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打進癌細胞 腫瘤萎縮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24 00:4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維生素E可以消滅癌細胞?英國實驗室研究發現,如果把維生素E萃取物三烯生育醇(Tocotrienols)注射到腫瘤血管,腫瘤就會在二十四小時內快速萎縮,十天後,腫瘤幾乎消失殆盡。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使用維生素抗癌多集中於皮膚癌研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和史崔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研究人員認為,維生素應該也能對付其他類型的腫瘤。



許多食物像蔬菜油、榖類、堅果類食物、綠色蔬菜、雞蛋等都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E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幫助減少自由基之害,過去幾年研究發現,維生素E當中有一種成分會攻擊癌細胞,這種成分稱為「三烯生育醇」,棕櫚油、可可亞油、大麥和小麥胚芽當中也都富含「三烯生育醇」。



九十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三烯生育醇」可抑制乳癌細胞生長。研究人員將維生素萃取物注射人體,希望可以幫助治療乳癌,不過卻失敗了。主要原因在於這種物質總是漂浮在血管裡,無法直接到達癌症所在位置。



英國研究人員將維生素E萃取物包裹在許多微小的脂肪泡泡當中,再以運鐵蛋白指引正確方向,用這種方式,「三烯生育醇」就能順著血管直抵腫瘤位置,而不會傷害健康細胞。研究人員指出,目前這項研究還在早期階段,還需要更多實驗才能進入臨床研究。這種治療方式非常具有潛力,未來或可成為對抗癌症的新方法。



一般我們談到維生素E這種脂溶性的營養素,其功效大致有抗氧化、延緩老化、消除自由基、增加皮膚抗氧化防禦、淡化疤痕等功效 同時還能清除血液中的的垃圾、降低心臟血管疾病與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同時還能減低因空氣污染造成的人體傷害。除此之外對老年人的疾病例如減緩阿茲海默症的功能退化、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等等都有研究報告,懷孕婦女服用可以減少子癲前症的危險。


維生素E的補充來源,可以優先考慮小麥胚芽(油)、葵花油、紅花籽油、花生(油)、杏仁、大豆油、糙米、燕麥片、花生醬等等。很多人並不清楚,維生素E其實是對兩種化學物質的總稱:包含生育醇(Tocopherols)與三烯生育醇(Tocotrienols),這兩種東西在體內作用相同,但活性不同。生育醇還分四種:alpha、beta、gamm以及delta。其間的差異在於甲機在酚環的數量與位置不同;三烯生育醇的差一則在於不飽和的側鏈。一般人到底缺不缺呢?讓我們參考以下的研究:在美國第三次國家衛生與營養檢驗調查計畫中,曾針對16295名、18歲以上的人做過營養狀態的調查 ,研究人員發現有27%的美國人體內維生素E含量過低。


在心血管疾病的初期,主要是低密度膽固醇LDL的氧化作用影響。在一項針對健康的非吸煙男性所做的研究中,讓自願受試者每天攝取400、800或1200單位的維生素E,為期八週。結果發現,每天1200單位的維生素E對LDL的降低遠優於400單位的效果。在1996年的刺胳針(Lancet) 中,發現以維生素E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他們在報告中提到:每天攝取400及800單位的維生素E,能夠將致命性心臟猝發的發生率降低77%。另外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維生素E可以降低許多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分析342名曾發生缺血性中風的病患,以及501名健康人士從飲食與營養品中所攝取的維生素E。結果發現有規律補充維生素E的人,可將缺血性中風的機率降低47%。


最近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三烯生育醇能以注射的方式幫助癌症腫瘤萎縮,儘管目前這種治療方式仍在試驗階段,但研究人員對這種療法的潛力充滿信心。其實,在2009年五月,美國研究人員以維生素E來幫助胰臟癌的治療也有相當令人鼓舞的效果,胰臟癌是一種預後非常差的癌症,一般統計,五年存活率不到5%。研究人員發現以三烯生育醇來治療胰臟癌,有類似化療藥物的效果(當然沒有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46993


此外前列腺癌、乳癌及皮膚癌等等,也都有研究證實其效果。因此,維生素E(尤其是三烯生育醇)這種能自由進出大腦及肝等等部位的維生素E,其抗氧化的能力不可小覷,希望未來,可以看到這類的研究報告出爐,幫助更多為癌症所苦的人們。


前列腺癌的研究請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02171


乳癌的研究請參考: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082043


以下為三烯生育醇的化學結構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1N1/疫苗奪男童命?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不排除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12/22 20:04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因為打新流感疫苗,不斷傳出不良反應個案,不少家長現在都不敢讓小孩接種,甚至有家長在小朋友打過第一劑後,不想再讓孩子挨一針。而對於台中7歲男童的死因,前疾管局局長,現任成大醫院副院長蘇益仁指出,不能完全排除與新流感疫苗的相關作用,因為打疫苗會誘發身體免疫過度反應,如果再感染病毒,就有致命風險。



台中7歲劉小弟疑似打新流感疫苗後死亡,引發外界恐慌,一位6歲的張小弟上個月打過新流感疫苗第一劑後,手臂出現紅腫,阿嬤說,現在心裡真的很怕,「我今天早上就跟他媽媽講,我說,那個(台中男童)的症狀,跟你兒子好像喔!你會不會擔心啊?」



對此,疾管局局長郭旭崧表示,「發生這樣的一個狀況,跟疫苗本身沒有一個直接相關。」不過前局長蘇益仁卻不這麼認為,他指出,「第2天就出現疹子,這個當然不能完全排除疫苗相關的作用。」他解釋,疫苗注射到體內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開始反應,甚至可能會自我攻擊,一旦免疫力下降,又有其他病毒入侵,就有致命危機。



目前國內新流感疫苗的接種劑數高達480萬劑,佔全民的兩成,但施打新流感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的通報人數已經有331人,大多是頭暈、發燒、噁心和頭痛,其中有64人比較嚴重,包括孕婦死亡、死胎、胎兒畸形,甚至有人罹患永久性殘疾。



日本,是自費打疫苗,而非強制施打,美國也只針對特定族群提供免費疫苗,因此有專家建議:全民施打疫苗政策應該重新檢討。不過,疾管局長郭旭崧說,「不良的反應,都還不足以影響到我們的政策,因為畢竟施打疫苗後,確實是看到很多。」(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謝安安、何坤原)


孕婦死胎.失聰 疫苗問題連爆


民視 更新日期:2009/12/23 22:01







H1N1疫苗,真的還能施打下去嗎,繼台中市7歲劉小弟,疑似打疫苗死亡之後,陸續又有3名其他家屬跳出來指控,有一位孕婦打了以後,11周大的胎兒,因此胎死腹中,還有60幾歲的老太太,本來聽力完全沒問題,打了以後左耳卻突然聽不見了。



林太太懷了第三胎,由於前兩個寶貝都是女兒,她非常想生個兒子。哪知道才懷孕11週,還不曉得胎兒的性別,就胎死腹中。



林太太在14日施打疫苗,當天就頭暈,19日突然肚子劇痛,就醫竟然發現小孩子沒了心跳,她不知道誰能告訴她,孩子為什麼沒了,老公更是悲痛,傷心欲絕的林太太24日將做引產,釐清胎兒死因,同樣可能因為打了新流感疫苗,而出現狀況的還有吳先生的岳母張太太,60幾歲的老人家,現在還在台北耕莘醫院治療,家屬等不到政府負起責任給說明前,不會放棄繼續追真相,更不希望還有其他人因疫苗受害。




最近國內出現多起因施打H1N1疫苗而導致一些嚴重的後遺症,甚至也有醫師的小孩因為疑似施打疫苗後,而產生嚴重的身體免疫反應到不治死亡的案例,引起社會高度的關注及討論,而疑似因施打疫苗而死亡的父親自己是醫師,他以自己的醫學專業及疾管局的政策,決定讓小孩施打疫苗,但結果竟引發小孩的過度免疫反應,最後小孩不幸離世的悲劇。因此他決定要控告疾管局政策殺人。不管這種機率高不高,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才會知道背後的痛苦與艱難何在,不是嗎?


提醒大家,過去施打一般流感疫苗,也曾有零星出現類似的狀況,只不過過去的施打人數沒有如此高,因此在疫苗引發的相關副作用的新聞報導,較不會引人注意。但過去的疫苗至少都經過嚴格的動物、人體的臨床試驗,有充分的數據通過審核才上市,因此,在疫苗的不良反應機率上,我相信一定會來得比較低。相對地,這批國內疫苗上市之前,相關的人體試驗樣本數及報告,本來就不完備,於法來說,確實有疏失,當然在安全性來說,沒人敢保證完全安全,真正的安全不是政府首長在鏡頭面前亮手臂接受疫苗接種就能算數的,不是嗎?


