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精神科看診先修班 (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搬運屍體後遺症 男志工半身癱瘓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09/02 00:15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名46歲的陳姓男子,日前南下災區擔任志工協助搬運屍體,不料卻在返家後噩夢連連導致嚴重失眠,甚至出現身體左側肢體麻痺無法動彈,以及雙眼模糊看不清楚等症狀,經醫院診斷後,發現他是罹患「轉化症」,接受住院治療才逐漸痊癒。



據了解,陳某連續8天在災區協助搬運罹難者支離破碎的屍塊,以及陪伴情緒低落的受災家屬,沒想到卻在返家後,腦海中不時浮現災區景象,使他經常作惡夢一直無法入眠,第2天竟然還出現身體左側麻痺、複視等症狀,嚇得他以為自己是中風,於是趕緊前往就醫。




 


轉化症,通常是患者將內在心理衝擊以生理症狀來表現,尤以麻痺、視覺障礙等神經症狀最為常見。主因患者面對重大壓力時心理整合能力出現問題,產生解離現象,以至於出現類似的生理疾病,並非患者有意或假裝。到底根本原因何在?


在此我想用兩個故事跟大家分享兼作說明:


第一個是故事是在印度成道大師奧修的書中提到的他的好友的故事。他認識一對鶼鰈情深的夫婦多年,也與他們非常熟識。有一天,丈夫突然去世,太太也跟著眼睛瞎掉,但到醫院檢查,醫師說眼睛完全沒問題,所以家人很召集,請奧修到它們家中幫助這位太太。奧修見到這位太太,並沒有去安慰她或者說任何同情的話語,只是往常像一般聊天的提到早上還跟她的丈夫聊天喝茶等等,這位太太聽到,突然激動地大叫:「你在說什麼?他已經死了,你不要亂講!」突然間她的失明瞬間消失,她又可以看到了。


第二個是羅恩‧賀伯特先生在倫敦的傳播與幫助大會演講中提到的故事:


……這個人有一個習慣。他會找某個有錢的人,把他騙到街上去,帶到一個小巷子裡,然後從下巴狠狠揍他一拳,搶走他的錢,把錢放在口袋裡,然後離開。他已經這樣做好幾年了。他的手臂變得異常地萎縮。但是他還沒有完全成功,他仍然可以用他快萎縮掉的手臂揮拳揍人……我試著要讓這條萎縮的手臂矯正過來,但他手臂萎縮的速度加快了,我才為他處理還沒幾分鐘,他就幾乎讓他的身體的半邊癱瘓掉了。……他不顧一切,拼命要讓自己進入一種不再能夠揮拳揍人的狀態……他從來沒有問過,為什麼他要揍別人下巴的這個問題。這是他不能面對的東西。……他只是一味地找方法和手段,來阻止自己不要再去揍別人的下巴。他只作了這件事,明顯的解決之道:殘廢的手臂。……他不能夠控制要揍別人下巴的行為,但他可以阻止事情的發生。你看,他不能控制這個行為,但是他可以把自己搞的沒有辦法作去作這件事。說也奇怪,這樣子就可以幫助別人了。


目前在醫學上,還找不出真正病因,一般理論,認為當事人把對某些事件的焦慮,轉變為身體的症狀。過去我在臨床也遇過,一位服役的弟兄,突然右手無法舉起來,但做過肌電圖分析,證實手臂完全沒有問題。之後透過方法瞭解真實的機制在於當事人對他的長官累積很多不滿,他很想揮拳去揍長官,但理智告訴他不行,最後結果就是透過轉化症來表現。


在精神科並無明顯有效的治療方法,請大家注意,這種狀況大多是自限性的,也就是大多數個案,過了一段時間自然會痊癒。唯一能讓當事人快速痊癒的方法,就是藉由技巧的引導,幫助當事人瞭解他所不能面對的事件為何,因此,轉化症若以心理層面來說,完全源自於無法面對,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就能清楚的瞭解,當事人藉由聽不見、看不見或者癱瘓,讓自己可以不去面對自己不想面對的事件。這是服藥也無法解決的狀況!除非面對或者當事人瞭解他是藉由轉化症在逃避他原本該面對的事件,否則症狀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精神科診斷中,有一個診斷叫身體畸形性疾患,英文原名為BODY DYSMORPHIC DISORDER,要符合這診斷標準的關鍵在於:當事人過份關注於自己感覺到有缺陷的身體外觀,而且因為這樣的過份關注已經影響到當事人的職業、社交或其他功能。當然一旦產生這些情形,容易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甚至不敢出門的狀況,有自殺想法的人,據統計約佔八成左右,據估計大約佔總人口1-2%的人有這樣的困擾。


如果說到原因,目前還未有確切的證據,一般醫師相信這是由生理、心理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過去有些研究發現童年有受虐經驗的人,容易有此困擾,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去找這篇研究文章:


Didie, E.R., Tortolani, C.C., Pope, C.G, Menard, W., Fay, C., & Phillips, K.A. (2006).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Child Abuse & Neglect, 30, 1105-1115


