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太少 易感冒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晚上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人很容易感冒,這些人的感冒機率是晚上睡超過七小時者的四倍之多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與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團隊近日在九月號的《睡眠》醫學期刊(Sleep)。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科助理教授艾瑞克‧普拉瑟表示,一個人是否容易感冒,睡眠時間長短占關鍵因素。就算將年齡、壓力、種族、教育、收入、抽菸與否等因素納入考量,也是一樣,睡眠時間長短可決定一個人的感冒風險高低

醫界早發現,睡眠對健康非常重要,睡眠不足,很容易生病、罹患慢性病,甚至可能提早死亡。普拉瑟過去研究也發現,睡太少,可能削弱疫苗保護效果。其他一些研究則發現,睡眠時間長短可改變身體T細胞濃度

研究人員在二○○七年到二○一一年間招募一百六十四人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為這些人檢查健康狀況,並詢問他們是否壓力過大,或有抽菸、喝酒等習慣。研究人員也監測其睡眠習慣、睡眠品質與睡眠時間長短。

之後研究人員將這些志願者隔離於一間飯店,然後以鼻滴劑方式讓他們接觸感冒病毒,之後持續監控一星期,每天收集這些人的鼻涕樣本,以了解病毒是否造成感冒。

研究發現,在研究那星期,若有一晚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感冒機率就會大幅增加。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人,感冒機率是睡眠七小時以上者的四點二倍。如果一個人睡眠時間少於五小時,感冒機率更是睡眠七小時以上者的四點五倍

鄭醫師補充:

睡眠時間不夠,對身體是一種壓力,凡是讓身體感覺到壓力,壓力荷爾蒙容易隨之升高,抑制免疫系統,免疫力下降,導致身體容易受感染,以此實驗來看,言之成理。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insufficient-sleep-can-increase-susceptibility-common-cold-affect-physical-health-350488

參考文獻:

Prather AA, Janicki-Deverts D, Hall MH, Cohen S. Behaviorally assessed sleep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SLEEP 2015;38(9):1353–1359.

http://www.journalsleep.org/ViewAbstract.aspx?pid=3015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午睡15分 遠離心血管疾病

【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睡午覺不只可以恢復體力,還可以降低血壓,減少心臟病發的風險。一項發表在歐洲心臟醫學會年會上最新研究發現,有午睡習慣者,清醒時血壓數值要比不睡午覺者低4%,而夜間睡眠時血壓更低了6%。研究計畫主持人利斯史特拉托斯建議,儘管現代上班族要睡午覺有點困難,還是盡可能找出15至20分鐘午睡。

根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研究團隊對61歲的200位男性及186位女性進行測試後發現,平均而言,有午睡習慣者,清醒時血壓數值要比不睡午覺者低4%,而夜間睡眠時血壓更低了6%。這些人每天都有17分鐘的午睡時間。另外,研究還發現,午睡超過一小時也會有更好的效果。

計畫主持人、心臟外科醫師卡利斯史特拉托斯建議,現代人應該要借助過來人堅持睡午覺的經驗,像是兩位具影響力的英國首相都有固定睡午覺的習慣,邱吉爾說在午餐和晚餐間一定要找時間睡覺,柴契爾夫人則規定他人在3點前不能打擾她。

「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他們是對的,睡午覺不只可以降低血壓,對高血壓的人也可能減少血壓藥的劑量。」卡利斯史特拉托斯說,但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睡午覺實在是很困難的事,雖然午睡對降血壓只有些微效果,但還是能減少心臟病及中風發作的風險。

然而,若白天花很長的時間午睡或小憩,反而會讓我們晚上不容易入睡,因此下午3點後就不宜再睡午覺,午睡時間15至20分鐘就好。

鄭醫師補充:

即使15到40分鐘的午睡,都能幫助一個人放鬆且增加工作效率,這篇研究報告提到的降低血壓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則是過去比較少被提及。

午睡建議不要太久或者太晚,因為時間過久,一旦進入深睡期,生理時鐘容易被打亂,可能影響晚上睡眠,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health/news/11831863/A-nap-a-day-could-save-your-life-research-suggests.html

參考文獻:

http://www.escardio.org/The-ESC/Press-Office/Press-releases/Last-5-years/Midday-naps-associated-with-reduced-blood-pressure-and-fewer-medication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鈉過量恐致癌!巧吃15類含鉀食物助平衡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人類智庫】細胞內的鈉濃度過高會導致癌症?