身為一個醫療專業人員,我必須誠實的說,也許那位過世的小弟本身有些潛在的免疫問題,但在打疫苗之前,他的身體並沒有明顯的問題,若沒有打疫苗,他原本的免疫缺陷並沒有因為任何外力的引發而產生連鎖反應,現在還好端端地跑來跑去。因此我同意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的看法:我們不能排除小弟弟的死因與打疫苗沒有關係。我們到底要相信我們所看的,還是看到我們所相信的?我認為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下!


那麼目前沒有打疫苗的人,到底該不該接受H1N1的疫苗接種?我建議大家可以拿筆或者計畫機來算一下:


我們得到H1N1新流感的機會有多少?(這個難以估算)


得到以後得住院的機率有多少?(這也有數據)


住院病例中會死亡的機率有多少?(這個有數據)


我們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再比較接種H1N1產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甚至是因為打疫苗後致死病例的比例有多少?哪一個嚴重?我們再決定要不要打,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作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工色素食物可能引發過敏


中廣 更新日期:2009/12/21 14:05



德國消費者組織協會表示,含有某些人工色素的食物可能會引發一些人出現過敏反應。但是從水果或植物中粹取的色素則安全無虞。



根據德國消費者協會的報告,人工色素引起的過敏症狀包括氣喘、蕁麻疹、真皮水腫。這些人工色素或添加物在歐盟的食物標籤上都被列為「E編碼」,這些人工食品添加物包括:俗稱「日落黃」的黃色五號色素,編號E102的偶氮類酸性染料,以及多種紅色食用色素。



德國是對於食物法規規範相當嚴格的國家,目前在歐盟上市的營養品,必須通過比美國及加拿大地區更嚴格的相關規定才能上架。因此,人工色素的臨床試驗已經驗證:的確可能造成一些身體的發炎反應。


人工色素到底會不會過敏?其實還是因人而異,但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遠離這些人工色素。根據統計,最容易引發過敏的人工色素有幾種像是黃色四號、五號、紅色六、 七號、四十號甚至是藍色一號等等,對有過敏體質的人,其實都有機會引發過敏。食品添加物影響的部分,不只是過敏而已,對體質特異的人來說,也往往是影響神經的興奮毒素(Excitotoxin)。興奮毒素會引發的症狀包含偏頭痛、神經發展異常、內分泌失調、兒童學習障礙、失智、肝腦病變以及巴金森氏症等等,建議大家平時的食物來源,儘量以天然的食材為主,若能透過相關檢測來瞭解自己的體質,例如食物添加物過敏原分析,而完全避免這些過敏來源,當然更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兒童自閉症罹患率接近百分之一


中廣 更新日期:2009/12/19 13:35



今天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八歲年齡層,每110個小孩裡面,就有一個罹患自閉症。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在2006年過濾30萬七千七百九十個八歲兒童的病例,發現兩千七百五十七起自閉症病例,比率大概是百分之0.9。



研究發現,美國兒童自閉症罹患率,男孩比女孩高三到四倍,平均每七十個男孩裡面,就會發生一個自閉症病例,女孩得自閉症的比率是每315分之一。







研究:1%美國兒童罹患自閉症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2/20 01:53



(路透華盛頓18日電)根據今天公布的聯邦研究,在2006年8歲美國兒童當中,估計每110人就有1人罹患自閉症。自閉症是一種腦部障礙,會影響患者的溝通與社交技巧。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調查30萬7790名兒童的2006年醫療診斷報告,這些兒童當時的年齡為8歲。結果發現有2757人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比例相當於0.9%。



CDC的研究團隊發現,男童患病比例是女童的4到5倍,平均每70名男童有1名自閉兒,而女童則為每315人有1人。



整體比例遠高於以往估計。過去的研究估計,每150名美國兒童有1人罹患自閉症,而自閉症在數十年前仍被視為罕見疾病。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與2002年相比,男童患病率增加60%,女童增加48%。



CDC也發現,非拉丁裔白人小孩患自閉症的情況遠較普遍,但這項研究也發現,所有種族的患病率都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白人小孩罹患自閉症的比例增加55%,黑人小孩為41%,拉丁裔小孩為90%。CDC說,亞裔和太平洋島國小孩的罹患率,增加1至16.2%。中央社(翻譯)









最近美國的自閉症流行病學統計發現,目前自閉症的罹患率已高達0.9%。過去,我曾提到在自閉症生物療法中這本書提到的可能原因並非基因的影響。如果自閉症的病因主要是基因的影響,那麼罹病率何以持續增加?背後原因為何?在自閉症生物療法這本書中提到小時候的耳部感染(免疫力差)、過量使用抗生素、不當注射三合一疫苗、腸道酵母菌的異常繁殖,都可能是引發自閉症的原因一,有時限制麩質與酪蛋白飲食也有改善之效。


接下來讓我們再參考一下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提到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神經學係助理教授Martha Herbert的關鍵研究,這對於自閉症的成因及改善是非常關鍵的資料,這些研究資料也提醒我們:身體功能的失衡,尤其是發炎反應,是會直接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


自閉症:影響大腦的身體失調


瑪莎休伯特(Martha Herbert)是哈佛醫學院的神經學系助理教授,也是TRANSCEND(神經發展之精神疾病的治療、研究與神經科學評估)的主任。她對自閉症的研究是轉換科學研究與思維的範例。


 


她並沒有忽略自閉症兒童共同的生理症狀,其中大部分都是1940年代以來,科學文獻中所敘述的,她說明這些不適的情況可能是自閉症兒童大腦與行為症狀的根源。


 


她在臨床神經心理學期刊發表的一篇突破性文章,標題是自閉症: 大腦失調,或是影響大腦的失調,她在文章中解是大腦聯繫的不協調,如何呈現出無法講話、無法與其他人溝通,或是產生怪異的重覆性行為,其病根並不在大腦,而是消化系統與免疫系統的問題。


 


導致行為問題的這些生理衰竭情況,是因為環境壓力與毒素放大了基因的敏感性所造成的。


她提出了一個問題: 什麼95~100%的自閉症兒童都有腸胃功能失調的症狀,或是70%都有免疫系統異常的情況? 在檢視關於自閉症的所有研究之後,包括她自己對自閉症兒童腦部顯影以及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她的結論是自閉症並不是大腦失調,而是影響大腦的生理系統失調。


 


事實上,她質疑自閉症只有一種的說法。她說自閉症有許多種,因為每個小孩都有獨特的基因與環境因子,導致了相同的症狀與行為。(這回溯到診斷的迷思找到問題的名稱,並不代表知道疾病的起因)


 


休伯特醫師注意到自閉症兒童的大腦比較大,或許是腫脹。這些腫脹的大腦充滿了被激化的免疫細胞與發炎的分子。問題是發炎來自何方?


那是大腦外部所延燒進來的。


 


她將自閉症描述為新陳代謝腦病。根據非醫療語言的意思,指的是來自腸道、免疫系統與毒素等大腦外部的訊息與噪音,造成大腦的功能障礙。


 


這與傳統的思維有180度的大轉彎。如果免疫系統對體內微生物或病菌的反應改變,會影響大腦的運作,或是腸道所製造的分子會改變行為或認知,那麼,大腦當然是與身體的其他部分維持通訊的。


我們從自閉症清楚地看到了身體系統的失調,對大腦與心理的影響。適用於自閉症的理論,也適用於沮喪、 阿茲海默症與許多其他的病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洗腎人口 世界第一


民視 更新日期:2009/12/18 10:01



根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2009年報,台灣在洗腎人口發生率與盛行率都是世界第一,其中更以糖尿病、高血壓、亂吃藥引起的「腎絲球病症」為引發的元兇。



生活周遭有親友必須長期洗腎的消息時有所聞,而您知道嗎?台灣就是世界洗腎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依據美國腎臟資料系統2009年報指出,台灣每年每100萬人中就會增加415人洗腎,不只如此,每100萬人中就有2228人必須長期洗腎,盛行率也是居世界之冠。



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一位罹患腎臟病,而其中更以糖尿病、高血壓或是因為亂吃藥引起的併發症為高危險族群,唯有生活中對健康多注意,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去除台灣洗腎王國的美名。



美科學家:人體有自然抵抗病毒蛋白質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2/18 10:12



(路透芝加哥17日電)美國科學家已經在人類細胞發現一種抗病毒蛋白質,會自然抵抗流感傳染。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改進疫苗製造方法以及人類抵抗流感。



科學家在刊於今天「細胞」(Cell)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一組作為細胞哨兵的基因,保護細胞免於流感病毒入侵。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艾勒吉(Stephen Elledge)說:「這使得病毒進不了細胞。」



他說:「你若除掉(這種蛋白質),病毒複製的速度會快上5至10倍。這也就是說,若有病毒入侵體內,你的細胞有個能夠阻擋80%至90%病毒的機制。」中央社(翻譯)





過去我有一段時間在對外演講時,常會提到台灣洗腎的高居世界的前三名這事實,想不到到了2009年,台灣的洗腎人口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都以高居世界第一。對於接受洗腎的人來說,這是非常不得已的決定,但背後的成因到底為何以及我們要如何才能避免呢?