大部分有此困擾的人,開始於青春期或成人早期,所以若有青少年或年輕人就積極想整型,要注意是否有此狀況。根據Dr. Katharine Philips對五百個有此困擾的人做過調查,當事人最不滿意自己的身體部位,前三名分別是皮膚(73%)、頭髮(56%)及鼻子(37%),第四名是腳趾(36%)。一般若被醫師診斷有此問題的人,容易被開立SSRI,也就是選擇性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然而除了無直接證據證明當事人的確是因為腦部缺乏血清素以外,另外在Dr. Katharine Philips的研究也發現,許多有此困擾的人,服用SSRI反而更糟,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相關資料來瞭解:


Phillips, K. A. (1996). The broken mirro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p162–16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過去有些核磁共振掃瞄發現:有此困擾的人,其腦部影像異常類似強迫症,然而,這並非成立此診斷的客觀依據,而且如果有醫師告知當事人是因為某大腦區域出問題,我認為當事人應該請醫師提出客觀的影像學檢查結果來證實這個說法,否則,就只是一種臆測,真正的科學或醫學,必須有客觀的證據來佐證。精神科的診斷常讓人有一種錯覺:把生活每一種問題,重新定義為一種疾病,想要瞭解愛整型的人,其背後原因到底為何,第一步,我建議就是不要急著給當事人貼上診斷的標籤。


我認為,這個診斷只是一種結果與現象,目前還無法從任何直接的科學證據來證明是哪部分異常所導致,倒是上文提到過,兒時有受虐經驗的人,容易產生自我否定及自信心不足,這與心靈的負荷非常有關。所以,建議有此困擾想真正獲得改善的人,應尋求有效的心靈技術,幫助自己去除心靈的負荷,找到過去的壓力事件源頭,改變自我認知,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這裡談到的有效的心靈技術,並非是認知行為療法,請大家留意。更重要的,自己有些困擾,不要給自己隨意貼上精神科診斷而貿然服藥,否則只會真正的改善越來越複雜。


如果以功能性醫學觀點來看,最好先瞭解當事人的飲食、營養、荷爾蒙、過敏、腸道功能等身體功能失衡等相關問題而造成精神狀況?或者是否有重金屬過量或者其他負擔引發等等,當然功能性醫學也建議,在身體處理之餘,也應注意是否有兒時創傷或生活壓力來源的處理。最近,國內有出版社準備出版美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的Ultramind Solution的中譯版,內容相當豐富且實用,想要對功能性醫學如何處理精神狀況有清楚概念的話,不妨留意這本書的出版時程。


「愛整型」是病! 醫生:腦部出問題

更新日期:2009/08/05 16:45 侯力元

愛美是天性嗎?署立新竹醫院精神科醫生發現,有病患太在意自己身體的小細節,不只一再整形都不滿意,還因為太在意外貌影響生活和工作,檢查後才知道,可能是腦部的「海馬迴」出問題,才會讓患者有異常反應,一直想要改變容貌。



賣力拉耳朵,希望耳垂能再長一點,從事餐飲服務業的古先生,常覺得自己耳垂小,羞於見人。患者:「耳垂不夠長。」記者:「那你會不喜歡自己這樣?」患者:「如果長一點當然好呀!」


患者:「臉太瘦,肩膀太小,拚命的吃還有運動,可是就是沒有辦法讓臉比較豐腴、比較好看。」


臉太小、肩膀太窄,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外型,卻苦惱著許小姐,她甚至卯起來吃東西、運動,希望改善自己的樣貌。但醫生卻發現,有人因為太在意自己的外貌,每天茶不思,飯不想,影響生活工作,甚至拚命想整形,但一整再整,醫生說,其實這些都是精神疾病。醫生:「注意力都會集中在身體的小瑕疵,導致於會影響到他的情緒,甚至會產生一些憂鬱症。」


太在意身體的小瑕疵,怎麼整都不滿意,醫生說,就是腦部的「海馬迴」出現問題。醫生:「經過多次整形之後,依然不滿意自己的外型,還是不斷第在接受整形手術,所以是有人這麼指稱,麥可傑克森是有罹患這方面的問題。」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對基層醫療的醫師而言,其實有不少機會看到一些到處逛醫院診所的患者,這些患者的主訴,常是身體會出現不明原因的不適。典型的個案,他們的疼痛症狀還會變換,但就是找不出真正的病因。有經驗的醫師在診療這類的患者,往往會發現這些患者都有些長期壓力難以紓解或者自我要求比較高而容易焦慮。


最近國內有案例發現本以為找不出原因的腹痛,竟然癲癇所引發,這樣的案例雖然極為罕見,但這提醒被懷疑有精神困擾,到精神科看診的人在被診斷有精神科疾患時,最好先做完整的身體檢測,務必先排除任何器質性因素所引發的精神症狀或身體不適。詳細的身體檢查,自然是包含中樞、內分泌、心血管系統、消化腸道功能評估等等。腦波的檢查,就是神經系統的篩檢之一。


癲癇的確定診斷不難,經過腦波檢測,找出大腦不正常放電的腦波,即可確立診斷。不過,腦波對癲癇之外的大腦病兆的診斷,往往不具特異性,若懷疑有腦瘤或其他問題,通常需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測。大部分的腦波檢查是在神經科做檢查,在精神科看診時,很少會建議患者需要做腦波檢查,主因是大部分的精神科診斷都是依據觀察到的精神症狀來找出符合的診斷標準,不需實驗室或任何影像學甚至腦波或超音波的檢查來成立診斷。