鈉為食鹽的主要成分。鹽水和汗水嚐起來有鹹味,就是因為含有鈉的成分。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提高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建議大家不要過量食用。

鈉過量恐致癌!巧吃15類含鉀食物助平衡

日本厚生省所擬定的食鹽攝取建議量為男性不超過9克、女性不超過7.5克,但實際上不論男女的每日攝取量卻都超過10克(2008年國民健康、營養調查結果),一直有攝取過量的傾向。

鹽分攝取過多,血液中鈉的濃度會逐漸變高。由於血液濃度必須維持恆定,因此,過多的鈉變會穿透細胞膜,進入到細胞。自然狀況下,細胞內的鈉濃度並不高,鉀含量較高。

但是調查癌症患者細胞內的礦物質均衡之後,發現鈉的濃度比鉀高。細胞內的鈉濃度上升之後,細胞較容易受傷,最後或許會使細胞產生癌變。

因此,濟陽式食療法建議大家盡可減少鹽分攝取,改善鈉離子濃度過高的問題,讓體內的礦物質含量恢復均衡。

幫助鈉排泄的鉀

鉀能幫助排出細胞內多餘的鈉,有一些酵素能將鈉排出細胞外,並使鉀進入細胞裡。這些酵素的作用在癌細胞內會降低約2成,但若能多攝取鉀,就能活化這些酵素的運作。

鈉過量恐致癌!巧吃15類含鉀食物助平衡

此外,納、鉀離子的移動交換需要消耗能量(ATP),於是若身體因欠缺維生素B群,導致檸檬酸循環運作受阻,而無法產生足夠的ATP時,細胞內的鈉離子便無法順利排出、造成積存,罹癌的風險也隨之跟著提高。

蔬菜、水果不但富含鉀,也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質,建議多喝蔬果汁,可確保「檸檬酸循環」順暢運作,並能維持「體內礦物質含量均衡」,為改善癌症病況或防癌構築兩道有力的保護措施。

富含鉀的食物

鈉過量恐致癌!巧吃15類含鉀食物助平衡鈉過量恐致癌!巧吃15類含鉀食物助平衡

【營養保健專欄】

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胃癌

嗜食重口味、常食用高鹽分食物的人,胃液與血液中的鈉含量偏高。最近研究發現,這樣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高。聽說韓國在冰箱普及之後,胃癌發生率就降低了。這是因為冷藏設備進步,保存食物時使用的含鹽添加物就減少了。

日本的胃癌發生率也在逐年降低之中,或許應歸功於日本政府不斷呼籲民眾降低鹽分的攝取量。

胃癌和鹽分與幽門螺桿菌(幽門桿菌)也有相關。目前亦已證實,鹽分較高的狀態下,若胃黏膜受傷,幽門桿菌就比較容易繁殖,幽門桿菌中所含的致癌基因便較容易進入胃黏膜之中。

鄭醫師補充:

全身的肌肉收縮,包含心肌,都需用到鉀。鉀低下,容易導致倦怠、全身無力、血壓偏低、 便秘、心悸以及頭痛等等狀況。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鉀低下,包含嘔吐、腹瀉、及其他身體相關疾病等等。有些容易流汗的人,尤其是夏天,也容易導致鉀低下。在門診我曾經診治過一位女性患者,在夏天容易感覺虛弱無力及頭痛等狀況。後來補充鉀之後,迅速消除症狀。

事實上,高血壓的患者,幾乎都有鈉高鉀低的現象,因此在整合醫學的建議中,往往會補充鉀來協助改善。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medicinehealth.com/low_potassium/page3_em.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氣喘兒別禁足!美研究:運動有助控制病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我的小孩氣喘,能不能讓他體育課多休息?」不少氣喘兒的家長因為孩子運動後出現胸悶、咳嗽與呼吸困難等症狀,擔心相同情形再次發生,而不鼓勵孩子從事運動。其實氣喘兒不運動,體適能狀況會下降,對於氣喘的控制反而會惡化,家長更害怕讓孩子運動,產生惡性循環。

但據美國研究,其實規律與適度的運動可以明顯改善氣喘患者的運動能力、肺功能及呼吸道過度收縮反應症狀!只要能把握運動三準則:充分熱身、規律運動、避開誘發因子,不但不用擔心氣喘發作,反而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家長憂發作 氣喘兒少運動症狀更惡化!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葉國偉理事長表示,當孩子確診氣喘時,由於擔心氣喘發作,父母、師長通常都不鼓勵兒童參與運動,久而久之,氣喘兒參與戶外活動的機會比一般的孩子少,體適能鍛鍊較為不足,導致體能狀況較一般健康學童差,反而不利於控制氣喘,形成惡性循環。

運動改善肺功能、呼吸道異常反應

葉國偉進一步補充,許多國外的研究都已證實,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氣喘患者的健康:觀察氣喘病患在運動訓練後,發現可減少呼吸道異常反應、減少運動誘發性氣喘及最大攝氧量增加;甚至也能提高氣喘兒童生活品質,例如:增加心肺耐力、幫助睡眠、減少因氣喘發作而缺課的機率。針對氣喘兒開始運動前,他特別提出三大準則,必要時搭配藥物的使用,也能健康運動:

1)充分熱身和緩和運動/建議應包括10-15分鐘短暫、重複的熱身運動,和結束運動後,至少要有10分鐘的緩和運動。

2)規律運動/每日從事規律性運動,慢慢增加運動時間與強度,待氣喘狀況改善後,其他如游泳、棒球、體操等亦可考慮。

3)避開誘發因子/不要在空氣品質不佳、氣候劇烈變化的地區運動,另外,也應注意空氣中是否可能有含量較多的過敏原(如:粉塵)。

破除迷思 控制病情也能快樂動

因此,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今年舉辦「樂踢一夏 足球小將養成營」,教導患有氣喘的學童足球運動的技巧,希望能透過台北、台南兩場足球營活動破除大眾對於「氣喘兒無法正常運動」的迷思,讓家長們了解運動對氣喘的病徵控制及肺功能、生活品質等皆有實際的幫助。

鄭醫師補充:

過去研究發現,氣喘可以由運動引發,而且照顧小孩的經驗也會告訴父母類似的經驗,因此,許多家長不敢讓氣喘的小孩運動,殊不知,如此形成的惡性循環,反而更讓小孩持續拋不開氣喘,藥不離身。

其實,透過適當的過敏原隔離,包含根本的體質調整,例如營養以及腸道功能調整,再配合規律的運動(必須按梯度,視能力慢慢加強),氣喘是可以治癒的。在門診,我發現這樣的例子實在多到不勝枚舉。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cfah.org/hbns/2013/exercise-benefits-people-with-asthma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帕金森患者腦細胞提早衰亡

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今天(28日)報導,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的腦細胞會提早衰老死亡,就好比「過熱的馬達」。

加拿大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也許有助解釋為何帕金森氏症患者只有腦部少部分區域受到影響,

帕金森氏症是因喪失了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細胞,但背後的成因仍是謎團。

這份論文中,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科學家運用老鼠細胞來研究帕金森氏症,結果發現跟帕金森氏症相關的神經元更為複雜,而且分支更多,迥異於其他類似的腦細胞。

研究人員表示,這類細胞也會消耗更多能量,同時代謝出更多廢棄物,長期累積下來就可能導致細胞死亡

主持研究的楚度(Louis-Eric Trudeau)教授表示,「這就好像馬達持續高速運轉,這些神經元需要大量精力才能運作,可能就因此筋疲力盡、提早衰亡」。

研究人員指出,這或許有助建立更可靠的帕金森氏症實驗模型,並且找出全新療法,例如研發新藥來減少細胞的能量需求或提升使用效率

根據統計,全球目前約有700萬到1,000萬名帕金森氏症患者,症狀包括四肢明顯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等等。

這項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中。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告的關鍵,主要是特定區域的腦細胞能量消耗效率失衡,如何幫助這些區域的腦細胞提高能量的運用效率,減少能量代謝的障礙,可能是巴金森症積極治療的關鍵。

整合醫學的觀點正是透過營養補充來提升細胞的能量代謝(粒線體功能),降低自由基以及重金屬的累積量都是幫助細胞能量代謝重要的關鍵,建議在治療上可以儘量結合相關整合療法來幫助疾病預防以及治療。

參考文獻:

  1. Consiglia Pacelli, Nicolas Giguère, Marie-Josée Bourque, Martin Lévesque, Ruth S. Slack, Louis-Éric Trudeau. Elevated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and Axonal Arborization Size Are Key Contributors to the Vulnerability of Dopamine Neurons. Current Biology, 2015; DOI:10.1016/j.cub.2015.07.050
  1. Consiglia Pacelli, Nicolas Giguère, Marie-Josée Bourque, Martin Lévesque, Ruth S. Slack, Louis-Éric Trudeau. Elevated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and Axonal Arborization Size Are Key Contributors to the Vulnerability of Dopamine Neurons. Current Biology, 2015; DOI:10.1016/j.cub.2015.07.05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住家周遭多種十棵樹 讓人年輕七歲

本報2015年8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住家附近有綠樹環抱,不僅有助周圍房價,也對居民的整體健康有所幫助。一項經由人口統計和社會經濟因素的研究顯示,只要在住家附近單一街區範圍種植十顆樹,就能顯著改善人們的心理素質,等同於一年多賺一萬美金(約32萬新台幣),或者年輕了七歲的效果。研究顯示,住宅區附近多種樹能改善人們心理健康

這篇刊在Journal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分析多倫多市兩組超過三萬名住家居民的資料後發現,綠蔭密度高的社區,居民較少機率罹患高血壓、肥胖症和糖尿病

