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阿茲海默症 可用腦部掃描早期診斷

 
探索新聞網(Discovery News)3日報導,科學家已找到一種具潛力的工具,可為阿茲海默症做早期診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科學家表示,「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ET)掃描儀可以被拿來追蹤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階段,甚至也可用在沒有症狀的成人身上。

賈古斯特(William Jagust)及其團隊在一項研究中,對53名成人進行PET掃描。其中有5人是年紀介於20至26歲的年輕人,33人是介於64歲到90歲的健康退休人士,另外15人則是53歲到77歲、已出現阿茲海默病徵的患者。

科學家研究這些腦部掃描結果,藉此尋找過去已被發現、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兩種蛋白質累積─Tau蛋白以及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過去已有人就死者腦中的蛋白質累積階段進行研究,並將之分成1至6級。但在賈古斯特以前,還沒有人能將此分級應用在活人身上,直到他們用了PET掃描。

賈古斯特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為PET掃描開啟了一道門,顯示可以使用它作為診斷和分級工具。」

這項研究將於本周在「神經元」(Neuron)期刊上刊登。

鄭醫師補充:

正子攝影所費不貲,建議有失智症家族史的人,想了解自己是否為失智症高風險的個案,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了解。單做阿茲海默症,費用並不高,比正子攝影來得經濟。

一旦確認為高危險群,務必從營養以及生活型態來做加強以及預防,營養補充最好能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找出體質比較弱的部分,針對弱點來做加強。脆弱的基因,也要配合環境才能發病,若是透過營養來調控基因的表現,必能大大降低相關的健康風險。

  1. PET Imaging of Tau Deposition in the Aging Human Brain

    Schöll, Michael et al.
    Neuron , Volume 89 , Issue 5 , 971 - 982

http://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6)0005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情差以為憂鬱症 原來是更年期報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48歲的陳姓婦人,時常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還容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她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到身心醫學科就醫,服藥幾個月仍不見明顯好轉進一步到婦產科就診,發現有月經不規則及潮熱盜汗的情形,診斷為更年期

 潮紅、自汗 血管舒縮症候群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祝春紅指出,患者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如潮紅、自汗、心悸、煩躁等,經評估建議服用荷爾蒙補充藥物,逐漸獲得改善。

 停經前5年 症狀最難受

 祝春紅表示,女性更年期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前後可能持續10至20年,國內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至55歲。在停經前的4至5年是「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及月經變得不規則,生育能力下降,容易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

 停經後 心血管、骨鬆問題浮現

 而停經後,則是長達10年以上的「停經後期」,不適症狀漸漸減緩或消失,但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維持骨質密度的荷爾蒙也愈來愈少,骨質密度以每年1至2%的速度流失,加速骨質疏鬆的問題。

 

 荷爾蒙補充藥物改善

 祝春紅強調,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症狀輕度者可透過運動、規律作息調調適,而嚴重者則考慮以荷爾蒙補充療法,目前有口服、塗抹式的荷爾蒙藥物,肝功能不佳者建議使用塗抹式,不會增加肝臟代謝負擔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女性或者是男性,其實都可能產生更年期症狀。根據過去的研究,大腦細胞有性荷爾蒙接受體,適當的性荷爾蒙濃度,對於大腦認知功能以及心情的平穩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這則案例讓我們看到單憑症狀來來診斷憂鬱症,沒有找出症狀的源頭,不僅無法治療,還會多吃冤枉藥物!

不管男性或者是更年期診斷必須藉由客觀的賀爾蒙檢查,確認性荷爾蒙確實低下,再配合症狀的表現來確診。

若真為女性更年期導症情緒困擾,患者必須有熱潮紅的症狀,否則像藉由賀爾蒙替代療法來治療改善,機率不大,臨床實證以及研究報告皆告訴我們的確如此。

賀爾蒙治療,最好有檢查來監控,以免補過頭。

若考慮長期使用,最好能同時搭配幫助性荷爾蒙健康代謝的整合療法,以降低生殖器官罹患癌症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律神經失調 引發各種疾病

 

 

 

 

當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到特定器官或臟器時,會出現類似疾病的症狀,包括睡眠障礙、高血壓、腸躁症、肩頸酸痛、心肌梗塞、更年期不適等。

 

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症狀,有可能遍布全身,因為自律神經為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控制著身體所有的內臟器官,一旦該神經出了問題,便會引起類似疾病的症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身體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到任何問題的原因,因為問題出在「自律神經失調」。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指出,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引發的症狀,不是器官本身所引起,而是該症狀與某些器官病變的症狀類似,所以,病患經常繞一大圈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舉例,像自己曾經遇過一位病患,因為經常感到喘不過氣,掛了胸腔科、心臟科之後,醫師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經醫師轉診到精神科,才發現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經過一段時間的用藥治療後,才解決該病患的呼吸問題。

到底自律神經失調會引發哪些類似疾病的症狀呢?中醫師楊玉台說:「除了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上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症狀,可以說遍布全身各處。」因為為自律神經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掌管著身體所有的器官與功能,當自律神經出現失調,掌管該內臟或器官的功能,當然也就跟著出現問題。到底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有哪些?

