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瑞症是由法國醫生Gilles de la Tourette提出來的疾病,這是一種不自主的抽動(tics)疾病,包括動作抽動,聲音抽動以及混合型的抽動。妥瑞症在18歲以前發病,會複發,患者會產生無法由意志控制的,快速的大部分肌肉群的動作痙攣,或者是一種或者多種聲音痙攣,在一個發病期,其癥狀可能的嚴重程度可以有變化,有些癥狀甚至會持續一年以上。


妥瑞症症狀發生的年齡,據研究統計,是5到7歲左右,根據1998年耶魯兒童研究中心的研究,最嚴重的症狀出現的年齡是8到12歲,平均年齡為10歲,大部分的妥瑞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消失,許多妥瑞症患者在青春期以後的症狀便不明顯,妥瑞症患者本身往往有過敏、氣喘及視力問題,因此,在小兒科、過敏科或者眼科往往是第一個看到妥瑞症狀的醫師:


Leckman JF, Bloch MH, King RA, Scahill L. "Phenomenology of tic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tic disorders". Adv Neurol. 2006;99:1–16. PMID 16536348


妥瑞症患者往往也會合併出現ADHD及強迫症的現象,根據臨床的研究,比例並不低:


Spencer T, Biederman J, Harding M, et al. "Disentangling the overlap between Tourette's disorder and ADHD".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8 Oct;39(7):1037–44. PMID 9804036


妥瑞症的病因與ADHD一樣,確切的病因並不清楚,因此都是以臨床的症狀觀察來做診斷,妥瑞症目前的假說是大腦基底核的神經元的多巴胺活性過高,與ADHD不一樣(ADHD一般被認為是多巴胺回收太快,導致多巴胺不足。從兩者致病的假說來看,其實是相衝突的,尤其是對那些有妥瑞症又有ADHD的人來說,這明顯是相互矛盾的理論,絕大部分的妥瑞症患者並不需要藥物治療,一般常見的藥物治療包含:抗精神藥物(抑制多巴胺)、降血壓藥(抑制衝動)、中樞神經興奮劑(例如利他能、專司達等等)抗憂鬱劑(前面藥效不佳時,有些醫師會開這類藥物)。藥物的治療,不僅無法根本處理,往往有長期及短期的副作用,建議大家對這方面的治療建議越保守越好。


我在門診時,對這些有妥瑞症狀困擾的人,都會建議不要把妥瑞症單純視為一種大腦疾病,相反的,應該去從身體的過敏、發炎、重進屬過量、腸道及營養等等狀況來瞭解,在門診常常也看到:有妥瑞症困擾的人,往往有其他身體功能失衡,因此建議大家不妨把妥瑞症視為身體功能失衡所引發的大腦功能失控,進而產生的症狀來看會比較恰當。這是功能性醫學的觀念與作法,透過相關的身體功能檢測,適當地補充營養及排除身體毒素(必要的話)、改善腸道健康及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有興趣的人也可以查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裡面有更詳盡的介紹。


參考報導: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2516942/IssueID/20100517/sec_id/17760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兩個多月前,我提到法國一篇研究,分析9300位以上的受試者發現,年長者(超過65歲)若接受麻醉以及手術治療,失智症風險增加35%。


近日發表於英國精神病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由台北榮總的研究人員,透過分析兩萬人以上的資料發現,若是年逾五十歲,接受過麻醉以及手術治療的人,跟沒有接受過的人相較,日後罹患失智症的危險性倍增。

失智症的開 始與2、3年前進行的全身麻醉有關。研究指出,接受全身麻醉者比那些沒有全身麻醉的參與者,多了35%機率恐罹患失智症。之前研究已凸顯「手術後認知功能 障礙」(POCD)的情形,也就是經歷重大手術的年長病患,也會相當快的進入心智衰退狀態。雖然箇中原因不明,不過科學家相信,這與在阿茲海默症(最常見 的失智症)等患者腦部發現的類澱粉β蛋白(amyloid beta peptide)的一般病理機制有關。

由於這項研究的分析樣本數較大,可信度更高。研究人員雖未斷麻醉以及手術直接導致失智症的發生,但仍提醒大家,麻醉術後造成大腦的衝擊,比一般人想像中嚴重些,雖不需因噎廢食,但年長者接受過麻醉以及手術治療後,失智症提高的風險是存在的。

參考文獻:

  • Pin-Liang Chen,
  • Chih-Wen Yang,
  • Yi-Kuan Tseng,
  • Wei-Zen Sun,
  • Jane-Ling Wang,
  • Shuu-Jiun Wang,
  • Yen-Jen Oyang,
  • and Jong-Ling Fuh
Risk of dementia after anaesthesia and surgery BJP bjp.bp.112-119610;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ly 25, 2013, doi:10.1192/bjp.bp.112.119610

http://bjp.rcpsych.org/content/early/2013/07/12/bjp.bp.112.11961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懷孕時經常出現的憂鬱、焦慮以及疲憊感,怎麼辦?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規律運動可能是這些問題的好答案。
相對於產後憂鬱症經常出現的狀況,其實在懷孕過程中,孕婦經常出現的憂鬱、焦慮以及疲憊感,機率反而更高。
在懷孕時若出現憂鬱情緒,孕婦易出現體重不當增加、物質濫用危險性提高 、早產、台而體重過輕以及降低哺乳的意願。同時,孕婦在懷孕過程中,憂鬱以及焦慮往往會讓孕婦的壓力賀爾蒙(CORTISOL)值過高,導致小孩在青少年時期,認知技巧有問題,精神疾患的風險明顯提高。

