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易缺氧大腦萎縮風險飆升

 

最新研究指出,如果睡覺時打鼾嚴重,發生小中風、大腦萎縮機率比一般人高四倍。

這項最新研究是來自夏威夷,研究者針對一百六十七名死亡患者進行大腦解剖,對照患者生前所做的相關睡眠檢查,結果發現睡眠打鼾導致長期缺氧、睡不好的病人罹患小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近四倍之多,罹患大腦萎縮的風險,相較能進入深層睡眠的人超出三倍。

鄭醫師補充:

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的人,淺眠時間比例提高,深睡期明顯不足。過去研究告訴我們,睡眠品質不好,失智風險也會隨之提高,而睡眠呼吸中止會讓心血管壓力增加,因此高血壓以及中風風險亦隨之提高。中風會導致腦萎縮,減損認知功能甚至是失智等等。因此這樣的研究結論完全符合之前相關研究的結果。

睡眠呼吸中止的改善,應先以保守治療為主,包含可能的過敏以及呼吸道暢通部分皆是處理重點。後者的治療處理可以先嘗試正壓呼吸器或者止鼾牙套來協助,若是體重過重引發,也可以考慮減重。開刀是最後不得已的選擇。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s of brain lesions at autopsy with polysomnography features before death

  • Rebecca P. Gelber,
  • Susan Redline,
  • G. Webster Ross,
  • Helen Petrovitch,
  • Joshua A. Sonnen,
  • Chris Zarow,
  • Jane H. Uyehara-Lock,
  • Kamal H. Masaki,
  • Lenore J. Launer,
  • and Lon R. White

10.1212/WNL.0000000000001163doi:10.1212/WNL.0000000000001163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December 10, 2014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1163 1526-632X

http://www.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14/12/10/WNL.0000000000001163.short?rss=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別吃鹽?每天2公克鈉鹽才對

 

【華 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國內高血壓患者超過500萬人,若控制不當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許多患者為了預防高血 壓,積極增加運動量、減重,天天過著「無鹽飲食」的生活,但最新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卻打破這些舊觀念,提醒飲食完全無鹽、身材太輕瘦、運動太多,反而不利於 血壓控制。

無鹽飲食血鈉低 高血壓發作恐丟命

「2015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撰寫委員會主席暨台北榮總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教授表示,高血壓患者平日飲食觀念應強調「低鹽」,而非「無 鹽」。完全無鹽的飲食,反而會造成低血鈉,臨床就曾遇到一名年長者,連續3年滴鹽不沾,低血鈉誘發高血壓發作,出現頭昏、全身癱軟、意識不清的症狀,還好 及時治療,否則差點沒命。

研究發現,無鹽飲食會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且會增加高血壓,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提醒民眾每日的鈉鹽攝取建議值應在2至4克之間,也就是說每天應從鹽巴中攝取2000至4000毫克鈉才夠,過多過少都不好。每種鹽巴產品的鈉含量比重不同。

特別需注意的是,懷孕期婦女不應用低鹽飲食,過度限制鹽分攝取,體內水分和血液量不足,連供應養分給胎兒的胎盤血量也會減少,恐影響胎兒發育。此外,孕婦之血壓應控制在150/100毫米汞柱以下,但是舒張壓不宜在80 毫米汞柱以下。

控制血壓新觀念:體重別太輕、有氧運動40分鐘

體重部分,新版治療指引參考歐美和中國大陸等多份大型研究的成果,將理想體重的身體質量比值(BMI)值,從18.5至24.9 kg/m2 放寬為22.5至25 kg/m2。

運動部分,修正過去每周運動5天、每次30分鐘的觀念,新版建議是每周運動3至4次,每次至少40分鐘的有氧運動。美國研究結果,每周運動總時間都控制在120至160分鐘,但總次數減少、單次時間增加10分鐘,更能降低血壓3到7毫米汞柱。

亞洲人高血壓比例高 血壓標準更嚴格

每天早上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量血壓是預防高血壓發作的重要習慣,但理想的血壓控制值是多少?

江晨恩教授提到,雖然歐洲和美國心臟學會近年來對血壓的控制標準有放鬆的趨勢,但從流行病學資料發現,黃種人(亞洲人)對血壓變化的敏感度較高,尤其腦中風發生率遠高於白種人(歐美國家),因此國內血壓控制的標準需更嚴格,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和死亡風險。

有鑑於此,國內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建議,一般人血壓理想值是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有蛋白尿的慢性腎病變患者,和服用抗血栓藥物預防中風之心房顫動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血壓應嚴格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至於高齡80歲以上的病患,血壓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即可。但是,如果血壓已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且無任何副作用產生,為了避免血壓起伏太大,也不需特別減藥。

 

鄭醫師補充:

我曾在門診診治過一位患者,當事人因為之前被醫師診斷有高血壓,擔心自己血壓失控中風,因此奉行無鹽飲食,吃的東西都自己煮且絕不放鹽,結果後來出現低血鈉的狀況,反而是血壓更高。低血鈉不只是會影響心血管系統,中樞時經也會出現疑似譫妄以及其他身體症狀,例如:腹瀉、肌肉抽筋、神智不清、神經痛、醣類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中暑、脫水、噁心嘔吐、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眩暈、疲倦甚至是嗜睡等等現象。這些狀況幾乎在這位收治的患者身上全部出現。後來經過適當的補充,精神以及身體狀況才逐漸恢復。

