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刊登於美國知名權威期刊JAMA內科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在安養院的長者,服用的非苯重氮基鹽類安眠藥物的前兩周,因為跌倒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機率增加66%。主要原因就是服藥之後,半夜爬起來如廁,而藥效仍在,導致步態不穩。尤其是對那些行動需要協助或者輕微認知功能障礙的人來說,危險性更高。


這項研究蒐集15528位,每個人在長期照護機構至少待六個月以上,有髖關節骨折以及完整的藥物使用資料的人,平均年齡為81歲,有77.6%為女性。影響比較少的是那些嚴重失智或者是嚴重功能退化的人,因為他們半夜都不會醒來自己如廁,因此風險較低。


研究人員提醒服用這類藥物務必加強監測,預防跌倒以及髖關節骨折的危險。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原文研究摘要: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657760


參考文獻:


Berry SD, Lee Y, Cai S, Dore DD. Nonbenzodiazepine Sleep Medication Use and Hip Fractures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JAMA Intern Med. 2013;():1-8.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3.379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目名稱:樂活在人間 (CH 7)



主 持 人:阿嬌



節目主題:用營養與運動,脫離憂鬱症的魔掌



 





節目大綱:一、什麼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症狀及成因



          二、營養的補充;哪些常見的營養素,我們一旦缺乏就會導致憂鬱症?



          三、不用藥物治療的方式



四、安頓身心的生活良方





3/14(四)18:00 首播


3/15(五)11:00 重播



 





跟大家談談 精神科醫師 除了開藥單 還能作什麼?


感謝大家支持並給我一些意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去年八月義大利學者研究發表,一種名為胞二磷膽鹼(citicoline)的營養補充品,對於中風引發的輕微失智症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而且無副作用。


這項義大利研究檢視349位義大利六個地區的年逾64歲的長者,他們都有記憶上的抱怨以及腦部中風的病史,但之前沒有阿茲海默症,換句話說,他們的記憶力問題與中風有關,並非來自阿茲海默症。


經過9個月的治療,服用者跟沒有服用的人相比,記憶力檢查結果顯示有明顯的差別,服用者除了沒有退化與進步之外,沒有服用的受試者同時出現明顯的退化現象。


胞二磷膽鹼在人體內方便身體合成腦細胞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腦細胞有足夠的乙醯膽鹼來源,就能減緩記憶力的功能退化。目前的失智藥物都是透過抑制乙醯膽鹼水解酶來設法提高乙醯膽鹼濃度,但來源增加部分建議還是透過適當營養補充才行。此外研究人員發現補充胞二磷膽鹼而有助於大腦合成正腎上腺及多巴胺,減少焦慮以及幫助心情提升。


參考文獻:


Antonino Maria Cotroneo, Alberto Castagna, Salvatore Putignano, Roberto Lacava,Fausto Fantò, Francesco Monteleone, Filomena Rocca, Alba Malara, Pietro Gareri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citicoline in mil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the IDEALE study



Published Date February 2013 Volume 2013:8 Pages 131 - 137


DOI: http://dx.doi.org/10.2147/CIA.S38420


主要研究領導人面談相關內容可以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RBrMoGe-uk












 

 

Dr. Pietro Gareri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魚、多互動,讓孩子更聰明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3月6日 上午12:28




PanSci泛科學網


作者:黃秀美


孩子的智商,可以經由一些後天的努力得到提升?根據紐約大學2013年1月發表在發表在《心理科學透視期刊》(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中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結果顯示:補充ω-3及增加人際互動,都可提升孩子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


研究指出,孕婦和新生兒補充富含ω-3的多元不飽合脂肪酸的食物,可提供神經細胞發育所需的營養素,讓孩子的IQ提高3.5。


對於經濟位於不利處境的孩子,給予早期的教育,則可讓其IQ提高4以上。研究人員推測,這些早期教育上的干預,可能增加孩子的認知刺激和回饋,因此,有助提高孩子的IQ。


若父母能與孩子作互動式的閱讀,則可讓孩子的IQ提高6以上,這可能是由於共讀可以促進語言的發展,使得IQ得以提升,但這類教育干預,似乎對4歲以上的兒童較沒有影響力。


送孩子去幼稚園可讓IQ提高4以上,這可能是因為幼稚園裡的情報及環境有助於增加語言的曝露及整體認知。


此外,準媽媽補充ω-3,不只對孩子的IQ有益。另一個由南安普敦大學所作的研究證實,懷孕期間體內有較高n-6多元不飽合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的孕婦,較容易生出胖的孩子。孕婦體內有較高n-3多元不飽合脂肪酸,也就是俗稱的ω-3和魚油,嬰兒也有比較多的肌肉跟骨骼,比較少的體脂肪。


