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藥雷公藤紅素 有望治肥胖

【台灣醒報記者李明倫綜合報導】隨著市場對減肥產品的需求,科學家努力找尋大自然中可以幫助人們瘦身的靈丹妙藥。美國科學家聲稱,從中藥雷公藤根部萃取的雷公藤紅素(Celastrol),可藉由提升體內瘦體素(Leptin)來抑制肥胖小老鼠的食慾,使牠們進食量減少並成功瘦身。

人體的脂肪組織一般被認為是貯存能量的地方,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發現脂肪細胞會分泌許多物質,影響其他組織細胞的代謝及作用。瘦體素主要由脂肪組織分泌,一般人血液中瘦體素濃度和體脂肪多寡成正比,瘦體素濃度增加時,會減少食慾,而當瘦體素濃度降低時,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增加食慾。

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內分泌學家奧茲坎醫師表示:「缺乏瘦體素的人,會一直想吃東西而導致肥胖。在瘦體素被發現後的20年中,很多科學家致力於解決肥胖者對瘦體素的抗性(Leptin-resistant),但效果不彰。此一研究結果重燃瘦體素在肥胖者身上仍可發揮效能的希望。」

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奧茲坎醫師的研究團隊發現,雷公藤紅素是瘦體素的敏化劑(Sensitizer)。與沒有攝取雷公藤紅素的肥胖小鼠們相比,肥胖小鼠攝取一週的雷公藤紅素,減少了80%的食物攝取量,三週後肥胖小鼠的體重減少了45%,效果甚至比減肥手術還要好。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雷公藤紅素的攝取可增進肝功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

奧茲坎醫師表示:「如果雷公藤紅素在人體內也有同樣的功效,即可以治療肥胖,並解決與肥胖相關的其他疾病,如心臟病、脂肪肝與第二型糖尿病。」研究團隊在小鼠身上並沒有發現任何毒性,但仍敦促應有更多研究,投入評估人們食用後的安全性與效能。

鄭醫師補充:

簡而言之,雷公藤紅素就是可以提升瘦體素,幫助抑制食欲與食量,達到減重的效果。

參考文獻:

Treatment of Obesity with Celastrol

Liu, Junli et al.Cell , Volume 161 , Issue 5 , 999 - 1011

http://www.cell.com/abstract/S0092-8674(15)00559-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3D立體電影 有助訓練腦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看3D立體電影,彷彿會射出來的箭,以及好似伸手可觸碰的影像,都讓人坐在椅子上也能身歷其境,血脈噴張,但3D立體電影除了有娛樂的效果,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更發現,3D電影可以鍛鍊大腦,有助提高認知能力。

受測者看3D電影 腦部活動量明顯增加

此研究來自英國倫敦大,研究人員共找了一百多人參與實驗,讓他們觀看迪士尼的3D電影,前後分別進行大腦的鍛鍊測試。

研究結果顯示,在觀看3D電影後,受測者在認知能力上,提高了兩成以上,其中反應時間,同時也提升一成左右。此外,受測者觀看電影時,頭上也會戴上頭套掃描儀器,進一步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量,而呈現出來的結果,明確指向腦部活動量的增加,顯示3D電影也許可以成為改善腦部活動的重要關鍵。

鄭醫師補充:

這應該是電影公司出資幫助做的研究,因此看到都是比較正面的報導。

之前的研究除了發現3D電影無助於讓觀影者產生更多情感共鳴外,也不會因此能回想更多電影的細節,更容易引發眼睛震顫、頭痛以及癲癇的發生,因此有頭痛、偏頭痛以及癲癇病史的人最好避免。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5/may/21/watching-3d-movies-helps-improve-brain-power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1/aug/11/3d-no-better-than-2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後痠痛 持續運動能消除

 

【台灣醒報記者周佳蓉綜合報導】「要紓解肌肉疼痛,就是要持續活動身體。」在健身後造成的肌肉痠痛,許多人往往以冰敷或服用消炎藥來解除症狀,然而美國華盛頓職業足球聯隊的護理師維特‧亞伯拉罕建議,最能消除肌肉痠痛的方法,就是持續做輕微的運動。