<頭頸部>頭暈、頭痛

你曾有過「頭感到緊繃疼痛不已」、「頭好像被重物壓著般沉重」、「肩頸感到僵硬」等症狀嗎?蘇渝評說明,假使掌管頭頸部的自律神經出現障礙,便有可能引起頭痛、頭暈、肩頸酸痛,甚至是臉部會有麻木感等症狀。另外,吞嚥困難、口乾舌燥,眼睛時常感到疲勞、酸澀、倦怠、暈眩,也都是常見的症狀。

引起的原因與過分緊張和壓力,或者與長時間過度使用有關,這種頭頸部不舒服的時間短則數小時,長則持續好幾天,可能會因此影響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甚至難以入睡,假使不舒服的程度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建議趁早就醫檢查。

<呼吸系統>喘不過氣來

最常見的就是過度換氣,蘇渝評解釋,正統名稱叫做「過度換氣症候群」,是焦慮症與恐慌症的代表性症狀,指的是呼吸過淺且快速反覆,造成吸進去的空氣過多、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少,使血液呈現鹼性,所以,這類族群經常會有指尖和口腔週圍感到麻痺、麻木,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

此外,吸不到空氣、喘不過氣、無法呼吸,也都是經常出現的症狀,假使發生過度呼吸時,建議應該盡可能讓自己深呼吸,緩解過度呼吸的問題發生。

<胸腔>心悸、胸悶

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導致的心悸、胸悶、心跳加速,這類患者也經常伴隨著噁心、嘔吐等症狀,是臨床發現最容易引發患者恐慌症的症狀,這類族群經常要求做盡各種檢查,但多半都找不出生理上的病灶,其實,造成不舒服的根源,乃出自於自律神經失調引起。

事實上,以美國的統計為例,每年大約有600萬人因為胸痛掛急診,是急診第二大主訴症狀,但其實真正跟心臟問題有關係的,大約只占了12~15%,絕大多數的胸痛、胸悶症狀,都與心臟無關。蘇渝評說,這類的心悸、胸悶、胸痛,或是突然心跳過快、過大等症狀,多發生在緊張的壓力之下,只要試著放鬆心情,除掉焦慮的來源,胸痛的問題很快就能緩解。

不過蘇渝評也提醒,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只要胸痛持續無法緩解,建議趁早去醫院找專科醫師檢查,找出胸痛的真正原因。

<腸胃系統>便秘、腹瀉

腸胃不舒服也是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經常被困擾的症狀,神經性的胃病通常伴隨著噁心、嘔吐、胸悶、脹氣、腹部疼痛等問題,但往往從內視鏡或是照X光檢查之後,並沒有發現出血或是潰瘍的異狀,就可以懷疑是自律神經失調作祟引起的。這類族群也經常有壓力過大的情況,導致交感神經處於持續亢奮的狀態,引起胃部的消化能力變慢,造成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胃部的不適。

有些患者則會出現便秘或腹瀉的問題,蘇渝評說,像有些人一緊張時就會產生便意,這就是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表現在腸道的症狀,假使腸道蠕動變慢,會有便秘的問題,若腸道蠕動變快,則會引起腹瀉。

<腦部>睡眠障礙

根據美國醫學會對睡眠障礙的定義,包括兩點:第一是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1個月以上;第二是睡眠障礙足以造成疲累、焦慮、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等損傷,就可稱為睡眠障礙。

蘇渝評說,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經常可見有睡眠障礙(失眠)的問題,主要原因與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有關,使得掌管休息、睡眠的副交感神經作用不足。這些人經常因為工作、課業、不安等壓力或是情緒因素,造成情緒高漲及思緒興奮,而無法順利入睡。

失眠情況偶而發生並無大礙,若是持續發生1個月以上未見改善時,就應該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尤其特別留意的是,雖然失眠並非憂鬱症的主因,但長期失眠的確是導致憂鬱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荷爾蒙>更年期障礙

