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羧心發表於骨質及礦物質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出生時若是維生素D濃度偏低,於三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的風險提高。

這項研究分析27940位出生於中國大陸的新生兒,其中310位在三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機率是1.11%。

若是把這310位自閉症患者跟1240位控制組的小孩相比,維生素D濃度最低的前四分之一和最高的四分之一相比,維生素D濃度低的人罹患自閉症風險高出260%。跟第二高的四分之一相比,高出150%,跟第三高的相比高出90%。

研究人員提醒:新生兒維生素D濃度不足,自閉症以及智能障礙危險性提高。

請孕婦務必幫助自己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幫助寶寶降低日後出現自閉症以及智能障礙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Dong-Mei Wu, Xin Wen, Xin-Rui Han, Shan Wang, Yong-Jian Wang, Min Shen, Shao-Hua Fan, Juan Zhuang, Meng-Qiu Li, Bin Hu, Chun-Hui Sun, Ya-Xing Bao, Jing Yan, Jun Lu, Yuan-Lin Zhe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natal Vitamin D at Birth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he NBSIB Study.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17; DOI: 10.1002/jbmr.332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才55歲就要換髖關節 原來是這個不好的習慣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2017年11月30日 下午3:51

55歲男子左側大腿疼痛不堪求醫,發現是因為長期飲酒引發的骨壞死,經過全髖人工關節置換,可以下床行走的時候開心表示「以後不敢再喝酒了」

台南新樓醫院骨科醫師楊睿明表示,目前髖關節的置換已經可以用微創手術進行,傷口小、恢復也快,這名患者在手術後4小時就能夠下床行走。

患者一開始時只覺得左腿怪怪的,後來疼痛加劇,不僅晚上痛到睡不著,走路更因此跛行,檢查結果發現左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表示因為從事業務工作,需要經常飲酒,每周都有好幾天都是醉醺醺,在知道可能是飲酒引發的骨壞死,相當驚訝「原來喝酒會影響骨頭?」

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酗酒是造成骨壞死的常見原因之一,酗酒的人中約有2-5%會發生骨壞死。而酗酒的人若引起肝硬化或脂肪肝則發生骨壞死的機會更增加,其原因可能與脂肪栓塞有關,由於脂肪塞住血管導致骨骼缺血性壞死。酗酒和其常併有的高血脂症、肝臟脂肪浸潤均易引起脂肪栓塞造成骨壞死。

鄭醫師補充:

酒癮會引發骨頭壞死,提早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這是真的。之前已有研究證實,請有經常飲酒習慣的人留意。

參考文獻:

N Y State J Med. 1992 Aug;92(8):334-8.

Alcoholism-induced bone necrosi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3511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095097/How-heavy-drinking-destroy-hip-bones.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東芬蘭大學的一篇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服用苯二氮平類( benzodiazepine)的安眠藥物,死亡率提高40%。這項研究發表於國際老人精神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失智症患者開始使用苯二氮平類安眠藥物後死亡風險增加,主要與跌倒後的髖骨骨折、肺炎以及中風有關。追蹤期間為2005-2011年,追蹤患者分析10380人,比較另外20760位未使用安眠藥物當對照組。儘管有幾項治療指引都建議非藥物治療選項是失智患者焦慮、躁動以及失眠的治療優先考量,但臨床上安眠要經常被開立用於治療失智症患者的相關症狀。如果安眠藥物真有必要,也只建議短期使用。

透過這項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提醒專業人開立安眠藥物給阿茲海默症患者之前,最好能再三考量是否有其必要,或者能採用其他替代方式來協助患者穩定症狀。

參考文獻:

  1. Laura Saarelainen, Anna-Maija Tolppanen, Marjaana Koponen, Antti Tanskanen, Jari Tiihonen, Sirpa Hartikainen, Heidi Taipale. Risk of death associated with new benzodiazepine use among person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A matched cohort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02/gps.482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啤酒有新理由: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或有助提高記憶力!

