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隱藏力量:替代抗生素治癒傷口

  • 2018年 4月 18日

在津巴布韋東部高地農村地區長大的窮孩子穆蘭多(Moses Murandu),從小習慣摔跤受傷或有割傷時,用鹽來擦拭創面。不過有時走運的話,他父親多花些錢能買對傷口刺激小得多的東西——糖。

穆蘭多一直留意到,傷口上用糖時比什麼都不用時癒合得較快。因此,1997年當他受僱在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機構當護理師時,他很驚訝糖並沒有被用作任何官方醫療手段,他有了改變這一現狀的念頭。

如今,穆蘭多的想法終於受到到重視了。穆蘭多現是伍爾弗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成人護理系的高級講師,他完成了一項初步試驗性研究。該研究主要聚焦於糖在傷口癒合中的應用,並在2018年3月獲得了《傷口護理雜誌》(Journal of Wound Care)的獎項。

在世界上一些地方,這種治療手段可能非常關鍵,因為那兒很多人買不起抗生素。在英國,這種方法也同樣引發了關注。因為一旦傷口感染,抗生素有時並不起作用。

穆蘭多說,用糖來治療傷口就是把糖灑在傷口上,再纏上繃帶。糖分顆粒會吸走傷口上的水分,而細菌需要水分才能繁殖。沒有了細菌,傷口便能更快癒合。

穆蘭多在實驗室的研究為此提供了依據,而越來越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案例研究也支持他的發現,其中也包括許多用糖治癒抗生素耐藥性傷口的成功案例。即便如此,穆蘭多仍面臨著艱巨的挑戰——獲得後續研究的資金支持以實現終極目標,說服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使用糖作為抗生素的替代方案。然而,大部分的醫學研究由製藥公司提供贊助。穆蘭多認為,這些公司通常不會贊助他們無法獲得藥物專利權的研究,因為無利可圖。

穆蘭多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糖就是最普通的顆粒狀砂糖,人們日常喝茶調味的那種。他也發現,體外試驗時使用甘蔗糖或甜菜糖,本質上差別不大,而使用金砂糖(紅糖的一種)效用則不顯著。

實驗性研究表明,菌株可以在低純度糖環境中繁殖,但高純度糖會抑制菌株生長。穆蘭多記錄了在津巴布韋、博茲瓦訥、萊索托(他最初接受護理訓練的地方)等國家的多個臨牀案例。其中的一個案例中,患者是一名住在哈拉雷(津巴布韋首都)的女性。

他介紹說,「我外甥給我打電話時,這位女患者已經做了殘端測量,要進行截肢手術了。她的傷口非常嚴重,長達五年之久。醫生建議截肢。我指導她先清洗傷口,然後在上面敷糖,留置一段時間,再重覆。」

「這名患者的腿最終保住了。」

他說,這個案例也反映出為何「糖療法」會在很多地方備受關注,特別是一些人們買不起抗生素的國家和地區。

穆蘭多在英國地區共開展了41宗臨牀案例研究。目前他還沒發表試驗結果,但已在一些英國或國際會議上做了相關分享。研究中,他無法規避的一個問題是,這種"糖療法"是否也適用於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患有腿部或足部潰爛,但他們又需要控制血糖值。表面上看,這種方法對糖尿病患者並不適用。

但穆蘭多發現,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使用"糖療法"且血糖水平不會升高。他說,「治療中使用的糖是蔗糖(一種雙糖),在酵素的催化才會轉化為葡萄糖(單糖)。」而蔗糖酵素是人體體內才有的,糖被人體吸收後才會轉化。將糖外用在傷口上,並不會產生同樣的轉化。

穆蘭多在英國繼續其人類患者臨牀試驗之時,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一位獸醫麥克邁克爾(Maureen McMichael)已用這種方法治療動物好多年。

在伊利諾大學獸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的麥克邁克爾,於2002年首次在動物傷口上使用糖和蜂蜜。她說,這種療法方法簡單且價格低廉。對於付不起常規治療方法的診療費與鎮定劑等藥物費用的寵物主人,非常有吸引力。

麥克邁克爾談到,他們一直在手術中使用糖和蜂蜜,經常用於貓、狗等寵物的治療,偶爾也以此治療農場牲畜。蜂蜜的治癒效用與糖相似。有一項研究表明蜂蜜比糖更能抑制傷口細菌繁殖,只是蜂蜜價格較貴。

麥克邁克爾介紹道,「這種療法的成功案例非常之多!」其中一個臨牀案例是一條被治癒的流浪狗。它是一種訓練比特鬥牛犬的誘餌犬,身子被吊起來,讓一隻受訓的比特鬥牛犬攻擊。它被送來時,每條腿上多達四十處咬傷,但八周後它就痊癒了。

麥克邁克爾說: 「因為它是一隻流浪狗,沒有主人付錢治療。我們用蜂蜜和糖幫它敷傷口,它的恢復能力驚人,現在都已經痊癒了。」

除了價格低廉外,「糖療法」區別於抗生素治療的另一個好處是,使用抗生素次數越多,人體產生的抗藥性越強。

麥克尼爾(Sheila MacNeil)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一名人體組織工程學的專家。她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人體自然產生的糖分如何促進血管再生。這個研究來自於她對腫瘤的研究。她發現某種從DNA分解提取出來的特殊糖分(2-脫氧-d-核糖)會不斷再生。據麥克尼爾發現,團隊實驗人員將這種單糖放置於雞胚胎薄膜中,它促進了血管細胞的再生,細胞數量比沒有糖分的對照組要高出一倍。

當然,我們身體中自然產生的這些糖與穆蘭多研究中日常使用的糖的類型完全不同。麥克尼爾說,「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能夠找到一種既能治癒傷口又能促進細胞再生的糖。她認為這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標。

目前在伍爾弗漢普頓大學的穆蘭多計劃開一家使用這種「糖療法」的私人診所。他希望未來糖作為傷口癒合劑不僅在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的機構裏廣泛使用,在他工作過的其他一些國家的公立醫院也能得到應用。如今的他常常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郵件,徵求診療意見。他也會通過郵件或短信的形式遠程指導患者。遠在其他地區的患者會在痊癒後發來療癒的照片,並對他表示感激之情。

用糖治癒傷口是一種古老的療法,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窮人非正式使用的方法。但對穆蘭多來說,他到了英國才意識到糖在醫學界的意義。他把這視作是他將故鄉津巴布韋的「土智慧」與英國現代研究設施的一種結合。

他說,「就像糖一樣,這些知識是原在津巴布韋土生土長,但在英國『精製』,再回到非洲去幫助那裏的人們。」

鄭醫師補充:

這是典型的非對抗療法,讓細菌的生命之源斷絕,無法孳生,身體就能儘快進行修復與傷口的癒合,不僅能降低抗生素喘生抗藥性的機會,還能降低醫療成本,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MMuranduM.AWebberM.HSimms, and cdealey

Journal of Wound Care 2011 20:5206-216 

https://www.magonlinelibrary.com/doi/abs/10.12968/jowc.2011.20.5.2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加爾維斯頓德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院的一個團隊領導的研究人員能夠通過針對胰島素抗性的藥物顯著減輕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

這一發現可以極大地改變慢性疼痛的識別和治療方式。UTMB神經病學教授Miguel Pappolla博士表示,雖然這一發現非常初步,但可能導致纖維肌痛和相關慢性疼痛形式的革命性轉變。新方法有可能為醫療保健系統節省數十億美元,並減少許多人對鴉片類藥物的痛苦依賴。

