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喝茶有助預防慢性病

中央社 – 2012年9月23日 上午12:28



(中央社台北22日電)研究早已顯示茶含抗氧化成分及喝茶有益健康,新研究更發現,喝茶對預防慢性病可能帶來不小功效。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在華盛頓舉行的第5屆茶與人類健康國際科學論壇,針對最新研究發現展開討論。


論壇主席、波士頓塔弗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傅萊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Friedman School ofNutrition Science and Policy)教授布魯伯格(Jeffrey Blumberg)表示:「若有任何能信誓旦旦向大眾傳達的事,那就是茶證實能夠預防慢性病。」


其中一種即是骨質疏鬆症。德州科技大學(TexasTech University)健康科學中心研究員所做研究顯示,綠茶尤其有助降低骨折風險,並可增加骨質密度,這也是老年人最容易出現的健康問題。


研究人員指出:「骨質疏鬆無法逆轉,因此預防成為關鍵。」


研究人員說,攝取綠茶3個月,能促進骨骼重建並降低氧化壓力帶來的耗損。「骨質流失能夠減緩,延後骨質疏鬆產生」。


茶具有的預防療效還包括有益心血管健康。針對19名高血壓患者與另19名無此症狀人士所做的小型研究顯示,攝取高脂肪餐前喝1杯紅茶,有助動脈健康運作,並可預防血壓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


義大利拉奎拉大學(University L'Aquila)內科醫學主任費理(Claudio Ferri)表示:「喝紅茶顯然能形成保護作用,紅茶不僅可以降血壓,還能降低脂肪囤積動脈引發的負面效應。」


費理提到,能促使動脈擴張的類黃酮,是茶中最重要的成分。他並說,喝紅茶能降低中風、心臟病發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1010922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報導原文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usatoday.com/news/nation/story/2012/09/19/drinking-tea-may-help-prevent-chronic-illnesses/57808190/1


生物類黃酮是高效率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體內的維他命C以及維他命E利用率更好,減少氧化壓力,去除自由基。換句話說,生物類黃酮最大的保護作用就是抗氧化,也就是擁有去除自由基的能力,不管是抗老化、預防癌症或者抗癌、心血管疾病或者是預防大腦功能退化都與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脫不了關係。


 Bagchi Manashi, Mark Milnes, Casey Williams, Jaya Balmoori, Xumei Ye, Sidney Stohs and Debasis Bagchi (1999). "Acute and chronic stress-induced oxidativ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in rats, and the protective ability of a novel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Nutrition Research 19 (8): 1189–1199. doi:10.1016/S0271-5317(99)00080-9.


生物類黃酮的來源不少,諸如銀杏、柑橘類、莓類水果、洋蔥(尤其是紅洋蔥)、香芹、豆科植物、沙棘、茶、黑巧克力、葡萄酒、種子或是植物根:




  1. Slimestad R, Fossen T, Vågen IM (December 2007). "Onions: a source of unique dietary flavonoids". J. Agric. Food Chem. 55 (25): 10067–80. doi:10.1021/jf0712503. PMID 17997520. 

  2. Marotti, M.; Piccaglia, R. (2002). "Characterization of Flavonoids in Different Cultivars of Onion (Allium cepa 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67 (3): 1229. doi:10.1111/j.1365-2621.2002.tb09482.x. 

  3.  Justesen U, Knuthsen P (2001). "Composition of flavonoids in fresh herbs and calculation of flavonoid intake by use of herbs in traditional Danish dishes". Food Chem. 73 (2): 245–50. doi:10.1016/S0308-8146(01)00114-5. 

  4.  Ewald C, Fjelkner-Modig S, Johansson K, Sjöholm I, Åkesson B (1999). "Effect of processing on major flavonoids in processed onions, green beans, and peas". Food Chem. 64 (2): 231–5. doi:10.1016/S0308-8146(98)00136-8.

市面上訴求抗氧化的營養補充品的食物萃取來源大多來自於上述範圍。欲了解自己體內自由基是否過多,有相關功能性醫學檢測可以幫助直接了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蜂蜜比感冒糖漿更能舒緩兒童咳嗽症狀

Fun-Day/ 2012/08/14



(健康)蜂蜜比感冒糖漿更能舒緩兒童咳嗽症狀


(Health)Honey Soothes Kids’ Cough Better than Cough Medicine


嚴重的乾咳不只痛苦又煩人,也會導致好幾天得不到一夜好眠。


A bad, dry cough is not only painful and irritating, but can also lead to many sleepless nights.


不過一匙蜂蜜或許就能幫你把這些惡夢變成香甜的美夢。


Though, a spoon of honey may be all it takes to help you turn those dreadful nights into sweet dreams.


一項針對300位有喉嚨發炎症狀的以色列兒童所做的研究發現,1歲至5歲的孩童若是在睡前食用10克的蜂蜜,就會減少他們的咳嗽次數,睡眠品質也變好了。


A study involving nearly 300 Israeli children with throat infections found that kids aged one to five coughed less often and slept better after taking 10g of honey before bedtime.


研究中四分之三的兒童,在睡前吃下一茶匙的桉樹蜂蜜、柑橘蜂蜜或丹參蜂蜜,其餘的兒童則是吃下安慰劑。


In the study, three quarters of the children were given a teaspoon of either eucalyptus honey, citrus honey or labiatae honey before bed, while the rest took a placebo.


根據家長針對兒童咳嗽的嚴重程度與次數評分紀錄,吃蜂蜜的孩子症狀比吃安慰劑的孩子改善了更多。


According to the scoring of parents on the severity and frequency of their child’s cough, the children that had honey showed a much better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those on the placebo.


研究人員表示,蜂蜜所含的高單位抗氧化劑,讓它成為比感冒糖漿更好的選擇,而許多感冒糖漿並沒有證據顯示有療效,若家長不小心餵食過量的藥物,後果會相當危險。


The researchers say that honey’s high levels of antioxidants could make it a better alternative to cough syrups, many of which are not proven to work and which can be dangerous if parents administer accidental overdoses.