 

Qooah
 
 

 

 

2017年11月28日 下午12:47

據日本媒體「朝日新聞」報導指出,早前由麒麟啤酒屬下的健康技術研究所與東京大學、學習院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實驗,他們的結果顯示,啤酒原料之一的啤酒花中帶有的苦味成分「異α-酸」有改善因受認知障礙症影響而衰退的記憶力的可能。

 研究人員在一個星期的時間每日向部份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鼠餵食「異α-酸」,每千克體重對應的餵食量為 1 毫克。而結果顯示對之前已經接觸過的積木的反應時間來看,被餵食過「異α-酸」的老鼠比沒有餵食過的要快 9.5倍。

 而且實驗中確認被餵食過「異α-酸」的老鼠腦中,「β-澱粉樣蛋白」- 被認為是導致認知障礙症的成份的積蓄量下降達一半,細胞重現活性。通過其他檢驗後更發現患上認知障礙症後呈現過分活躍狀態的海馬體基本恢復了正常。

不過參與此項研究的東京大學教授中山裕之表示,目前還未能斷言此項研究同樣適用於人類,卻表示不通過藥品而是靠食療緩解認知障礙症症狀還是有很大可能性。

啤酒銷量會否因而上升呢???

此文章原刊於 Qooah.com

 

鄭醫師補充:

這真的查得到發表的研究,但老鼠做實驗時不是喝啤酒,而是直接餵食萃取物「異α-酸」,而且是高劑量。人若要達到可提昇認知功能以及記憶力的濃度,啤酒喝一打不知夠不夠?喝了一打再來測一下記憶力,應該結果不是很理想。

建議要提升記憶力,直接透過補充啤酒苦味的萃取物,而非喝啤酒。

參考文獻:

J Biol Chem. 2017 Mar 3;292(9):3720-3728. doi: 10.1074/jbc.M116.763813. Epub 2017 Jan 13.

Iso-α-acids, Bitter Components of Beer, Prevent Inflamm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duced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08769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禿髮救星!抗癌關鍵成分還比綠花椰菜多7倍

日文編譯/李奕璇

2017年11月28日 下午1:00
【早安健康/李奕璇編譯】說到擁有強大的防癌效果,可以強健骨骼,預防活性氧這個抗老化大敵的攻擊,屬於十字花科的黃綠色蔬菜,你會想到誰?答案就是「超級食物」之一綠花椰菜!而它的嫩芽綠花椰菜苗的營養成分更是不容小覷,富含的蘿蔔硫素含量是綠花椰菜的7倍,目前的研究更發現,綠花椰菜苗還具有降血糖,預防禿髮的效果! 
瑞典研究:攝取綠花椰菜苗有助降血糖

綠椰菜具有多種營養成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以及提升代謝力的鎂、鉀等礦物質,其膳食纖維是萵苣的4倍,維生素C的含量約為檸檬的2.4倍、葡萄柚的3倍,可以生成膠原蛋白、維護軟骨,含有的鈣也能維持骨骼健康。 
除此之外,綠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更是能啟動身體自癒力的重要營養成分。蘿蔔硫素具有抑制癌症發生的效果,以及排毒、抗氧化、抗老化作用,而綠花椰菜的嫩芽─綠花椰菜苗中的蘿蔔硫素含量,竟高出綠花椰菜7倍之多!《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中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更發現,攝取綠花椰菜苗,可以有效控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瑞典哥特堡大學研究團隊以97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平常都需要服用二甲雙胍(metformin)這種糖尿病藥物,但是其中有37位是血糖管理不佳,並且伴隨著肥胖問題的患者。 
在實驗當中,一組是服用二甲雙胍藥物加上綠花椰菜苗的粉末,一組則是藥物加上隨機給予安慰劑粉末,連續攝取12周以觀察他們的血糖情形。驗證的結果發現,血糖管理不佳的患者們服用藥物加上綠花椰菜苗的粉末持續12周之後,「糖化血色素」的平均值由一開始的7.4%下降至7.0%。 
綠花椰菜苗還能助生髮!下一頁教您這樣吃效果最佳 

 綠花椰菜苗可活化基因,促進毛髮增生

蘿蔔硫素還擁有出色的抗氧化力,其抗氧化營養素可以持續3天在人體內發揮作用,活化新陳代謝,還能預防紫外線傷害,有助於生髮。日本近畿大學藥學部醫療藥學科公眾衛生學研究室的教授川崎直人,與日本reve21頭髮診所株式會社的共同研究指出,綠花椰菜苗的萃取物可以使基因機能活性化,促進可以調整頭髮成長信號的毛乳頭細胞分裂。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以刺激毛囊周邊的微血管新生,讓養分順利提供給毛囊,促進頭髮生長;骨塑型蛋白4(BMP4)具有調節細胞的分化、增殖等機能,在頭髮的生長期間,毛乳頭會分泌出骨塑型蛋白4。此項實驗結果發現,綠花椰菜苗的萃取物讓毛乳頭細胞增殖約1.8倍,細胞內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以及骨塑型蛋白4 (BMP4)也都上升約1.4倍。 