目前主推的代謝症候群,就是在預防一些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甚至中風的日後風險,洗腎的病患有一部份是長期糖尿或者高血壓所產生的,因此,要減少洗腎的機會,必須在更上游的疾病作防治與預防。


洗腎這件事也不能全看負面,不可諱言,洗腎的醫療支付成本相當高,在過去健保還未實施之前,許多需要洗腎的人因為經濟不堪負荷,故在無以為繼之下而離世,因此洗腎比例不會太高。然而在健保開辦以後,健保會給付長期洗腎的費用,因此開始造成洗腎人口的增加。我們可以說健保的施行,拯救了許多必須長期洗腎的慢性病患。有醫師自豪地說,台灣的洗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除了健保給付有價格的壓縮以外,量大也是一個因素。我們都知道量大,能夠把相關的耗材、人事支出減少。也許有人對台灣健保一年支付在洗腎的費用有興趣,在此提供給大家參考:目前每年健保花在洗腎的費用已超過380億元。


提醒大家用藥的正確概念務必要建立,我們的身體保健應該考慮在如何幫助及保護身體的自癒能力下來進行。能吃三天就穩定的藥物治療,就不要吃到五天,能吃到兩顆就穩定,不一定要吃到三顆,當然這部份也需醫師的專業協助與配合。保養身體上,儘量以不傷害或者沒負擔的方式來進行,是比較保險的作法,我經常推薦的功能性醫學,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功能性醫學關注的焦點不在於疾病症狀的控制而已,而是身體功能的瞭解與根本恢復。相對於單純藥物治療來說,這是對肝腎比較無負擔的方式。


也許在醫療服務尚不普及的時候,有些人會因為身體的病痛到藥局不經醫師處方,拿成藥亂吃,長期下來,增加的腎臟功能負擔導致腎功能退化或敗壞而必須洗腎。但是,便利的醫療服務,難道就不會嗎?我們的健保醫療提供的藥物非常方便,無形之間,許多可能是過度醫療的藥物下肚,同樣造成腎臟負擔。


美國的醫師Harry G. Preuss曾與他在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的同事作研究,他們以自發性高血壓的大鼠來作研究,研究發現每天攝取5毫克的NADH(Nicoti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簡稱NADH)可以讓這些實驗動物的血壓比對照組多降15mmHg(豪米汞柱)。研究人員的實驗結論:NADH可以抑制腎臟的脂質過氧化反應,進而延緩腎衰竭的惡化。有這方面身體困擾的人,在身體保健上建議不妨多參考這類療法來幫助腎臟的保健。


期待台灣早一日能在洗腎人口的盛行率的排名上能殿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姻可趕走憂鬱 不要輕言放棄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2/15 15:18



(路透威靈頓15日電)婚姻確實對你有好處,一項國際性研究發現,婚姻可降低憂鬱和焦躁的風險,然而在結束關係後,這些情緒失調問題便有可能來騷擾你。



紐西蘭奧塔戈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臨床心理學家史考特(Kate Scott)執行的研究跨越15國,以3萬4493人為對象,是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過去10年間執行的世界精神衛生(World Mental Health)調查為基礎。



研究發現,經分居、離婚或死亡結束婚姻關係,會增加心理健康失調的危險性,較易導致女性濫用藥物,而男性則會陷入憂鬱。中央社(翻譯)


 



我想這一陣子,美國知名的運動明星因為婚姻的不忠行徑,大家都在關注接下來,這位運動明星的婚姻之路將會如何。目前,當事人已經宣布暫時退出體壇,他目前必須先去挽回或者面對他之前對婚姻所造成的傷害。如果他的婚姻能夠維持,我們衷心祝他能與太太白頭偕老,但如果不幸以離婚收場,也許兩方都可能要熬過一段時間的低潮。


最近紐西蘭的學者,以34493人為研究對象作的婚姻跨國研究,結果顯示:婚姻可降低憂鬱與焦躁的風險,而婚姻關係結束後,這些情緒失調問題便有可能來騷擾你。相關衍生的問題,女性容易導致濫用藥物,男性則會陷入憂鬱。如果以我門診的觀察,這些現象的確蠻容易發生的。


當然,婚姻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反而是他們憂鬱焦慮的根源,但就整體而言,我們還是建議大家如果可以挽回的話,儘量維繫婚姻的作法,大致上來說,結果仍是利大於弊。修復婚姻有方法,當事人若願意面對,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由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的婚姻一書,其中提到婚姻最大的殺手即是越軌行為及隱瞞行為,有任何一方作了不敢讓對方知道的事,接下來就是溝通的減少及反向的挑剔及攻擊,這是隱瞞或越軌行為後的辯解行為所產生的機制。以上面我提到的運動明星為例,他若不藉由真正有效的品格技術來幫助之前其越軌行為及隱瞞行為所造成的影響,那麼除了無法恢復其對婚姻真正的責任感以外,也難以消除彼此心中的陰影。結果,往往是對自己行為一再地瘋狂辯解,例如我們常聽到的:


我犯的不過是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娶小老婆的人這麼多,為何只對我判刑?


我真倒楣,別人結婚後再交女朋友都沒事,為何我卻遇到一個難搞的?


如果只是持續辯解,其實只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罪惡感所做的掩飾行為,但到頭來,不過是一再地辯解與重複同樣的行為而已。對婚姻的維持及修復有興趣的人,不妨找這本書來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神經傳導物質是什麼?神經傳導物質可以幫助我們大腦哪些功能?憂鬱、神經質,真的是缺乏神經傳導物質嗎?神經傳導物質何以會不平衡?調整神經傳導


物質只有用藥一途嗎?用藥有哪些後遺症?不用藥物如何調整呢?想瞭解以上的問題解答,我建議大家可以仔細參考美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提到的觀點及作法,也讓大家在這個用藥資訊為主的時代,多瞭解不用藥物,必須更清楚相關的成因及根本改善之道,否則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長期服藥下來,利弊得失只有當事人冷暖自知,常常難為外人道也。以下就是這本書的部分內容:


 


尤其是蛋白質的必要胺基酸,在體內轉化成訊息傳遞者神經傳導素,負責對腦部與全身發號施令。對於這些嵌入細胞膜的神經傳導素,蛋白質也用於建立小型接收器或是基地台。因此,如果細胞要能夠收聽到任何訊息,蛋白質是主要的助力。






神經傳導素的氨基酸基本成分


色氨酸


 


人體數千個分子只由八種必要胺基酸所組成,那是我們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的。這些必要胺基酸是我們用於製造大腦訊息傳遞化學物質或是神經傳導素的原料,而細胞上的接收器或是基地台則用來傳遞訊息。


 


這些胺基酸的唯一來源是飲食中的蛋白質。最理想的情況是從魚、雞肉、豆類、堅果與種籽攝取多數的蛋白質。如果沒有從每餐攝取充分的蛋白質,大腦就無法運作,因此會感到遲鈍、昏沉、焦慮、無法專注、疲倦與沮喪。


 


神經傳導素的功用是甚麼?


 


我們進一步討論神經傳導素與其接收器,因為唯有維持這些分子的協調,才能快樂、心思敏銳、記憶力良好、專注,或者有效地完成大腦原本的功能。


 


神經傳導素是神經細胞所製造的訊息傳遞分子,控制幾乎所有的身體功能。這是大腦「發號施令」的方式。每個神經細胞都釋出不同的神經傳導素,再去找尋另一個細胞上的點或「接收器」,彼此結合之後,將指令傳遞到那個細胞。在被釋出之後,神經傳導素可以回收再利用,或是被分解與銷毀。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與其工具心理治療所根據的藥物或心理藥物學,主要是模擬或提升這些神經傳導素對人體的作用。


 


例如,抗憂鬱劑一般是提高血清素(快樂情緒的分子)正腎上腺素(激發與賦予能量的神經傳導素);興奮劑提升多巴胺(負責注意力與專注的愉悅及獎勵神經傳導素)的作用;阿茲海默症藥物提高乙醯膽鹼(負責注意力與專注);而抗焦慮的藥物則是提高GABA(伽瑪胺基丁酸),抑制刺激性的神經傳導素

 


透過藥物增加這些神經傳導素,精神科醫生想要抵銷這些化學物質的不足,所產生的生理與心理的問題。


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不足會出現沮喪,多巴胺不足則是注意力與行為障礙,低量的乙醯膽鹼則會出現阿茲海默症,而不足的GABA(伽瑪胺基丁酸)則是焦慮。這些簡直就是情緒、學習注意力、記憶與整體大腦功能的訊息化學物質,它們決定了我們的感覺、學習的速度、以及記憶的多寡。

 


利用藥物以人工的方式刺激大腦裡的這些分子,並無法修復大腦耗弱的病因。而這類的藥物治療彰顯出一個真正的問題: 我們提出的是錯誤的問題!