此外,孕婦焦慮,剖腹產、睡眠障礙,同時身心健康的的危險也會隨之提升。這項作者的領導人提醒,不少人對於孕婦運動的安全性存有不小的誤解,以至於孕婦運動的比例以及頻率難以提升,研究人員希望透過持續的教育來改變人們的想法,強調規律運動對於孕婦以及胎兒的身心健康都有正面的助益。

參考文獻:

Anca Gaston, Harry Prapavessis. Tired, moody and pregnant? Exercise may be the answer. Psychology & Health, 2013; : 1 DOI: 10.1080/08870446.2013.80908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豆成分 可抗愛滋病毒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31日 上午12:00

目前治療愛滋病藥物多半會產生抗藥性,使愛滋病治療陷入瓶頸。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黃豆中有一種成份似乎可以有效抑制愛滋病HIV病毒,且不會產生抗藥性。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國家生物防禦與傳染病中心、分子與為生物學系教授吳雲濤(Yuntao Wu)研究團隊發現,從黃豆與其他植物萃取出來的「金雀異黃酮」成份(Genistein)似乎可以抑制愛滋病毒感染。


吳教授指出,像黃豆等植物多含有豐富金雀異黃酮,雖然初步研究證實黃豆成份可能可以抑制愛滋病毒,但這並不是鼓勵民眾現在就開始拚命、大量地吃黃豆。目前還不清楚到底要吃多少黃豆、攝取多少金雀異黃酮,才能有效抑制愛滋病病毒。


細胞表面帶有感應器,這些細胞表面的感應器會告訴細胞周遭環境變化,且負責與其他細胞相互溝通,而HIV病毒會利用細胞感應器矇騙健康細胞,受騙的感應器就會對細胞內部發出訊息,此時細胞結構便產生變化,病毒就能趁虛而入。


研究人員發現,金雀異黃酮會阻斷細胞表面感應器功能,使細胞表面與內部連結中斷,在金雀異黃酮干擾下,HIV病毒就無法發出欺騙訊號,自然也就找不到路侵入細胞內部。這種對付病毒的方式與現行HIV抗病毒藥物全然不同。


吳教授表示,由於金雀異黃酮並非直接作用於病毒,而是在改變病毒感染過程,這樣細胞就不容易受到侵襲。病毒也很難產生抗藥性。如果臨床實驗證實金雀異黃酮真的有效,未來這種成分或可用來做為治療愛滋病另一選擇。




鄭醫師補充:


直接殺愛滋病毒,困難度太高,這篇報導一就提到的「金雀異黃酮」成份(Genistein),透過改變病毒感染的方式,讓病毒欺騙細胞的原本感染利器,完全無用武之地,同時也能減少愛滋病毒的抗藥性,進而幫助抑制愛滋病毒的感染,的確是一項新突破。不過,單純靠吃黃豆想達到療效,機會極為渺茫,提醒大家留意。


Jia Guo, Xuehua Xu, Taban K Rasheed, Alyson Yoder, Dongyang Yu, Huizhi Liang, Fei Yi, Todd Hawley, Tian Jin, Binhua Ling, Yuntao Wu. Genistein interferes with SDF-1- and HIV-mediated actin dynamics and inhibits HIV infection of resting CD4 T cells. Retrovirology, 2013; 10 (1): 62 DOI: 10.1186/1742-4690-10-6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杯子蛋糕含鋁量偏高 常吃恐傷腦

作者: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8月2日 下午6:20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杯子蛋糕是時下最夯的時髦甜點;不過,消基會調查發現,部分杯子蛋糕鋁含量偏高,在100至200ppm之間,如一口氣吃了3個60公克重的杯子蛋糕,就可能攝取6至30mg鋁量,吃多了,恐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值。

消基會今天舉辦「4成3的樣品含鋁、恐傷及腦部」記者會,這次抽查32件使用膨鬆劑或色素等食品,品項包括馬來糕、黑糖糕、涼粉、粉粿、杯子蛋糕等,結果發現,其中14件含鋁,比率高達43%。


其中新北市愛買板新店鬆餅粉、廣明街市場黑糖糕、重慶市場黑糖糕、豆漿店馬來糕及土城卡多利蛋糕等食品含鋁量最高,達200至500ppm。另有,2例杯子蛋糕鋁含量偏高,約在100至200ppm之間。


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指出,這次抽驗結果以黑糖糕、馬來糕等鋁含量最高,每人一次吃2個半的黑糖糕,就會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歐盟標準。含鋁的膨鬆劑雖會讓蛋糕膨漲,增加口感,但常吃含鋁食物恐傷腦,導致智力、記憶力退化,業者應避免使用。


