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媽媽不能輕忽的事(含親子關係) (5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德研究:女性產後恢復身材不能操之過急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6/21 13:35



女性產後迫於外界和自身壓力,往往急於恢復身材。而德國一項最新研究告誡廣大產後女性,只要能在3個月到半年內使體重恢復到孕前水準,就屬於正常。



德國醫療保健研究所日前發表研究報告說,生完寶寶後,很多女性都希望快速恢復到以前的體重,一些明星甚至產後幾個星期就快速恢復了魔鬼身材。針對這一現象,他們建議,女性產後不應該在這方面給自己太大壓力,如果過分追求快速恢復身材,會對母乳餵養產生負面影響。



女性分娩後,體重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減輕。研究報告說,產後媽媽們需要母乳餵養寶寶,並會耗費很大的精力和體力照顧他們,這些都會使媽媽們的體重不斷下降。一般而言,3個月到半年內體重恢復到原來水準就是正常。



另外,研究調查指出,膳食平衡對於女性產後恢復身材最為重要,而大量運動的效果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好。


 


很多媽媽生產完,急於在短期恢復懷孕前的魔鬼身材,這種狀況並不限於一些需要在螢光幕前工作的藝人。但最近西方的自然醫學重鎮德國提出一項呼籲:只要三到六個月恢復到孕前的體重水準,就屬正常。主要原因在於產後的媽媽需要餵母乳給寶寶,且需耗費很大的精力與體力來照顧寶寶,這些付出都會讓體重自然往下降。建議產後的媽媽最好能儘量給寶寶哺餵母乳,因為最好的嬰兒食品,也完全不能與造物主指定的品牌相比,尤其現在過敏的小朋友越來越多,抵抗力不足的小朋友比比皆是,若能透過母乳的哺餵,除能讓寶寶吸收到比例最適合的營養,同時也讓腸胃道能夠延遲外來過敏原的刺激,減少過敏產生的機會,此外,母乳中即含媽媽最好的IgA抗體,能夠幫助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增加更強而有力的保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孕婦測尿試劑 8周知生男女 醫師提醒胎兒健康更重要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06/10 17:57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懷孕中的準媽媽都很希望提前知道自己小寶寶的性別,現在美國發明一種在懷孕8個星期,就可以知道胎兒性別的試劑,號稱準確率達8成以上;不過,國內婦產科醫師表示,這樣的準確率還不算高,要確定胎兒性別,更重要的是胎兒的健康,還是要到醫院做檢查。



想要知道胎兒的性別,通常孕婦要懷孕4、5個月以後才能照超音波來檢查,美國現在研發一種試劑,只要懷孕8個星期,就可以知道小寶寶是男是女,孕婦只要將自己的尿液裝在有試劑的杯子裡,等過10分鐘,如果杯子中的液體變成綠色就是男生,變成橘色就是女生,關鍵應該就在於男性荷爾蒙。



據聲稱,這種方式的準確率可達8成2,對迫不及待的父母可能算是相當方便的一種測試方法。康寧醫院主任尹長生指出,「早期的時候性別已經決定了,決定的時候,在某一個時(荷爾蒙)就會經過血液,母親的血液,再到小便裡面。」



不過,醫師建議,胎兒的健康遠比性別更加重要,千萬不要偏廢到醫院去檢查,尹長生表示,「先天疾病的診斷,可以測母親的血,也可以做羊膜穿刺,早期也可以做絨毛膜切片,10周就可以知道。」



尹長生說,「如果(準確率)只有8成,驗小便看樣子還是一個最新的檢查,並不是一個很正確的診斷。」大約猜測胎兒性別,對準父母而言,並不是一切的答案,最好尋求專業的診斷。(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震隆、何中、簡心蕾)


 


美國最新研發了一項令父母有興趣的產品:八週左右即可藉由孕婦的尿液得知寶寶的性別(八成準確率)。這類產品雖無法百分之百確定寶寶的性別,但我認為不啻是一個可以考慮的篩檢,最主要的好處:這是一個非侵入性的檢測,比起羊膜穿刺或者絨毛膜切片,不需做任何侵入性的醫療行為,即有八成的把握提早知道寶寶的性別,老實說,這種省錢、省事又安全的檢測可以多多考慮。話說回來,也許有些婦產科醫師會不以為然,他們一般還是建議一些侵入性的檢查來獲取絕對準確的結果。


至於要選哪一種?請聰明的媽媽們自己決定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音樂 早產兒安心長大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05/29 12:06 楊舒婷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聆聽音樂,有助於早產兒健康成長?最新研究發現,醫院若播放音樂,早產兒情緒保持穩定,將有效增加體重、減少住院天數,幫助他們健康長大!



這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兒童疾病學誌》(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的報告綜合了多項相關研究成果,指出音樂能降低痛感,對心血管運作頻率也有顯著影響。



根據英國調查,未滿37周即出生的嬰兒,即便有完善的照料,仍有75%可能會撐不過滿月。孕婦吸菸、用藥、雙胞胎或三胞胎等,都是導致早產的可能原因。早產兒也更容易受腦性麻痺、聽覺或視覺障礙、肺部疾病、學習或行為障礙等病症困擾。



雖然仍需再作更多研究,才能設計出完善、高品質的療法,但相關人員皆表示樂觀,相信未來醫院要照料早產兒,可以便宜卻有效。(2009529)


 


這應該是嬰兒房的醫師或護士可以好好關注的一則新聞!比較可惜的是沒有提到放哪種音樂效果比較好,過去我們曾提到一本書:莫札特效應,裡面對於莫札特的音樂能幫助小孩情緒及學習更穩定,所以我建議不妨從莫札特的音樂開始。