UTMB團隊的研究人員以及來自美國各地的合作者,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首次使用普通血液檢測胰島素抗性或糖尿病前期,將患有纖維肌痛的患者與正常人分開。然後,他們用針對胰島素抗性的藥物治療纖維肌痛患者,這顯著降低了他們的疼痛水平。該研究最近發表在PlosOne上

纖維肌痛是引起慢性疼痛和殘疾的最常見病症之一。纖維肌痛的全球經濟影響是巨大的 - 僅在美國,相關的醫療保健費用每年約為1000億美元。儘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纖維肌痛的原因尚不清楚,因此除了減輕疼痛的藥物之外,沒有特定的診斷或治療方法。

“早期的研究發現,胰島素抗性導致大腦小血管功能障礙。由於這個問題也出現在纖維肌痛患者中,我們調查胰島素抗性是否是這種疾病的缺失環節,”Pappolla說。“我們發現大多數 - 如果不是全部 - 患有纖維肌痛的患者可以通過他們的HbA1c水平來識別,這反映了過去兩到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濃度。”

HbA1c值略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發生中樞性(腦)疼痛的風險較高,這是纖維肌痛和其他慢性疼痛疾病的標誌。

研究人員確定,轉診到次專科疼痛醫學診所的患者需要治療廣泛的肌肉/結締組織疼痛。所有符合纖維肌痛標準的患者按年齡分成較小的組。與年齡匹配的對照組相比,纖維肌痛患者的HbA1c濃度顯著升高。

“考慮到對纖維肌痛的廣泛研究,我們感到困惑的是,先前的研究忽略了這種簡單的聯繫,”Pappolla說。“這種疏忽的主要原因是大約一半的纖維肌痛患者目前認為HbA1c值在正常範圍內。但是,這是第一項分析這些人群年齡標準化濃度的研究,因為最佳HbA1c水平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有所不同。調整患者的年齡對突出患者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至關重要。“

對於纖維肌痛患者,二甲雙胍(  metformin一種用於對抗胰島素抵抗的藥物)被添加到他們目前的藥物中。他們的疼痛程度顯著下降。

參考文獻:

 

  1. Miguel A. Pappolla, Laxmaiah Manchikanti, Clark R. Andersen, Nigel H. Greig, Fawad Ahmed, Xiang Fang, Michael A. Seffinger, Andrea M. Trescot. Is insulin resistance the cause of fibromyalgia? A preliminary reportPLOS ONE, 2019; 14 (5): e0216079 DOI: 10.1371/journal.pone.0216079

 

鄭醫師補充:血糖控制不佳,的確會影響大腦的血流,主要是因為大腦的細胞也有胰島素接受體,一旦發現大腦原本血流帶來的血糖無法讓腦細胞利用,大腦便會自行降低血流量,讓大腦處於挨餓的狀態。改善胰島素抗性,重新恢復大腦血流量,可能是改善纖維肌痛症新療法的相關運作機制。因此,改善胰島素抗性對於纖維肌痛症的治療至關緊要。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知研究告訴我們堅果有助於降低高血壓,氧化壓力和糖尿病的風險,並且它們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退化有保護作用。在這份有益健康影響清單中,我們現在可以從巴塞羅那全球衛生研究所(ISGlobal)領導的一項研究中添加新證據,這是一個由“la Caixa”支持的研究所。該研究發表在“ 歐洲流行病學雜誌”上,發現在懷孕的頭三個月內富含堅果的母親飲食與改善兒童神經發育之間證實相關。

該研究在西班牙進行,包括2,200多對母親和兒童對,這些人參加了位於阿斯圖里亞斯,吉普斯誇,薩瓦德爾和瓦倫西亞的INMA方案。關於母親堅果攝入量的資訊來自關於飲食習慣的調查問卷,母親在懷孕的第一個和最後三個月完成了這些調查。在出生後18個月,5年和8年,使用幾項經國際驗證的標準測試評估兒童的神經心理學發展。

對結果的分析表明,母親在妊娠頭三個月吃更多堅​​果的孩子在測量認知功能,注意力和工作記憶的所有測試中獲得了最好的結果。

“這是第一項探索懷孕期間吃堅果對兒童神經發育長期可能帶來的好處的研究。大腦在妊娠期經歷了一系列複雜過程,這意味著孕產婦營養是胎兒大腦發育的決定因素。 ISGlobal研究員,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佛羅倫斯吉尼亞克解釋說,這可以產生長期影響。“我們在這項研究中考慮的堅果是核桃,杏仁,花生,松子和榛子。我們認為觀察到的有益效果可能是由於堅果提供了高水平的葉酸,特別是必需脂肪酸如ω-3和ω-6。這些成分往往會積聚在神經組織中,特別是在大腦的額葉區域,這會影響記憶和執行功能。

本研究中描述的益處是在報告堅果攝取量最高的母親群體中觀察到的 - 每周平均不超過三份30克份量。這略低於西班牙社區營養學會(SENC:Guíadelaalimentaciónsududable)發布的健康飲食指南中推薦的平均每週攝取量,該指南每週三至七份。“這使我們認為,如果母親消耗推薦的每周平均值,那麼收益可能會大得多,”Gignac解釋道。估計西班牙的堅果消費量是歐洲平均水平的兩倍多(4.8克對2.2克)。

該研究還分析了母親在懷孕的第三個三個月的堅果攝取情況,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觀察到與神經心理學結果有關聯或發現的關聯較弱。“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觀察到在懷孕的特定階段接觸特定食物,更顯著的效果。雖然我們的研究沒有解釋第一和第三個三個月之間差異的原因,但科學文獻推測胎兒發育在整個懷孕期間都有所不同,並且有一段時期發育對母親的飲食特別敏感“,ISGlobal研究員JordiJúlvez解釋說,這項研究的最後一位作者。

“無論如何,”Júlvez補充說,“因為這是第一項探索這種效應的研究,我們必須謹慎對待這些研究結果,並在未來通過更多的世代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來複製它們。”

參考文獻:

  1. Gignac F, Romaguera D, Fernández-Barrés S, Phillipat C, Garcia-Esteban R, López-Vicente M, Vioque J, Fernández-Somoano A, Tardón A, Iñiguez C, Lopez-Espinosa MJ, García de la Hera M, Amiano P, Ibarluzea J, Guxens M, Sunyer J, Julvez J. Maternal nut intake in pregnancy and child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up to 8 years old: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Spain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9 DOI: 10.1007/s10654-019-0052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極實相”或“上帝”的經驗賦予心理健康持久的益處

 

無論是自發的還是由迷幻藥的引發的遭遇經歷,都會產生類似的正面影響

 

數千年來的人們已經報告說,他們自發地或在迷幻藥物(如含有psilocybin的蘑菇或亞馬遜孕育的ayahuasca)的影響下進行了深刻的宗教體驗,其中一部分經歷與人們所認為的“上帝”相遇“或”終極實相。“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對數千名與上帝進行過親身接觸的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中表示,超過三分之二的自我認定的無神論者在遇到這種情況後就會脫掉這個標籤,無論是自發的還是迷幻的。

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持續出現積極變化 - 例如,生活滿意度,目的和意義 - 甚至在他們最初的經歷幾十年之後仍持續。