熟悉醫療的專業人士都清楚:查不出原因的病痛,往往是一種身心性疾病,也就是心裡有困擾,導致身體不適或疼痛反應。但在下身心性疾病之前,仍須先排除任何生理異常所引發。這類生理異常若能找出來,精神症狀或之前難以解釋的身體反應,很快會隨之消失,並不需要任何精神藥物治療, 精神症狀也會隨之消失。長期心理壓力引發的身體問題,往往會影響到腎上腺皮質功能,功能性醫學建議若能針對這個部分以以作調整,恢復身體抗壓的能力,對於身心性疾病的改善,往往能幫助患者症狀的消除。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7/19 04:09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位40多歲的婦人,從小到大幾乎每天都會腹痛幾小時,也一直找不出病因她因失眠而看精神科,沒想到原來她是大腦顳葉不自主放電引起的「腹痛式癲癇」,腸胃真的沒問題!



台中市維新精神專科醫院院長許景琦指出,這位婦人就醫時表示,她從小到大,有時白天,有時深夜,會腹痛如絞到彷彿要拉肚子,但卻拉不出來,每次持續3至4小時,即會自動緩解。



她看遍中西醫腸胃科,都說她的腸胃沒問題,但她的肚子還是常絞痛,每次就醫,醫師於是建議她去看精神科,認為她可能是精神方面有問題而造成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缺乏依據 中國禁止以電擊治療網癮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7/15 18:40







(路透北京14日電)中國在媒體批評後,現已禁止對沈迷上網者施以電擊療法,理由在這種療法安全性和有效性並不確定。



在中國衛生部作出相關宣布之前,媒體近來報導,山東省臨沂市1名具爭議性的精神科醫生已對將近3000名青少年進行電療,以助其擺脫沈迷上網的問題。



衛生部網站張貼的通知中說:「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並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應用於臨床。」中央社(翻譯)


 


精神科的電擊或電痙攣治療是什麼?簡言之,就是把電流通過腦部,引發出癲癇的效果,在標準治療流程中,必須先讓患者接受麻醉,待患者失去意識以後,之後再讓電流通過腦部,引發抽筋或痙攣的反應,謂之電痙攣治療。


講到電擊治療,讓我們先瞭解電擊治療的歷史:


關於電擊療法的發明,其前身的具體作法源自於一個匈牙利的神經精神科醫師Ladislas J. Meuduna的錯誤認知:他誤信精神分裂症與癲癇兩者疾病是互相拮抗的疾病,因此要治療精神分裂,一定要引發癲癇才能治療,但當時他是以兩種東西來引發癲癇,而非電擊,這兩種東西是camphor 和 metrazoll。而電痙攣療法於1938年由義大利神經科醫師Ugo Cerletti所發明,他經由屠宰場中殺豬前會先將豬電昏而得到靈感。Cerletti將它用在有強迫症和頑固難治的精神病患身上,而發現了極佳的療效(短期)。 當電療法開始被使用時,它是直接用在清醒的病患身上,而沒有麻醉或經由肌肉鬆弛,病患經由電流的作用和陷入昏迷,而且會經歷強大的肌肉收縮力量。因此大部份的病患害怕接受這項治療,也因而它常被當時的精神科用來懲罰不合作的精神病患。 近半世紀以來,因為抗精神藥物的一一發明問世,電痙孿療法的需求因而降低,但它並沒有消失。它仍被保留給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


電擊治療在精神科藥物尚未發展出來之前,曾在精神科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愛看電影的人,若看過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這部電影,也有描述這種療法的片段。知名的加拿大精神科醫師ABRAM HOFFER,同時也是營養學博士,之所以倡導以分子矯正的營養療法來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正是因為他看到當時在療養院住院的患者,在接受電療或者胰島素休克療法治療後,不是無效,就是復發率極高,故才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發展出以菸鹼酸治療為主的精神分裂症營養輔助療法。此外,基於人道考量,故不少醫師也不願採用此種電擊療法,但仍有少數的精神科醫師會建議患者接受此種治療,尤其是在精神科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時,特別有機會。


儘管許多專業人員宣稱電擊治療極為安全,不會對大腦造成任何傷害,然而,我們在臨床上看到的,最直接的就是造成當事人意識的模糊(CONFUSION)及對記憶力的損害,很多人以為這是暫時的現象,殊不知有不少個案的臨床追蹤發現不少人的記憶力慢性缺損的確存在,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考相關臨床研究:


http://www.nature.com/npp/journal/v32/n1/abs/1301180a.html


儘管教科書上寫道:沒有絕對禁忌症,但回顧過往,的確有因未發現之腦瘤患者,接受電擊治療後而導致腦壓增高而致死的醫療糾紛,還是提醒大家留意。其他諸如腦出血或有過腦部病兆的患者,最好不要接受電擊治療,因為不確定的危險性實在太高了。