張智剛表示,鋁對人體可能造成腦部組織和智力的損害及降低飲食中磷的吸收,可能引起精神與神經功能混亂、記憶力減退與智力退化,同時可能造成骨骼含鈣量減少,嚴重時可能容易發生骨折。


張智剛批評,中國大陸早已在不同食物中規範鋁殘留量最高為100ppm,但國內衛生部門卻不見任何動作,應儘速改善,才能為國人健康把關。


對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玲指出,含鋁食品添加物為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國際間准用的食品添加物,但國際間對於含鋁食品添加物之規定不一,美國、日本即無制定使用限量。


為確保國人食用安全,食品藥物管理署將持續輔導業者減少使用含鋁食品添加物,同時參考國際規範,依據國人膳實習慣及暴露風險,研議修正含鋁食品添加物使用標準。




鄭醫師補充:


體內重金屬鋁的累積量過高,失智症風險提高,許多研究都支持項論點:


Int J Alzheimers Dis. 2011; 2011: 276393.


Published online 2011 March 8. doi:  10.4061/2011/276393
PMCID: PMC3056430

Link between Aluminum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luminum and Amyloid Cascade Hypotheses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56430/


衝動控制不好或者過動等狀況,往往與重金屬累積過量有關,其中也包含鋁,提醒大家留意:


http://www.biolab.co.uk/docs/nkpaper.pdf


使用膨鬆劑(含鋁)的食品像是馬來糕、黑糖糕、涼粉、粉粿、杯子蛋糕之外,油條、甜甜圈以及鬆餅等等也經常用得到,提醒大家留意。


想知道自己體內的重金屬累積是否過量,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了解,萬一累積過量,可以透過相關處理方式來幫助排除,減少身體毒素負擔,促進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乙醯基氨基苯可能引發罕見過敏

中央社 – 2013年8月2日 上午7:39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1日專電)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表示,在美國普遍使用的解熱、止痛劑乙醯基氨基苯(acetaminophen),可能引發罕見卻嚴重的皮膚過敏反應。


FDA發表聲明指出,乙醯基氨基苯是美國國內使用最普遍的解熱、止痛藥品之一,但可能具有風險引發罕見卻嚴重的皮膚過敏。


乙醯基氨基苯引發的皮膚過敏,症狀包括起疹子、長水泡、如果程度繼續惡化,還可能讓皮膚表層造成大規模壞損。


FDA表示,民眾服用乙醯基氨基苯後,如果發現皮膚出現疹子或其他狀況,應該立即停止服藥,並且就醫診斷。


FDA將要求,未來所有處方箋藥品如果含有乙醯基氨基苯,藥瓶包裝都必須加註可能引發皮膚過敏的警語。


同時,FDA也將與藥廠合作,在含有乙醯基氨基苯的成藥包裝上加註警語。

鄭醫師補充:

乙醯基氨基苯(商品名為普拿疼)是臨床上使用非常普遍的藥物,電視的藥物廣告也不時出現,大部分的人都以為這應該是很安全的藥物,之前我提到,幾乎都是提醒過量服用可能導致肝衰竭反應。這項可能引發的罕見過敏,是FDA評估臨床上的一些嚴重副作用的報告,而決定加註警語,提醒大家留意。

不想靠藥物來退燒,高劑量的維他命C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無藥可醫這本書。



參考文獻: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363010.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阿茲海默症最終解方 可能是運動

作者: 李昀澔 | 台灣醒報 – 2013年8月1日 下午6:37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溫和的健走運動,能夠改善阿茲海默症初期症狀。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人體運動學研究所的團隊指出,溫和的健走運動,對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可以有效提升其腦部神經細胞運作的效率,進而增強記憶力。


輕微認知障礙是早期記憶喪失的徵兆之一,極有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阿茲海默症。過去十年,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新藥研究,每每到臨床試驗的階段就遭遇失敗,只有三種藥物最終得到上市的機會,但他們全都只能用來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無一能夠在治療疾病本身起到作用。


馬里蘭大學人體運動學研究所卡爾森史密斯醫師等人,在《阿茲海默症期刊》發表研究指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使某些與記憶相關的腦區活化,並延緩輕度 認知障礙的病程進展,甚至是記憶的喪失。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攝影技術發現,運動不僅使那些已被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記憶獲得改善,甚至促進了整個大 腦的運作。


研究人員將35名年齡為60-88歲,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老人分為兩組,17名有輕度認知障礙,另外18名為正常人。其他例如性別、年紀、教育程度、遺傳病史及用藥情況等條件則都是相似的。


受試者在健身教練的指導下於跑步機上健走,每天約20分鐘,強度保持在受試者於運動同時,能夠保持正常對話的程度,只要心跳有加速並出汗,便已達運動目的。連續12週的運動課程結束後,讓受試者接受辨認名人圖片的測試,同時用核磁共振攝影技術,觀察受試者腦部活躍的情形。


