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船中鋒回憶不堪回首童年 迎來轉機心存感恩之情



2008-01-24 18:02:16




















  克里斯‧卡曼在本賽季全面爆發,場均17.4分、13.8個籃板以及3.1次蓋帽的數據讓這位年輕人已經躋身聯盟頂級中鋒的行列。但很少有人知道卡曼小時候曾被誤診為多動症患者,是什麼能夠讓他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呢?用卡曼自己的話說就是:他並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平,而是對這個世界一直心存感激,每一天他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奮斗著。《體育天地‧MVP》記者付璐璐報道

  灰色童年不堪回首

  卡曼由于在兒時被診斷患有多動症,在兩歲半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藥物治療,並且在進入大學之前從未間斷過。童年痛苦的經歷曾經猶如一片陰雲籠罩在卡曼的心靈上空,至今回憶起那段時光卡曼仍然心有余悸,“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各種藥物始終伴隨著我的生活。”卡曼說,“有時候我甚至為此而感到壓抑,因此我時常會從學校跑回家痛哭一場。”

  小時候卡曼聰明伶俐,但非常好動。有時候小卡曼甚至會做出令人難以理解的舉動。“那時候的我實在太瘋狂了。”卡曼敘述起自己的童年時說道,“我所到之處麻煩不斷,我會把別人的自行車偷偷地放在火車軌道上,我會爬上鄰居家的屋頂,並且有時候會拿鵝卵石在背後襲擊他人。”因此卡曼的母親帕梅拉不得不帶著卡曼去看醫生,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帕梅拉被告知自己的兒子患有多動症,必須要進行藥物治療。而此後帕梅拉的生活就再也沒有平靜過,“他一刻也不能安靜。”帕梅拉邊回憶邊說,“這讓我無法做一些普通的事情,我們不能像正常的家庭那樣去電影院看電影,因為他通常會把事情鬧大。”

  為了治愈卡曼的多動症,帕梅拉在醫生的指導下讓卡曼堅持每天服用治療神經方面的藥物。但長期服藥也給卡曼的身體帶來了副作用,這也讓卡曼痛苦不堪。“每天要服用各種藥物讓我的心情很煩躁,我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過正常人的生活。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希望我可以重新回到從前,但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迎來轉機心存感恩

  去年7月,卡曼得到了一個好消息,經過HOPE139醫院(一家專門治療大腦疾病的醫院)的多次檢查後,卡曼的多動症被確定為誤診,主治醫生羅伊爾認為卡曼並非患有多動症,他反常的行為完全是由于大腦運轉速度過快造成的,但長時間服藥對卡曼的神經系統造成了一些影響,他有時會在球場上出現精神不集中的現象。目前卡曼在羅伊爾的治療和幫助下正在逐漸恢複。

  現在卡曼的大腦運轉速度仍然很快,他說話的語速也很快,以至于記者們在與他談話後,要慢慢地回味他所說的話。然而,卡曼在球場上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家伙,現在他變得越來越好。”快船主教練鄧利維這樣評價自己的愛將。卡曼在接受ESPN電視台《Outside the Lines》節目採訪時,毫不吝嗇地將自己本賽季爆發的功勞全部記在了羅伊爾的頭上,他表示自己在羅伊爾的幫助下,本賽季逐漸擺脫了多動症帶給自己的心理上的壓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了比賽中。此外,卡曼並沒有追究診斷自己患有多動症的醫生的責任,卡曼為了避免更多的孩子與自己命運相同,他計劃擔任那些與自己有同樣經歷的孩子們的代言人,並且盡自己的全力去幫助他們。

  盡管有一段痛苦的童年經歷,但卡曼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感謝上帝的保佑,我能夠好好地生活,而且我還能夠打籃球。”卡曼說:“我不能改變過去的生活,我也不會過多地去考慮那些事情。我現在非常幸福,我的家人非常幸福,並且我現在有能力幫助那些我想幫助的人。”

  卡曼檔案

  姓名:克里斯‧卡曼

  生日:1982年4月28日

  身高:2.13米

  體重:120公斤

  大學:Central Michigan

  選秀:2003年首輪第6順位被快船選中

  賽季得分籃板蓋帽

  2003-046.15.60.9

  2004-059.16.71.1

  2005-0611.99.61.4

  2006-0710.17.81.5

   2007-0817 .413.83.1


轉載出處:http://sports.sina.com.hk/cgi-bin/news/show_news.cgi?type=new&date=2008-01-24&id=1426136


 


我誠摯地推薦這個運動明星的成長故事,也建議家中有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的小朋友的家長,能夠幫自己的小朋友找到適合發展的方向,很多遺憾是能避免的。下面還有另外一則新聞也很溫馨,一起給大家做參考:


腳踩風火輪 折翼天使暢快飛馳














折翼天使在溜冰場露出燦爛笑容。(記者侯千絹攝)
小黑教練帶著孩子溜冰。(記者侯千絹攝)

〔記者侯千絹/屏東報導〕屏東一群心智障礙兒有兩雙腳,一雙是不聽使喚的腳,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一雙是裝了輪子的腳,如同一雙翅膀,飛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看似魔鬼教練的小黑,正是修補這群折翼天使翅膀的魔術師,他與這群風火輪少年奮戰5年,看到孩子戰勝恐懼滑出第一步;摔跤後重新站起來,如今拿到2面全國性獎牌,黑臉教練終露出白牙笑著說,看到孩子們可以掙脫身體綑綁,飛到想去的地方的感覺真「讚」。


屏東市復興公園的溜冰場是屏東縣啟智協進會的教室,更是訓練孩子平衡感的復健室,每周一天的直排輪課程是孩子的最愛,課程結束,放出籠的鳥兒怎麼都不肯回籠,一到寒假,天天有直排輪課,孩子如同放回天地的鳥兒,展翅高飛,臉上總綻放著笑容。


屏東啟智協進會成人日托班組長黃宗屏說,這支風火輪直排輪隊有十幾人,成員有腦性麻痺、過動兒、自閉兒、智力障礙等,原本連路都走不好的孩子,在小黑教練的培訓下,溜得比走得好,最近有2位學生分別拿下全國直排輪身障組的亞軍及季軍,直排輪給了孩子自信,找回他們的笑容。


練2年直排輪的子寧,最近參加全國身心障礙直排輪比賽拿下亞軍,她笑著說,溜排直輪像是飛起來,好好玩,好開心喔,就算摔跤也沒關係。


小黑教練潘錦煌正是為這群少年裝上風火輪的魔術師,當初面對這項特殊任務,並未多想教學難度與可能風險,看著各種障礙的學生,在心中盤算著運動對孩子的好處,最後抱著做善事的心擔任教練,只領微薄車馬費,現已邁入第6年。


黃宗屏說,小黑教練不論遇到怎樣的孩子都不放棄,以染色體異常的小峰為例,他有語障、長短腳、視力及心臟等問題,卻一心想學直排輪,整整花了2年時間,小峰才能穩穩跨出第一步,如今已能溜直排輪,除了孩子的毅力,教練的不放棄讓孩子生命變得不同。


一臉嚴肅的小黑教練早已摸清楚孩子的特性,所以讓孩子又怕又愛,他不容許孩子用身體缺陷當藉口,看到孩子累了躺在地上耍賴,小黑立刻滑到旁邊,硬是又拉又推讓他們重上軌道,從站到溜,如今領著孩子體驗接龍、S型障礙、競速的刺激感,即使大夥摔了跤,拍拍屁股整隊再衝,大步滑向新世界。


文章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25/today-love9.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妥症患者男多於女 過青春期趨緩


時報 更新日期: 2008/01/23 10:01 【黃天如/台北報導】



 台灣妥瑞症協會理事長王煇雄表示,妥瑞氏症是一種遺傳性神經性精神異常,病因不明;只知患者大腦特別「勤勞」,會產生諸多不自主動作。他說,目前並無證實有效的治療藥物,所幸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且過青春期病情便趨緩。像今年參加學測該位「常會把紙都劃破」的妥瑞氏症考生,確實很罕見。



 兼任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的王煇雄說,十九世紀初,一名法國神經科醫師首度將妥瑞氏症詳細記錄下來,從此世界各地病例逐漸累積。初步證實,各人種妥瑞氏症盛行率都在○.五%左右,男性至少是女性的五倍。



 他說,妥瑞氏症最常見的合併症狀為過動、約佔患者總數一半以上,另三分之一患者可能合併強迫症,例如無法克制地重覆洗手、檢查瓦斯等;動輒口出穢言的患者比例很低,大約只有五%。