但研究人員也強調,給年幼的嬰兒吃蜂蜜並不安全,因為有可能會導致一種罕見卻致命的發炎症狀。


However, they emphasize that honey is unsafe for young infants due to the risk of a rare but fatal infection.


鄭醫師補充:


一歲以下的寶寶不建議食用蜂蜜,原因請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1549&sc=1


美國專家曾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建議,「禁止6歲以下兒童使用非處方綜合咳嗽感冒藥」。目前,美國市面上大約有800種的非處方綜合咳嗽感冒藥品,標示可緩解小孩感冒症狀。依據美國專家研究報告顯示,在2004-2005年間,約有超過1500名2歲以下的兒童,因為未經處方使用普通感冒藥品而引發嚴重健康問題。基於並無證據顯示這些感冒藥對兒童具有療效,又可能引起不良的反應,美國FDA將全面檢視其安全性及療效。


至於上面中英對照的研究報導,可以參閱在2007年12月刊登於知名小兒科期刊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相關研究原文全文可以連結:


http://archpedi.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571559


原文引用來源:


The Effect of Honey on Nocturnal Cough and Sleep Quality for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Michael D. Warren, MD; Stephen J. Pont, MD, MPH; Shari L. Barkin, MD, MSHS; S. Todd Callahan, MD, MPH; T. Lynne Caples, MS; Kecia N. Carroll, MD, MPH; Gregory S. Plemmons, MD; Rebecca R. Swan, MD; William O. Cooper, MD, MPH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7;161(12):1149-1153.

 

Hone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恐懼記憶 可從大腦移除

作者: 【中央社台北二十一日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22日 上午12:02





消除記憶一直都是科幻電影主題,不過研究人員現在相信,在讓抹除記憶成真上,他們已經有了突破。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開創性研究,可以協助研發出治療焦慮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全新療法。


這項研究是第一次證明剛形成的情緒記憶可以從人類大腦移除。


這項研究是由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執行,新研究報告發表於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研究領導人阿格倫(Thomas Agren)說:「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是記憶與恐懼研究的突破。新研究結果最終可能可協助研發出改良療法,治療全球數以百萬計有焦慮問題的患者,像是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恐慌發作。」


人在學習某種東西時,持久的長期記憶是在強化過程的協助下形成,是依據大腦蛋白質的生成。


當我們在記憶某種東西時,記憶有一陣子不穩定,在經過另一個強化過程後,才會再穩定下來。


研究人員說:「換句話說,這可以說,我們不是在記憶原本發生的事,而是在記憶上一次我們認為所發生的事。」


研究團隊發現,藉由中斷強化過程,他們可以改變之前記憶過的東西。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怎麼做的?研究人員先讓受試者看一中性的圖片但附帶電擊刺激,以這種制約方式讓受試者形成一項新的恐懼。為了活化這項恐懼記憶,接下來圖片再次給受試者看,但沒有伴隨電擊刺激,實驗組的方式,藉由反覆呈現相同圖片的幫助來擾亂原本記憶強化過程,至於控制組則在圖片反覆給受試者看之前,讓記憶再強化過程先完成。


實驗組則不讓恐懼記憶形成,也就是受試者之前跟圖片連結的恐懼感已經消除,換句話說,擾亂了記憶的強化過程,這個圖片再度被視為中性而不帶任何恐懼。同時研究人員用磁振造影來掃描來追蹤大腦存取恐懼記憶的的部位,也就是顳葉的杏仁核,確定恐懼已經消失。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解開記憶與恐懼的關係,並能對恐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及恐慌等等狀況提供有效的治療方式,相關研究來源:


T. Agren, J. Engman, A. Frick, J. Bjorkstrand, E.-M. Larsson, T. Furmark, M. Fredrikson. Disruption of Reconsolidation Erases a Fear Memory Trace in the Human Amygdala. Science, 2012; 337 (6101): 1550 DOI: 10.1126/science.1223006


其實處理恐懼的技術早已存在,也且學習與操作也不複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戴尼提這項技術的原理與執行方式,與上述研究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這是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L. Ron Hubberd發明的技術。以下我把部落格相關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對那些經歷過天然、人為巨大傷害受害者,其他如性侵案被害人身上常會出現的身心不適現象,當同一創傷行為被再度體驗,反覆的痛苦回憶、夢境,會被類似情境引發,產生強烈心理痛苦與生理反應。當事人常常出現失眠、易怒、易受驚嚇,及注意力不集中,障礙持續、嚴重者會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舉例而言,在南亞大海嘯、各國的大地震甚至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災後,歷劫餘生的人們經常會出現上述的反應,就可稱之為PTSD。主要的原因是當事人的注意力卡在事件發生的時刻,當時所出現生命威脅、恐懼、震驚或者巨大的失落感常藉由一些再刺激而引發不適、難以平復。


不管如何,這必然對當事人的壓力系統造成明顯的衝擊,包含大腦神經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系統都會產生影響。會有PTSD狀況的人,短期可以藉由轉移注意力來協助當事人暫時隔離壓力事件,但追根究底,有機會,把事件經歷說出來就是種面對的最好治療,即便一些統計出來效果不錯的療法,也是要去描述或者去說,去接觸,再配合一些放鬆技巧的協助來達成效果。國內有經驗的治療師並不多。至於藥物的使用,建議有急性壓力困擾或者PTSD困擾的人,還是保守些為宜,就算要用,最好警惕自己時間不要過久,藥量避免越來越多。過去我在區域醫院看診時就有好幾個921的受災患者,因為當時難以平復,選擇用藥物來控制症狀與幫助睡眠,到頭來藥物不減反增,睡眠品質及心情越來越糟,成了長期服藥的慢性精神病患。