研究人員說,這項發現在4月23日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論文中得到了證實,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深刻有意義的經歷可能具有治癒作用。他們補充說,研究的設計是第一個系統地和嚴格地比較自發的上帝遇到經驗與迷幻物質引起或催化的經歷的報告。

“人們所描述的與上帝或上帝代表相遇的經歷已被報導數千年,它們可能構成了世界上許多宗教的基礎,”首席研究員Roland Griffiths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行為科學精神病學教授說。“雖然現代西方醫學通常不會將'精神'或'宗教'經驗視為抗病的工具之一,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遭遇往往會導致心理健康的改善。”

格里菲斯說,這些歷史性和廣泛的軼事證據證明的益處導致研究團隊最近努力研究這類遭遇的價值和可能的負面效應。

對於這項新研究,科學家們利用全球4,285名對在線廣告做出回應的人的數據,完成了兩次關於上帝遭遇經歷的50分鐘在線調查中的一項。這些調查要求參與者回憶起他們與“他們理解的上帝”,“更高的力量”,“終極現實”或“上帝的代表例如天使”的單一最難忘的遭遇體驗。他們還詢問受訪者對他們的經歷以及是否以及如何改變他們的生活的看法。

大約69%的參與者是男性,88%是白人。在那些報導使用迷幻劑的人中,1,184人服用了psilocybin(“魔術蘑菇”),1,251人說他們服用了LSD,435人說他們服用了ayahuasca(一種源自拉丁美洲土著文化的植物釀酒),606人說他們服用DMT (N,N-二甲基色胺),也是在某些植物和動物中發現的天然存在的物質。

在總參與者中,有809人是對非藥物調查做出回應的人,而有3,476人回應了迷幻劑調查。受訪者在參加調查時的平均年齡為38歲。那些說他們在迷幻藥上遇到過上帝經歷的人報告說這些經歷平均發生為25歲,而那些經驗來自發的人報告平均年齡為35歲。

其他重要發現包括:

  • 非藥物和迷幻藥群中約7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上帝遭遇”經歷是他們一生中最有意義和最具精神意義的經歷,兩個群體都將其歸因於生活滿意度,目的和意義的積極變化。
  • 獨立迷幻藥的使用者,超過三分之二無神論者的人表示他們在經歷之後不再是無神論者。
  • 在非藥物和迷幻藥群中,大多數參與者報告了對遭遇體驗的生動記憶,這種記憶經常涉及與具有意識(約70%),仁慈(約75%),智力(約80)屬性的某些實體進行交流。百分比),神聖(約75%)和永恆存在(約70%)。
  • 雖然兩組均報告死亡恐懼減少,但迷幻藥組70%的參與者報告了這一變化,而非藥物受訪者中有57%減少死亡恐懼。
  • 在這兩個群體中,大約1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經歷是他們生活中最具心理挑戰性的。
  • 在非吸毒組中,參與者最有可能選擇“上帝”或“上帝的使者”(59%)作為他們遭遇的最佳描述,而迷幻組最有可能(55%)選擇“終極”實相。”

對於未來的研究,格里菲斯表示,他的團隊希望探索哪些因素會使某些人容易發生如此令人難忘且改變生活的感覺,他們希望看到在體驗期間大腦中會發生什麼。

“繼續探索這些經歷可能會為宗教和精神信仰提供新的見解,這些信仰自古以來就是塑造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格里菲斯說。

格里菲斯和研究小組告誡說,該研究依賴於自我報告的問卷回答,這種方法對參與者的偏見或不準確反應有很大的可能性。他們並不主張人們自己使用迷幻物質,因為它們不僅具有法律風險,而且還具有與影響下的判斷力受損相關的行為風險以及可能產生負面心理後果,特別是在弱勢群體或經驗不足時。由合格的指導保護。

此外,格里菲斯說,“我們希望明確我們的研究關注個人經歷,並且沒有說明上帝的存在或不存在。我們懷疑任何科學都可以明確地解決這一點。”

近二十年來,格里菲斯一直在研究迷幻藥物。他早期的一些研究已經使用psilocybin來探索神秘型體驗及其在健康志願者中的後果,以及該藥物在幫助人們戒菸或緩解因癌症診斷導致的精神痛苦方面的治療潛力。

他的團隊希望,有一天,psilocybin可能會被開發成一種藥物,在訓練有素的指導員的照顧下用於治療環境。

參考文獻:

 

  1. Roland R. Griffiths, Ethan S. Hurwitz, Alan K. Davis, Matthew W. Johnson, Robert Jesse. Survey of subjective "God encounter experiences": Comparisons among naturally occurring experiences and those occasioned by the classic psychedelics psilocybin, LSD, ayahuasca, or DMTPLOS ONE, 23 Apr 2019 DOI: 10.1371/journal.pone.0214377

 

我比較不鼓勵大家用迷幻藥引發這類經驗,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形成毒品濫用或者依賴的疑慮。最後補充相關主題的書給大家對照參考,這是真人真事,一個癌症末期的患者,經歷終極實相後,癌細胞迅速退散,最後完全康復,目前醫學及科學無法解釋的實際案例,書名為死過一次才學會愛,以下為書的內容介紹:

艾妮塔是一個住在香港的印度裔女子,2002年時,她經醫生診斷罹患了淋巴癌,她決定辭去工作,專心抗癌。接下來的四年間,她研讀各種討論癌症的書籍;遠赴印度和中國,向佛教僧侶、印度瑜伽老師尋求療癒之道;試遍了信心療法、印度阿育吠陀療法、中醫草藥、西方自然療法等等各式醫療系統,但是病情卻持續惡化。2006年的2月2日,她因為器官衰竭而陷入昏迷,醫師搶救後即將宣布不治。

  就在急救的過程中,她去到了一個無時間性的世界,感受到自己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全然被無條件的愛包圍,毫無痛苦。那經驗深深影響了她的人生。在她的自由意志下,她選擇了重返人世,當她的靈魂再度回到身體之中,睜開眼睛,末期癌症竟在三天內奇蹟般不藥而癒……

  重返人世的艾妮塔在這本書中鉅細靡遺地敘述了,她經歷到怎樣的死後世界,以及重生的她想要分享給人們的生命訊息。

  【艾妮塔書中分享的療癒訊息】

  .我的經驗使我深深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與助人療癒的能力。當我們觸碰到內在浩瀚無垠的整體時,疾病就會離開身體。

  .想要吸引正面的事情不是光靠心情愉快就可以了。我一定要強調,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才是決定人生狀態最重要的指標!忠於自己的感覺比努力保持正面的心情更重要!

