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強力膠求快感?低血鉀症小心害命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惠姍/台北報導】毒害傷身,貪圖一時的快感,恐賠上自己的性命!1名44歲的婦女因多次吸食強力膠出現低血鉀症住院,但出院後仍不聽勸阻繼續吸食,最後因昏迷不醒緊急送醫。腎臟科醫師指出,長期吸食強力膠對腦部、腎臟及肝臟都有嚴重傷害。且吸食者在吸食過程中,在迷幻、意識不清的狀態下,常因未將吸食中使用的膠塑膠袋移開而窒息死亡。

由於強力膠作用時間不長,濫用者常反覆吸食以獲得短暫的興奮、迷幻或快感

這名44歲的婦女入院時主要因為腎小管受損,無法將血液中的鉀離子收回,也無法將身體代謝產生的酸排出,造成嚴重低鉀血症及酸血症。嚴重之低鉀血症會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甚至會因肌肉崩解進而造成腎衰竭,需要緊急洗腎。所幸這名婦女在嚴格看管約束及藥物治療下,終於將鉀離子調整至接近正常值,順利出院。

強力膠作用時間不長 濫用者反覆吸食獲快感

臺中榮總腎臟移植小組成員、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內科部主任陳呈旭醫師表示,因強力膠容易取得、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且未列入管制藥品及毒品管理,因此有「窮人毒品」的惡名。由於強力膠作用時間不長,濫用者常反覆吸食以獲得短暫的興奮、迷幻或快感。

強力膠主要成分為具毒性的甲苯,甲苯在體內主要會對中樞神經產生先興奮如欣快感、手抖、失眠,後抑制如頭痛、頭暈、倦怠感、四肢無力、嗜睡、神智混亂、昏迷等的表現。此外,吸食者也會有噁心、嘔吐、抽搐、橫紋肌溶解症、代謝性酸血症、低血鉀、心室性心律不整等現象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內科部主任陳呈旭醫師指出,長期吸食強力膠的吸食者,可能傷害腦部、肝臟及腎臟

長期吸食強力膠 心理依賴難戒斷

陳呈旭醫師指出,長期吸強力膠的吸食者,可能傷害腦部、肝臟及腎臟,而產生認知異常、行動協調不佳、神經病變、人格異常、情緒不穩、抗壓性降低、長期頭痛、記憶力變差、視覺異常、聽力喪失、肝臟脂肪變性、腎小管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代謝性酸血症、低血鉀、心室性心律不整等現象。若吸食時間過久或過量,嚴重可能會產生持續抽搐、深度麻醉及昏迷。

長期濫用強力膠,除了會產生急慢性中毒外,也會因為耐受性而持續吸食及增加用量,一旦停止吸食強力膠後,並不會產生明顯的生理戒斷症狀,但會因為心理依賴而無法戒斷。

吸食過程意識不清 恐因窒息而死亡

由於吸食者通常將強力膠或有機溶劑裝於塑膠袋,掩住口鼻吸入揮發氣體,吸食者在迷幻、意識不清的情形下,常因未將塑膠袋移開而窒息死亡。此外,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呼吸道痙攣、吸入嘔吐物或意外傷害也是導致死亡的常見原因。

鄭醫師補充:

強力膠濫用,現在比較少見,強力膠濫用與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有直接相關。強力膠在物質濫用分類上屬於有機溶劑,在美國的話,類似的濫用物質為汽油。

強力膠濫用最麻煩的確是低血鉀,精神方面則是腦傷,腦傷的人衝動控制較差,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幻覺及妄想。

任何物質濫用,肝腎必定首當其衝。低血鉀嚴重的話,不僅影響肌肉收縮,還可能導致心律不整。真正致死的原因,窒息並不少見,原因是用到精神恍惚,未將濫用的用具(也就是塑膠袋)移開導致呼吸道阻塞所致。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時過長 易中風

工作時間太長,小心中風悲劇!英國最新研究發現,一星期工作時數達五十五小時以上,中風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三十三。與每星期工作時數三十五小時到四十小時者相比,工作時數五十五小時以上者也較容易出現冠心病,罹病機率上升約百分之十三

這項研究含括六十多萬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教授米卡‧基維瑪基研究團隊分析二十五份歐洲、美國、澳洲研究報告,研究平均追蹤八點五年,結果發現,一星期若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罹患冠心病風險便上升百分之十三,就算調整年齡、性別、社經地位等變化,結果也是一樣