研究數據來自多倫多政府,健康和社會經濟的數據則來自於安大略健康研究(Ontario Health Study);研究根據種類和大小,將公家土地的樹分門別類,並經由半米解析的衛星資料統計出私人後院的綠樹覆蓋率。

加拿大政府普設全國國民的健康醫療福利,無論居民富有或貧窮,都擁有相等健康受益權,因此研究者對於健康議題的分析特別感興趣。研究作者表示,一個國民健康福利不普及的國家,如果每年多花一萬美元在健康醫療上,也許會比住宅區旁的綠樹對人民的健康維護效益來得更大。

樹能讓人年輕的效果和你是否富有或貧窮毫無關係。不管富有或貧窮,與樹同住對健康益處不少。」芝加哥大學環境科學研究室執行長也是資深作家Marc Berman說道。

城市綠化具有實質經濟、健康效益

雖然研究發現居住綠樹環抱的社區和健康有密切關聯,不過研究員仍然不知其所以然。

樹能淨化空氣,故擁有更多樹木的社區,居民更樂於在濃密綠樹蔭下多運動,或者說環境因綠樹顯得更美麗,進而對健康也有所幫助。

也有另一可能,健康觀念較佳的居民會選擇居住在多樹的地區。「我們研究的相關數據彼此環環相扣,故不能說就是因為樹木讓我們獲得健康,只能說樹木和維持較健康的身體有關連。」

根據Berman的研究團隊計算,在每一街區新種植十顆樹約需花費500至3000美元。

「綠化城市會有實質的經濟效益,我們已知綠化城市對空氣品質、不動產增值、水土保持有益,現在更知道對我們的健康也有幫助。」研究者認為,都市設計專家應會視此為一項極好的投資

鄭醫師補充:

讓人多接觸綠樹,可以幫助減壓,幫助身體維持健康代謝,促進健康,有人稱之為綠色治療。每天往窗外看去能看到綠樹,呼吸新鮮空氣,都可以幫助人們更回歸自然,降低身心壓力。

這項結果,可做為政府幫助人民降低健康支出成本施政的一個考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5-07-tree-lined-streets-health.html

參考文獻:

"Neighborhood greenspace and health in a large urban center." Scientific Reports 5, Article number: 11610 DOI: 10.1038/srep116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燒香 薰香 會致細胞突變

祭祀時難免會燒香,然而研究發現,燒香或薰香會傷害細胞的遺傳物質。焚香所散發出的有毒物質可導致細胞突變。新研究指出,焚香產生的有害物質不會比燃燒菸品少,對細胞毒性恐更強

中國大陸華南理工大學RongZhou團隊比較焚香與菸品散發的有害物質,針對動物卵巢細胞進行試驗,並模擬室內焚香的狀態,發現焚香毒物的基因毒性與細胞毒性恐較菸品更甚。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環境化學通訊》(EnvironmentalChemistryLetters)。

研究人員分析四種香的樣本,包含六十四種化合物,發現雖然其中許多化合物毒性普通,但有兩份樣本含有較強的有毒物質。未來研究如果增加樣本數,可提供更強的證據。

已有研究顯示,焚香散發出的細懸浮微粒影響健康。懸浮微粒是氣喘好發的重要因子之一。燒香也會產生相當的細懸浮微粒(PM2.5),此為空氣中氣動粒徑等於或小於2.5微米(μm)的污染物

細懸浮微粒容易進入體內,隨血液循環至各器官沉積。細懸浮微粒前趨物主要以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及有機揮發氣體等構成。

部分有害物質具有致癌或致畸胎性,焚燒過程中會產生空氣懸浮微粒,造成的健康危害。

此外,空氣汙染中的懸浮微粒也傷眼。很多患者到門診檢查時,醫師常可發現眼睛或周遭存在微粒狀的物質,較敏感的人眼睛容易發炎或紅腫。

鄭醫師補充:

不管事因為宗教信仰或者因風雅而焚香操琴,燒香或者薰香都是一種自我汙染的行徑,如何增加通風,減少焚香物質的曝露,才是永保安康之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science/11824105/Incense-may-need-a-health-warning-over-toxic-smoke-claims-research.html

參考文獻:

  1. R. Zhou, Q. An, X. W. Pan, B. Yang, J. Hu, Y. H. Wang. Higher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of burning incense than cigarett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2015; DOI: 10.1007/s10311-015-052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業病百百種 網友心有戚戚焉

英國「每日郵報」今天列出隱藏於許多行業的職業病,許多網友深有同感,分享自己從城市搬到鄉下,收入少得多,卻換來了健康的親身經驗。

哈佛科學家7月間公布的研究顯示,殯葬業者因為防腐液含甲醛,常接觸的結果,導致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的機率高出3倍之多