此外,讓早產的嬰兒接觸音樂,多些感官的刺激,或許他們會感覺到這個世界對他們的關注,而比較願意留下來吧?當然,孕婦本身,即要注意吸煙、用藥及喝酒等等的問題,至少先減少早產的可能性,其餘都是一旦面臨早產後的補強措施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爸生小孩 智商會比較低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05/26 14:14 國際中心/台北報導



許多醫學報告都指出,女性有生小孩的生理時鐘,因此呼籲婦女小心,不要變成高齡產婦;至於男性,美國最新研究顯示,男性其實也有生育的生理時鐘,70歲老翁或許仍具備生殖能力,但50歲以上老爸所生的小孩智商比較低,要比20歲爸爸生的小孩智商低約6個百分點。



先前曾有一份由澳洲澳洲布里斯本昆士蘭大學、昆士蘭腦部研究中心的John McGrath博士率領的團隊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父親為人父的年紀較長,孩童在嬰兒期及幼年時期接受智力測驗時,表現似乎較差。



報告表示,出生時父親年紀50歲的小孩,在史丹福智力量表(Stanford Binet Intelligence Scale)的平均分數,會比出生時父親年紀僅20歲的小孩低了將近6分;所幸是如果納入社經因素後,這個差異縮小到只有2.2分。



對於這份研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利芬奇博士指出,不是說超過某個年齡的父親所生的小孩就一定不聰明,但科學家的確發現男人老了以後,真的會產生一些問題。他表示,這項研究讓男人更了解自己,至於小孩聰不聰明,研究也表示不能單看父親的年齡決定,教育和成長環境都必須列入考慮。(新聞來源:東森新聞編譯祁傳璽)


 


上次有研究發現:老媽生的小孩智力比較高。最近針對年紀較大的老爸生的小孩,在嬰兒及幼兒時接受智力評估,發現智商的表現稍差,確實的數字包含:


1.老爸的定義:超過五十歲。


2.跟二十歲的年輕爸爸比起來,老爸生的小孩,其史丹佛智力量表的智力分析約低了將近六分。


現代人晚婚的現象普遍,因此隨處可見老爸老嗎,雖然老媽生的小孩,有可能稍微聰明些,但高齡產婦的生育辛苦與危險性,根據文獻的研究暨臨床上所見,還是盡量避免為妙。提醒大家,老媽的定義為超過三十五歲。還是敬告天下想當父母的人,想生孩子趁早,不管在各方面對父母及小孩,應該是利多於弊。最近澳洲的研究報告,再度提醒大家:要當爸爸最好不要超過五十歲。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用藥停看聽 寶寶健康不打折


 



懷孕期間原則上不宜用藥,因為藥物會經由胎盤進入胎兒內對胎兒造成影響。懷孕初期三個月藥品對母體產生影響最大。常見的情況像是懷孕剛開始可能會因為不知道懷孕而服用其它藥物,例如感冒藥物等,因而擔心受怕。不過根據調查因藥物而造成先天異常的比例並不高。雖說要避免用藥,但有些婦女無法停止長期用藥。如患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慢性疾病。這類孕婦在懷孕時,需請婦產科醫師及藥師作用藥評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 - 詹景勛、林毓瑩組長指出,懷孕用藥分級可分為5級,安全程度由高至低分別為A、B、C、D、X。 多數藥品懷孕用藥分級屬於C級,常見有鎮靜安眠藥、心血管用藥、精神科用藥。這類藥品對胎兒的危險性無法排除,應該要先詢問醫師。下列有各種常見的疾病及其用藥:
1. 糖尿病患者在懷孕期間應避免使用口服降血糖劑,改用胰島素較為恰當。
2. 感冒時,解熱鎮痛的普拿疼屬於B級藥品,抗組織、止咳祛痰劑屬於C級藥物,應避免懷孕初期三個月內使用,且並非長期使用,可以不用過太擔心。
3. 若要使用抗生素以A級的盤尼西林第一代到第三代為主,如果對其過敏,可以改用B級,不過必須要避開可能傷到胎兒的時期使用。
4. 補充維他命需要注意,不能過量使用。 最後詹景勛、林毓瑩組長提醒各位有哺餵母乳習慣的母親,部份藥物會經過乳汁代謝,可能經由乳汁被胎兒吸收。此時用藥需詢問專業人士的意見,並告知醫師的身體狀況。把握這些重點,相信你也可以在懷孕及產後安心的使用藥物了! 


文章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324


 


衷心建議:懷孕或哺乳的女士,藥物能免則免,因為總有影響到胎兒或小孩的風險。


提一個問題工大家思考:如果大部分的女士在懷孕或哺乳期間,都能不服藥而經歷一些身體的反應或者不適,那麼,沒有懷孕或者沒哺乳的人,為何需要藥物才能控制症狀或者維護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英研究:女性情緒智能高 更能享受性福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5/13 00:05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2日專電)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較高的女性,更能享受「性福」。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對2035名年齡在18到83歲的女性雙胞胎自願者進行調查,受訪者針對她們的性行為、性表現及情緒智能等問題,提供詳細答覆。



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是自慰或性行為過程,情緒智能與性高潮次數有重要關連,情緒智能愈高的女性,性高潮的次數也愈多。



情緒智能是指能監看並管理自我和他人感受與情緒的能力。



負責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柏里(Andrea Burri)指出,情緒智能對女性的性活動有直接影響,它讓女性能和性伴侶溝通,她對性行為的期待和需求,也有可能幫助她們在性交過程中,更富性幻想能力。



倫敦國王學院雙胞胎研究部門主任史派克特(TimSpector)教授指出,研究發現情緒智能對很多生活層面帶來益處,包括床笫之歡,研究結果將極有助於開發行為與認知治療方法,以改善女性的性生活品質。



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性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980512


 