研究人員另分析十七份研究報告,包含五十二萬多名男女,追蹤七點二年,結果顯示,一星期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的人,中風風險為正常工時者的一點三倍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一個人工作時間越長,中風機率也越高。舉例來說,一個人一星期工作時間介於四十一到四十八小時,中風風險就會比正常工時者增加百分之十。若一星期工作四十九到五十四小時,中風風險則上升百分之二十七

研究作者認為,工作時間過長可能導致運動量減少、喝酒量大增,身心也會不斷承受壓力摧殘,而這些因素都會增加中風風險

基維瑪基教授表示,公共衛生學界應該多注意民眾工時過長問題,工時過長不但明顯增加中風發生機率,說不定還會引起冠心病。

鄭醫師補充:

工時過長還有一項不利健康因素:睡眠時數壓縮。我在門診不時會看到有些人為拼經濟,除正職外還兼職,導致長期睡眠不足,最後身心健康亮紅燈的例子。可怕的是,醫療產業也是一個往往會超過正常工時的行業。

參考文獻:

  1. Long working hour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data for 603 838 individuals

    Kivimäki, Mika et al.
    The Lance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60295-1/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dyi來台助性 最快1年後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核准「女性威而鋼」Addyi,預計於今年10月17日上市,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目前台灣並無任何一款刺激女性性慾藥物,該署也尚未收到美國藥廠申請藥證,若接獲申請,最快也要1年審查流程才能上市。

這款粉紅色小藥丸flibanserin的製藥廠為美國Sprout Pharmaceuticals,藥廠將商品取為「Addyi」,成為美國FDA首度核准的促進女性性慾上市藥物。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王博譽表示,目前僅3款男性壯陽藥物在國內獲藥物許可證可在市面流通,包括威而鋼、犀利士、樂威壯,3款藥物分屬3家製藥廠提出申請,並沒有刺激女性性慾的藥物。

王博譽表示,國內審查藥物主要就是評估效益及風險兩大面向,若效益大於風險才能核准上市,風險太高則無法通過核准。

「女性威而鋼」若要進入台灣,王博譽說該署可能會將這類藥物列為「管制藥品」,不但分級管理,對於產品進出數量每年都必須照實登記,且只能在醫師開立處方下才能獲得。

鄭醫師補充:

這跟男性威而鋼的的機轉完全不同,男性威而鋼是心血管用藥的意外,而女性威而鋼原本是是廠商用來研發抗憂鬱劑,非荷爾蒙製劑,但無抗憂鬱效果:

D'Aquila P, Monleon S, Borsini F, Brain P, Willner P (December 1997). "Anti-anhedonic actions of the novel serotonergic agent flibanserin, a potential rapidly-acting antidepressant".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340 (2–3): 121–32. doi:10.1016/S0014-2999(97)01412-X. PMID 9537806. 

顯然男性和性女對於性的滿足點是不同的,因此男性的性衝動或者性滿足被戲稱為下半身思考。

 Invernizzi RW, Sacchetti G, Parini S, Acconcia S, Samanin R (August 2003). "Flibanserin, a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 drug, lowers 5-HT and raises dopamine and noradrenaline in the rat prefrontal cortex dialysate: role of 5-HT1A receptors". Br J Pharmacol. 139 (7): 1281–8. doi:10.1038/sj.bjp.0705341. PMC 1573953. PMID 12890707.

主要作用於血清素和多巴胺系統上:

Pfaus JG (June 2009). "Pathways of sexual desire". J Sex Med 6 (6): 1506–33. doi:10.1111/j.1743-6109.2009.01309.x. PMID 19453889. 

Allers K, Dremencov E, Ceci A et al. (May 2010). "Acute and repeated flibanserin administration in female rats modulates monoamines differentially across brain areas: a microdialysis study". J Sex Med 7 (5): 1757–67. doi:10.1111/j.1743-6109.2010.01763.x. PMID 20163532.

之前臨床測試發現服用這類藥物的女性,每個月對於房事滿意次數是從2.8上升到4.8次,不過有趣的事,安慰劑組的受試對象,是從2.7增加到3.7次,兩組相比,用藥組和安慰劑組相比,一個月多不到一次,此即藥之「療效」,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Jolly E, Thorp J, Clayton AH, et al. Patients’ Perspective of Efficacy of Flibanseri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HSDD. Oral presentation at the 58th Annual Clinic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May 2010.

而且,有的人藥效產生得在服用四周才能達到:

Simon JA, Thorp J, Katz M et al. Onset of Efficacy of Flibanseri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Abstract presented at the 58th Annual Clinic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May 2010.

藥的副作用大多是輕微到中度,主要的反應是頭暈、噁心、疲勞、倦怠和失眠:

 "Proposed Indication: Flibanserin is indica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in premenopausal women" (PDF). May 20, 2010. Retrieved June 16, 2010.