更年期障礙是由荷爾蒙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種種不適症狀,如:失眠、盜汗、潮紅、憂鬱、心悸、手抖等,但這些問題全然都是因為荷爾蒙所影響的嗎?「不全然是。」蘇渝評解釋,男性或女性在更年期期間,雖然會因為身體荷爾蒙分泌不夠,引起不適症狀,但其實荷爾蒙分泌不足的情況下,也會間接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所以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更年期障礙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合併憂鬱症,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回歸到治療面,除了荷爾蒙治療外,也要從自律神經著手,才能幫助這類患者。

【自律神經失調就醫流程表】

蘇渝評說,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就醫的流程跟一般就醫流程差不多,大致上是因為身體不適而就診,經過醫師多方面評估與檢查後發現無異常,便思考是否為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接著請病患轉診到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並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

1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經常是身體同時出現1~3項不適的症狀。

2前往醫院檢查:根據症狀選擇專門科別做檢查。

3檢查無異狀:接受一般檢查發現沒有異狀,但症狀仍使得病患難以忍受。

4思考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當接受各種檢查後都沒有問題,有經驗的醫師則會懷疑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

5轉診身心科或精神科: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檢查,確診為自律神經失調。

6接受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透過藥物、生活習慣、飲食等治療方式,目標是讓病患的症狀得以改善,但要注意的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為長期抗戰,為了避免日後再度發生,應該培養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及適合個人的紓壓方式。

鄭醫師補充:

透過心跳變異律的檢查,可以偵測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自律神經檢查最好經由客觀的檢查來確認,而非單一藉由症狀來推定比較妥當。

事出有因,自律神經不會無緣無故失調,因此,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配合自律神經異常的調理,雙管齊下,恢復更快。

調整自律神經,並非精神科藥物不可,整合療法的改善,效果不比藥效差,而且不會有精神科藥物的依賴以及副作用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蔬果為飲食基礎 罹癌率較低

 

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追蹤6萬多人10多年後發現,以蔬果為飲食基礎的人,罹患各種癌症的機率較低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其中對抗血癌的成效似乎最好,罹患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的素食者,人數只有葷食者的將近一半。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研究人員追蹤500多名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女性長達8年,其中每天開始攝取3份以上蔬菜的人,存活率比攝取較少者高出42%。生菜和烹煮過的綠色葉菜及柑橘類水果,似乎能夠提供最多的保護

追蹤3萬5000多名女性長達數十年的「愛阿華州婦女健康研究」(Iowa Women\'s Health Study)發現,攝取更多綠色和白色花椰菜、甘藍菜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與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機率較低有關。此外,梅約醫院(Mayo Clinic)研究發現,相較於每週攝取不到1份綠色葉菜的人,每週攝取大約5份以上者罹患淋巴瘤的機率大約只有一半。

鄭醫師補充:

英國這項這項研究經長期的追蹤,而且樣本數也不小,可信度極高極具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Ann Oncol. 2016 Jan;27(1):81-96. doi: 10.1093/annonc/mdv381. Epub 2015 Sep 14.

Fruits, vegetables and lung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考敏捷自覺健康 長壽

英國、瑞士一項研究發現,從一個人思考敏捷程度、是否感覺自己健康等因素,可以預測這人壽命長短,如果思考較敏捷、感覺自己很健康,就會比較長壽、活得比較久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心理科學協會所出版的《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研究作者瑞士日內瓦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艾契爾表示,這項研究顯示,自己感覺健康較差、思考速度退化兩項心理因素是中年、老年死亡風險上升重要指標。這些資訊可以幫助精確診斷、及時介入治療。

瑞士日內瓦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想了解哪些認知、人口學、健康與生活型態變數可以預測死亡風險,研究團隊以英國曼徹斯特認知縱向研究為基礎,追蹤六千兩百多位四十一歲到九十六歲民眾健康狀況,研究人員檢視二十九年數據,分析參與研究民眾十五項測試成績,深入分析發現,自己對健康主觀認知與思考速度是兩項重要指標,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死亡風險高低,如果主觀感覺自己很健康、思考速度衰退幅度較小,死亡風險就會比較低。研究也發現,女性抽菸時間很長,提早死亡風險便會上升。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數據可以讓醫療人員更了解哪些族群是提早死亡高風險群。為了因應全球老化人口需求,醫界、學界更需要仔細分析人口變數、個人健康、經濟狀況、心智能力與社會支持等眾多罹病、死亡風險因子。

鄭醫師補充:

感覺自己思考敏捷、比較健康,這是年輕人。換句話說,感覺自己老,思考變慢、不健康,這是年長者,一有年長者的心態,就比較不會長壽,不過這好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換句話說,不健康的人,腦袋轉不快,身體退化也快,自然不長壽。

參考文獻:

  • Stephen Aichele,
  • Patrick Rabbitt,
  • and Paolo Ghisletta

Think Fast, Feel Fine, Live Long: A 29-Year Study of Cognition, Health, and Survival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5626906, first published on February 25, 2016 doi:10.1177/0956797615626906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6/02/24/0956797615626906.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2月29日(週一)適逢228連假假期,

本診所休診一天,特此公告,

並祝福佳節愉快! 不便之處 敬請見諒!