就我臨床觀察,一些經過電擊治療的患者,其本身的精神狀況,長期下來,並未真正獲得改善,而且因為電擊導致精神狀況持續不佳的人,也屢見不鮮。我還記得有一位曾接受過電療的門診患者,有長期失眠的痛苦,當她接受一些營養療法的建議,一週後回診,她感激地告訴我:我的孩子叫我一定要回診,因為電療完,十幾年來,我一直無法好好睡覺,但接受營養療法後,我孩子很高興看到我可以沈睡,謝謝你。


建議在接到任何醫師提出電擊治療建議時,務必審慎,建議先瞭解相關資料(不應侷限於治療者的單一資料來源),不要貿然接受電擊治療後,不但效果不彰,外加長期後遺症纏身才後悔莫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鄭醫師:


      我是新朋友,已訂閱您格子


      我曾因為創業失敗看過精神科,您的回應我看了很清楚裡面在說什麼


     經歷過生病才會知道健康的重要,宗教信仰、瑜珈等等...都可以協助精神放鬆


    去就診時我才發現精神疾病的人真的很多,我慶幸自己只有服藥3個月


   有人一吃吃了20年30年大有人在.....有位醫師告訴我,醫師非萬能,他只是藉上帝之手來醫治病人


   如果病人命該絕,他也幫不了忙......


 






鄭醫師2009/06/26 11:17回覆



分享您一個真實的對話:我還在花蓮的區域醫院服務時,有一次到一個病房查房,這個病房的護理長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她私底下跟我交換她的觀察,主要是她覺得精神病患很可憐,醫師也很辛苦,但沒有產品(恢復身心健康的人),所以她把她和另一個弟兄(他是精神科專科醫師)在教會的對話轉述給我聽,那位精神科醫師的深沈感慨是這樣的:我是無能的醫師。因為經過他的治療,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不會痊癒。


醫師當然非萬能,但如果有比藥物之外更好的療法,我想身為一個想幫助患者真正痊癒的醫者,應該多來瞭解並設法讓求助的患者受惠。我必須承認:非藥物治療亦非適用於每個患者,但真正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比例不高,所以,可以透過非藥物方式來改善的患者,其實是佔多數的。


再分享一個例子:我在花蓮亦幫助另一個幫助在神召會做全時間奉獻的基督徒,經過我的協助,把她原本要要長期服用的精神科藥物都停下來,且能繼續穩定的工作。她曾充滿喜樂地告訴我:鄭醫師,你是上帝派來拯救我的。


對我而言,我只是以我對非藥物處理的認知,儘量來協助她,但重點是她也想改善。當然,方式也很重要,在她的眼中,一切皆是神的安排。


我認為很多人,可以獲得藥物之外更好的處理,神愛世人,不是嗎?


大體而言,醫師只是盡人事,然而在盡人事的過程中,我認為至少要將副作用與傷害減到最少,好讓身體恢復更沒有阻礙,我不相信神是要人吃很多藥才會健康,不是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頭部出現心跳聲原來是巨大腦膜瘤引起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5/20 17:05







嘉義縣一名少年持續性頭痛長達半年,甚至痛到感覺有心臟在頭腦裡跳動,個性與行動開始也變得異常,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原來少年腦中長了一顆近十公分的巨大腦膜瘤。



  少年的母親表示,一開始兒子喊頭痛,還以為只是感冒,但情況越來越嚴重,兒子原本個性活潑開朗,近來卻不愛說話,走路也變得必需踮腳尖行走,沒想到這一切的改變,就是因為腦子裡長瘤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表示,大部份的腦膜瘤,血液由外頸動脈供應,但這名少年的「大腦鐮」腦膜瘤卻是來自於內頸動脈,無法進行栓塞,手術困難度相當高,歷經十個小時才完成。



  一般大腦鐮腦膜瘤分為前、中、後,這位患者屬前中,因而導致手腳功能與個性受到影響。提醒民眾,一但頭痛伴隨著噁心、嘔吐,甚至影響到個性或神經功能,就要及早就醫做詳細檢查。


 


過去,曾有些令人遺憾的治療案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被診斷有精神狀況的患者,治療的醫師未幫患者安排完整的身體檢測,以致於疑似憂鬱或者精神病症狀的藥物治療效果一直沒改善,最後醫師決定以電痙攣治療(電擊療法)來幫助個案,但遺憾的是因為個案是因為腦瘤壓迫到一部份腦組織,導致精神症狀或情緒困擾。結果是做完電療以後,電擊產生腦瘤的壓迫效應,擠壓到中樞神經而死亡的悲劇。


以腦瘤為例,即便是做腦波檢查篩檢,也能很快從報告中找出問題,故不要小看頭痛症狀,持續的頭痛症狀,很可能真的是腦內的病兆所引發。建議大家在看診時,若自己有類似困擾,最好都能儘量和醫師商議是否能做腦波檢查,先排除疑似病兆的影響。


提醒大家,並非所有的腦瘤,都會產生神經症狀,而讓醫師很快懷疑可能是中樞神經的病兆所導致。很多人的中樞問題,是以精神症狀來表現的。像最近在嘉義的少年持續頭痛長達半年,甚至感覺有心臟在大腦跳動,個性也開始變得異常,若非他後來已經開始墊腳尖走路,恐怕還可能被誤診有精神疾病而開始服用精神科藥物。