 王煇雄解釋,患者大吼大叫、甚至滿口三字經是不自主動作,「開罵」時內心並沒有憤怒情緒,只是單純地無法克制自己罷了。但為什麼患者專挑難聽的話?王煇雄說,這點確實耐人尋味。



 今年參加大學學測的該位妥瑞氏症考生的情形,行醫近卅年的王煇雄表示,是很少見的嚴重個案。他說,多數妥症患者都在國小入學前後發病,如果早期家長能協助孩子找到興趣,藉此轉移注意力、發洩精力,一般來說,病情應不致一發不可收拾;詳情可能要親自看過後才能分析。



 但醫界研究也發現,可能因妥瑞氏症受男性荷爾蒙很大影響,所以患者明顯男多於女;即使患者未接受積極治療,多數個案約十八、九歲青春期過後,症狀開始趨緩。


 


這種疾病,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無人知道,一般比較典型的症狀就是tics,是一種抽動,但抽動會不斷複發,無法由意志控制(焦慮或壓力大時會加重),快速而盲目的影響大部分肌肉群的動作痙攣;也可能是一種或者多種聲音痙攣抽動,一般分類可分為動作型與聲語型,又各自可分為簡單型與複雜型:
1.動作型的tics
(1) 簡單動作型tic(simple motor tic)
突然、短暫、無意義的動作。例如:眨眼、眼睛動作、裝鬼臉、鼻子抽動、噘嘴、搖頭晃腦、聳肩、緊縮肚皮、手腳晃動、手指移動等,通常在動作的期間小於一秒。
(2) 複雜動作型tic(complex motor tic)
緩慢地、較長地時間的固定不動(steretoyped)、看起來好像較有目的。例如:會有一些臉部的表情及往後撥他的頭髮、持續地看著某個東西、碰觸東西或別人、跺腳、或寫字的tic(如反覆寫著同個字、寫字中一再放下筆中斷再來、劃髒話)模仿別人的動作(echopraxia)、猥褻不雅的的動作(obsence gesture)、會合併搖頭晃腦和聳動身體可能會同時出現、可能會有一些強迫性(compulsive)儀式的行為。
2. 聲語型的tics
(1) 簡單聲語型tic(simple vocal tic)
快速、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與吵雜音。例如:清喉嚨、咳嗽、擤鼻涕、吐口水、發出尖叫聲、似犬吠聲、似豬的咕魯聲、吸吮聲、像是動物的聲音及數不清的其他聲音。
(2) 複雜聲語型tic(complex vocal tic)
突然、較有意義的言辭,相當多樣化的,包括其音節、字眼、慣用語等,就像是隨時會突然改變其說話的速度、節奏。例如:回音現象(echo phrnomena;重複別人的話)、穢語症(copolalia;猥褻、不恰當和具有攻擊性的字眼或表達方式)


一般而言,因為大部分的患者都不嚴重,而且到一個年紀之後,症狀會慢慢緩解或消失,所以就診的比例也不高,在治療上也傾向不以不用藥為主要作法。然而我們對於治療的藥物,最好還是有一個認識比較好。


一般人可能都不清楚,這個疾病的建議用藥會使用抗精神藥物,以前都以傳統的好度(HALDOPERIDOL,HALDOL)為主,隨著目前新一代的抗精神藥物的種類越來越多,所以非傳統的抗精神藥物也可能拿來控制相關症狀。若想避開抗精神藥的副作用,其實有抗高血壓的藥物可以考慮:CLONIDINE(CATAPRES)以及GUANETHIDINE,根據研究它們有一定的療效,我覺得這是比較好的選擇(藥物方面)。更麻煩的是如果妥瑞症的人被懷疑合併有過動的情形,那麼中樞神經興奮劑(例如利他能或者專司達)就可能會拿來併用;懷疑合併有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高劑量的抗憂鬱劑蠻常給予的,總之,這種疾病的治療很容易吃到精神科藥物,所以在此提醒大家注意。


造成不自主的抽動或者神經系統的不穩定,營養失衡或者重金屬過量甚至是過敏都可能會加重本身的症狀,透過營養醫學的檢測,可以讓我們根本地瞭解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而安排配套作法,讓不具傷害性的處理幫忙改善。


相關的改善及作法,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保護脊椎 睡睡平安

更新日期: 2008/01/18 04:39  湯文璇

 提高睡眠品質,床鋪最好稍硬而平,不論是平躺、側躺,宜採曲膝的方式睡。



 很多人的新春3願:吃得飽、睡得好、有錢賺!



 吃得飽,只要注意每日5蔬果,疾病遠離我。睡得好,就比較麻煩要分生理和心裡兩方面來說,如果都能達到「睡睡平安」的標準,有了體力後打起精神來「拚經濟」,自然就有錢進帳了。



 要想睡得好,台大醫院骨科教授陳博光就說:「床對於睡眠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長骨刺(骨質增生)的人,睡覺時,床是關鍵。最好睡硬板床,如果家中是彈簧床,上面舖個硬一點的竹蓆也可以,總而言之就是要平,睡的時候,不論是平躺、側躺最好是採曲膝的方式睡。



 ■白天肌肉緊張 晚上難眠



 他指出,坐辦公桌的人最容易長骨刺,很多人坐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坐久了自然彎腰駝背,造成肌肉緊張,進而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痠痛,入夜躺在床上時就可以感覺到身體發出警訊,這裡痠、那裡痛的。



 長骨刺的人不僅在睡覺時要睡硬板床,最好三不五時背部靠牆站個幾分鐘,以減輕脊椎和腰椎的壓力。經常坐在辦公室裡不動的人,最好坐半小時或1小時就起身走一走,甩一甩手,動動脖子讓肩頸的肌肉放鬆,運動一下促進血循環有助於晚上睡眠。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李信謙說,人大概有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一旦有睡眠障礙也就是失眠,就會直接影響學業或工作和人際關係。



 ■深度睡眠 代謝才會正常



 嬰兒每天大概睡14至16小時,成人6至8小時,老人有的比成年人睡得還多,所以大半生的時間都在床上度過,床的舒適度非常重要。李信謙說,生長發育所必須的「生長激素」,只有在「深度睡眠」中才會穩定地從大腦中釋放。



 睡眠如果被剝奪一段時間,會讓身體的「血糖耐受性」降低。可見如果睡得不好,新陳代謝功能也會發生狀況。


 請大家仔細看上面紅字的內容,睡眠被剝奪除了會造成血糖代謝的異常,而且若在小時候就一直有睡眠剝奪的情形,根據國外的研究,會造成永久性的睡眠結構破壞,所以,睡眠的必藥性與重要性是不分年紀的。


同時,我也要舉出一個特殊個案,我曾看到一個服役的士兵,為了要支援軍醫院的半夜掛號業務,有長達半年的時間都是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結果他的血糖從正常值飆到五百多,所以提醒大家,安適的睡眠實在是健康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當然,失眠不能一直靠藥物來解決,長期使用,記憶力,學習力及專注力都會大打折扣。


建議過渡期用營養輔助品,積極找出問題的根源,用有效的技術來處理,相信這方面有困擾的人大多能一眠到天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濫用K他命 小心尿不出


中時 更新日期: 2008/01/15 04:39  黃庭郁/台北報導



 濫用K他命小心尿不出來。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去年收治一名濫用K他命二年,破壞腎臟導致無法解尿、血尿、膀胱發炎的年輕案例,差點因腎功能異常引發高血鉀、心律不整而「掛點」。



 醫師指出,K他命在國內越來越氾濫,毒物科過去一年就接獲至少包括泌尿道破壞在內的十例相關中毒案件,值得大家注意。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說,民國九十一年起列為第三級管制藥品的K他命,近年來在國內濫用者快速增加。除了可能導致心跳加速、神智改變、焦慮等交感神經興奮作用,近來國際間也陸續有報告指出,濫用K他命可能破壞膀胱。



 台北榮總去年九月收治一名濫用K他命的廿五歲男性,半年內體重暴跌九公斤,身高一百六十多公分、體重只剩四十一公斤。到院時呈現倦怠、反應遲鈍、頻尿、解尿困難狀態,當時腎功能已異常。