2010年FDA否決此藥的上市,稍後廠商也一度聲明放棄此藥的上市計劃:

"Drug for sexual desire disorder opposed by panel". New York Times. 18 June 2010. 

 Burger, Ludwig (8 October 2010). "Boehringer pulls the plug on "pink Viagra"". Reuters.

即使獲得FDA核准上市,但爭議仍在,因為有些專業人士認為缺乏科學證據:

Stein, Rob (June 4, 2015). "Advisers To FDA Recommend Agency Approve Drug To Boost Female Libido". NPR. Retrieved June 4, 2015. 

 "Critics: Women’s Sex Pill Approval Vote Driven By PR, Not Science". Forbes. June 7, 20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評估系統 有助測出失智症

 
【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為發現失智症的早期狀況,美國FDA近日核准醫生使用大腦評估系統Cognivue。根據統計,美國到了2050年將有1千3百多萬人罹患失智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神經學教授克里爾‧黛菲說,「晚年失智症的海嘯風暴已襲來,但健保卻不足以負擔,」因此他發明這項工具盼能提供有效、簡單檢測記憶和思考能力的發法,助於診斷出早期失智症。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目前已有超過5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而在2050年預估將達到1千3百多萬人,因此愈來愈多的研究者開始研發更多能早期診斷、早期減緩症狀的方法。而大腦評估系統Cognivue近日被美國FDA批准,作為醫生診斷失智症的「輔助工具」,但還不足以作為單獨的診斷工具。

《WBFO》報導,這套大腦評估系統很像「電腦遊戲」,只要10分鐘就可以測出大腦感知能力細微的失誤,做為失智症早期心智衰退的指標。黛菲指出,「血壓高低和心跳快慢是身體的重要指標,同樣的,認知功能的好壞就是我們大腦狀況如何的指標,」因此這項工具就是在測驗認知過程的狀況。

受試者坐在電腦前,電腦畫面會顯示出系列的影像,像是一組不斷的轉動和波動的圓點,而受試者需要用鋸齒狀的滑鼠游標,不斷追蹤變動的圓點,然後任務會變得更加困難,例如這些圓點會加速的旋轉或變換方向。另外,還有挑戰記憶力和認出字母能力等的其他測驗。

開業內科醫生琳達說,她的病人中一半以上都是超過65歲且有認知功能障礙的長輩,使用此設備一年後就發現出它的成效,有助找出潛在的失智症病患

鄭醫師補充:

原來身心科常用的失智評估工具,也就是簡短智能測驗(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因為需要專人施測,花的時間也比較久,因此這項新的大腦評估系統Cognivue指是透過類似電腦遊戲的過程直接由分數統計,顯然方便不少。期望這套系統早日中文化並應用於本地的臨床服務上,嘉惠更多需要的患者,早日診斷,早期治療。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local/social-issues/fda-approves-marketing-of-convenient-tool-to-diagnose-dementia/2015/08/10/fe34689e-3d47-11e5-9c2d-ed991d848c48_story.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測試對方有無同理心 試著朝他打哈欠

(中央社倫敦15日綜合外電報導)想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精神變態的話,試著朝著他們打呵欠吧。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如果對方跟著打呵欠,你可以繼續和他當朋友,如果對方無動於衷,很可能具有反社會人格。

科學家發現,一個人如果具有越多精神變態的特質,就越不容易受到「哈欠傳染」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哺乳類動物身上據說是難以抗拒的

美國德州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研究人員將這項研究發現刊登在期刊「人格與個別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研究人員找來135名學生測試自我中心主義(一種只關注個人需求的傾向)、無情和叛逆特立獨行等特徵。

眾所皆知,多數的人如果遇到身邊的人打呵欠並表現出疲憊跡象時,會忍不住跟著哈欠。研究人員讓受試學生觀看影片,影片中的人們使用不同的臉部表情,包括打哈欠。

結果發現,無情分數最高的人,越不容易跟著打哈欠

參與研究的博士生倫德爾(Brian Rundle)告訴「泰晤士報」(The Times):「其中最重要的跡象之一,就是哈欠傳染和同理心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不過他說:「雖然這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不過如果你不受哈欠傳染影響,並不代表你有什麼毛病。」(譯者:中央社李佩珊)1040816

鄭醫師補充:

有一種說法,打哈欠會傳染,英文的原文就是傳染性的哈欠Contagious yawning。用這則研究報導來看,應該是大部分的人都有同理心。

大家不妨試試這個方式,看看是否無情或者缺乏同理心的人,比較不會跟著打哈欠。

參考文獻:

Contagious yawning and psychopathy

doi:10.1016/j.paid.2015.05.025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1500364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看太多A片 恐會造成大腦萎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了增添生活情趣、增進伴侶間的情感以及調劑身心,有人都會藉由「愛情動作片」來達到此目的,但注意了,日前有項最新研究發現,A片、色情圖片雖然有助於提高性慾,但也可能會如同吸毒、酗酒般的上癮,進而增加大腦萎縮風險

長期處於高潮狀態 大腦恐會麻木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科學家研究發現,看A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而這多巴胺主要負責腦中的情慾、感覺、傳遞興奮及開心資訊的傳遞,所以,當A片看太多,一直讓大腦處於高潮的狀態,等待一陣子後大腦就會變成「麻木狀態」時,就得靠更多A片才能尋求相同刺激了,而身體也會因此增加負擔,例如:發生親密關係時無法激起性慾、大腦中掌管認知、記憶的紋狀體會跟著萎縮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對於色情成癮者來說,在看色情資訊時,大腦掌管「上癮」的部分就會亮起燈來,而該部位受到刺激產生的歡愉感,與吸毒、酗酒者相似,所以提醒民眾,適量即可,以免看太多得到反效果。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強調常看A片,等同於吸毒品。

要健康地訓練大腦分泌多巴胺,運動是最好的方式。

參考文獻: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96809/It-induces-addiction-makes-men-hopeless-bed-discover-porn-affect-BRAIN.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炸物、甜食好傷心 心臟病風險增56%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雞排、漢堡、薯條等油炸食物,一直以來都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不但容易有飽足感外,若與蔬菜、水果、主食相比也較吸引人,只是這些食物吃多有害無益,除了普遍民眾知道的肥胖、營養不良、代謝症候群外,日前在美國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嗜吃油炸食物、含糖飲料者,比一般健康飲食者高出了56%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貪吃油炸物、加工肉品 心血管風險激增

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波士頓與阿拉巴馬大學,共同針對1萬7000多名45歲以上沒有特殊病史的人進行飲食調查,首先將這些受測者分類成5個類型,第1類美式南方飲食;第2類義大利麵、比薩餅、墨西哥菜等;第3類以沙拉、蔬果為主食;第4類甜食;第5類則為酒精、沙拉,接著每6個月打電話詢問健康狀況以及住院情形,維持6年。

結果發現,嗜吃美國南方飲食者,包括油炸食物、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含糖飲料等,接下來6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高出56%,特別是心臟病,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循環雜誌》。

鄭醫師補充:

台灣小吃也有類似的搭配組合:炸雞排+珍珠奶茶。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Southern Dietary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Hazard of Acut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Reasons for Geograph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Stroke (REGARDS) Study

  • James M. Shikany,
  • Monika M. Safford,
  • P.K. Newby,
  • Raegan W. Durant,
  • Todd M. Brown,
  • and Suzanne E. Judd

Circulation. 2015;CIRCULATIONAHA.114.014421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ugust 10 201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4.014421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5/07/29/CIRCULATIONAHA.114.014421.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日報:求醫癖 兒沒病 母鬧要住院 3年掛號600次

新北市一名單親媽媽常認為3名年幼子女生病嚴重,3年中帶他們四處看診,次數竟逾600次,甚至孩子沒病或流鼻涕、咳嗽,她都當成得了重病,要求住院,若醫師拒絕,就大吵大鬧,且「一人住院全家陪」。年初其子住院,在病床便溺無人理,社會局介入後發現事態嚴重,將3名小孩緊急安置,並診斷出這名母親罹患非常罕見、會杜撰孩子病症的「代理孟喬森氏症候群」,在治療情況未獲改善前,並不適照顧子女。

鄭醫師補充:

我把相關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或代理性佯病症正式的定義是照顧者捏造或誘發被照顧者的身心疾病,通常是母親對子女是一種最複雜也最致命的的虐待形式,在美國通常在案例被發現時可能子女當中有人死亡,當同一個家庭有第二.三個孩子時,專業人員才會警覺到母親的愛也可能扭曲成怪異的致病性虐待,且這種虐待不似毆打或性侵害那麼容歸類,孩子往往不是在父母親心中的遊樂場長大,而是不斷奔走於醫院,生活重心完全建立在虛構的疾病上,照顧者與醫師成了幫兇,醫師往往成為為不知情的幫兇他們往往相信家屬說的話,因此醫師必須在心態上有很大的調整才能看清事實,事實上家長的敘述都可能不正確,檢查結果是正常的,任何治療都沒有效,而且在多的檢查也不夠,因為家長就是加害者,最高明的謊言未必是真假參半,有些孩子的確會表現出若干症狀,但引發的症狀通常被加害者隱匿,在美國曾經有一案例一名小孩從三歲開始不斷生病,母親發現當別人稱讚她很辛苦.努力時從中獲得希望努力被人認同的感受時,開始不斷加害自己的女兒,像是給小孩吃不乾淨的食物讓小孩生病,這種情況持續將近十年,後來被醫護人員發現母親在餵食時是用餵食管打到胃,發現在餵食管中發現有病菌,後來才知道母親既然把糞便打到餵食管內,造成小孩無數次開刀檢查都查不出病因。