酒精濫用對於青少年,則會造成大腦的功能性腦損傷,進而影響到視覺學習、記憶以及執行功能,這是因為大腦的海馬迴及額葉直到25歲左右,才會完全成熟,但年輕人的酒精濫用,卻會讓大腦萎縮和白質出現重大的變化。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提到的有三篇研究。


紐約大學提到和小孩共讀以及補充ω-3脂肪酸可以讓小孩IQ提升的參考文獻:


John Protzko,Joshua Aronson, and Clancy Blair


How to Make a Young Child Smarter: Evidence From the Database of Raising Intelligenc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January 2013 8: 25-40, doi:10.1177/1745691612462585

http://pps.sagepub.com/content/8/1/25.abstract


孕婦體內n-6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生出胖小孩的機率較高,過多n-6脂肪酸,容易導致身體發炎,建議懷孕時應多補充n-3脂肪酸:


參考文獻:


Maternal Plasma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Status in Late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Offspring Body Composition in Childhood


R. J. Moon, N. C. Harvey, S. M. Robinson, G. Ntani, J. H. Davies, H. M. Inskip, K. M. Godfrey,E. M. Dennison, P. C. Calder, C. Cooper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November 16, 2012 jc.2012-2482


 doi: 10.1210/jc.2012-2482



http://jcem.endojournals.org/content/98/1/299.abstract


青少年飲酒影響智力及認知功能的參考文獻:


Daniel F. Hermens, Jim Lagopoulos, Juliette Tobias-Webb, Tamara De Regt, Glenys Dore, Lisa Juckes, Noeline Latt, Ian B. Hickie. Pathways to alcohol-induced brain impairment in young people: A review. Cortex, 2013; 49 (1): 3 DOI: 10.1016/j.cortex.2012.05.0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退休後多煩事!? 鎮靜安眠藥用更多

作者: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3月5日 上午8:01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退休是人生一個重大階段,可以含飴弄孫,但也可能惡夢的開始!國內一項研究發現,與同年齡、未退休者相較,已退休者使用較多的鎮靜安眠藥,顯示退休者可能有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最新一期台灣公共衛生雜誌刊登「退休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以鎮定安眠藥之使用為指標」,重點在於探討退休者與未退休者在退休日期前後,鎮靜安眠藥使用的變化情形,結果引起不少公衛學者討論。


退休為人生重大的轉捩點,意味著個人離開職場、失去穩定的收入、生活作息也將失去約束。為此,個人運動習慣、社交活動及與家人的相處等在退休後出現的變化,這些都可能影響退休後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該項研究利用1999年至2009年的健康保險承保歸人檔資料,分析1萬149名50至64歲退休與未退休者,在退休者的退休日期前三年,以及後六年的鎮靜安眠藥每年定義日劑量的用量差異。


許多人都以為退休後,無事一身輕,領了退休金,可以輕鬆過活,其實不然,退休後反倒煩惱更多。這項研究發現,退休者的鎮靜安眠藥用量,在退休前後數年均顯著高於同年齡的未退休者。


另外,過去多項研究認為,睡眠問題可能導致民眾提早退休,且退休也被認為是失眠的高風險因子。這項研究則證實,退休者使用鎮靜安眠藥數量確實高於未退休者。


研究者推論,退休者可能有較大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使用較多的鎮靜安眠藥,而退休本身並無法改善其心理健康而減少鎮靜安眠藥的用量。另外,退休後的抗憂鬱劑使用似有增加的趨勢,這意味著,退休對民眾心理健康的影響,並非完全正面、有益。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提到的研究參考文獻:


http://140.112.117.81/~tpha/Journal/Abstract/32-1/32-1-052-CA.pdf


http://www.airitilibrary.com/searchdetail.aspx?DocIDs=U0015-1302201210233900


我經常跟門診的失眠患者提到一件事:生活有重心,對於心理健康的維繫相當重要。相反地,生活缺乏重心,容易胡思亂想,失眠或者憂鬱往往會跟著來。


在精神科門診求診的患者中,不乏一些剛退休的人。我常開玩笑地說,儘管有些人經常抱怨工作的內容或者上司對於工作的要求太過嚴苛,但換個角度來說,我們還真得感謝工作。因為工作讓我們的注意力在外,不至於胡思亂想,。


有人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如果你要讓一個人瘋狂,方法很簡單,你只要讓一個人不必擔心錢,並且規定當事人什麼事都不能做就可以了!」退休不正是如此?


