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新研究表明,大豆油不僅會導致肥胖和糖尿病,而且還會影響自閉症,阿茲海默病,焦慮症和憂鬱症等神經系統疾病。

據美國農業部稱,大豆油用於快餐食品油炸,添加到包裝食品中以及用於飼養牲畜,是迄今為止美國生產和消費最廣泛的食用油。它很可能對人類不健康。

這當然對老鼠不好。這項新的研究發表在本月的《內分泌學》雜誌上,比較了老鼠飼餵三種不同的高脂肪飲食:大豆油,基改的亞油酸含量低的大豆油和椰子油。

UCR的同一研究小組在2015年發現,大豆油可誘發小鼠肥胖,糖尿病,胰島素抗性和脂肪肝。然後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同一小組獲悉,如果將大豆油設計成亞油酸(linoleic acid)含量低的話,它將導致更少的肥胖症和胰島素抗性。

但是,在本月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基改大豆油和未基改大豆油對大腦的影響之間有任何區別。具體來說,科學家發現了大豆油對下丘腦的明顯作用,在丘腦下有許多關鍵過程。

UCR神經科學副教授,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瑪格麗塔·庫拉斯-科拉佐(Margarita Curras-Collazo)說:“下丘腦透過您的新陳代謝調節體重,維持體溫,對於生殖和身體生長以及對壓力的反應至關重要。”

研究小組確定了飼餵大豆油的小鼠中的許多基因不能正常運行。尤其是調控愛的荷爾蒙,也就是催產素的基因。在用大豆油餵養的小鼠中,下丘腦中的催產素水平下降。

研究小組發現了大約100個其他基因也受到大豆油飲食的影響。他們認為,這一發現不僅會對能量代謝產生影響,而且還會對腦部正常功能和自閉症或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產生影響。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過去沒有證據表明大豆油會引起這些疾病。

此外,研究小組指出,這些發現僅適用於大豆油,不適用於其他大豆產品或其他植物油。

UCR毒理學家兼細胞生物學教授Frances Sladek說:“不要扔掉豆腐,豆漿,毛豆或醬油。” “許多大豆產品僅包含少量的油,以及大量的健康化合物,例如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質。”

對於關注他們最近研究的讀者來說,這項警告是該研究是在小鼠上進行的,而小鼠研究並不總是在人類中得到相同的結果。

另外,這項研究利用了雄性小鼠。因為催產素對孕產婦健康非常重要,並促進母嬰間的連結,所以需要對雌性小鼠進行類似的研究。

關於這項研究的另一條註釋-研究小組尚未分離出油中的哪些化學物質與他們在下丘腦中發現的變化有關。但是他們排除了兩名候選人。它不是亞油酸,因為基改油還會產生遺傳破壞。豆甾醇( stigmasterol)也不是大豆油中天然存在的類膽固醇化合物。

識別造成負面影響的化合物是該團隊未來研究的重要領域。

Sladek實驗室的助理項目科學家,該研究的第一作者Poonamjot Deol說:“這可能有助於將來設計更健康的膳食油。”

斯拉德克說:“過去的教條是飽和脂肪不好,不飽和脂肪很好。大豆油是一種多不飽和脂肪,但對它有益的想法還沒有得到證實。”

確實,含有飽和脂肪的椰子油對下丘腦基因的影響很小。

Deol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說:“如果有一個我希望人們帶走的信息,那就是:減少大豆油的消費。”

鄭醫師提醒:

以功能醫學觀點來看,脂肪酸造成身體發炎的關鍵,在於Omega-3和Omega-6的比例是否失衡。現在市面上標榜的健康植物油,強調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的益處,然而Omega-3的攝取不足,導致Omega-6在體內濃度過高,這才是身體發炎的關鍵。好的比例最好能維持的一比四到一比六之間,然而現代人大多對於Omega-3攝取不足,導致Omega-6過多,而成為身體發炎的絕佳材料,這篇報導提到的胰島素抗性及許多中樞神經退化的相關疾病,街和身體發炎脫不了關係。經常外食者,應設法補充魚類,或者透過藻類、亞麻仁(油)、堅果(諸如核桃或者印加果)或堅果油來提高兩者的失衡,降低身體發炎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Poonamjot Deol, Elena Kozlova, Matthew Valdez, Catherine Ho, Ei-Wen Yang, Holly Richardson, Gwendolyn Gonzalez, Edward Truong, Jack Reid, Joseph Valdez, Jonathan R Deans, Jose Martinez-Lomeli, Jane R Evans, Tao Jiang, Frances M Sladek, Margarita C Curras-Collazo. Dysregulation of Hypothalamic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Oxytocinergic System by Soybean Oil Diets in Male MiceEndocrinology, 2020; DOI: 10.1210/endocr/bqz04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您在辨別正確的單詞以清楚表達自己或正確記住一個故事時遇到困難,則可能是因為更年期。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生理性熱潮紅與言語記憶力下降以及記憶的編碼和恢復過程中腦功能的改變有關,尤其是在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中。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更年期》(北美更年期協會(NAMS))上。

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女性在經歷更年期時,對言語和故事等言語材料的記憶力會下降。在這項新研究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用於記錄生理性潮熱的發生及其在記憶任務的編碼和識別條件下對海馬和前額葉皮層功能的特定影響。這項研究的優勢在於利用生理性熱潮紅監測來確認熱潮紅與依靠患者回想能力的關係,以及使用功能性MRI來專門評估記憶力測試期間大腦內部發生的即時變化。

儘管需要進行較大的研究來全面評估熱潮紅與腦功能改變之間關係的可靠性,但這項研究為大腦中涉及記憶的特定區域提供了新見解,這些區域似乎受到熱潮紅的不利影響。

該研究結果出現在文章“熱潮紅與記憶任務期間腦功能改變有關”中。

“這項初步研究的結果雖然很小,但支持客觀監測的熱潮紅與影響記憶的大腦不良功能變化之間的聯繫。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熱潮紅是否確實引起了這些腦部變化以及熱潮紅的治療方法將阻止或使它們正常化。” NAMS醫療總監Stephanie Faubion博士說。

參考原文報導: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1/200123095859.htm

鄭醫師補充:

提醒大家,大腦細胞有性荷爾蒙的接受體,更年期的熱潮紅顯示女性荷爾蒙的濃度下降,也讓大腦細胞的性荷爾蒙刺激減低,因而影響大腦細胞該有的功能。更年期的荷爾蒙改變有時影響的層面甚至會出現精神症狀,如憂鬱、焦慮、失眠以及恐慌等等。若沒有便認出這方面的病因,針對根源直接處理,相反地,只是根據精神症狀來診斷及開藥,恐怕是治標不治本,運氣不佳的話甚至服用許多精神藥物控制效果還不佳,提醒大家留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週發表在《環境健康》( Environmental Health)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生活在主要道路或高速公路附近與失智症,巴金森氏病,阿茲海默病和多發性硬化症(MS)的發生率較高有關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大溫哥華地區678,000名成年人的數據。他們發現,距離主要道路不到50米或距離高速公路不到150米的生活與罹患失智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MS的風險較高相關-可能是由於暴露於空氣污染的情況增加了。

研究人員還發現,居住在公園等綠色空間附近對這些神經系統疾病具有保護作用。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UBC博士候選人Weiran Yuchi說:“我們首次確認了空氣污染與交通擁擠之間存在聯繫,而失智症的風險較高,包括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氏症和MS。”人口與公共衛生學院。“好消息是,綠色空間似乎對降低罹患一種或多種疾病的風險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我們的發現確實表明,城市規劃​​工作旨在增加對綠色空間的可近性並減少汽機車交通將有利於神經系統健康。”

神經系統疾病-一個描述一系列疾病的術語,包括阿茲海默氏病和其他失智症,巴金森氏病,多發性硬化症和運動神經元疾病-被日益公認為世界範圍內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關於神經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知之甚少,其中大多數是無法治癒的,並且通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994年至1998年以及之後的1999年至2003年居住在大溫哥華地區的678,000名45至84歲的成年人的數據。他們估計了個人在道路附近,空氣污染,噪音中的暴露程度使用郵政編碼數據在每個人的住所中保持綠色。在隨訪期間,研究人員確定了13170例非阿茲海默失智症,4201例巴金森氏病,1277例阿茲海默病和658例MS。

特別是對於非阿茲海默癡呆症和巴金森氏病,居住在主要道路或高速公路附近會使兩種情況的風險分別增加14%和7%。由於與非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病相比,大溫哥華地區的阿茲海默氏症和MS病例相對較少,研究人員沒有發現空氣污染與這兩種疾病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但是,他們現在正在分析加拿大範圍內的數據,並希望更大的數據集將提供更多有關空氣污染對阿茲海默病和MS的影響的信息。

當研究人員解釋綠色空間時,他們發現空氣污染對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有所減輕。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保護作用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引起的。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UBC人口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邁克爾·布勞爾(Michael Brauer)表示:“對於暴露於更高密度綠色空間的人們來說,他們更有可能從事體育活動,並且還可能具有更多的社交互動。” 。“甚至從綠化的視覺方面都可能會受益。”

Brauer補充說,調查結果強調了城市規劃人員在規劃和開發住宅區時確保他們將綠色植物和公園納入其中的重要性。

該研究由UBC人口與公共衛生學院的Hind Sbihi,Hugh Davies和Lillian Tamburic共同撰寫。

參考文獻:

Weiran Yuchi, Hind Sbihi, Hugh Davies, Lillian Tamburic, Michael Brauer. Road proximity, air pollution, noise, green space and neurologic disease incidenc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Environmental Health, 2020; 19 (1) DOI: 10.1186/s12940-020-0565-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WrgvAF  

春節年假休診通知

109/1/23-109/01/29
109/1/30恢復看診


光能診所全體員工在此

      祝福您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核桃不僅是美味的零食,而且還可以促進有益腸道的細菌。新研究表明,這些“好”細菌可能對核桃的心臟健康有益。

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每天吃核桃與某些細菌的增加有關,這些細菌可以幫助促進健康。此外,腸道細菌的這些變化與某些心臟病危險因素的改善有關。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研究員克里斯蒂娜·彼得森(Kristina Petersen)說,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 -表明核桃可能是一種有益於心臟和腸道健康的小吃。

彼得森說:“用核桃代替平常的零食-特別是如果它是不健康的零食-用核桃是很小的改變,可以改善飲食。” “大量證據表明,飲食上的少量改善對健康大有裨益。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每天吃兩到三盎司的核桃可能是改善腸道健康和降低心臟病罹患風險的好方法。”

先前的研究表明,核桃與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搭配使用,可能對心臟有益。例如,以前的研究證實,每天吃完整的核桃會降低膽固醇濃度和血壓。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其他研究發現,胃腸道細菌的變化(也稱為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有助於解釋核桃的心血管益處。

賓州州立大學營養學傑出教授潘妮·克里斯·埃瑟頓說:“在腸道健康及其對整體健康的影響方面,正在進行許多研究。” “因此,除了研究脂質和脂蛋白等因素外,我們還希望研究腸道健康。我們還想了解食用核桃的腸道健康變化是否與心臟病危險因素的改善有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42位30歲至65歲之間的超重或肥胖參與者。在研究開始之前,將參與者平均接受美國飲食兩週。

在這種“磨合”飲食之後,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三種研究飲食之一,所有這些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均少於磨合飲食。這些飲食包括一種摻入整個核桃的飲食,一種包含相同量的α-亞麻酸(ALA)和不含核桃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一種飲食用部分油酸(另一種脂肪酸)替代了相同數量的ALA,這部分無任何核桃。

在所有三種飲食中,核桃或植物油代替了飽和脂肪,所有參與者在每種飲食中都進行了六週的飲食,但在飲食之間有所間隔。

為了分析胃腸道中的細菌,研究人員在參與者完成磨合期飲食和三個研究飲食期的每個階段之前72小時收集了糞便樣本。

彼得森說:“核桃飲食豐富了過去與健康有關的許多腸道細菌。” “其中之一是Roseburia,它與保護腸壁有關。我們還發現,Eubacteria eligens和Butyricicoccus的含量很高。”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核桃飲食之後,腸道細菌的變化與心臟病的危險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益生桿菌與幾種不同的血壓測量值呈負相關,這表明​​更多的益生細菌與這些危險因素的減少相關。