最近刊登在性醫學研究期刊發現:EQ越高的女性,越能享受性福。我也跟一個國內的中醫師(她幫助許多外籍新娘受孕成功)討論過為何有些外籍新娘來到台灣後,受孕變得比較困難?其實她們原本身體機能(包含生殖機能)沒有太大問題,但因為她們背負著先生要傳宗接代的壓力,若在一定時間內沒有懷孕生小孩,可能就會被遣返老家,因此與先生在行房時,反而壓力更大。壓力大時,壓力荷爾蒙濃度升高,抗壓力荷爾蒙(性荷爾蒙的原料)不足,必然影響生殖功能,因此受孕更難。不管是動物或者人類,在面臨威脅時,身體第一要先處理的是戰鬥或逃跑,所以生殖這種與保命無關的活動必然會被抑制。以自律神經而言,主管生殖有關的神經都是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是當生命個體感覺安全,才會啟動的安全模式。其他像消化功能、排泄及睡眠等等,都與副交感神經大有關係。所以一般女性行房要注重氣氛其實是在啟動安全模式,幫助副交感神經更活躍,同樣地,EQ穩定的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彼此的作用必然平衡調和,一個EQ好的人,若要副交感神經獲得主導(容易放鬆)也比較容易,自然能使自己更容易享受性福,受孕也是類似的道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7%油切茶含咖啡因 孕婦誤飲恐流產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05/13 00:03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夏天快到了,很多女生都想擁有曼妙窈窕的身材,但市面上隨處可見的油切瘦身茶不一定有用,還可能會傷身!消基會調查發現,37%的纖體產品含有咖啡因,而且含量不明,恐怕會引起心悸與嘔吐,最嚴重還會讓孕婦流產。



琳瑯滿目的油切纖體產品,讓愛美女性看的眼花撩亂,只是這些產品的效果如何有待商確,另外還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消基會抽查16件產品發現,阿桐伯修身茶、艸本堂享秀身茶包 、三多纖麗美茶與油切纖茶等6樣產品,都含有咖啡因,而且含量不明,不合格比例高達37%。



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指出,「咖啡因吃多了會造成心跳不整,還有一個…孕婦應該是避免吃過量咖啡因,會造成流產這個問題,在不少纖體茶中含有咖啡因。」



此外,衛生署規定需註名「蕃瀉甘」含量,但是淨纖茶、沛立康纖姿茶卻標示為「番瀉葉」,有規避嫌疑,而油切纖茶則是未標示「經期哺乳期孕婦不得引用」的警語,都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可處以3萬到15萬罰金。



這些纖體產品主要通路在各大藥妝店,不少都還在架上販賣,消費者如果不想花錢又傷身,選購前可得睜大眼看清楚。(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邱曉佩、梁家銘)


咖啡因會造成孕婦流產嗎?2007年有一個超過1000個孕婦的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平均一天攝取超過200毫克的孕婦,流產率達25%。而沒有任何咖啡因攝取的孕婦則有13%的流產率。200毫克的咖啡因相當於一般300C.C.的咖啡或者740C.C.的茶,提醒大家注意。不過有另一個研究指出並無明顯相關。然而,喝超過一定量的咖啡因對胎兒,我覺得還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故呼籲懷孕的媽媽及準媽媽們,如果平時有喝咖啡或茶的習慣,在懷孕期間,咖啡因的攝取量還是儘量不要超過一天200毫克為宜。


此外,瀉藥在懷孕初期,也要當心,包含較激烈的灌腸,也可能增加流產的危險,故含咖啡因的甚至是瀉藥成分的食物來源,孕婦還是小心篩選,敬而遠之為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嬰趴睡血壓下降恐猝死



2009年05月10日蘋果日報 



【甯瑋瑜╱台北報導】為了讓寶寶頭形漂亮,不少家長會讓寶寶趴睡,但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寶寶趴睡的俯臥睡姿,易致血壓下降,增加猝死風險。兒科醫學會日前發布嬰兒睡眠指引,建議未滿6個月寶寶不可趴睡、側睡,而應仰睡,以免猝死。



奶嘴可降低猝死風險


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蔡立儀說,澳洲蒙那許大學對20個寶寶分別在出生2到4周,2、3個月,及5、6個月進行睡眠檢查,結果發現,趴睡時寶寶血壓會下降,易發生猝死。蔡立儀建議,寶寶應仰睡。
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說,新生兒或嬰兒生理未成熟,易出現呼吸調節障礙,發生呼吸中止。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早就建議,嬰兒睡姿應採仰睡,「側睡的嬰兒常在睡覺時自行轉變成趴睡,因此只建議仰睡,不建議側睡。」
李秉穎並說,奶嘴可降低嬰兒猝死風險,但若嬰兒不想含住奶嘴,不應強迫。
此外,趴睡並非造成嬰兒猝死的唯一原因,家長應避免各種危險因子,例如過度柔軟的枕頭、睡墊、厚棉被等。家長若擔心寶寶固定睡姿,導致頭部後側扁平,可在嬰兒清醒時讓他們趴著一段時間並在一旁觀察。


避免嬰兒猝死


◎未滿6個月寶寶不可趴睡、側睡,而應仰睡
◎若擔心寶寶固定睡姿導致頭部扁平,可讓嬰兒在清醒時趴著,但應在旁觀察
◎奶嘴可降低嬰兒猝死風險,但不要強迫,寶寶睡著也不要強行塞入
◎避免過度柔軟的枕頭、睡墊、厚棉被、填充玩具
◎嬰兒不應與大人或其他兒童共睡一床,但應睡在附近


過去,偶有一些零星報導一些嬰兒趴睡而出現猝死的悲劇報導,所以一般醫療人員都不建議嬰兒趴睡,儘管如此,但卻缺乏直接的研究來證明趴睡到底會導致何種生理反應,增加猝死的危險。最近澳洲的蒙那許大學針對二十個寶寶的睡眠研究發現:趴睡時寶寶的血壓會下降,易發生猝死。所以提醒有寶寶的媽媽們:六個月以下的寶寶儘量避免趴睡,以避免因血壓降低引發的猝死危險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不信由你! 加拿大研究:母害喜 子聰明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5/07 15:05



加拿大研究發現,母親懷孕的時候要是害喜,生下來的孩子智商比較高。但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知道孕婦害喜的原因,這種研究只是一個歸納出來的統計數據,是否具有可信度,就見仁見智了!