 十月四日男子再回診時除肝、腎功能持續惡化,血尿、膿尿並嚴重營養不良、虛脫。即刻安排住院,不到二小時男子突然停止心跳,急救四十五分鐘才搶救回來。診斷顯示,男子因藥物破壞腎臟功能與膀胱,導致腎臟水腫;也因腎臟功能不彰,導致血中鉀離子偏高,引發心律不整,差點死亡。



 楊振昌說,K他命濫用導致的泌尿系統破壞是其他毒物少見,目前推論應是K他命主要從腎臟代謝,若尿液中K他命濃度過高,可能破壞膀胱上皮細胞或影響膀胱括約肌功能。



 國際間也漸漸發現類似案例,去年泌尿學雜誌曾有一篇加拿大九名案例報告,同年香港醫學雜誌有一篇是二家醫院、七年共十例K他命破壞泌尿系統的報告。



 北榮醫師指出,男子雖幸運保住性命,但因濫用藥物導致血尿,血塊一度阻塞住輸尿管,必須在體內裝管子替代輸尿管功能,迄今二個多月狀況穩定,但仍有頻尿症狀。


 


一般而言,我在門診接觸的物質濫用的個案,就嚴重性來說,K他命比搖頭丸還更麻煩。基本上,這是兩種屬性完全不同的毒品,前者原來是麻醉管制藥,即便現在麻醉科也還在使用,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與搖頭丸MDMA(中樞神經興奮劑)作用不一樣。


在戒斷過程中,K他命的戒斷通常比搖頭丸來的更辛苦,因為平常使用K他命,睡眠容易被影響,一旦停用。睡眠有狀況,很難只靠一般的藥物就能助眠,往往會演變成長期的精神科藥物的依賴。


這篇報導,把嚴重的泌尿系統的後遺症拿出來提醒大家,期待大家正視K他命的致命危險,在此我也希望大家如果身邊的人在使用這類毒品,務必讓他們早日戒除,真正戒毒的重點,生理的依賴方面需要有效的排毒技術,過去將近三十年已有為數不少的人藉由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的排毒技術來作有效的身體改善,取代性的藥物難以根本解決問題。同時戒毒除了身體之外,心靈的重建也是很重要的,據我所知,國內也有這樣的機構在提供戒毒這方面的身心整合復健模式,相關治療與處理,歡迎大家多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是愛睏,治療出現曙光


優活 更新日期: 2008/01/14 09:00 uho編輯部



有人常常開車開到一半睡著而發生車禍;上班開會或上課時打瞌睡;坐車時睡過頭忘了下車;甚至吃飯吃到一半睡著了,更奇怪的是:有人當他突然很開心大笑或情緒緊張時,全身突然感覺無力或跌倒,這也許不全都是因為精神不濟想睡覺,種種現象都有可能是猝睡症常見的症狀。猝睡症的盛行率每個國家及種族均不同,到底台灣的盛行率有多少,並未有人做過這方面的調查,但依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醫師榮潤國教授在2002年所發表的結果,顯示香港中國人的盛行率為0.034%,故推估台灣應該也有不少這類的病人。



到底這種疾病要怎麼治療呢?其實目前這種猝睡症並未有根治的方法,建議病患最好尋求睡眠醫學專業醫師,才能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黃玉書認為:猝睡症絕對不是一個心理疾病,而是腦部的疾病,故藥物治療應為首要治療方式,目前台灣市面上治療嗜睡的症狀主要使用(1) 利他能(Methylphenidate) (2) 普衛醒 (Modafinil),但因利他能與安非他命一樣同屬中樞神經興奮劑,故有心悸、頭痛、腸胃不舒服、胃口降低、噁心、體重減輕及失眠等副作用。至於猝睡症的治療,必須長期藥物治療,考慮藥物本身會降低食慾,影響成長,因此在臨床上會採用「藥物假期」方式,在週末暫停使用,讓胃口恢復,藥物大多在早上和中午服用,以免影響夜間睡眠。近年來另一種促進覺醒的藥物Modafinil已在台灣上市,此藥的作用機轉較單純,且副作用較少,為長效型製劑,一天服用一次即可,相當方便。至於猝倒症狀的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目前在台灣的抗憂鬱劑種類極多,建議使用含有正腎上腺素或正腎上腺素及血清激素作用的抗憂鬱劑。在國外目前以Sodium Oxybate藥物治療猝倒效果相當不錯,但此藥台灣並沒有上市。



猝睡症雖為腦部疾病,但環境因子也是重要因素,在治療上,藥物雖是主要治療方法,但黃玉書醫師建議:培養正確的睡眠習慣,每天要有充足睡眠〈至少8小時〉,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且白天有計畫的分段小睡〈如一天3至4次,每次10到20分鐘〉,對嗜睡症狀的減輕是有幫助的。當然家人的支持,老師的輔導,和工作環境的安全措施等等,對此疾病的癒後均有莫大幫助,此外也建議病人組織病友會或團體互相支持,讓病情能獲得良好控制並防止後遺症的發生。



許多的民眾及家屬常常認為打瞌睡是正常的現象,而忽略病情,錯過就醫治療的最佳時機,目前許多國外研究顯示,若不治療,病人日後可能發生自卑、憂鬱症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例比率增高,社交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甚至會發生交通意外或公安事件,其牽涉到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甚廣,因此發現自己有過度嗜睡症狀的民眾應儘早詢求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求診,找出真正的病因,及早治療。


 


2007-10-25  衛生署提醒:使用治療猝睡症之藥品,Modafinil小心嚴重皮疹之副作用  





透明圖片

美國FDA於2007年10月24日發布含modafinil成分藥品之用藥安全資訊。依據modafinil成分藥品臨床使用經驗及上市後之不良反應報告,曾有患者因使用該成分藥品而引起過敏反應導致嚴重皮疹,包括: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tevens Johnson Syndrome,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伴隨嗜伊紅白血球增高全身症狀之藥物疹(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等。

衛生署核准modafinil成分藥品之許可證有1張,普衛醒錠200公絲(衛署罕藥輸字第000010號),所核適應症為「改善猝睡症患者的日間過度睡眠症狀」須醫師處方使用,且屬第四級管制藥品,該許可證持有藥商將於近日向本署提出仿單更新之申請,衛生署亦會加強監視該藥品之用藥安全。

衛生署呼籲該藥品屬醫師處方藥物,應經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病患遵循醫師處方小心使用,醫師為病患處方該成分藥品時應審慎評估其風險效益,同時叮嚀患者倘有出現皮膚紅疹症狀時宜立即停藥並洽詢開立處方之醫師。


 


第一篇文章所提到的普衛醒(MODAFINIL),並無提到所謂的副作用,但我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警語以及我們衛生署的提醒找出來,讓大家瞭解這個藥物還是有副作用,如果本身有嗜睡症的確定診斷而醫師也開立此種藥物,自己得當心可能會引起皮疹的副作用,而最嚴重的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tevens Johnson Syndrome,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伴隨嗜伊紅白血球增高全身症狀之藥物疹(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甚至有致命的危險。


此外,雖然在國內只被核准用來治療嗜睡症,但在國外也有一些精神科醫師拿來治療過動與注意力缺乏(ADHD),以下是參考資料(摘自維基百科):


As of February 2007, there are at least seven English-language articles o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n humans in the Medline database addressing the use of modafinil for the treatment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e use of modafinil in the treatment of ADHD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Cognitive function in ADHD patients was also found to improve following modafinil treatment, in some studies. Studies for ADHD report insomnia and headache were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effects, seen in approximately 20% of treated individuals. These studies were not adequat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modafinil are maintained with chronic administration. Additional large, long-term studies using flexible titration methods to establish safety and efficacy and head-to-head comparisons between modafinil and stimulant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modafinil in the treatment of ADHD.[10]


In December of 2004, Cephalon submitted a supplemental new drug application (sNDA) to market Sparlon, a brand name of tablets containing higher doses of modafinil for the treatment of ADH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s 6 through 17. However, in March 2006, the FDA advisory committee voted 12 to 1 against approval, citing concerns about a number of reported cases of skin rash reactions in a 1000-patient trial, including one which was thought to be likely a case of Stevens-Johnson syndrome.[11][12] Final rejection occurred in August 2006, although subsequent follow-up indicated that the skin rash reaction was not Stevens-Johnson syndrome.[citation needed] Cephalon then decided to discontinue development of the Sparlon product for use in pediatric cases, though there is potential for use in treating Adult ADHD.