對沈浸於重大壓力事件的人,卻可能在不長的時間處理就能走出哀傷與驚恐。除了戴尼提這項技術之外,有一種簡單方式,仍是由美國知名人道主義作家L. Ron Hubberd提出來的,藉由反覆詢問當事人兩句話:那個時候你在哪裡?你現在在哪裡?藉由讓當事人反覆回想事件發生的經過,並口述出來,詢問者不必和對方討論,只要示意即可,當事人有嚴重的情緒反應,鼓勵當事人發洩出來,穿越這些有負荷的記憶,在記憶中隱含的負面情緒,會一點一滴被拿掉,帶當事人達到一個情緒比較穩定的點甚至有某些領悟被說出來時,即可停止。


補充一點:這項技術不只能處理新形成的恐懼記憶,對於過去時間較為久遠的恐懼記憶或者傷痛,也能處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研究:懷孕中急性壓力可能造成孩子精神分裂


 


(法新社巴黎二十一日電) 根據今天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受到創傷性壓力的懷孕婦女較可能生出將來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


這份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紐約大學醫學院的馬拉斯皮納解釋說:「這種正在討論中的壓力是那些在自然災害中遭受的壓力,如地震或颶風、恐怖攻擊,或突如其來的哀傷。」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複雜的腦部失調,表現出來的特徵是錯覺和幻想,通常會發生在青少年晚期或成人初期,經常會有極嚴重的後果。


馬拉斯皮納和他的同事曾檢視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六年在耶路撒冷出生的八萬八千八百二十九人的生產資料,並且與以色列全國精神病治療紀錄交叉參考。


他們發現,懷孕第二個月適逢一九六七年六月以色列和阿拉伯戰爭─又稱「六日戰爭」─高潮期間的婦女所生的小孩,在進入成年期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明顯偏高。


這項研究也強調這種壓力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胎兒時期第二個月適逢六日戰爭的女性,將來罹患精神疾病的機會是在其他時間出生女性的四點三倍。男性則只有一點二倍。


研究人員曾查證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如出生時體重過輕或熱量攝取不足等,結果發現和這些因素都沒有關係。


 


這篇研究非常有趣,以生理的角度很難解釋,基因也無法拿來當成原因,主要就是一旦受孕基因就已經決定了。也許,內分泌的影響也有一些,但如能心靈上運作的角度來切入,解釋就簡單明瞭了。


一 般,我們會強調胎教很重要,主要是嬰兒還在娘胎時,其實在心靈上就會開始儲存記憶訊息,根據美國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恩‧ 賀伯特 先生的研究發現,在胎兒期,心靈已經開始運作及紀錄一些訊息,比較有影響的部分是紀錄於反應性心靈的部分,反應式心靈記錄的是身體疼痛與痛苦情緒,這是心 靈上人們無法察覺確有實際影響的部分,反應性心靈無法比較分析,只能遵循刺激反應的模式來運作,母親在懷孕時,身心遭收重大刺激或打擊,必然會對胎兒的心 靈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懷孕的媽媽如果腹部遭受撞擊或者打個噴嚏,應該先保持緘默,減少胎兒心靈上的負荷才是,我也常聽到也不少媽媽事後回想,在懷孕 時情緒不穩定,出生之後小朋友的情緒及穩定性,跟其他小朋友比起來,的確有明顯的差距。


建議已經懷孕的媽媽或準媽媽們,懷孕時務必保持身心的愉快,儘量杜絕身體的衝擊及心理的過度壓力,注意不要服用可能致畸胎的藥物(各種藥物能免儘量免),如此一來,媽媽至少都沒有讓小孩輸在起跑線上,以後在教養上也會比較輕鬆愉快。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平台-補充肌酸 聯手打擊憂鬱症

作者: ?袁瑋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9月2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袁瑋】


在國人講究食補的文化影響下,一個在門診最常被問到就是:「飲食上注意什麼可以改善疾病?」最新一期美國精神醫學期刊指出,若補充「肌酸」(creatine monohydrate水肌酸)可以加速抗憂鬱劑的效果。


這是一個為期8周的研究,伴隨抗憂鬱劑Lexapro(利普能)的使用,實驗組每天服用5毫克的肌酸(Creatine Monohydrate),對照組則使用安慰劑。在第2周即可看到使用肌酸這一組的憂鬱指數明顯下降,而第4周和第8周的抗憂鬱效果也優於對照組。


過去在使用抗憂鬱劑的困擾之一,即是發生效果的速度太慢,以利普能這類的藥物(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來說,通常要等到4周左右才能看得到效果,但是對於患有憂鬱症的患者來說,這樣漫長的等待實在難熬,若透過補充其他營養品可以加速/加強效果,是一大福音。


肌酸是身體本身可以製造的,以往最常聽到額外補充使用的是運動員,因為它被證實可以加強肌耐力、增加體內的瘦肉組成。肌肉在體內要轉換出可使用的能量 (ATP)時,需要phosphate(磷酸鹽),而肌酸可以幫助它的運送,讓更多能量可以被使用。肌酸在營養食品店可以見到,但平時攝取的食物中其實也足夠,瘦肉(特別是牛肉)、鮭魚及鮪魚中含量較高,一磅瘦肉含2毫克的肌酸、一磅牛肉有5毫克肌酸、一磅鮭魚或鮪魚則含4.5毫克肌酸。


對於在服用抗憂鬱劑又想用食補改善症狀的患者,這研究結果可供參考,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補充肌酸,有腎臟疾病的人、在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 (NSAID)、利尿劑的人補充肌酸可能造成腎衰竭,另外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脫水、噁心、腹瀉、抽筋或腹痛,另外補充肌酸時也要避免喝咖啡,以免脫水。


鄭醫師補充:


早在2007年就有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肌酸能夠幫助躁鬱症患者,尤其是對藥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病程,每天補充3-5克的肌酸,追蹤發現對於躁鬱症患者的憂鬱症狀改善反應效果不錯。唯一要留意,因為肌酸會消除疲勞,讓人亢奮,因此要小心可能轉為輕躁的可能性:


Creatine monohydrate in resistant depression: a preliminary study
by
Roitman S, Green T, Osher Y, Karni N, Levine J.
Ness Ziona Mental Health Center, Sackler Faculty of Medicine,
Tel Aviv University, Tel Aviv, Israel.
Bipolar Disord. 2007 Nov;9(7):754-8.