  .我發現當我能夠放手,當我能夠拋開我相信與不相信的事情,當我能夠打開自己接受所有可能的時候,才能變成最強的自己。為了達到真正的療癒,我必須拋開被療癒的需要,好好享受並相信人生的過程。

  .以前我總是在追尋,覺得自己必須去做、去爭取、去達成什麼事。但是追尋源於恐懼--我們害怕不能擁有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現在我不再追求任何事情,我不強求,讓事情自然發生。

  .在我的瀕死經驗之後,人生變得更加順利。我不再害怕死亡、癌症、意外或任何過去擔心的瑣事……我知道我跟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力量強大、恢弘美好的愛的力量,也已得到無條件的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144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全素變暴躁 當心缺維生素B12

記者陳斯穎/新竹報導

2019年4月30日 上午6:44

新竹80歲的張爺爺近來雙腳紅腫,胃經常不舒服且走路不穩,四肢肌力較弱,抽血檢查發現缺乏維生素B12;另一名65歲的李姓婦人,近年來個性變得多疑、脾氣暴躁,甚至在房間囤積路上撿的雜物、吃生食,檢查後發現同樣缺乏維生素B12,2人經過補充維生素後症狀皆獲得改善。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林洳甄表示,維生素B12是人體造血、DNA合成、神經系統維持完整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時的表現可能會有貧血、舌炎、腸胃不適及神經精神症狀。

周邊神經系統症狀包含手腳發麻、感覺缺失、步態不穩、肢體無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包含情緒問題、躁動不安、思緒緩慢、記憶差、失智或妄想混亂的精神症狀等。

林洳甄指出,維生素B12存在於蛋、奶製品、肉、海鮮等動物性食材,對於非全素食者,日常飲食中都能攝取每日所需的量,張爺爺腳腫與胃不適,是因他不愛吃乳製品、蛋類食物,又只吃容易咀嚼的魚肉,李姓婦人則是因宗教信仰,從30歲開始吃全素,2人才會缺乏維生素B12。

林洳甄說明,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需經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後,蛋白質分解,再和胃內在因子結合,並形成錯合物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經過胃切除手術、萎縮性胃炎、長期使用制酸劑或抗生素及長期酗酒等都可能造成維生素B12吸收不良,這些狀況在腸胃功能退化的老人家較容易發生

林洳甄表示,維生素B12缺乏的治療,可靠口服或注射補充,改善大多數的症狀,但仍有些病人會有長期難以恢復的神經精神症狀。她建議,全素食的民眾及接受過胃切除術的患者,應注意維生素B12的補充,一般民眾則應避免過度飲酒及使用胃藥,並注意飲食均衡。另外,若長輩出現步態不穩、手腳發麻、記憶或情緒改變時,應盡早就醫檢查。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B12不足,容易導致惡性貧血,長島功能障礙也常屢見不鮮。同時,甲基化循環需要B12作為重要的輔酶,一旦缺乏,甲基化循環產生障礙,直接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自然容易產生精神問題以及情緒困擾。由於B12的食物來源,除蛋奶紫菜海帶外,幾乎都是動物性來源,因此杜絕蛋奶類的全素食者,若海帶紫菜食用量不足,或者胃部功能吸收不佳,自然容易產生缺乏不足引發相關病症。營養缺乏可能導致產生精神問題,一旦出現精神症狀或被懷疑有精神疾患者,務必透過相關檢測先排除是否有營養缺失的狀況引發。

參考文獻:

1.

Ali Evren Tufan, Rabia Bilici, Genco Usta, Ayten Erdoğan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2012; 6: 25. Published online 2012 Jun 22. doi: 10.1186/1753-2000-6-25
PMCID: 
PMC3404901
2.
Susan Hanna, Leonard Lachover, R. P. Rajarethinam
Prim Care Companion J Clin Psychiatry. 2009; 11(5): 269–270. doi: 10.4088/PCC.08l00707
PMCID: 
PMC278104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腔細菌會造成食道癌?研究:「這種癌症」發生率也暴增三倍

 

2019.04.17 02:02

每日健康/外電編譯 林宏軒

最近有關口腔細菌的研究非常的紅,它們不僅與食道癌、大腸癌有關。最近發現,連乳癌都跟你的口腔健康關係甚大。

根據外媒《dailymail》的報導,巴西聖瑪麗亞大學(Santa Maria in Brazil)的研究人員從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收集了201名婦女的資料。在研究的參與者中,有67人患有乳癌。

牙齦疾病使乳癌的風險增加三倍

研究人員針對所有參與者牙齒的六個部位,進行牙齦發炎評估。他們發現,牙齦疾病使乳癌的風險增加三倍。

卡特博士(Dr Carter)表示:「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顯示,牙齦疾病對我們的全身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牙齦疾病與乳癌的關係密切,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感染,會入侵到身體的其他地方,甚至是乳房。」研究結果發表在社區牙科和口腔流行病學期刊(journal of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上。

通過牙齦進入血液循環

引起口腔發炎的細菌通過牙齦進入血液循環並進入乳房組織,這可能就是導致癌症的原因。 除此之外嚴重的牙周病,也會影響人的頜骨,最終會導致牙齒脫落。

英國有54%的成年人患有牙齦疾病,不過台灣更可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2008年針對18歲以上人口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有高達99.2%的國人,有輕重程度不等的牙周病。

 或許,過去被我們忽略的口腔健康才是乳癌高發生率的重要原因。要防治癌症,先從口腔健康做起吧!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7年的研究報告,儘管不是大規模的研究,但仍提醒大家牙周病這種慢性發炎,極可能是乳癌的發生的致病因子。控制慢性發炎,可以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中風)以及退化性疾病甚至是憂鬱症的風險等等,這裡又多了一項即癌症。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653758

Periodontitis and breast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 Camila S. Sfreddo
  •  
  • Juliana Maier
  •  
  • Silvia C. De David
  •  
  • Cristiano Susin
  •  
  • Carlos Heitor C. Moreira
First published: 27 June 2017
 
https://doi.org/10.1111/cdoe.123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吃肉易罹患失智 法研究:高58%

 

 

三立新聞網

2019年4月25日 下午6:40

記者曾佳萱/台北報導

法國研究院最新發現,每個星期只吃一次肉的人,可能會容易罹患失智症。

根據今年3月的阿茲海默症期刊,有法國研究院發現,如果肉類攝取量不足,反而有可能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光是肉類的攝取量,如果每個星期只吃1次的人,可能會比每個星期都吃超過4次以上的人還要有機會發病。

像是失智症的風險提高58%,而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更高,有67%左右。

除了肉類之外,其實也可以從雞蛋、魚類和牛奶來攝取「維生素b12」,還有像是咖哩飯裡面的薑黃素,也具有預防血液凝塊的功能。(整理:實習編輯蔡秉宏)

鄭醫師補充:

失智症的罹患,營養缺乏可能是一個重要因子,肉類的蛋白質、B12以及NADH(粒線體的關鍵輔酶)都是預防失智的重要營養成分,建議素食者務必額外加強補充相關營養來源(透過非葷食),強化失智預防,再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應可達到理想的失智症預防保健。

這份研究分析了來自三城市研究的5,934名65歲及以上志願者的數據,這些志願者每2至4年隨訪12年。使用簡短的食物頻率問卷對飲食習慣進行評估。在每次隨訪時都要調查癡呆症狀的存在。為了限制原發性偏倚的風險,通過從分析中排除包含後頭四年內發生的所有失智症病例。透過研究肉類,魚類,水果和蔬菜的攝取頻率與長期的失智風險之間的關係,考慮相關的可能性。

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分析,並根據社會人口統計學,生活方式和健康因素進行調整。結果:平均隨訪時間為9.8年。在此期間,662例失智症,包括報告中的466例,被確定。調整後,與常規消費(≥4次/週)相比,只有低肉消耗(≤1次/週)與癡呆和AD風險增加相關。

參考文獻:

 

Intake of Meat, Fi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Long-Term Risk of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gabirano, Laurea | Samieri, Ceciliab | Feart, Catherineb | Gabelle, Audreyac | Artero, Sylvainea | Duflos, Claired | Berr, Claudineac* | Mura, Thibaultad