Modafinil is relatively contraindicated for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cardiac events.
請大家注意,這個藥並無真正被核准可以治療過動及注意力缺乏,同時在治療過程中,約有20%的人會出現失眠及頭痛副作用。此外無法證實長期服用有助於ADHD的控制。CEPHALON這個藥廠曾經發展名為SPARLON的藥物,已徹底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否決,也就是含更高劑量MODAFINIL的藥物不能拿來治療兒童(包括青少年)。但藥廠似乎還想努力通過治療成人的過動及注意力缺乏,這也提醒大家注意。


之所以花這麼多篇幅來討論普衛醒這個藥物,是因為一般的資訊鮮少提醒大家相關的副作用及警語,當我看到這個藥在國外也被精神科拿來治療憂鬱症,感覺嗜睡症快等於過動及注意力缺乏了,因為另外之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也同時被精神科用在治療過動,嗜睡症甚至是憂鬱症。


在服藥之前,您對您服用的藥物瞭解多少?又對您被下的診斷知道幾分?關於這方面的資訊,歡迎大家多討論與交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餵奶期長一點 食物過敏少一點


自由 更新日期: 2008/01/08 04:09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期刊所登出的最新研究顯示,要避免兒童對食物產生過敏的最佳作法,是由母親哺乳至少三、四個月,並避免在嬰兒四到六個月大之前餵食固體食物。



另外,母親在懷孕或哺乳期間避免食用鮮奶、雞蛋、魚鮮、花生或核果,並不會降低嬰兒罹患過敏的機率。



一份小兒科醫學會在二○○○年八月發表的建議事項,曾提醒如果有過敏的家族病史,母親應該在餵奶時避免食用鮮奶、雞蛋、魚鮮、花生及核果,也應避免過早餵食某些「高風險食物」。但經過七年的研究,發現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建議確能降低嬰兒過敏機率。



這份研究的其他重點包括:有過敏家族病史時,餵母奶四個月能降低發疹及牛奶過敏;餵母奶三個月能避免胎兒喘鳴,但能否預防氣喘則還不確定;如果不能全部以母奶餵食,應使用低過敏配方奶粉;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大豆配方能預防過敏。


 


在國外,曾有大規模的研究發現被診斷為過動/注意力缺乏的個案超過七成以上都有過敏的狀況,所以改善過敏往往有助於改善這方面的狀況,因而我也會特別注意這方面的研究報告。此外,有經驗且細心的小兒科醫師在診療過程中,如果父母提及小朋友有注意力缺乏或者過動的狀況,往往會詢問家人小朋友是否鼻子不好?會不會過敏性鼻炎?或者有沒有過敏? 顯然兩者的相關性頗高。


這篇報導主要在強調母乳的好處與重要性,眾所周知:天然的尚好,而之前的研究也發現嬰兒出生後前六個月,腸道上皮黏膜細胞尚未完整,故如果讓嬰兒太早接觸一些固體食物,除了消化吸收會有問題外,更重要的這些固體食物會提早刺激免疫系統而更容易過敏,而且母乳中有IgA,這種免疫球蛋白可以提升免疫力而保護嬰兒的腸道,況且母乳中還有許多幫助嬰兒發育的營養,像是DHA,奶粉添加的絕對比不上母乳來的好吸收。當然,有些媽媽礙於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餵奶這麼久,這裡也建議應使用低過敏配方奶粉,主要是因為這種奶粉的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已經過水解的作用而變為小分子,過敏的發生主要還是因為免疫系統接觸到會過敏的大的蛋白質結構。唯一的缺點是這種奶粉味道比較不香醇,原因在於我們舌頭的味蕾辨別味道是以較大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確認。


此外,這篇研究也針對之前的研究結果做出推翻:


一份小兒科醫學會在二○○○年八月發表的建議事項,曾提醒如果有過敏的家族病史,母親應該在餵奶時避免食用鮮奶、雞蛋、魚鮮、花生及核果,也應避免過早餵食某些「高風險食物」。但經過七年的研究,發現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建議確能降低嬰兒過敏機率。


原因在哪裡?因為每個過敏的小朋友的過敏原不同,杜絕過敏原的接觸單憑猜測猶如亂槍打鳥,命中率不高且無法見效。唯有透過詳細的過敏原檢測,找出真正的禍首袁兄而加以隔離,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有過敏家族病史時,餵母奶四個月能降低發疹及牛奶過敏;餵母奶三個月能避免胎兒喘鳴,但能否預防氣喘則還不確定;如果不能全部以母奶餵食,應使用低過敏配方奶粉;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大豆配方能預防過敏。


氣喘和急性過敏的關連性比較直接,急性過敏中最容易引發的來源是塵蟎,這和食物無關,所以本身如果有急性過敏的體質又有氣喘的話,是很難藉由食物或者喝母奶來根本解決,不過儘量減少過敏原的接觸,不管慢性或急性過敏原都能減少免疫系統之負擔,這個原則還是提醒大家注意。大豆配方當然無法保證能預防過敏,因為搞不好大豆就是過敏原之一,國內亦有自然醫學博士做過本土調查,發現黃豆(大豆)是僅次於牛奶(包括起司及優格)、蛋及小麥(主要是麥膠蛋白GLUTEN也就是麵筋的成分),排名第四的過敏原。


所以有過敏的小朋友,治療過敏原的第一步還是要先找出過敏原為何,若不從根源著手,極易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提醒家長,不管慢性或急性過敏原檢測,原則上是三歲以上免疫系統固定下來再測,結果的可信度較高。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壓力荷爾蒙濃度改變是頭痛偏頭痛誘發因子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12/31 16:00



美國「亞特蘭大頭痛研究中心」,最近向1200個頭痛與偏頭痛患者寄發問卷,探討這些頭痛與偏頭痛患者的頭痛原因,調查發現,引發頭痛與偏頭痛的最主要原因,是壓力過大,而對女性患者來說,除了壓力過大之外,荷爾蒙濃度改變,也是另一個主要原因。



在頭痛方面,80%的調查者指出,引發他們頭痛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大,其次是荷爾蒙分泌有改變,另外,包括飢餓、氣候改變,或是睡覺姿勢改變等,都可能是引發頭痛的原因;至於偏頭痛方面,壓力與荷爾蒙濃度改變,也是主要的誘發因子。



調查也發現,有些受訪者,無法明確辨別導致他們頭痛或偏頭痛的主要原因,如果是這樣的話,研究者建議,不妨每次在頭痛或偏頭痛發作的時候,把自己的症狀,像寫日記一樣寫下來,這樣對審視自己頭痛的誘發因子,會很有幫助。


 


這是最近的一篇報導,提醒大家偏頭痛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有不少是因為壓力引發。既然由壓力引發,當然最好先清楚壓力源為何?同時針對壓力作有效的處理,偏頭痛的復發才會越來越少。


當然,在一些慢性食物過敏所引發的偏頭痛也有,所以本身有過敏又同時有偏頭痛的人應該利用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來找出元兇,更直接的去改善偏頭痛。


同時,有一部份的人是因為脊椎兩側肌肉不平衡的原因所致,尤其是頸椎及肩膀的部分。懷疑自己有這方面狀況的話,自己脖子兩邊轉一轉,一邊硬一邊鬆,很可能就是這方面的原因。有一本頭痛斷根療法,作者提出來的無痛平衡療法就是藉由解除兩側肌肉張力的不平衡來根本處理偏頭痛。有一種自己在家就可以作的結構平衡調整器,每次費時約五分鐘,效果不錯,光能診所有展示,有需要的話,歡迎來試試。


此外,在國外的期刊研究也有些營養品能減輕或預防偏頭痛:舉例來說,有一項設計良好的研究指出,長期服用維他命B2,可以有效預防偏頭痛。另外,有些研究也指出口服鎂離子或小白菊(feverfew)可以預防偏頭痛的發作。直到最近,輔酶Q10才被用作偏頭痛預防用藥的研究。



輔酶Q10是一種天然的成分,而且是身體糖解產生能量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必須元素。這個步驟發生在身體內數以兆計的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 內。


由一些影像學的線索以及DNA的分析,我們認為,至少在某些病患身上,偏頭痛可能與粒線體功能異常有關。有偏頭痛的患者,不管在頭痛發作或是在發作間期,其腦內的能量代謝似乎有所缺陷。在平時,偏頭痛患者的腦內能量儲存量似乎就比較少,可能也是造成這些患者較易頭痛的原因。因此,如果偏頭痛的患者其粒線體的功能較差,若我們可以促進粒線體的生成,使細胞產生更多能量,或許可以改善偏頭痛。