故被懷疑有精神疾病的人,本身最好透過詳細的身體檢測,瞭解自己是否有生理因素在干擾,若沒有生理因素影響,我們就能以DO NO HARM的治療方式,幫助當事人更快恢復身心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腦部杏仁核肥大與自閉症似乎有關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5/06 01:35 F01陳正杰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根據今天發布的一項研究,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似乎比一般兒童更常出現杏仁核肥大的現象。杏仁核是腦部的一部份,功能在於記得人的臉孔與表達主要情緒。



「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Psychiatry)5月號刊登的這篇研究,把50名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核磁共振掃瞄結果與33名控制組的兒童做了比較。



這些兒童的腦部先在兩歲時進行掃瞄,4歲時再做一次。



跟控制組未得自閉症的兒童相比較,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腦部杏仁核肥大的機率較大。



研究結果主要作者教堂山(Chapel Hill)北卡羅來納大學專家莫斯柯尼(Matthew Mosconi)和同事寫道:「自閉症患者杏仁體增長的曲線在兩歲前加速,並在兒童時代早期保持肥大。」



他們說:「患有自閉症的兩歲兒童杏仁核肥大的情況,超出一般大腦成長的比例,到了4歲依然偏大。」



他們說:「磁核共振影像、頭圍和解剖研究顯示,腦部肥大是自閉症的典型特徵,最可能發生在嬰兒6到12個月大的時候。」(譯者:陳正杰)


 


最近美國的最新研究提到:自閉症兒童在兩到四歲的時候,他們腦部的杏仁核跟一般小朋友比起來,明顯偏肥大,杏仁核的功能就是在記住人的臉孔與表達主要情緒,這也說明了為何自閉症患者的社會溝通及情緒表達有明顯障礙的原因。但老實說,這是觀察到的結果,對實際導致的原因,沒有提供任何相關機轉來清楚解釋。根據這個研究結果,體質無從改善,亦沒有相關療程可提供。


過去,我曾在部落格專文介紹自閉症的相關內容,若有自閉症的概念,大部分的病例在兩歲到兩歲半前就可以被發現,其行為問題,必須符合以下3個條件,才能診斷為自閉症:


●社會互動性不佳。


●缺乏適當溝通行為表現。


●重複和陳舊的行為模式。


一般在醫療上,只能儘量讓患者早點接受早期療育,其他比較無積極改善作為能夠直接改善體質,若合併有過動或其他脾氣控制或者行為問題,一般的兒童心智科還可能開立精神科藥物來控制症狀,主要還是靠藥物的抑制效果來治標而已。


在此提出在功能性醫學上的研究資料讓大家參考:有一位HORVATH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58%的自閉症兒童,其腸內的的醣類消化酶偏低,一旦給予小腸分泌素(SECRETIN),75%的胰液都會增加。而他的研究發現21位患者中有19位都有腹瀉的情形,主要原因在於乳糖酶的缺乏。提醒大家,自閉症的患者本身因為消化功能的缺損,容易讓小麥及牛奶蛋白消化不完全的產物,經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在腦內產生類似鴉片效果,故在飲食的選擇上,應該儘量避免這類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的食物。而有些研究已證實:食用色素對人類的行為具有負面反應,推測可能是食物色素有抑制消化酵素的作用,德國亦有研究證實:澱粉酶及蛋白酶的生物功能會明顯受到食物色素的的抑制,故在幫助自閉小朋友選擇食物上,需十分小心。想要知道自閉症小朋友對哪些食物甚至是食物添加物(包含色素)會有過敏反應,也有相關的功能性醫學檢測,能讓家長更清楚哪些食物來源最好敬而遠之,否則只是讓經常接觸的食物成為自閉症的亂源之一,徒增困擾而已。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多人會懷疑自己有強迫症,到底何種狀況,在精神科看診時,何種狀況會被診斷有強迫症?相關的治療及因應之道又為何?今天我想藉此文章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先瞭解強迫症的英文:OBC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為OCDOBCESSIVE直接翻譯為強迫思考的,COMPULSIVE ,翻譯為強迫行為的,整個念下來的意思就是強迫思考/強迫行為疾患。


 


  強迫思考可以是一種信念、意象或衝動,會反覆、刻板而不自主地出現在腦中。不管這些思考如何暴力、齷齪或者當事人覺得無聊、不合理而努力抗拒,但卻不易成功。除了強迫思考外,常常會延伸出強迫行為,這些強迫動作或儀式性行為(RITUAL),通常是當事人為了預防想像的不幸事件發生或者為了去除焦慮而產生的,這些自覺荒謬但卻難以抗拒的動作,作了以後,可以稍減心中強迫思考的焦慮,然而之後又常因後悔自己重複作這些荒謬的行為而變得更焦慮,導致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成為一種下降螺旋的惡性循環。例如,有些人很怕髒,所以拼命去洗手,洗手後或覺得乾淨些,但之後又對自己重複洗手的行為感到焦慮,同時,當事人在焦慮時,也容易再次引發不乾淨的念頭出來。其他,像是反覆檢查開關門鎖、洗澡洗很久(怕洗不乾淨)、東西一定要排得整整齊齊、家裡或居處環境一定要一塵不染而拼命打掃等等,都是常見的狀況。