我們問的是我們需要更多還是較少的神經傳導素,然後調配一種藥物增加或阻斷這些化學物質,以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而事實上,我們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麼這些神經傳導素的數量會太少或太多。


 


以血清素為例。這是負責快樂情緒的神經傳導素。血液中的血清素愈多,就會覺得愈快樂。想像一下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很棒的事,譬如說升職了。大腦會因為這個事件傳送出血清素,血清素會與細胞的接收器結合,傳遞快樂的訊息,因此會覺得很棒。


 


這也表示沮喪的人所製造的血清素低於「正常人」。因此,他們覺得較不快樂,也變得沮喪。


 


為了沮喪的患者需要更多的血清素,十億商機的藥劑部門應運而生。他們的因應之道是製造一種藥物,在血清素傳送出快樂的訊息之後(一般這是會隨著化學物質出現的),阻礙神經細胞的末梢回收血清素。這留下更多的血清素,以便一再地製造相同的快樂訊息。


 


這些藥物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最大宗的是百憂解,它們是現在全世界最暢銷的藥品之一。


 


但是這整個產業的運作方式是反其道而行的。


 


首先,我們從未問說為什麼血清素會不足,或者為什麼血清素傳遞系統無法執行原有的功能雖然傳送出正確的訊息,細胞卻充耳不聞。


 


我們是先天不良嗎? 因此有25%的人口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嚴重沮喪,或者是讓數百萬人經歷「輕度」的沮喪?


 


答案是現成的。(之後我們就會談到我們可以從頭補充血清素,並讓接收器耳聰目明”)。但是除了孜孜不倦的科學家提出這些問題以外,幾乎沒有人知道緣由。遺憾的是不像Zoloft或百憂解的製造商,這些科學家並沒有數十億元的經費,製作宣傳其研究結果的電視廣告。


 



血清素:維持快樂


自己的血清素含量過低嗎? 利用以下的小測驗來找出解答。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血清素測驗*



 



腦海裡的螞蟻(不自主的負面想法)萬頭鑽動。



 



我是水杯半空理論的人。



 



我的自尊與自信心低落。



 



我有強迫性的想法與行為(例如完美主義或潔癖,或是其他更嚴重的強迫症)



 



我有冬季憂鬱或是SAD(季節性情緒失調)



 



我有暴躁、易怒和/或不耐煩的傾向。



 



害羞且害怕外出,或是對高度、人群、飛行和/或公開演說有恐懼感。



 



我感到焦慮或恐慌。



 



我有PMS(經前症候群: 在月經之前喜怒無常、嗜吃、乳房壓痛與脹氣)



 



我有睡眠問題。



 



我會在半夜醒來,之後就難以入睡,或是清晨時太早醒來。



 



我嗜吃甜食或澱粉類,例如麵包與麵食。



 



在運動時,我會感覺比較好。



 



我有肌肉疼痛、纖維肌痛症和/或下頷痛。



 



我接受過治療,在服用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時會感覺比較好。



評分之鑰血清素


勾選的每一格一分。

























分數



嚴重性



保養計畫



採取的行動



0–4



可能有輕度的血清素不足。



重建心靈之道



完成第III部的六星期計畫。



5–7



可能有中度的血清素不足。



自我保養



完成第III部的六星期計畫 ,並利用第 22章的自我保養提升血清素的含量。



8- 以上



可能有嚴重的血清素不足。



醫療



進行上述的步驟,並看醫生尋求額外的協助。我在第22章條列出應該與醫生討論的一些選項。



 


 


大家都知道血清素,這是感覺快樂的分子,在壓力沉重的社會裡,幾乎所有的


人都有分泌不足的現象。嚴重缺乏血清素會讓人感到沮喪。我們利用像百憂解與Zoloft(或是SSRI等級的藥物)來提供更多的血清素,而就我們所知,長期下來將 對我們造成更多的問題。


 


弔詭的是,大部分的人吃精製的碳水化合物或糖類,是為了在短時間內激發血清素(這是那些糖類的功效之一),然後他們又覺得精疲力竭,因此又繼續搜尋澱粉類或糖類。遺憾的是,這種方式最後讓我們變得更沮喪,且體重暴增,並不是有效的策略。


 


我們當然知道血清素是快樂的心情、降低焦慮與暴躁,以及幫助睡眠所不可或缺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血清素含量如此低落? 人體要如何自行製造血清素? 如果我們知道答案,我們可以排除降低血清素的因素,並提供可以讓身體製造更多血清素的物質。我們可以做到比藥物更有效,且更沒有副作用。


 


為什麼我們的血清素含量如此低落


在神經傳導素的日常活動中,有很多方面會出錯,因而造成功能異常。以下是血清素會直線滑落的原因。



  • 缺乏色氨酸或低蛋白質的飲食。 色氨酸是製造血清素的主要胺基酸。 沒有色氨酸等於沒有血清素,等於非常鬱悶的情緒。事實上,研究顯示如果讓一組人吃不含色胺酸的綜合胺基酸,幾小時內就會造成沮喪16!
  • 壓力與高皮質醇含量(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加速分解色胺酸的酵素活動,因此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數量減少。
  • 造成發炎的情況 (例如食物過敏、感染、毒素或高糖分飲食)發炎的訊息分子稱為細胞激素 ,例如干擾素-g(INF g)刺激分解色胺酸的酵素TDO IDO,迫使它進入的的途徑,會製造殺死腦細胞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素--麩胺酸。
  • 就是無法製造充分的血清素。 這種情況有諸多原因;可能是因為吃太多醣類且缺乏上述建議的蛋白質,因而沒有充分的基礎原料(胺基酸色胺酸),或先天的體質,本來就比較難以製造神經傳導素*


  • 血糖失調 (胰島素抗性或前期糖尿病) 這種情況(7章將會深入探討)來自於高糖分、加工食品的飲食。這種飲食習慣促使血清素在短暫的飆高之後流失,導致情緒的反覆。
  • 可能缺乏維他命B6  B6是將色胺酸轉換成血清素的酵素觸媒。缺乏B6通常是壓力、酒精與避孕藥等藥物所造成的。
  • 缺乏鎂。 這也是我們社會常見的情況,由於壓力、咖啡因、糖分與酒精都會造成鎂的流失,因而阻礙身體製造血清素。

*具有SNP單一核酸多樣性)或是酵素THP2基因變異的人,製造血清素的能力降低80%。


好消息是服用葉酸與補充5-HTP(5-羥基色胺酸)可以克服這項弱點,一般這是直接從5-HTP膳食色安酸所製造的,這是在下一個程序步驟中,用於製造血清素的分子。如果服用5HTP,就可以跳過這個脆弱的步驟。



那些只是抑制一種神經傳導素分泌的許多情況之一。每一種都同樣受到飲食與生活型態的影響。那我們可以有哪些選擇? 服用SSRI之一的百憂解,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改善一部分的症狀,還有許多的副作用;或者是嘗試減少飲食中的糖分、排除食物過敏與毒素、學習如何紓解壓力,以及補充B6、葉酸、鎂 與胺基酸,這種方式沒有副作用,而且可以矯正阻礙血清素製造的根本原因。


你會選擇哪一種?


在百憂解上市時,對於利用色胺酸或其副產品5-HTP幫助身體自行製造血清素的大部分研究,不是被推延就是停止。


但是我們有強烈的證據顯示,補充血清素的基礎元素,同時解決血清素製造量不足的其他根本原因,相較於只服用百憂解或其他SSRI,不只是更安全,也更有效17,18 


 


沒有人因為服用維他命或胺基酸而自殺,但是服用一些抗憂鬱劑的人,企圖自殺的風險卻提高達60%,所有抗憂鬱劑的平均自殺率提高3919。我們只是沒有聽過這樣的營養療法,因為不像製藥廠,營養補充劑製造商沒有幾十億元的經費製作電視廣告,或是提供數百萬元贊助大型的研究


 



 
以下為一般,我們常會接觸到的資訊,大家不妨作個比對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新報告質疑克流感藥效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2/09 15:53







(路透8日倫敦電)醫學專家今天表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克流感」(Tamiflu)具有預防感冒病人發生肺炎等併發症的療效。克流感由瑞士羅氏藥廠(Roche)生產,目前廣為使用。



為了對抗H1N1新型流感,全球各國政府無不全力調度克流感存貨,但最近臨床試驗報告卻顯示,沒有充分的證據証明這項藥物是否能減輕健康成人的併發症狀。



羅氏藥廠對這項發現提出異議,表示願為過去數據背書,有健全、完整的資料顯示克流感具有療效。



今年4月H1N1新流感疫情爆發後,這個俗「奧司他韋」(oseltamivir)的抗病毒藥物開始收到來自各國政府的龐大訂單。



對瑞士羅氏藥廠而言,這不諦是一筆意外之財,它在10月曾表示,克流感本年度的收益將可望達到27億瑞士法郎(26億5000萬美元)。



此次分析由「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於線上發布,主編高德利(Fiona Godlee)表示它對克流感藥效的幾個重要問題懸而未決。



她說:「全世界的政府在這項藥品上花費了數十億英鎊,現在科學界才發現無法判斷它的藥效。」中央社(翻譯)


 




最近知名的英國醫學期刊於12月九日線上發表一篇對於克流感療效的探討,這篇報告不僅找不到了克流感對於流感重症(例如肺炎及其他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效果同時這篇報告上也再次提醒一般大眾所謂藥物的醫學臨床報告,到底與藥廠有沒有關係,如果有關係,我們要如何相信這些報告的客觀性及正確性?