 

光能診所 敬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周病菌 致食道癌

口腔細菌竟然與食道癌有關。美國、中國一項研究證據首次發現,口腔中的牙周病主要致病菌P.gingivalis可能是食道癌風險因子。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牙科學院、中國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當中,約有百分之六十一的人口腔帶有上述牙周病致病菌。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感染病原體與癌症》醫學期刊。

研究團隊發現,在癌細胞周遭組織當中,只有百分之十二的組織帶有牙周病致病菌,如果是正常食道組織,則完全偵測不到這種細菌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口腔免疫學與感染疾病學助理教授王徽之表示,這是首次研究證據證實P.gingivalis感染可能是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風險因子,這或許可以做為癌症患者預後指標,若研究數據獲得進一步確認,或許代表清除口腔致病菌可以減少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人數。

食道癌主要分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兩種類型,台灣食道癌患者當中,九成以上是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

研究團隊分析一百名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與三十名健康成年人的檢體組織,測量其中離胺酸-牙齦素表現,這種酵素為P.gingivalis細菌所獨有,研究顯示,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的癌症組織當中,無論是離胺酸-牙齦素或細菌DNA,濃度都明顯上升。研究也發現,這種細菌與癌症細胞分化、轉移、整體存活率等息息相關。

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P.gingivalis這種細菌特別喜歡住在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癌組織,也可能是細菌感染促使癌細胞滋長。注意口腔衛生或可減少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風險,檢視牙菌斑是否帶有P.gingivalis這種細菌,或許也能發現食道癌高風險族群,若使用抗生素或採用其他抗菌策略,說不定可預防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惡化。

鄭醫師補充:

食道癌是非常惡性的癌症,一旦被確診,五年存活率極低。有牙周病的患者建議最好找牙周病的專家治療處理,可能因此降低重大惡性的食道癌罹患機率,是非常值得的健康投資。

除了找牙科醫師處理,平常潔牙的功夫萬不可疏忽,務必依照牙科醫師指示每天切實執行。

2010年發表相關研究證實益生菌(好菌)可以抑制牙周病的細菌生長,有牙周病困擾的患者,不妨以此方式加強保養:

Acta Odontol Scand. 2010 Sep;68(5):261-8. doi: 10.3109/00016357.2010.492235.

Competition between yogurt probiotics and periodontal pathogens in vitro.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491536

參考文獻:

Infect Agent Cancer. 2016 Jan 19;11:3. doi: 10.1186/s13027-016-0049-x. eCollection 2016.

Presence of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in esophagu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7881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有些網友因看過我在健康兩點靈的睡眠議題討論,想知道何時重播?昨晚有熱心的朋友,幫我找到再YOUTUBE的連結網址,在此給需要的人連結收視:

http://youtu.be/BX9kscXNOJ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出現450例 抗癲癇藥恐致出生缺陷

根據法國衛生當局統計,1種廣泛用來治療癲癇的藥物,會使胎兒暴露於藥物影響下,在法國已造成大約450名新生兒的先天缺陷。

報告估計,「2006至2014年間,在子宮內受丙戊酸(valproate)影響而出現先天缺陷的胎兒,包含已出生或死產」,大約有425到450例。

根據報告,數字是由隆河-阿爾卑斯地區(Rhone-Alpes)所取得的數據,延伸推估至全法國的可能案例數。

法國衛生官員瓦里(Benoit Vallet)告訴法新社,自3月1日起,對懷孕婦女的用藥警語會加印在外盒包裝,目前只印在用藥指示上。

這種抗抽搐藥物多年來被標示為,具有造成出生缺陷的高風險,比率約為10%,而且也有較高的風險導致智力發育遲緩或自閉

1份2014年的歐洲報告呼籲,所有歐洲國家都應在開立丙戊酸的處方時,審慎評估患者狀況,以「將風險減至最低」。

舊報告同時呼籲,應加強確保此藥物不開立給15-49歲生育年齡婦女,或是已懷孕婦女,除非其他癲癇的替代治療已失效。

新報告指出,此藥物在法國也用來治療躁鬱症。

鄭醫師補充:

