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深腦刺激術等治療 明年納入健保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5日電)植入晶片治療巴金森氏症、重度併發症第一型糖尿病患移植胰臟、等待換心病患使用心室輔助器、癌症光動力療法等,明年納入健保給付,每人可節省近新台幣10萬元到90萬元。
明年元旦起,健保新增巴金森氏症UPDRS量表評估、深腦刺激素治療參數調整作業、深部腦核電生理定位等評估與手術,每人費用約4萬元;中央健保局醫管處科長李純馥指出,深腦刺激術的手術特材很快也會納入健保給付。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指出,巴金森氏症患者採用植入晶片的深腦刺激術治療,是國外行之有年且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手術及材料目前自費約90萬元,有能力負擔的患者非富即貴,不少患者向銀行分期付款,舉債動手術。
李純馥說,國內約有20多萬人接受巴金森氏症量表評估。林欣榮認為,約有1萬多名可適用植入晶片的深腦刺激術,健保局援引專家估計則認為一年約100到200人可受惠於健保給付。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特徵有顫抖、僵硬陣發性的運動不能,其器官病因在腦部,在腦部位於稱為基底核的黑質及橫紋核等特定區域退化,當這些區域百分之五十產生不可逆的損害時,便會產生帕金森氏症的症狀。主要影響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多巴胺的不足,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肌肉張力、直立姿勢、肌肉強度、性慾及感情等等。許多患者初期可能是一手或一腳會顫抖,但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腳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僵硬、走路緩慢而步伐也會變小。最常見的症狀是運動不能,也就是隨意動作會變得困難與緩慢。
在醫療上,典型的治療是以L-DOPA加上相關抑制劑,這種療法是在1961年由拜克梅爾博士提出,純粹是一種補充腦部缺乏的多巴胺的替代療法。對大部分的患者來說,藥物服用後,能夠緩解症狀,但症狀仍無法消失,藥物療法對一定比例的人會有控制效果,但有些人對藥物反應效果很差或者身體機能退化很快,故有晶片植入的手術來補足藥物控制不佳或者退化嚴重這一塊,未來若幹細胞的發展快一些,也許能完全取代晶片植入的手術。
對大部分患者來說,藥物治療仍有其缺點,首先,給予身體L-DOPA後身體會產生回饋抑制,使得腦部慢慢開始減少多巴胺的製造。L-DOPA療法的另外缺點是給予過量時,身體無法吸收,會使腦部多巴胺過多,有些人因而產生幻覺或者妄想等狀況,反而還要去服用抗精神藥物,增加身體負擔(這種個案常看到),多巴胺過多會氧化形成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過多容易破壞細胞的脂質,使腦細胞跟著受損,也就是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後,反而會使已經退化的腦部細胞受到進一步傷害。
在身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有一種天然的輔助酵素--還原態的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甘酸(NICOTI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簡稱NADH),在畜肉、禽肉及魚肉皆有。他是菸鹼酸衍生出來的抗氧化物是細胞發育與能量產生所必備的輔助酵素。NADH本身會刺激細胞生產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也能幫助思考、頭腦靈活與注意力集中。知名的奧地利拜克梅爾帕金森氏症治療研究中心,在1983年首先分離出NADH的穩定口服劑型,一項針對470名帕金森氏患者的公開標籤臨床試驗,療程進行十四天,發現患者的運動功能、尤其是行走、推物、姿勢、語言、以及模仿他人的行為及說話的能力都有所改善。
拜克梅爾博士自己也曾針對885名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半數接受30分鐘以上的靜脈注射,另一半則口服,兩種治療都是隔天施用,為期十四天,大約有80%的患者有改善,19.3%的患者有大幅改善,58.8%的患者有中度改善,整體來說,靜脈注射與口服效果相當。
此外,拜克梅爾博士也曾對205名自願接受試驗的憂鬱患者接受口服或者靜脈注射NADH的治療,療程從五天到310天不等,93%的患者臨床的表現都有幫助。
在拜克梅爾研究中心亦對阿茲海默這種老年失智的病患做過研究,17名病患在一項公開實驗中,每天服用NADH為期八到十二週,以MMSE或者GDS(兩種功能評估測驗)來比較,其認知功能都有改善,且完全無副作用。
NADH在臨床的應用上,還包含了慢性疲勞症候群,在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院,針對26名的患者(26到57歲已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達1到16年的婦女)進行研究,和安慰劑相比,改善比例是31%對8%,而且完全無副作用,所以,慢性疲勞的患者也可以考慮以此作為一種輔助療法。
建議大家對於帕金森氏患者、老年失智、憂鬱甚至是慢性疲勞患者,都可以考慮以NADH作為輔助的營養補充,幫助腦部認知功能的維護,也許隨著症狀的改善,還能減少相關藥物的使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