總之,鹽的攝取限制適可而已。高血壓患者需要的限鹽飲食,而非無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破紅酒迷思 小酌對健康無益

【台灣醒報記者王傳強綜合報導】小酌紅酒有益健康是個迷思!根據刊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分報告顯示,酌量飲紅酒只對65歲以上婦女的健康有益。至於50至64歲的男性,則也僅有「少許」益處。這份由橫跨英國與澳洲3所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如將飲酒習慣徹底排除,對身體健康也是有利而無一害。

《彭博社》報導,過往民間有個迷思,就是酌量飲紅酒能夠增加壽命,並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根據倫敦大學、南安普敦大學與雪梨大學等3間橫跨英、澳的研究顯示,如果將研究標準以更嚴謹的條件執行,會有不同的結果。

【65歲以上女性】研究顯示,酌量飲紅酒對50至64歲的男性健康,僅有「少許」的益處,對65歲以上的女性則有較大的健康助益。這項研究是根據1998至2008年期間,追蹤歲數高於50歲的年長者所作,研究人員試圖藉由區隔出許多飲酒者與無飲酒者的相關條件後,推論出更精準的結果。

研究指出,過往的研究並未分離出無飲酒者與曾為飲酒者、但已斷飲的族群。兩組的差別在於,後者雖也是無飲酒者,但身體健康並不比從未飲酒的族群來的好,這會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此外,新的研究也將年齡、肥胖與抽煙等因素一併考量。

【戒酒益處多】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飲酒為導致癌症與肝硬化的主要成因,每年約造成330萬條人命的損失,約占6%的全球年死亡比例。飲料產業過往霸占酒精對人體健康的解釋權,多次提出酌量飲酒對健康有益的結論。但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就算極少量飲酒的人,如將酒精徹底排除在日常生活外,對身體健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決定。

澳洲大學健康政策教授道比表示,「專業人員應該在飲酒議題上,更小心處置。」他指出,醫療人員應警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就算少量飲酒,也對健康有影響。他表示,許多酒精的研究充滿瑕疵,例如會參與酒精對健康研究的參與者,通常會比一般大眾來的健康許多,因此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

 

鄭醫師補充:

小酌,無法攝取足夠劑量的超強抗氧化物:白藜藘醇,一天得喝兩三千瓶紅酒的量才能達到所謂的療效,未達保健效果先喝掛。因此想從紅酒飲用來達到保健功效,難上加難。真的想透過紅酒中的抗氧化物來保健?不妨利用現成的營養補充品,直接攝取高劑量的白藜藘醇最直接。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5-02-10/that-glass-of-merlot-may-not-actually-be-good-for-your-health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加速老化

如果有焦慮症等身心問題,最好盡早就醫、接受治療,以免加速身體老化。荷蘭最新研究發現,焦慮症可能影響身體老化速度,促使身體老化速度變快,但如果好好治療焦慮症,也許可以力挽狂瀾,避免老化現象加劇。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線上版「英國精神病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荷蘭研究團隊以兩千三百多人為研究對象,觀察、分析他們的細胞DNA「端粒」(Telomere)狀況。端粒位於染色體的尾端,隨著年齡老化,端粒會逐漸縮短,因此端粒長度常被視為細胞老化指標,端粒越短,代表細胞老化越嚴重。

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焦慮症等身心疾病者,或以前有焦慮症病史、但現在已痊癒者相比,正罹患焦慮症的人,端粒往往較短。

研究作者指出,從焦慮症患者的端粒長度來看,其細胞老化速度大約加速三到五年。另有研究發現,憂鬱症與端粒長度縮短也是很有關聯。不過很少學者研究焦慮症是否也有類似現象。

鄭醫師補充:

焦慮,就是不確性的擔心或者恐懼反應,對身體來說是一種壓力,殊不知這種壓力也會造成壽命減損。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端粒,位於染色體末端,越長代表細胞能複製的次數愈多,反之則是次數愈少,老化當然越快。長壽的人,端粒較長,老化相對緩慢。

焦慮可以透過治療來改善,但如果只是想靠抗焦慮劑藥物來處理,不僅無法根本解決還可能淪為長期依賴藥物的慢性焦慮症病患,反而得不償失,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Anxiety disorders and accelerated cellular ageing

, , , , ,

http://bjp.rcpsych.org/content/early/2015/01/22/bjp.bp.114.15102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累又肥還失眠嗎?小心身體正在發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你容易累、減肥又瘦不下來、又睡不著嗎?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及演譯基金會共同發布的「2014年身體小毛病代表字」中,「累」、「肥」、「眠」、「冷」、「澀」就躍登身體小毛病前五大代表字。該集團技術長周家宇表示,累、肥、眠等問題都是身體正在發炎!其實,這些小毛病都稱不上是病,但放著不管就會變成大麻煩,至於身體發炎的三大指標就是鐵蛋白、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以及同半胱胺酸。