【運動可肌肉痠痛】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造成肌肉痠痛的原因有許多種,維特表示,最常見的是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而突然從事激烈運動,「就連身為職業運動員的NBA球員,休息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季前訓練,也免不了運動後痠痛。」除此之外,過度的伸展肌肉也會痠動,運動營養師麥特‧費傑羅以跑步為例,大腿一方面伸展以著地,而同時又收縮以保護膝蓋,「相反方向的拉扯力道,造成了肌肉痠痛的現象。」

至於消除疼痛的方法,美國華盛頓職業足球聯隊的按摩治療師利茲‧普羅卡則表示,「馬殺雞」是很好的方法,它能促進身體血液循環,讓鮮血與淋巴流到疼痛部位。然而維特認為,輕微運動才是最能夠舒緩肌肉痠痛的方法,「運動等於是為體內進行馬殺雞。」維特表示,在運動的24到72小時之內,持續做輕微的運動,是最能消除肌肉痠痛的方法。

「沖泡熱水澡也不失為一有效的紓解方式,」維特說,「但不建議以冰敷的方式,它只能短暫的消解疼痛。」大多民眾往往以冰敷來舒緩疼痛,雖然能暫時達到解除疼痛,但實際上卻可能阻礙了肌肉恢復的速度。

【疼痛非壞事】談到飲食的調理,費傑羅則說,「應食用富含抗氧化劑及蛋白質的食品,而能有效阻止肌肉自由基傷害,」費傑羅解釋,運動造成肌肉氧化進而導致疼痛,一般稱作自由基傷害,因此攝取抗氧化的食物能減少此類的肌肉傷害。另外,費傑羅也建議在健身後攝取澱粉跟蛋白質,能夠加速恢復受傷的肌肉組織,「而咖啡因也有相同的效果。」

疼痛不必然是件壞事。」維特認為,除非症狀持續好幾天且情況愈趨劇烈,不然對大多數人而言,運動後的些許痠痛是正常的,直到肌肉達到穩定的狀態。就像諺語說的,「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維特提醒,肌肉的疼痛其實意味著身體正在適應更多的活動,並處於逐漸增強的過程中,因此不必太擔心。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按摩或者是輕微的運動,都是幫助血液循環到痠痛部位,去除乳酸堆積的好方法。冰敷會讓血管收縮,建議大家少用。泡熱水澡或者是熱敷,幫助血管擴張以及循環,幫助效果比較明顯。這些都比痠痛軟膏效果來得好且直接。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lifestyle/wellness/excercise-hangover-cure/2015/05/19/b02ab560-f9a7-11e4-a13c-193b1241d51a_story.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致死率超過3成 認識中東呼吸症候群

 
南韓確診3例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引起曾遭受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疫情的台灣民眾高度注意。什麼是MERS-CoV?為何它被稱為新SARS?衛福部疾管署為什麼提醒國人赴中東旅遊遠離駱駝?看完這篇就懂了。

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CoV

是一種2012年才發現的新型病毒,這種病毒被認為和造成SARS的病毒相似,最早出現在中東,於2012年9月被發現於一名近期曾去過沙烏地阿拉伯的卡達病患身上。世界衛生組織今年2月統計,自2012年9月以來,已確診超過983例,死亡人數超過360人。在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卡達、英國、德國、法國等國陸續發現確診病例,部分國家出現可能人傳人的群聚感染事件。

致病原: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

•潛伏期:2-14天
•臨床表現包括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與呼吸困難
–通常會有肺炎;部分有腸胃症狀如腹瀉
–部分病人會出現腎衰竭、心包膜炎、血管內瀰漫性凝血(DIC)或死亡

特性:

•有限性人傳人,社區感染風險低,但易造成院內感染

•致死率約35%

•台灣民眾無免疫力

傳染方式:

研究發現自中東當地單峰駱駝可分離出MERS-CoV,其基因序列與自確診個案檢體分離出之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

另一研究指出MERS-CoV病毒可在低溫(4℃)的駱駝生乳存活72小時,部分確診病例亦曾飲用駱駝乳。

•冠狀病毒主要透過大的呼吸道飛沫顆粒,以及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等方式傳播。

•病毒也可以在糞便或尿液中被偵測到

•特殊狀況下因呼吸道分泌物或糞便產生飛沫微粒而透過空氣傳播

台灣防疫措施

疾管署目前將沙烏地阿拉伯列為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旦、卡達、伊朗、阿曼等國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