 


要判定強迫症,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不必同時存在,只要主訴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仍會被診斷為強迫症。真正在診斷上,尚無任何客觀的實驗室數據能夠作為診斷依據,所以,OCD完全是以症狀表現來診斷。


 


一般認為,強迫症的狀況通常在幼年或成年早期就會出現,男女機率相當,發生率約在1-3%,至於這是否與遺傳有關,有研究數字顯示:一等親中有早發性的強迫症患者,那麼發生類似強迫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四倍。強迫症常與妥瑞症、或者過動或注意力不足(ADHD)一起發生,一般認為可能與基因有關。


 


有些免疫學研究發現,有強迫症的人,有一定比例被一些特定的細菌感染過,這些細菌感染過賀,導致身體免疫系統異常而發生自體免疫的反應,進一步導致大腦中的某些區域像是基底核的發炎等等。


 


一般認為,強迫症是大腦血清素不足所引發,所以一般精神科醫師都會建議用SSRI(選擇性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來治療,但比起一般治療的劑量,在強迫症的建議劑量上,會高出兩到三倍。一般精神科治療,還會建議配合認知行為治療,然而以這樣的治療方式(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停藥後,復發率也不低,也就是藥物治療無法根治,而且長期下來,通常藥物劑量會越來越高。有ADHD的人,若服用利他能之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會惡化OCD的狀況。


 


對於藥物有疑慮的人,不妨參考功能性醫學的作法。在功能性醫學上,有過敏體質的人,容易合併有過敏性鼻炎的問題,對於一些容易焦慮、想得比較多(強迫思考)、過動或者妥瑞症的人,其實他們容易合併有過敏體質,有過敏體質的人,免疫力通常不佳,所以容易被感染,常到免疫力也比較弱,同時合併重金屬過量的狀況也屢見不鮮,建議被懷疑有OCD的人,應該先作相關的身體檢測來瞭解可能的生理因素何在,再針對結果,給予飲食及營養改善建議。


 


提醒大家,過敏體質的遺傳率很高,所以,不管強迫症、妥瑞症或者過動症,如果發生在家人身上,他們大抵也都有過敏的問題。儘管過敏或相關身體狀況,不一定會產生上述疾患的狀況,然而改善過敏及其他身體狀況,卻能有效地同時改善這些精神症狀,因此對於不想藉由藥物來單純控制症狀卻又擔心復發的人,不妨考慮功能性醫學的體質改善療法。


 


過渡期,可以找些可以幫助身體提高血清素的營養品,像是色胺酸或者5-HTP之類的營養品。B群中有一類特殊的維他命(肌醇),有兩位學者Rahman以及Neuman1993年的研究發現,其效果不比抗憂鬱劑來得更差,甚至有其他關於恐慌症研究顯示:這類特殊的維他命效果甚至比抗憂鬱劑效果來得更好。但仍要提醒大家,應用在臨床的治療劑量上,比我們在營養品或者飲食上要高出許多,因此,想靠B群中的微小劑量的肌醇,來幫助穩定或者緩解強迫症的話會有困難。換句話說,劑量不夠難有效果。


 


當然,有機會,還是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找出根源,因為我們的注意力,總是在我們有負擔的事件上,建議這部分的處理,宜放在身體處理到一個比較穩定的階段後再進行,成效比較明顯。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英女子節食多年 維持12歲不長了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1/04 14:35



英國一名女子12歲開始節食,如今雖已成年,身材和生理機能仍與兒童相仿。



在她看來,長大令她恐懼。她寧願冒著健康風險,保持長不大的身體。



不過,醫學專家對這種極端節食帶來的健康風險提出嚴重警告。



現年23歲的(漢斯萊)來自英國南部,由於她未到青春期就開始節食,漢斯萊的身體沒有正常發育,看上去與12歲時相似。她如今身高大約157公分,體重不到35公斤。與同齡女孩不同,她從不戴胸罩,也從未來過月經。



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在報導中,把漢斯萊比作童話故事中永遠長不大的小飛俠彼得潘。



漢斯萊說,她節食的初衷在於使自己免受其他孩子欺負。她發現,如果她看上去年齡較小、身體較弱,別人就不會欺負她,她說,就連老師也因為她看上去像兒童而對她比較好。



為不讓自己長大,漢斯萊每天攝入不足1000卡路里熱量。她說:她並不規律進食,而是全天(不定期)嚼些生菜、煮熟的甘藍或少量金槍魚,偶爾吃一塊巧克力。



漢斯萊的父母用盡各種辦法讓她正常進食,但還是沒能讓她放棄節食。


 


過去,我們討論到厭食症,有提到自我形象的扭曲或不接納,當然不少來自於過去累積的事件的負荷,導致當事人對自己難有正面的看法與評價,因而產生厭食的狀況。


然而,在英國每日郵報中報導的十二歲女孩,她節食的原因在於讓自己年紀看起來較小、身體瘦弱,別人就不會欺負她,就連老師也會因此而對她比較好。所以,她完全籠罩在可能會被欺負陰影下而不敢長大,加上老師也以同情的對待方式讓她覺得有被關注,以致於她節食過度、拒絕長大。