孕婦害喜的比例大約是八成。有一種說法是,為了保護胎盤和胎兒,孕婦身體釋放出大量荷爾蒙,造成孕婦噁心想吐。



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長期研究孕婦害喜對孩子的影響。他們研究了一百二十一名孕婦,其中三十人完全不害喜。等孩子分別滿三歲和七歲的時候,研究人員測孩子的智商。排除母親本身教育程度、是否吸煙、喝酒等因素以後,一般來說,害喜孕婦生下的孩子智商比較高。



負責研究的醫生研判,這又跟荷爾蒙有關。他說,讓孕婦不舒服的荷爾蒙或許對胎兒有益。


 


最近加拿大研究發現:母親懷孕時害喜,生下來的孩子智商比較高,這真是一則鼓勵媽媽們的好文章,尤其是那些害喜嚴重的媽媽們。


很多懷孕的媽媽在懷孕時,深為害喜及孕吐所苦,持續下來若反應一直持續,真讓人會有無以為繼、不知所為何來的想法與感觸。我想這篇文章可以讓害喜嚴重的母親增加信念以及辛苦不會白費的好研究,不是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罹患子癲前症 腦中風最大威脅因子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4/29 14:41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根據衛生署統計,過去5年台灣地區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三大原因是:羊水栓塞、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以及產後大出血;每年全球約有5萬名孕婦,因為罹患子癲前症及其相關合併症而不幸死亡。根據估計,亦約有15%的早產兒是因為為了控制母親之子癲前症病情,而不得不被提早分娩出來,顯示子癲前症是婦產科醫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經過多位醫界教授名醫跨領域合作研究,共同分析出懷孕婦女若有子癲前症(主要症狀為高血壓及蛋白尿)或子癲症(主要症狀除有高血壓、蛋白尿外,並有全身抽搐)者,其腦中風之機會大增。


長庚紀念醫院已於今年四月一日將此論文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之腦神經學最佳期刊「STROKE(中風)」,說明懷孕婦女生產前後若發生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與腦中風有強烈相關,尤其顯示在懷孕末期3個月之最高相對風險可達40倍。 研究還發現,孕婦高血壓合併蛋白尿的腦中風危險甚至可延續達1年以上,也就是在生產後1年,仍有4-20倍以上的腦中風風險。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心臟內科褚柏顯醫師表示,子癲前症屬於妊娠高血壓的一種,血壓上升是最主要的症狀;在開發中國家,它更是導致孕婦和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懷孕時期如果孕婦同時合併有孕期高血壓(大多數是自懷孕20週開始)及蛋白尿和全身性水腫,即是子癲前症。若合併有頭痛、視力模糊、上腹痛、小便減少、胎兒發育遲滯、肝功能上升或是凝血功能降低,就屬於重度的子癲前症。子癲前症會使胎兒生長遲緩,或是胎盤早期剝離,造成死胎的機會增加。


孕婦每一次產前檢查都會測量血壓以及檢查尿蛋白,即是希望早期發現子癲前症。對於輕微的病人可以在家中臥床休息,以降血壓藥物控制血壓,並於門診追蹤治療即可。一旦血壓持續上升或有重度子癲前症症狀出現時,則需要住院觀察及治療。倘若嚴重到合併有全身痙攣抽搐、意識昏迷等症狀,則已進展到子癲症。治療的原則必須視疾病程度和懷孕週數決定,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往往是中止懷孕。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4,31&id=5919


 


以上是一篇非常專業的報導,提醒各位準媽媽,為何在懷孕過程中,血壓的監控及控制非常重要,主要就是擔心為危及胎兒甚至母親健康甚至生命的子顛前症。一般孕婦若長期血壓上升,合併蛋白尿甚至水腫(這都是一體的連鎖效應)的話,那麼罹患子顛前症的機會很大,子顛前症在懷孕時最後三個月導致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40倍,同時不能輕忽的是,即便是在生產後一年,仍有4-20倍以上的機會產生腦中風的現象。輕微的話,建議治療方式以臥床及血壓控制為主,嚴重的話,必須中止懷孕。提醒各位準媽媽們注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憂鬱劑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加拿大一篇刊登在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報告顯示,懷孕期間服用新型抗憂鬱劑,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等藥物的婦女,其胎兒出生後,面臨體重過輕及呼吸疾病的風險較高。

研究主持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Oberlander表示,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區別孕母的精神疾病(憂鬱症)與抗憂鬱劑兩者對新生兒的影響。Oberlander及其研究同僚檢視1998~2001年間約12萬筆新生兒的人口健康資料,有14%的媽媽患有憂鬱症。

研究人員將其新生兒分成兩組,一組嬰兒的媽媽(共1451名)懷孕期間曾接受SSRIs抗憂鬱劑治療,另一組嬰兒的媽媽(共14234名)則未接受這一類藥物治療,兩組嬰兒的媽媽均是憂鬱症患者。

比較後發現,母親曾接受SSRIs抗憂鬱劑治療的嬰兒,其呼吸疾病的發生率為13.9%,明顯比另一組的7.8%高,且住院期也比較長。同時,嬰兒的出生體重較輕,母親的懷孕期也較短,懷孕期間在37週內的比例明顯較高

不過,Oberlander表示,這項研究雖然對於罹患憂鬱症且懷孕的婦女使用SSRIs抗憂鬱劑治療提出警告,但仍必須衡量不去治療,孕母憂鬱疾病或治療不足可能產生的風險,因此,這項藥物治療必須經由醫師充分告知相關訊息後使用。(摘自路透社報導,Antidepressants during pregnancy may affect baby,8/25/2006,Reuters Health)