如何預防

(一)欲赴中東地區的民眾,請提高警覺並注意個人衛生及手部清潔,同時儘量減少至人群聚集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活動,或與有呼吸道症狀者密切接觸。此外應避免前往當地農場、接觸駱駝或生飲駱駝等動物奶,以降低受感染可能性。

(二)自中東地區入境的民眾,若出現發燒或有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主動通報港埠檢疫人員,並配合接受檢疫及後送就醫作業,進行採檢與醫學評估;返國14天內,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或有發燒症狀,則應配戴口罩儘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

鄭醫師補充:

這兩天南韓爆發三例3例中東呼吸症候群病例,由於死亡率高達3成,因此對此疾病最好有些基本的認識,這類疾病對生命的威脅,不亞於SARS,在加上目前無確定的藥物或者疫苗可以治療或者預防,因此,目前只能自求多福,降低感染風險。

建議大家睡眠充足,規律運動,補充足夠的營養,額外補充鋅、維生素D(可以藉由曬太陽來達到)來幫助免疫系統對抗可能的傳染風險。也有一些特殊的感冒預防以及加速恢復的補充品可以協助,想了解的人可以和我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傷心也傷身 童遭霸凌長大易過胖和心臟病

 
(路透倫敦19日電)根據英國精神病學家研究,童年時遭到霸凌,成年後更可能過重或肥胖,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也較高。

 路透社今天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童年時偶爾或常常遭到霸凌的女性,45歲時略高於1/4會過胖,從未被霸凌者,過胖機率則為19%。

 在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iatry,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at King's College)進行此份研究的妲尼斯(Andrea Danese)表示:「霸凌對身體健康不好,不管你是男是女。」

 領導研究的阿森諾特(Louise Arseneault)則說,這份研究提醒教師、家長和照護者,要多想想受害者,而不是只擔心如何停止霸凌。

 阿森諾特今天在「心理醫學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發表的報告,是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British National ChildDevelopment Study)的數據,以1958年1個星期內,在英格蘭、蘇格蘭與威爾斯出生的所有孩童為樣本。

 共7102名孩童的家長,提供小孩子在7到11歲被霸凌程度的資料。約28%偶爾被霸凌,15%常常被霸凌。研究持續追蹤樣本直到他們45歲,接著測量他們的血液發炎與肥胖程度。

 結果顯示,除了肥胖,兒時遭霸凌者,45歲時血液發炎程度較高。

妲尼斯說,兒時遭霸凌,對成年後健康不佳的影響,相對而言小於抽菸、節食與運動等因子;但她強調,因為過胖與霸凌都很常見,若能解決這兩種現象,可能對健康有很大的助益。

鄭醫師補充:

過去關於霸凌的研究,都是指精神方面的影響,例如像憂鬱、焦慮或者自殺率的提升。

這篇報告則提醒我們霸凌對於當事人來說,不只是心理長期的創傷,身體易遭受長期的壓力影響導致發炎,可見霸凌如果不處理,對一個身體以及心理的殘害,會有多大。

遭受霸凌最好能透過相關技術來處理,降低身心的壓力,進一步降低身心性疾病的風險,才是上策。

處理霸凌的技術是有的,遭受過霸凌的人如果想處理和面對,其實都能處哩,除非自已一直執著受害者角色,不肯走出來。

參考原文報導:http://www.google.com.tw/url?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health/children/11616217/Bullying-in-childhood-to-blame-for-one-million-obese-Britons.html&rct=j&frm=1&q=&esrc=s&sa=U&ei=tnlcVYG9HNbf8AX50IOIBA&ved=0CBMQFjAA&usg=AFQjCNH8ujWogvkn_SQpl_wCYDh2DeKs8w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魚油 童比較乖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似乎可以長期促進神經發展,進而減少兒童侵略性、反社會行為,小孩會比較乖。