綠花椰菜苗韓式拌菜這樣做

根據料理方法不同,會影響到綠花椰菜苗中蘿蔔硫素的含量。《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指出,生食綠花椰菜苗可以保留更多的蘿蔔硫素,也能幫助身體更快吸收蘿蔔硫素。因此適合拿來做成沙拉或涼拌菜。 
材料: 

綠花椰菜苗 適量 
山茼蒿 1把 
黑白芝麻 適量 
鹽 少許 
紫蘇油 1大匙 
番茄 一顆 

作法: 

1.先將山茼蒿汆燙,待熟了立刻撈起放入盤中。 
2.盤裡放入綠花椰菜苗,淋上紫蘇油,撒上黑白芝麻與鹽調味,一起攪拌均勻,最後放進切過的番茄擺盤,完成。

鄭醫師補充:

綠花椰菜苗的蘿蔔硫素,具超強抗氧化能力,甚至有些臨床研究建議可以做為癌症輔療的補充品,協助癌症患者抗癌。

參考文獻:

Sulforaphane reduces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 and improves gluco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ulforaphane, a natural compound identified by drug repurposing, reduces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 and improves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9/394/eaah447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酒體內鎂流失5倍 心臟病找上門

 

 2017年11月26日 下午2: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飲食中鈣質的攝取量偏低時,鈣質沈積於柔軟組織的情況更惡化,這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因為罹患關節炎、黏液囊炎、動脈硬化、或其他因為鈣質沈積或骨刺而造成異常疼痛的人,可能會因此排斥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事實上,除非同時攝取充足的鈣和鎂,否則病情無法改善。

心臟術後補充鈣、鎂 避免心肌鈣化死亡

有不少醫師告訴腎結石的病患不要喝牛奶,結果更容易形成結石。維生素E不足時,也會發生這種鈣質沈積的情形。在心臟手術後,病人極需鈣與鎂,若未能及時補充,幾天之內就可能會因為心肌鈣化過於嚴重而導致死亡。在過去十年內,數以千計的科學研究報告,證實缺乏鎂是非常普遍的情形。使用化學肥料,尤其是石灰質土壤,土地上吸收水溶性的肥料而很快飽和,鎂無法滲入土壤中為植物所吸收。如果使用化學肥料,而採用含有鎂的白雲石或牡蠣殼粉施肥,所生長的植物就能含有豐富的鎂

腹瀉、喝酒易致鎂流失 應再補充

食物中的鎂在經過浸泡或燙過後就會流失。即使攝取充足的鎂,也會因為腹瀉、腎臟疾病、糖尿病、服用利尿劑、喝酒等而流失,而導致缺乏。每天喝兩盎司酒的人,尿液中鎂的含量,比不喝酒時高出三到五倍。喝酒而未在飲食中補充鎂的人,無異是向心臟病招手。

(本文摘自/吃的營養科學觀【修訂大字版】/世潮出版)

鄭醫師補充:

經常飲酒的患者,一般醫師都會建議補充維生素B1,因為B1缺乏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病變,但鮮少專業建議鎂補充也很重要,經常飲酒可能導致缺鎂的研究很多,缺鎂影響的不只是神經精神系統,心臟,還有骨質疏鬆甚至是便秘等等都可能隨之而來。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7836619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544909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4455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站著吃飯好嗎?研究:恐不自覺多吃5成熱量下肚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1月27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Appetite》日前刊登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

即便餐點的熱量相同,在站立時吃下食物所帶來的飽足感,可能仍然無法與坐在桌子前進食的飽足感相比。

研究中作者招募80位女性受試者進行實驗,作者將受試者進行分組,並給予每位受試者一份義大利麵:其中一組的受試者被告知裝在杯盒、搭配塑膠湯匙的義大利麵是一份點心,並且必須站著食用;另一組則被告知這是一份餐點,而其義大利麵盛裝於陶瓷盤內,搭配金屬餐具放在桌上,受試者可以坐下來食用。 