在調查報告中發現,在試圖支持克流感有療效的十二組研究中,有十組完全是由藥廠的經費來進行,只有兩篇被刊登於之前的其他研究期刊。這十組的研究作者全都支領藥廠的薪水或者是藥廠的聘請的支薪顧問。


此外,作者從種種證據顯示,撰寫研究報告可能另有其人,這些極可能是藥廠另外聘人操刀完成的。而其他未出爐,真正的學術研究者進行的大規模研究(針對2691個案),反而被羅氏藥廠排除在外。其中研究結果中發現的流感高感染率以及嚴重的藥物副作用都未被報導出來,原因何在?


相關報告的內容還有許多,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http://www.bmj.com/cgi/content/full/339/dec08_3/b5351


期待有一天在醫藥界有獨立於藥廠資金支持的醫學研究單位,對任何藥物臨床療效及副作用的實際狀況,提供真正超然及中立的客觀報告,讓民眾對這些所謂的藥物醫療研究報告,疑慮越來越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鮮空氣與運動有助驅趕秋冬憂鬱


中廣 更新日期:2009/12/07 15:05



德國知名心理學家指出,新鮮的空氣及經常運動有助趕走秋冬季節的憂鬱心情。



德國精神疾病及治療協會主席「施奈德」表示,冬天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太少到戶外,運動也比較少。



「施奈德」說,冬天瞌睡連連、或是早上爬不起來並非不尋常。而造成這種俗稱「冬季憂鬱症」的主要原因是日照不足,這種「季節性情緒失調」並不是疾病,不應看作是「臨床憂鬱症」。通常「季節性情緒失調」的主要症狀是精神不振、凡事漠不關心,而且情緒持低迷不振。如果有人出現這種症狀兩星期以上,最好找家庭醫生諮詢。



「施奈德」表示,過去專家以明亮的燈光治療憂鬱患者向來很有效,因為燈光可以刺激腦部減少生產會讓人想睡覺的褪黑激素。不過,「季節性情緒失調」還不需要用到燈光治療,通常只要新鮮的空氣及運動就足夠了。


 



不管是在部落格或是門診,我常會被詢問到一個問題:為何秋、冬容易憂鬱或者渾身乏力?


最近德國的學者提醒大家:冬天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太少到戶外,運動也比較少。這會讓我們的血液循環減少,腦部含氧量也會隨之降低。他建議大家要多到戶外運動及呼吸新鮮的空氣來改善。


有關於運動改善及保護大腦功能的資料,過去我也談的很多,今天我想再找其他已經研究出來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這些資料在補腦全書這本書中有更完整的資料:


運動可以保護並強化腦部,這是為了保護神經元的長期健康,所能作的最最重要的一件事。運動除了改善循環,增加葡萄糖與氧到腦部的輸送,此外,也可以減少環境毒物對神經元的傷害,並增強胰島素對高血糖的預防能力,因而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體能運動有助於保護大腦顳葉中的的短期記憶結構(海馬迴),免於受到巨大壓力的影響。運動對海馬迴神經元會產生持續約三天的的保護效果,因此最少每三天運動一次,或者是一星期三次研究證明,越常運動,好處越大。


運動會強化麩胺基硫(glutathione)的製造,這是所有細胞的主要抗氧化劑可以肌肉和其他組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反過來說,長期懶散(沙發馬鈴薯症候群)會降低麩胺基硫的含量,自由基就能損害你的細胞,引發細胞程式性的死亡。


以前人在狩獵、採集食物、避笛、求偶等等,必須藉由運動來達成,相較於現代人的生活,我們最好在身體鍛鍊上多費些功夫。讓運動成為一種習慣,久了,無法運動反而會讓我們感到不快,建議大家為了保護腦部健康,一定要養成運動習慣, 這是最經濟的投資了,再辛苦都值得!


running_in_cold.jp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8年前少付了六塊錢 老太太補足買良心

更新日期:2009/12/08 16:05

英國一位七十七歲的布賴皮老太太,三十八年前去百貨公司買了三床毯子,少付了六英鎊,大約三百多塊台幣。幾十年來一直良心難安,最近回到百貨公司,還了錢,終於可以安心的享受餘年了。



其實,這件事不怪布賴皮老太太。一九七一年,布老太太去當地的傑克森百貨公司,買了三床毯子,一床三英鎊。店員算錯了,給他算成了一床一英鎊,就收了他三英鎊。布太太回到家才發現店員算錯了。但是,卻一直沒有去把帳算清楚。這六英鎊在他心裡困擾了將近四十年。老太太最近連本帶利,還了二十英磅給百貨公司。百貨公司對這位誠實的老主顧相當敬佩,已經把這二十 英鎊捐給了慈善機構。


你是誰? 我是小偷! 笨賊說錯話 行竊被捕

更新日期:2009/12/07 16:05

一名失業男子,清晨侵入一家檳榔攤內行竊,結果被害人在檳榔攤後方房間內看電視,突然看到監視器畫面一名男子在翻箱倒櫃,還開了一瓶飲料喝了起來,被害人先打電話報警,並大聲喝斥「你是誰?」,這名小偷沒想到突然有人出現,情急之下居然回答「我是小偷」,警方正好趕到,把這名烏龍竊賊當場逮捕。



(彭清仁報導)



新竹市一名卅六歲的張姓男子,清晨獨自潛入市區經國路﹂yes檳榔攤」,先是翻箱倒櫃,竊取三百零五元的零錢,接著又在飲料櫃內開了一瓶保力達,悠閒的坐在椅子上飲用,而檳榔攤負責人正在後方的休息室內看電視,突然發現監視器銀幕有一名男子在喝飲料,再仔細看畫面,發現這名男子完全不認識,負責人先私下打電話報警,接著從後門進入檳榔攤內,大聲質問﹂你是誰」,可能聲音太大聲,而張姓男子在毫無防備之下,驚嚇也之餘脫口而出﹂我是小偷」,這時張姓男子才驚覺說錯話了,在奪門而出時,被趕抵的警方當場逮捕。



警方在偵訊時,這名張姓男子坦承因為欠錢才到檳榔攤行竊,至於為何會有這種無厘頭式的對白,張姓男子供稱,可能是一時心荒之下,才會脫口說自己是小偷,警方在偵訊後,則是依竊盜罪嫌,將張姓男子移送地檢署偵辦。而這句經典的對話,也很快成為警局內警察同仁茶餘飯後聊天的熱門話題。


 



最近在英國及台灣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被報導出來,英國的那一則是一個老婦人,於三十八年前到某百貨公司買了東西,少付六英鎊(相當於台幣三百多元),這個問題困擾了這位婦人近四十年,最近跑回這家百貨公司,連本帶利,還了二十英鎊,讓她放下心頭一塊大石。


國內這一則,是一位三十六歲的男子潛入檳榔攤內行竊,遭主人大聲質問「你是誰」時,竟脫口承認「我是小偷」。這個事件讓當地警察當為茶餘飯後的話題,當然,也有人會認為這賊很笨,怎會當場承認自己是小偷。


如果缺乏品格的資料,我們會把最近兩則故事當作新奇有趣的故事來看,而不知道背後的運作機制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存品質息息相關。


讓我們先瞭解何謂品格?一般的字典定義為:學習道德的本質,以及學習個人與他人相處時所做的特定道德抉擇。而道德又是什麼呢?它是一個人為了要保證團體的生存,所同意去遵守的的一系列協定。道德與品格都是為確保生存之品質,不同的是,道德保障的是一群人的生存,品格,則是個人的生存品質。


因此,品格是由道德而來的,當一個人的品格高於道德標準,不會有任何問題,但當一個人的品格降到比道德標準還低時,他會想辦法來幫助自己有品格或是幫助自己減少對品格的破壞。以下讓我們參考品格與狀況(由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的資料:


品格,是個人與生具有的,所以當它偏離軌道時,他總會想辦法克服他自己缺乏品格的狀況……


不論一個人犯多少罪,他還是會試著用各種方法讓自己有品格……


當一個人沒有讓自己有做到品格時,團體就會對他採取行動,這就是司法……


他造成不公義。他藉由企圖使別人把它們的品格落實……


由以上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品格完全是個自我回饋系統,當它偏離時,自己會想辦法導正,但如果缺乏技術時,相關的偏差錯亂便會隨之產生,之後在沒有品格技術下的協助,不但無法爬升,反而讓自己崩潰。唯一導正的方法,是瞭解品格的資料,瞭解相關的技術並應用它來幫助自己落實品格,國內目前在推動的品格教育,我認為若缺乏這部份的資料當基礎,效果恐怕有限,而且容易淪為有體無魂的空口號!建議大家若是重視品格教育,就不能不瞭解品格與狀況中的相關資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D不足 易骨鬆


自由 更新日期:2009/12/06 04:09



文/杜思德



以往沒沒無聞的維生素D,近來成為維生素界炙手可熱的明星!