因此,不少人的感想都是:沒有準備好,最好不要退休!言之成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芬多精能安眠鎮痛 柳杉最多

 

現代人流行到森林散步,享受芬多精,但因採集技術困難,很少人能揭開芬多精面紗。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王升陽、獸醫病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廖俊旺,花四年時間,研究證實芬多精「類成分」檸檬烯,確具有安眠、抗焦慮及鎮痛的功效。樹木中,以柳杉林蘊藏的芬多精最多。



王升陽和廖俊旺獲林務局支持,研究芬多精的成分及功效,這項成果刊登在二月出刊的木材科學(Journal of Wood Science),由於採集技術困難,國內外少見芬多精研究報告,兩人突破性的研究已經引起學界關注。



王升陽說,為採集芬精常以森林為家,足跡遍及中興大學黑森林、惠蓀林場、奧萬大的楓香林及溪頭柳杉林;分析芬多精的方法,一種是用微固相萃取法,另一種是利用合成樹脂,配合可攜帶式的幫浦,採集林中的空氣。



王升陽、廖俊旺 花四年證實功效



再將採集到的空氣分離芬多精,利用氣相質譜分離,鑑定芬多精成分;王升陽和廖俊旺也發現芬多精,和利用水蒸氣蒸餾的柳杉精油成分類似,還以柳杉精油進行動物試驗,證實柳杉芬多精,能增加小鼠睡眠和鎮痛作用。



研究柳杉中的芬多精,主要類成分檸檬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相當大的影響,還具有安眠、抗焦慮及鎮痛的功效,王升陽在實驗中獲知,小鼠即使服用濃度高的柳杉精油,也不會有毒性反應,安全性高。



興大芬多精研究團隊指出,柳杉林中芬多精濃度,常隨著溫度變化,氣溫卅度時濃度最高。因為柳杉精油和芬多精成分差不多,民眾平時較難接觸柳杉林,居家也可使用柳杉精油代替,享受芬多精



針對國內對於芬多精的研究發現:芬多精的確有助於睡眠、止痛、安眠及抗焦慮的效果,所以有機會到郊外,有芬多精的樹林裡走走,絕對有助於身心的鬆弛,幫助身體處於安全模式,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增加負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而達舒緩自律神經的效果。對於到郊外不方便的人,可以考慮使用柳杉精油替代,在營養品有類似類似效果的是鈣加鎂,一般而言,鈣能幫助自律神經舒緩、鎂能減少焦慮,鈣及鎂都能幫助睡眠,鈣也有止痛的效果。但提醒大家,鈣鎂產品應找比較好吸收的形式,比例最好是2:1,否則就是在吃安慰劑,效果有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高纖食物 顧心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3月4日 上午12:24






許多人都知道,多攝取膳食纖維有助腸胃道健康。不過美國最新研究顯示,攝取膳食纖維不只對腸胃道很好,也可提升心臟健康。


許多蔬菜、水果、全穀類與豆類食物都含有膳食纖維。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心臟與血管醫院護理師裘蒂‧吉爾克莉絲特在該校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研究顯示,膳食纖維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濃度。


膳食纖維主要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吉爾克莉絲特分析,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食物體積,幫助預防便秘,對維持消化道健康非常重要。水溶性膳食纖維作用則是像海綿,可以讓人較快產生飽足感,並幫助控制食量,這樣較能維持健康體重。這次研究發現,水溶性膳食纖維會影響身體吸收膽固醇,進而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


全穀麵包、全穀類食物、甘藍菜、胡蘿蔔、花椰菜、蘋果皮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至於像燕麥片、燕麥麩、豆類、米糠、大麥、柑橘類食物、草莓與蘋果果肉則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


吉爾克莉絲特指出,多數營養學專家認為,想要均衡飲食,就要納入膳食纖維。每個人一天至少要攝取二十五公克膳食纖維。而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攝取一千卡路里,最好就食用十四公克膳食纖維,其中至少要有十公克是來自水溶性膳食纖維。


吉爾克莉絲特提醒,在購買食物前,民眾應仔細讀一下營養標示,有些食物雖然含有一些纖維質,但不見得對身體有好處。像有的鬆餅、蛋糕、糕點雖含有燕麥、麥麩成份,但所占比率極少,裡面倒可能含有許多鈉鹽、糖份、脂肪。


另外,攝取膳食纖維時,最好慢慢、循序漸進增加攝取量,且也要記得補充充足水份。


鄭醫師補充:


常吃高纖食物為何可以提升心臟健康?答案是水溶性的膳食纖維有利於身體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導致心臟疾病,不好的膽固醇。上述報導的原文引用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uab.edu/news/news-you-can-use/heart-health/uab-expert-fiber-isnt-just-for-digestive-health


2011年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也有類似的研究發表:


http://www.northwestern.edu/newscenter/stories/2011/03/fiber-heart-disease.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躁鬱症 發現相同變異基因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2013年3月1日 16:32