研究人員發現,與12週前相比,只需活化較少的腦區,兩組受試者皆能完成辨識的工作。史密斯醫師說,「受試者只要使用較少的神經細胞,就能夠完成同樣的記憶測試,也就是神經細胞運作的效率提高了,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藥物的臨床試驗能得到類似的效果。」


史密斯醫師表示,過去普遍認為運動對年長者的健康有幫助,卻沒有科學數據佐證,他們的實驗最主要是在觀察,當大腦功能正常運作的時候,各腦區活化的狀況,而神經細胞運作效率提高的部分,正好是阿茲海默症病灶最常發生的部位,例如顳葉及海馬旁迴等構造。


儘管實驗的結果令人振奮,但仍須持續追蹤病人記憶力增進的情形,看溫和健走帶來的效果是永久性的,亦或運動的療程必須持續不間斷。史密斯醫師也計畫把樣本數提高,同時納進有遺傳性阿茲海默症家族病史,也就是阿茲海默症高危險群的受試者。




鄭醫師補充:


這是透過直接的腦部影像學檢查來確認運動帶給失智症的直接改善效果,而這種效果,藥物完全無法達到,因此在失智症早期,若能透過規律的運動來協助當事人改善,效果遠遠大於藥物。


原文報導以及參考文獻來源:



J. Carson Smith, Kristy A. Nielson, Piero Antuono, Jeri-Annette Lyons, Ryan J. Hanson, Alissa M. Butts, Nathan C. Hantke, Matthew D. Verber (Handling Associate Editor: Laura Baker)
Semantic Memory Functional MRI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http://www.j-alz.com/vol37-1


http://www.umdrightnow.umd.edu/news/exercise-may-be-best-medicine-alzheimer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食用花椰菜 可防老化、抗癌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3年7月31日 下午6:03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花椰菜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科學家發現,花椰菜含有一種獨特的化學物質,可維持人體細胞裡粒線體的健康,進而預防疾病包括癌症及心臟病。研究員指出,食用十字花科植物可以提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並降低因年老所導致的慢性病相關風險。


英國食品研究所要求實驗對象食用花椰菜3個月,並透過驗血檢視他們體質的改變。第一組實驗對象共有19名男女,在每週的正常飲食外,再增加400克 的花椰菜(每天3朵小花椰菜);另一組實驗對象則是食用含有高「蘿蔔苷」含量、由英國科學家研發的超級花椰菜Beneforte;第三組實驗對象則是食用 豌豆。


人體細胞中的粒線體猶如「電池」般提供能量,但是功效會隨著年紀而下降。粒線體的失調可能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臟疾病及一些癌症。


研究結果顯示,食用超級花椰菜的人,體內粒線體可獲得新的能量,且在粒線體裡進行的一些化學反應也可得到改善,其中2項生化程序得到「重新平衡」。另外,受測者血液中與發炎相關的化合物也減少。若僅食用普通的花椰菜,則需食用3倍的量才可達到相同的效果。


研究教授密森說:「粒線體對人體非常的重要,如果出了問題,它將導致許多因年老而伴隨而至的疾病。」他說,此研究為食用花椰菜可保持健康的說法,提 供了新的證據。密森進一步指出,重點是要有均衡的飲食,並且做適度的運動,但食用超級花椰菜將帶來額外的益處。他建議每天食用2-3次的花椰菜。


研究結論指出,食用十字花科植物可以提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並降低因年老所導致的慢性病相關風險。十字科類食物包含花椰菜、西蘭花菜、甘藍菜、捲心菜、大小白菜、芝麻菜等。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十年前,我開始接觸功能性醫學,我的一位好友介紹我給一位國內功能性醫學的先驅認識,當她提到這位博士時,我印象很深刻,因為這位博士提醒大家要抗衰老,除了均衡飲食與營養、適度運動之外,還得多吃花椰菜。接觸功能性醫學越多,就知道花椰菜是一種值得經常攝取的好東西,上述研究報導有清楚的闡釋。


此外,這篇報導提到的蘿蔔苷,原文為glucoraphanin,當人在咀嚼花椰菜時,存在於植物細胞中的芥子油甙,比如說蘿蔔苷(glucoraphanin)被從破碎的細胞中釋放出來,遇到存在於細胞另外部位的 黑芥子酶 (myrosinase),黑芥子酶(myrosinase)就將蘿蔔苷(glucoraphanin)轉化成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被人體吸收到血液中,便能發揮抗癌作用。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十字花科植物中的抗癌成份有潛在的抗癌能 力,但它們的抗癌效果只有在被人體食用的過程中才能被轉化出來。


參考文獻:


Genetic regulation of glucoraphanin accumulation in Beneforté® broccoli


  1. Maria H Traka1,
  2. Shikha Saha1,
  3. Stine Huseby1,2,
  4. Stanislav Kopriva2,
  5. Peter G Walley3,
  6. Guy C Barker3,
  7. Jonathan Moore4,
  8. Gene Mero5,
  9. Frans van den Bosch6,
  10. Howard Constant7,
  11. Leo Kelly8,
  12. Hans Schepers6,
  13. Sekhar Boddupalli8,
  14. Richard F Mithen1,*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8 APR 2013