近來國際間有許多研究發現,維生素D對於數種疾病的預防扮演重要角色,如果體內維生素D含量高的人發生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機率較低,就連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效果也較好,因此醫界紛紛呼籲民眾,多注意維生素D的攝取。



根據美國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建議一天至少要800到1000國際單位的量。近來也有民眾在門診中,主動詢問維生素D的攝取問題。



雖說人體可以藉由食物攝取和日曬獲得維生素D,但對於老年人來說,要達到每日人體所需的攝取量並不簡單。雖然鮭魚、金鎗魚和鯖魚等富含油脂的魚,以及動物肝臟、蛋黃的維生素D含量較高,但如果本身又有高膽固醇疾病的人在食用蛋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時,仍需注意營養均衡。



國外報告顯示,即使在日曬充足的夏季,每天需接受陽光照射至少15到30分鐘,才可使人體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



但是一旦進入秋冬季節時,晝短夜長,加上天氣寒冷,老人家大多不想出門活動,缺乏日曬,會使體內合成的維生素D量減少,因此提醒心血管疾病、癌症及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在秋冬更要注意維生素D攝取量、加強維生素D的攝取。



尤其是骨鬆患者除了要補充足量的鈣質外,更要有足量的維生素D,才能促進小腸鈣的有效吸收,且維生素D還可加強骨鬆病人下肢肌肉及神經系統功能,減少跌倒與骨折的風險。



針對骨鬆患者,現已有添加維生素D的骨鬆治療藥物,提供骨鬆病人一週服用一次;其他民眾或許可以考量服用維生素D補充錠劑。


 



很多人不知道,維生素D不但是一種維生素,還是一種荷爾蒙,一般比較熟知的功能在於它能幫助腸道中的鈣質吸收,也能促進骨質中的鈣質再吸收,同時還能幫助鈣質存於骨骼中。


維生素與副甲狀腺功能息息相關,當血液中鈣質降低時,副甲狀腺會刺激腎臟合成維生素D3,反之,血液中鈣質增加,副甲狀腺就不再刺激維生素D3的合成,維生素D3的濃度也就會下降。


跟維生素D缺乏最為人所知的佝僂病就是因為D的缺乏,導致鈣質吸收困難、流失增加等等而產生的疾病


當我們暴露在陽光下,身體自然就將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換為維生素D原(previtamin D),然後在自動轉換為維生素D不論從食物中所攝取的維生素還是皮膚製造的維生素D,都必須在肝臟中轉換為25-hydroxyvitamin D,再由腎臟轉換為1,25-hydroxyvitamin D才是具有活性的荷爾蒙。


根據醫學研究院食物與營養委員會的報告,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副甲狀腺分泌過量、骨質更替速率過快、骨質疏鬆甚至發生輕微的軟骨症甚至增加髖部骨折的危險。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800到1000單位的維生素D,所攝取的綜合維生素中的鈣質也應該大幅提昇。補充維生素D也有助於預防癌症、漸進性骨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以及高血壓。如果要把維生素D當成藥物使用,正確的用藥劑量一定小心,但目前建議每天攝取兩百單位的劑量是絕對不夠的。


由於維生素D本身是脂溶性維生素,很多人擔心過量補充會產生毒性,過去研究發現這樣的機率並不高,有少數的人的中毒劑量,是一天補充超過2000單位的維生素D,然而,這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還不至於造成過量。由於現代人的日曬越來越不夠,靠自己日曬製造的維生素D普遍都不足,而且許多女性還會擔心會曬出斑來,因此,我們建議在營養補充上,D的額外補充的確有其必要。


持了骨質健康之外,癌症預防(尤其是攝護腺癌)、多發性硬化症、偏頭痛與經前症後群的改善等等,有都有相關研究可供參考。至於精神疾病與維生素D的缺乏之關聯,包含酒癮、憂鬱症與精神分裂症的相關研究,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h5q5rb2lpetmf8gn/


想補充維生素D可以考慮食用含有維他命D的食物,含量較豐富的有鯊魚肝油、沙丁魚、三文魚、青魚、牛奶,,素食者可以考慮蕃薯、苜蓿、香菇甚至燕麥,或維他命D補充劑等。接受陽光照射時,皮層中的黑色素會產生維生素D,每日只需進行三十分鐘左右的戶外活動已能讓身體產生人體需要的維生素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研究:阿茲海默症療法恐損腦


UrNews 更新日期:2009/12/04 11:37







(Your News記者黃怡瑄綜合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指出,現有治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藥物都是抑制大腦中的類澱粉乙型蛋白(amyloid-beta)濃度,會影響神經傳遞訊息,反而使病情惡化,其實找出最恰當的類澱粉乙型蛋白濃度,才是當務之急。



 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切片都含有大量的類澱粉乙型蛋白,目前臨床普遍認為大量的類澱粉乙型蛋白沉積在腦中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因,因此藥物都以抑制或去除這項蛋白為主。



 特拉維夫大學藥理學教授茵娜‧茨基(Inna Slutsky)的研究團隊卻發現,人類需要適當濃度的類澱粉乙型蛋白維持神經傳遞訊息,如果大腦內類澱粉乙型蛋白濃度不足,將對學習能力與記憶造成損害。



 類澱粉乙型蛋白濃度過高會使神經產生劇烈反應,造成體內調控機制失去平衡,如何中斷細胞過於激烈的反應才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關鍵。未來,研究團隊將著重於如何平衡類澱粉乙型蛋白濃度,讓神經順利傳遞訊息。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鄭菡若表示,過去國內外研究一直都在「暗示」不該以藥物過度抑制類澱粉乙型蛋白濃度,這項新研究以實驗證實人體需要維持類澱粉乙型蛋白最佳濃度。



 隨著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阿茲海默症是無法迴避的嚴肅課題。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智能與行為,會退化到兒童程度,病人就像小孩一樣需要鼓勵。到最後會連刷牙、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都無法自理。阿茲海默症無法治癒,只能延緩退化速度。



 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今年9月21日的報告指出,全球失智人口將會每20年增加1倍,西元2030年將達6570萬人。



 不過,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說,「年輕人不需太擔心,阿茲海默症發病年齡普遍在65歲以上,且有危險因子者不一定會發病。」



鄭菡若則表示,國內外正積極地研究以藥物與飲食減緩失智症。



 劉秀枝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因素十分複雜,飲食、生活形態等都會影響得病機率。」高教育者不能保證不會得病,預防阿茲海默症最好的方式無非是多動腦、清淡飲食、多運動,平時就要努力存自己的「腦力存摺」。



 劉秀枝分享過去與患者接觸的經驗,她曾稱讚1名患者包的水餃好吃,病人就每次都帶水餃來看診。但其實這名患者早忘了水餃怎麼包,都是病患的太太偷偷包好,再假裝是這名病患包的。另有1位老太太每到傍晚就吵著要回家,其實人已經在家裡。



 劉秀枝提醒,隨著患者病情愈嚴重,照顧病人也需要更大的耐心。照顧者不可大意,因為阿茲海默症病患一不小心就會走失。幸運的能找回來,但大多數不是失蹤就是在太平間尋獲。劉秀枝說,「有人形容照顧病人就像將兩人的褲襠綁在一起。」 (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提供、中央社、Yahoo!奇摩同步刊登)



在藥物治療當中,常常只專注單一變數的控制,但往往導致身體完整功能的失衡,反而造成更多傷害,最近的研究發現,把失智症的治療擺在抑制類澱粉乙型蛋白的形成,將會讓大腦類澱粉蛋白的濃度不足,反而影響學習能力與記憶力。也就是類澱粉蛋白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於大腦正常功能的運作,因此建議相關的治療應另謀出路。


讓我們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的觀點,他建議大家以更基本的粒腺體觀點來看待相關治療,以下我謹節錄部分資料給大家:


充分的能量意味著快樂、健康、以及專注與敏銳的大腦。缺乏能量則是精神狀態緩滯、自閉症、沮喪等情緒障礙,最終則是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


 


人體消耗能量最多的部分是大腦,這裡有最多的粒腺體,能量就是來自於這些細胞內的小型發電廠。能量是記憶、學習、以及體內所有資訊流通所必須的,形成神經元與大腦細胞之間同步協調的通訊。  


沒有能源 = 異常的細胞功能與細胞死亡。


異常的細胞功能與細胞死亡= 慢性疾病與大腦疾病……


 


能量生產線需要仰賴許多步驟,才能製造小包裝的能量,稱為ATP (三磷酸腺苷),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可以活動。而每一個步驟都仰賴於維他命與礦物質,以及一些特殊的營養素,例如肉鹼、NADH、脂肪酸與輔酶Q10