Journal: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vol. 68, no. 2, pp. 711-722, 2019

DOI: 10.3233/JAD-180919

https://content.iospress.com/articles/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jad18091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勞動節 & 5/4醫生進修 兩日休診通知

 

 

照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 

                                   

 

光能診所全體同仁 敬上

TEL:(02)2721-43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一個喝咖啡的理由!防肝癌、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2019年4月22日 上午1:3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很多人一早醒來沒喝到咖啡總會覺得渾身不對勁,人手一杯咖啡已是常態。但你知道,人們常常喝的咖啡其實是「百藥之王」嗎?不僅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還能有效對抗大腸癌、肝癌,竟連肝硬化、心臟病、腦中風也可以預防。

咖啡可以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綜合媒體報導,2017年9月11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的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葡萄牙研究團隊發表了這項研究結果。研究團隊耗時11年(從1999年到2010年)觀察3千多名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員發現常喝咖啡的糖尿病女性患者較長壽,但男性則沒有出現明顯差異。

至於應該喝多少的咖啡才能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若每天平均喝一杯100CC的咖啡,與完全不喝的女性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死亡率降低了51%。研究人員更發現,喝越多咖啡降低的死亡率會越高,而女性糖友若每天喝了100至200CC的咖啡,死亡率更可以降低到57%至66%。

不只如此,咖啡還能預防肝癌跟大腸癌,2016年哈佛大學的研究公報指出,喝咖啡可以降低55%肝硬化風險,並能降低15%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若每天喝兩杯咖啡,還能降低43%罹患肝癌的可能性。

除了能對抗癌症跟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東京藥科大學名譽教授岡希太郎(Oka kitarou)更在他的著作《咖啡健康研究室:每天喝咖啡讓你遠離癌症及失智症》指出「未來十年內,咖啡將能降低癌症、心臟病、腦中風這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發病率,甚至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

不過在開心飲用咖啡保健康時,有種人要特別注意!頭痛、暈眩症患者,喝咖啡不要過量,也盡量不要在下午兩點後喝咖啡,不然受到咖啡因的刺激,頭痛、暈眩等症狀容易發作。

 

到底成人每天所能攝取的咖啡因有多少?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美國2015~2020飲食指南》都指出,健康成人每天只能攝取400毫克的咖啡因,也就是2到3杯咖啡(以每杯240 CC計算),若攝取過量的咖啡因,有多國的科學家發現,這會產生焦慮、胃痛、心跳加快、拉肚子、睡不著、頭痛等狀況。(編輯:許書萓)

鄭醫師補充:

關於咖啡飲用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以及預防糖尿的相關研究其實不少,在此找幾個連結供大家參考:

1.

Long-term effects of coffee and caffeine intake on the risk of pre-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 with low coffee consumption

 

Mirmiran, P. et al.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Volume 28 , Issue 12 , 1261 - 1266
 
2.
Eur J Nutr. 2014 Feb;53(1):25-38. doi: 10.1007/s00394-013-0603-x. Epub 2013 Oct 23.

Coffee and caffeine intake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Jiang, X., Zhang, D. & Jiang, W. Eur J Nutr (2014) 53: 25. https://doi.org/10.1007/s00394-013-0603-x
3.
Caffeinated and Decaffeinated 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Ming DingShilpa N. BhupathirajuMu ChenRob M. van DamFrank B. Hu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妥瑞症需要吃藥嗎?醫師:症狀背後的求救訊息更要注意

 

盧映慈

2019年4月17日 上午11:48

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需要吃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表示,妥瑞氏症的病程就像一個「常態分佈」,症狀會在10~14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之後慢慢下降。有一半的人20歲之後是完全好起來、4成的人症狀會好一半,只有不到1成的人幾乎沒有太多的好轉,但這些人可能有合併其他的共病,像是強迫症跟過動症。

所以通常妥瑞症的孩子是不需要吃藥的,因為大部分的症狀都很輕微,而且「大部分都會慢慢變好」,但蔣立德說,在高峰期的10~14歲症狀可能會變得特別多,有可能造成人際關係跟日常生活的困擾,而妥瑞症又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如果真的被症狀干擾到出現情緒上的狀況,建議可以考慮服藥。

3個可以考慮是否要吃藥的點

  • 日常生活的動作被肢體的抖動干擾,比如上體育課時沒辦法運球、投籃,拿東西時手會一直抖。
  • 專注力明顯被自己不斷發出的聲音、動作干擾,導致專注度下降。
  • 因為發出怪聲影響到別人,別人生氣、指責甚至霸凌,反過來對自己造成影響。

 妥瑞症的藥物會有副作用嗎?

蔣立德說,其實過去開藥開最多的,是維生素B群,但目前沒有任何論文證實B群對妥瑞氏症的效果,卻有3~4成的人吃了是有用的,還不清楚原因在哪。另外,還有一種藥物可樂定(Clonidine)會造成嗜睡,所以不太常用,而各類的精神安定劑雖然透過多巴胺,可以有效控制妥瑞症症狀,卻有錐體外症狀的副作用,會造成四肢攣縮、煩躁不安症狀。

不過2016年,安立復(Abilify)核准為妥瑞症的用藥,也是全世界唯一一項藥品適應症含有妥瑞症的藥物,錐體外的副作用很少,而且使用量不高,蔣立德說,有些孩子只需要2.5mg的量就可以,吃個3~5天症狀就會好非常多,而且也不是必須一直用藥,只要外在環境改善、心理足夠強大可以克服困境,也不需要一直吃藥。

「有些孩子曾經因為考試的時候發出怪聲,被判違規、扣分或是離場,像是這種狀況就可以考慮用藥來減緩症狀;或是有些孩子專注力已經太差、被同學嘲笑的太嚴重,也可以考慮用藥控制症狀,因為放任焦慮,反而會讓妥瑞症症狀加重。」

妥瑞症除了用不用藥,更需要的是看到症狀背後的問題

不過蔣立德也說,有時候用不用藥的思考,還是要回到妥瑞症孩子身上,「比如我們常看到家長一直碎念小孩,『你又動了,不要動,怎麼一直動呢?』可是你明明知道那也不是他能控制的,就不用再去一直盯著他的『症狀』,而是要想症狀出現的『原因』。」

比如很多家長會覺得,怎麼症狀昨天好了一些,今天又加重了等等,但這種短期內的症狀加重,並不是正常的病程進度,可能是來自孩子的心情不好、壓力大、焦慮,蔣立德說,如果家長只想要看不到症狀,很可能會忽略孩子透過症狀發出的求救訊息。

「情緒的訊號,大家要更敏感。」比如是不是要孩子在班上被欺負,需不需要到學校去做妥瑞症的衛教、有沒有輔導室的資源,還是考試的時候會發出怪聲,需要申請獨立的考場,或是想到要上台表演就很緊張等。蔣立德說,家長需要帶著小孩一起學會面對壓力、挫折,或許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解決,但至少用行動告訴他們,「我是關心你的。」這樣也可以減少他們的焦慮,進而減少症狀的產生。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安立復,相關的藥物副作用資訊,我們以原廠提供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