當受試者吃完義大利麵後,再被帶到充滿不健康零嘴的第二間房間。受試者被告知這是一項口味測試,實際上作者紀錄的是受試者於第二間房間的零嘴食用量。實驗結果顯示,和坐下食用義大利麵的組別相比,站著吃義大利麵的組別,在口味測試吃下的食物卡路里量多了50%。 

作者表示,人們在心理上,可能會為自己的每日三餐完成度打勾,因此當進食是發生在餐桌前時,可能較不會在數小時後再次食用餐點。然而若進食發生於站立時,並且被認為只是項點心,人們便不會覺得自己已經完成進度,而覺得稍晚還有需要再吃下食物。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 研究刊登 

鄭醫師補充:

我認為站著吃比較沒有坐著吃放鬆。吃東西時越放鬆,也讓大腦休息,鄉堆來說也比較不會吃下多餘熱量。

參考文獻:

‘Snack’ versus ‘meal’: The impact of label and place on food intake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731059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躁鬱或者是憂鬱?在臨床上,其實不容易分辨。有些患者明明是憂鬱,但卻是以易怒來表現,甚至有所謂躁性憂鬱(manic depression),如果診斷偏差,用藥方向可能適得其反,看起來明明是憂鬱的患者,可以服用三天的抗憂鬱劑而轉變成狂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最近一篇由Loyola醫學院的一篇研究發現,已經慢慢普及的心跳變異率檢測(自律神經檢測)可以作為躁鬱症和憂鬱症的鑑別診斷工具,由於這項檢查不具侵入性且耗時短,費用亦低廉,因此臨床上可以廣為應用。

這項檢查招募64位憂鬱症成年患者,以及37位躁鬱症患者,透過心跳變異率的資料蒐集分析,發現憂鬱症患者有更多的呼吸性竇性心律不整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RSA)表現,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原因是吸氣時會刺激肺部strech receptor,經由迷走神經傳達至呼吸中樞,進而抑制副交感神經,使心跳加快;吐氣使副交感神經回復活性,減低心跳速率。

建議有憂鬱或者是易怒狀況的門診求助者,都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透過這檢查來幫助自己病情的釐清與協助診斷,抓對治療方向早日改善甚至是恢復。

參考文獻:

  1. Brandon Hage, Briana Britton, David Daniels, Keri Heilman, Stephen W. Porges, Angelos Halaris. Low cardiac vagal tone index b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ifferentiates bipolar from major depression. The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7; 1 DOI: 10.1080/15622975.2017.137611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大規模的丹麥研究調查發現,荷爾蒙的避孕藥物使用明顯增加女性自殺的風險(包含自殺嘗試及自殺成功),研究人員呼籲女性若是服用避孕藥出現憂鬱症狀,最好和專要人員商討其他替代方案,同時,醫師在開立避孕藥之前,最好也當事人沒有憂鬱症,或者之前是否有接受過憂鬱症治療或者自殺的狀況。這篇研究在11月17日刊登在知名的美國精神病學期刊上。

之前類似的研究認為這樣的風險比較容易發生在青春期的女性身上,這項新研究則把年齡層擴大來研究,同時排除資前有自殺嘗試、抗憂鬱劑治療、精神科診斷、癌症診斷、或者靜脈血栓治療等等,因為都會影響口服避孕藥與自殺關連性的研究。

追蹤39萬,平均21歲,時間長達8.3年,結果發現有6999位出現首次自殺嘗試,71位自殺成功,跟未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相比,自殺的風險與使用口服避孕藥有較大的關連,尤其是青春期的女性,危險的高峰期出現在使用兩個月後,超過一年以上,風險比較不明顯。

之前有五項研究全都證實這樣的風險存在,尤其是15-25歲的女性,這也是避孕藥使用的主要年齡層。研究人員建議開立口服避孕藥後,最好在三個月時作情緒方面的評估,確認是否因服避孕藥出現憂鬱症狀,同時也不該輕易的開立這類藥物,降低可能的後續憂鬱以及自殺風險。

相關研究報導: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6/oct/03/pill-linked-depression-doctors-hormonal-contraceptives

參考文獻:

https://ajp.psychiatryonline.org/doi/abs/10.1176/appi.ajp.2017.17060616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With Suicide Attempts and Suicides

Charlotte Wessel Skovlund, Ph.D., Lina Steinrud Mørch, Ph.D., Lars Vedel Kessing, D.M.Sc., Theis Lange, Ph.D., Øjvind Lidegaard, D.M.Sc.
Received: June 06, 2017
Accepted: August 24, 2017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7, 2017  |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17.170606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0萬人有便祕困擾!1杯水+10粒杏仁,刺激腸道大蠕動