根據該項調查發現,慢性發炎還與收入成正比!收入越高的族群,可能賺進了大把鈔票的同時也賠上了健康;而且男性的發炎三大指標數值都較不理想,平均都超過50%,其中鐵蛋白更高達93%。在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男性不理想比例達76.54%,明顯高出女性的32.26%。男性同半胱胺酸指數不理想的比例同樣也高於女性許多,且高達91.23%的男性都不理想,換句話說,每10個男人就有9個嚴重慢性發炎;不過,女性同半胱胺酸表現卻截然不同,年收入越高者,不理想比例愈低,自62.12%降至47.62%。

周家宇技術長指出,鐵蛋白在人體扮演重要的鐵質調節角色,當鐵不足時,會釋放鐵離子供身體使用,過多時則以鐵蛋白的型式儲存鐵質。當鐵蛋白過高時,體內受自由基傷害的風險大幅增加,易引發肝功能失衡、氧化壓力過大等現象;相反的,鐵不足除了會影響運送氧氣的紅血球的品質,易造成缺鐵性貧血,影響甲狀腺素作用,降低能量產生,讓人覺得累、提不起勁。

外傷、感染、發炎時,肝臟都會製造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與致病原或受傷組織結合,用於活化後續免疫反應如補體系統等,因此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為局部發炎或組織受傷時之良好指標。若指數過高,可能是體內受病菌或病毒感染,或是組織存有慢性發炎。另外,胰島素阻抗、腫瘤、抽菸、糖尿病、肥胖也都與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指數偏高有關。

同半胱胺酸的代謝與睡眠、抗壓性、幸福感、快樂、解毒、抗自由基、排重金屬等生理功能密不可分。當體內存有慢性發炎時,會生成大量細胞,耗損大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使維生素B12、B6、葉酸及鋅等物質缺乏,導致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無法代謝而升高;所以,同半胱胺酸偏高是慢性發炎的另一項觀察指標。

周家宇技術長說,「衰老或生病,是因為生理功能長期失衡所造成的。」而傳統健康檢查以疾病篩檢為目的,診斷標準以「參考值」為依據,並無法評估人體生理功能的微小變化。「唯有透過更嚴格的標準『理想值』,才能更早發現關鍵性的微生理變化。」更重要的是,若能在微變化的初期,及早發現並從生活作息、運動、營養著手改善,積極強化人體防火牆-黏膜免疫系統,就能及早阻斷小毛病演變成大麻煩,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鄭醫師補充:

對熟悉功能醫學領域的專業來說,長期慢性發炎是不能忽視的健康警訊。而發炎的數字化可以藉由檢測來呈現以及方便日後作為當事人治療效果的指標,而這篇報導提到的三種檢測,我們在臨床上常作,也都可以透過相關營養療法予以積極改善。以下把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裡面,關於發炎的內容找出來給大家參考,項目出現越多,發炎程度可能更嚴重。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發炎測驗

 

我有季節性或環境的過敏。

 

我對食物過敏,或是我在用餐之後會覺得不舒服(遲緩、頭痛、慌亂等)

 

我在照明不佳、充滿化學物質和/或通風不良的場所工作。

 

我暴露於殺蟲劑、有毒化學物質、大聲的噪音、重金屬和/或中毒的老闆與同事的環境之下。

 

我經常感冒與感染。

 

我有慢性感染的病史,例如肝炎、皮膚感染、口腔潰傷、唇皰疹。

 

我有鼻竇炎與過敏。

 

我有支氣管炎或氣喘。

 

我有皮膚炎(濕疹、青春痘、紅疹)

 

我有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磨損)

 

我有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甲狀腺功能不足等)

 

我有結腸炎或發炎性的腸道疾病。

 

我有腸激躁症候群 (痙攣性大腸症)

 

我有神經炎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情緒與行為等問題)

 

我有心臟疾病或是有過心臟病發作。

 

我有糖尿病或體重過重 (BMI大於25— BMI表列印於重建心靈之道伴侶指南供您參考。)

 

我有帕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或是相關的家族病史。

 

我的生活壓力很大。

 

我每星期喝酒三杯以上。

 

我並沒有每星期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出國要注意!37週前搭機最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農曆春節將至,是全家出國旅遊的大好時機,但對於正在懷孕中的婦女來說,是否適合出國、坐飛機會不會對寶寶造成任何影響等問題,想必是所有人心中的疑慮與擔憂,而日前英國婦產科專家指出,懷孕37週前搭機較安全,只不過,可能會有腳腫、耳鼻不適等症狀出現,因此,建議孕婦應採取定期走動飛機,以減少產生血栓的風險。

孕婦久坐不動 容易發生深層靜脈栓塞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於日前公布了新孕婦搭機須知,建議孕婦在37週前搭機最為安全,主要考量一般孕婦在37週後隨時可能生產,另若是懷雙胞胎的話,則建議32週後不要搭飛機