丙戊酸(valproate,原廠商品名為帝拔癲)是抗癲癇常用藥物,一般被認為是安全性較高的抗癲癇藥物。不只是癲癇,精神科也常用此類藥物做為情緒穩定劑。

然而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會導致葉酸缺乏,孕婦服用,胎兒缺乏葉酸,自然會增加先天缺陷的胎兒,包含已出生或死產相關風險。由於葉酸對於神經發育至關緊要,因此胎兒缺乏葉酸,除了阻礙神經發育,增加死風產風險之外,也會影響智力以及增加自閉症風險。

補救的方式,第一是換藥(但其他替代藥物不見得更安全),第二,就是補充高濃度的葉酸(建議選用身體可以直接利用的活性葉酸型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feb/24/common-epilepsy-drug-linked-to-up-450-cases-of-birth-defects-in-france

參考文獻: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PostmarketDrugSafetyInformationforPatientsandProviders/DrugSafetyInformationforHeathcareProfessionals/ucm192649.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喝甜菜根汁 助老人降血壓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大學 (Wake Forest School) 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一項研究,發現甜菜根汁可以改善老年人的運動耐久度與降低血壓

研究:喝甜菜根汁 助老人降血壓

該研究是一項交叉性試驗,收入20位受試者 (69 +/- 7歲),試驗第一階段20位受試者經由雙盲、隨機分配至甜菜根汁 (BRJ,含6.1 mmol硝酸鹽) 組與安慰劑組 (含4.8 μmole硝酸鹽),各飲用一劑甜菜根汁與安慰劑,經過3至7天後兩組交換並各飲用一劑甜菜根汁與安慰劑。

第二階段則是依照第一階段結束時的組別繼續飲用甜菜根汁與安慰劑,每日一劑並持續一周。研究結果發現,一直持續飲用甜菜根汁的受試者,相較於只飲用一劑甜菜根汁的受試者,運動耐受度改善達24%,靜態收縮壓也明顯降低。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鄭醫師補充:

甜菜根有幫助身體甲基化反應順利的功效,也可以幫助降低同半胱胺酸的濃度,這是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檢測出的身體異常,高濃度的同半胱胺酸,容易造成動脈血管壁粥狀硬化。

這幾年陸續有些研究都証實甜菜跟的確有助於幫助降低心血管壓力,幫助高血壓患者降血壓:

  1.  Lundberg, J.O.; Carlström, M.; Larsen, F.J.; Weitzberg, E. (2011). "Roles of dietary inorganic nitrate i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 Cardiovasc Res 89 (3): 525–32. doi:10.1093/cvr/cvq325.PMID 20937740.
  2. Jump up Hobbs, D. A.; Kaffa, N.; George, T. W.; Methven, L.; Lovegrove, J. A. (2012). "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ects of beetroot juice and novel beetroot-enriched bread products in normotensive male subject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08 (11): 2066–2074. doi:10.1017/S0007114512000190. PMID 22414688.
  3. Jump up Siervo, M.; Lara, J.; Ogbonmwan, I.; Mathers, J. C. (2013). "Inorganic Nitrate and Beetroot Juice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Nutrition143 (6): 818–826. doi:10.3945/jn.112.170233. PMID 23596162

參考文獻:

Eggebeen J, Kim-Shapiro DB, Haykowsky M, et al. One Week of Daily Dosing With Beetroot Juice Improves Submaximal Endurance and Blood Pressure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JCHF.2016;():. doi:10.1016/j.jchf.2015.12.013.

http://heartfailure.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249138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高衝擊性運動 助骨骼健康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男性在青少年、年輕的時候進行打網球、慢跑等高衝擊性運動,對維持骨骼健康很有幫助,有這種習慣的人到了中年,骨質密度往往比較高,「骨本」較為雄厚,研究認為,男性長時間進行高衝擊性運動或可預防骨質疏鬆症。

研究顯示,長時間進行打網球、慢跑等高衝擊性運動,有助提升髖部、腰椎骨質密度,骨質密度較高,可幫助減少骨質疏鬆症風險。研究作者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人類環境科學院營養與運動生理學副教授帕妮拉‧辛頓表示,骨質疏鬆症通常是與更年期女性有關,事實上,對於男性骨質疏鬆症也是重要議題。

辛頓指出,研究顯示,男性一旦罹患骨質疏鬆症,情況可能比女性來得嚴重,男性若有骨質疏鬆症,較不容易早期確診,一旦跌倒,產生骨折,死亡率往往也較高。研究團隊分析兩百零三名三十歲到六十五歲男性醫療紀錄,這些男性的運動量、運動種類都不太一樣。研究發現,男性從青少年就開始進行負重運動,往後骨密度較高,特別是高衝擊性運動,更有助維持骨骼健康。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男性健康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辛頓建議,如果身體很健康,進行高衝擊性運動、抗阻力訓練永遠不嫌晚,但研究也發現,無論哪個年齡層,男性只要規律做高衝擊性運動、抗阻力運動,都可提升骨密度