本文由黃連盛摘譯,感謝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審稿
(更多內容 請見『大家健康』 2006年11月號雜誌)



 


我在門診或部落格的留言中,不時會遇到已經懷孕的媽媽,詢問他們原本正在服用的抗憂鬱劑,是否對胎兒有不良影響?過去,我們談到精神科用藥對胎兒影響比較大的不外乎是鋰鹽、安眠藥等等,這些對新生兒容易產生先天性心臟缺損或者唇顎裂的問題,然而對於抗憂鬱劑的研究似乎著墨較少,所以不少人認為抗憂鬱劑對胎兒沒有明顯的影響,然而根據加拿大研究人員,在2006年刊登於一級專業期刊Archives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結果顯示:曾接受抗憂鬱劑SSRI治療的母親,他們的新生兒有呼吸疾病、體重過輕及早產的比例跟未接受過SSRI治療的母親相比,比例明顯較高。


所以,有憂鬱困擾的孕婦,在考量抗憂鬱劑可能對胎兒造成的影響,建議可以考慮在專業醫師的協助下,慢慢減藥,同時,搭配安全魚油或其他能幫助穩定情緒的營養品,應該是對新生兒比較安全的作法。


最近美國立法機關已經通過的法案MOTHER'S ACT,提到對於懷孕婦女必須作憂鬱症篩檢,經篩檢確定有憂鬱傾向,必須服用抗憂鬱藥治療的法案,因為關係到媽媽及下一代的健康,故以近幾年的研究提醒準媽媽們用藥安全。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http://www.prisonplanet.com/the-mothers-act-mandatory-screening-of-moms-for-depression-is-like-a-bad-movie-rerun.html


http://mothersact.wordpress.co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生兒48小時內未排胎便 可能就是巨腸症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4/23 04:09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2個月大的王小弟弟出生2天都沒排胎便,又合併腹脹,醫師以肛門指診,他隨即噴出綠色大便,腸切片檢查確定罹患赫氏病(巨腸症),經手術治療,目前門診追蹤,情況良好。



成大醫院小兒外科醫師陳肇真表示,新生兒出生24至48小時都沒排胎便,就要懷疑是否罹患赫氏病。在台灣,平均每五千名新生兒中,就出現一例此病例,男多於女,約4:1,赫氏病不治療,死亡率高達8成。



陳肇真指出,赫氏病患者幾乎都是嬰幼兒,症狀包括胎便延遲、腹部膨脹、餵食不良、慢性便秘等。一般多在出生1、2個月內診斷出來,但若以慢性便秘表現的患者,也有3、4歲才確定。



他曾遇過廿多歲才求診的病患,患者平均1、2個月才排便一次,大腸腫大。陳肇真表示,赫氏病發生的原因為,支配腸道的神經叢有缺陷,腸道外部神經支配增加,以致平滑肌收縮失衡,導致腸道蠕動失調及腸道功能性阻塞。



赫氏病過去被稱為巨腸症,近年來逐漸改稱為赫氏病,雖然1886年已確定此病,但直到1948年才出現第一例手術救治病例,手術治療不斷進步,目前以腹腔鏡結合經肛門直腸內結腸拉出術為主。


 


巨腸症是結腸(大腸)的腸壁,缺乏支配腸道的神經從,導致那一段腸道無法接受刺激,同時有沒有收縮的張力,因此那一段的腸道就會變得很大,當然,排便也會變得非常困難。雖然這樣的案例並不多,但如有遇到類似的狀況,還是要儘快就醫處理比較安全。


症狀嚴重的話,手術才能根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安靜嗜睡 恐黃疸引起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4/15 18:31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15日電)一名產婦發現才剛出生幾天的小嬰兒,安靜、乖巧,一睡7、8個小時,感覺有異,於是帶到署立台中醫院求診。雖然小嬰兒皮膚不黃,經院方檢查,發現是黃疸引起,緊急照光治療。



這名新生兒是蔡小姐的第二胎,出生後第三天就和媽媽一起出院回家「坐月子」。不同於第一胎經常哭鬧,第二胎非常安靜,每天乖乖睡覺,媽媽還以為是女孩比較乖,不會哭鬧。



沒想到小嬰兒連續兩天都很安靜,令蔡小姐感到不安,因而將小嬰兒帶到台中醫院向小兒科醫師簡佳裕求診。簡佳裕初步檢查小女嬰沒發燒,生命徵象穩定,雖然小嬰兒皮膚不黃,仍安排幫小寶寶測試黃疸值,結果黃疸值高達16.7,趕緊安排住院接受照光治療。原來小寶寶的「安靜、乖巧」,是因黃疸引起。



簡佳裕表示,觀察新生兒的黃疸是否過高,可以看手掌、腳掌、手背與臉上的膚色是否一樣黃,小娃娃若有嗜睡、嘔吐、發燒、吸奶能力變差、出生24小時內排便呈灰白色,或腹部有腫塊,就應立刻就醫



 他指出,當黃疸過高未能及時處理、治療,恐怕會影響寶寶智力,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腦性麻痺、抽筋、四肢僵硬、甚至死亡。



簡佳裕說,還好蔡小姐警覺性高,並未因寶寶的乖巧而慶幸,且能及時帶寶寶就醫,讓寶寶得到照顧與治療。經過照光後,寶寶的黃疸指數已經下降,活動力、吸吮力恢復,蔡小姐也終於放心。


 


記得以前在醫院小兒科的嬰兒房值班時,每天的常規一定包含一件大事,即是和護士阿姨一起看看哪些小嬰兒的膚色太黃,針對這些黃寶寶,以針扎他們腳底板,採血測膽紅素是否過高,或者追蹤膽紅素有沒有隨著照光慢慢下降。等到降到安全範圍內,才准他們離開嬰兒房。不要小看黃疸,沒有在適當時機作照光處理的話,很可能導致寶寶的智力、腦性麻痺、抽筋、肌肉僵硬甚至死亡等等。