為何她已經知道事情的原因,狀況還未解除?關鍵在於那些事件的負荷仍在,她仍被那些負面的恐懼所包圍或困擾,在幫助這類的個案,若不用有效的技術幫助她處理過去被欺負事件中的負荷,那麼,她仍然會被恐懼的情緒牽絆而無法改善。所以藉由有效的心靈技術,可以幫她消除心靈負荷,早日脫離這些不愉快情緒的困擾。


此外,旁人不管父母、老師或其他同儕,建議勿以同情或可憐的眼光來對她,如此會強化她的病人角色扮演。她需要的是幫助,而非同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腦能量太多妥瑞症 資優生每班有5、6人


央廣 更新日期:2008/12/25 11:45 張嘉芳



孩子經常擠眉弄眼、抿嘴、好動、講話講不停,可能是妥瑞症表現!醫師表示,妥瑞症孩子因為腦能量較多,為了釋放能量,妥瑞兒常會不自覺抖動,喃喃自語等。醫師表示,很多妥瑞人智商其實很高,有運動、音樂或語言方面天份,資優班學生常常一班就有5、6名妥瑞兒。



一般人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經常眨眼睛的動作,總是感到印象深刻,其實這是一種妥瑞症抽動症狀的表現。根據統計,台灣每1百名兒童中就有一人有妥瑞症,國小一般班級大約3到5班才有一名妥瑞兒,但資優班卻常常一班就有多達5、6位妥瑞症孩子。長庚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暨台灣妥瑞症協會理事長王煇雄表示,妥瑞症其實是腦能量太多,需要靠運動或多餘動作消耗能量,才能避免發生過動、愛講話、抿嘴、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形。



王煇雄說:『擴大他的興趣,讓他忙的更多,他們這些能量如果沒用掉就會坐立不安嘛,所以他們的教育方式要跟我們傳統的不太一樣,傳統都說寫完功課才可以玩,才可以運動,但是這種小朋友可能要相反,先把他操一操。』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神經科團隊發現,妥瑞兒大多有運動或音樂方面天份,包括莫札特NBA運動員等,有些人甚至還有語言、繪畫、讀書天賦。王煇雄說,他曾遇過一名孩子,今年已經就讀小學一年級,他在3歲的時候就展露出優異的語言天份,小小年紀就學習5種外語,現在還會拉小提琴等多種才藝。



醫師表示,妥瑞症孩子容易因為父母、老師疏忽或大眾誤解,誤以為他們故意調皮搗蛋而生氣責怪;由於妥瑞人的血液濃度含銅量較高,醫師呼籲家長最好避免讓孩子吃巧克力,或是含咖啡因類的可樂、茶品、咖啡等,以免妥瑞症症狀加劇。



工作治療 妥瑞兒變大律師


聯合 更新日期:2008/12/26 07:40 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孩子常常擠眉弄眼、喃喃自語、一會聳肩一會抖動,不一定是故意找麻煩、惡習難改。「妥瑞症」患者會不由自主出現上述症狀,但若能在包容下成長,妥瑞兒也能發揮過人天賦,才華洋「溢」。



25歲的王龍寬,3年前自台大法律系畢業不久即考上律師,他正是位妥瑞症病友。兒時常因不自覺喃喃自語,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眨眼、聳肩等「壞習慣」,讓爸媽也不知如何是好,症狀嚴重時就只好上醫院,眼科、骨科、神經科都看了,醫師認為是他壓力太大,還有醫師想要打肉毒桿菌幫他「固定」動作。



直到大學,王龍寬才知道這些都是妥瑞症症狀,由於腦能量過多,就必須靠多餘動作消耗,而他讀書、打籃球都有助消耗能量。求職時,王龍寬也據實告知老闆自己有妥瑞症,老闆瞭解後開玩笑表示,不妨在忙碌的律師事務所「工作治療」,果然曾經服藥控制二至三年的他,因為工作忙碌,消耗能量,讓他不再需要藥物,找到與妥瑞症共存之道。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台灣妥瑞症協會理事長王煇雄比喻,妥瑞兒就像是「馬力超強的跑車」,但因神經傳導物質不協調,「自動排檔」出了問題,而出現動作型或聲語型的抽動(tic),跟過動症、強迫症相似,都會不斷重複釋出能量。



每百名兒童就有1人有妥瑞症,長庚兒童神經科團隊發現,妥瑞兒多有運動或音樂天分,像音樂神童莫札特、一些NBA運動員也都是妥瑞症患者。在國小一般班級,每3至5班可能會有1位妥瑞兒,資優班常常一班就有5、6位。



王煇雄說,有位妥瑞兒的父母發現,只要讓孩子學習語言,症狀就會消失,沒想到孩子在5歲時就學會了5種語言。過去老一輩妥瑞症病友,戶外活動機會多,因為「操勞」不一定會出現症狀,現代父母常把孩子丟給電視、電動「管教」,幫孩子把事情都處理好,或是逼著孩子坐在桌前寫功課、才可以玩,不免症狀一再出現。