鄭醫師補充:

抗阻力運動,就是一般所謂的重量訓練。運動需要用到骨骼,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為了骨質健康,及早規律運動,如能選擇高衝擊或者抗阻力運動,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 Matthew A. Strope
  • Peggy Nigh
  • Melissa I. Carter
  • Nantian Lin
  • Jun Jiang
  • and Pamela S. Hinton

Physical Activity–Associated Bone Loading During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dult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enAm J Mens Health November 2015 9442-450first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8, 2014 doi:10.1177/1557988314549749

http://jmh.sagepub.com/content/9/6/442.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真的可以防癌 丹麥醫學研究員找到原因了

 

「運動有助身體健康」是再常見不過的一句口號,運動時身體所分泌的腎上腺素(Epinephrine or adrenaline)除了能讓人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和反應速度變快之外,還能在短時間內促進新陳代謝,也讓不少人把腎上腺素跟健康劃上等號。在許多研究證實規律運動者比一般人罹癌機率更低之後,腎上腺素的功能更上一層,儼然成為新一代抗癌神器

不過,腎上腺素真的能跟抗癌劃上等號嗎?哥本哈根醫學院(Copenhagen University Hospital)的醫學研究團隊恐怕要把這句話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運動、腎上腺素與癌症 到底有什麼關係?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引述哥本哈根醫學院研究員霍曼(Pernille Hojman)22日發表最新實驗成果,證明運動之所以能達成部分抗癌效果,並不完全是腎上腺素所導致,破解醫學界對腎上腺素與癌症關係之間的謎團,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中。

 

霍曼是以白老鼠作為實驗對象,首先將老鼠分為三群:第一群老鼠被注射「二乙基亞硝胺」(diethylnitrosamine),誘發肝臟細胞病變並生成癌症;第二群老鼠則是在軀幹部位皮下注射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的細胞(melanoma cell);第三群則是將黑色素細胞瘤的細胞注射到尾部,誘發肺部病變。三群老鼠再分為運動組與對照組。正如以往的醫學實驗,霍曼把罹癌的白老鼠分為運動組與對照組,比較兩組之間的實驗差異。

 

在第二群與第三群老鼠中,運動帶來的效果十分顯著,軀幹部位罹癌的老鼠經過運動,比對照組老鼠的癌細胞擴散範圍所小61%,而有運動老鼠肺部腫瘤大小也比對照組的小上58%

除此之外,被注射致癌物「二乙基亞硝胺」的老鼠在經過運動之後,只有31%的個體罹患癌症,而沒有運動的老鼠罹癌率則高達75%

從這個實驗看來,運動確實跟癌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真的是因為腎上腺素所致嗎?

鍥而不捨 發現關鍵連結

為了確認運動與癌症的確切效應,霍曼又做了三個不同的實驗,第一次他以缺少T細胞(T lymphocyte)的老鼠做實驗,但運動組的老鼠仍舊有較低的罹癌率,證明T細胞並不是運動與癌症之間的關鍵因素。

 

正當實驗遇到瓶頸時,霍曼找到了關鍵指標。在第二次實驗中,霍曼把實驗組老鼠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挑除,發現無論老鼠有沒有運動,癌細胞都會一如往常地擴散,讓腎上腺素可以抑制癌症生成的說法不攻自破。

然而,霍曼並沒有妄下結論,他回頭查閱文獻,發現自然殺手細胞與腎上腺素並非毫無關係,相反地,腎上腺素會驅使身體裡的自然殺手細胞進入血液,開始搜尋有害細胞並予以殲滅,不過這也代表著另一件事-霍曼必須要再做一次實驗。

 

霍曼心想,如果注射腎上腺素的成效與規律運動相同,那麼「運動有助身體健康」不如改寫成「腎上腺素有助身體健康」,因此在最後一次實驗中,霍曼必須證明運動所生成的腎上腺素,要比皮下注射的腎上腺素來得好。結果發現,注射腎上腺素的老鼠體內的癌細胞縮小比例為61%,然而規律運動的老鼠體內的癌細胞縮小比例卻是74%。經過數個夜晚的苦熬,霍曼的研究團隊發現兩群老鼠之間的差異-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

想抗癌?規律運動才是良方

霍曼發現,腎上腺素確實可以驅使自然殺手細胞進入血液,但對自然殺手細胞而言,要找到癌細胞是件非常累人的差使,而白細胞介素6就會在此時伸出援手,協助自然殺手細胞找到癌細胞的具體位置,讓患者的腫瘤為之縮小

對癌症治療領域而言,霍曼的發現十分具有價值,除了能著手研發腎上腺素與白細胞介素6的治療藥物,更讓年長者與行動不便的人降低罹癌風險。

至於「運動有助身體健康」的口號,也會因為霍曼的發現而更加響亮。

 
鄭醫師補充:
適度的運動,其實就是給身體適度的壓力。腎上腺素配合細胞激素(白細胞介素6)可以幫助自然殺手細胞進入血液,尋找癌細胞直接殲滅。
運動幫助身體提高危機意識,強化應變能力,甚至可以預抗癌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確是運動幫助身體健康最佳的註腳!
 