 粒腺體的功能喪失甚或死亡,造成了我們在大部分的疾病中所看到的情況,包括情緒、行為、注意力與記憶力的問題……


 


透過科學文獻的翻閱與研讀,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這些因素造成了氧化壓力且傷害了粒腺體,最後導致各種疾病叢生。


 


氧化壓力造成粒腺體受損,與自閉症、阿茲海默症 、帕金森氏症、沮喪 、躁鬱症 與大腦老化等情況息息相關,而氧化壓力則來自於不良的飲食、毒素、感染、過敏原、荷爾蒙失調、腸道功能改變與壓力……


 



研究人員開始瞭解到,有一些疾病的共同主題,已經開始被大部分的科學家與醫生接受了。其中包括:


 




  • 發炎
  • 氧化壓力
  • 粒腺體損傷

在身體受到欺負時,只有一些方式可以喊疼。而大部分情況的最終共同途徑是氧化壓力、 粒腺體損傷,以及所造成的能量流失。 


 


這是為什麼科學界投注眾多的心力研究調查「神經保護」策略的原因,目前已經出現了曙光脂肪酸、乙醯左旋肉鹼(acetyl-L-carnitine)、輔酶 Q10NADH,這些都有助於修復因為各種原因而受損的粒腺體,並保護人體的「神經元」。因此可以促進大腦功能。


 


像這類的神經保護策略非常重要(而營養補充劑通常是療癒的關鍵環節),但是即使運用了這些方法,通常都是為時已晚(在已經實際造成損傷之後),而且也沒有針對問題的真正核心。如果腳底採到圖釘,當然可以服用阿司匹靈來止痛,但是根本的治療之道是拔出圖釘。找出病因與修復附帶的損傷,是必須要齊頭並進的。如果已經汞中毒,除了排除體內的汞金屬以外,還要補充營養素與抗氧化劑,來輔助與保護粒腺體。


 


同樣地,我們可以服用營養補充劑與藥物來促進粒腺體功能,但是治療的當務之急,是排除造成損傷的物質。


 


因為我們的粒腺體非常敏感,又很容易受傷,而氧化壓力可能來自於四面八方從汞中毒到營養不良、荷爾蒙失調與發炎。


 


關鍵是找出病因,並設法排除。如果是汞中毒,神經保護策略只能完成部分的任務:治療之道排除積存的汞。其他造成粒腺體損傷的失衡情況也是如此。


 


我們來看看一些導致氧化壓力的關鍵因子,以及所造成的大腦問題。這將讓我們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而不只是排除症狀。我們可以拔掉讓我們陷入瘋狂與健忘的「圖釘」……


 



許多維他命與礦物質,以及「條件式必須」營養素可以控制能量的製造,並保護我們的粒腺體。這些「抗老化」或「神經保護」營養補充品可以發揮功效,是因為它們直接與間接保護並促進粒腺體的最佳功能。


 


許多基礎營養素是必須的,包括構成粒腺體外膜的omega-3脂肪,以及兩種維他命B--菸鹼酸 (B3)與核黃素 (B2),這有助於將食物轉換成粒腺體能量的酵素。


 


其他的營養素是來自於我們的飲食,或是人體自行製造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或是受到任何生理、毒素或情緒壓力,我們就必須要補充這些營養素。


 


最佳的粒腺體營養素是乙醯左旋肉鹼(acetyl-L-carnitine)27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輔酶 Q10NAC(乙醯基半胱氨酸)。這些粒腺體營養素與抗氧化劑都可以保護人體重要的能量發電廠。


 


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布魯斯 阿 米斯博士(Dr. Bruce Ames)一直致力於調查這些粒腺體保護營養素的作用,成果斐然。事實上,他建議我們不應該只把營養素想成預防疾病的營養素,而是調整我們新陳代謝的物質。28


 


他指出像硫辛酸與乙醯左旋肉鹼(acetyl-L-carnitine)等化合物,可以降低粒腺體損傷 以及老化對大腦的影響,包括記憶力、學習與運動功能的速度29。他說,關鍵是並不是專注於單一種營養素,而是運用綜合的天然營養素,讓身體恢復原本的功能……


 



 


1.      粒腺體酵素的問題導致所製造能量的減少,反而產生更多的自由基與氧化壓力;


2.      提供輔助劑,可以讓酵素發揮更大的作用,包括維他命與礦物質,以及條件式必須營養素,像維他命 B3B2、輔酶 Q10NAC(乙醯基半胱氨酸) 肉鹼、 脂肪酸與 NADH


3.      正確的營養素有助於引發身體本身的抗氧化防護。例如,鋅、銅與錳都是促進人體本身最有力的抗氧化酵素--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運作所必須的,而硒是促進穀光甘肽過氧化酶功能所不可或缺的,這有助於穀光甘肽發揮抗氧化劑與排毒劑的功能。


4.      運用綜合的抗氧化劑吸附自由基,並防止粒腺體製造過多的氧化物;


5.      使用磷酯以及DHAEPAomega-3脂肪修復與重建粒腺體外膜。


 


研究並未指出單種種營養素的優點,是因為研究本身的設計錯誤。如果讓喬丹在球場上單打獨鬥,他可以贏球嗎?當然不行! 


 


抗氧化劑與營養素是分工合作的31,只強調單種化合物,事實上會造成更多的傷害,結果是事與願違。


 


研究顯示在飲食中高含量的抗氧化劑維他命 EC的效果顯著,可以降低高達70%的阿茲海默症風險32。而攝取富含維他命C E飲食的人,所吃的是豐富的植物性營養素,其中也包含其他的營養素與抗氧化劑33。營養素的組合是關鍵所在。


 


植物界充滿了強效保護性化合物,例如薑黃素 (咖哩的黃色素)或是綠茶的兒茶素,可以降低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34。我們必須要把焦點先放在植物性飲食,然後以補充粒腺體營養素來促進我們的活力。


 


另一個能量促進劑是輔酶 Q1035,一份針對80個人,為期16個月的研究,已經證明可以停止或延緩帕金森氏症的發展36。所提供的劑量相當高,一天達1200 mg,但是並沒有副作用。


 


事實上,有些帕金森氏症體內的酵素有瑕疵,需要輔酶 Q10才能正常運作37。因此,如果他們受到增加的氧化壓力,例如暴露於毒素之下,他們的粒腺體就更容易受損與流失能量,因此就需要更高劑量的輔酶 Q10 才能自我保護……


 



促進能量的新陳代謝


 


能量會隨著我們的老化而減少。而觸發更多的自由基與氧化壓力,或是我們的粒腺體受損,也都會造成能量的流失。


 


即使我們瞭解粒腺體損傷是眾多神經與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之一,幸運的是我們也瞭解了如何自我保護與預防。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讓新陳代謝恢復正常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攝取植物性飲食、減少對毒素的接觸、以及補充保護粒腺體與抗氧化劑等化合物,就可以保護我們的能量新陳代謝,並恢復到最佳狀態。



 

 


更多研究分析內容及實際治療方法,請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實驗發現:幫助他人是人的本性


更新日期:2009/12/01 11:32 陳怡竹



【台灣醒報記者陳怡竹綜合報導】究竟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歷史悠久的爭論到現今仍是無解。不過,一項新的實驗對人性有了更光明的發現,因為結果顯示,幫助別人可能是人性使然。



實驗將年紀相當的人類幼兒及黑猩猩寶寶做比較,發現人類小孩天生具有社交性,並會自發地幫助陌生人。



發展心理學家多瑪賽羅表示,18 個月大的幼兒看到陌生人手上拿滿東西,需要有人協助開門時,幼兒會立刻上前幫忙。



實驗並發現,幼兒的幫忙行為可能是提供資訊,也可能是實質伸出援手。12月大的小孩會指出大人假裝弄丟的東西在哪裡,但是黑猩猩寶寶卻從來不會互通資訊,儘管有,也是因為受於命令,而不是主動分享資訊。



多瑪賽羅的實驗認為幼兒伸出援手的行為並不是因為賞罰機制,即不是靠訓練而來的。並且,不同文化的教導時機也不相同,但不管何種文化背景的幼兒都有幫助他人的傾向。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孩童幫忙他人的行為會越來越具有選擇性。大約三歲後,孩童對於先前曾經善待過他們的人,會表現得比較慷慨。



最近有發展心理學家,研究觀察發現:和黑猩猩比起來,人類在十二個月到十八個月大時,已經會幫助大人,自發性地協助陌生人,很多父母也許會對此實驗結論感到懷疑,因為他們發現他們的小孩幾乎都不會幫忙,還會搗亂。兩者之間是否有衝突?


誠然,很多小孩不聽話,脾氣不佳,身體潛在有些問題是根本原因,但在心靈層面上還有一些值得大家瞭解的作用機制。讓我們參考一下美國知名的教育學者L.羅恩.賀伯特在他著作兒童所提到的觀點:


你的孩子有貢獻的權利,而你無權去拒絕他的貢獻。


只要一個人被與許去作的貢獻,和他得到的貢獻一樣多,或者是多於他得到的貢獻時,他就會覺得有能力而且能幹。


一個人可以在一個環境中過度貢獻而覺得安全。一旦他貢獻不夠時,也就是說,當他付出的少於他所得到的時,他就會覺得不安全。假如你不信的話,回想某次其他每個人都帶了東西去宴會,而你卻沒帶的時候,你感覺如何?