王龍寬從過來人的身分提醒,其實身體的適應並不困難,更需要的則是得到大家的理解、包容,讓妥瑞兒能順利、快樂的成長。





最近有些家長帶他們的寶貝到我的門診,主要是發現小孩喜歡一直清喉嚨或是發生一些怪聲音,不時會擠眉弄眼一下,很擔心小孩是否罹患了妥瑞症而求診。在此,為大家作更詳細的說明以及臨床上的處理建議:


妥瑞症一般被歸類為抽搐症(TIC DISORDER),這裡定義的抽搐指的是一種驟然、重複性、沒有目的的不自主的發聲或動作,不管發聲或者動作,如果兩種狀況合併出現超過一年以上,就會被醫師診斷為妥瑞症。1885年,法國GILLES DE LA TOURETTE醫師首先發表這種疾病的論文而得名。這類狀況主要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男比女多,比例大約是3:1。


動作方面,多發生在臉部次而是頭肩,依次是上肢、下肢及身體。臉部包含眨眼、作鬼臉、伸舌頭、動下顎;肩頸部則有左右或上下的搖頭、聳肩或扭動脖子; 上肢可能會彈、敲手指、甩動手臂;下肢可能會踢、跳、抖腳、蹬足;身體方面則可能有扭動、搖晃等動作。比較特別的是有些人會以撥弄頭髮、聞嗅東西、觸摸東西、碰觸自己或者別人的身體、敲打東西、全身上下手舞足蹈、敲打東西、甚至逗弄他人、傷害自己來表現。發聲抽搐常見的是清喉嚨、聞嗅、咳嗽、清喉嚨、吐痰或者單聲發音、複雜的甚至會發出動物叫聲甚至罵髒話等等。這些現象的持續時間,常常是偶發而且是自限性的,也就是大部分的人到了一個年齡後,自然會消失。我也認為這些症狀,源自於小孩本身的能量太多,所以他們得從一些小動作來發洩,然而導致妥瑞原因,目前還未有直接的實驗室檢測、病理結果或者其他影像學檢查能確定診斷,故真正原因仍屬未知。


一般精神科醫師對此診斷常會開立的藥物,不外是抗精神藥物(治療精神病用藥)或者中樞神經興奮劑(像是利他能等等),所以,家長若想藉藥物來改善妥瑞症,我建議還是儘量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為宜,因為這些藥物的一旦開始服用,缺乏相對客觀的檢測來監控藥物服用的效果,而且副作用也不少,很多小朋友服了藥,只是比較想睡而已,故我建議儘量以非藥物方法來幫助小孩改善。


小朋友為何不穩定?泰半與他們的身體狀況有關,我在門診發現這些被懷疑有妥瑞症的小孩,大多合併有過敏的問題,過敏會導致小孩衝動控制變差、一些現象例如清喉嚨、咳嗽、擠眉弄眼、皺鼻等等動作,往往是過敏引發的狀況,如果我們能讓當事人接受完整的過敏原檢測,找出過敏原而加以隔離,這些看似妥瑞的症狀其實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獲得改善。一般醫院提供的過敏原檢測,是以吸入性及接觸性的急性過敏原檢測為主,而急性過敏的發生率只有1.5%而已,所以很多人往往無法從一般醫院提供的檢測得知自己真正的過敏原到底為何。其實大部分的人的過敏是屬於慢性食物過敏,這必須透過完全不同的檢測才能清楚當事人到底是對什麼食物過敏,而進一步做到對過敏原真正的隔離。一般常見的慢性食物過敏原為牛奶、蛋、麵粉等等,一般建議少吃巧克力,主要是想避免糖及牛奶的接觸,因為糖會讓身體能量更高(SUGAR HIGH),牛奶則容易引發過敏(巧克力裡的牛奶與糖是小朋友的最愛)。至於咖啡因、可樂或茶,因為這些是刺激中樞神經,所以不建議當事人食用。


除此以外,重金屬過量及微量元素不平衡,也往往是妥瑞症狀加重的原因之一,常見的重金屬如鉛、汞、鋁甚至是鎘等等,都可能讓小孩脾氣不穩定或者產生動作抽搐,透過重金屬及微量元素檢測,不僅能知道當事人有哪些重金屬過量,可以利用螯合療法來排除重金屬,同時,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像是鈣、鎂、鋅或者鋰的不足,都與抽搐或者孩子身體狀況不穩有關。銅過量常會導致鋅不足,當然重金屬過量也常會使鋅變少,故在重金屬排除之餘,應該補充鋅來幫助小孩更穩定。臨床上有些醫師也會開B6來幫忙,主要也是有些研究支持這樣的營養補充可以改善症狀。


當然,當事人若能夠運動,發洩多餘能量,抽搐的改善不難察覺,建議家長應幫小孩多安排些課餘的時間,讓小孩多消耗體能,幫助他們更穩定。以我臨床的經驗,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過敏原及重金屬、微量元素檢測),根據結果作飲食調整與營養補充,再配合運動,大體來說,改善效果令人滿意。在考慮服藥前,建議家長們可以多多參考非藥物的改善方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