參考文獻:

Voluntary Running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through Epinephrine- and IL-6-Dependent NK Cell Mobiliz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Line Pedersen
,
 Manja Idorn
,
 Gitte H. Olofsson
,
 Britt Lauenborg
,
 Intawat Nookaew
,
 Rasmus Hvass Hansen
,
 Helle Hjorth Johannesen
,
Jürgen C. Becker
,
 Katrine S. Pedersen
,
 Christine Dethlefsen
,
 Jens Nielsen
,
 Julie Gehl
,
 Bente K. Pedersen
,
 Per thor Straten
,
Pernille Hojmancorrespondence
Publication stage: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乳維生素D不足 寶寶須額外攝取

 

 

 

 

【台灣醒報記者黃捷綜合報導】加拿大最新研究建議,喝母乳的寶寶需要額外攝取維生素D。多倫多大學分析2500位兒童的健康資料,發現每多餵一個月母乳,孩童缺乏維生素D的風險就增加6%,進而增加生長遲緩、肌肉無力、骨骼變形、骨折等佝僂症的風險。

根據《路透社》報導,多倫多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餵母乳的時期越長,嬰兒越容易缺乏維生素D,而維生素D若攝取不足可能導致佝僂病(俗稱軟骨病),產生生長遲緩、脊骨、盆骨及腿部疼痛、肌肉無力、骨骼變形等症狀

「研究結果並不是影射餵母乳不好,而是告訴住在離赤道越遠的人越要注意維生素D的攝取。」研究發表者強納森強調,此研究具地區性的限制,因加拿大少有陽光,國民自然也較容易產生維生素D不足的狀況,因此生活在其他陽光充足之處的人,就不太需要擔心兒童或是成人維生素D不足的問題

不過,國內也曾有出現母乳缺乏維生素D的案例。台灣兒科醫學會即建議,以純母乳哺育4到6個月的寶寶,應從4個月開始每天給予400單位口服維他命D補充劑,直到開始使用固體食物,甚至也有醫師認為應從出生後就補充維生素D,全母乳哺育者應持續補充到一歲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協會則指出,現代人普遍缺乏日曬,加上國人常認為不要讓4個月以下的嬰兒出門,在缺乏日照的情況下,會讓嬰兒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不足的情況雪上加霜,因此協會也建議媽媽和寶寶們要多出去走走、曬曬陽光。

鄭醫師補充:

是的,不要認為餵母乳可能導致寶寶維生素D的缺乏這種現象只存在高緯度的加拿大,關鍵就是母親是否有足夠的日曬?或者缺乏日曬的母親是否有額外補充維生素D?寶寶是否有額外補充?

適當日曬,真的對寶寶和母親都好。維生素D缺乏,不僅影響骨質生長,免疫力以及發育(包含大腦)也會被影響,萬不可輕忽。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breastfeeding-vitamin-d-idUSKCN0VR2RX

參考文獻:

 

http://ajph.aphapublications.org/doi/abs/10.2105/AJPH.2015.3030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中年不愛運動 老年大腦萎縮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一個人熱愛運動與否,影響的不只是肌肉量,還包括腦容量。美國《神經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指出,中年時期有無運動習慣,表面上看起來差別不大,但到了老年時期,大腦的健康程度高下立見。研究發現,中年時不愛運動的人,20年過後,比起同年齡的人,他們的大腦有明顯萎縮的跡象。

研究人員以1583名平均40歲、健康的男、女性為觀察對象,他們沒有糖尿病或心臟病等疾病。研究剛開始,他們必須接受跑步測試,20年過後,他們再度接受體能測試,並且做腦部斷層掃描。

驚人的是,研究人員對照「體能較佳組」和「體能較差組」,發現當年那些跑步測驗表現較差的人,到了老年時期,他們的大腦相對萎縮。研究還發現,在體能測試時,血壓和心跳率較高的人,未來腦部萎縮的機率也高出許多

另外,2015年的一項研究也指出,中年時期就積極從事體能活動的人,在5年過後,比起不愛運動的人,他們的腦容量明顯較大。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史派塔諾指出,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在短時間內,讓更多的血液進入腦部,這有助於減緩大腦老化