此外,指南也建議孕婦,應穿著寬鬆的衣服與鞋子,且應坐在靠走道的位子,以方便每30分鐘,在機艙內走動1次,因為飛行時間只要超過4小時以上,就可能會發生深層靜脈栓塞,所以,固定起來走動,有助於降低血栓形成發生率,以免危及性命。

旅程越長 危險因子越多

除了孕婦外,其實不管是誰,只要搭飛機、開車還是坐火車的時間較長,高於4小時以上,深層靜脈栓塞的機率就越高,只是,對於有血栓病史、孕婦、剛開完刀等人而言,得要更加小心。

過去《優活》也曾有報導指出,旅程越長、危險因子越多,發生靜脈栓塞的機率也會越高,而栓塞的常見症狀,包括腿部腫脹、疼痛感、皮膚紅腫發熱等,且如果同時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血、心律不整的症狀,則可能是出現肺栓塞,要立即就醫。因此,醫師建議,旅途中坐著時,要常常動一動雙腳,幫助腿部促進血液循環,才能確保旅遊盡興又健康。

 

鄭醫師補充:

 

懷孕幾週後最好不要搭機?這是孕婦經常會在門診提出的問題。這篇根據營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提出的建議明確地告訴大家是37週。不過之前有過早產狀況的孕婦對此建議仍持保守態度比較妥當。雙胞胎的生產一般都是提早生產居多,因此建議提早到32週。

 

參考原文資料:

 

https://www.rcog.org.uk/globalassets/documents/patients/patient-information-leaflets/pregnancy/air-travel-pregnancy.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新研究定義高血壓為收縮壓140─159

高血壓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讓人輕忽其嚴重性。美國最新研究建議,一旦血壓收縮壓達到一百五十毫米‧汞柱,就應該馬上採取行動、接受治療,這樣才能避免心臟病發作、中風等悲劇,降低提早死亡風險。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一般量血壓會出現兩數值,數值較高為收縮壓,數值較低為舒張壓。研究顯示,患者血壓收縮壓如果超過一百五十毫米‧汞柱,而醫師沒有在一個半月內展開積極治療,患者出現後續併發症、重症風險就會大為增加。

研究也發現,醫師展開治療後,若沒有在三個月內觀測患者血壓變化、進行追蹤,以了解藥物是否發揮效果,患者出現併發症、重症風險還是一樣會上升。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內分泌科資訊研究主任亞歷山大‧圖爾欽表示,過去沒有研究分析高血壓患者什麼情況下要盡早展開治療,這次研究或許可以讓醫師有參考指標,以了解患者何時該展開積極治療。

研究作者指出,患者收縮壓在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九毫米‧汞柱時,就可稱為高血壓。不過目前醫界對於患者何時該接受積極治療頗有爭議、分歧。

研究人員檢視八萬八千多名英國高血壓患者的健康醫療紀錄,結果發現高血壓患者收縮壓一旦達一百五十毫米‧汞柱,心臟就很容易出問題。當患者血壓在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毫米‧汞柱之間,併發症、重症風險並沒有明顯上升。在二O一三年的時候,有些心臟科醫師指出,六十歲以上年長者血壓收縮壓超過一百五十毫米‧汞柱,才需要考慮服用降血壓藥,這個門檻與這次研究發現不謀而合。

研究人員也發現,收縮壓超過一百五十毫米‧汞柱後,醫師若拖延一點四個月才展開密集治療,患者出現心臟病、中風、提早死亡風險就會大為增加。

 

鄭醫師補充:

 

由於目前臨床高血壓的定義,把收縮壓定在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定在90毫米‧汞柱,因此有些人看到自己收縮壓的數值一旦超過140毫米‧汞柱,便會擔心不已。

 

這篇報導提醒我們,140這個值不過是提醒,超過150才須積極介入治療,因為心臟病、中風以及死亡風險才會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Optim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arget, time to intensification, and time to follow-up in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population 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15; 350 doi: http://dx.doi.org/10.1136/bmj.h158 (Published 05 February 2015) Cite this as: BMJ 2015;350:h158

 

http://www.bmj.com/content/350/bmj.h15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世死於火災 5歲男童指證歷歷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五歲男童路克深信自己前世是個黑人女性,名叫「潘」(Pam),家住芝加哥,三十歲時死於火災;而男童母親求證後發現,一九九三年芝加哥確有同名女子葬身火場,對兒子的說法深信不疑。

路克的母親艾莉卡表示,兒子二歲大時,就曾提及另一個自己,起初她以為兒子只是把東西取名叫「潘」,但後來他開始提到自己前世是個女人,「他曾經說,『我是女孩的時候,頭髮是黑色的』;當她問誰是「潘」,兒子就會說,其實他就是「潘」,還說自己記得投胎時被推回地球,醒來就變成新生兒了。

路克說:「嗯,我以前是潘,但我死了,我上了天堂,見到了上帝,祂把我推回到下面,我醒來時變成了小寶寶,聽到妳叫我路克。」

艾莉卡說,雖然兒子現在不復記憶,但他的說法有事實根據,而那些事實,不可能是他自學而來,因為她聽路克自稱前世住在芝加哥之後翻尋舊報導,確實發現一九九三年有個女子潘蜜拉.羅賓森在芝加哥某旅館死於祝融。