此外,更多的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與血壓,總膽固醇和非HDL膽固醇的降低有較大關聯。另外兩種飲食的分析,發現腸道菌叢沒有變豐富,與心臟病風險因素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

朱尼亞塔學院生物學副教授里賈納·拉曼德拉(Regina Lamendella)說,這些發現是人們如何以積極方式餵養腸道微生物組的一個例子。

Lamendella說:“像整個核桃這樣的食物為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底物,例如脂肪酸,纖維和生物活性化合物。” “反過來,這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產生有益的代謝產物和其他產品。”

Kris-Etherton補充說,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研究核桃如何影響微生物組和其他健康元素。

克里斯·埃瑟頓說:“這些發現增加了我們對核桃的健康益處的了解,這次是朝著它們對腸道健康的影響邁進。” “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堅果可能改變腸道健康的線索,現在我們有興趣擴大堅果的種類,並研究它可能如何影響血糖濃度。”

結論:吃完整的核桃可改善(豐富)腸道菌叢,可以降低腸道發炎,進而減少全身的發炎,甚至降低心血管及心臟疾病之風險。

參考文獻:

Alyssa M Tindall, Christopher J McLimans, Kristina S Petersen, Penny M Kris-Etherton, Regina Lamendella. Walnuts and Vegetable Oils Containing Oleic Acid Differentially Affect the Gut Microbiota and Association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 in Adults at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9; DOI: 10.1093/jn/nxz2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和哥倫比亞精神病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稱,在家中暴露於早期生活壓力的兒童以及產前暴露於空氣污染中的兒童表現出注意力和思考問題的加劇症狀。來自處境不利的年輕人經常遭受早期生活壓力,他們也經常生活在空氣污染較大的地區。

空氣污染對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最近的研究也逐漸證實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生活壓力,尤其是生命的早期階段,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最著名因素之一。這項新研究是第一個研究空氣污染和早期生活壓力對學齡兒童的綜合影響之一。結果發表在《兒童心理學與精神病學雜誌,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上

“在產前暴露於空氣污染中常見的神經毒性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中,似乎會放大或維持早期兒童的社會和經濟壓力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第一作者David Pagliaccio博士說,他是臨床神經生物學的副教授。哥倫比亞精神病院的精神病學。

資深研究員艾米·瑪格麗絲(Amy Margolis)博士說:“空氣污染物在我們的環境中很常見,尤其是在城市中,並且由於社會經濟不平等和環境不佳,在處境不利的環境中成長的兒童更有可能經歷生活壓力和接觸神經毒性化學物質。”哥倫比亞精神病學大學精神病學醫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這些接觸對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綜合影響,並指出了公共衛生計劃的重要性,這些計劃旨在減少對這些關鍵危險因素的接觸,不僅改善身體健康,而且改善心理健康,”朱莉·赫伯斯特曼(Julie Herbstman)博士說哥倫比亞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環境健康科學教授兼哥倫比亞兒童環境健康中心主任。

數據來自CCCEH(Columbia Center for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Health)在曼哈頓北部和布朗克斯區的“母親和新生兒”出生的長期世代追蹤研究,該研究包括許多自認為非裔美國人或多米尼加人的參與者。母親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穿著空氣監測背包,以測量其日常生活中暴露於空氣污染物的程度。當他們的孩子5歲時,母親報告了他們生活中的壓力,包括鄰里生活品質,經濟困難度,親密伴侶暴力,感知到的壓力,缺乏社會支持和普遍的痛苦水平。然後,母親報告了孩子在5、7、9和11歲時的精神症狀。

在11歲時的各種思考和專注力問題/ ADHD中,都可以看到空氣污染和生活壓力的綜合影響。(這些思想問題包括強迫性念頭和行為或其旁人覺得當事人狀況奇怪。)這些影響也與PAH- DNA聚合物-這是空氣污染暴露的高低的敏感指標。

研究人員說,多環芳烴和早期生活壓力可能是與注意力和思考問題有關的共同生物途徑的“雙重打擊”。壓力可能導致例如表觀遺傳表達,皮質醇,發炎以及腦結構和功能的廣泛變化。PAH的作用機理仍在研究中;然而,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代表了可能的共同機制途徑。

早期的研究使用相同的世代分析追蹤數據,發現產前暴露於空氣污染與經濟困難相結合,可顯著增加兒童的ADHD症狀。另一項研究發現,空氣污染和貧困共同降低了兒童的智商。

不管是物質短缺造成的心理壓力或者是環境汙染源,對身體都是壓力。提醒大家。

參考文獻:

David Pagliaccio, Julie B. Herbstman, Frederica Perera, Deliang Tang, Jeff Goldsmith, Bradley S. Peterson, Virginia Rauh, Amy E. Margolis. Prenatal exposure t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modifies the effects of early life stress on attention and Thought Problems in late childhood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20; DOI: 10.1111/jcpp.1318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數十年前禁止使用含鉛氣體和含鉛塗料,但鉛暴露的風險遠未消除。由伊麗莎白·索威爾(Elizabeth Sowell)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生活在鉛接觸風險高的社區中,某些兒童的大腦結構和認知能力存在差異。她的發現已刊登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也顯示出明顯的趨勢,即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患病風險可能更高。

洛杉磯薩班兒童醫院薩班研究所的索威爾博士和她的團隊假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可能特別容易受到生活在高鉛風險環境中的影響。他們以前的發現發現,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在這裡,他們研究了超過9,500名兒童的鉛暴露風險與認知評分和腦結構的關係。

索威爾博士的實驗室是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BCD)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已經招募了來自美國21個地區的近12,000名兒童。ABCD追踪從9-10歲到成年的參與者,收集健康和大腦發育資訊。這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通過ABCD收集的大量數據使Sowell博士等研究人員可以就影響青少年大腦的因素提出問題。

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鉛暴露風險的增加與認知能力的下降以及大腦皮層表面積和體積的減少有關-大腦皮層負責發起有意識的思想和行動。但這對於中等收入或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言並非如此。