鄭醫師補充:

再一次驗證:健身即是健腦。預防大腦退化,運動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文獻:

Midlife exercise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fitness relate to brain volume 2 decades later

  • Nicole L. Spartano,
  • Jayandra J. Himali,
  • Alexa S. Beiser,
  • Gregory D. Lewis,
  • Charles DeCarli,
  • Ramachandran S. Vasan,
  • and Sudha Seshadri

10.1212/WNL.0000000000002415;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February 10, 2016,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415: 1526-632X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6/02/10/WNL.00000000000024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歲男童半夜吐不停又抽筋 原來枕葉型癲癇作祟

 
三歲男童半夜吐不停又抽筋 原來枕葉型癲癇作祟

台中一名三歲大男童,最近晚間常嘔吐,吐後眼神呆滯,小兒診所診斷是腸胃炎,用藥一週沒改善,夜裡又吐,還吐到抽筋抽搐,癲癇發作,家長緊急帶往中國附醫急診,經過腦電波檢查,終於找到原因,原來男童罹患罕見的枕葉型癲癇,治療後出院,日後只要服藥控制,定期追蹤,並不影響男童智力發展。(寇世菁報導)

中國附醫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醫師洪宣羽表示,這名三歲大男童,因癲癇發作,緊急送急診,初步處理,男童仍然抽筋不止,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密切觀察。媽媽透露,男童最近容易嘔吐,吐後眼神呆滯,小兒診所說是腸胃炎,用藥一週沒改善,晚上睡到一半又嘔吐,還抽筋抽搐,家長才帶往急診。醫師指出,男童家族沒有癲癇病史,包括血液檢查、生化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也都正常。最後經過腦電波(EEG)檢查,終於找到男童嚴重抽筋的原因,原來罹患罕見的枕葉型癲癇

醫師洪宣羽表示,枕葉型癲癇,就是早發型良性兒童癲癇伴枕葉棘波(Panayiotopoulos Syndrome)。第一次癲癇發作約在3到10歲之間。通常孩子會變得蒼白,大一點的孩子會抱怨噁心感,癲癇發作時通常伴隨嘔吐。有些孩子會產生癲癇發作時的眼球偏斜和強直陣攣性運動。而且超過一半的癲癇發作,發生在睡眠時。癲癇發作時間從20到60分鐘不等。發生原因目前不明。

找到真正病因後,正確用藥治療,平安出院,醫師指出,這種癲癇症候群發作起來雖然可怕,但卻是良性的,也就是並不會對男童智力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只要服藥控制並定期回診追蹤腦電波即可,經過詳細說明後,家屬總算放心。

鄭醫師補充:

癲癇的典型症狀是抽搐,甚至口吐白沫、暫時失去意識,但不見得所有的癲癇都會出現這些症狀。一些小發作,往往是是癲癇後,產生失憶,眼神呆滯等等,像這則報導案例以腸胃症狀來表現,臨床專業在處理時,往往會被誤導。

癲癇的確診,就是在癲癇發作時,以腦波檢查找到特定大腦區域不正常的放電。

孩童良性的癲癇,往往到了一定年紀後,癲癇便會完全消失,不再復發,不見得要終生服藥,大部分的醫師其實都知道,但鮮少醫師會主動幫助當事人評估,嘗試減藥或者斷藥。不諱言,抗癲癇藥物仍有潛在的副作用,體質越敏感的人,越容易感受到。

孩童癲癇,有些研究發現容易出現維他命E缺乏的狀況,故建議額外補充,也可以強化療效:

Epilepsia. 1989 Jan-Feb;30(1):84-9.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D-alpha-tocopheryl acetate (vitamin E), as add-on therapy, for epilepsy in children.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43513

 另外,牛磺酸和錳的補充,也有助於幫助癲癇控制,過去也有一些研究證實:

D.E. Wooley, et al. Influence of manganese on susceptibility of rats to convuls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63. Pgs. 493-496.)
(E. G. Carl, B. B. Keen, B. Gallagher et al. Association of low blood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with epilepsy. Neurology. 1986. Pgs. 1584-1587.)
(P. Sampson. Low manganese level may trigger epileps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77. Pg 1805.)

(Y. Fukuyama, Y. Ochiai. Therapeutic trial by taurine for intractable childhood epilepsies. Brain Development. 1982. Pgs. 63-69.) (H. Pasantes-Morales, H. Chapparro, E. Otero. 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aurine on intractable epilepsy. Review Invest. Clinical 1981. Pgs 373-378.)

https://www.healingwithnutrition.com/edisease/epilepsy/vitamins.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