總而言之,母親讓小孩生病,一來可以控制小孩,藉由照顧小孩肯定自己的價值,或者藉由長期照顧小孩獲取別人的同情或者控制別人。這是典型的偏差錯亂。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攝取魚油 遠離精神病

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由富含脂肪的魚類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即使在長期中斷後,仍可預防罹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研究報告指出,連續12周攝取Omega-3補充劑,即便是長達7年後,「極端高風險」的年輕人罹患這種退化性疾病的可能性,還是比只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成員低

精神分裂症特徵包括妄想與幻覺,像是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或看到不存在的人事物。青春期或年輕成人是精神分裂症的好發年齡,可能突然發作或是逐漸惡化,無法根治,藥物只能控制症狀。

科學家早已知道,精神分裂患者細胞膜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明白地說,就是Omega-3與Omega-6。

近10年前,澳洲墨爾本大學學者阿敏格(Paul Amminger)的研究團隊在臨床試驗發現,攝取脂肪酸能使精神疾病高風險族群首次發病的時間延後長達1年

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的後續研究,阿敏格和研究團隊表示,近7年後,攝取Omega-3組僅有10%罹患精神疾病,相較之下,安慰劑組則高達40%。研究結論說:「我們研究發現,在整個追蹤期間,Omega-3大幅降低罹患精神病的風險。」

不過研究人員並未直接建議所有風險族群開始攝取Omega-3脂肪酸。除了非處方的補充劑外,許多食物,像是鮭魚、沙丁魚和胡桃等都富含Omega-3。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分子矯正醫學對於精神病患者的營養補充建議包含Omega-3補充劑,除上述報導提到的魚油之外,其實亞麻仁油也有其他研究證實有效。

參考文獻:

Longer-term outcome in the prevention of psychotic disorders by the Vienna omega-3 study

doi:10.1038/ncomms8934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811/ncomms8934/full/ncomms893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史他汀類藥物升失憶、肌疼、糖尿病風險

史他汀類藥物(Statins)可幫助減少壞膽固醇,減輕動脈粥狀硬化相關疾病風險。不過這種藥物猶如兩面刃,雖然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但也可能引起記憶喪失、肌肉疼痛、糖尿病風險上升等副作用。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史他汀類藥物可能損害幹細胞功能。因此患者進行預防性用藥時,更要謹慎評估用藥利弊得失。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生理學-細胞生理學期刊》(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CellPhysiol-ogy)。

當血管內部出現斑塊,就會逐漸出現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導致心臟病、中風、死亡等嚴重疾病。史他汀類藥物可以阻止肝臟製造過多膽固醇,讓患者「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濃度下降。

在血管斑塊形成、破裂過程當中,免疫細胞巨噬細胞扮演重要角色。巨噬細胞會吃掉堆積於血管壁上的脂肪,並在血管受損之處吸引更多巨噬細胞、其他細胞,以及發炎相關蛋白質。因此血管壁發炎現象加劇,斑塊越會堆積,動脈就會開始狹窄。此外,巨噬細胞也會分泌酵素,讓斑塊更容易破裂,當斑塊掉入血液當中,就會形成血栓,引起中風、心臟病。

巨噬細胞主要是骨髓中的幹細胞分化而成。過去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曾觀察到,間質幹細胞也會分化成巨噬細胞,而全身都可以發現間質幹細胞蹤影。骨髓幹細胞主要分化成血液細胞,間質幹細胞則可以分化成骨骼、軟骨、肌肉細胞、巨噬細胞等各種細胞型態。

在這次研究當中,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更發現,長時間使用使他汀類藥物會抑制間質幹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因為巨噬細胞減少,發炎反應就減輕,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管中的斑塊也變得較穩定。

鄭醫師補充:

降膽固醇藥物是兩面刃,雖然減少身體膽固醇的合成,但因為抑制體內自己自行合成Q10的能力,因此粒線體功能也隨之下降。之前研究皆露的失憶、肌肉疼痛以及糖尿病等疾患與粒線體功能皆有相關,這篇最新研究更進而提到史他汀類藥物會損害幹細胞,雖然在股隨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過程中,減少粥狀動脈硬化的病理變化是有幫助的。然而幹細胞是身體修復再生的關鍵,也就是說,一旦長期依賴史他汀類藥物控制膽固醇,直接會造成身體自行修復之能力直接下降。因此,使用降膽固醇藥物的標的若能透過其他療法來取代,得到類似功效,應該積極嘗試。

日前我參加功能醫學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研習,確認動脈硬化、高血壓以及冠狀動脈疾病,與細胞本身的發炎、自由基過多及營養缺失等原因有直接相關。透過功能醫學檢測與營養調整的整合療法,往往能幫助當事人根本回復健康,甚至完全捨棄藥物依賴,在美國甚至有醫學中心直接成立功能醫學部門提供就醫民眾更好的醫療選擇。

參考文獻:

The Impact of Statin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Cells Provides a Novel Explanation for Their Pleotropic Beneficial and Adverse Clinical Effects.

, , , , , ,

http://ajpcell.physiology.org/content/early/2015/07/23/ajpcell.00406.20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患者聽音樂 術後用較少止痛藥

研究今天指出,手術前後、甚至在手術進行期間讓患者聽音樂,有助降低患者的焦慮感與止痛藥使用量

研究人員檢視涵蓋近7000名患者的70個臨床試驗後發現,患者聽音樂後,術後焦慮程度大幅降低、滿意程度也上升、疼痛指數較低、所需的止痛藥也較少,音樂幾乎在所有情境下都是很有效的鎮靜劑

研究主筆、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米茲(Catherine Meads)表示,在1到10分的疼痛指數,相較於常規治療,音樂平均可減輕1/5疼痛指數。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

研究說,無論對象是誰、或是選擇什麼類型音樂,都有這項好處;而研究結果也適用於幾乎所有類型手術,但腦部或中樞神經系統的手術除外

不過研究人員也警告,播放音樂的前提是不該干擾手術團隊溝通。

鄭醫師補充:

有另外的研究指出,術中聽音樂,可能會影響手術人員的溝通與專注力,增加出錯風險,因此要給患者聽音樂,建議還是術前與術後為宜。

參考文獻:

  1. Music as an aid fo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ole, Jenny et al.
    The Lancet

DOI: 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5)60169-6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60169-6/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紅酒臉紅紅 增食道癌風險50倍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喝酒臉紅紅,小心健康亮起紅燈警訊!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喝酒臉紅與乙醛去氫酶(ALDH2)缺乏有高度關聯,特別是,台灣人若每天喝紅酒2杯(超過30毫升),臉部發紅,罹患食道癌風險,不僅較一般人高出50倍以上,甚至會增加其它癌症的風險

調查發現,每天喝2杯紅酒,臉部發紅,得到食道癌風險高50倍。

根據史丹佛大學的調查發現,全球約有5億6000萬亞洲人缺乏ALDH2,亞裔族群缺乏率約30%。台灣人ALDH2缺乏率47%世界第1,幾乎每2人就有1人無法代謝乙醛,比中國大陸35%、日本30%、韓國20%都高。

黃種人缺乏ALDH2 可能酒精成癮

史丹佛大學陳哲宏教授指出,乙醛是讓人產生臉紅、頭暈和噁心想吐的元兇。雖然喝酒臉部越喝越白,與乙醛去氫酶缺乏無直接明顯關聯,但是乙醛去氫酶活性缺乏者,酗酒頻率會較高,且容易出現酒精成癮症

陳哲宏教授(如圖)指出,乙醛是讓人產生臉紅、頭暈和噁心想吐的元兇。(攝影/記者張世傑)

特別是,白種人體內不缺ALDH2酵素,黃種人較缺乏。基本上,乙醛去氫酶活性越高的人,飲酒較不會不舒服,酒量會越好,反之,乙醛去氫酶活性越缺乏,越容易造成臉紅,身體不舒服,甚至有成癮現象

喝酒臉紅元兇是乙醛 會刺激血管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造成喝酒後會臉紅的元兇其實就是乙醛,因為乙醛會刺激血管,讓血管擴張,血管一擴張就會讓皮膚看起來比較紅,所以有的人喝了酒之後,不只是會臉紅,有時連耳朵、脖子、身體都會紅通通的,甚至會引起頭痛、心悸、嘔吐與宿醉。