沒有鉛是安全的。即使濃度很低,認知缺陷也可歸因於鉛暴露。根據房屋的年齡和貧困率,已為美國72,000多個社區分配了鉛接觸風險評估。儘管自1978年以來,新成屋一直沒有使用含鉛塗料,但許多較老的房屋仍然存在鉛危險。

Sowell博士說:“對房屋進行專業的鉛修復可能需要10,000美元,”他也是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的兒科學教授。“因此,家庭收入成為鉛暴露的一個因素。” 確實,正如她的研究顯示的那樣,在低收入家庭中,鉛風險與認知能力下降和大腦結構下降之間的關聯更為明顯。

Sowell博士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該出版物的第一作者安德魯·馬歇爾(Andrew Marshall)博士說:“我們對鉛的暴露如何影響大腦的解剖結構和功能很感興趣。” “低濃度的鉛暴露會影響認知,但目前尚無有關這些兒童大腦結構的已發表研究。”

僅在低收入家庭中觀察到認知得分降低和大腦結構差異。馬歇爾博士說:“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當個人面臨諸如低收入或接觸鉛的風險之類的挑戰時,大腦結構與認知之間存在更為明顯的關係。” ABCD研究尚未檢查這些兒童的血中鉛濃度,但該出版物的作者表明鉛暴露的風險可預測血中鉛濃度。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造成這些差異的確切原因,例如鉛暴露本身或與生活在高鉛風險環境中相關的其他因素是否有助於這種關聯,

但是,索威爾博士強調指出,收入和鉛接觸的風險並不能定義一個孩子。她說:“這些風險使您的智力能力下降絕對不是一個定局。” “生活在低收入,高風險地區的許多兒童也能獲得成功。” 她的目標是提高人們對環境毒素如何影響兒童的認識。了解我們的孩子所面對的是幫助他們的第一步。

索威爾博士說:“即使環境中的鉛含量比三年前減少了,但這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儘管如此,仍有一些兒童處於高風險環境中,但沒有這些缺陷,這表明有可能減輕鉛的影響。

她說:“要點是,可以解決此問題。” “鉛不需在環境中。我們可以將其去除,並真正幫助孩子們變得更健康。”

參考文獻:

Andrew T. Marshall, Samantha Betts, Eric C. Kan, Rob Mcconnell, Bruce P. Lanphear & Elizabeth R. Sowell. Association of lead-exposure risk and family income with childhood brain outcomesNature Medicine, 2020 DOI: 10.1038/s41591-019-0713-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支持的候選人當選,我們會開心,落選會難過、失望,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選後因為選舉的結果,太過興奮或者難過到影響自己的心情、食慾、睡眠而衝擊生活常態以及人際關係或工作等等,那麼建議當事人要留意並採取一些方法幫助自己回到生活的正軌。

此類困擾的人,不妨回想自己在選前究竟是如何過活的?在沒有選舉的時間,自己是如何安排自己日常的行程的?平時花太許多時間在政論節目上,不停留意新聞報導的人,建議先減少這方面的生活占比,透過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每天不看手機散步至少半小時以上,將注意力放在周遭的事物上,甚至可以到國外散心等等。真的還控制不了,不得已,先強迫自己停機幾天,暫時斷絕相關資訊的影響,待找回自己的生活重心後,一切塵埃落定,自能回歸原本的生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 La Trobe University)領導的新研究發現了遺傳線索,可以解釋為什麼長期使用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比其他人更嚴重的副作用。

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的研究發現,稱為BDNF的基因的變異強烈決定了甲基安非他命在大腦中的作用。這可能潛在地解釋了為什麼某些使用者會發生由甲基安非他命引起的精神病,這類似於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

拉籌伯神經科學家Maarten van den Buuse教授說,使用動物模型進行的這項研究可能會導致識別出有罹患精神病風險的個體的方法,並且可能意味著藥物性精神病對大腦的影響方式將發生根本性改變治療。

范登布斯教授說:“藥物引起的精神病一般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是這些藥物通常無效,主要是因為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關係。”

“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能夠提供更多細節,說明遺傳學在長期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影響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對受其影響的人們產生真正影響的療法。”

van den Buuse教授說,這項研究專門研究了甲基安非他命對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影響,而這通常是慢性患者開始服用該藥的時候。

該發現是拉籌伯心理學與公共衛生學院與拉籌伯分子科學研究所的學者合作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David W. Greening, Michael Notaras, Maoshan Chen, Rong Xu, Joel D. Smith, Lesley Cheng, Richard J. Simpson, Andrew F. Hill, Maarten van den Buuse. Chronic methamphetamine interacts with BDNF Val66Met to remodel psychosis pathways in the mesocorticolimbic proteomeMolecular Psychiatry, 2019; DOI: 10.1038/s41380-019-0617-8

 

鄭醫師補充:

關於藥物反應的個別差異導致的副作用及療效的差異,主要跟基因有關,目前也有相關的檢測可以提供給需要的族群做參考,許多兒童在用藥產生的不良反應,其實可以透過藥物檢測基因的結果來避免,預先了解容易衍生那些用藥的不良反應,對醫師的用藥提供明確的方向,避免相關要引發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確保療效。比較容易引發藥物副作用的包含鎮痛解熱藥、消化系統用藥、呼吸系統用藥、感染用藥、抗癲癇藥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本篇研究的用藥即為此類用藥)及精神科用藥,範圍很廣。透過相關的藥物基因檢測了解當事人的藥物禁忌,絕對是確保藥物治療的重要關鍵。目前國內已有相關實驗室可以提供此類檢測,客製化的醫療必須先從體質了解開始,而基因是決定體質的樞紐,基因檢測是客製化醫療不可或缺的工具及後盾。

PGx(藥物基因檢測)是一種藥物基因組學試驗,根據個體基因組成預測患者如何對藥物治療作出反應。而個體間基因差異會造成不同個體對藥物有不同反應如藥物吸收,代謝或活性。

  兩個接受相同藥物治療的人可能有不一樣的反應。例如,其中一人的身體可正常地代謝/吸收藥物,對藥物治療反應良好,但另一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又或者常規藥物劑量治療下,有人發生藥物不良反應,但另一人則沒有不良反應。