DOI: 10.1111/nph.12232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223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女性穿戴名牌 為防堵情敵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7月31日 上午12:10

【記者李威撰整理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布一項研究發現,女性穿戴名牌,可能是為了要防止潛在情敵去勾引自己的男伴,而這些昂貴的名品,確實也發揮了一定的嚇阻作用。


這項由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卡爾森管理學院(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所做的研究指出,男性使用炫耀財,是為了吸引另一半;女人使用炫耀財,是為了嚇阻其他同性競爭對手。這份研究包含一連串的不同實 驗,共649名不同年齡及交往狀態的女性參與。


研究人員葛瑞司克維希斯(Vladas. Griskevicius)表示,過去有其他研究指出,女性購買奢侈品的原因,包括提升自信及表現認同。但這份最新研究另外還發現,奢侈品在交往關係當中,具有「釋出訊號」的重要功能。


男性奢侈品 針對異性


葛瑞司克維希斯表示,過去的研究已經指出,男性炫耀奢侈品,對象經常是其他女性,「男人的名車,是要女人看見這台名車,而且瞭解到它有多貴」。但對女性而言,奢侈品的展示對象可能是其他的女性。


在一項實驗中,受試女性被要求回答一個情境題,假如一名女性參加舞會,而該名女子的男性伴侶對她有多少忠誠?受試者在知道女性穿戴名牌時,會明顯認為另一半對這名女子有更高的忠誠。


另一項實驗裡,測試者要求受試者去想像,自己的男伴被其他女人搭訕,故意去喚起受試女性的警戒心。然後,再要求受試者去做一件不相干的事情,就是在一張手提包的圖案上,畫下品牌的logo。結果發現,產生警戒心的受試女性,畫的logo平均比其他人大上2倍。


研究還指出,當女性感到自己的交往關係遭遇威脅時,就更有可能會去購買奢侈品,並刻意公共展示。另外,受試者去參加舞會時,比較不願意去認識身旁有穿戴名牌女性的男子。


單身、有伴都適用


但葛瑞司克維希斯解釋,這些行為不完全是有意識的,很多是出於潛意識。他表示,研究發現適用的分析對象,並不僅限於正在交往中的女性,單身女性炫耀名牌,也有助於接近自己有意思的對象。奢侈品對單身女性而言,同樣有擊退潛在情敵的作用。


但葛瑞司克維希斯強調,研究結果只反映受試者群體的一般性回答,並不代表適用所有女性,也並非所有女性都會炫耀自己的名牌。他說,處於交往、但不會展露名牌的女性,可能是對自己的交往關係比較有安全感,較少感受到威脅的存在。




鄭醫師補充:


男性們常抱怨另一半,不知為何她們為何那麼愛購買名牌來穿戴,也許該自我檢討一下,是否有給另一半足夠的安全感?上述研究報導就是清楚又有趣的證明。


參考文獻: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1086/673256?uid=3739216&uid=2134&uid=2&uid=70&uid=4&sid=21102192856513


http://www1.umn.edu/news/news-releases/2013/UR_CONTENT_450739.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餵寶寶喝母乳 10大秘訣

 

受到「毒奶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媽媽發現「天然的尚好」。母乳是寶寶最天然,最符合生理需要的食物,沒有任何一樣人工食物會比母乳更適合寶寶。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婦兒科吳淋禎護理長表示,很多媽媽都會擔心母乳的量沒有辦法應付寶寶的需求。其實,要增加奶水的分泌有10大秘訣,把握住10大秘訣,奶水一定會足夠。



一、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產檢及生產。像是有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認證核可的母嬰親善醫院,可提供一個順利哺餵母乳的環境。



二、出生後儘早肌膚接觸。出生後的最初1-2小時是出生寶寶頭幾天最清醒的時刻,也是寶寶和媽媽產生銘記的最佳時機,此刻與媽媽肌膚接觸可以激發媽媽的母愛及奶水分泌。



三、除了母乳還是母乳。健康足月的寶寶頭幾天的需求不多,即使是剛生產後的頭三天,媽媽的初乳就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了。



四、不限時間且經常的哺乳。只要寶寶想吃就應該餵奶,產後經常且不限制時間的餵奶可以刺激奶水的分泌,也可以避免隨之而來的乳房腫脹。



五、24小時親子同室。寶寶不但需要奶水,更需要父母陪伴所提供的溫暖及安全感,並減少寶寶院內感染的機會。



六、確保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吃到奶水。寶寶在吸吮乳房時必須含住乳頭和大部份的乳暈,下巴貼緊乳房,如此才可以有效吸吮奶水。



七、吸一邊乳房後,再餵另一邊。寶寶吸完一邊乳房,如果寶寶還要再吃,再給他吸另一邊的乳房。如此兩邊乳房都受到刺激,都可製造奶水。



八、適時擠奶。擠奶除了可以緩解奶脹情形外,在寶寶與媽媽分開時也時維持奶水分泌的重要方法之一。



九、確認寶寶吃得夠,不隨意添加其他食物。評估的最佳表徵為每天至少換6次以上顏色清澈,尿濕重重的尿布(初生前三天為每天1-3次);五到三週內的寶寶一天至少解三到四次的黃色大便,三週後可能大便次數變少。