至於上述研究的報導研究來: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Oral Creatine Monohydrate Augmentation for Enhanced Response to a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in Wome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Lyoo IK, Yoon S, Kim TS, Hwang J, Kim JE, Won W, Bae S, Renshaw PF.
Am J Psychiatry. 2012 Aug 1. doi: 10.1176/appi.ajp.2012.12010009.


服用抗憂鬱劑容易產生副作用反應者或者對藥物治療有疑慮,不想靠藥物治療,也有其他相關營養補充可以幫助血清素濃度上升,若想服用肌酸來改善憂鬱的人不見得都得搭配抗憂鬱劑來治療才有效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靠麻黃素減肥 女剩10年可活

中央社 – 2012年9月20日 下午10:12

(中央社台北20日電)1名陷入姐弟戀的英國熟女為了不讓自己看起來像男友的媽,上網找尋速成減肥法,沒想到依賴藥物減肥,卻賠上最寶貴的健康,現在只剩10年可活。


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46歲的倫賽(Michelle Rumsey)身高165公分,體重接近60公斤,根本稱不上過重,不過像大多數的女生一樣,她認為,變瘦能讓自己更有自信。


她上網找尋快速瘦身的方法,看到網路論壇上有人在討論一種名為麻黃素(Ephedrine)的減肥藥,說這個藥物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減重。


倫賽便在網路上訂藥,但沒想到因為害怕復胖,她往後有長達4年時間都依賴這種藥物,還吃出心臟問題,預期壽命只剩下10年。


比男友年長11歲的倫賽說:「知道自己再活也沒有幾年後,我又生氣又沮喪,我從來沒想過這些藥物是這麼危險。」


令人震驚的是,麻黃素在英國是用來治療感冒的合法藥物,不需醫師開立處方就可取得。1010920


鄭醫師補充:


我把麻黃素的相關資料蒐集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


麻黃鹼 ,又稱麻黃素(Ephedrine,縮寫:EPH)是一種擬交感神經胺,常被用作興奮劑,食慾抑制劑,集中精力,解除鼻塞和麻醉升壓藥。麻黃素與其人工合成的衍生物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的結構類似。有些綜合感冒藥或感冒糖漿也會加入這種藥物或者類似藥物。


臨床使用上常見的副作用包含:


心血管系統健康風險:(所有中樞神經性奮劑的共同副作用):包含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心絞痛以及血管收縮引發的高血壓。


皮膚:潮紅、流汗以及粉刺。


腸道:厭食以及噁心。


泌尿道:尿量減少,主因是腎臟動脈血流血管收縮。


神經系統:坐立不安、意識模糊以及失眠、輕微欣快感、躁症、幻覺、妄想、敵意、恐慌以及激動等等。


其他系統:頭暈、頭痛、顫抖、低血糖以及口乾等等。相關原文參考資料:


 Joint Formulary Committee. 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 47th edition. London: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and Royal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2004. ISBN 0-85369-587-3


有些專業醫師也會把中醫的麻黃用來抑制食欲,這部分我請教過中醫方面的博士,一般不建議把副作用拿來作為療效,儘管麻黃素的成分低些但仍潛藏相關健康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報告:醫生的同理心有助療效

作者: 張鎮宏 | 台灣醒報 – 2012年9月17日 下午1:56






【台灣醒報記者張鎮宏綜合報導】面對病痛,醫護人員的協助無疑是患者重要的依靠。但除了醫療設備與技術的完善與否,病患其實更需要的醫生的細心關懷。根據最新研究,醫事人員對病患身、心理狀況的同理心投入,對患者重回健康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在最新一期的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中,美國湯瑪斯傑佛遜大學的研究證實,同理心在醫病關係中確實對患者有正面效果。該報告以義大利的帕馬區為樣本,調查該區域2萬1千名糖尿病患者與其242名醫事人員的互動。


而研究結果明顯指出,在同理心量表中得到較高分數的醫生或護理人員,其患者的含糖血紅蛋白比與膽固醇數值都低於其他對照組─—換言之,醫事人員若能更體貼、主動地了解病人身心理狀況,則能有效提高療程效果,對患者病情產生正面影響,甚至幫助他們找回健康。


該報告在結語也建議各級醫療教育應該應加醫病同理心課程,除了可促進更和諧的醫病關係與醫療倫理外,同時也能提升對整體的醫療效率,進而減低社會的醫事成本與病患負擔。


鄭醫師補充:


開同樣的藥,但看不同的醫師,疾病治療效果原因大不同,是很多人就醫的經驗與感受,關鍵何在?可能與同理心大有關係。


我們把一般同理心的定義稍微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


同理心,有人又叫做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人際互動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面向。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的感受與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理解這種行為和事件的發生緣由。即使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對方的反應並不代表是認同對方的行為。


因此患者與醫護人員的互動,患者會感受得自己被了解以及接納,自然容易產生心安以及放心的感覺,有人這種感覺為身體的安全模式啟動,安全模式一旦啟動,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會適當作用幫助身體進行修復。有關於安全模式與危險模式的說明可以參閱部落格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897&prev=-1&next=21883


上述發表於2011年醫學期刊《Academic Medicine》的研究又是一個清楚的例證,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原文研究全文:


http://journals.lww.com/academicmedicine/Fulltext/2011/03000/Physicians__Empathy_and_Clinical_Outcomes_for.26.aspx


引用來源:


Academic Medicine:

March 2011 - Volume 86 - Issue 3 - pp 359-364

doi: 10.1097/ACM.0b013e3182086fe1

Physicians' Empathy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r Diabetic Patients



Hojat, Mohammadreza PhD; Louis, Daniel Z. MS; Markham, Fred W. MD; Wender, Richard MD; Rabinowitz, Carol; Gonnella, Joseph S. MD