美國賓州大學知識整合學系教授阿德里安‧雷恩研究團隊近日在《兒童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研究當中,共有兩百名八歲到十六歲兒童參與研究計畫,其中一百名學童每天喝一杯含一公克Omega-3脂肪酸果汁,另外一百名學童一樣也是喝果汁,但裡面並沒有Omega-3脂肪酸,連續喝六個月。在研究剛開始的時候,研究人員請兒童、兒童父母回答問卷問題,針對兒童進行一系列人格評估。

六個月之後,研究人員為這些兒童驗血,以了解他們血液中的Omeg3-3脂肪酸是否有增加,此外,研究人員再做一次人格評估。

研究顯示,研究六個月後,兩組父母對小孩侵略性、反社會行為的評分分數都有下降,不過追蹤十二個月後,沒有服用Omega-3脂肪酸的兒童情況又恢復以往,而服用Omega-3脂肪酸的兒童情況則持續改善,侵略性、反社會行為逐漸減少。

雷恩教授指出,研究剛開始六個月,Omega-3脂肪酸效果與安慰劑不相上下,有趣的是,研究追蹤到第十二個月,服用Omega-3脂肪酸的兒童出現明顯改變,打架、說謊等侵略性、反社會外顯行為評分減少百分之四十二,憂鬱、焦慮、退縮等內化行為評分則減少百分之六十二。

研究人員認為,Omega-3脂肪酸或許可以幫助矯正兒童反社會行為,減少兒童行為問題,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這還只是初步研究結論,未來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定論。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提到Omega-3的補充必須長時間,短期服用效果不彰。而且一旦停用,可能之前的對立反叛行為又會再度出現。代表Omega-3儘管有幫助,我建議最好還能透過更'昂系的身心狀態評估,找出其他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一起調整,改善效果更佳也更快。

若是服用魚油,建議父母最好選購沒有重金屬農藥殘留,有純度認證的安全補充品較安全。

參考文獻:

Reduction in behavior problems with omega-3 supplementation in children aged 8–16 year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ratified, parallel-group trial

  1. Adrian Raine1,*, 
  2. Jill Portnoy1, 
  3. Jianghong Liu2,
  4. Tashneem Mahoomed3 and
  5. Joseph R. Hibbeln4

Version of Record online: 22 AUG 2014

DOI: 10.1111/jcpp.12314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cpp.12314/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怕得皮膚癌 維他命B3有效

 

 

 

 

(中央社邁阿密13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一份最新研究顯示,維他命B3可降低罹患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風險高達23%

法新社報導,這份報告是在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主辦的癌症研討會中提出,顯示化學名稱為菸鹼醯胺的維他命B3,可修復DNA與提升皮膚免疫力

領導這項研究的雪梨大學皮膚醫學教授達米安(Diona Damian)表示:「這是我們首度有明確證明,只要用簡單的維他命B3,配合適度防曬,就能降低罹患皮膚癌風險。」

此項研究有386名病患參與,他們在過去5年間都被診斷出至少罹患兩種皮膚癌,例如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

其中一半的人被隨機選中一天吃兩次500毫克的維他命B3,另一半的人吃的則是安慰劑。

研究人員強調,這次研究使用的是菸鹼醯胺(nicotinamide),不是另外一種也很常見的維他命B3菸鹼酸(nicotinic acid),菸鹼酸會帶來後遺症包含發紅、低血壓。

路透社報導,雪梨大學這項實驗針對過去5年曾罹患兩種癌症以上的人,結果維他命B3菸鹼醯胺,被證明可降低罹患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風險達23%。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認為,這項發現可望降低醫療系統重擔與皮膚癌患者醫療成本,皮膚癌是白種人罹患最多的癌症。這項發現提前在月底於芝加哥舉辦的年會前發表。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B3服用劑量,算是大劑量的用法,一般的B群或者綜合維他命絕對無法達到一天1000毫克的使用劑量。

雖然這篇研究用的是菸鹼醯胺(nicotinamide),但並不代表另一種會潮紅的B3菸鹼酸(nicotinic acid)沒有用。

這的確是經濟又安全的皮膚癌預防方式。

參考文獻:

http://abstracts.asco.org/156/AbstView_156_149209.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握力洩漏心臟健康

研究今天指出,要評估1個人的死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測握力是個簡便且低成本的方法。根據研究,測試握力比量血壓的收縮壓,更能夠預測早死風險。