  有了PGx 測試,醫師可輕易預測哪樣的病人使用某類藥物會有療效,哪樣的病人對某類藥物沒有反應,某類病人使用某類藥物可能有副作用(藥物不良反應)。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型流感病毒與疫苗完全不吻合 醫憂釀流行

最新更新:2020/01/01 14:58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日電)疾管署分析近4週流感病毒抗原性發現,B型流感的流行株和疫苗株竟是0%吻合。疾管署坦言會影響疫苗效果,但仍有60至70%保護力,醫師則持不同看法,認為B型流感恐有流行風險。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去年12月24日宣布流感進入流行期,一週有超過10萬人次因類流感就醫,目前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流感H1N1為主,但近一週輕症檢出B型流感已逐漸上升。

根據疾管署最新公布的第51週流感速訊,近4週流感病毒抗原性分析顯示,目前流行的A流H1N1病毒與流感疫苗株100%吻合、H3N2型病毒無檢測資料,但目前流行的B流維多利亞株卻和疫苗株是0%吻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B流分為維多利亞株、山形株等2大品系,過去3價疫苗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品系,因此有50%猜錯的機會,但今年的公費疫苗已升級為4價疫苗,將2種品系都含括在內。至於為何出現0%吻合這個數據,羅一鈞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選株時,會從各地的病毒株中挑出今年的代表株,用以製作疫苗,雖然目前台灣發現的B流病毒株和WHO選出的代表株在抗原上不相似,但仍屬於維多利亞品系,還是有一定保護力。

以B流為例,侵襲對象以幼兒、青少年為主,若抗原相似度高,疫苗保護力可高達80至90%,若相似度低也能保有60至70%,接種流感疫苗效果還是相當好。

若是A流的流行株與疫苗株相似度低,問題會比較嚴重,羅一鈞說,因A流比B流更容易造成重症和流行,疫苗保護力恐降至30到40%,所幸今年截至目前的相似度都是100%,民眾無需擔心。

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卻有不同看法,他表示,疫苗病毒株和流行株的吻合度決定交叉保護力,若是0%吻合「大概就沒什麼保護力」,擔心B流恐釀流行。

為何升級成4價流感疫苗,還會有疫苗株不符的問題。黃立民解釋,同一個病毒型別有很多「親戚」,他將同一型別病毒比喻成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有大哥、二哥等各種兄弟姊妹,若大哥、二哥同時流行,疫苗只包括大哥,對二哥的效果當然大打折扣。

至於B流造成的重症風險是否比A流低,黃立民說,過去確實有此說法,若B流造成的重症風險是1,那A流就是1.5,但近年兩者造成的重症風險已愈來愈接近,呼籲民眾除了要打疫苗,且即便打了疫苗仍要注意自我防護,注意勤洗手、戴口罩,出現類流感症狀務必盡早就醫,愈早吃抗病毒藥物、效果愈好。(編輯:張芷瑄)1090101

鄭醫師補充:

打流感疫苗,對A型流感的預防性較大,B型流感則難以預防,專業都知道。過去,流感引發的重症,大多以A型流感為主,但隨著大家的免疫力下降,B型流感造成的重症也越來越多。

最好的預防感冒B型流感病毒與疫苗完全不吻合 醫憂釀流行

最新更新:2020/01/01 14:58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日電)疾管署分析近4週流感病毒抗原性發現,B型流感的流行株和疫苗株竟是0%吻合。疾管署坦言會影響疫苗效果,但仍有60至70%保護力,醫師則持不同看法,認為B型流感恐有流行風險。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去年12月24日宣布流感進入流行期,一週有超過10萬人次因類流感就醫,目前社區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流感H1N1為主,但近一週輕症檢出B型流感已逐漸上升。

 

根據疾管署最新公布的第51週流感速訊,近4週流感病毒抗原性分析顯示,目前流行的A流H1N1病毒與流感疫苗株100%吻合、H3N2型病毒無檢測資料,但目前流行的B流維多利亞株卻和疫苗株是0%吻合。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B流分為維多利亞株、山形株等2大品系,過去3價疫苗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品系,因此有50%猜錯的機會,但今年的公費疫苗已升級為4價疫苗,將2種品系都含括在內。

 

至於為何出現0%吻合這個數據,羅一鈞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選株時,會從各地的病毒株中挑出今年的代表株,用以製作疫苗,雖然目前台灣發現的B流病毒株和WHO選出的代表株在抗原上不相似,但仍屬於維多利亞品系,還是有一定保護力。 

以B流為例,侵襲對象以幼兒、青少年為主,若抗原相似度高,疫苗保護力可高達80至90%,若相似度低也能保有60至70%,接種流感疫苗效果還是相當好。 

若是A流的流行株與疫苗株相似度低,問題會比較嚴重,羅一鈞說,因A流比B流更容易造成重症和流行,疫苗保護力恐降至30到40%,所幸今年截至目前的相似度都是100%,民眾無需擔心。 

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卻有不同看法,他表示,疫苗病毒株和流行株的吻合度決定交叉保護力,若是0%吻合「大概就沒什麼保護力」,擔心B流恐釀流行。 

為何升級成4價流感疫苗,還會有疫苗株不符的問題。黃立民解釋,同一個病毒型別有很多「親戚」,他將同一型別病毒比喻成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有大哥、二哥等各種兄弟姊妹,若大哥、二哥同時流行,疫苗只包括大哥,對二哥的效果當然大打折扣。 

至於B流造成的重症風險是否比A流低,黃立民說,過去確實有此說法,若B流造成的重症風險是1,那A流就是1.5,但近年兩者造成的重症風險已愈來愈接近,呼籲民眾除了要打疫苗,且即便打了疫苗仍要注意自我防護,注意勤洗手、戴口罩,出現類流感症狀務必盡早就醫,愈早吃抗病毒藥物、效果愈好。(編輯:張芷瑄)1090101

 鄭醫師補充:

打流感疫苗,對A型流感的預防性較大,B型流感則難以預防,專業都知道。過去,流感引發的重症,大多以A型流感為主,但隨著大家的免疫力下降,B型流感造成的重症也越來越多。有些研究認為最好的預防感冒方式不是打疫苗,而是中等強度的運動:

Hyun Kun Lee, In Hong Hwang, Soo Young Kim, Se Young Pyo
Korean J Fam Med. 2014 May; 35(3): 119–126. Published online 2014 May 22. doi: 10.4082/kjfm.2014.35.3.119
PMCID: 
PMC4040429
2.
Am J Med. 2006 Nov;119(11):937-42.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olds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建議大家生活規律,飲食有節、睡眠充足、規律運動甚至多曬太陽,都有助於預防流行感冒。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休診通知
2019/12/31晚診休診... 
佛心老闆體恤員工一年來辛苦^^"~

2020/01/01 元旦 休診一日

光能診所祝福您佳節愉快~

 happy-chinese-new-year-2020-year-of-the-rat-royalty-free-illustration-157467316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不到足夠的水足以使您感到呆滯並讓您頭痛,但是Penn State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也可能與認知表現有關。

研究人員在旨在測量認知功能的多項測試中調查了老年人的水份程度和水份攝取是否與其分數相關。他們發現,在女性中,較低的水份補充與較低的分數相關,該任務旨在測量運動速度,持續注意力和工作記憶。他們在男性上沒有找到相同的結果。

該發現最近發表在《歐洲營養學雜誌》上

“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水份和相關的飲酒習慣與老年人認知能力之間關係的線索,”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生物行為健康博士後希拉里·伯坦庫特說。“這很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已經面臨著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增加,而且通常不如年輕人滿足每日飲水量建議。”

安妮·阿瑟頓·赫茲勒(Ann Atherton Hertzler)全球健康早期職業教授Asher Rosinger說,當參與者過度飲水時,研究人員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Rosinger說:“我們發現一個趨勢,即過度補充水份可能與老年人的脫水一樣對認知能力有害。” Rosinger說,他也是水,健康與營養實驗室的負責人。因此,處於水份作用的“最佳位置”似乎最適合認知功能,尤其是對於需要持續關注的任務。”

據研究人員稱,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脫水可能對認知能力產生影響。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後和/或處於高溫狀態下脫水的年輕健康人。

Bethancourt說,由於運動以及環境溫度和體溫的升高會對認知產生自己的獨立影響,她和其他研究人員對沒有運動或沒有熱刺激的情況下日常水合狀態的影響感興趣,特別是在老年人。

Bethancourt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肌肉量的減少,我們的水儲備減少了,我們的腎臟在保水方面的效力降低了,觸發口渴並促使水份攝取的激素信號變得模糊了,” Bethancourt說。“因此,我們認為特別重要的是要了解與老年人的水份狀態和水份攝取有關的認知表現,這些人可能經常缺水。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全國代表性的樣本數據,這些樣本來自60歲或以上的1271名女性和1235名男性。營養和健康檢查調查收集了數據。參與者提供了血液樣本,並被詢問了前一天消耗的所有食物和飲料。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血液中鈉,鉀,葡萄糖和尿素氮的濃度計算水分狀態。總進水量是所有飲料和食品中液體和水份的總和。

參加者還完成了旨在衡量認知各個方面的三項任務,前兩項分別用於衡量言語回憶和言語流暢度。

最終任務衡量了處理速度,持續關注和工作記憶。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符號列表,每個符號與一個介於1到9之間的數字相匹配。然後給他們一個隨機排列的數字1到9的列表,並要求他們在兩分鐘內畫出盡可能多的數字。

Bethancourt說,當他們首次繪製不同水分狀態和攝水量的平均測試成績時,與充足的水份和/或達到推薦的水份攝取量相比,似乎有明顯的趨勢,即更高的測試成績。但是,很多原因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

“一旦我們考慮了年齡,教育程度,睡眠時間,身體活動水平和糖尿病狀況,並分別分析了男性和女性的數據,與水份狀況和攝水量的關聯就會減少,” Bethancourt說。“在歸類為水份不足或水份過高的女性中,數字符號測試得分較低的趨勢這個明顯的差別仍然存在。”

Bethancourt說,由於數據是橫斷面的,因此他們無法確定水份補充不足是否會導致認知障礙,或者認知受損的人更容易出現水份不足或過量補充的狀況。研究人員還不確定為什麼他們沒有看到男人之間的相同關聯。她說研究結果提出了有趣的問題。

Bethancourt說:“有趣的是,儘管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工作記憶的測試僅花費了幾分鐘,但這是與水分攝取不足最密切相關的一項。” “其他研究也類似地指出,注意力可能是受水份狀態影響最大的認知領域之一。這使我們想知道,水份不足對需要更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更艱鉅表現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羅辛格說,研究結果發現,老年人可能要密切注意他們的水份補充狀況,既要飲用足夠的液體以避免脫水,又要確保電解質平衡以防止水份過度攝取。

“由於老年人在身體處於缺水狀態時不一定會感到口渴,並且可能正在服用利尿劑以增加鹽分排泄,因此對老年人及其醫生來說,更好地了解身體水分過少和過高的症狀非常重要。 ”,羅辛格說。

參考文獻:

  1. Hilary J. Bethancourt, W. Larry Kenney, David M. Almeida, Asher Y. Rosinger.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relation to hydration status and water intake among older adults, NHANES 2011–2014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9; DOI: 10.1007/s00394-019-02152-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人類對狗進行馴養以來,忠實,服從和保護性的動物就為它的主人提供了陪伴和情感上的幸福。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從小就與“人的好朋友”在一起可能對健康也有好處-減少了成年後患思覺失調症的機會。

儘管狗可能有助於預防這種情況,但對於用貓撫養與後來發展為思覺失調症或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之間是否存在正向或負向聯繫,尚無定論。

“嚴重的精神疾病與免疫系統的改變有關,這種免疫系統的改變與早年的環境暴露有關,由於家庭寵物通常是兒童與兒童密切接觸的第一物,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與兒童建立聯繫的可能性。在這兩者之間。”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斯坦利小兒神經病毒學分會主席兼小兒神經病毒學教授羅伯特·約肯(Robert Yolken)醫師說,他是最近在線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