追查超自然現象的電視節目「我兒子身體中的鬼」拿了許多三十歲左右的黑人女性相片,讓路克選出哪個是「潘」,路克指認無誤。

 

鄭醫師補充:

知名的作家司馬中原,也是類似的狀況,以下我擷取網路資料供大家參考:

司馬中原在中國的江蘇省淮陰縣出生,當地的鄉土誌裡頭,記載著這麼一段故事,他一出生就能夠說話,而且她對家人說,她原本是一名童養媳,因為犯錯被婆婆責罵,結果她就上吊輕生,當時家族不相信,還派人去查訪,才發現真有其事,他帶著前世記憶出生,也成為了轟動一時的鄉野傳奇。

 司馬中原透露自己是個記得前世的人,生下來就會講話,第一句話就說:「手怎麼變小了」

至於上面這則報導,原文報導可以對照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943568/Five-year-old-boy-convinced-reincarnated-black-woman-Chicago-called-Pam-died-fire-1993.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壯年失智 國內約2萬人

 

健康小百科(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7日電)最近新片「我想念我自己」描述大學教授中年失智故事,現實生活中,確有參與開發中華電信MOD的博士患失智。據估計,國內約有1萬到2萬人患有早發性失智。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醫師表示,失智並非老人專利,早發性失智與遺傳、基因有部分相關性,但是不建議做基因檢測,因為不論有無失智症的遺傳因子,都應做好失智症的預防。

真實案例是參與開發MOD系統的中華電信的高階主管嚴劍琴,具有2個碩士、1個博士學位,正當事業日正當中,5年前因失智症而退出職場。她的丈夫張鎮華也是教授,張鎮華說,現年62歲的妻子本來能力很強而且獨立,現在卻很依賴他。

台灣失智症協會從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失智症流行病推估,國內65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人口數雖然約1萬到2萬人,這年齡層仍在中壯年並處在事業巔峰之際,甚至已經位居要職,若未及時發現罹病,可能出現錯誤決策判斷。

中壯年族群原本拿手的技能變得生疏、或者應變能力出現異常,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應及早前往神經內科、精神科門診就醫,以掌握早期診斷的黃金治療期,家人朋友的細心關懷,多一分包容體諒,失智者還是能擁有快樂的生活。

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治癒失智症,在現今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保持好奇心多動腦學習、採用地中海飲食、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維持健康體重、參與社交活動,對大腦有保護作用;至於控制三高疾病、避免抽菸、頭部外傷、憂鬱,可減少對大腦的傷害。

 

鄭醫師補充:

「我想念我自己」,英文原名為STILL ALICE這部電影是一部講述失智症罹病過程非常好的示範影片。除了家人照顧主角的心路歷程以及心情轉折外,我們可以看到罹病患者接受的檢查評估以及治療,而這所有的一切,告訴我們:一旦確認為失智症,病程就是一路往下走,稱之為不可逆的退化。

對於失智症能做的只有兩件事,第一件比第二件重要十倍以上。第一:預防(未罹病前)。第二:減緩病程退化的幅度(確診後)。

如何預防?在鄭醫師的部落格有諸多資料料提供,建議大家,有失智症族史的人,最好透過基因檢測來確認自己的罹病風險(電影也加入相關情節提醒大家可以這麼做)。基因檢測非常簡單,只要蒐集口腔黏膜的細胞便能做基因分析。一旦確認相關風險比常人高,當事人最好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健康飲食習慣),減少菸、酒以及重金屬甚至是農藥的汙染和殘留,血糖控制絕不可輕忽,因為失智症候被稱為是第三型的糖尿病。

減緩病程部分,建議大家最好不要寄望藥物有太大效果,電影也清楚地提示大家。在一般醫院極為有限的醫療協助之外,建議大家不妨透過功能醫學的觀點來協助當事人減緩病程惡化,例如透過營養改變當事人的粒線體功能、提升抗氧化能力,確認有重金屬農藥殘留,務必加強排毒等等。有荷爾蒙低下的問題,務必透過相關療程來提升改善。

失智症患者很辛苦,照顧者更辛苦。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失智症人口只會逐年攀升,預防以及治療失智症最好主動積極,否則就是坐以待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憂鬱症恐與腦部發炎有關

研究:憂鬱症恐與腦部發炎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湊,必須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因此,罹患憂鬱症的人越來越多,而日前在加拿大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的成因,可能與腦部發炎所產生的結果有關,對此,精神科醫師也表示,陷入憂鬱症的患者,大腦可能已有嚴重發炎的反應。