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為首的研究人員進行大規模調查,對象涵蓋17國近14萬名35歲至70歲患者,追蹤時間長達4年。

研究發現,這4年期間,受試者的握力每下降5公斤,任何原因的死亡風險增加16%,心臟病發風險升高7%,中風風險也會提高9%

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

當研究人員把年齡、吸菸與飲酒習慣、教育程度及職業等會影響健康的因素都納入考量後,結果仍然相同。

 

鄭醫師補充:

心臟健康風險可以透過握力檢測來預知,這真是既簡單又有立即的提醒作用,有心臟疾病困擾的人,不妨透過握力測是來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心臟是否OK。握力測試儀並不貴,建議大家除了量血壓,也可以量量握力。

參考文獻:

  1. Darryl P Leong, Koon K Teo, Sumathy Rangarajan, Patricio Lopez-Jaramillo, Alvaro Avezum, Andres Orlandini, Pamela Seron, Suad H Ahmed, Annika Rosengren, Roya Kelishadi, Omar Rahman, Sumathi Swaminathan, Romaina Iqbal, Rajeev Gupta, Scott A Lear, Aytekin Oguz, Khalid Yusoff, Katarzyna Zatonska, Jephat Chifamba, Ehimario Igumbor, Viswanathan Mohan, Ranjit Mohan Anjana, Hongqiu Gu, Wei Li, Salim Yusuf. Prognostic value of grip strength: findings from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PURE) study. The Lancet, 2015; DOI: 10.1016/S0140-6736(14)620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摔倒後變藝術、數學天才 但過往回憶全沒了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你願意以回憶為代價,來換取一顆天才的腦袋嗎?這看似只在電影中才會上演的情節,竟真實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47歲的農場工人莉(Leigh Erceg),自從2009年的摔傷導致腦部受創後,就完全變了一個人。她忘了自己前半生的一切,卻變成一個在藝術、文學和數學領域中少見的天才。專家學者經診斷後發現,莉得了「後天性學者症候群(acquired savant syndrome)」,導致腦部負責藝術和數學的區域大幅提升了感知能力。

但特別地是,莉還同時出現感官聯覺的問題,導致各種感官混淆。她在聽音樂時,能「看見」優美的音符;她在看繽紛的色彩時,能「聽見」顏色的旋律。

邁阿密一位神經學家布雷特(Brit Brogaard)表示,就他所知,莉是全球唯一一位腦部受傷後,得到後天性學者症候群與產生感官聯覺問題的女性。

莉過去曾是一名好動的運動員,如今卻成了藝術、數學領域的天才。雖然獲得了多項領域的才能,卻也因此失去了過去珍貴的記憶,甚至連她的媽媽都認不得了。

新聞相關圖片

( 圖 / ABC News Videos)

鄭醫師補充:

所謂的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指的是因為大腦某些區域功能不彰或者受到傷害,導致其他大腦區域出現代償性作用,而出現代償作用的區域的腦部功能表現會比一般人表現更突出。大部分的自閉症患者,並無所謂的後天性學者症候群,唯有少數某些某些特殊天分,被視為天才的人才會有類似表現,知名的電影《雨人》就是在描述某個自閉症患者擁有常人難以想像,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有興趣的人可以再把這部電影翻出來看。

大部分嚴重腦傷的人,智力表現只會越來越差,類似這種代償性作用的機率不高,建議大家還是要好好保護自己大腦,不要讓頭殼摔壞比較妥當。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082783/Colorado-rancher-49-accidental-genius-art-poetry-mathematics-suffering-traumatic-brain-injury-2009-fall.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過50憂鬱 中風翻倍

 

 

 

 


得憂鬱症竟然也會增加中風風險!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年過五十歲的人若持續患有憂鬱症,中風風險就會翻倍,就算憂鬱症症狀消失,中風風險還是偏高。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研究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生寶拉‧吉爾桑斯表示,研究顯示,憂鬱症可能長期增加中風發生機率。

研究人員分析退休與健康研究數據,研究含括一萬六千一百七十八人,這些人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每兩年接受一次訪問,回答有無憂鬱症症狀、中風病史、中風危險因子等相關問題。