自閉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躁鬱症、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過去被認為是沒有關聯性的精神疾病,且在表現特徵上也不盡相同。然而,這項認知可能需要重新改寫,近日發表於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這些精神疾病在基因上都出現同樣的變異,為精神病醫學研究上的重要發現。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此項大規模研究共有6萬多人參與,包括3萬3千多名精神疾病患者,2萬7千多名做為對照組的民眾。研究從2007年就開始進行,針對參與實驗者的DNA做分析,在300億個DNA資訊中試圖找出精神疾病患者大腦中與一般人有無相異之處。


過去的類似研究中曾發現同卵雙胞胎中基因雖完全一樣,但其中之一罹患精神分裂症,另一名雙胞胎卻有可能是出現躁鬱症,而非一模一樣的精神疾病。研究主筆者哈佛醫學院和麻塞諸塞州總醫院的精神病學喬丹教授(Jordan Smoller)表示,研究中主要的重要發現在於DNA中有4個特定區塊與精神疾病都有關,其中有兩種基因已確定在部份的鈣離子通道(calcium channels)上,鈣離子通道為負責傳遞訊息到大腦的神經元。


研究人員認為目前拿來降血壓的藥物「鈣離子阻斷劑」,與此項研究中發現的基因缺陷部份有關聯,因此或許能用於治療躁鬱症,且目前麻塞諸塞州總醫院也已有使用鈣離子阻斷劑來治療10名躁鬱症患者的臨床試驗,未來將會擴大至大型臨床試驗。


鄭醫師補充:


兩三個月前,才有一篇研究證實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一部分相同的基因變異,這次又發現自閉症與躁鬱症的某些基因變異是一致的。這部分與鈣離子傳導異常可能有關,研究人員目前正透過鈣離子阻斷劑來協助躁鬱症患者改善,也許過一陣子,可能有些報告會建議自閉症患者也同樣能用鈣粒子阻斷劑來協助症狀穩定也說不定。


鈣離子阻斷劑,通常用於心臟科的血壓控制穩定,改善心律不整以及偏頭痛等等,而對情緒穩定也有些幫助,然而其實際藥物作用機轉,目前還不清楚。這類藥物服用最常見的副作用便是頭痛,不過大部分的患者都會隨著時間增加而副作用減輕甚至消失,如果一直持續,最好和開藥的醫師討論換藥。此外,某些服用者容易出現牙齦的壓痛、腫脹以及流血等等。規律刷牙、使用牙線以及牙科護理也能減緩相關副作用,其他副作用包含心跳變慢或者心律不整、血壓下降、便秘、虛弱以及腿部腫脹等等。相對於其他藥物,這類藥物對於躁鬱症的控制效果較不明顯。


十年前開始有些研究發表:


Levy, N. A. and Janicak, P. G. (2000),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s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s, 2: 108–119. doi: 10.1034/j.1399-5618.2000.020204.x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34/j.1399-5618.2000.020204.x/abstract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for Bipolar Disorder: verapamil, isradipine (and nimodipine) 2006. 1/5/07.


Wisner, K.L., et al. Verapamil treatment for women with bipolar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1 May 2002: 745-52. 1/5/07.

Goodnick, P.J. The use of nimodi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ood disorders. Bipolar Disorders 2 Sept 2000: 165-73. 1/5/07.

Silverstone, P.H., and L. Birkett. Diltiazem as augmen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bipolar disorder: a ret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May 2000: 276-280. 1/5/07.


至於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可以連結參閱:



Identification of risk loci with shared effects on five 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genome-wide analysis
Cross-Disorder Group of the 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
The Lancet - 28 February 2013
DOI: 10.1016/S0140-6736(12)62129-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跟動物有何不同?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寶寶能夠分辨對錯,也能夠了解公平與不公平,甚至也願意去分享他們的東西。


所以不要說小寶寶什麼都不懂,如同這個研究的領導人Jessica Sommerville提到:「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些公平的觀念及利他的概念的產生比我們一般的概念還更早獲得。這些研究也顯示嬰兒的公平概念及利他的連結,因此寶寶能夠對於食物的公平分配較敏感,也更容易去分享他們喜歡的玩具。」


這項研究有兩段15個月大的研究短片,第一部分把一碗的餅乾分配給兩個人,第一次讓兩個人有一樣分量的餅乾,接下來有一個人的份量比另外一個人多。第二段影片呈現的是一壺牛奶的分配,分配方式跟餅乾的分配類似。


研究人員測量每一個寶寶在分配食物時他們花多長的時間去注視,如同嬰兒當他們感到驚訝時會花更多的注意力在上面。觀察結果發現假使有一個人分到較多的食物,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注視。