辦公室坐久了容易生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都比較高。令人意想不到的,還有烘焙師容易罹患成人型氣喘;牙醫經年累月彎腰可能導致背部出問題,進而罹患關節炎。

此外,救生員身處大型開放空間,聲音會折射,容易造成聽力受損。而護士常接觸肥皂和洗潔劑,工作時手常沾濕,及接觸到手套裡的化學物質,過敏、發癢、出疹子的比率都會偏高等等。

署名fcamilla的網友留言說,先前他離開城市搬到鄉村,薪水大幅縮水,但如果留在城市,可能早就因為工作壓力和環境汙染死在辦公桌前了。現在他雖然還是坐辦公室,但壓力減輕很多。他建議網友,如果城市生活讓你生病,「那就趕快逃離」。

鄭醫師補充:

甲醛是一種防腐劑,也是致癌以及免疫系統殺手,這項研究提醒我們環境汙染,會導致嚴重的免疫失調以及神經系統退化病變。

因此曝露於高汙染的工作環境,必須更留心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透過相關的功能醫學檢測,針對自己身體功能較弱的部分進行補強,可有效降低汙染造成相關疾病之風險。

參考文獻:

Andrea Roberts, MPH, Ph.D., research associate, Harvard University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oston; National Fune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Lucie Bruijn, Ph.D., MBA, chief scientist, ALS Association; July 13, 2015,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低維生素D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

(中央社邁阿密25日綜合外電報導)最新一項大型基因研究今天證實,體內維生素D含量低與多發性硬化症風險高有關,專家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具有重要性,有助於提供更完善的治療與預防

法新社報導,先前的觀察性研究已發現人體維生素D含量低與多發性硬化症之間的關聯。維生素D可從陽光與特定食物中攝取。多發性硬化症是使人衰弱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影響大腦與脊髓,常在20到50歲民眾身上診斷到,目前病因不明,也還沒找到根治之道。

不過,這些研究存在的問題是,研究人員無法證明維生素D含量低將導致多發性硬化症,可能只是顯示生病的人較常待在室內並接受更少的陽光。

最新研究是由加拿大馬吉爾大學(McGillUniversity)研究人員李查茲(Brent Richards)與同事展開,他們找來1萬4498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與2萬4091名健康控制組,藉由分析受基因影響的低維生素D含量與多發性硬化症之間的關聯,避開這些障礙

研究發現,基因中維生素D含量低的實驗者,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增加一倍。

倫敦英國皇家國家骨科醫學院(Royal NationalOrthopedic Hospital)兒童服務(Children'sService)主任賈可布斯(Benjamin Jacobs)解釋:「研究成果顯示,如果嬰兒出生時就有缺乏維生素D相關基因,他們成年時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機率,是其他寶寶的兩倍。」

賈可布斯沒有參與研究,形容研究結果「具有重要性」。

鄭醫師補充:

過去過發性硬化症與維生素D的關連性,研究都是透過維生素D的體內濃度測試來做,這項新試驗的對象是基因,也就是當事人如果本身就是維生素D濃度低的體質,分析結果發現多發性硬化症的罹患機率倍增,也就是說基因變異,提高多發性硬化症的罹患風險。

因此基因檢測時為預防醫學的重要一環,一旦知道自己的基因也哪些部分較弱,透過因應的補強措施,將能有效大幅降低相關疾病的產生率以及嚴重度。家族疾病的發生,其實與基因變異有相當大的關聯,要做好預防醫學,基因檢測最好不要缺席。

參考文獻:

  1. Mokry LE, Ross S, Ahmad OS, Forgetta V, Smith GD, Leong A, et al. Vitamin D and 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PLoS Med, 2015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186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心臟病藥 助卵巢癌存活率

【台灣醒報記者余祥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常見心臟病藥物「貝他阻斷劑」可以提高卵巢癌女性的存活率。德克薩斯州大學癌症中心研究團隊分析了1425位卵巢癌女性後發現,因為心臟疾病而服用貝他阻斷劑的卵巢癌女性平均多活4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克里斯丁說,「接下來需要確定這個發現是否可以成為癌症的新療法。」

貝他阻斷劑常用於高血壓或心臟病的治療,是利用阻斷交感神經在心臟的作用,降低心跳和血壓,常見藥物為Tenormin。過去研究已發現,貝他阻斷劑在老鼠和試管的實驗中,可以抑制腫瘤生長的分子途徑,因此德克薩斯州大學癌症中心博士阿尼爾和研究團隊想探究此藥用在人體身上是否有相同效果。