雖然台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男性每天喝兩2杯紅酒、女性喝1杯,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率,但這項建議不適用台灣人。史丹佛研究發現,台灣人若每天喝2杯紅酒,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是不喝酒者的50倍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左二)與史丹福合作,針對乙醛去氫酶進行研究。(攝影/記者張世傑)

新藥研發中 活化人體內的ALDH2酵素

這項研究調查是由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與台北醫學大學共同合作,主要是因為台灣人缺乏ALDH2比率全球最高,進行研究調查。此外,史丹福也和北醫合作成立「史丹福-台灣ALDH研究聯盟」,這也是史丹福首次和台灣的大學在醫療領域合作研究。

事實上,甲醛與乙醛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目前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篩選30萬種化學物質發現,有一種化合物(Alda)可以活化乙醛去氫酶,已進行第1階段人體臨床試驗,預計5至10年後可研發出新藥,活化人體內的ALDH2酵素,不僅可改善喝酒臉紅困擾,更對酗酒與酒精成癮戒斷將有所幫助。

鄭醫師補充:

重點就是喝完紅酒或者其他酒類容易臉紅者,身體的ALDH2酵素效能不佳,因此乙醛這種致癌物質在體內停留時間增加,增加致癌風險,尤其是食道癌。而且,這種ALDH2酵素缺乏,酒精成癮的可能性也較高。台灣人的統計,ALDH2酵素缺乏高達47%。也就是將近兩個便有一個是ALDH2酵素缺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med.stanford.edu/news/all-news/2015/02/small-molecule-might-help-reduce-cancer-in-at-risk-population.html

參考文獻:

  • Che-Hong Chen,
  • Leslie A. Cruz,
  • and Daria Mochly-Rosen

Pharmacological recruitment of aldehyde dehydrogenase 3A1 (ALDH3A1) to assist ALDH2 in acetaldehyde and ethanol metabolism in vivo PNAS 2015 112 (10) 3074-3079;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February 23, 2015, doi:10.1073/pnas.1414657112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10/3074.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豬肉、牛肉也可能是過敏原

一位職業婦女數十年來不定期出現眼睛癢、流淚及流鼻涕等症狀,日前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過敏免疫風溼科就醫,經抽血檢驗發現,該患者有豬肉、牛肉較高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抗體反應,經由適當的飲食限制後,症狀已明顯改善。

免疫風溼科主任何瑋立醫師表示,食物過敏常於攝食後三十分鐘內出現症狀。紅肉蛋白質高,營養豐富,食用後發現有不明的過敏症狀,毋須驚慌且迅速就醫,以抽血檢驗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抗體評估過敏原,即能找出關鍵過敏原。

鄭醫師補充:

過敏的體質本來就是每個人不盡相同。一般常見的急性過敏原,以塵螨、花粉、動物毛、黴菌、蟑螂排泄物等等環境過敏原為主,食物部分,急性過敏原,常以海鮮或者蛋等來源為主。但很多過敏患者的過敏源卻不是這麼回事。

過敏其實不只是急性,也就是免疫球蛋白E抗體的反應而已。許多人有明顯的過敏反應,到門診做這類急性過敏原檢測,幾乎找不出明顯的過敏原來源,因此常常無功而返。許多人的過敏反應是慢性過敏原引發的。慢性過敏的來源與疾病過敏大異其趣,常見的牛奶、蛋、小麥、黃豆甚至是堅果花生等等反而比較常出現。很多人看到檢測報告才恍然大悟,自己一直把吃毒當吃補,難怪過敏症狀反應老是春風吹又生,揮之不去。

如何再一次的過敏原檢測,將急性以及慢性的過敏原篩檢一網打盡,這應該是比較完整而且根本的做法,目前這類檢測在特定的醫學實驗室可提供,臨床上透過這類檢測,繼而針對檢測結果提供的寡抗原飲食建議,改善往往是立竿見影,建議大家若是有過敏體質,儘量利用完整的過敏源分析來瞭解自己的過敏體質到底為何,才是根本之計。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堅定的信仰 使癌友身心更健康

【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堅定的信仰會讓癌友更健康!根據一項發表在《癌症期刊》的研究發現,宗教信仰對癌症患者的生理反應、心理狀況和社會關係都有正向的影響。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研究員約翰說,「此研究可讓治療癌友的醫生參考。」