日文編譯/李奕璇
2017年11月22日 上午10:00

【早安健康/李奕璇編譯】在家裡上廁所都很順利,卻會因為趕時間急著出門,或是到了外面嫌棄廁所太髒而忍住便意,最後便意竟然就消失了,好幾天都無聲無息?小心可能會變成便祕體質!據統計,台灣超過500多萬名的上班族有便祕問題,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養成喝水與攝取杏仁的習慣,調整上廁所的姿勢,就能有效改善便祕! 
錯過腸道大蠕動,便祕將越發嚴重

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有超過500多萬的上班族4天以上才排便,或是排便時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日本也同樣約有500萬人受便祕之苦,有2成的日本人一到外面就會忍住便意,結果便祕就變得越來越嚴重。 
身為模特兒的日本女藝人鈴木奈奈自述有便祕的困擾,情況嚴重時可能一周都沒有排便,日本大竹消化內科診所院長大竹真一郎只是用手觸診其左下腹,就出現明顯的疼痛感,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其腸道裡已堆積了許多的糞便。 
檢視其日常可以發現,原來造成便祕的原因就潛藏於生活習慣之中,她沒有吃早餐的習慣,喜歡吃肉、不愛吃青菜,在外面也會因為嫌馬桶髒而忍住便意。 
大竹真一郎醫師表示,習慣忍耐便意,會導致便祕越來越嚴重。大腸會將食物殘渣的水分吸收,使糞便成形,並且藉由反射的蠕動功能,將糞便向肛門擠壓排出。這種腸道的蠕動運動一整天都會持續小幅度的運作,但大蠕動是一天當中只會出現幾次的難得排便機會,如果能把握此機會,就可以順利排便。 
下一頁教您把握腸道大蠕動,輕鬆解決便祕問題! 

杏仁搭配水、善用小道具,刺激蠕動助排便

如果在外面習慣忍耐而錯過腸道的大蠕動,腸道中的糞便水分漸失變得越來越硬,使排便時伴隨疼痛,又會習慣忍耐,最後將連便意都感覺不到。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在家裡吃早餐,好好把握早晨的大蠕動機會,預留充裕的時間在家裡排便。 
胃只要有食物或液體進入,腸子就會開始活動,早上若真的騰不出時間吃早餐,光喝水也能刺激腸道大蠕動,再搭配1天10粒杏仁,排便效果更佳。 
日本松坂診所院長松坂紀幸表示,杏仁含有豐富的鎂,由於鎂人體不易吸收,因此可以順利到達腸內,鎂具有收集腸道內水分的作用,可以協助糞便變軟,容易排出。鈴木奈奈依此作法,第三天早上終於能順利排便。 
此外,調整上廁所的姿勢也能有助解決便祕,大竹真一郎醫師建議,蹲著排便更能讓肛門的肌肉容易放鬆,有便祕問題者,選擇蹲式馬桶會比坐式馬桶好。如果是在家裡坐著上廁所時,腳下不妨放一個小椅凳踩著,讓大腿與腰之間呈35度,可以讓排便更加輕鬆。 

鄭醫師補充:

鎂在醫療上,經常被醫師拿來當軟便劑開立,最常見的就是氧化鎂,其實鎂不僅幫助便秘改善,還可幫助神經放鬆,提升睡眠品質,協助憂鬱症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往往缺鎂、治療心律不整甚至是骨骼強健,建議大家在飲食上多多透過食物來補充鎂,食物來源若不夠,可以考慮透過補充品來加強。換句話說,身心症的患者,絕大部分都需要補充鎂的營養來源。

 

參考文獻:

鎂改善便秘: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4873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42657/

鎂改善失眠: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53635

鎂改善心律不整:

https://academic.oup.com/ehjcvp/article-abstract/3/2/108/2669829?redirectedFrom=fulltext

鎂協助憂鬱症改善:

Tarleton EK, Littenberg B, MacLean CD, Kennedy AG, Daley C (2017) Role of magnesium supple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PLoS ONE12(6): e018006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0067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0067