他們分析了2000年至2010年在4個不同機構治療的1425位卵巢癌女性,結果發現,服用貝拉阻斷劑比起未服用的卵巢癌女性,平均多活4年,但她們服用此藥物並非癌症治療的一部分,而是為了治療高血壓或其他心臟問題。克里斯丁說,「這個結果非常有趣和發人深省。」

每年美國有超過2萬1千名卵巢癌的新生病例,根據癌症協會的估計,今年超過1萬4千人將死卵巢癌,成為婦女5大致命的的癌症,而且復發率很高,儘管近30年來在治療上有些微的進展,還是無法完全治癒。

「它還不值得你衝出家門、馬上服用,因為對於沒有心臟病的患者而言,貝他阻斷劑還是有很多副作用,尤其是有哮喘病史的病患,不適合服用。」阿尼爾說,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明藥物的好處大於對癌症患者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貝他阻斷劑可以降低腎上腺素的分泌,腎上腺素是幫助癌細胞散播的因素之一,壓力大時,腎上腺會分泌,這是人盡皆知的常識。

因此要提高癌症患者存活率,減壓非常重要。

因此,重點就是卵巢癌患者,透過壓力相關荷爾蒙分泌降低,可以延長平均四年的壽命。

參考文獻:

Anil Sood, M.D., professor, gynecologic oncology and reproductiv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Christina Annunziata, M.D., Ph.D., women's malignancy branch, 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Bethesda, Md.; Eva Chalas, M.D., chief, gynecologic oncology, Winthrop-University Hospital, Mineola, N.Y.; Aug. 24, 2015, Cancer, online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nlm.nih.gov/medlineplus/news/fullstory_154269.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捐卵賺外快?當心出血、神經損傷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暑假出現捐精、捐卵潮,由於國內晚婚與遲育,衍生不孕問題,許多不孕夫婦需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及他人捐贈精卵,才能完成生兒育女的願望。一般外界認知,捐精、捐卵可獲得營養費8000元、9萬9千元,然國健署提醒,捐贈卵子有手術及麻醉風險,當心心律不整、出血、神經損傷

捐卵先打排卵針 委託人負擔營養補給費

目前國內捐贈生殖細胞是以無償的精神,但考量捐贈人於捐贈過程必須接受相關檢查、醫療等措施,尤其是卵子捐贈者須接受排卵針劑和藥物及「取卵」之侵入性手術。

因此不孕夫妻得委請人工生殖機構提供營養費或營養品予捐贈人,或負擔其必要之檢查、醫療、工時損失及交通費用,以補償捐精卵者所費之時間及捐精卵時所產生的風險及不便

誘導排卵 恐引發過敏、卵巢過度反應

國健署表示,現行人工生殖法規定,男性20歲以上,未滿50歲、女性20歲以上,未滿40歲,經人工生殖機構檢查及評估適合捐贈、或者曾有捐贈但沒有讓受術夫妻活產者,方可捐贈精卵。

然而邱淑媞署長指出,於捐卵過程中,誘導排卵的藥物,可能會引發藥物過敏、注射部位血腫、硬塊或感染、乳房脹痛、卵巢扭轉、卵巢過度反應,而嚴重「卵巢過度反應」可能的臨床症狀包括腹脹、腹痛或胃痛、噁心、嘔吐等

麻醉及手術風險多 年輕男女三思

另外取卵之侵入性手術亦可能有麻醉及手術風險,麻醉風險包括低血壓、麻醉劑過敏、代謝性酸中毒、肺炎、支氣管痙攣、換氣不足、心律不整、心臟停止、二氧化碳栓塞、肺水腫;手術風險則有出血、感染、胃腸道受損、泌尿系統受損、陰道或腹腔血腫、神經損傷等。

為提供捐贈者有關捐精卵的流程、風險、副作用、權利義務等充分資訊,國健署明訂規範,施術醫師應向捐贈人說明相關風險及權利義務,取得其瞭解及書面同意。同時呼籲年輕男女,勿為了賺取營養費而忽略相關風險。

鄭醫師補充:

捐精簡單,捐卵比較複雜,主要包含打排卵針、麻醉以及手術等相關副作用以及潛在風險。大多數捐卵的女性,對於相關的健康風險。鮮少被事先知會,或者有完整的概念。因此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危險因子 防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常見失智症類型,也是年長者、照顧者的夢魘。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中年肥胖、頸動脈狹窄、高血壓、憂鬱症、身體虛弱、教育程度低、身體天然胺基酸濃度過高、抽菸、第二型糖尿病等九項因素會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高低,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雖然重要,卻無法完全預防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大腦病變,這種疾病會影響記憶力、思考能力。研究認為,如果想要長期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就要採取行動,多控制上述危險因子。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病學、神經外科與精神病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內科專家、《阿茲海默症期刊》資深編輯余金台(音譯,Jin-TaiYu)表示,這次研究證據顯示,一個人如果可以調整阿茲海默症潛在風險因子,就能得到好處,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一九六八年到二○一四年間的三百二十三份研究報告,含括五千多名患者,結果發現,上述九項因素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此外,研究也發現,有些營養素、藥物則可以幫助保護大腦,減少阿茲海默症發生機率。舉例來說,像咖啡、維生素C、維生素E、葉酸、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史他汀(降血脂藥物)、降血壓藥、雌激素補充劑等似乎可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綜合分析研究。危險因子,到底是結果還是原因?這篇研究便無法直接說明,然而在可能範圍之外,儘量控制危險因子,應可以降低以及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糖尿病、失智與憂鬱症研究發現其實是共病現象,不要小看血糖代謝,最後往往影響到細胞的能量代謝,進而造成身體虛弱以及神經細胞退化。而中年肥胖、頸動脈狹窄、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疾病,都是代謝症候群引發,抽菸則會增加身體自由基,造成氧化壓力升高,長期下來,細胞退化以及能量代謝容易發生。

而在積極作為預防上,我建議大家有另類思考,譬如維他命C和E,代表的是抗氧化能力的提升。葉酸除了神經組織需要之外,身體的甲基話也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至於止痛藥,本身可以消炎,換句話說,抑制發炎是預防失智的重要一環。降血脂藥物以及降血壓藥,都是心血管疾病的控制療法,如何做好心血管保健,減少動脈狹窄的機率,降低中風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等風險,對於失智預防也至關緊要。

賀爾蒙不足會造成身體以及情緒壓力,甚至導致失智,這是多數人容易忽略的一環。

參考文獻:

Meta-analysis of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 Wei Xu,
  • Lan Tan,
  • Hui-Fu Wang,
  • Teng Jiang,
  • Meng-Shan Tan,
  • Lin Tan,
  • Qing-Fei Zhao,
  • Jie-Qiong Li,
  • Jun Wang,
  • Jin-Tai Yu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jnnp-2015-310548Published Online First: 20 August 2015 doi:10.1136/jnnp-2015-310548

http://jnnp.bmj.com/content/early/2015/07/27/jnnp-2015-3105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升心肺功能避心律不整

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心房顫動肥胖患者提升心肺功能,可幫助減少心律不整復發風險,其效果比減重來得好。

這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研究指出,心房顫動肥胖患者如果將運動納入治療一部分,提升心肺功能,可有效降低心律不整復發機率,而提升心肺功能比減重更有好處。

研究資深作者澳洲阿德雷德心律失調中心主任普拉向桑‧山德斯表示,對於心臟病、心律不整患者來說,減重雖然重要,但這項研究顯示,提升心肺功能,更能幫助改善症狀,理想治療方式應該要兩者兼具

心房顫動為心律不整常見病因。以台灣六十五歲以上族群來說,心房顫動所引起的心律不整盛行率占大約百分之五,八十歲以上族群更接近百分之十。在全世界,心房顫動患者人數超過三百三十萬人。而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運動量過少也都是心房顫動風險因子。

研究團隊以八百二十五名BMI超過二十七的心房顫動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三百零八名患者依運動表現、心肺功能好壞分成三組,所謂心肺功能包含循環功能、呼吸功能、運動時肌肉供氧系統運作等指標。追蹤四年發現,心肺功能偏低患者當中,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心律不整完全復原、沒有復發,而心肺功能正常、心肺功能較佳患者情況更好,心律不整復原、沒有復發機率分別為百分之七十六與百分之八十四。患者若提升心肺功能,心律不整復發風險更會降低

透過代謝當量(MET),可以讓人知道一個人休息時的氧氣耗損量,研究指出,代謝當量每提升一單位,心律不整復發風險就能減少百分之二十。研究人員依減重情況、運動能力等做分析,另發現,運動能力若提升兩單位代謝當量,配合減重,心律不整完全復原機率更增加兩倍之多。

鄭醫師補充:

我在臨床上,曾經看過一位三十多歲女性,有嚴重的心律不整,嚴重時一天得服用四到五次的舌下含片以及心律不整藥物。後來利用運動提升心肺功能後,心律不整不復出現,也不必靠藥控制,這篇報導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Pathak RK, Elliott A, Middeldorp ME, et al. Impact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on Arrhythmia Recurrence in Obese Individual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CARDIO-FI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5;():. doi:10.1016/j.jacc.2015.06.488.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23487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研究:男性不孕 應先檢查口腔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根據統計,有近九成的成年人都患有嚴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可說是罹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了。而日前德國研究發現,高達五成以上的不孕症男性病患,在治療牙周病之後,成功地讓另一半懷孕。 

對此,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表示,因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器官健康問題會相互影響,一個器官的病變也必將影響到其它器官。在國際上已有許多期刊與研究指出,牙周細菌隨著唾液到達心臟等各處臟器皆會產生疾病,甚至會引起中風,而牙周病細菌及其毒素很容易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的生殖器官時,可能造成精子不健康,導致受孕困難。 

也有研究證實,牙周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會大大增加,而因牙周病導致的掉牙例子更是層出不窮。與牙齒至少25顆的人相比,牙齒數小於等於24顆(正常成年人應為32顆牙齒)的人中風危險增加57%。牙周炎對心臟的損害甚至超過吸煙! 