輔酶Q10是在用來治療粒線體疾病的藥物中,最被廣泛研究的一種藥物。用在人類身上,它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因為偏頭痛可能與粒線體功能缺失有關,而輔酶Q10可以增進粒線體的功能。因此,我們選用它來作為預防偏頭痛的藥物實驗。


在這項實驗中(費城的傑佛遜頭痛中心),32名偏頭痛患者(26名女性,6名男性),於每日早上服用150毫克的輔酶Q10。這項實驗為"開放性open-label)實驗,也就是每位患者皆知道自己服用輔酶Q10,而無對照組。每位病患必須有一年以上的偏頭痛病史,且每月發作28次。


最後,共有31位患者完成這項研究。百分之六十一的患者,其每月頭痛天數有超過一半的減輕。在服用藥物前,這些病患的每月平均頭痛日數是七天;在服用藥物三個月後,病患的每月平均頭痛日數降至三天,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對每個患者而言,大部分的患者在服用藥物前,每月有高達五次的頭痛;而在服用藥物三個月後,大部分患者每月只有二到三次的頭痛(有統計學上的意義)。這些資料顯示,服用可能需要五到十二週的治療,才能達到完全的療效。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服用輔酶Q10的患者並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然而,由於該實驗並無對照組,我們必須更小心的加以判讀這項研究的結果。任何藥物都必須經過設計良好的實驗,證實其效果優於安慰劑,我們才能相信它真的有療效。和安慰劑互相比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一部分的患者(大約百分之三十),單靠安慰劑即有明顯的療效。


經由這些初步的研究,輔酶Q10可以是某些偏頭痛患者的首選用藥。然而,這個結論還須經由有安慰劑對照組的實驗加以驗證。另外,輔酶Q10用來預防偏頭痛的最適合劑量仍是未明。輔酶Q10可以用在任何年齡層,而不用擔心有顯著的副作用。雖然輔酶Q10對於治療頭痛到底是否有所助益,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但它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偏頭痛的方式(增加腦內的能量代謝)。


關於Q10治療偏頭痛研究的詳細內容,大家可以參閱原文:http://www.taiwanheadache.com.tw/teach_32.asp#0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睡…食欲激素A 讓你不睏


聯合 更新日期: 2007/12/30 07:30 綜合二十九日外電報導



美國廣播公司廿八日報導,由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資助的科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一種可以消除睡眠,比咖啡還管用的藥物。



對猴子進行的實驗顯示,含有天然產生的腦部荷爾蒙「食欲激素A」(orexin A)的噴鼻藥,可以扭轉睡眠不足的影響,使牠們在認知測驗中,表現不輸睡眠充足的猴子。食欲激素是一種在老鼠腦內發現的刺激食欲的荷爾蒙物質。



洛杉磯加大精神病學教授席格爾說,這是振作精神的新途徑,而且研究結果顯示其效用相當良好,可以減少睏倦,但不會產生急躁不安的副作用。



「食欲激素A」很有可能成為「替代睡眠」的藥物,取代幾十年來用來對抗睏倦的興奮劑。興奮劑可能讓人上癮,而且往往會有副作用,包括血壓上升或情緒不穩定。



美國軍方資助研發這一類新藥,以協助部隊保持清醒,又可以盡量減少副作用。



在進行這項新研究時,先剝奪猴子30至36小時睡眠,再分別使用食欲激素A或鹽水製造的安慰劑,然後進行標準認知測驗。使用含食欲激素A噴鼻劑的猴子,得分與睡眠充足的猴子大致相同,使用鹽水劑的對照組則認知能力嚴重降低。



發表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發現,食欲激素A不僅能恢復猴子的認知能力,正子斷層掃描也顯示牠們的腦部很清醒。



席格爾說,食欲激素A有個特點,就是只對睏倦的猴子起作用,對清醒的猴子沒有影響,而且它只會扭轉睏倦,對腦部不會有其他作用。



全國睡眠基金會估計,有七成以上美國人每天沒有睡足八小時,因此這種產品可能極受歡迎。



國家睡眠失調研究中心主任突沃利說,藥物雖或能暫時取代睡眠,長期睡眠不足的後果還不明確,這種替代睡眠藥物能否降低睡眠不足造成的其他問題也不清楚。



研究結果顯示,睡眠不足可能助長心血管疾病和新陳代謝失調。



食欲激素A要正式上市,還必須通過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查,而這個程序可能拖上十多年。



為何我老是這麼愛睏?


優活 更新日期: 2007/12/27 11:45 uho 編輯部



某國二資優女生半年前突然很愛睏,每節課都變得很愛睡,有時候看電視大笑,人就半身無力癱在沙發上,家人以為是中邪。還有一個家庭,十多歲的兩兄弟經常吃飯睡著、摔破碗,爺爺也有邊吃邊睡的情形,就醫後發現,他們都患有嗜睡猝倒症。另外,有些人很開心大笑時,全身突然感覺無力或跌倒,這時候你千萬不要猶豫,這不是中風,也不是癲癇發作,建議你趕快就醫,因為這可能就是猝睡症發作。



目前在台灣有許多專業的睡眠中心陸陸續續成立,能夠為這一群有白天嗜睡困擾的病人檢視嗜睡的原因到底為何,可能是睡眠不足,睡眠節律問題,也可能是睡眠品質不佳,睡眠片斷如某些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夜間肢體抽動症等,抑或是憂鬱症,或使用了某些安眠藥、禁藥等等都可能造成白天嗜睡。在嗜睡的種種原因裡猝睡症是相當特殊的一個病因。



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 黃玉書醫師指出猝睡症 (Narcolepsy)這個名詞,是在1880年由一位法國醫師Glinean提出,近年來由於嗜睡的症狀輕則造成日間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受到影響,重則會造成一些交通或公安意外的發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正視這個疾病,這類疾病常在學齡期兒童出現,常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學習能力及人際關係甚至情緒問題,在成年人也常發生在二十至三十歲左右,故常造成成年人的工作表現受影響,甚至因為嗜睡而造成人際關係變差。這個疾病在診斷上必須符合下列幾點:



‧白天過度愛睏超過三個月



‧猝倒(cataplexy),比如突然失去四肢的肌肉張力



‧剛入睡時出現幻覺(hypnagogic hallucination)



‧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比如在睡眠中感到無法動彈



‧晚上睡眠障礙如失眠等



但如要確實診斷此病,則建議到睡眠中心接受正式睡眠檢查,病人必須經過一整晚的多項生理睡眠檢查(Polysomnogarphy, PSG)及白天多次睡眠潛伏期測試(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甚至需要抽血檢測(HLA typing),或腦脊髓液(CSF)檢驗,如此才可幫助正確的診斷。



至於這個疾病的真正原因,到現在尚未清楚,但國外Stand ford的猝睡症研究中心在這幾年致力於此病的研究,已有許多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報告中也顯示此疾病與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中的DQ及DR有關,比如有猝睡及猝倒(cataplexy)症狀的病人,血液中幾乎都可發現HLA DQ B1 0602 因子。此外基因遺傳也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研究數據顯示病人的一等親內同樣有猝睡症的比率比正常人高。當然環境因子也是造成此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這正說明為什麼病人多在青少年之後或成人才發病。針對這許多的病因,目前許多科學家正積極進行這個疾病的研究,期待在不久將來能有新的發現與治療,但不論你嗜睡的原因為何,諮詢專業的睡眠障礙醫師以了解病因,必要時應接受徹底的睡眠檢查,才能得到適當的改善與治療。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127


 


嗜睡症及猝倒其實臨床上並不多見,這兩篇報導指出嗜睡症及猝倒的可能原因及療法,讓大家可以比較清楚這個領域的進展及方向。


但第一篇報導中提到的:「食欲激素A」很有可能成為「替代睡眠」的藥物,取代幾十年來用來對抗睏倦的興奮劑。興奮劑可能讓人上癮,而且往往會有副作用,包括血壓上升或情緒不穩定。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興奮劑到底為何?其實就是類似安非他命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用的最多的就是利他能或者專司達(學名成分都是METHYLPHENIDATE),這是目前教科書建議的治療,但藥物的副作用讓治療與不治療陷入兩難。其他藥物治療也有,其中還包括治療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新藥:Strattera也是治療建議,不然就是一些傳統抗憂鬱劑或者CODEINE(可代因)這類可能會成癮的成分,感覺若不想碰精神科藥物或者類嗎啡類的止咳藥,感覺就沒有治療的方法了。其實在藥物之外,有一種方法效果其實還不錯:也就是白天安排2-3次約十到十五分鐘的小憩,這不會取代晚上的睡眠,但卻能增加白天的清醒時間與程度。