思覺失調症患者缺鎂: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3109/00207459108986275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scientifica/2017/417932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太強了!研究:每周吃2把堅果,防心臟病、失智症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年11月21日 上午9:3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冬天心臟病好發,降低心臟病風險,竟然跟吃堅果大有關係!根據一項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每周吃兩把堅果,可使心臟病的風險降低近四分之一!但是,之前也有許多人擔心,堅果吃多了,是否會增加體重?在這一份研究報告中也提供了答案

研究:每周吃2把堅果 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根據《每日郵報》(Mail Daily)報導,這一項研究是來自哈佛大學(Harvard )針對20多萬人的研究,其中許多人跟蹤了30多年,發現所有類型的堅果有助於防止世界上最大的殺手─心臟病。定期吃核桃、杏仁、腰果、開心果和花生等零食,與那些很少或從未吃過的人相比,得到顯著的效果。那些每周吃3種這些堅果兩把或更多的人,發生冠心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分別減少23%和15%。每周吃核桃一次,一次一把或多次,分別使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1%和19%。

吃堅果能預防: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失智症

堅果一直被認為是「超級食品」,因為其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蛋白質、營養物質、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最新的這一項研究是同類型中規模最大、調查時間最長的。除了心臟疾病,他們還發現堅果能預防一系列重大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失智症。

此項研究主要作者是波士頓哈佛大學營養學家瑪爾塔•菲雷(Dr Marta Guasch-Ferre)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增加多種堅果攝取量的建議,作為健康飲食模式的一部分,以減少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核桃含豐富α-亞麻酸 讓血管變年輕

舉例來說,核桃對於護心的好處,應該是相較於其他堅果例如:杏仁豆、花生等,核桃中屬於優質Omega-3的「α-亞麻酸」含量明顯高出許多,對於人體來說是非常好的油脂攝取來源,確實有幫助血管變年輕的益處。

另外,引人注目的是,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與以前的報導相反,他們沒有發現堅果助長了體重增加的證據,儘管卡路里並不低。

【一把堅果有多少?】

一把堅果大致相當於一盎司(28.35克)。

一把杏仁 = 23顆杏仁。卡路里:162、不飽和脂肪:14克、蛋白質:6克

一把核桃 = 14顆半核桃。卡路里:183、不飽和脂肪:16克、蛋白質:4克

一把腰果 = 16腰果。卡路里:155、不飽和脂肪:12克、蛋白質:5克

一把巴西 =六個巴西堅果。卡路里:186、不飽和脂肪:13克、蛋白質:4.3克

一把開心果 = 45開心果。卡路里:157、不飽和脂肪:11克、蛋白質:6克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長期的研究分析,可信度值得大家參考。

堅果的優質脂肪能幫助身體降低發炎,除這篇報告提到的冠心病或者心血管病之外,其他像是失智、糖尿病、炎症甚至是憂鬱症等等,也都有保健預防功效。一般植物油無法獲取。吃好的油脂,即使卡路里高,並不會增加體重,反之,老是食用不好的油脂,即使量不多,體重反而容易上昇。

參考文獻:

Nu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rta Guasch-FerréXiaoran LiuVasanti S. MalikQi SunWalter C.WillettJoAnn E. MansonKathryn M. RexrodeYanping LiFrank B. HuShilpa N. Bhupathiraju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次證實!預防泌尿道感染,這方法最有用、降5成復發率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11月20日 下午12: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根據臺灣婦女健康學會過去的調查,每三名臺灣女性就有一人曾受泌尿道感染症之苦,復發率更是高達8成以上,而且反覆復發超過5次者也已超過3成。但是就算說了這麼多,看著這篇文章的男性因為生殖器及尿道比女性長上許多,往往難以了解那種排尿灼熱之苦,然而現在終於有了最簡單的救贖曙光了:只要多喝水就能預防泌尿道感染! 
世界首次科學認證:多喝水真的可以防治泌尿道感染症

雖然一直以來都有醫師曾呼籲喝水可以防治泌尿道感染症復發,但事實上醫學研究者們也苦於找不到醫學證據,而一直無法將其列為正式的治療辦法。 

直到上個月初,在美國聖地牙哥召開的2017年傳染病醫學會周(IDWeek2017)中,邁阿密大學發表了首份受到國際承認,有關「充分飲水確實能夠預防泌尿道感染症復發」的相關研究。 
平常無法徹底清潔膀胱 泌尿道感染症難痊癒

