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憂藥無效? 難治療近半病患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1/15 00:07 【中央社芝加哥13日路透電】



抗憂鬱劑無法治療近半數用藥者。在科學期刊「神經元」(Neuron)中,一篇以老鼠作實驗的研究可以解釋原因。



多數抗憂鬱藥物,包括常使用的百憂解(Prozac)與樂復得(Zoloft),都是藉由增加血清素以達到效果。血清素是大腦神經傳導素,由大腦中區的縫合神經元(rapheneurons)製造。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漢勒內(ReneHen)今天表示,大腦中區接受過量單一血清素受體的基因改造鼠,較不易對抗憂鬱劑起反應;他在電話訪談中指出,這些受體將抑制(製造血清素的)神經元活動;過量受體將過度抑制這些神經元。



漢勒內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有助醫師了解某種抗憂鬱劑是否能夠發揮療效;也可讓藥廠進行更多臨床實驗及研發新藥,讓無法受惠於傳統抗憂鬱劑的病患得到幫助。




我建議大家對精神科藥物治療有疑問或有興趣,有機會,多看看相關的醫學研究的報告,就會發現裡面有許多醫學真相,這是一般在醫院門診的醫師不會告知患者的。以抗憂鬱劑來說,近半數的憂鬱患者,在抗憂鬱劑的治療下無明顯療效,目前原因也還不是很清楚,最近美國紐約的醫療研究團對老鼠的試驗研究發現:

 

對大腦產生血清素的區域若本身的血清素受體的基因經過改造,這些族群對抗憂鬱劑較難有反應,而且,這些受體在接受抗憂鬱劑治療時,還會抑制製造血清素的神經細胞產生血清素的活動,藥物刺激使受體過度抑制這些神經細胞的現象也存在。

 

這提醒我們,目前對抗憂鬱劑為何對近半數的憂鬱患者,可能存在的身體機制必須進一步瞭解,而我認為抗憂鬱劑的服用,可能會引發自殺的想法或行為(FDA從2004年就發表公告的警語),若與此有關,也希望有進一步研究來證實及釐清,幫助大家避開可能反而更有害的治療方式。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不妨可以直接去找這篇研究來深入瞭解:

 

5-HT1A Autoreceptor Levels Determine Vulnerability to Stress and Response to Antidepressants

Neuron, Volume 65, Issue 1, 14 January 2010, Pages 40-52
Jesse W. Richardson-Jones , Caryne P. Craige , Bruno P. Guiard , Alisson Stephen , Kayla L. Metzger , Hank F. Kung , Alain M. Gardier , Alex Dranovsky , Denis J. David , Sheryl G. Beck , René Hen and E. David Leonard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