食慾激素A是由下視丘尾端製造的化學物質,過去被認為會促進食物攝取並參與睡眠調控,其他還有實驗證實:有些人之所以吃不胖,並且一直處於活躍甚至焦躁的狀態,可能就是因為他們體內的食慾激素A含量較多的緣故。我非常期待這種天然產生的腦部荷爾蒙「食欲激素A」(orexin A)的噴鼻藥能夠早日上市,讓這些患者不必為了治療而強迫自己服用一些副作用不少的藥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胖、會打鼾 小心一覺不起


聯合 更新日期: 2007/12/19 07:30 記者許俊傑/大甲報導



體重超重,睡覺會打呼,且晚上頻尿、脾氣暴躁的人要注意了!醫師指有可能罹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必須接受治療,否則嚴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光田醫院最近就發現1名38歲許姓病患,整天精神不好,連站著都會氣喘吁吁,他自己以為是肥胖造成,不知已罹病。



這名許姓患者原本只因感冒到光田醫院就醫,問診時他表示最近1星期都睡不好,白天則嗜睡,沒精神、沒力氣,晚上一睡就鼾聲大作,睡眠品質極差,不僅自己勞累不堪,也害家人全睡不好,門診醫師看他體重達115公斤,脖子很粗,認為應該不是感冒引起,轉到睡眠中心檢查。



睡眠中心經過精密儀器檢查,找出他長期以來困擾睡眠品質的原因,就是罹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種病易發生在體重過重並有扁桃腺或腺樣體肥大的患者身上,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戴止鼾牙套或正壓呼吸器。



許姓病患經1周治療,已能一覺到天亮,脾氣也變好,和家人相處恢復以前融洽,他自己知道罹患此症狀後已立志減重,目前瘦了5公斤。光田睡眠中心表示,有類似睡眠障礙的民眾不要輕忽,不僅是成人,有些幼兒有過度肥胖,也有可能罹患此症,並會造成睡眠中猝死,不可大意。


小朋友過動 未必是過動兒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94年3月23日


小朋友上課不專心、躁動不安、坐不住,未必是過動兒。長庚醫院研究發現,臨床符合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簡稱過動症)診斷的小朋友中,高達四分之一以上孩子其實有睡眠呼吸障礙問題


由於目前臨床使用的過動評量表,並不能分辨純粹睡眠出了問題的病童。換句話說,有些晚上睡不好、睡不夠,以致影響日間表現的孩子,可能被誤為過動兒治療,值得臨床醫師以及家長多留心﹗


這項研究結果是由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等人跨科系進行,並於睡眠醫學會中發表,兩年期間共有超過兩百名兒童被納入研究。


經由實際進行睡眠檢測的結果發現,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其實有程度不等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還有十點二%有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很多人都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會發生在年紀大的人身上,其實近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兒童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情形。由於呼吸道阻塞,這些孩子夜間有呼吸停止或缺氧狀況,以致睡眠品質變差,白天在學校也會有明顯不專心,精神不佳,甚至躁動不安、坐不住及學習障礙等情形。不少個案因為症狀類似過動症,被診斷為過動兒。


黃玉書表示,這些小孩晚上除了可能有打呼、睡不好之外,有時候也會有尿床等狀況。家長可以帶孩子到睡眠中心,接受睡眠檢查,確定病因。


 


 



其實在睡眠困擾中有一部份很惱人,這些人並非睡不著,而是他們睡著後,常因呼吸停止,導致腦部缺氧,他們即使睡眠時間足夠,仍常感到頭疼倦怠,覺得沒有睡夠,起床後也會口乾舌燥,夜間頻尿,白天嗜睡,午餐後昏昏沈沈,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學習能力下降,沮喪易怒,耐心缺乏,性情改變,性慾衰退,打呼會停止以及鼾聲如雷這些其實跟睡眠中止症常有很大的關係。


在過去一般會認為中年發福脖子較短的人或者下巴後收的人容易有這種問題,殊不知兒童也有機會因睡眠呼吸中止而造成他們的專注力及學習,或者脾氣與過度活躍的結果。目前的飲食型態,父母若不稍加注意與控制,小朋友有機會在發育過程中造成過度肥胖的問題,若加上他們脖子原本就短一些,當然躺臥下來時,舌頭易往下掉而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中止。一般來說,我在評估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的過程中,一定會詢問當事者本身的 睡眠品質如何,而睡眠呼吸中止就是品質不佳的睡眠。此外,根據我的臨床觀察,有些小朋友也不胖,下巴也沒有往後收,但仍常常鼾聲如雷,主要的原因是扁桃腺的持續腫大或者喉頭炎所引起,過敏的孩童免疫力其實並不好,如果能夠為這些人找出過敏原而加以隔離,往往不一定需要太複雜的治療即能改善。


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目前最客觀的儀器測量最常使用「多重生理記錄器(PSG, polysomnography)」,這是目前最詳細準確的測試方式,有些醫院或健檢中心的睡眠檢查作的就是這個檢測,包括心電圖、腦波、眼電圖等項目,受測者必須在特定的實驗室進行睡眠測試,身上大量的感應電極與訊號線妨礙睡眠並且十分不便。


其實,睡眠檢測不一定得在醫院作,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他們結合睡眠醫學,心電圖分析,統計物理及生理訊號演算的專家,研發出一套心肺耦合偵測的技術來作為居家睡眠的檢測方法,經實驗證明與PSG分析記錄的比對可靠度高達91%。相關研究技術,已發表於SLEEP期刊VOL.28,NO.9,2005。它的特點是操作簡單,攜帶方便,在家就可DIY檢測,準確度高,花費較低,可作為治療追蹤之工具,同時也能區分阻塞型,中樞型或者混合型之呼吸中止症。這項檢測服務,讓一些睡眠困擾的人能夠更快更方便的知道自己是否有這方面的困擾。


以下是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的簡單自我評量,如果超過兩項回答為是,建議儘速瞭解自己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1.即使晚上睡得好,白天我也很睏?


2.當我不能入睡時,我很煩躁?


3.我經常在夜裡醒來,很難再入睡?


4.我經常醒得早,且不能再入睡?


5.通常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入睡?


6.早上醒來,我經常感覺疼痛和僵硬?


7.我常常從夢中醒來?


8.我睡醒時,有喘不過氣的感覺?


9.家人/室友抱怨我的鼾聲使他/她不能入睡?


10.開車或坐車時,我會打瞌睡?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嗜速食 易誘發過動症?


時報 更新日期: 2007/12/15 10:02 【馮惠宜/台中報導】



 「麥當勞速食易誘發過動兒過動症?」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林宜信昨天指出,行政院推動典籍資訊化,其中在過動症研究中發現,過動兒有「胃熱」症狀,而其中像是嗜食肥甘,如吃麥當勞速食,就易誘發過動。



 「2007台灣中醫藥典籍研究計畫成果暨專書發表會」十四日在台中中山醫學附設醫院登場,陳宜信指出,台灣中醫藥典籍貨訊化業務自八十二年推動,分為典籍建檔、專病典籍研究編輯,九十四年起進入整合網際網路資源建置。



 陸續開發出「作用於免疫類中藥材及方劑之古代典籍整合性網際網路資源建置研究」、「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中醫藥典籍研究」。



 他指出像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中醫藥典籍研究」中發現許多過動兒都有「胃熱」症狀,病童會形容肚子裏就像有一顆太陽一般,綜合典籍經驗,病童食類似麥當勞的速食,就可能誘發好動,而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就有可能改善。



 台灣麥當勞對此回應,這個問題要更具有科學方式來了解與驗證,公司對專家的看法表示尊重。


 


過動或注意力缺乏是否可由飲食調整來改善?除了上述的報導外,我們也可以從之前美國一位教授的大規模研究計畫的結果來探討這個議題是否可信?




      tephen J. Shoenthaler教授是加州州立大學犯罪學學者,主持過一項針對12所青少年矯正機構與803所公立學校的研究計畫 ,該計畫把他們的飲食調整為增加蔬菜水果與穀類份量減少脂類與糖的量。研究結果顯示:實驗對象的反社會行為降低了47 ,學習障礙降低了40 ,而學業表現則增進了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醫定要注意/服用巴金森氏藥會性慾高漲 性向轉變?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12/10 12:27 記者陳園淳、柯家傑/台北報導



