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對小鼠進行的新研究得出了腸道微生物組變化與阿茲海默症動物模型的行為和認知變化之間的明確因果關係。
今天發表在《行為神經科學前沿》(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這項研究提出了新的途徑,包括使用益生菌來治療和潛在地預防與包括阿茲海默症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失智症狀。
該研究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科學家領導。
“我們發現,通過在無菌小鼠體內植入糞便來調節腸道微生物組會誘導阿茲海默症模型的行為和認知變化,”資深作者、OHSU 醫學院行為神經科學教授 Jacob Raber 博士說。“據我所知,以前沒有人在阿茲海默症模型中證明過這一點。”
這項工作是在去年發表的一項針對小鼠的 OHSU 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該研究揭露了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與攜帶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的小鼠的行為和認知表現之間的相關性。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糞便植入物小心翼翼地操控了小鼠的消化道。
他們發現三種不同基因型之間以及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行為和認知指標發生了變化。涉及的兩種基因型反映了與人類阿茲海默症易感性相關的基因型。
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明顯影響了小鼠的行為和認知變化。
該研究提出了通過有針對性地使用益生菌或糞便移植來預防失智症的可能途徑,這些益生菌已被用於操人體腸道微生物組。然而,Raber 表示,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些行為和認知影響的機制,因為這些影響與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關係受基因型和性別的影響。
“人們可以在櫃檯購買益生菌,但我們希望確保為每位患者使用正確的治療方法,並且它實際上對他們有益,”Raber 說。“腸道微生物組是一個複雜的環境。如果你改變一個元素,你也會改變其他元素,所以你要確保選擇一種益生菌,促進每位患者的大腦健康和大腦功能,同時限制任何負面影響。”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提到的糞便移植,不少人會不明所以,其實主要是藉由糞便的腸駐型菌種改變腸道菌叢生態,調節腸道功能及免疫系統。
過去我聽到一位同業分享一位自閉症兒童患者無法開口說話,父母積極求診,遍訪各大名醫,以早療及其他整合療法來嘗試協助改善,苦無進展,最後經一位醫師建議以糞便移植來改善腸道菌叢生態,想不到小孩有明顯進步,還可以開口喊爸爸媽媽,讓家人喜出望外。
以功能醫學角度來看,腸腦軸的理論指出腸與腦緊密聯結及腸道被視為第二個大腦,兩者不應僅僅只是消化及神經系統不相干的兩套系統,其實關乎免疫調控,還有神經系統的複雜調控,藉由改變腸道菌叢(調控腸道免疫)進而提升大腦的功能,類似大腦退化疾病與腸道菌叢的相關研究,近幾年越來越多論文發表支持這樣的論點。
期望更多相關的研究早點確立臨床治療的指引,落實臨床治療,幫助廣大失智症患者甚至是準失智症患者,改善或是遠離失智風險。
參考文獻:
- Payel Kundu, Keaton Stagaman, Kristin Kasschau, Sarah Holden, Natalia Shulzhenko, Thomas J. Sharpton, Jacob Raber. Fecal Implants From AppNL–G–F and AppNL–G–F/E4 Donor Mice Sufficient to Induce Behavioral Phenotypes in Germ-Free Mice.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22; 16 DOI: 10.3389/fnbeh.2022.79112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