在這項研究中,巴爾的摩Sheppard Pratt衛生系統的Yolken及其同事研究了出生後頭12年接觸家養寵物貓或狗與後來診斷為思覺失調症或雙相情感障礙之間的關係。對於思覺失調症,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如果在生命的早期就暴露於狗,則患該疾病的人的統計學風險顯著降低。在所研究的整個年齡範圍內,狗與雙相情感障礙之間或貓與任何精神疾病之間均無顯著聯繫。

研究人員告誡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尋找任何有力支持的聯繫背後的因素,並更準確地定義將13歲以下的嬰兒和兒童暴露於寵物貓和狗中而引起的精神疾病的實際風險。

根據美國寵物產品協會的最新全國寵物主人調查,美國有9400萬隻寵物貓和9000萬隻寵物狗。先前的研究已將寵物貓和狗的早期生活暴露視為可能通過各種方式改變免疫系統的環境因素,包括過敏反應,與人畜共患動物和病毒的接觸,家庭微生物組的變化以及寵物引起的壓力減少對人腦化學的影響。

尤爾肯(Yolken)指出,一些研究人員懷疑這種“免疫調節”可能會改變人們遺傳或以其他方式易患精神疾病的風險。

在他們目前的研究中,Yolken及其同事研究了18371至65歲之間的1,371名男女,其中包括396名思覺失調症患者,381名躁鬱症患者和594名對照者。記錄下來的每個人的資訊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民族,出生地和的父母最高教育程度(以社會經濟地位衡量)。從Sheppard Pratt Health System的住院,日間醫院和康復計劃中招募患有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的患者。從巴爾的摩地區招募了對照組成員,並進行了篩查以排除任何當前或過去的精神疾病。

所有研究參與者都被問到在其生命的前12年中是否養有家養寵物貓或狗,或兩者都有。那些報告說寵物貓或狗在出生時就在他們家中的人被視為自出生以來就接觸了該動物。

首次家庭接觸寵物的年齡與精神病學診斷之間的關係是使用產生危險比的統計模型定義的-一種隨時間變化的指標,用於衡量特定事件的發生頻率(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寵物的接觸與精神病學的發展)與對照組的發生率相比,研究組發生這種情況)。危險比為1表示兩組之間無差異,而危險比大於1則表示患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的可能性增加。同樣,比率小於1表示機會減少。

進行了四個年齡段的分析:出生至3、4至5、6至8和9至12。

尤爾肯說,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結果表明,在13歲生日之前接觸過寵物狗的人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多達24%)。

他說:“對於出生時有家養寵物狗或出生後但在3歲之前首次接觸的兒童,發現了最大的表觀保護作用。”

Yolken補充說,如果假設危險度是相對危險的準確反映,那麼大約84萬例思覺失調症病例(在美國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的350萬人中,有24%)可以通過寵物狗的暴露或預防來預防。與寵物狗接觸有關的其他因素。

約肯說:“對於與狗接觸可能產生的'保護'作用,有幾種合理的解釋-也許是犬微生物組中的某種東西傳給了人類,並增強了抵抗或減輕思覺失調症遺傳易感性的免疫系統,”約肯說。

對於雙相情感障礙,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嬰幼兒還是狗,都沒有正相關或負相關的風險。

總體而言,對於所有年齡段的人來說,寵物貓的早期暴露都是中性的,因為該研究不能將貓科動物與患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的風險增加或降低聯繫起來。

Yolken說:“但是,對於那些第一次接觸9至12歲的貓的人,我們確實發現患這兩種疾病的風險略有增加。” “這表明接觸時間對於它是否改變風險至關重要。”

弓形蟲病是可疑的寵物攜帶的思覺失調症誘因的一個例子,弓形蟲病是貓通過動物糞便傳播給人的寄生蟲的主要宿主。多年來,一直建議孕婦不要更換貓砂盆,以消除疾病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的風險,並避免在感染此病的孩子中造成流產,死產或潛在的精神疾病。

在2003年的一篇評論文章中,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市斯坦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副主任Yolken和同事E. Fuller Torrey醫學博士提供了自1953年以來進行的多次流行病學研究的證據,結果表明,暴露於導致弓形蟲病並增加思覺失調症風險的寄生蟲的人。研究人員發現,在那些研究中,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的許多人也具有高濃度的弓形蟲寄生蟲的抗體。

由於這一發現以及其他類似發現,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調查早期接觸貓與精神疾病發展之間的潛在聯繫。約肯(Yolken)說,最新的研究也是最早考慮與狗接觸的研究之一。

參考文獻:

 

  1. Robert Yolken, Cassie Stallings, Andrea Origoni, Emily Katsafanas, Kevin Sweeney, Amalia Squire, Faith Dickerson. Exposure to household pet cats and dogs in childhood and risk of subsequent diagnosis of schizophrenia or bipolar disorderPLOS ONE, 2019; 14 (12): e0225320 DOI: 10.1371/journal.pone.02253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頭殼newtalk] 董氏基金會日前公布一項新知,指出根據一份2019年10月發表於線上《PLOS ONE》研究,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以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

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研究76名17歲至35歲具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隨機分配至兩組:「飲食改變組」及「常規飲食組」,針對飲食改變者,研究者提供其一支13分鐘的營養建議影片,一份飲食計畫,及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

在實驗第7天及第14天時,撥打電話給受試者,詢問是否在遵循健康飲食上有任何困難,提醒可參考其講義來解決。結束後受試者提交購物收據,可獲取一份健康食品的禮物,及現金禮物卡。而常規飲食組則未獲取相關資料,僅要求三週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三週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分數有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而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值得留意的是,用介入的方式改變受試者的生活模式,實驗當下雖能看出飲食對於憂鬱的改善,但過三個月後僅有七名保有健康的飲食習慣。他提醒,飲食的改變需要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以同儕為例,陪伴受試者一同討論改善飲食的計畫、採買食材、食譜研究、烹飪等,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一旁陪伴支持他。邱弘毅建議,強化對方改變的動機、營造其適當的環境將有助於提升飲食的認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對象之所以選擇年輕人,是因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憂鬱症風險升高的時期,也是建立健康模式的重要時期,且這模式將延續至成年期。方法上則透過心理學中常說的「認知」及持續性「增強」,來改變行為,也得出預期的效果。