在研究十二年當中,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二人中風。研究人員比較、分析後發現,患者在連續兩次訪談時若都有憂鬱症症狀,出現首次中風風險便增加兩倍以上。如果第一次訪問時就有憂鬱症症狀,但第二次訪問時症狀已消失,往後出現中風風險還是上升約百分之六十六。

研究人員也發現,就算好好治療憂鬱症,且憂鬱症症狀也獲得改善,還是無法馬上降低中風發生機率。

過去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會讓血壓上升,造成自主神經系統異常,並增加身體發炎反應。研究人員認為,憂鬱症可能誘發感染、心房顫動等潛在血管病變,此外,憂鬱症患者往往也較有抽菸習慣,平常運動量也比較少。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副教授瑪莉亞‧葛莉毛爾指出,目前發現,憂鬱症與其他中風危險因子一樣,都可以從中評估中風風險高低。但未來還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才能了解治療憂鬱症是否有助減少中風悲劇發生。

鄭醫師補充:

憂鬱症會造成心血管壓力,造成中風風險提高。過去相關研究其實不少。憂鬱症患者不少有身體長期慢性發炎的狀況,而慢性發炎易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包含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長期憂鬱困擾的人,最好透過完整的評估,找出憂鬱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包含身體可能的慢性發炎)一併處理。真正處理病因,憂鬱症全癒,才能真正降低中風風險。

參考文獻:

Paola Gilsanz, Sc.D., research fellow, Harvard University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oston; Simon Rego, Psy.D., director of psychology training, 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 and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New York City; May 13, 2015, Journal of th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online

http://newsroom.heart.org/news/long-term-depression-may-double-stroke-risk-despite-treatment?preview=c6ab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之鑰》美國研究:部分憂鬱症與腦部發炎有關

 
部份憂鬱症與腦部發炎有關。哈佛大學與艾默瑞大學初步研究發現,給予發炎指數高的憂鬱症患者omega-3脂肪酸,尤其是EPA,有助改善憂鬱症狀。

雷帕波特研究團隊分析一五五名重度憂鬱症患者血液中的四項發炎指標,分別給予兩種omega-3脂肪酸(DHA,EPA)及安慰劑長達八周。結果顯示發炎指數高的憂鬱症患者服用EPA後,改善幅度最明顯,顯示發炎指數高的憂鬱症患者或可藉由這類成份改善症狀

研究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分子精神醫學》期刊。

過去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抗發炎,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尿病也被認為與發炎有關。Omega-3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亞麻酸(ALA)。蔬果也是Omega-3的來源;堅果、種籽與深綠色蔬菜都含有相關營養成份。研究顯示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或能減輕發炎反應。

醫師指出,別以為只有從魚油中才能攝取有益脂肪酸omega-3,食用堅果都可以攝取omega-3,有些蔬果含有亞麻籽油酸和次亞麻籽油酸,在人體可以自然轉化成omega-3。

油脂攝取的平衡也很重要,當民眾增加攝取omega-3脂肪酸,減少吸收部份植物油或烘烤食品中的omega-6脂肪酸時,獲益較大。omega-3脂肪酸作用機轉可能是透過中和自由基,減少發炎反應

鄭醫師補充:

不少憂鬱症患者,其實都有發炎指數高的問題,但在治療過程中,往往為人所忽略。

不當的飲食在加上當事人的體質表現,長期的發炎對身體本來就是一種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導致憂鬱,尤其是身體發炎也算是,一般人常誤以為只有心理壓力才是壓力,不知道身體的長期壓力往往才是憂鬱症的主要元凶。

攝取油脂比例不對,造成omega-6脂肪酸過多,往往變成提供發炎的原料。適當攝取omega-3脂肪酸,降低發炎,的確是改善憂鬱不能忽略的一環。

身體的脂肪酸比例對不對,發炎指數是否過高,全都可藉由功能醫學檢測來確認,無須猜謎!