一般看有沒有黃疸,其實從手掌與腳掌的顏色就能看個八成以上,但有少數的寶寶黃疸不一定從手、腳掌的顏色看得出來,此時家長可以觀察寶寶是否有嗜睡、嘔吐、發燒、吸奶能力變差、大便呈現灰白色或者腹部有腫塊,這都是黃疸的徵兆。黃疸的處理就是照光,通常幾天下來,很快會恢復正常。


所以新生兒太安靜、一直睡覺不吵人,還是要注意是否為黃疸引發,若沒有及時發現與處理,往往會造成寶寶終生的傷害,實不可輕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賓疫苗恐致肺炎 明年改打「多合一」


2009年04月14日蘋果日報



【甯瑋瑜╱台北報導】小兒麻痺是唯一可以預防的腸病毒,寶寶從出生到六歲間,須口服五劑沙賓疫苗。但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沙賓疫苗恐引起小兒急性腸胃炎,甚至肺炎、心肌炎等重症。衛生署指出,明年將全面以多合一疫苗取代沙賓疫苗。


存有風險
研究主持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研究組教授蘇益仁說,寶寶口服沙賓疫苗後,減毒的病毒株會在腸道作用產生抗體,並排出體外,進入社區,讓其他未接種疫苗的兒童自然感染產生抗體,但不會產生小兒麻痺等神經病變,過去幾十年來,醫學界認為社區其他孩子接觸到(病毒),頂多有發燒副作用,但最新研究卻發現,沙賓疫苗存在致病風險。


16%罹患急性腸胃炎
這項全球首度發現將刊登在《臨床病毒學雜誌》。該研究分析一萬多例腸病毒病例的鼻咽、喉頭、糞便、腦脊髓液等檢體,比對接種紀錄,竟有百分之一點五是小兒麻痺病毒引起。經基因序列比對,分離出的小兒麻痺病毒株係屬疫苗株,顯見是疫苗株在社區傳播,引起疾病。
排除合併有其他感染原的病例分析兩百零八名、平均十七個月大的病例發現,有百分之二十四點五罹患肺炎,百分之十六點八罹患急性腸胃炎,百分之十點六屬咳嗽、流鼻水等上呼吸道感染。


 明年初將免費提供
現行沙賓疫苗接種時程為第二、四、六、十八個月大嬰幼兒,與小學一年級學生。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發言人施文儀昨說,明年初將免費提供五合一(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b型嗜血桿菌)、六合一疫苗(比五合一多B型肝炎疫苗),取代沙賓疫苗,「最快今年十一月底出生的寶寶,就可受惠。」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口服疫苗早晚應該被取代,「因為會對免疫不全的孩童帶來風險。」


 


過去在疫苗接種上,儘管陸續有些個案被報導出來,然而一般醫療從業人員始終認定接種疫苗,頂多就是發燒不適而已,其他並不會有太多致病風險。


日前首度刊登在臨床病毒學雜誌的研究報告,充分推翻了大家原有的認知:


該研究分析一萬多例腸病毒病例的鼻咽、喉頭、糞便、腦脊髓液等檢體,比對接種紀錄,竟有百分之一點五是小兒麻痺病毒引起。經基因序列比對,分離出的小兒麻痺病毒株係屬疫苗株,顯見是疫苗株在社區傳播,引起疾病。


大部分還是以肺炎及腸胃炎的表現居多。所以,疫苗接種仍有其風險,尤其是對免疫不全的小朋友來說。雖說疫苗的發展比以前進步許多,然而我們下一代的健康與抵抗力是否也隨之提高呢?好像不是,而且要接種的疫苗是越來越多,這一點值得大家思考探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殺蟲劑疑為美嬰幼兒出生缺陷原因之一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4/03 18:35



新華社引述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一項針對三千萬名嬰兒所做的大型研究顯示,殺蟲劑會影響胚胎發育,使得嬰兒出生之後,產生缺陷;這項研究結果,將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小兒科學報」中。



據報導,這項研究,是針對1996年到2002年之間,出生的三千多萬名美國新生兒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如果女性在四月到七月的春、夏季懷孕,嬰兒出生之後,出現缺陷的機率,會比較高;進一步研究發現,因為這幾個月,正是農民使用殺蟲劑的高峰期,地表中殺蟲劑的含量,處在全年相對較高的水準。研究指出,春夏季節,殺蟲劑及其他農用化學物品,被農民大量使用,使得地表與水源中,殘留多種農藥殘留物,研究人員認為,嬰幼兒的出生缺陷,與殺蟲劑等農藥污染,有密切相關。



報導說,美國每100名新生兒中,就有3個存有出生缺陷,而出生缺陷,通常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殺蟲劑及農藥,大都是脂溶性的化學物質,一旦進入母體,很容易經由胎盤的血液交換,進入胎兒身體,脂溶性的毒素,容易累積不易排除,最近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還針對殺蟲劑與嬰幼兒的出生缺陷,找到直接相關的證據。


在防毒方面,家中有婦女懷孕,應當避免使用殺蟲劑,若還沒懷孕的婦女不妨利用有效的排毒程式,幫助身體免於這些脂溶性毒素的污染,讓胎兒懷孕過程能夠用有更無毒的環境。當然,周遭的毒素不只是殺蟲劑污染而已,新屋裝潢的空氣充斥甲醛污染,或者飲食等等的污染,能注意儘量避免。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研究:懷孕未滿15週戒煙 仍可降低生育風險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3/27 15:35 蔡佳敏







(法新社巴黎27日電) 「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今天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孕婦若在懷孕滿15週之前戒煙,將減低菸草對新生兒所產生的部分嚴重影響。