在目前鼓勵衝量的健保醫療體制下,醫療人員如何在速食醫療過程中兼顧同理心幫助患者改善,值得我們深思。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法研究:基改作物導致腫瘤

中央社 – 2012年9月19日 下午11:43




(中央社倫敦19日綜合外電報導)法國今天公布研究指出,終生餵食孟山都公司基因改造穀物或暴露於孟山都最為暢銷除草劑Roundup的小鼠,被發現罹患腫瘤及多重器官損害。法國政府已要求衛生監管機構展開調查。


雖然此項研究主要研究員過去有批評基改產業的記錄,令其他專家態度謹慎,不貿然下定論;但這項發現將引發外界對基改作物安全的論戰。


目前無法取得孟山都(Monsanto)的立即回應,不過孟山都過去不斷表示旗下產品安全無虞,且沒有可信證據指出攝取基改作物,會對人類或動物健康帶來任何風險。


研究結果預料將在法國掀起軒然大波。法國強烈反對基因改造作物(GMO),使得種植這類作物遭禁。


法國研究團隊在研究結果刊載於「食品與化學毒物學」(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期刊及倫敦發表會前,罕見未讓記者先詢問外界對這份研究的看法。


法國康城大學(University of Caen)的塞拉里尼(Gilles-Eric Seralini)與同僚表示,餵食小鼠含NK603的飲食,或給牠們喝含除草劑Roundup的水,劑量控制在美國准許範圍內,這些小鼠比標準飲食組的小鼠早死。NK603是種對Roundup免疫的種子變體。


研究顯示,攝取基改食物的動物,出現乳腺瘤及肝、腎嚴重受損的情況。


研究人員指出,在攝取基改食物的小鼠中,有50%的雄鼠早逝,雌鼠則為70%;至於控制組,雄鼠早逝率僅30%,雌鼠20%。


不過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部分科學家對這項最新研究發出質疑。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生化藥理學教授布比斯(Alan Boobis)表示:「部分結果的呈現方式,讓重要性難以評估。」


布比斯提到:「舉例來說,這份研究似乎沒有針對乳腺瘤做統計分析。」


布比斯並說:「沒有接受治療的動物,罹患乳腺瘤的機率很高。」


法國農業部長勒佛勒(Stephane Le Foll)、環保部長巴托(Delphine Batho)及衛生與社會事務部長圖雷(Marisol Touraine)發表共同聲明指出,已要求國家食品安全、環境及勞動局(ANSES)對研究結果啟動調查。(譯者:中央社蔡佳伶)1010919


鄭醫師補充:


基因改造食物,對歐美來說影響甚大,有些國家甚至立法強制必須跟大企業連鎖公司購買基因改造的種子來種植作物才能出售,儘管出售這些基因種子的公司一直宣稱基改作物對健康影響無虞,陸續發表研究發現其實不然,上述研究就是值得留意的研究結果。歐洲國家對基因改造食物的疑慮居高不下,儘管本地基改食物不像美國來的那麼普遍,但不要忘了進口農產品與加工品仍是接觸基改作物的重大漏洞。


上述研究來源: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8691512005637


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e and a Roundup-toler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Gilles-Eric Séralini,Emilie Clair,Robin Mesnage, Steeve Gress, Nicolas Defarge,Manuela Malatesta,Didier Hennequin, Joël Spiroux de Vendômois


有興趣多了解基改食物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可以看看美味代價(原文為食品公司)這部電影,以下為電影簡介:


本片導演Robert Kenner帶領觀眾了解美國食物產業背後的高度機械化處理過程,並揭露各大食品公司如何只顧利益不顧消費者健康,和美國農民權益以及員工安全,更甚者將影響自然環境。

這些食物企業公司製造壯碩的雞、抗蟲的大豆,甚至是不會壞的番茄等等「完美」食物,而這些非有機的食材更全進了美國人的肚子裡,但每年還是有數萬人受大腸桿菌侵擾,而學童過胖以及成人的糖尿病問題也日趨嚴重。

本片中將訪問連鎖餐廳業者以及農場經營者,為觀眾帶來令人震驚的真相,到底未來的美國食品產業該何去何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向命運低頭 澳洲研究發現:太「認命」對健康有害?

NOWnews – 2012年9月18日 下午9:55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正面的態度不僅讓你成功,更能讓你更健康!澳洲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抱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過生活或做任何事,會使健康狀態走下坡。


墨爾本應用經濟與社會學研究所(Melbourne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nomic and Social)分析7千人保持健康的方式,這些人將相當注重飲食,並有運動習慣,體態相當勻稱。主持該研究的教授Deborah Cobb-Clark表示,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明顯影響一個人對健康的態度,因此易直接影響生理機能。如果一個人過度相信運氣或命運,意即太過認命,所作所為大多對身體無益。


Deborah Cobb-Clark表示,未來將研擬並建議配套措施,輔導這類人善待身體。「政府單位對肥胖的主要政策多是推廣與宣導,但這仍不足以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了解一個人為何要吃與運動,才能對症下藥。」


研究同時發現男女對於保持健康的態度差異。男性多為了體能狀況,女性則是為了能享受生活以保持健康。Deborah Cobb-Clark認為,對男性有效的宣導,對女性不一定適用,如能針對性別做推廣,肥胖防治工作將事半功倍。


研究數據來自澳洲家庭、收入與勞工動態研究(Household, Income and Labour Dynamics in Australia,HILDA)。


 鄭醫師補充:


態度與個人的觀念與想法大有關係,如果說個性決定命運,那麼如何塑造正向的個性將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態度,一點也不為過。正向的人相信自己可以藉由選擇來決定一些事情,負向悲觀的人則否,因此健康狀況呈現往往也大不相同。上述報導澳洲的研究就是一項明證。此外報導還有一項值得關注有趣的發現:


研究同時發現男女對於保持健康的態度差異。男性多為了體能狀況,女性則是為了能享受生活以保持健康。Deborah Cobb-Clark認為,對男性有效的宣導,對女性不一定適用,如能針對性別做推廣,肥胖防治工作將事半功倍。


要說服一個人,建議最好找到當事人在乎的事情,也就是個人的按鈕,一但找到按鈕,改變的動力與動機來自於當事人,旁人完全不須多費唇舌,即可水到渠成。相反地,若沒有找到當事人的真實性做基礎來幫助個人改變,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相關原文報導:


http://newsroom.melbourne.edu/news/n-906


原文研究全文:


http://visions-download.unimelb.edu.au/MI_WP_15(2012).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大研究:益生菌有助改善過敏症狀

 

台灣又濕又熱的氣候最適合一些過敏原的生長,也因此台灣的過敏兒比例居高不下。根據成大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益生菌有助於調整過敏體質,降低過敏症狀發生機率



在台灣有很多過敏症狀的小孩,過敏兒媽媽梁太太表示,「整個晚上都在咳,厲害的時候就吐。」成功大學醫學院實驗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改變腸道菌叢環境,對於調整過敏體質有很大的幫助



擁有英國牛津大學生化系博士學位的成大小兒科教授王志堯表示,「我們發現他的腸胃道、他的菌叢有改變,如果事先有用乳酸菌、益生菌有給與的話,可以把菌叢調整回來,防止過敏原所引起的壞的過敏症狀。



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的外在環境壓力或是生活習慣,都有可能造成體內免疫失衡,引發寶寶的過敏症狀。梁媽媽為了改善小寶貝的過敏問題,甚至還上網參考「過敏指數」,「幫助還蠻大的,而且它很方便,你每天上去看就可以知道今天的狀況。」



從室內外溫差、相對溼度,還有室外空氣污染指數,判定可能引發過敏症狀的程度,及早做預防,再加上天天喝優酪乳和多運動,讓小寶貝遠離過敏,健康成長。(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郭碧純、林奕勳)




我們所熟知的益菌,一般存在於小腸道中,與宿主的體內原有的菌叢有著密切關係。不同的菌種間彼此不斷地互相競爭生存的空間,原有的菌種較之後進入的菌種有著先天優勢。無論如何,腸內菌叢之組成屬於動態的變化,如果有害的微生物不斷地增值,那原先的平衡就會受到干擾,使得即使原先就存在於腸道的其他菌種也會難以生存。對許多有過敏困擾的人來說,他們在幼年時,即常因反覆的感染,而接受抗生素治療,抗生素不但會殺死有害菌,也會傷害有益菌,因此就會破壞健康腸道的菌叢平衡。當事人若能持續補充一些益生菌,有效地增加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恢復健康菌叢的平衡,一般而言,乳酸菌的增多,會創造酸性環境,使得病原難以生存,進而改善健康。


有過敏症狀的人,單純想靠補充益生菌來改善過敏,有時效果不好的原因在於當事人還是持續接觸過敏原,導致身體過敏反應不斷。比較理想及省力的方式,最好配合過敏原的檢測,瞭解過敏原為何,透過隔離過敏原的接觸,讓免疫系統休息,此時再配合益生菌的補充,必能相得益彰,否則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成果不彰。過敏原的檢測,分急性與慢性,大部分的醫療院所只能提供急性的檢測,但由於檢出率只有1.5%左右,故能真正找出過敏原的機會比較小。大部分的過敏其實還是慢性食物過敏,這類過敏發生的比例高很多,約35%到40%左右,一般我們常會接觸的奶、蛋及麵食類等,分居過敏的前三名,許多人並不瞭解這類的食物可能造成的過敏反應,以致長期誤食而過敏難以控制,提醒大家注意。


一般市售的優酪乳,含糖量太高,裡面增加甜味的蔗糖,反而是壞菌喜歡的食物,故在幫助腸道菌叢的維護與恢復,效果較差。其次,一般乳酸菌不耐強酸與強鹼,故在經過胃酸與膽鹼的處理後,剩下存活的數量有限,故若能選擇耐酸鹼的菌種或有特殊包覆技術的益生菌,將能大大提高益生菌的生存數目,讓服用益生菌的效率大大增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規律運動有助改善心情 遇壓力不焦慮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18日 上午12:11






面對壓力、焦慮來襲,該怎麼辦?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員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指出,適度、規律運動可幫助對抗壓力、焦慮情緒,當一個人有運動習慣,往後遇到壓力、焦慮難關,很容易就能過關斬將,擺脫壓力、焦慮情緒。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期刊。醫界早發現運動可幫助改善心情。研究作者運動學副教授卡爾森‧史密斯指出,研究發現,運動不只在當下能改變心情、減少焦慮,當面對一些情緒性突發事件時,運動可持續減輕焦慮情緒,舒壓效果會繼續延伸。


研究人員分析運動如何改變大腦功能、對抗老化,並提升身心健康。研究人員發現,運動、休息剛開始都能有效減少焦慮情緒,但如果一個人只單單休息,又持續受到情緒刺激,焦慮情緒很容易再度出現,而有運動的人情緒較容易維持平穩,較不受焦慮情緒左右。


研究人員認為,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民眾紓緩日常焦慮、壓力情緒。如果常有憂鬱、焦慮症狀,運動可能會有正面助益。研究人員另發現,運動可以防止年長者認知功能退化,改善大腦功能,進而預防阿茲海默症上身。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找了37位體能一般的健康年輕人分別在不同日完成兩項動作,一項是三十分鐘坐著休息,另一項是中等強度的三十分鐘運動,之後給受試者分別看九十張令人愉快或者不舒服的圖片,讓受試者在看圖片前以及看完圖片後的15分鐘量測焦慮指數。


結果發現,沒看圖片之前,運動以及坐著休息焦慮指數都可以明顯下降,在圖片看過之後,坐著休息的狀況,焦慮指數明顯提高,但運動後的焦慮指數仍然是下降,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運動不只在當下能改變心情、減少焦慮,當面對一些情緒性突發事件時,運動可持續減輕焦慮情緒,舒壓效果會繼續延伸。


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多巴胺等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這都有助於抗壓以及幫助心情提升。


相關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895382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2 Aug 14.