憂鬱症患者 腦中的發炎蛋白質數量較多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多倫多成癮症與心理健康中心,針對20名憂鬱症患者與20名健康者的腦部進行掃描,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腦部的一種已知發炎標記蛋白質數量,比一般健康者高出3分之1,且隨著憂鬱程度越嚴重者,發炎情狀也會變得更加嚴重。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前扣帶皮質區的發炎情況,似乎與憂鬱症的嚴重程度最有關聯,只不過,就目前研究來看,無法直接確定發炎是否與造成憂鬱症間有直接原因,但過去已有其他的研究證明,發炎與憂鬱症的症狀有關,例如:情緒低落、沒有食慾、無法入睡等,因此,未來將針對這部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發炎與憂鬱症有關,這對整合醫學專家來說是常識。而且,不只是腦部發炎,身體其他地方若是長期發炎或者急性發炎太嚴重,都可能導致當事人憂鬱症狀產生。舉兩個例子來說,例如有些患者重感冒後,會出現類似憂鬱的症狀,感冒,就是身體的發炎反應對抗病毒的過程。另外,治療C肝患者,利用干擾素製造身體發炎反應來對抗病毒,也往往會合併焦慮以及憂鬱的症狀出現。可惜大部份的精神科治療,問到患者出現憂鬱症狀,清一色幾乎都是開立抗憂鬱劑來治療,殊不知,患者身體的發炎反應如不處理,單純藥物治療效果反而不佳,甚至適得其反。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Jeffrey H. Meyer, MD, PhD, FRCPC et al. Role of Translocator Protein Density, a Marker of Neuroinflammation, in the Brain During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JAMA Psychiatry, January 2015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4.24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吃對油 有助不易囤積體脂肪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食安風暴連環爆,讓國人驚覺食用油有黑心產品,也讓用好油成為飲食健康的必修學分。家醫科醫師表示,用油要健康,不是「買大罐卡好」,注意油品的健康價值、控制攝取量,近來日本更有研究發現,成份中具有中鏈脂肪酸的食用油,經實驗證實有助於不易囤積體脂肪,吃的健康也吃的安心。

油脂每日不可少  慎選油脂避免過多體脂肪堆積

有些人因為黑心油風暴,燙青菜不敢淋油,或是為健康著想改吃「無油」飲食,但陳柏臣醫師表示,油脂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可提供飽足感及高密度熱量,每人每日應攝取油脂三到七茶匙及堅果種子類一份,每天都一定要攝取油脂。

根據日本一項發表於營養期刊的研究,若在每天早餐,讓82位民眾食用含有14公克中長鏈脂肪酸食用油的麵包,搭配營養師調配,控制午晚餐的總脂肪攝取量,經過12週後,食用中長鏈脂肪酸食用油的民眾,在體脂肪囤積量上,比起吃調和油的民眾,有顯著降低。

陳柏臣醫師說明,從脂肪酸的碳分子組成不同,可分為「長鏈脂肪酸」以及「中鏈脂肪酸」,在人體代謝途徑不同,會影響人體的利用吸收,其中又以「中鏈脂肪酸」較不易囤積體脂肪。

市售食用油大都以「長鏈脂肪酸」為主,因為吸收與代謝特性不同,過剩的部分容易囤積在體內,轉化成體脂肪,即使有些人自覺吃得很清淡,還是可能形成體脂肪,堆積在體內。

鄭醫師補充:

中鏈脂肪酸,英文為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簡稱MCT,或稱為medium chain fatty acids,簡稱MCFA。以化學結構式來說,為6到12個碳的結構。

許多人對椰子油有誤解,殊不知椰子油有50%的月桂酸,是MCT,因此吃椰子油並不會造成身體負擔,根據研究有助於提升免疫防禦力、減重、增加運動表現以及恢復腸胃健康:

1.http://healthimpactnews.com/2014/mct-oil-vs-coconut-oil-the-truth-exposed/

2.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3&cad=rja&uact=8&ved=0CC0QFjAC&url=http%3A%2F%2Fwww.coconutresearchcenter.org%2Farticle10612.htm&ei=rQHUVOSNAoLDmAW0ooGIDw&usg=AFQjCNEmf34amt9BKmWcI9kePZeZfNAwTQ

3.http://www.bodybuilding.com/fun/issa23.htm

建議大家選購處女冷壓椰子油,成份較純,保健效果也比較好。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慢性疲勞症候群與更年期提早有關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與更年期提早報到息息相關。這或可解釋為什麼女性慢性疲勞症候群發生率比男性多兩到四倍,且多為四十多歲族群。

這項研究於昨(四)日發表在北美更年期學會(NAMS)出版的「更年期」醫學期刊(Menopause)中。

研究作者指出,透過研究結果,醫療人員也許可以了解哪些女性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高風險族群,並針對這些女性提供更好的治療、照護。

研究人員分析美國疾病管制署(CDC)所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以其中八十四名慢性疲勞症候群女性與七十三名健康女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都填寫問卷,提供婦產科病史等相關資訊,研究人員觀察各項數據之後,得到上述結論。

研究人員也發現,女性若有慢性疲勞症候群,出現骨盆腔疼痛機率增加十二倍之多,不過這些骨盆腔疼痛症狀多為骨盆腔盆底功能障礙、間質性膀胱炎、大腸激躁症等造成,與月經並沒有關係。