參考文獻:

Molecular Psychiat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4 March 2015; doi: 10.1038/mp.2015.22

Inflammation a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response to omega-3 fatty acid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proof-of-concept study

M H Rapaport, A A Nierenberg, P J Schettler, B Kinkead, A Cardoos, R Walker and D Mischoulon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abs/mp201522a.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斤斤計較卡路里 專家:未必能減重

 

 

 

 

 

 

許多人為了減重,斤斤計較每天攝取的卡路里,然而,英國遺傳學專家史派克特(Tim Spector)教授在新書中提出證據說,控制卡路里的飲食對減重不見得有幫助。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史派克特教授還針對致胖的真正元凶提出一套新理論,可望在減重方面實現突破性大變革。

史派克特說,實際上,如果讓多對同卵雙胞胎採取高卡路里飲食,讓他們每天多吃1000大卡,6週後,他們的體重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

在飲食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有些人的體重會增加多達13公斤,有些則只增加4公斤。

顯然卡路里並非致胖的唯一因素,那麼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史派克特認為這牽涉到我們腸道內的細菌。他發現我們腸道細菌的種類和變化,對人體健康許多面向都有著出乎意料的影響力。

他也認為,腸道細菌恐怕也得為肥胖症負起責任。他說,問題的根源可能是現代的飲食習慣,這樣的習慣會影響我們腸道裡的細菌。

史派克特說,1萬5000年前,人類一週大約攝取150種食材,如今,大多數的人攝取不到20種食物,其中許多是精緻加工食品。

史派克特認為,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療法,就能改變人體腸道裡的菌種,幫助我們保持快樂、健康和精瘦身材。

鄭醫師補充:

原文報導中,特別提到起司和黑巧克力有助於改善腸道菌叢平衡以及健康,同時運動也可以幫助腸道菌叢平衡。

想減重,但忽略腸道發炎以及腸道菌叢失衡的影響,反而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想了解腸道菌叢失否失衡?功能醫學提供完整的檢測能夠直接了解以及相關的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077507/Everything-think-know-diets-wrong.htm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午腦昏沉 黑巧克力可提神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許多人到了下午便昏昏欲睡,吃黑巧克力也許可提振精神!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黑巧克力中的「茶胺酸」除了能降低血壓外,也有助於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對下午容易昏沉的學生或上班族不啻為一項好消息。

長期攝取黑巧克力,能擴充血管、降低血壓已不是新聞,然而根據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發表於《神經調節》醫療期刊的最新研究,黑巧克力中可可濃度高,其中含有刺激性物質「茶胺酸」,能短暫讓人集中精神。

「多數人尤其是學生與上班族,在下午會變得昏沉,注意力無法集中,」北亞利桑那大學心理科學教授賴瑞‧史蒂芬指出,「只要食用一條可可濃度較高的巧克力棒,頭腦可變得清晰。」他補充,糖分與牛奶含量高、可可濃度低的巧克力棒,因茶胺酸含量較少,提神效果較差。

「茶胺酸能刺激α腦波的產生,讓人清醒又放鬆,頭腦更清楚。」史蒂芬表示,此研究的研究員首度利用可偵測腦內運作的腦電圖來測試黑巧克力對腦部造成的短期影響。結果發現,122名18至25歲受測者中,食用濃度60%黑巧克力的受測者注意力更集中,腦部運作更靈敏

「人們多認為巧克力吃太多會有不良影響,然而可可中的茶胺酸不但可以降低血壓,也可提振精神,」史蒂芬建議巧克力廠商,「未來可嘗試提高茶胺酸含量,研發出上班族與高血壓族群可放心食用的健康巧克力。」他補充,「茶胺酸也可見於茶葉中,是一種好處多多的胺基酸。」

鄭醫師補充:

茶胺酸既可幫助放鬆,又能提升專注力,的確是上班族以及學生可以考慮多多攝取的營養來源,某些茶葉也含有茶胺酸。不管是茶葉或者是巧克力,都建議最好不要太晚攝取,尤其是有失眠困擾的人,下午過了四點以後儘量避免。

參考文獻:

The Acute Electrocortical and Blood Pressure Effects of Chocolate

Michelle Montopoli, Larry C Stevens, Constance Smith, George Montopoli, Stephanie Passino, Somer Brown, Lena Camou, Katie Carson, Shannon Maaske, Kathleen Knights, William Gibson, Joyce Wu
 

http://www.neuroregulation.org/article/view/1465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強化臀肌 減動脈栓塞痛