Effects of Emotional Exposure on State Anxiety after Acute Exercise.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351 SPH Building, College Park, MD, 20742-2611, USA.


原文報導:


http://www.newsdesk.umd.edu/uniini/release.cfm?ArticleID=277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國際研究-兒童時期學音樂 有助溝通學習

作者: 尹德瀚╱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9月17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尹德瀚╱綜合報導】


栽培子女學音樂花費不低,日後能成為音樂家的則是鳳毛麟角,但根據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這種投資還是值得,只要小時候學過樂器,即使只學過一年,對於長大以後的溝通技巧仍然大有助益。


這項研究以美國西北大學45名年紀和智商相仿的學生為實驗對象,依其音樂背景分為三組,一組是從未上過音樂家教班,一組(約9歲起)上過1至5年,一組上過6至11年。


研究人員將電極黏貼於實驗對象的頭皮上,讓他們聆聽各種聲音並測量其腦波反應,聲音的震動先傳入耳朵,而後經由耳道傳到腦的顳葉加以處理。每個聲音的頻率不同,但實驗對象能夠完整聽到每個聲音的數目,也因其音樂背景而不同。


實驗結果顯示,具有音樂背景的人,能聽到的頻率範圍更為寬廣,也更能分辨所謂「基本頻率」,這是讓人在嘈雜場所仍得以聽清楚說話或音樂的依據。參與研究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克勞斯(Nina Kraus)說,這項研究顯示,短期音樂課程能夠強化一個人終生的聆聽與學習能力。


鄭醫師補充:


這大概是提供音樂教學服務機構最歡迎的報導了,這篇研究透過腦波來了解學習音樂與沒學習過音樂對於基本頻率的辨識,基本頻率辨識幫助一個人在嘈雜環境中,仍能清楚地聽到她人的說話或者音樂。這部分的處理與大腦的顳葉處理有關。


經濟不景氣,讓小孩學音樂又是一筆開銷,若能體貼地在學校教育中,提供一些樂器學習的機會,這對於國家未來主人翁日後的學習與溝通能力是一大助力,也是國力培養的一項潛力投資。


相關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2/34/11507.abstract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2 August 2012, 32(34): 11507-11510; doi: 10.1523/​JNEUROSCI.1949-12.2012



A Little Goes a Long Way: How the Adult Brain Is Shaped by Musical Training in Childhood


Erika Skoe and Nina Krau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的表情不對稱!?壓力、疲勞造成顏面神經失調

 

眼部周遭肌肉突然不自覺的異常頻繁跳動,抖個不停,整臉看似眼歪嘴斜,很多上班族曾被自己這樣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了,其實這些症狀的發生主因就是「顏面神經失調」。根據臨床經驗,越來越多上班族曾患顏面神經失調,尤其是30歲上下、從事競爭較為激烈的業務或行銷工作的上班族。

如果顏面神經失調究竟該怎麼辦?適當休息與紓解壓力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臺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黃尚本醫師表示,很多壓力大和經常熬夜的上班族,曾因過度疲勞或壓力大,眼部周遭肌肉不自覺的頻繁抽動,這就是顏面神經失調。以醫學定義來看,顏面神經失調通常指一種無法控制,且無意識地連續收縮眼皮的疾病─眼皮肌肉會不自主的持續異常收縮及痙攣。整體而言,顏面神經失調患者的眼睛通常都很正常,但眼皮被迫連續關閉會引起視覺障礙,患者也經常會被這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


■ 自律神經失調 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究竟顏面神經失調如何發生?主要跟自律神經失調相關。正常而言,身體肌肉分為隨意肌和不隨意肌兩種系統。其中隨意肌是指人能隨心所欲控制的肌肉,如看到人,對人眨眼睛、對人笑,以上肌肉動作是經由大腦下達指令才產生;而不隨意肌是指身體不需經過大腦下指令,就會自動產生動作,也稱為自律神經系統。例如看書看得太久,眼睛感到疲累,身體為讓眼睛休息,眼皮就會不自覺眨一下。

由此可知,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彌補隨意系統的空檔,讓身體能有放鬆和休息時間,不讓神經繃得太緊。就像駕駛員開飛機很累時,便會啟動自動飛行系統,讓身體休息一下。但若自律神經系統太過活躍,過於取代隨意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會讓身體產生過多不自覺動作,也就可能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 壓力、休息不足 最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黃尚本醫師指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指的是體質,有可能是遺傳,像有些人個性比較容易激動、緊張、睡不著覺,其自我控制系統,就比一般人容易出問題,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最常見的後天性原因,是壓力、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情緒不佳;其中,睡眠不足是顏面神經失調患者最常見、可辨別的警訊來源。 

顏面神經失調的發生都在一瞬間,很難有清楚可辨的身體徵兆。不過當上班族意識到自己睡眠品質不佳,就要嚴防發生顏面神經失調。睡眠品質不佳,主要可從底下四件事來判斷:1.白天猛打瞌睡。2.晚上毫無睡意。3.早醒,經常半夜3、4點驚醒。4.一直作夢,無法安穩入睡。

 

■ 調整好生理時鐘 遠離顏面神經失調

黃尚本醫師強調,避免顏面神經失調最有效的方法是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紓解壓力。調整好個人生理時鐘,將有助於上班族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一、睡覺睡到自然醒:這是最好的睡眠狀態。睡眠週期,從淺睡、深睡,到快速動眼期,通常需1.5到2小時,充足睡眠時間則應完成3到4個睡眠週期,也就是約6到8小時。