此外,慢性疲勞症候群女性患者也較容易產生異常出血、月經時有時無等問題。這些女性患者也常因月經周期不規則、更年期不適、骨質流失等因素使用荷爾蒙藥物。

過去的研究顯示,骨盆腔疼痛、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月經異常等婦科疾病,與慢性疲勞症候群有所關聯;這是首次研究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也與更年期提早到來有關係。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性荷爾蒙異常,或性荷爾蒙提早衰退、消失,導致兩者產生連結。

研究人員也提醒,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引起睡眠、記憶障礙,或引發肌肉、關節疼痛症狀,女性若有婦科疾病或有骨盆腔疼痛現象,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可能更加嚴重

鄭醫師補充:

慢性疲勞女性患者,更年期往往會提早報到,也會過早停經,這是臨床上可觀察的常態。

慢性疲勞如何與女性更年期過早扯上關連?對熟輸功能醫學的專業來說,原因不難推測。

慢性疲勞患者,其腎上腺功能往往偏低,腎上腺製造的荷爾蒙中,除了可體松(CORTISOL,習慣稱壓力荷爾蒙)偏低不足外,還有一種名為脫氫異雄固酮(簡稱DHEA,習稱抗壓力荷爾蒙)的內分泌也會偏低。DHEA會轉化成睪固酮,再轉化為雌激素,身體15%的性荷爾蒙由DHEA負責生產。若是不足,性荷爾蒙濃度必然不足。更年期提早報到,不難推論。提早停經,代表身體提早老化,萬萬不要等閒視之。

有慢性疲勞患者,最好透過相關的功能醫學檢測,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針對源頭來處理,才能真正抗老化,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Roumiana S. Boneva, Jin-Mann S. Lin, Elizabeth R. Unger. Early menopause and other gynecologic risk indicators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women. Menopause, 2015; 1 DOI: 10.1097/GME.000000000000041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大自然 減輕發炎反應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對身體來說,透過接近大自然、欣賞藝術作品、擁有宗教信仰而擁有正面情緒,就是最好的消炎藥物,可幫助減輕身體發炎反應。

研究顯示,當接近大自然、受大自然之美感動,或觀賞藝術作品、參與宗教活動而深受感動時,常會產生一些正面情緒,此時發炎細胞激素濃度就會降低。而這些細胞激素蛋白主要是在催促免疫系統工作賣力一點,並誘發發炎反應。

研究首席作者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員珍妮佛‧史黛拉爾,她過去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時參與這項研究計畫。她表示,研究發現,正面情緒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

研究作者解釋,細胞激素會激發細胞對抗感染、疾病、創傷等外來威脅,細胞激素濃度若一直居高不下,代表身體健康狀況較差,且較容易出現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關節炎,甚至可能產生阿茲海默症、長期憂鬱症等問題。

許多人都知道,健康飲食、睡眠充足、規律運動等都能幫助身體對抗多種生理、心理病痛,這次研究首次發現,正面情緒對維持身體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情緒」期刊(Emotion)。

這次研究當中,共有兩百多名年輕成年人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讓這些人體驗感動、喜樂等情緒,並測量口腔組織中的「介白素-6」濃度。介白素-6這種細胞激素可被視為一種發炎指標,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個人出現感動、喜樂等正面情緒時,介白素-6濃度最低。

研究作者指出,從研究結果來看,透過大自然環境散步,或陶醉於音樂、藝術之美,可以使人產生正面情緒,而正面情緒似乎可以讓細胞激素濃度降低,對健康直接產生好處。

鄭醫師補充:

慢性發炎是很多身體退化、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等於讓身體不斷處於危險模式,處於危險模式的身體只會把資源用來處理內在以及外來威脅,無暇他顧。

接觸大自然,可以幫助身體放鬆,就像熟睡給身體的幫助一樣,都是讓身體處於安全模式,幫助身體抗發炎以及修復,這篇研究報導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眾多自然環境中,瀑布效果尤其好,除了負離子、芬多精還有讓身體完全放鬆的水聲,這也是SPA的功效之一,若是到SPA中心,沖水不是重點,享受水聲,才是讓身體細胞得到滋養以及修復的關鍵,因為水可是生命之源啊!

有空多接觸大自然,從事讓自己放鬆,同時會感動以及喜樂的活動,必然有助於身心健康。因此,不只是適當的宗教陶冶,連有些族群喜歡的手做活動,為何會深具療癒效果,皆同理可證!

參考文獻:

Jennifer E. Stellar, Neha John-Henderson, Craig L. Anderson, Amie M. Gordon, Galen D. McNeil, Dacher Keltner. Positive Affect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Discrete Positive Emotions Predict Lower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Emotion, 2015; DOI: 10.1037/emo000003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一項治療中度到重度暴食症的新藥,商品名為 Vyvanse,學名為Lisdexamfetamine,其化學結構的成份是由右旋安非他命(Dextroamphetamine)以及必須胺基酸的左旋離胺酸(L-lysine)所構成。

藥效,當然就是著眼於右旋安非他命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的作用:抑制食欲。不過既然是安非他命等級的管制藥物,所有安非他命可能出現的副作用,這顆新藥都可能會出現,例如心血管壓力增加,高血壓,或者低血壓(末端血流減少)以及心跳加速,性功能障礙,腹痛、噁心以及食慾降低等等,此外,口乾、磨牙以及青春痘,甚至是增加癲癇發作頻率,妥瑞症發作(如果原本有此疾病困擾患者)等等:

"Adderall XR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ecember 2013. pp. 4–8.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13.