 
日本一項研究發現,一旦出現腿部動脈栓塞,患者髖部某些肌肉就會比較無力,因此走路會比較依賴小腿後側肌肉。研究認為,如果好好訓練、強化髖部屈肌群,患者走路較不會出現小腿腹疼痛症狀,走路就會比較順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所舉辦的二○一五年動脈粥狀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學/周邊血管疾病醫學研討會。

當腿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動脈逐漸狹窄,就會影響血流,進而產生周邊動脈疾病(PAD),患者可能出現疼痛、皮膚顏色改變、皮膚出現潰瘍、瘡傷、行走困難等症狀。一旦腿部血液循環完全阻塞,腿部、足部就會壞死,嚴重甚至需要截肢

研究作者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院博士生柿花隆昭表示,周邊動脈疾病患者應該請物理治療師等醫療專家評估其步態,以及髖部屈肌與其他肌肉群力量強弱。醫療人員可以根據評估結果,加強患者肌肉訓練,並鼓勵患者走路運動,如此或可幫助減少患者走路小腿疼痛症狀,且走路路程也能延長

研究團隊以七名健康民眾、十六名周邊動脈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腿部動脈都有中度阻塞現象,走路時腿部都會出現疼痛症狀,患者平均年齡七十一歲,研究人員使用三D動態分析系統分析這些人走路情況,並加以比較。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患者走路通常很緩慢,即使想要走快一點,情況還是一樣。且走路步伐很小,走路時,較少使用髖部屈肌群,比較常使用踝關節屈肌群。

研究人員指出,年長者踝關節屈肌群通常較沒力,因此走路較常使用髖部屈肌群,而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因為髖部肌肉群較弱,所以只好使用踝關節屈肌。如果可以運動訓練一下髖部屈肌群,或許就能改善這種現象。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的重點在於腿部動脈硬化之後,循環變差,影響腿肌肉的血流供應,小腿容易痠痛。透過強化髖部肌肉來減少小腿的負擔,的確是解決之道。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news/fullstory_152425.html

文獻來源: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ews release, May 7, 2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發現 多數民眾對流產誤解大

 

民眾對流產往往有許多迷思。愛因斯坦醫學院婦產醫學教授斯夫‧威廉斯表示,研究調查顯示民眾對流產充滿誤解。

研究共同作者,斯夫‧威廉斯教授指出,針對一千名成人的調查顯示,約半數認為流產很罕見,然而這恰與事實相反。男性尤其認為婦女流產的機率不高。

接受調查的成人中,男女各有一半表示,自己的伴侶或本身經歷過至少一次流產。但整體調查結果顯示,很多人還是誤認為流產機率很低。研究已發表在《婦產醫學》期刊。

醫師指出,大部份人都理解流產主要是基因及健康上的問題所致,但七成多的人仍誤認為壓力過大是流產主因

部份研究指出,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婦女,早產風險較高,但不代表一定會流產。醫師提醒,子宮頸短、有早產或流產病史、懷多胞胎或長肌瘤未治療,都是懷孕過程需特別注意的高危險群,應多留心注意。醫師指出,肌瘤會致早產或流產,如未治療,婦女懷孕過程就需特別留意

感染乙型鏈球菌大多數帶菌孕婦不會有症狀,但可能會增加流產、死產或早產的機率。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新生兒感染問題,例如新生兒敗血症和腦膜炎

另當孕婦在早期懷孕時發生子宮頸無痛性的擴張,伴隨陰道出血與腹部的下墜感,內診或超音波撿查時可看到羊膜成一汽球般突出於子宮頸口外,往往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所造成,流產機率頗高,需接受特殊治療,才能減少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個報導提醒我們,流產機率不低,有鏈球菌感染要積極處哩,否則流產以及新生兒健康風險都會提升。壓力影響比較大的是不孕。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93580.php

參考文獻:

Public perceptions of miscarriage: A national survey, Zev Williams, et al., Obstetrics & Gynecology, published online 7 May 2015.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at at Yeshiva University news release, accessed 6 May 2015 via Newswise.

Additional source: MedlinePlus, Miscarriage, accessed 6 May 20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