美國佛羅里達州癌症醫學中心研究團隊綜合過去的研究,分析了4萬4千名病患資料,分別探討信仰對身體健康、精神穩定和社會關係的影響,結果發現擁有高程度信仰的癌友,對於癌細胞和化療的身體反應少有嚴重症狀,也較少罹患心理層面的焦慮症和憂鬱症,且願意照常和朋友互動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佛羅里達州癌症醫學中心博士吉姆說,因為擁有信仰的人較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因此面對疾病時更有支撐的力量。不過,吉姆強調,信仰堅定與否與上教堂或禱告等行為的次數無關

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研究員約翰表示,此研究可以反向推論,也就是癌友若沒有堅定的信仰,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原因多來自於覺得自己與上帝沒有連結,或是陷入存在價值的深思中

約翰評論說,這項研究可以提醒醫生,信仰強度真的會影響癌友在面對長期照護、侵入性治療以及面對死亡的態度,「如果醫院有更多空間討論信仰對癌症的影響,將對癌症的治癒有正面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信仰,會產生支持的力量。在抗癌過程中,的確可以幫助癌友們提升抗癌的信心,但一般醫師對於這方面的影響比較少去探究,甚而鼓勵癌友們可以從中獲得力量,減少癌症治療的副作用與心理壓力,增加癌症治療的成功率。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信仰堅不堅定,與上教堂或禱告等行為的次數無關,重點在於自己是否和神有連結才是重點。

參考文獻: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in cancer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1. Heather S. L. Jim PhD1,*,
  2. James E. Pustejovsky PhD2,
  3. Crystal L. Park PhD3,
  4. Suzanne C. Danhauer PhD4,
  5. Allen C. Sherman PhD5,
  6. George Fitchett PhD6,
  7. Thomas V. Merluzzi PhD7,
  8. Alexis R. Munoz MPH8,
  9. Login George MA3,
  10. Mallory A. Snyder MPH8,9 and
  11. John M. Salsman PhD8,9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10 AUG 2015

DOI: 10.1002/cncr.2935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ncr.29353/abstract

http://as.wiley.com/WileyCDA/PressRelease/pressReleaseId-119804.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療法具潛力 可避免癲癇發作

傳統治療加上音樂療法,有助於避免癲癇的發作。(photo by Mupfel80 / 22 on pixabay)【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傳統治療加上音樂療法,有助於避免癲癇的發作。一項刊登在《美國心理學期刊》第123期的研究發現,癲癇患者聽音樂時的腦波較穩定,異常放電的情況也減少。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助理教授克莉絲汀‧卡隆表示,「音樂療法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療法,但會是非常有潛力的輔助性治療。」

根據《MedicalPress》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比對21位在美國醫學中心的癲癇患者和無癲癇者對音樂的腦波反應。研究者讓癲癇患者聽10分鐘的莫札特雙鋼琴奏鳴曲及其他樂曲,並把電擊片貼在頭皮上,透過腦波圖偵測腦波的變化後發現,癲癇患者聽音樂時的腦波較穩定,異常放電的情況也減少

當癲癇患者聽音樂時,超過一半的患者腦波活動程度比起一般人還高,腦波也會隨著音樂擺動,卡隆說,「這個結果很令人吃驚,原本以為腦波擺動程度的不同只會表現在有音樂和安靜時,沒想到癲癇患者和一般人之間的腦波變化也不同。」

癲癇是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引起,因為大腦的神經細胞過度放電,造成不正常的電子傳遞,發作時腦部無法處理視覺、觸覺以及聽覺等的感官訊息,以及會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易跌倒和痙攣。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者著手於音樂治療的研究,根據「多發兒癲癇社福機構」的網站資料,1998年美國伊利諾醫學中心就曾發表過聽莫札特音樂與癲癇關係的研究,在29位癲癇病患中有23人的腦波都明顯下降,即使在昏迷中也有同樣效果。卡隆說,「雖然音樂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療法,但很看好音樂療法的潛力。」

鄭醫師補充:

莫札特的某些作品(例如雙鋼琴奏鳴曲KV448第二樂章)可以幫助癲癇患者降低癲癇發作,過去已有零星研究證實,不過這篇研究提到的音樂不只是莫札特音樂而已,還有爵士樂手約翰科川(John Coltrane)作品:我喜歡的事(My Favourite Things)也有類似效果。

據研究人員的推論:聽這些音樂時,顳葉的皮質受到聽覺訊號的刺激,大腦和音樂會產生同步的狀況,一旦同步,癲癇便會降低甚至可能消失。

莫札特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Nh_FMcoy8

約翰科川(John Coltrane)作品我喜歡的事(My Favourite Things)可以連結聆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mpIA_bLcE

參考原文資料: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15/08/music-epilepsy.aspx

http://www.pressdisplay.com/pressdisplay/zt/viewer.aspx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