Jessica Sommerville說:「嬰兒希望食物能夠被平均分配,因此他們很驚訝一個人的食物比另一個人多。」


之前已有報告證實兩歲大的孩童能夠幫助其他人,這被視為利他的現象,而公平概念的發展是介於六到七歲。透過這個新研究發現15個月的寶寶已經有公平與不公平的概念了。


研究的另一部分,研究人員紀錄是否寶寶願意跟一個陌生人分享玩具。對食物不平均分配感到驚訝的寶寶跟對食物分配平均感到驚訝的寶寶相比,他們更願意去分享他們的最愛的玩具。


Jessica Sommerville補充:「分享實驗的結果顯示利他主義在生命的早期就存在個別的差異,這些願意分享心愛玩具的寶寶,對於食物分配是否違反公平原則更敏感。」


對研究全文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考: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232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之前我曾寫過一篇如何誇獎小孩的文章,最近又有一篇研究證實類似的說法,這篇研究指出,如果對低自尊的小孩誇他的人格特質,反而容易發生反效果,因為當小孩面臨失敗時,小孩馬上會否定自己受誇獎的稱讚詞爾感到羞愧,反而更糟。如果是誇獎小孩的努力,那麼即使後來遭遇失敗,小孩也會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而非自己不好。


一般對於小孩,尤其是缺乏自信的小孩,父母常會因為想要鼓勵小孩,讓小孩好過些,而對小孩說出人格的稱讚語,例如你好聰明,你是很棒的音樂家或者藝術家等等,但這樣做往往造成反效果。研究發現,低自尊的小孩經常受到的稱讚是屬於人格特質的話,一旦遭到失敗的打擊,小孩往往會因為失敗而去質疑之前所受到的稱讚,引發更多羞愧感,認為自己不夠聰明或者不夠有天分,進而直接減損其自我價值。


這項研究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找了357位為人父母者,發現許多父母都認為誇讚小孩的特質可以幫助幫助小孩提升自尊,另一部分是招募313位8-13歲的孩童,讓他們在做某些線上測試之前,先給他們自尊評估以及不同的稱讚詞。結果發現,低自尊的小孩一旦發現自己失敗,之前又是給人格的稱讚語,羞愧感增加最劇烈。


提醒為人父母者,誇小孩務必具體的指出他們哪邊很努力,所以成功了。下次他們失敗時,只會提醒自己要更努力,也不會因此灰心喪志而一蹶不振。


結論:對小孩說你很棒,不如說你做得很好!


相關參考文獻:


Eddie Brummelman, Sander Thomaes, Geertjan Overbeek, Bram Orobio de Castro, Marcel A. van den Hout, Brad J. Bushman. On Feeding Those Hungry for Praise: Person Praise Backfires in Children With Low Self-Estee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3; DOI: 10.1037/a00319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跟一般孩童相較,自閉症孩童身上有更高的重金屬累積量,不管是血液或者是尿液檢測。這項研究蒐集了55位年紀5-16歲的自閉症患者與44位與他們年齡相仿的一般孩童來做為控制組的比對實驗。


結果發現,自閉症患者的紅血球鉛濃度高出41%,尿液檢測更高出74%,尿液檢測已發現鉈高出77%,錫高出115%以及鎢高出44%。這些毒性金屬會影響他們腦部的正常發育還有身體器官及系統的功能被擾亂。


研究還發現,重金屬濃度越高的孩童,自閉程度就更嚴重,尤其是汞和鎘的部分的關聯性最高(38-47%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找到自閉症患者與重金屬的累積與曝露有關,移除體內重金屬對於減輕自閉症患者的症狀應該有幫助,因為之前研究人員做過相關臨床測試證實。


提醒大家,這些檢測,不管是紅血球或者是尿液檢測都是功能性醫學實驗室才能提供的客觀檢測,尤其是尿液檢測,絕非單純蒐集尿液而已,必須先透過口服螯合劑,接下來蒐集6-8小時的尿液來做檢測,才能真正看出體內是否有過多的重金屬殘留。


參考文獻:


James B. Adams, Tapan Audhya, Sharon McDonough-Means, Robert A. Rubin, David Quig, Elizabeth Geis, Eva Gehn, Melissa Loresto, Jessica Mitchell, Sharon Atwood, Suzanne Barnhouse, Wondra Lee. Toxicological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vs. Neurotypical Children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Autism Severity.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2; 151 (2): 171 DOI: 10.1007/s12011-012-9551-1


之前相關文獻還可以參閱: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jt/2009/532640/


http://autismtreatmentclinics.com/uploads/Porphyrins_in_Autistic_Disorders1.pdf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食鐵鋅 經前少症狀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2月28日 上午12:52





有些女性月經來之前會出現「經前症候群」(PMS),不但情緒出現變化,身體也會非常不舒服。美國研究發現,飲食含有豐富的植物性鐵質、鋅等營養素,有助預防經前症候群,以鐵來說,可減少三、四成經前症候群發生機率。另外,研究也發現,食用過多鉀,可能引起肢體腫脹等不適症狀。