塚安立復錠

衛生署許可適應症:成人和青少年(13至17歲)的思覺失調症。成人和兒童(10至17歲)的雙極性疾患之躁症發作及混合型發作,可單獨使用或做為鋰鹽或Valproate的輔助治療。第一型雙極性疾患維持治療之鋰鹽或valproate的輔助治療。重鬱症之輔助治療。兒童(6至17歲)的自閉性疾患伴隨之急躁易怒。

作用:穩定精神狀況

副作用:意外傷害、便秘、靜坐不能、頭痛、虛弱、四肢水腫、嘔心、消化不良、嘔吐、興奮、焦慮、失眠、嗜睡等。有吞嚥困難或過度昏睡情形,立刻詢問醫師或藥師。

注意事項:

一般原則   直立性低血壓

Aripiprazole與直立性低血壓有關,可能因為它具有α1-腎上腺素接受體抗作用。在針對服用OTSUKA ABILIFY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受試人數926 )進行之五個短期安慰劑對照試驗裡,直立性低血壓相關事件的發生包括:直立性低血壓(安慰劑1%aripiprazole1.9%),頭昏眼花(安慰劑1%aripiprazole 0.9%),和暈厥(安慰劑1%aripiprazole-0.6%)。服用aripiprazole後,有明顯的直立性血壓改變 (定義為:由仰臥變為站立姿勢時,收縮壓至少減少30 毫米汞柱的發生率,與安慰劑效果相比,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在服用aripiprazole的病人,發生率為14%;服用安慰劑的病人,發生率為12%)

Aripiprazole應該特別注意使用在患有已知下述疾病患者身上時: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或傳導異常之病史),腦血管疾病,或是會使病人產生低血壓的情形(脫水、血容積減少,以及服用降血壓藥的治療)

癲癇

在短期並以安慰劑作為對照的試驗中,0.1%(1/926) 服用aripiprazole的病人發生癲癇。當aripiprazole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合併使用時,要注意有癲癇病史的病人或是可能降低癲癇發作值的狀況(例如阿茲海默氏癡呆症)65 歲以上族群,可能比較容易發生癲癇值降低的情形。

認知及運動功能受損之可能性

在幾個短期,安慰劑對照的試驗中,服用OTSUKA ABILIFY 的病人有11%發生嗜睡情形,而服用安慰劑者有8%嗜睡;於短期對照試驗中,嗜睡導致0.1%(1/926)服用OTSUKA ABILIFY 之病人停藥。相對於安慰劑,OTSUKA ABILIFY 僅稍稍提昇嗜睡的發生率,然而OTSUKA ABILIFY 就如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一般,可能會損害判斷、思考、和運動技能。服用OTSUKA ABILIFY 的患者,在確定使用OTSUKA ABILIFY 不會造成對其不利的影響之前,操作具有危險性的機械包括開車時,應該要分外小心。

體溫調節

抗精神病藥物被認為具有破壞身體自身降低核心體溫的能力。如果要處方aripiprazole給可能處於各種會導致核心體溫升高之情況(諸如劇烈運動、暴露在極熱的環境、同時服用抗膽鹼性的藥物,或是容易脫水)的病患,應忠告病人給予適當照護。

吞嚥障礙

食道蠕動不良和哽嗆,已知與抗精神病藥物之使用有關。吸入性肺炎是年長病人之間常見的病因和死因,特別是患有重度阿茲海默氏癡呆症的病人。Aripiprazole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應該謹慎使用,在可能發生吸入性肺炎的患者身上。

自殺

精神異常疾病裡,原本就可能包含自殺意圖,高危險群病人應該要同時接受近距離監督和藥物治療。處方最小劑量的OTSUKAABILIFY,並且給病人適切的處置,以減少服藥過量的風險。

給病友的資訊

建議處方OTSUKA ABILIFY 的醫師們,與接受此治療的病患討論。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種可以延長壽命的健康習慣

 

喬依絲

2019年4月23日 上午9:35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一項針對生活行為與壽命長度的重大研究發現,如果在成年時期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壽命可以延長十年以上。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領導,研究人員使用123,000名志願者的生活方式調查問巻和醫療記錄,以了解假如這些受訪者遵循這五種生活習慣 : 健康的飲食習慣、控制體重、規律地運動、適度地飲酒以及不吸煙,那麼他們的壽命將再延長多少年。

當科學家們計算出平均預期壽命時,他們注意到了每個人的健康習慣成了壽命的顯著關鍵。與沒有執行這五種生活習慣的人相比,有這五種生活習慣的人,男性的預期壽命由26歲增至38歲(多了12歲),女性的預期壽命由29歲至43歲(多了14歲)。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Meir Stampfer為該研究的合著者,Stampfer教授表示 :「大家都知道有好的生活習慣將較為長壽,但令人驚訝的是,好的生活習慣到底可以增加多少年歲。」

研究人員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理解為什麼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於其他任何國家,導致出生時預期壽命方面的排名為世界第31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5年美國男性和女性的出生時預期壽命分別為76.9歲和81.6歲 ; 英國的數字非常相似,分別為79.4歲和83歲。這項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減少美國人壽命的主要因素,而只有8%的美國人遵循這五種健康習慣。雖然這項研究的對象為美國人,但Stampfer教授表示,調查結果亦適用於英國和西方國家。

所謂的五種健康習慣被定義為 : 不吸煙,BMI介於18.5至25之間,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適度運動,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150ml的葡萄酒,男性每天則不超過兩杯,以及飲食豐富營養(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而紅肉、飽和脂肪和糖分則少量攝取)。在大約30年的研究中,與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相比,維持這五種健康習慣的男性和女性,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比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降低82%,死於癌症的可能性則降低65%。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生活習慣早已定型,若談改變為時已晚,但Stampfer教授表示,只要人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就會看到顯著的好處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的研究,且經長期的追蹤,可信度高。

BMI介於18.5-25間,這是一個結果,也就是飲食方向對且有節制,規律運動,甚至是規律作息,不讓壓力累積(含生理以心裡兩方面)才會達到良好的BMI數值。其他四點大家都可以藉由身體力行來做到。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17.032047Circulation. 2018;138:345–355

Yanping LiMD, PhDAn PanPhDDong D. WangMD, ScDXiaoran LiuPhDKlodian DhanaMD, PhDOscar H. FrancoMD, PhDStephen KaptogePhDEmanuele Di AngelantonioMD, PhDMeir StampferMD, DrPHWalter C. WillettMD, DrPH and Frank B. HuMD, PhD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維生素D如何影響免疫系統的新見解,並可能影響多發性硬化等疾病的罹患率提高。

維生素D是由身體對陽光產生的,並且通常因其健康益處而受到稱讚。研究人員發現它也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

這一發現可能解釋了維生素D如何調節與多發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的免疫反應。

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小組專注於維生素D如何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 - 樹突狀細胞激活T細胞的能力。

在健康人群中,T細胞在幫助抵抗感染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人中,他們可以會攻擊身體自身的組織。

通過研究小鼠和人的細胞,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D導致樹突狀細胞在其表面產生更多的稱為CD31的分子,這阻礙了T細胞的活化。

研究小組觀察了CD31如何阻止兩種細胞類型的穩定接觸 - 這是激活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並且導致的免疫反應大大減少。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揭示了維生素D缺乏症如何調節免疫系統並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罹患率提高

該研究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由醫學研究委員會,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和Wellcome資助。