  孕婦抽煙將使胎兒暴露在早產、出生體重較輕的公認風險之中。



  參與這項研究的澳洲和紐西蘭醫師監測2500名孕婦,詢問她們懷孕15週時的吸煙習慣,並調查產後結果。



  調查第一階段,有80%的孕婦不抽煙,10%已停止抽煙,剩下的10%「仍在抽煙」。



  「仍在抽煙」的孕婦,10人有1人早產,並有17%的寶寶出生體重較輕。



  然而,不抽煙和在懷孕滿15週之前停止抽煙這兩組孕婦之間,差異則不存在。兩組孕婦早產比例都是4%,新生兒體重較輕的比例則是10%。



  根據過去的研究報告,懷孕抽煙還有其他風險,包括流產、子宮外孕、死胎以及新生兒死亡。(譯者:蔡佳敏)


 


抽煙的確對胎兒很不好,但有煙癮的女士萬一懷孕,也不必太擔心,這篇研究報告讓大家瞭解懷孕十五週前戒煙,對小孩的影響與媽媽都不抽煙的胎兒結果一樣,所以,知道懷孕再戒煙,都還來得及幫助胎兒減少相關風險。當然,二手煙對胎兒也有影響,先生有煙癮的話,在懷孕期間應有所節制,幫助胎兒與媽媽減少二手煙的接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英最新研究>嘿咻愈高潮 愈有「子」望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3/24 04:09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



英國科學家一項新研究發現,想要懷孕生小孩的情侶,最好趁剛剛在一起的時候,就把精力用在瘋狂做愛上。研究建議,男女雙方與其注意飲食或計算每個月的適合做愛時間,不如花時間或努力確保對方獲得滿足,增添情趣。換言之,「炒飯」的品質愈佳,「中獎」機率也愈高。



這些科學家指出,更美好的性生活會提高精子的質量,而女性的性高潮愈強烈,精子就愈可能使卵子受精。英國雪菲爾大學男性學資深講師帕塞說:「想要生小孩的情侶,時常提到性事變得有點像是家庭雜務,有點機械化和像是例行公事。這麼做是不對的。」英國四號頻道將播出有關此一研究的紀錄片「精子大競賽」。



身兼英國生殖學會秘書的帕塞說:「性愛應該要像是初次邂逅時那麼狂野與天雷勾動地火,不要老是想到生寶寶的問題,如此才能大大提高懷孕的機率。」專家稱男女都確保對方獲得性福,稱之為「老饕性愛」(gourmet sex)。



一個正常男性在性交時會製造約2億5000萬個精子,但研究顯示,那些經由享受「老饕性愛」獲得充分性刺激的男人,可多射出5成的精子數量,精子品質也會提升。



帕塞說,男人在做愛時,若能在射精前多撐五分鐘,就能額外製造2500萬個精子,這意味精子與卵子結合創造新生命的機率也愈高。



美國生殖生理學專家艾琳頓博士在「精子大競賽」節目中說:「男人體會不到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們愈興奮,他們就會從睪丸愈後段去提存庫存(的精子)。所以如果你們有我所謂的『老饕性愛』,就可以讓男人更興奮,更受刺激,而他也將射出更多精子─這些都是更健康的精子。」



先前有研究指出,在射精前觀賞色情片的男人會製造更多的精子。新研究的結果與此不謀而合。對女性而言,更多的高潮不只等於更多樂趣,也等於提高生殖力。帕塞說:「當女性經歷高潮時,我們認為她在體內龐大壓力改變期間的肌肉收縮密度,有助於拖出或吸出精子進入其子宮頸,再進入子宮。」


 


最近英國的科學家發表了一個有趣的研究,製播成一個紀錄片精子大競賽,讓大眾瞭解一個事實:更美好的性生活會提高精子的質量,而女性的性高潮愈強烈,精子就愈可能使卵子受精。


這的確是很有趣的觀察研究,許多人在婚前濃情蜜意,往往不小心就會懷孕,結了婚後,床笫之事變成例行公事,懷孕生小孩反而吃力,也許與這個研究結果不謀而合,當然,不孕的原因很多,然而就一般健康的人,想要增加懷孕的機會,藉由「精」多勢重不無道理,想讓精子們傾巢而出,只能用主人的真情來感召。


不過,夫妻之間的濃情蜜意的維繫或者加強,又是一門學問。在這方面,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在婚姻這本小書中,提出了創造與破壞的兩大要素。關於創造方面,他認為婚姻本來就是一種從無生有(創造出來)的共同念力設定。念力設定是指一種結論、一個決定或關於某件事的決心。當人們對婚姻停止念力設定,婚姻便不復存在。也就是婚姻不會因為結婚後就自動存在,婚姻必須持續創造。


至於破壞方面,他認為婚姻真正的傷害點在於夫妻之間有人破壞了婚姻的運作共識,任何群體為了保障生存、運作正常,不論是否有實際的規定,他們根據對與錯、道德與不道德來達成共識,能對生存做出貢獻的就是道德,以及什麼會對生存造成破壞的就是不道德。群體不管大小並不重要,不論它是由兩個人所形成的婚姻,或者是國家所形成的團體——他們會達成某種共識。當親密關係或婚姻關係的某一人違反了一致同意的道德規範,他或她通常無法對另一方啟齒。但這些違反道德的行為,即使沒說出來,還是違反道德,會逐漸加大並造成關係的瓦解。


所以,對任何想要擁有美好婚姻的人,這些實在是值得參考的穩定資料,因為不知道這些資料而在婚姻受苦的人,也不必懷憂喪志,只要夫妻雙方願意,還是有相關的技術可以幫忙修復,唯一需要的是一起面對的勇氣。如果親密關係或者夫妻關係的運作都是幫助生存的,雙方感情必定良好,那麼創造新生命將是水到渠成的事,英國的最新研究就是在證明這件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英政府明確警告!試管嬰兒先天缺陷風險高出3成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3/23 04:09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英國政府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日前發表的研究,首次對人工受孕提出明確警告,試管嬰兒發生先天缺陷和出現基因異常疾病的機率,會比自然受孕出生的寶寶高出30%。