美國麻州大學艾姆赫斯特分校、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非血基質鐵、鋅等礦物質營養素可預防經前症候群。非血基質鐵多半來自植物,像乾燥豆類食物、綠色葉菜類蔬菜、鐵劑都含有非血基質鐵。蚵仔、牡蠣等則含有鋅。


研究團隊分析「第二次護理師健康研究」資料,以三千多名女性為研究對象,而得到上述結論。這些女性剛開始參與研究計畫時都沒有經前症候群,研究追蹤十年,其中一千零五十七人產生經前症候群,一千九百六十八人沒得經前症候群,研究人員分析她們的飲食習慣。


研究結果顯示,攝取較多非血基質鐵的女性得經前症候群風險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研究人員還發現,攝取較多鋅也可降低經前症候群風險。另外,如果攝取較多鉀,則較容易產生經前症候群。研究中多數人是透過食物攝取這些礦物質營養素,較少人服用補充劑。


研究發現,女性一天攝取二十毫克的鐵,可減少經前症候群風險,這份量比每日建議標準還高,大約是一天一到一點五份含鐵穀類食物或鐵劑。研究人員提醒,一般人一天鐵攝取量最好別超過四十五毫克,攝取過多鐵可能會傷害健康。


研究作者分析,鐵與血清素製造有關,血清素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可調節情緒,可能是因為這樣,才能預防經前症候群。至於鉀為何會增加症狀風險,可能是因為鉀會調節體內液體平衡,一旦攝取過多,容易造成水份滯留、肢體腫脹症狀。


研究人員提醒,民眾若想服用鐵劑、鋅補充劑,最好事先諮詢醫師,以免攝取過量、不當攝取,對身體造成傷害。


鄭醫師補充:


幫助血清素調控可以到改善經前症候群的效果,因此當事人若嚴重的經前症候群到醫院求診,得到的處方建議幾乎都是荷爾蒙以及抗憂鬱劑之類的藥物,擔心藥物副作用以及藥物成癮的人可以考慮用自然的方式來幫助經前症候群改善,一般人可透過例行性的有氧運動、補充纖維、減少咖啡因、糖以及鹽的攝取,多休息來改善。或者考慮其他非藥物改善研究,例如之前我曾在部落格提到的色胺酸、B6和鎂的補充,對經前症候群的患者而言就能達到不錯的療效:


 "Controversial vitamin may beat PMS", BBC News. Friday, May 21, 1999.


"familydoctor.org: PMS: What you can do to ease your symptoms?". familydoctor.org. 2005. http://familydoctor.org/141.xml. Retrieved 2007-02-02.


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E和鈣的補充也能達到緩解效果:


Dickerson, Lori M.; Mazyck, Pamela J.; Hunter, Melissa H. (2003). "Premenstrual Syndrome".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67 (8): 1743–52. PMID 12725453. http://www.aafp.org/afp/20030415/1743.html.


可以幫助情緒提升的聖約翰草 (St Johnʼs Wort),2010年的一項研究證實可以改善:


Canning, Sarah; Waterman, Mitch; Orsi, Nic; Ayres, Julie; Simpson, Nigel; Dye, Louise (2010). "The Efficacy of Hypericum perforatum (St Johnʼs Wort)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CNS Drugs 24 (3): 207–25. doi:10.2165/11530120-000000000-00000. PMID 20155996.


另一種草藥聖潔莓(Chestberry)也有研究發現可以透過調控腦下垂體的荷爾蒙分泌來改善經前症候群:


 "NCCAM Herbs at a Glance: Chasteberry".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05. http://nccam.nih.gov/health/chasteberry. Retrieved 2009-08-28.


有研究則發現消旋苯丙胺酸也對某些經前不悅的患者有效:


Giannini, A James; Sternberg, David E; Martin, David M; Tipton, Kyle F (1989). "Prevention of Late Luteal Phase Dysphoric Disorder Symptoms with DL-Phenylalanine in Women with Abrupt β-Endorphin Decline: A Pilot Study". Annals of Clinical Psychiatry 1 (4): 259–63. doi:10.3109/10401238909149993.