十、不要以寶寶的哭鬧、餵奶時間長短及頻率來論斷自己是否沒有足夠的奶水,而添加母乳以外的食物。



吳淋禎護理長提醒,新生兒及寶寶只有三個最基本的需要:母親溫暖的懷抱、母乳、母親身旁的安全感,這是每個母親都做得到的。把握以上10大秘訣,每個媽媽都可以驕傲的說:我的寶寶喝母乳、天然的尚好!(資料參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母乳含有嬰兒需要的充分營養,餵母乳不必擔心DHA或者抗體不足,因為母乳都有,同時,母乳含的蛋白質,不會引發過敏反應,故能降低過敏的發生及增強抵抗力,這是哺餵母乳的媽媽對小孩最好的呵護,所以一般婦產科醫師也建議準媽媽們儘量以母乳來哺餵小朋友至少六個月,幫助小朋友頭好壯壯,健康成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吃好睡好成績自然好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30日 上午12:00

美國醫學專家指出,小孩如果身體好、睡得好,學校成績自然好。另外,小孩一定要養成吃早餐習慣,否則很容易影響學習、認知功能表現。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資訊,小孩的飲食、睡眠習慣都與課業成績表現息息相關。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最新研究也發現,小孩學校成績好不好,與生活、飲食習慣大有關係。


營養科學系助理教授克莉絲塔‧卡莎拉解釋,如果一個人沒有攝取足夠熱量,大腦就無法工作,這通常不會是問題,不過小孩上學前若沒有吃早餐,認知功能 就可能受到影響。卡莎拉建議,家長可讓小孩以水果、蛋白質、全穀類食物做早餐,早餐要盡量避免食用含糖麥片、含糖榖片等食物,以免造成血糖突然飆升、下 降。


卡莎拉表示,早餐營養均衡,不但讓身體有充足熱量,還可讓小孩維持注意力,三餐吃得營養、健康,小孩就不容易在放學後亂吃零嘴。小孩在晚餐前若真想吃點東西,可以吃點優格、水果與蔬菜,口渴就喝白開水,不要喝汽水、可樂。


小兒睡眠呼吸醫學副教授克莉絲汀‧艾薇絲提醒,小孩擁有良好睡眠,也有助提升課業表現。小孩一旦睡眠不足,上課時記憶力、專注力就會變差,情緒管理也會受影響,甚至容易出現焦慮、憂鬱情緒。


艾薇絲指出,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十三到十八歲青少年晚上都至少要睡九小時,不過這些族群晚上平均都只睡七小時,睡眠明顯不足,很多父母認為,小孩少 睡一點,沒睡到九小時沒關係,事實上,這很容易影響小孩隔天表現,如果小孩長時間睡眠不足,問題就會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嚴重。周末補眠也會讓情況惡化,小孩 星期六、星期天早上很晚才起床,晚上就會很難入睡,星期一早上起床時就會顯得特別疲累,睡眠周期就會被打亂。建議小孩一星期七天上床時間都要規律、穩定, 睡眠也要充足,這樣早上才會有精神。




鄭醫師補充:


現代父母忙碌,有時早餐圖方便,一杯牛奶配穀片,纖維以及蛋白質補充明顯不足,因此在學校時,一旦醣類被分解完畢,血糖驟降,大腦能量來源被切斷,專注力自然難以集中,影響學校表現,不難想像。


充足的睡眠對小孩的情緒控制、學習專注力以及成績表現影響非常直接,過去有許多研究都支持睡眠品質是影響學習表現的重要關鍵。不僅小孩如此,成年人亦然。參考文獻:


Ramón Cladellas, Andrés Chamarro, María del Mar Badia, Ursula Oberst y Xavier Carbonell. Efectos de las horas y los hábitos de sueño en el rendimiento académico de niños de 6 y 7 años: un estudio preliminar. Cultura y Educación, 23 (1):119-128, 2011


Víctor J. Quevedo-Blasco, Raúl Quevedo-Blasco. Influencia del grado de somnolencia, cantidad y calidad de sueño sobre el rendimiento académico en adolescen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2011, 11, 49-65


這篇報導的原文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uab.edu/news/news-you-can-use/back-to-school-2013/good-eating-and-sleep-habits-help-kids-succeed-in-schoo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小兒科期刊:幼兒發燒最後一招才吃藥

 

美國最新的小兒科醫學研究指出,幼兒一發燒立即服退燒藥,是錯誤觀念,其實最後一招才是服藥。(劉芳報導)


針對幼兒發燒問題,最新一期美國小兒科醫學期刊指出,很多人以為發燒會燒壞腦子,所以趕快給孩子服藥,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文章說,發燒本身不會傷害 孩子,甚至可以說,發燒是有幫助的,因為那會傳遞訊息給身體其他部門,讓身體製造更多白血球,以避免感染。也就是說,一旦發燒,細菌或病毒就不容易侵入人 體,孩子反倒可以康復的較快。