她說即使短暫的飲食改變,減少加工食品,多攝取自然食物也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常有人會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來紓壓,雖然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其實糖份的效果是藉由胰島素濃度的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因此飲食上攝取產生多一點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例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葉雅馨提醒,但是反覆食用糖份紓緩壓力情緒,容易造成上癮,並非好的選擇,她呼籲當察覺有憂鬱情緒,除了檢視情緒指數外,可增加運動量,或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依賴食物。

鄭醫師補充:

這十多年來,我在部落格不只十次以上引用相關研究提醒大家優質健康飲食,有助於預防憂鬱甚至抗憂鬱,這篇又是非常簡單明白相關的臨床研究。透過飲食,補充適當的蛋白質、抗氧化物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營養來源,是憂鬱症患者非常需要的及時雨,對於已經罹患憂鬱或是有憂鬱傾向的人來說,優質健康的飲食的攝取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參考文獻:

 Francis HM, Stevenson RJ, Chambers JR, Gupta D, Newey B, Lim CK (2019) A brief diet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14(10): e022276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2768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2276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線粒體是大多數細胞中存在的微小結構,以其產生能量的機制而聞名。現在,索爾克(Salk)研究人員發現了線粒體的新功能:當細胞暴露於壓力或可能破壞DNA的化學物質(例如化學療法)下時,它們會發出分子警報。該結果於2019年12月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新陳代謝Nature Metabolism)上,可能會導致新的癌症治療方法,從而防止腫瘤對化療產生耐藥性。

Salk分子與生物學教授Gerald Shadel說:“線粒體是感知DNA壓力的第一道防線。線粒體告訴細胞的其餘部分,'嘿,我受到攻擊,您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和奧黛麗·蓋瑟(Audrey Geisel)生物醫學科學系主任。

細胞所需功能的大多數DNA都位於細胞核內,包裝在染色體中並從父母雙方那裡繼承。但是線粒體各自包含自己的小DNA圈(稱為線粒體DNA或mtDNA),僅從母親傳給其後代。大多數細胞包含數百甚至數千個線粒體。

Shadel的實驗室小組先前表明,細胞對不適當摺疊的mtDNA的反應類似於它們對入侵病毒的反應-透過將其從線粒體中釋放出來並發起免疫反應來增強細胞的防禦能力。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Shadel和他的同事著手更詳細地研究通過將受損的mtDNA釋放到細胞內部來活化哪些分子途徑。他們寄居於稱為干擾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或ISG的基因群組,這些基因通常被病毒激活。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小組發現,基因是病毒打開的ISG的特定群組。而且,經常發現這種ISG的相同群組在對DNA破壞劑,如doxyrubicin這類化療藥物會在耐藥性的癌細胞中被活化。

為了消滅癌症,doxyrubicin化療藥瞄準細胞核DNA。但是這項新研究發現,這種藥物還會引起mtDNA的破壞和釋放,進而活化ISG。該小組發現,這部分ISG有助於保護細胞核DNA免受損害-從而導致對化療藥物的抵抗力增強。當Shadel和他的同事在黑素瘤癌細胞中誘導線粒體活化時,當它們在培養皿中甚至在小鼠中生長時,這些細胞對doxyrubicin的抵抗力就會增強,因為更高濃度的ISG可以保護細胞的DNA。

Shadel說:“也許線粒體DNA存在於每個細胞中的數目如此之多,而其自身的DNA修復途徑卻較少,這一事實使它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DNA壓力感測器。”

他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mtDNA更容易受到損害可能是一件好事-它像煤礦中的金絲雀一樣保護健康的細胞但是在癌細胞中,這意味著doxyrubicin(首先破壞mtDNA並引起分子警鐘作用)在破壞癌細胞核DNA方面可能不太有效。

沙德爾說:“它告訴我,如果可以預防線粒體DNA的損傷或在癌症治療期間釋放它,那麼就可以預防這種形式的化療耐藥性。”

他的小組正在計劃未來的研究,確切地研究mtDNA如何被破壞和釋放,以及細胞核中的ISG激活了哪些DNA修復途徑來抵禦損傷。

該研究的其他作者是鄭武,凱拉什·曼加拉拉,阿爾瓦·塞恩茨,勞拉·紐曼,維多利亞·特普普爾和索爾克的蘇珊·凱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塞巴斯蒂安·歐克(Sebastian Oeck),吳麗珍,秦勤,馬庫斯·博森伯格(Marcus Bosenberg),劉彥峰,帕克·蘇爾科夫斯基(Peter Parker)和彼得·格拉澤(Peter Glazer);得克薩斯州A&M醫學院的Phillip West; 和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張曉歐。

這項工作和涉及的研究人員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德克薩斯州癌症預防和研究所,衛生事務助理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獎學金顧問,Salk Excellerators博士後研究基金的資助。喬治·休伊特醫學研究基金會博士後獎學金。

金絲雀對於氧氣不足的反應,遠遠比人類敏感,因此以前礦工帶金絲雀下礦坑,如果開始聽不到金絲雀的叫聲,代表環境已經缺氧,要儘速離開避免缺氧的相關風險。mtDNA更容易受到損害可能是一件好事-它像煤礦中的金絲雀一樣保護健康的細胞

粒線體對於病毒的入侵或者是化療藥物的反應。遠遠比細胞DNA敏感,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許多接受化療患者,細胞能量系統受到壓抑而衍生化療後的嚴重疲憊感。許多患者並非死於癌症細胞,而是接受癌症相關療法導致細胞能量系統的失調,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Zheng Wu, Sebastian Oeck, A. Phillip West, Kailash C. Mangalhara, Alva G. Sainz, Laura E. Newman, Xiao-Ou Zhang, Lizhen Wu, Qin Yan, Marcus Bosenberg, Yanfeng Liu, Parker L. Sulkowski, Victoria Tripple, Susan M. Kaech, Peter M. Glazer, Gerald S. Shadel. Mitochondrial DNA stress signalling protects the nuclear genomeNature Metabolism, 2019; 1 (12): 1209 DOI: 10.1038/s42255-019-0150-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