含鐵量較豐富的食物有海帶、髮菜、紫菜、木耳、香菇、動物肝、肉類、血、豆類等。穀類和大多數水果、蔬菜中含鐵量較低,母乳含鐵量極低。動物食物中的鐵約10-25%能被吸收,而植物中的鐵能被吸收者僅約1%。動物食物中肌紅蛋白或血紅蛋白中的血紅素可以完整的分子直接被腸道吸收,但大多數其他形式的的含鐵物質,例如植物中的鐵、必須先在胃及十二指腸內轉變成遊離的二價鐵後方能被吸收。維生素C和許多還原劑能使高鐵還原成亞鐵,遊離的亞鐵比高鐵易被吸收。


來自動物性食品的鋅利用率高於植物產品。含鋅的食物有肉類、海產品(牡蠣、魚、貝等),肝臟、蛋、各種豆類、堅果及各種種子也是含鋅較多的食物。


上述報導的參考文獻來源:


Patricia O. Chocano-Bedoya, JoAnn E. Manson, Susan E. Hankinson,Susan R. Johnson, Lisa Chasan-Taber, Alayne G. Ronnenberg, Carol Bigelow, and Elizabeth R. Bertone-Johnson


Intake of Selected Minerals and Risk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m. J. Epidemiol. kws363 first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6, 2013 doi:10.1093/aje/kws363


http://aje.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2/23/aje.kws363.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某些媒體上看到一個名詞,這在一般的精神科診斷上比較少用,在此提出來說明,其實這種因為壓力過大,不由自主想吃東西,使得體重急速增加的狀況是一種現象,這是當事人找不到其他紓解壓力的方式,只能透過偏差的飲食來幫助自己提升神經傳導物質,試圖減壓的結果。以下我把功能性醫學的觀念及解釋整理給大家參考:


許多人在提不起勁或者心情不好時,透過吃甜食來改善,一些甜食的廣告,也以幸福快樂的感覺來吸引大家多食用,這並非無稽之談,但也潛藏更多的危險。在無力、壓力或者處於輕微憂鬱時,增加腦內血清素最快的方式,就是攝取醣類,甜食、米飯、麵包之類的來源,血糖就會上升,身體為了降低血糖,胰島素就會開始分泌,接下來對於血清素的增加會有幫助,所以胰島素不只在平衡血糖,還能製造身體的蛋白質。


但是若是沒有補充胺基酸來源,一直靠甜食來增加血清素的合成,只會導致身體的胺基酸越來越少,因此甜食只能算是一種興奮劑,往往只有短暫的效果,改善憂鬱效果難以持續。因此,想根本改善憂鬱,要充分攝取完全蛋白質,配合優質的醣類來源,這才能讓血清素進入大腦的狀況,效率更高且持久。


很多人並不瞭解,低血糖是最容易誤診成精神疾病的身體功能失衡,低血糖經常出現的症狀像是突然感到焦慮不安、突如其來的不安全感、注意力衰退、晚上常醒來,這些症狀在精神科門診往往會被當成焦慮症、憂鬱症甚至是心因性過食症,直接服用抗焦慮及抗憂鬱劑來處理。殊不知這樣做法不但沒有根本改善狀況,還容易形成藥物的依賴以及發生藥物副作用的風險。


常常會想吃甜食的人,可能體內的血糖濃度都是上上下下極不穩定的,對甜食的渴望就在提醒一件事:低血糖,因此在正餐之間長覺得餓想吃東西,或者半夜醒來就會想吃東西,體重起伏不定,一旦變胖就很難瘦回來,極可能是血糖代謝異常引發。


血糖在體內影響的不只是胰島素而已,也就是說,一旦血糖過高,胰島素分泌來降低血糖,但如果血糖過低,體內的壓力系統就會啟動,所以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就會開始作用,來幫助血糖上升,因此,血糖值穩定,身體能供應充分的葡萄糖給大腦,精神、注意力、心情及思考等等就會維持在高檔,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狀況,應該設法讓自己的血糖保持在穩定的狀況,也就是用過餐後,血糖緩慢上升,在飯後三到四小時,血糖仍維持與空腹血糖的值相當,胰島素的分泌才會正常。


反之,血糖維持不穩定,尤其是血糖經常處於過低時,大腦及身體不時感到恐慌,此時跟壓力有關的荷爾蒙不只會分泌,甚至傾巢而出,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症狀於焉產生。這些症狀會因為荷爾蒙釋放的優先釋出而症狀有所不同,有人是焦慮不安加劇、有人則是睏倦想睡、或者手麻、心悸、頭痛等等,甚至有人會易怒或者無法控制的一直想吃甜食或者澱粉。


這些資料,許多專業人員的相關認知並不充分,因此,對那些幾乎每天吃甜食、零食點心、清涼飲料,常常感到飢餓,常半夜醒來吃東西、傍晚容易感到疲憊、想睡,體重增加瘦不下來,靠甜食減緩壓力、頭痛、心悸或發麻等狀況的患者,即使服用抗焦慮或者抗憂鬱等藥物改善有限。提醒大家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本身若經常發生類似焦慮不安、憂鬱、易怒甚至強迫思考、行為等等症狀,最好從血糖與胰島素的穩定處理起,而不是給自己貼上精神科診斷而直接服藥控制,本末倒置。