愛丁堡大學炎症研究中心的Richard Mellanby教授說:“低維生素D狀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導致幾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維生素D代謝產物明顯地影響免疫系統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 Louise Saul, Iris Mair, Alasdair Ivens, Pamela Brown, Kay Samuel, John D. M. Campbell, Daniel Y. Soong, Nadine Kamenjarin, Richard J. Mellanby. 1,25-Dihydroxyvitamin D3 Restrains CD4 T Cell Priming Ability of CD11c Dendritic Cells by Up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CD31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9; 10 DOI: 10.3389/fimmu.2019.0060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飲用非常熱的茶,與食道癌風險升高有關

  

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9年4月15日 下午4:30

【華人健康網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雖然先前研究指出熱飲與食道癌風險的關聯,但直到現在仍缺少使用前瞻性和客觀測量研究飲茶溫度與食道癌的關聯。一項最近的《國際癌症雜誌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study)》通過50,045名年齡在40至75歲之間的追蹤中位數10年的人來達成此目標。

 在研究追蹤期間,在新發生的317例食道癌病例。與每日喝茶低於700毫升且溫度低於60°C相比,每日喝茶700毫升以上且溫度為60°C以上的病人增加90%食道癌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的主要作者Farhad Islami博士說:「許多人喜歡喝茶、咖啡或其他熱飲。然而根據我們的報告,飲用非常熱的茶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因此建議等熱茶冷卻後再飲用」。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咖啡或是茶,切忌熱熱的喝,因為過高的溫度刺激,增加食道癌風險!只要不要太熱喝,研究證實茶和咖啡都可以抗癌。

參考文獻:

  1. Farhad Islami, Hossein Poustchi, Akram Pourshams, Masoud Khoshnia, Abdolsamad Gharavi, Farin Kamangar, Sanford M. Dawsey, Christian C. Abnet, Paul Brennan, Mahdi Sheikh, Masoud Sotoudeh, Arash Nikmanesh, Shahin Merat, Arash Etemadi, Siavosh Nasseri Moghaddam, Paul D. Pharoah, Bruce A. Ponder, Nicholas E. Day, Ahmedin Jemal, Paolo Boffetta, Reza Malekzadeh.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9; DOI: 10.1002/ijc.322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肚子越大腦容量越小!研究曝危險數值:超過恐有失智風險

編輯中心 / 綜合報導

2019年4月16日 上午8:02

小心!肚子若有逐日增大的傾向,大腦萎縮風險會越來越高。根據美國《神經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體重( BMI )與臀腰較胖的人,不僅腦容量會越低,甚至還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英國羅浮堡大學研究博士 Mark Hamer 表示,研究調查發現,肚子的肥胖,可能與大腦萎縮有關,他找來 9652 位研究對象,平均年齡 55 歲,其中有 19% 被判定為肥胖,研究測量了他們的臀腰比、 BMI 值與全身脂肪量,並用核磁共振確認大腦各區位的白質與灰質面積。其中,灰質部分是大部分大腦神經細胞,包括參與自我控制,肌肉控制、感覺知覺的大腦區域;白質則含有神經纖維束,連接大腦的各區域。

研究結果顯示,肥胖者的灰質腦容量較低,且對大腦特定區域的萎縮也有影響。若以 BMI 值而言,數值超過 30 以上的人,就屬於中度肥胖,而腰圍超過 90 公分的男性和 80 公分的女性也屬於肥胖範圍,若超過以上數值的民眾要多加留意。

 此外, Hamer 強調,目前研究還不清楚大腦結構異常是否也會導致肥胖,不過若能有規律且長期的測量數據,能幫助確認大腦的健康狀況,他提醒民眾,若想遠離失智與大腦退化,就得好好控制飲食並規律運動。

鄭醫師補充:

代謝症候群,很可能就是失智症的前奏曲,目前醫療的進展幫助人們壽命延長,而隨年紀增加,失智症的發生機率也提高。控管自己的腰圍,就可以預防失智,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相關外電報導的內容翻譯如下:

本項研究英國萊斯特郡拉夫堡大學的研究作者Mark Hamer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調查了一大群人,發現肥胖,特別是中間的肥胖,可能與大腦萎縮有關。”

該研究調查了9,652名平均年齡為55歲的人。其中19%的人被確定為肥胖。研究人員測量了BMI,腰臀比和整體身體脂肪,並調查了參與者的健康狀況。然後,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掃描來確定大腦各個區域的白色和灰色腦物質和體積的腦容量。

灰質包含大部分大腦的神經細胞,包括參與自我控制,肌肉控制和感覺知覺的大腦區域白質含有神經纖維束,連接大腦的各個區域。

在調整了可能影響大腦體積的其他因素後,例如年齡,體力活動,吸煙和高血壓,研究人員發現,單獨的高BMI與腦容量略有下降有關,而那些BMI較高且腰臀比較高的人與不具有高腰臀比的參與者相比,灰質腦容量較低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1,291名體重指數高,腰臀比高的人的平均灰質腦容量最低,為786立方厘米,相比之下,健康體重的3,025人平均灰質腦容量為798立方厘米和514人具有高BMI但沒有高腰臀比,平均灰質腦容量為793立方厘米。他們發現白質腦容量沒有顯著差異。

“雖然我們的研究發現肥胖,特別是中間的肥胖,與較低的灰質腦容量相關,但尚不清楚大腦結構的異常是否會導致肥胖,或者肥胖會導致大腦的這些變化,”哈默說。“我們還發現肥胖與大腦特定區域的縮小之間存在聯繫。這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有朝一日可能有規律地測量BMI和腰臀比可能有助於確定大腦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Mark Hamer, G. David Batty.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to-hip ratio with brain structureNeurology, Jan. 9, 2019;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687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美國每59名兒童中就有一名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而2000年每150名患兒就有一名自閉症患者。他們報告說“自閉症譜系中約有50萬人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將成為成年人,這個國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明顯上升及其對治療的頑固抵抗促使一大批研究人員以創新的方式進入該領域並探討失能引發原因。

目前,ASD的有效治療包括行為療法,言語和社會療法,精神病藥物以及飲食和營養方法。然而,沒有醫學治療被批准用於治療ASD的核心症狀,例如社交溝通困難和重複行為。

自閉症研究的一個有希望的途徑涉及腸道菌相,它是生活在我們的腸道中的微生物的集合,並在許多方面幫助我們,包括消化我們的食物,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和防止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組也會影響大腦溝通和神經系統健康。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們越來越關注正常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是引發多種疾病的原因。

在一項新研究中,“微生物移植治療在自閉症症狀和腸道微生物群中的長期益處”發表於科學報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Rosa Krajmalnik-Brown博士,James Adams博士和領導作者Dae-Wook Kang博士通過一種名為微生物轉移療法(MTT)的革命性技術證實了對診斷為ASD的兒童的長期有益作用,這種特殊類型的糞便移植最初由澳大利亞人Thomas Borody博士開創。腸胃病。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健康和自閉症症狀的改善似乎在治療後很長時間內持續存在。

在治療後兩年,腸道大多數初步改善症狀仍然存在。此外,父母報告在治療期間兩年內ASD症狀緩慢穩定減少。與治療開始前相比,專業評估員發現治療後兩年內ASD症狀(語言,社交互動和行為)減少45%。

生物設計研究所生物設計Swette環境生物技術中心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可持續工程和建築環境學院的教授Krajmalnik-Brown說:“我們發現生活在我們腸道的微生物與傳遞到大腦的信號之間存在著非常強的聯繫。”。“兩年後,孩子們做得更好,這太棒了。”

“許多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都有腸胃問題,包括我們在內的一些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自閉症相關症狀也更嚴重,”Krajmalnik-Brown說。“在許多情況下,當你能夠治療這些腸胃問題時,他們的行為就會改善。”

所有自閉症患者中約有30-50%患有慢性胃腸道(GI)問題,主要是便秘和/或腹瀉可持續多年。慢性不適和疼痛會導致煩躁,注意力和學習減少,並對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僅使用萬古黴素(一種抗生素)的早期研究發現胃腸道和孤獨症症狀有重大的暫時性改善,但儘管使用非處方益生菌,但治療停止後幾週仍有益處。

因此,手頭的問題是腸道內發生了什麼,它如何影響自閉症的身體和行為症狀,以及我們如何開發持久治療?