根據路易斯維爾大學的研究顯示,孩子發燒到37.7度時,有四分之一的父母給孩子服退燒藥,其中八成五會把孩子從睡夢中喚醒服藥。


研究指出,如果是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到38度時,應該服藥;如果是三到六個月大的嬰兒,發燒到38.3 度時,就該服藥;如果是六個月以上的嬰兒,發燒在39.4度以下,父母不必擔心。當然,如果同時出現其他症狀,例如拉肚子或嘔吐,又另當別論,應該趕快看醫生。



醫學報告指出,體溫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但體溫上升1℃,免疫力則增加500 ~ 600%。所以,一旦小孩被感染,甚至發燒,追根究底就是要幫助身體增加免疫能力。可惜,許多父母並不了解這個道理,而且從小便被誤植一個觀念:發燒會燒 壞腦子,所以發燒一定要趕快給孩子服藥退燒。因此遇到小孩體溫上昇一度,常常急著給小孩退燒,其實這種做法是大有問題的,而這種狀況不只在台灣,連美國也 一樣普遍:


根據美國小兒醫學期刊最新的研究,路易斯維爾大學的研究顯示,孩子發燒到37.7度時,有四分之一的父母給孩子服退燒藥,其中八成五會把孩子從睡夢中喚醒服藥。


研究人員提醒大家:


發燒本身不會傷害孩子,甚至可以說,發燒是有幫助的,因為那會傳遞訊息給身體其他部門,讓身體製造更多白血球,以避免感染。也就是說,一旦發燒,細菌或病毒就不容易侵入人體,孩子反倒可以康復的較快。


如果是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到38度時,應該服藥;如果是三到六個月大的嬰兒,發燒到38.3 度時,就該服藥;如果是六個月以上的嬰兒,發燒在39.4度以下,父母不必擔心。當然,如果同時出現其他症狀,例如拉肚子或嘔吐,又另當別論,應該趕快看醫生。


一般看病的醫師並非不懂這個道理,但若不順應民情,會讓父母覺得醫師治療不積極,下次便不來看診了。所以在醫院診所也看到醫師對退燒也非常積極,其實這有一部份是源自於家長的觀念不正確所致,當然醫師平時看診太匆忙,沒有好好跟家長做衛教,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所以下次小孩發燒,千萬不要急著給小孩退燒,第一要先看小孩燒到幾度,六個月以上的小孩發燒若沒有超 過如果沒有超過39.4度,其實不必太擔心,否則急於退燒,不僅阻礙小孩的自我免疫機制的運作,而且根據研究,小孩隨便服用感冒用藥,反而更容易衍生後遺 症及副作用,在2008年FDA便明令正式禁止給兩歲以下的嬰孩吃小兒感冒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2004和2005年之間, 約有1,519個二歲以下的幼兒因嚴重症狀到醫院急診,其中就有因咳嗽和感冒藥服藥過量造成的。在2007年,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支持下,讓馬里蘭州衛生官員約夏醫師(Dr. Joshua Sharfstein )向FDA請願,要求終止六歲以下的孩童使用成藥。理由是:


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些成藥確實可以舒緩幼兒的感冒症狀。已有一些研究建議成藥對幼兒一點好處也沒有。藥物只是治療症狀,感冒是病毒,藥並不能更快地趕走病毒。


在2008年在知名的醫學期刊LANCET也有一項針對小兒退燒的常用藥物普拿疼的大規模研究:針對 31個國家超過20萬小孩的研究發現,若是在因為一歲時發燒給普拿疼退燒,那麼接下來到了六到七歲時發生氣喘的機率將大為增加,同時也增加過敏性鼻炎及結 膜炎還有濕疹的機率:


Beasley, Richard; Clayton, Tadd; Crane, Julian; von Mutius, Erika; Lai, Christopher; Montefort, Stephen; Stewart, Alistair (2008). "Association between paracetamol use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and risk of asthma, rhino conjunctivitis, and eczema in children aged 6–7 years: analysis from Phase Three of the ISAAC programme.". The Lancet 372: 1039–1048. doi:10.1016/S0140-6736(08)61445-2.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8614452/abstract. Retrieved September 19, 2008.


以上重要資訊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月圓時易失眠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29日 上午12:00

許多民眾常抱怨,只要一碰到月圓時刻,睡眠品質就會變差,晚上很容易睡不好。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團隊首次發現,月亮圓缺周期與人類睡眠品質確有關聯,當月圓之時,很多人深度睡眠會受到干擾,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入睡,睡眠時間也會縮短。


研究顯示,雖然很多人現在活在現代社會,生活都很舒適,不過月亮運行節奏還是會影響人類生活、睡眠情況。


瑞士巴塞爾大學精神科醫院克里斯‧卡裘漢研究團隊以三十三名自願者為研究對象,這些人有男有女,研究人員請他們睡在實驗室,在他們睡眠時,監測其眼球變化與大腦活動狀況。


研究數據顯示,每當到了月圓時刻,這些自願者進入深度睡眠時,大腦相關活動會衰減約百分之三十,且入睡時間也會多花五分鐘以上,整體睡眠時間減少約 二十分鐘。這些人多半感覺月圓時睡得比較不安穩,體內褪黑激素濃度也有下降趨勢。褪黑激素會控制睡眠、清醒生理循環,當濃度有所變動,睡眠自然也會受到影 響。