二、固定臥床時間:每天臥床時間隨個人而定,重點是固定上床時間,讓大腦有明確的睡眠時間表,往後時間到,大腦自然會有睡意。

三、多曬太陽:大腦主要靠光線差異產生睡意,也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上班族白天在戶外活動,眼睛看到光線,會抑制「退黑激素」,大腦便知現在是白天。到夜晚,沒有光線,產生退黑激素,大腦就知道這是晚上,該睡覺了。因此,為讓大腦有明確的白天或夜晚意識,上班族要多曬太陽,如利用中午買便當時間,多到戶外走走。

四、睡前2小時不使用電腦。電腦已是上班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電腦螢幕的亮度與閃爍頻率,卻會讓大腦誤以為是白天而毫無睡意,所以建議上班族睡前2小時不要碰電腦。


顏面失調既然是壓力過大造成,所以在調整過程中,請大家應把重心放在如何幫自己抒壓,抒壓的方式有很多,但找出自己壓力的根源,其實比轉移注意力更重要。因為很多人的處理,僅止於轉移注意力,然而如果壓力的來源一直沒有解除或者不知如何應對,那麼因壓力引發的身體不適可能就會不時復發。

其實對壓力來源都有方法可以面對,讓我們產生身心不適的原因,常在於我們不願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或狀況而選擇逃避。有壓力過大導致身心困擾的朋友,歡迎和我討論根本解決之道。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手相看風險?精神分裂症有特徵 斷掌、無名指較長

NOWnews – 2012年9月14日 下午1:43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有多大?低頭,看看手相就知道!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國內研究發現,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共同的身體特徵,斷掌、大頭圍、寬眼距、厚上眼瞼,尤其女性患者的無名指更普遍要比食指長,推論是影響神經系統的基因,同時掌控骨骼、皮膚、外觀等處發育,讓「看手相」也能一窺罹病風險。


國衛院研究團隊是在2009年,針對花蓮地區151名精神分裂患者,進行身體上13 項特徵的統計分析,其中女性89人、男性62人,結果發現,真的有跡可循。


主導研究的國衛院助研究員羅爾維表示,統計發現,包括:斷掌、大頭圍、寬眼距、厚上眼瞼以及無名指長度等,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徵;值得注意的是,男女還有別,女性患者的無名指普遍要比食指來的長,但男性則沒有明顯差異。


羅維爾說,全世界相關疾病研究都發現,女性若無名指較長,包括荷爾蒙分泌、心理、思考、體能等,都偏向男性,性向為同性戀或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也較高。


像基因決定白毛貓會有兩種不同顏色的眼珠,精神分裂症也是!羅爾維解釋,有一派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學說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生精神分裂症,源自於懷孕初期前3個月,胚胎受到干擾,基因影響神經系統異常,而同一個基因也掌控著人體骨骼、皮膚、外觀等發育,因此在生理特徵上留下「遺跡」可循。


無獨有偶,在羅爾維的研究結果發表之後,大陸四川大學及成都精神病院也找上羅爾維合作,另外針對大陸15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15項身體特徵的統計分析,不但獲得相同結論,還發現耳朵較尖、第一腳趾與第二腳趾距離比一般人寬等新特徵。


不過,羅維爾強調,想要利用生理外觀特徵,來反推一個人有沒有精神分裂症,目前還言之過早,但研究團隊下一步還會進行相關的胚胎學研究,希望證實關聯性,將其應用於預測罹病風險之上,未來甚至可以在懷孕早期即進行基因治療,避免生下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寶寶。


鄭醫師補充:


無名指較長,不管是男生或者女生,與身體內睪固酮濃度高低有關,決定時間是在懷孕初期的前三個月,因此人的體質在娘胎時早已被決定了一些。相關疾病研究都發現,女性若無名指較長,包括荷爾蒙分泌、心理、思考、體能等,都偏向男性,性向為同性戀或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也較高。所以有研究人員認為人的性向,可能在出生之前早已決定。


寛眼距不只出現在精神分裂的面像表徵,自閉症的人容易有此特徵。


不過有這種手相的人也不必太擔心一定會得精神分裂,畢竟這是統計數字的發現,而且樣本數還不是很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數喉嚨痛患者 不需使用抗生素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9月13日 上午12:02






許多人只要一有喉嚨痛,醫師可能就會開抗生素。但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指出,多數喉嚨痛患者不需使用抗生素,主要是因為多數症狀為病毒感染引起,因此對抗生素沒有反應。


美國感染症醫學會於本月十一日發布最新治療指南建議,喉嚨痛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前,最好先做一下檢驗,只有鏈球菌咽喉炎需要用到抗生素。


以美國為例,美國一年約有一千五百萬人因喉嚨痛症狀就醫,最多有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但鏈球菌咽喉炎所占比率偏低,小兒喉嚨痛患者約只有兩到三成是鏈球菌咽喉炎,成人比率更低,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為鏈球菌咽喉炎。


新版治療指南指出,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患者,如果除了喉嚨痛,還出現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口腔潰瘍等症狀,這就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不用再特別檢測是否為鏈球菌咽喉炎。


若是鏈球菌造成喉嚨痛症狀,疼痛多半來得很突然,且吞嚥東西時會感覺疼痛,有時還會伴隨發燒。患者較不會出現一般感冒症狀。


醫師一旦懷疑患者感染鏈球菌,就得為患者進行「快速抗原檢測」,幾分鐘就能知道結果。


鄭醫師補充:


許多人(包含小朋友)看一般耳鼻喉科、內科、小兒科或者家醫科看感冒,如果喉嚨痛,有些醫師會把抗生素也開上,美其名為預防二次感染,這對治療以及患者長期的免疫力來說,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因為濫用抗生素會增加細菌抗藥性,導致之後必須用更強的藥物才能控制細菌感染。


有些人去看過某些醫師的門診,發現只有這些醫師的藥物壓得住,其他醫師的效果較慢,必須當心是藥物過度的開立問題,其中往往包含抗生素濫用情形。


上述報導的原文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idsociety.org/2012_Strep_Throat_Guideline/


欲縮短感冒病程,鋅以及維他命C的補充都是臨床研究支持的療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7503&prev=27557&l=f&fid=12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0230&prev=-1&next=301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