治療巴金森氏症的多巴安促進劑,國外卻傳出服藥後,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副作用,像是性慾高漲和性向轉變,國內醫師說,國內還沒聽過有性向轉變的案例,不過的確有少數患者會出現性慾高漲的副作用。



手腳會不自覺顫抖,像知名音樂人李泰祥這樣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有9成會服用一顆顆的多巴胺促進劑治療,不過法國媒體卻報導,有病患服藥後,會出現偷竊、賭博,性向轉變,甚至性慾高漲的異常行為。



知名音樂人李泰祥:「沒有那種奇怪的副作用!」



李泰祥說自己沒感覺異狀,不過國內醫師證實,的確有少數的年輕患者吃了這些藥後,會有性慾高漲的副作用。長庚神經癲癇科主任吳禹利:「吃了這個藥之後,動作比較方便,但是他心理面也會比較想〈性〉。」



翻開多巴胺促進劑的說明書,多數藥物的警語都是特別警告會精神混亂,不過衛生署已經決定發文提醒醫師其他副作用 ,醫師也強調,吃藥後會出現副作用的病患,通常都有跡可循。



長庚神經內科主任陳柔賢:「發病比較早的,病情必較嚴重的,病程比較久的,而且除了伴隨典型巴金森氏症狀,還有比如說本來就有情緒障礙。」



還有像是年紀較輕或是服藥劑量較高的病患,也是可能出現副作用的高危險群,提醒巴金森氏症的病患,一旦出現異常行為,最好趕緊就醫,和醫師討論是否要換藥治療。


 


行醫過程中偶爾就會遇到有巴金森氏症的患者來求醫,比較多的是本身還合併有憂鬱狀況,有少數的人是服用藥物導致出現一些妄想及幻聽的狀況,因為此種藥物主要是增加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在腦內的濃度,然而過多,就容易出現類似精神病的症狀,一般是調整原本使用藥物的劑量即可,會出現報導中這些特異的衝動控制困難較為少見,不過還是有機會,尤其是服用劑量比較高的人。


有些被懷疑有精神分裂精神病或者情感性精神分裂症的人有些個案也有性慾過高的問題,但這是否就是多巴胺在腦內濃度過高所引起?我認為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人過動症 害他健忘老挨罵 成人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4/today-life10.htm

最近國內有篇關於成人過動症的報導,在此特別提出來和大家討論,也提醒十八歲以上的朋友注意,不要覺得超過十八歲就不會被貼上過動症的標籤繼而服用這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


再者,這篇報導提到成年人健保並不給付這類藥物,這需要更正,因為健保局最近已通過新的增修條款,超過十八歲仍須服用者只要在病歷中說明原因即可,顯然這又是一個即將被開發的另一塊藥物市場,但我們得問問自己:真的有成人過動症嗎?


一些精神科醫師這幾年其實一直積極地運作,想把成人過動症也變成一個新的診斷,因為他們發現有一部份的成年人仍然有這方面的困擾,也就是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的狀況並未因過了十八歲而消失,或者是年紀較大才出現,所以建議這些人應該(繼續)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來控制症狀。


如同以前我再三強調:注意力缺乏及過動大部分是有生理或心理因素導致,或者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些挫折所導致例如學習障礙所引發,若我們不查明原因而妥善處理,那麼結果很簡單:我們很容易會被貼上這些標籤而開始服用利他能這類藥物。


過去我也接觸到真的是因為學校學習以及和同學相處出狀況導致他出現一些類似坐不住及注意力缺乏的現象,其實在國中之前都很好,不過是因為上高中後所遇到的學校適應與學習壓力所引發,而求醫之後竟被診斷有過動及注意力缺乏而且開上利他能。


以醫療市場導向這無疑是一塊商機,然而被貼上標籤的人,可能是一場未知的災難的起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由時報11/29〔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一名五十多歲的中年婦人平日節儉持家,日前突然開始到菜市場、夜市瘋狂購物,不到一個月,家中堆滿許多沒用的東西,夫妻還為此吵架、陷入冷戰,家人一度以為她得了躁鬱症,陪她前往精神科求診,經過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才發現原來竟是腦中風所導致。

 

腦血管阻塞處正好掌管個性

 

新光醫院神經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分析,腦中風的症狀極為複雜,最常見的是嘴歪眼斜、口齒不清、一手一腳無力麻木、意識迷糊或是昏迷;不過,少數患者會因為血管阻塞之處正好是主管個性、情緒的神經所在,導致性情大變。

 

連立明指出,臨床上有人因腦中風突然瘋狂購物,也有原本有潔癖的人變得邋遢、不愛洗澡,這些突如其來的轉變,會讓家人覺得患者中邪、罹患精神疾病。連立明認為,有些患者的個性改變,會慢慢好轉,但有些會持續發作,若不做深入檢查,很難與精神疾病區隔。

 

腦中風患者年新增近七萬名

 

台灣每年約有六萬八千名新增的腦中風患者,也有一萬二千人死於中風,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二位,因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腦中風學會昨天舉辦「二○○七年台灣預防中風日」記者會,呼籲民眾注意,把握黃金搶救三小時。

 

根據衛生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的「中風監測之先趨研究」,登錄追蹤六個月的七千零四十三位中風個案,從發作到送醫的平均時間長達了十四點四個小時,而急性缺血性中風若能於發生後三小時,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十四%的殘障。

此外,近來天氣轉冷,加上早晚溫差大,導致中風患者明顯增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德陽說,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十一月因中風住院的患者較十月增加三成。

 

台灣腦中風學會建議,中風發作時,患者不宜貿然服藥急降血壓,最好趕快撥打一一九,坐救護車就醫,並且鬆開緊身衣物,把麻痺無力的一側朝上,以免嗆入嘔吐物造成吸入性肺炎。

 

---------------------------------------------------------------------------------------------------------------------------------

 

一直以來,我一直強調精神有狀況,務必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測,尤其是急性或者突發性的更要小心。

盲目投藥,除了解決不了問題,同時有時更會延誤該治療的病情。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參考的報導,提醒身體與精神狀況息息相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多動孩子真的需要藥物治療嗎?
科學家認為藥物會影響兒童發育








    本報倫敦11月18日電(記者  何屹)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調皮、逃學等症狀恐怕是家長的一塊最大心病。上課不聽講就取得不了好成績,沒有好成績就進不了好學校,進不了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今后就過不了好日子……種種似乎理性的推論促使家長走進醫院,走向醫生。


  還好,現代醫學有個叫做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ADHD)的概念可以和這些不符合家長心願的孩子的行為聯系在一起。孩子從此開始了求醫問藥的過程,開始變得乖了起來;家長如釋重負,對孩子的未來也升騰起新的期望。然而,有幾個問題是家長必須要問的:你的孩子真的是多動症嗎?服用這些治療的藥物是否會有副作用?其長期效果又如何呢?

  其實,發現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是相當近代的事,其定義還不是很清楚,也沒有什么比較精確的檢測工具,心理健康診斷手冊對其症狀的描述也很模糊,比如不聽話或愛丟東西等。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比較容易做出過度診斷。

  英國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慈善基金阿迪斯的創辦人安德里亞.比爾伯曾表示,對兒童多動症給予過多關注,就將導致診斷和治療的增加。美國醫療條件較好的富人區,其用藥量高于貧民區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對兒童缺陷多動症爭議較多的地區,其情況則有所不同。比如澳大利亞,可以比較容易開出兒童缺陷多動症的處方藥,但反對的呼聲也非常強烈。去年對該國的調查結果顯示,富人區中每300個兒童,僅有1人可以獲得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處方藥;而貧民區中則每25名兒童中就會有一個能夠得到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處方藥。

  對于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目前醫學上有不少快速有效的藥物,如安非他明及methylphenidates等等。這些藥品都是一些強刺激物,容易引發心臟病、休克、幻覺及成癮等症狀。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曾多次對ADHD藥品發出過警告,加拿大衛生部也曾暫停過一些ADHD藥品的銷售。

  今年夏天公布的一份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的跟蹤調查顯示,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的藥效三年后完全消失。有證據表明,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藥品影響兒童的發育。

