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大約有20%中年的患者為大腸激躁症或者慢性腸道功能失衡所苦。腹脹、便秘、腹瀉或者腹痛等等是常見症狀表現,過去被認為與心理壓力、環境及基因有關(就是原因不清楚)。最近由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飲食改變會直接改變腸道菌叢,抗生素會破壞腸道菌叢的生存,這兩項原因都會導致大腸激躁症。關鍵在於改變腸道菌叢,會影響腸道的蠕動以及清除廢物的能力,更會破壞免疫、神經以及內分泌等網絡的溝通,讓大腸激躁症罹患率大增。當然,情緒壓力仍是改變腸道菌叢型態原因之一,研究人員建議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最能整合飲食以及腸道菌叢的調整,而非單單在情緒處理上。

參考文獻:

  1. Yogesh Bhattarai, David A. Muniz Pedrogo, Purna C. Kashyap.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gut microbiota-related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 2017; 312 (1): G52 DOI: 10.1152/ajpgi.00338.2016

去年也有一篇研究提到腸道菌叢失衡,導致的大腸激躁症很可能偏頭痛或者壓力型頭痛的原因:https://www.aan.com/PressRoom/Home/PressRelease/1434

結論:腸道菌叢失衡關係至大,不可輕忽。許多看似為情緒或者心理困擾,原因可能在於腸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