專業人士建議:肥胖患者不建議以此藥來治療,因為以中樞神經興奮劑來抑制食欲,後遺症難以避免且往往弊大於利。而且肥胖本身的構成因素複雜,不能單單為了抑制食慾就把中樞神經興奮劑用上。

即使是暴食症,利用安非他命類的藥物來抑制食欲,也必須非常小心,因為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以及成癮性的疑慮,讓這項藥物治療必須有更多專業監督,否則藥物使用安全性實令人擔心。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obesity.org/news-center/fda-approves-new-drug-for-binge-eating-disorder-bed.htm?qh=YTo0Mzp7aTowO3M6MzoiZmRhIjtpOjE7czo1OiJmZGEncyI7aToyO3M6ODoiYXBwcm92ZXMiO2k6MztzOjg6ImFwcHJvdmVkIjtpOjQ7czo5OiJhcHByb3ZpbmciO2k6NTtzOjg6ImFwcHJvdmFsIjtpOjY7czo3O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2/150202151221.htm?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sciencedaily%2Fmind_brain+%28Mind+%26+Brain+News+--+ScienceDaily%2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喝碳酸飲料 添加物最傷身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吳旻蓁報導】隨著年底尾牙等聚會陸續登場,民眾在享受大餐同時,常習慣搭配冰涼的碳酸飲料,但千萬要注意碳酸飲料可能隱藏大量的糖份和添加物,容易引發骨質流失、加快老化與提高暴力行為的機率,甚至也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

【罹癌機會高】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許惠玉主任表示,多喝白開水可預防結石形成,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喝飲料也可補充水份,卻忽略其中含有高糖份及各式添加物。美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研究發現,連續8年每天喝1杯以上碳酸飲料的人,罹患腎結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3至33%。

另外,美明尼蘇達大學2010年研究指出,新加坡6萬多名華人長達14年,發現每週喝2次以上高糖碳酸飲料的人,罹患胰臟癌機率比不喝的人高出87%。

如同液態糖果的碳酸飲料,喝太多會加速老化,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2014年研究發現,每天喝約590毫升以上含糖碳酸飲料的人,細胞平均提早老化4.6年。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年3月提出草案,將每日糖攝取建議量由總熱量的10%下修為5%,以成人一天攝取2000大卡熱量作計算,每日糖攝取最好不超過25公克,但一瓶330毫升的碳酸飲料就含約36公克糖,遠超出標準。

【減少飲用身體好】 另外美國天普大學牙醫學院研究發現,一名30多歲女性持續3年每天喝2公升低卡碳酸飲料,吞下前還會將飲料暫含在口中,結果牙齒嚴重受侵蝕且變色,與吸食安非他命3年的吸毒者、吸食古柯鹼51年的上癮者的牙齒作對比,受損程度不相上下。

部分碳酸飲料含磷酸,喝多易造成體內磷過高。磷酸會增加副甲狀腺素分泌,導致骨質流失,使成長中的兒童無法儲存骨本、成人骨質疏鬆。

喝過多碳酸飲料會造成兒童暴力行為的機率提高。美哥倫比亞、哈佛、佛蒙特大學2013年聯合研究,調查近3,000位5歲兒童,發現每天喝4杯以上碳酸飲料的兒童,容易出現衝動、攻擊他人、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機率比一般兒童高出2倍。

也有研究指出,14至18歲的學生喝愈多碳酸飲料,出現暴力行為的比例愈高;一週喝超過5罐汽水的青少年,暴力行為機率比喝4罐以下的青少年高出9%至15%,這樣的比率跟酒精、菸與暴力傾向的關係相當。

 

鄭醫師補充:

這種含糖飲料,常喝既會增加罹癌(尤其是存活率極低的胰臟癌)風險,腎結石,骨質疏鬆,酸蝕牙齒,還會導致孩童過動以及衝動控制問題增加,百害無一利。

含糖汽水,還是少喝為妙!

參考文獻:

1.Mueller NT, Odegaard A, Anderson K, et al. Soft drink and juic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the 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0;19(2):447-455.

http://naturalmedicinejournal.com/journal/2010-03/data-clearly-links-soda-consumption-pancreatic-cancer

2.The ‘Twinkie Defen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ated non-diet soft drinks and violence perpetration among Boston high school students

  • Sara J Solnick,
  • David Hemenway

Inj Prev injuryprev-2011-040117Published Online First: 24 October 2011 doi:10.1136/injuryprev-2011-040117

http://injuryprevention.bmj.com/content/early/2011/10/14/injuryprev-2011-040117.abstract

3.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3 Aug;8(8):1389-95. doi: 10.2215/CJN.11661112. Epub 2013 May 15.

Soda and other beverages and the risk of kidney stone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6763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