研究人員認為,有些研究發現,月亮周期可能不只會影響睡眠,還可能影響感覺、情緒、認知表現等。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當代生物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月圓是比較容易失眠嗎?國外甚至有人稱之為月圓性的失眠(Full moon insomnia)。到底有沒有或者可不可信?這項小規模的調查研究可以參考一下。




參考文獻:


Christian Cajochen, Songül Altanay-Ekici, Mirjam Münch, Sylvia Frey, Vera Knoblauch, Anna Wirz-Justice. Evidence that the Lunar Cycle Influences Human Sleep. Current Biology, 2013; DOI: 10.1016/j.cub.2013.06.02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130075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睪固酮濃度大幅衰退巴氏症易上身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7月29日 上午12:00

男性要特別注意睪固酮濃度是否出現變化。睪固酮是一種男性荷爾蒙。美國若許大學醫學中心神經醫學專家進行動物實驗發現,男性體內的睪固酮濃度一旦大幅衰退,很可能造成巴金森氏症症狀。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生物化學期刊」。


研究首席作者卡里帕達‧帕漢博士指出,目前研發巴金森氏症藥物最大障礙在於缺乏穩定、可靠的動物模型。過去有很多科學家、醫學家使用各種毒素、基因 方法就為了創造老鼠巴金森氏症模型,而這次研究發現,如果將公老鼠閹割,使公老鼠體內睪固酮濃度快速滑落,就會引起類似巴金森氏症症狀。若使用睪固酮補充 劑,就能幫助減輕巴金森氏症症狀。


帕漢博士解釋,男性睪固酮濃度與許多疾病大有關聯,一般來說,健康男性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睪固酮濃度到達顛峰,然後逐年下降,一年約下降百分之一,不 過如果遇到壓力,或出現一些特殊狀況,睪固酮濃度可能快速、大幅減少,這樣的人便特別容易罹患巴金森氏症,一旦罹患巴金森氏症,病情往往也較為嚴重。因此 男性想要預防巴金森氏症,或許要先預防睪固酮濃度大幅滑落。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或可幫助研發藥物以保護大腦、阻止巴金森氏症病情惡化。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證實補充睪固酮是否能幫助人類預防巴金森氏症。




鄭醫師補充:


大腦細胞有性荷爾蒙接受體,缺乏適當刺激,容易出現大腦細胞衰弱與退化狀況。這則研究報導就是一個清楚的例子。


對巴金森症的預防,以男性來說,性荷爾蒙濃度不能太低,即使已經發生巴金森症狀,也可以透過相關檢測來確認是否有男性荷爾蒙低下的狀況,若是存在,透過適當補充,應該能協助巴金森症的症狀改善。


參考文獻:


S. Khasnavis, A. Ghosh, A. Roy, K. Pahan. Castration Induces Parkinson Disease Pathologies in Young Male Mice via 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3; 288 (29): 20843 DOI: 10.1074/jbc.M112.443556


其他參考文獻:


Testosterone deficiency in a Parkinson’s disease clinic: results of a survey


  • M S Okun,
  • G P Crucian,
  • L Fischer,
  • B L Walter,
  • C M Testa,
  • J L Vitek,
  • M R DeLong,
  • J Hanfelt,
  • X Huang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4;75:1 165-166

http://jnnp.bmj.com/content/75/1/165.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睡午覺 遠離心臟病風險

作者: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7月25日 上午10:10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午睡對心臟有益?一項受試者高達2萬多人的大型希臘研究顯示,每週3次、每次至少30分的午睡可減少心臟病致死。研究人員推測,中午午睡可以減少壓力,或許能降低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儘管這項最新研究結果仍需進一步被證實,但該項計畫主持人DimitriosTrichopoulos醫師認為,午睡的害處很少,但可能對健康的好處卻很大。


他表示,大多數人沒有每天午睡,但如果能夠養成午覺習慣,應該有助於保護心臟。在地中海和拉丁美洲國家等地的心臟病死亡率較低,而午睡早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這篇最新發表的希臘研究是由波士頓哈佛公共衛生學校和希臘的雅典醫學院的Tichopoulos醫師和同事們所執行,共針對2萬3681位沒有心臟病、中風、或癌症病史的希臘居民進行研究,平均追蹤6.3年。


在嘗試控制飲食和活動量等心臟病風險因素後,研究人員認為,每星期3次以上午睡且每次午覺時間至少30分鐘午睡的人,會比沒有定期午睡的人減少37%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


Trichopoulos醫師表示,即使每天午睡確實能降低心臟風險,但這也只是為什麼希臘人比美國人少死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許多解釋之一。其餘原因則包括傳統地中海飲食,攝取豐富的水果、蔬菜、豆類、榖類以及少量紅肉。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午睡不能太久,大致就是30分鐘左右。這是2007年的研究報告,原文報導資料可以連結參閱:


http://archive.sph.harvard.edu/press-releases/2007-releases/press02122007.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