







(路透倫敦1日電)英國科學家今天指出,孕婦抽菸將使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發生精神疾病症狀的風險提高。



  英國四所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6356位12歲青少年,針對幻覺或妄想症等類精神病症狀,對他們進行訪談。結果有約19%的人,他們的母親曾在懷孕期間抽菸。



  比11%還高一點的比例,或其中的734人,可能或確實出現精神病症狀。



  去許多研究結果顯示,懷孕抽菸可能傷害腹中胎兒。潛在風險包括導致新生兒體型變小、提高嬰兒猝死症或先天性心臟缺陷的風險。



  主持這項研究的卡地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醫學院精神病醫師尚密特(Stanley Zammit)說,母親菸抽得越凶,孩子出現精神病症狀的機率也越高。



  他說:「若母親不抽菸,估計這群青少年約有20%不會出現精神病症狀。」中央社(翻譯)


 


一般而言,跟抽煙相關的癌症包含肺癌、腎癌、咽喉癌、頭頸部癌症、乳癌、膀胱癌、食道癌、胰臟癌及胃癌等等。此外也有些證據顯示抽煙會增加血癌、鼻咽癌、肝癌、子宮頸癌及大腸直腸癌等等。最後向膽囊癌直腎上腺癌及小腸癌也有報告,可說相關癌症幾乎無死不包。


最近英國研究發現:懷孕時有過量抽煙的母親,小孩在青少年時容易產生精神症狀,顯示抽煙可能會增加小孩精神病發的風險。但換個角度想,抽煙對影響小孩,這件事幾乎所有的懷孕的人都知道,但在懷孕期間仍忍不住要過量抽煙的人,是否表示當事人就有潛在嚴重的焦慮或者其他精神困擾?我認為這部分最好透過一些評估加入研究,可以讓我們更瞭解其間之關係!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