英國主管生育醫療的人類生殖與胚胎學管理局下令修改人工生育治療指南,列入這項警告,建議考慮接受體外授精的夫妻,謹慎考量他們所生下的寶寶可能因此產生的健康風險,包括致命性先天性缺陷和長期性殘障等。



美國疾管局上個月在「人類生殖」期刊提出的報告指出,他們分析全國天生缺陷預防研究將近2萬份新生兒資料後發現,試管嬰兒發生先天性心臟缺損的比例,是自然受孕出生寶寶的2倍,脣顎裂為後者的4倍,腹部或食道發育不全導致的消化系統異常比例也有3.7到4.5倍;罹患基因疾病如天使症候群、貝克威斯韋德曼氏症的機率儘管仍算小,但也比較高。另一份在2007年發表的研究也指出,試管嬰兒出現先天性疾病和缺陷的機率高出30%。



造成試管嬰兒先天性缺陷率較高的一種解釋是,人工受孕治療中用來刺激排卵的藥物,可能降低卵子品質,而自然排卵時品質較差的卵子通常會被人體機制自然剔除;另一種說法是,通常是年紀較大的女性會尋求人工受孕,而她們的卵子品質較低



過去,英國人類生殖與胚胎學管理局對人工受孕治療的安全性,只列出接受卵細胞質內單精蟲注射 (ICSI)所生下的寶寶會有「低度風險」,該局的指南下個月修改加入上述警告後,10月起英國醫院也必須向接受治療的夫妻告知這項風險。


 


生育小孩,當然還是天然的最好,我相信若能自然生產沒有父母願意作試管嬰兒。之前也有一位媽媽問到她想生男孩試管嬰兒是否是一個比較保障的選擇?從最近英美國家的大規模研究統計結果,試管嬰兒的確有比較高的機率出現基因異常,所以能自然生育的父母,還是儘量採去自然方式對小孩比較安全。


目前,國內作不孕治療方面的醫師,比較少告知這方面的危險性,不知國內何時會有法令要求醫師要明確告知這些危險性?不過至少,要接受不孕治療的夫妻,都應該先有這方面的認知,也讓他們在養兒育女前的多些客觀資料,以利風險管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週至少一次魚 有助於增強青少年智力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3/23 13:05



瑞典的研究顯示,青少年每個禮拜至少吃一次魚,對智力的提升,相當有幫助。



瑞典哥德堡的研究團隊,給予三千九百多名十五歲的少年智力測驗,三年之後,等他們十八歲的時候,再次檢驗,結果顯示,每個星期吃魚至少一次以上的人,測驗成績明顯高於比較少吃魚的人。



研究指出,十五到十八歲不只是身體發育,也是心理成長的關鍵期,這段時間的教育成就,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



研究人員說,他們並不清楚多吃魚可以增進智力的機制,有一種推論認為它和魚肉中富含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關。


 


最近瑞典研究報告提到青少年每週至少吃一次魚,可以有效提升智力,實在是值得大家參考的研究報告,所以請賢明的家長,為了國家下一代的聰明才智著想,請幫他們多補充魚類食物。當然,大型魚類不要常吃或者最好避免,主要是食物鏈的關係,大型魚類體內原本就容易囤積比小型魚類更多的重金屬或農藥殘留。


魚本身富含的OMAGA-3這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稱之為必須脂肪酸,如果不從外面攝取,身體不會自行製造或合成,因此必須經常性地從外面補充,否則身上好油會越來越少,素食的人可以考慮亞麻仁油,但量必須多一點,因為亞麻仁油只有5%的OMAGA-3。亞麻仁油又被稱為天然的消化馬達,可以幫助腸子蠕動,改善便秘,提醒大家要攝取的話,最好找冷壓的亞麻仁油,直接用喝的,不管在份量及經濟上的考量,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門診或網友經常有人問到海狗海豹油,到底好不好?其實,不管魚油或者海豹油,應把牠們在食物鏈的位置上當大魚來看(因為牠們吃小魚)只要有獨立檢驗室純度證明的背書,證明無重金屬、農藥殘留,都是安全的營養品。沒有這些認證,不管在哪一個海域,都有可能被污染,主要原因在於海洋中的生物或魚類,有些會隨洋流遷徙的關係。


小孩補充,應以DHA為主,大人補充,應以EPA為主,所以讓小孩吃大人的魚油製品,效果會差一些。DHA還能抑制發炎及幫助眼睛正常功能的維護,所以經常補充OMAGA-3好油,有其必要!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妊娠偏頭痛可能是中風警訊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3/11 16:35 賴秀如







(法新社巴黎11日電) 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Medical Journa,BMJ)今天在網站上公布一份研究報告表示,妊娠偏頭痛可能是懷孕婦女有中風、心臟病和血栓風險的警訊。



由卡羅來納州威克森林大學 (Wake ForestUniversity)神經科醫生布希奈爾(Cheryl Bushnell)率領的研究團隊,就美國各醫院所提供、2000年到2003年間出院病患的1800萬件醫療記錄資料庫,抽絲剝繭地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44000名懷孕婦女患有偏頭痛。



這些懷孕婦女中,很多人也都有因腦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等症狀接受治療,及有危險的妊娠高血壓症狀。



報告指出,目前妊娠偏頭痛與妊娠高血壓的因果關係尚不清楚,這部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譯者:賴秀如)


 


提醒大家,偏頭痛的原因很多,心理壓力或脊椎兩側肌肉不平衡,也往往容易引發,當然有中風、心臟病及血栓病史的人,還是當心為上,血壓務必追蹤,儘量維持在正常範圍,比較妥當。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