泌尿道感染症主要由尿液中的大腸桿菌感染,發生在腎臟的時候稱為腎盂腎炎,而發生在膀胱時稱為膀胱炎,通常都是在解尿時出現灼熱、疼痛感,或是連帶有頻尿、發燒、腹痛等常見細菌感染的現象。 

而這次美國公布的資料則顯示,有高達40~60%的女性一生當中至少會感染一次相關疾病,且由於細菌會在直腸及膀胱之間反覆移居,也會從陰道口入侵體內,因此只要沒有辦法徹底清潔膀胱,就無法有效抑制泌尿道感染症復發。 

美國研究:每天多喝1.5公升水 復發率降低5成

然而本次的研究中找來140名不同年齡層的女性,除了部分人士已邁入更年期外,所有人都沒有泌尿道感染症以外的健康疾病,然而泌尿道感染症卻困擾著她們,使她們每年至少要到醫院複診3次以上。 

經過調查之後,研究者確認她們每日的飲水量皆在4杯水左右(約960毫升),相較一般人來說相當不足,因此便以70人為單位分為以下兩組進行實驗: 
1. 除了平日的飲水之外,每日至少要多攝取1.5公升(相當於6杯水)的水分。 
2. 按照原本的飲水模式,正常飲水。 

接著分別在開始飲水實驗的半年及一年後讓她們到專門的診所驗尿就診,結果發現,若連非純水的飲品也包含進去計算,第一組人每日平均飲水增加量為2.8公升;而第二組人的每日平均飲水增加量則不到第一組人的一半。 

而且這一年當中,第一組人的復發機率及膀胱內細菌量,都比第二組人少了52%,就連復發者在治療時,使用的抗生素藥量都比第二組人少了47%。這表示只要以1.5~2公升為目標作為每日攝取量,女性泌尿道感染症的罹患以及復發率都會降低到一半以下! 

傳染病博士: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喝水就能清潔膀胱、腎臟!

而美國伊利諾大學傳染病醫學博士蘇珊‧丹尼爾斯(Susan Daniels)則對此研究評論表示,過去世界各國的醫師們在治療泌尿道感染症的時候,都是以抗生素藥物治療為主,這次的研究可以說是大大減少了未來醫療資源的浪費,也證明僅僅是補充水分,就能夠確實沖洗膀胱、腎臟內的細菌,也讓未泌尿道感染症所苦的女性,帶來了更簡便自我照護的一線曙光。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經常泌尿道發炎的女性的保健福音啊,泌尿道經常感染的女性患者務必多喝水。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10/171005190252.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不足與妊娠糖尿病的可能關聯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Sleep Medicine Reviews》日前刊登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孕婦睡眠不足,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的風險。

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會在懷孕時發展出異常高的血糖值,並可能導致胎兒出生體重過重、早產及胎兒呼吸窘迫等問題。妊娠糖尿病也可能增加母親日後出現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中作者自8個研究中蒐集共17,595位孕婦的數據資料,在調整過如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種族等多項因素後,分析結果顯示,每日夜晚睡眠時間不足6.25小時的女性,其發展出妊娠糖尿病的機率,較睡眠充足的受試族群高了將近3倍。

作者表示,睡眠缺乏與妊娠糖尿病之間的實際關聯機制尚不清楚,然而孕期間荷爾蒙的變化以及與睡眠不足相關的系統性發炎,可能造成胰島素抗性以及較高的血糖值。

研究刊登在《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根據過去已經發表於期刊journal Diabetologia 2015年針對超過59000位55-83歲的女性分析研究:睡眠時數過短,每晚不足六小時,增加糖尿病風險,然而即使讓他們每晚增加兩小時睡眠,糖尿病風險仍在。研究者Susan Redline醫師分析背後的原因發現真正的原兇仍在於飲食與運動的失衡。研究發現睡眠時數不足或者常熬夜的人,飲食內容長以高脂以及碳水化合物為主,且缺乏運動的意願,因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肥胖以及糖尿病風險隨之而來。

另一項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發現,生理時鐘打亂越嚴重,胰島素敏感度越差,該睡覺時越清醒,內臟脂肪越容易囤積,糖尿病甚至是心臟病風險越高:

https://www.webmd.com/diabetes/features/diabetes-sleep-connection#1

這篇報導提醒我們的,道理近似,但妊娠糖尿不只影響孕婦,也會影響寶寶健康,絕不可輕忽。要幫助孕婦睡眠品質提升以及時數充足,最好透過非藥物方式來進行,比較安全,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建議大家可以不妨透過營養整合醫學的做法來幫助。