Krajmalnik-Brown,Kang和Adams已經證明,通過將健康的微生物群轉移到缺乏某些腸道細菌的個體,可以向患者“捐贈”更多樣化的細菌並改善腸道健康。

在澳大利亞,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最初由Borody開發。在他位於悉尼的消化疾病中心,自1987年以來,Borody已經監督了18,000多種各種疾病的FMT。他在澳大利亞率先使用FMT治療結腸炎和困難梭菌感染,並且是第一個使用口服FMT治療ASD兒童的人。 。只有一劑FMT通常足以治愈C.困難梭菌感染,但患有自閉症的患者更難治療。他發現需要三個月的每日FMT來治療他的自閉症患者,但最終導致胃腸道和自閉症症狀的顯著改善。

根據他對患者的經驗,Borody領導了ASU用於本研究的臨床治療設計。MTT方法涉及10週的治療,包括每天用萬古黴素預處理,腸道清潔,胃酸抑制和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持續7到8週。

最初的開放標籤研究由Krajmalnik-Brown和Adams領導,並於2017年發表在Microbiome期刊上,得出的結論是“這種探索性,延長治療方案因此似乎是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和改善胃腸道的有希望的方法。 ASD的症狀和行為症狀。治療結束後,胃腸道症狀,ASD症狀和微生物組的改善至少持續8週,這表明存在長期影響。“ 目前的研究表明,治療後的益處延長至8週以上至少兩年時間。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比較了自閉症兒童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微生物組的差異。在研究開始時,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在其各自的腸道微生物中具有較低的多樣性,並且消耗了某些有益菌菌株,例如雙歧桿菌和普氏菌。“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缺乏重要的有益菌,並且細菌種類列表中細菌提供的選擇少於細菌提供給腸道的選擇,而非像典型的發育中的孩子,”Krajmalnik-Brown說。

FMT處理顯著增加了微生物多樣性和腸道中有益菌的存在,例如雙歧桿菌和普氏菌。兩年後,多樣性甚至更高,有益微生物仍然存活。

“我們最初假設我們的療法可以有效地將益生菌腸道微生物組轉變為健康的。我們在2017年的原始論文中報導了MTT後腸道多樣性和有益菌的增加,兩年後,我們觀察到多樣性甚至更高,有益微生物的存在仍然存在,“康說。他補充說,這可能是改善腸道健康成功的原因之一,但需要進一步機制研究來確定腸道微生物在自閉症背景下的特定作用。

在ASU完成的工作不僅涉及治療患者,還涉及從治療中學習,以便開發更好的配方和優化劑量。

“了解微生物產生的微生物和化學物質正在推動這些行為變化是我們工作的核心,”Krajmalnik-Brown說。該研究小組的新出版物報告說,該研究表明,治療停止後兩年,與基線相比,參與者的胃腸道症狀平均減少了58%。此外,大多數參與者的父母報告說“核心ASD症狀緩慢而穩定地改善”。

“每個家庭都完成了這項研究,並且每個家庭在兩年後返回進行後續評估,”亞當斯說,他們引用了這些家庭對研究的奉獻精神。治療通常耐受性良好,副作用最小。”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當我們在兩年前的臨床試驗期間治療這些兒童的腸道細菌用FMT重置他們的微生物組時,陽性結果仍然比原始治療方法持續改善兩年。我會說任何人自閉症症狀所取得的最高改善都不過於此,“波羅迪說。

專業評估顯示,與基線相比,ASD症狀減少了45%。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可能存在一些安慰劑效應,但大部分效果似乎都是真實的。在研究開始時,83%的參與者被評為“嚴重”自閉症。在研究結束時,只有17%是“嚴重的”,39%是“輕度/中度”,44%低於輕度ASD的臨界值。

北亞利桑那大學的Greg Caporaso是微生物組數據科學領域的領先專家,也是這些研究的共同作者,他幫助分析了微生物組數據,以便更好地了解MTT導致的細菌變化。

“Drs.Krajmalnik-Brown,Kang和我對結果感到興奮,但我們要提醒公眾,我們需要更大的臨床試驗才能成為FDA批准的治療方案,”亞當斯說。安全有效的治療需要專業知識。

MTT通過引入有益細菌的關鍵菌株並幫助提高腸道內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來改善胃腸不適,從而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亞當斯有專業和個人的理由堅持不懈地尋求幫助自閉症兒童的方法,因為他了解情況的第一手資料。他的女兒在她三歲生日之前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亞當斯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質,運輸和能源工程學院的院長教授,也是材料科學的主席,也是亞利桑那州最大的父母支持團體大鳳凰城自閉症協會的主席。

“詹姆斯亞當斯博士是我開始研究自閉症的原因,”Krajmalnik-Brown說。“我有方法在微生物組的工作中進行所有測量和評估,他有自閉症知識。”

Adams招募患者,監督臨床工作和ASD評估,並指導患者完成試驗,Krajmalnik-Brown領導微生物組評估並幫助計劃研究。

研究中的所有參與者都表現出嬰兒期的慢性胃腸道症狀,包括慢性便秘和/或慢性腹瀉。治療的好處超出了他們的身體症狀,甚至導致一些父母注意到他們的孩子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多少改善。

“在任何治療結束後,看到穩定的逐步改善是非常不尋常的,”亞當斯說。“在幾個家庭告訴我們他們的孩子繼續顯著改善後,我們才進行了長期的隨訪研究。” Krajmalnik-Brown表示,數據表明MTT干預將腸道環境轉變為更健康的狀態,從而對GI和ASD症狀產生長期益處。

亞當斯說,該試驗的許多參與者都有共同的特徵,包括剖腹產,母乳哺餵減少,抗生素增加,母親和兒童纖維攝入量低,所有這些都導致​​腸道細菌的生物多樣性有限。由於研究的開放標籤性質和使用的小樣本量,需要更多的研究以驗證MTT作為治療劑的有用性。

最初的研究涉及對最佳劑量和治療持續時間的“第一代”估計,並且足以使90%的兒童獲得實質性益處。該團隊正在努力優化劑量和持續時間,以試圖進一步提高效益,並確定在某些情況下是否需要加強劑量。

Krajmalnik-Brown和Adams現在正在開展一項針對成人ASD的更大的安慰劑對照試驗,以驗證其結果。

參考文獻:

  1. Dae-Wook Kang, James B. Adams, Devon M. Coleman, Elena L. Pollard, Juan Maldonado, Sharon McDonough-Means, J. Gregory Caporaso, Rosa Krajmalnik-Brown.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9-42183-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