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缺乏依據 中國禁止以電擊治療網癮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7/15 18:40







(路透北京14日電)中國在媒體批評後,現已禁止對沈迷上網者施以電擊療法,理由在這種療法安全性和有效性並不確定。



在中國衛生部作出相關宣布之前,媒體近來報導,山東省臨沂市1名具爭議性的精神科醫生已對將近3000名青少年進行電療,以助其擺脫沈迷上網的問題。



衛生部網站張貼的通知中說:「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並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應用於臨床。」中央社(翻譯)


 


精神科的電擊或電痙攣治療是什麼?簡言之,就是把電流通過腦部,引發出癲癇的效果,在標準治療流程中,必須先讓患者接受麻醉,待患者失去意識以後,之後再讓電流通過腦部,引發抽筋或痙攣的反應,謂之電痙攣治療。


講到電擊治療,讓我們先瞭解電擊治療的歷史:


關於電擊療法的發明,其前身的具體作法源自於一個匈牙利的神經精神科醫師Ladislas J. Meuduna的錯誤認知:他誤信精神分裂症與癲癇兩者疾病是互相拮抗的疾病,因此要治療精神分裂,一定要引發癲癇才能治療,但當時他是以兩種東西來引發癲癇,而非電擊,這兩種東西是camphor 和 metrazoll。而電痙攣療法於1938年由義大利神經科醫師Ugo Cerletti所發明,他經由屠宰場中殺豬前會先將豬電昏而得到靈感。Cerletti將它用在有強迫症和頑固難治的精神病患身上,而發現了極佳的療效(短期)。 當電療法開始被使用時,它是直接用在清醒的病患身上,而沒有麻醉或經由肌肉鬆弛,病患經由電流的作用和陷入昏迷,而且會經歷強大的肌肉收縮力量。因此大部份的病患害怕接受這項治療,也因而它常被當時的精神科用來懲罰不合作的精神病患。 近半世紀以來,因為抗精神藥物的一一發明問世,電痙孿療法的需求因而降低,但它並沒有消失。它仍被保留給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


電擊治療在精神科藥物尚未發展出來之前,曾在精神科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愛看電影的人,若看過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這部電影,也有描述這種療法的片段。知名的加拿大精神科醫師ABRAM HOFFER,同時也是營養學博士,之所以倡導以分子矯正的營養療法來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正是因為他看到當時在療養院住院的患者,在接受電療或者胰島素休克療法治療後,不是無效,就是復發率極高,故才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發展出以菸鹼酸治療為主的精神分裂症營養輔助療法。此外,基於人道考量,故不少醫師也不願採用此種電擊療法,但仍有少數的精神科醫師會建議患者接受此種治療,尤其是在精神科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時,特別有機會。


儘管許多專業人員宣稱電擊治療極為安全,不會對大腦造成任何傷害,然而,我們在臨床上看到的,最直接的就是造成當事人意識的模糊(CONFUSION)及對記憶力的損害,很多人以為這是暫時的現象,殊不知有不少個案的臨床追蹤發現不少人的記憶力慢性缺損的確存在,有興趣深究的人不妨參考相關臨床研究:


http://www.nature.com/npp/journal/v32/n1/abs/1301180a.html


儘管教科書上寫道:沒有絕對禁忌症,但回顧過往,的確有因未發現之腦瘤患者,接受電擊治療後而導致腦壓增高而致死的醫療糾紛,還是提醒大家留意。其他諸如腦出血或有過腦部病兆的患者,最好不要接受電擊治療,因為不確定的危險性實在太高了。


就我臨床觀察,一些經過電擊治療的患者,其本身的精神狀況,長期下來,並未真正獲得改善,而且因為電擊導致精神狀況持續不佳的人,也屢見不鮮。我還記得有一位曾接受過電療的門診患者,有長期失眠的痛苦,當她接受一些營養療法的建議,一週後回診,她感激地告訴我:我的孩子叫我一定要回診,因為電療完,十幾年來,我一直無法好好睡覺,但接受營養療法後,我孩子很高興看到我可以沈睡,謝謝你。


建議在接到任何醫師提出電擊治療建議時,務必審慎,建議先瞭解相關資料(不應侷限於治療者的單一資料來源),不要貿然接受電擊治療後,不但效果不彰,外加長期後遺症纏身才後悔莫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