曾收治過一名53歲的不孕症病患的陳俊龍醫師表示,這名黃姓病患因生活離不開煙、酒、檳榔,再加上坐息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造成牙齒的不健康,罹患嚴重牙周病,因此牙齒一顆顆的離開了我的口腔,甚至讓臉形改變,但是接受治療後,可以重新品嚐美食,還生了雙胞胎,可說是老來得子。 

陳俊龍醫師解釋,德國研究提及牙周病導致不孕症,其理論基礎是以免疫系統為出發點,以男性的免疫系統來說,精子是外來物,為了能讓精子存活,睾丸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免疫功能,所以只有免疫力較強的男性才會有「合格」的精子,目前臨床上證明牙周菌卻可殺死精子或使精子失去活動力。

鄭醫師補充:

根據研究,牙周病這種慢性發炎,影響的往往不只是口腔健康,已經發表的研究包含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呼吸系統以及腎臟疾病,包含女性懷孕的流產以及早產,都被證實有直接關係: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07/110705071548.htm

http://www.ejgd.org/article.asp?issn=2278-9626;year=2013;volume=2;issue=2;spage=102;epage=108;aulast=Balakesavan

 

牙周病可能導致導致男性不孕的研究非常多,類似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boldsky.com/pregnancy-parenting/basics/2014/does-fertility-depend-on-dental-health-20140204182114.html

也就是說身體的慢性發炎,會殺精,導致受孕困難。因此男性不運的身體檢測與改善,絕不可忽略慢性發炎這部分。

除了積極配合專業治療牙周病外,努力潔牙,營養品補充可以考慮維他命C、E、鋅、肉鹼、輔酶Q10、Beta胡蘿蔔素以及茄紅素等等,都有相關研究支持可以改善男性不孕狀況:

http://www.naturopathiccurrents.com/articles/male-infertilit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 竟有助於戒菸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想要對一樣事物上癮,其實非常簡單,反觀若想藉除已經上癮的事物,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了,但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每天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就能減少20%慾望,長久累計下來,即可輕輕鬆鬆揮別癮頭

玩15分鐘 則能減少70%的慾望

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普利茅斯大學,針對31名18~27歲的大學生進行玩俄羅斯方塊時,對食物、菸酒等渴望程度及生理活動的研究,結果發現,受測者玩3分鐘俄羅斯方塊後,成癮的情控能受到控制,並降低20%的慾望;15分鐘後,則是減少了56~70%的慾望

除此之外,研究還發現,有3分之2的人在玩完俄羅斯方塊後,可減少對不含酒精的食物和飲料的慾望;有16%是降低了對性愛、睡眠、看電視等活動的慾望;另外,則有21%是降低對藥物、咖啡、香煙和酒精飲料等物質的慾望

俄羅斯方塊 使大腦無法一心二用

研究人員表示,俄羅斯方塊是種視覺型的趣味遊戲,在過程中會使人變得非常專注,大腦無法一邊玩,一邊想像自己享受美食、吞雲吐霧的樣子,所以,有助於用來抑制人的慾望,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成癮行為期刊》。

鄭醫師補充:

如果是每天只玩三分鐘的俄羅斯方塊,不會因為喜歡玩反而變成另外一種遊戲成癮行為,那麼這的確是可以考慮的一種方式。

至於玩俄羅斯方塊為何會降低癮頭?這理提出一個我個人的假設和看法:不管是遊戲或者是上癮行為,都需一種傳經傳導物質的參與:多巴胺。專注力以及成癮行為引發的愉悅感都需多巴胺的參與才能完成。

玩俄羅斯方塊,多巴胺系統使用過後,影響大腦成癮徑路的多巴胺功能,因此癮頭隨之下降。反推,一些網路遊戲成癮者玩到廢寢忘食,對其他事物都失去興趣,也可以說大腦的多巴胺系統都為之所用,因此其他必須使用多巴胺的活動遭到嚴重壓縮所致。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scienceworldreport.com/articles/28865/20150813/tetris-video-game-lowers-addictive-behaviors.htm

參考文獻:

Playing Tetris decreases drug and other cravings in real world settings

Volume 51, December 2015, Pages 165–17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4603150027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