參考文獻:

http://www.smrv-journal.com/article/S1087-0792(16)30140-X/fulltext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 Aggregate and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Sirimon Reutrakul'Correspondenc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Sirimon Reutrakul
Thunyarat Anothaisintawee
Sharon J. Herring
Bilgay Izci Balserak
Isabelle Marc
Ammarin Thakkinstia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我們談到哺餵母乳的好處,總會帶到可以降低過敏的風險,然而這還是有爭論的。根據最新發表於過敏以及臨床免疫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一項研究發現:哺餵母乳不僅無法降低氣喘以及過敏的風險,相對來說,花粉熱以及濕疹的罹患風險還比較高,怎麼會如此?

之所以發展成過敏或者氣喘,關鍵在當事人的基因、生活環境以及生活型態。對過敏而言幾個生活型態的危險因子已被學界證實,例如吸菸等等。但是在哺餵母乳這個變數上,不同研究結論並不一致,有些研究認為餵母乳可以降低氣喘及過敏風險,有些研究則不認同,甚至是增加風險。

這項研究主要針對哺餵母乳對於氣喘、花粉熱以及濕疹的影響,從超過33萬位英國的中年人的自我報告數據做分析,算是蠻大規模的研究。

研究主持人Weronica Ek研究發現餵母乳的寶寶增加花粉熱以及濕疹的風險,對於氣喘則沒有任何的保護作用。研究也發現氣喘罹患率,社經地位愈高的族群風險越低,但花粉熱罹患風險反而增加,這部分與衛生假說一致,也就是說被診斷有過敏的人從小生長在較乾淨的環境,與童年接觸多樣性的微生物機會較低有關研究同時也發現BMI值越高,氣喘、花粉熱以及濕疹風險越高,換句話說,過敏與肥胖有直接相關。但出生時體重較高的人,過敏相關疾病風險降低。換句話說,出生時重,長大不要過重比較健康。

研究人員強調餵母乳對小孩的健康益處仍是明顯的,只是透過這項觀察報告想更了解哺餵母乳與過敏相關疾病的發生關聯到底為何。

我認為過敏的發生與預防不能單靠母乳的哺餵,瞭解當事人的過敏原以及發炎狀況,透過飲食、生活型態以及營養的相關整合調控,才是過敏改善的真正關鍵。母乳哺餵時期只是暫時不接觸過敏原,不吃母乳後,環境以及飲食的變數加入後,過敏的狀況才會真正浮現。

參考文獻:  

  1. Ek. Weronica E, Karlsson Torgny, Azuaje Hernandez Carlos, Rask-Andersen Mathias, Johansson Åsa. Breastfeeding and risk of asthma, hay fever and eczema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7; DOI: 10.1016/j.jaci.2017.10.0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運動量低於建議,有動可能還是比沒動好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及相關單位會給予運動量建議,告訴人們一周應該達到幾分鐘的運動量才夠。然而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想抽出時間運動並沒有這麼簡單。《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日前刊登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最新發表帶來了好消息:就算你的運動量低於標準建議,仍可能為你的身體健康帶來好處。

研究中作者自數據庫檢視將近140,000位參與癌症預防計畫的受試者資料,95%的受試者表示自己會進行些許步行運動,而將近一半的受試者表示步行是其唯一參與的中度以上運動項目。分析結果發現與完全缺乏肢體運動的族群相比,即便只是每周兩小時的步行運動,都與較低的所有原因死亡機率有關。

 研究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現在針對運動的建議,幾乎都是建議一週至少150分鐘起跳,然而這份大規模的研究分析結果提醒我們,有動總比沒動好,即使運動時間及強度不足,仍可以幫助降低死亡率。

因此,奉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別把沒有時間運動當藉口,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吧!時間再少,持之以恆,多少總是可以得到好處及成果。

參考文獻:

Walking in Relation to Mortality in a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of Older U.S. Adults

Alpa V. Patel, PhD'Correspondenc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PhD Alpa V. Patel
Janet S. Hildebrand, MPH
Corinne R. Leach, PhD
Peter T. Campbell, PhD
Colleen Doyle, MS
Kerem Shuval, PhD
Ying Wang, PhD
Susan M. Gapstur, PhD
 

http://www.ajpmonline.org/article/S0749-3797(17)30460-9/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