  右腦大腦皮層控制著人類的注意力。美國心理健康國家研究所在本周發布的一項神經學研究顯示,不服用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藥品的兒童右腦大腦皮層在7歲半的時候達到最大厚度,而用藥兒童達到右腦大腦皮層最大厚度的時間比非用藥兒童晚3年。大多數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到了青春期時,其大腦皮層呈現正常狀態。美國布法羅大學的威廉姆.波漢姆在英國BBC電視臺上明確表示,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症,他傾向于采用行為治療手段,而非藥物。

  《心理發育》雜志在今年11月公布的一項由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組成的長期行為研究報告表明,進入學校的兒童,其注意力與學習成績有一定的聯系,但對掌握數學和語言來說,其影響很小,而所謂的“多動症”與未來學術成就之間更是沒有什么直接的關聯。

  專家認為,近年來兒童缺陷多動症的診斷與治療的增加與家庭和社會壓力直接相關,同時也與追求經濟利益有關。海德爾堡大學的研究表明,美國兒童缺陷多動症治療和藥品市場每年高達30億美元。到2012年,英國的兒童缺陷多動症治療和藥品市場也將達到1億1百萬英鎊。而各大相關制藥公司每年還在向游說團體投入大量的資金,要求政府放寬對兒童缺陷多動症藥品的限制和管理。

  兒童多動症是個有爭議的話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新的診斷手段和治療手段不斷出現。對于確實患有疾病的兒童,采取必要的治療手段以減輕痛苦無可厚非。但如果僅僅因為孩子有點調皮,有點淘氣,就采取一些對其一生不知道有什么影響的藥品來加以治療,來控制其行為,卻有待商榷。在孩子青春發育期之前,我們的社會能否容忍一些有點調皮、類似《木偶奇遇記》中皮諾曹一樣的孩子來增添我們生活的樂趣,還是僅僅需要一些循規蹈矩的乖乖娃?這不僅需要家長考慮,恐怕社會也要認真考慮考慮。


文章出處:http://www.stdaily.com/big5/stdaily/2007-11/20/content_743105.htm


 


這篇綜合報導提到一些最新的研究報告,但我敢肯定的說,以目前的醫療產業的走向,這是篇擋人財路的文章,很難普遍但很可貴。


很多家長詢問開利他能(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METHYLPHENIDATE)的醫師,這種藥有沒有副作用?十之八九得到的答案都是很安全,幾乎沒有副作用,然而在這篇文章中明確的把藥物對於大腦成熟的影響的研究寫出來讓大家知道,光就這一點,足夠讓很多家長震驚,我在門診時常與家長討論中樞神經興奮劑對小朋友可能的影響,有不少家長第一個反應是:醫師為什麼都沒說?


除了醫師本身不覺得在藥物仿單上所載明的副作用有多嚴重外,大部分的醫師是不知道在藥物之外,如何幫助這些小朋友,所以,我們能目睹的就是醫師好心的勸家長務必讓小朋友服藥,不然屆時會變成爹不疼,娘不愛,同學討厭也不得老師歡心的中輟生。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身為家長,面對小孩的狀況,我們有責任瞭解更多,因為我們在幫小孩作決定的同時,可能就會影響他們一輩子。


過動及注意力缺乏這種診斷與藥物治療,我覺得已經非只是醫療本身能解釋的了,至於後面有哪些內情,值得我們探討與深思。


願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快快樂樂成長與學習,前提是遠離可能有害的藥物,並用無害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他們。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07.11.17  中國時報
憂鬱?躁鬱?可能是腦瘤引發
陳旻苹/台北報導


     細心的醫師會依照患者的病程變化,決定是否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以排除因腦瘤而引發的憂鬱症或躁鬱症可能性。

     情緒及精神方面的問題,可能是腦瘤引起!當腫瘤長在掌管情緒的腦部額葉時,患者會有憂鬱或躁動等人格失常的反應,長在顳葉時,可能會使患者容易常因小事而哭泣或大笑。

     ■徵兆 清晨會莫名頭痛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精神科住院病人中有不到一成的患者,並非是精神問題而有異於常人的情緒反應,而是腦瘤引起。

     通常細心的精神科醫師會依照憂鬱症患者的病程變化,而決定是否該接受電腦斷層掃描,以排除因腦瘤而引發的憂鬱症或躁鬱症可能性。

     關於腦瘤的徵狀,萬芳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林家瑋表示,通常患者在初期會發生清晨頭痛的現象,也就是早上約6至8時會莫名頭痛,原因是每天早上這個時間身體荷爾蒙裡的類固醇濃度最低的時候,腦壓也會在此時上升,若是腦部有腫瘤時,往往會在此時段造成頭痛,若是伴隨噁心、嘔吐、癲癇症狀,更是一大警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則形容腦瘤的頭痛是一種悶脹的痛法,持續性的不適,需要求診神經科來緩解,早期的腦瘤並無症狀,通常需以影像健檢來發現。

     林家瑋醫師表示,腦瘤中除了「多發性神經纖維瘤」會在一等親中遺傳,例如父母傳給兒女或隔代遺傳外,其他腦瘤與遺傳的關係極小。腫瘤的發現,除了經過醫師診斷及詳盡檢查之外,民眾對自己身體的關心程度其實非常重要,當身體或情緒突然發生異常時,及早就醫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蔣永孝醫師則說,腦瘤無確切的發生原因,但病例顯示,腦瘤中較常見是轉移性的惡性腫瘤,如肺癌及乳癌,其中,原發性的腦下垂體瘤以女性為多,疑與荷爾蒙因素有關。

     ■部位 影響症狀的發生

     人體細胞的生長與代謝有一定的周期,一般來說良性腫瘤的生長周期較慢,惡性較快,腫瘤好發部位會取決於患者產生不同的症狀,腫瘤的大小與症狀若以量表來看,並非一般想像的腫瘤愈大、症狀愈明顯的等比曲線,而是腫瘤必須大到某個程度,症狀才會突然爆發的指數型曲線。從腦神經細胞長出的原發性的惡性腫瘤,為星狀膠質細胞瘤,通常惡性度愈高、分裂速度愈快。

     林家瑋指出,腦瘤高風險群,年齡及性別好發的機率並無顯著差異,以有腫瘤的家族病史,或是長期處於放射線、化學藥劑及電磁波的環境中,都要留意。大部分致病因素還是與基因、生活環境有關,當確診罹患腦瘤時,除了患者需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宜改採清淡的生機飲食,而家屬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對病情也有相當程度的幫助,從旁觀察患者病情,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也是患者能成為戰勝腫瘤的關鍵。


 

這篇報導極具參考價值,因為在美國曾做過大規模統計,有精神症狀,大約有40%以上的人是生理原因造成,過去我也曾遇到有患者有典型的被害妄想及幻聽,但詳細回溯她過去病史發現她曾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狀況,所以檢查了甲狀腺,發現的確有異常,投與藥物治療後,幻覺與妄想跟著消失。


也有因為真的長腦瘤而導致思考中斷,溝通困難(其實是表達性失語症),一度被懷疑有精神分裂,然而在轉介腦部影像學檢測後,發現是腦部良性腫瘤作祟,在手術摘除之後,症狀立即消失。相反的,過去也有一些遺憾的個案,也就是有些病人因為精神症狀一直無法控制下來,最後他們的精神科醫師建議作電痙攣治療,結果在治療過程喪命,原因是這些病人的精神狀況不穩定,主要是來自他們的腦瘤,腦瘤是電痙攣治療的禁忌症,因為電療時,腦壓會升高,腦瘤的體積效應壓迫到腦幹神經而致死,當然其後的醫療糾紛與遺憾,我想沒人樂見,最重要的真的提醒大家,有精神狀況,務必先作詳細的身體評估,而非急著吃藥壓制症狀。


像精神分裂症,其實過去也有克萊普林醫師的文獻提出:有些患者是遭到一種嗜睡性腦炎病毒的影響,一般而言他們的症狀是走路怪異,臉部抽搐,肌肉抽筋,而且有突發性的昏睡。他們的瞳孔對光反射遲鈍,也會流口水,吞嚥困難,慢性便秘以及無法完成身體的隨意動作。這些病人曾被歸納為早發性癡呆,而後被歸為精神分裂症,但其實這類的病人就是生理狀況所引發。


其實還有很多精神狀況是生理異常或者其他藥物副作用所引發,而有到一般醫院看精神科門診的經驗的話,門庭若市以及大排長龍的景象,每個人能夠分配到的時間十分有限,而且越大牌的醫師越是如此,能夠詳細的詢問基本病史並耐心聽患者講五分鐘的問診實在屈指可數。


建議有精神狀況最好還是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查及用藥評估方為上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