一個人會反抗,並且懷疑任何一個給他的貢獻遠大於他所能貢獻回去的人。


很自然地,父母對孩子的貢獻遠超過孩子所能回報的。當孩子發現這一點時,他就會變得不快樂。他會試著想提高他的貢獻程度。一旦他失敗了,他就會對這個提供貢獻的人感到生氣。他開始討厭他的父母,父母卻是著用更多的貢獻來平息孩子的反叛,孩子卻反叛得更厲害。這是一種不好的惡性循環,因為到最後這個孩子便會對這一切感到心灰意冷。


你必須讓孩子對你有所貢獻,你不能命令他去貢獻。你不能命令他去除草,然後認為那是他的貢獻。孩子必須要找出他能貢獻的並且貢獻出來。假如他沒有選擇這樣做,那就不是他的貢獻,只是加在他身上的更多控制……


孩子對你是有義務的。他必須要能夠照顧你,而不是幻想著能照顧你,而是真的做到。他一開始可能不懂該如何照顧你,你必須要有耐心允許自己被笨拙地照顧,直到他能真的好好照顧你--經由他自己不斷地學習經驗,而不是經由你的指揮……


父母們,你的孩子非常有可能是比你更理性,同時這個世界可會更明亮,他的價值觀以及對真相的感受也更敏銳。不要使他們變得灰暗、遲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良好、健康而成功的人。控制、佔有、管理和拒絕只會讓你得到有的對待--破壞性的反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研究/寂寞像感冒 女人更易傳染


更新日期:2009/12/02 04:09



〔編譯魏國金/綜合一日外電報導〕寂寞像疾病,更糟的是,它會傳染。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卡西歐波的研究發現,寂寞會人傳人,若你與寂寞的人有社交關聯,將增加寂寞感的發展機率五十二%。



這份研究由美國政府資助,發表在本月份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卡西歐波指出:「寂寞不僅是個人的特質,也能在人際間傳播,甚至會傳給沒有直接接觸的人。」



該研究資料來自「佛明罕心臟研究」的四千七百九十三名調查對象,於一九九一年至二○○一年每兩年受訪一次,結果發現,若你與一名寂寞者有社交關聯,將增加寂寞感機率五十二%;你的朋友機率為二十五%,朋友的朋友則為十五%。



研究也發現,寂寞較容易在女性間擴散,原因可能是女性比較能清楚表達情緒。此外,寂寞者最終會往其社交網絡邊緣進展,而越來越孤立,該趨勢又將加重其寂寞,進而影響人際關聯。換言之,寂寞的人不會「物以類聚」。研究並未檢視寂寞是如何散播,不過卡西歐波推測,寂寞的人傾向以負面方式與人打交道,因而使負面言行像漣漪般振盪下去。



研究顯示,寂寞者對人較無信任感,惡性循環下也難以形成友誼。寂寞與部分恐折壽的心理、精神疾病有關,因此專家建議,對寂寞者在社交邊緣化前伸手援助,十分重要。




最近美國研究發現,寂寞會傳染,與寂寞感接觸的人,自己發展出寂寞感的機率超過五成。我在門診時,不時會有人問我:鄭醫師,你一天到晚聽人們抱怨,對您會不會有影響?你需不需要也找人談談?你會不會覺得自己變得很怪?你會不會受影響?


我記得還在擔任住院醫師時,有一次幫一個部隊的義務役士兵看診,他從門口進來坐了下來,我還在寫上一位門診的紀錄,尚未開始開口談話時,我就感覺自己的情緒隨著他坐下來的動作,跟著往下拉,待我看到他的正面,是一個低著頭憂鬱、充滿困惑與無助的外表,那,肯定不是裝出來的。從那次,我才知道,在精神科看診,自己的狀況若不穩定,的確有機會被影響。敏感的人,在面對別人負向情緒的表達與吐露時常容易受影響,這也是事實。


我曾聽過一個大學剛畢業,第一年在精神科擔任社工員的人告訴我:我聽到我客戶在會談室為他傷心的事情失聲痛哭,我一直忍住不敢哭,我好羨慕他,其實我很想跟著一起大哭。看來,這類負面情緒似乎容易往四周散開。根據統計,在美國所有醫師的科別中,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最高,因此有幫人作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被建議最好半年找另一個專業人員評估分析一下,確認沒有問題再繼續幫人,可能妥當些。


知名的印度靈修大師奧修,也曾被問過類似的問題:您常被人們問一些奇怪的問題,難道您都不會被影響嗎?奧修回答:如果你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那麼我就會跟著掉下去。如果那不是我的問題,一點也影響不到我。因此一點問題也沒有。


過去我還在區域醫院工作時,曾有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建議我若要幫人作心理治療,最好慎重考慮,主要是因為很多作心理治療的醫師,到最後都怪怪的,若用奧修大師提到的觀點來看,的確有關。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教育學者羅恩‧賀伯特先生也說過:你沒有辦法面對的部分會成為你的一部份。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在面對自己無法幫助的問題上,會讓自己成為那個問題。


當遇到人們倒心靈的垃圾,不願面對的人可能選擇貼標籤(精神科診斷是最快的捷徑),想面對又幫助不了的人,自己會成為那個問題。


根本解決之道,是瞭解自己,減少困惑,同時知道如何提供真正的幫助來提升一個人。如此才能持續地幫助人們,又不會成為問題的俘虜。相關的技術及方法,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研究:發現精神病相關基因 新療法有望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1/28 22:52



(中央社台北28日電)「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科學家已發現一種基因,可能有助於釐清精神病的成因。



ABCA13基因在罹患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及憂鬱症等嚴重精神疾病的病患身上較不活躍。



科學家期望,找出讓人容易得精神疾病的基因,能有助於開發新的療法。



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領導這個由各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



他們研究2000名精神病患的基因,並與另外2000名健康人士的基因做比較。



這項研究顯示,比起對照組,ABCA13在精神病患身上經常會出差錯。



愛丁堡大學精神遺傳學教授布萊克伍德(DouglasBlackwood)說:「對於我們瞭解某些常見精神疾病的根本因素,這是令人振奮的一步。這些風險基因能成為新療法的指標。」



研究團隊相信,這個基因能影響脂分子於腦部細胞的作用。研究今後將聚焦於這個作用究竟如何發生。



這項發現可望引導出讓精神病患恢復神智藥物的問世。(譯者:中央社鄭竹雅)981128





在醫學的,不應該說是科學的研究上,我們從事研究的時候,都希望儘量控制所有的條件,只留一個變數來進行研究,如此,便可證明不同變數對結果的影響到底如何。最近英國的愛丁保大學的研究團對發現,相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精神疾病患者的基因在ABCA13的表現上常常有狀況,希望在未來可以研發改變這類基因型表現的療法,單一藥物療法來幫助患者恢復神智,因為ABCA13是影響脂分子作用於腦細胞的活動。


關於以上的研究報導,我想分兩部分來討論,若是以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說,不同精神疾病代表不同的變數,不同診斷的精神疾病,若能找到同樣的異常基因表現型,那麼代表在治癒精神疾病這件事來說,精神疾病的分類意義不大。的確目前精神疾病的分類都只是為了方便藥物控制所做的區隔,對治癒精神疾病來說,比較沒關係,因此,我們有機會可以審視目前精神疾病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精神科用以診斷精神疾病的疾病統計診斷手冊(DSM)從第一版的到目前的第四版,疾病數目增加了好幾倍?這到底是從何產生的?


或者我們該回到身體的本質,嘗試以另外的角度來看精神疾病這件事。美國知名的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他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提出令人省思的觀點:精神疾病可能是同樣的原因,導致不同的結果,而這些同樣的原因,可能是營養、荷爾蒙、腸道、身體發炎、身體毒素、細胞本身的功能不足及心理壓力所引發,當我們看到上面列出來的精神疾病種類中,不管精神分裂、躁鬱或者憂鬱,以營養治療的觀點來看,目前大家普遍補充不足的必須脂肪酸OMAGA-3的足量補充,在營養治療的研究上,發現的確有幫助。


知名的分子矯正醫學醫師Abram Hoffer在他的治癒精神分裂症(Healing Schizophrenia) 這本書提到的療法,也包含了Omaga-3好油的補充。因此,若以英國最新的研究看來,精神疾病與在於基因影響脂分子於腦部作用的話,營養醫學的作法在治癒精神疾病的作法上,還是比較接近根本解決的核心。而憂鬱甚至躁鬱,Omaga-3的足量補充,對改善精神狀況來說,治療有效的反應率,並不亞於藥物。


期望解決精神疾病的根本療法早日面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