我並非否定這樣的個案不能靠提高血清素的方式來改善,然而跟藥物相比,提高血清素有更直接及安全的營養補充作法,建議大家可以多留意及了解相關的作法為何。相關資料可以參閱部落格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421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1985&prev=22820&next=21607&l=f&fid=33


以下擷取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表格給大家參考,這些都是胰島素作用不佳,代謝異常經常出現的狀況:


胰島素測驗*


我嗜吃甜食,在剛吃完之後會有短暫的活力與好心情,之後就如洩氣的皮球。


我有糖尿病、血糖過低或酗酒的家族史。


我暴躁易怒、焦慮、疲倦與緊張不安,或是有斷斷續續的頭痛,但是吃過飯後會有暫時覺得好一點。


突然站起來時會感到暈眩。


在用餐後的二至三小時,我會感到顫抖。


我吃的是低脂飲食,可是體重依然如故。


在誤餐的情況下,我會覺得暴躁不安與易怒、衰弱或疲倦。


如果吃了碳水化合物(鬆餅、硬麵包、麥片、煎餅等),好像一整天就無法控制地一直吃。


一開始吃甜食或碳水化合物之後,就無法停止。


如果吃魚或肉類與蔬菜,感覺比較好,但是在吃麵食、麵包、馬鈴薯與甜點的大餐之後,我會覺得昏昏欲睡或「茫茫然」。I


餐廳的麵包籃是我的最愛。


在吃完甜食之後,我會感覺心悸。


我對鹽分敏感(我會水腫)


如果沒有吃早餐,下午會有恐慌的症狀。


如果早上沒有喝咖啡,就提不起精神。


我經常感覺悶悶不樂、不耐煩或焦慮。


我記憶力不佳,也無法集中精神。


吃東西可以讓我冷靜下來。


在吃過東西之後的幾小時,我會覺得疲倦。


晚上會盜汗。


我經常感到口渴。


我好像經常受到感染。


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覺得很疲倦。


我的腰圍過重(腰臀比>0.8—肚臍四周的腹部與臀部頂端骨頭隆突處四周的比率)


我的毛髮在應濃密處稀薄,又長在不應該生長之處。


我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不孕。


我有高血壓。


我有心臟疾病。


我有第2型糖尿病 (曾被稱為成年發病型糖尿病)


我有慢性的黴菌感染(鼠蹊搔癢、陰道酵母菌感染、或是皮膚有塊狀乾燥脫皮)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地中海式飲食 防心臟病

作者: 【中央社馬德里26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2月27日 上午12:05






根據西班牙大型研究,富含橄欖油、堅果、魚肉與新鮮蔬果的地中海式飲食,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臟病與中風。


過去研究曾表示,攝取這種飲食的民眾,心臟比較健康,但這些研究無法排除,是其他健康或生活型態的差異造成這種不同。


不過,為了進行這項新試驗,研究人員隨機分配有心臟病風險的自願參與研究者,讓他們食用地中海式飲食或標準低脂飲食5年,使研究團隊可以特別專注在飲食的效應上。研究報告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 and Journal of Medicine)。


西班牙班普羅納的納瓦拉大學(Universidadde Navarra)研究人員龔薩雷茲(Miguel Angel Martinez Gonzalez)說:「這是好消息,因為我們知道如何利用良好飲食來預防主要死因,也就是心血管疾病。」


龔薩雷茲與來自西班牙各地的同事,把近7500名有糖尿病或其他心臟風險的年長成人,分配到3個組別中。


研究人員指示兩個組別攝取地中海式飲食,一組補充特級初榨橄欖油,另一組補充堅果,並加上個別指導與團體會議的協助。第3個組別食用「控制」飲食,著重在低脂乳製品、穀類與蔬果。


接下來5年,有288名參與研究者得到心臟病或中風,或死於任何類型的心血管疾病。


不過,研究人員說,攝取地中海式飲食的民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食用一般低脂飲食的民眾低了28到30%。








地中海飲食 核桃可減心血管疾病

作者: PTS | 公共電視 – 2013年2月26日 下午8:00






西班牙政府進行一項長達五年的研究顯示,地中海式的飲食,每天攝取多種堅果,特別是核桃,對健康特別有好處,平均可以減少三成心血管疾病,以及五成中風的機率。


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出這項長達五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地中海飲食對人體健康最有幫助。


志願者採取三種飲食方法,一部分的人進行地中海式的飲食,每天吃50毫升的初榨橄欖油,第二種也吃地中海飲食,每天多吃30公克綜合堅果,其中包括15克的核桃,第三組則是吃美國心臟協會推薦的低脂飲食,五年後比較起來,多吃堅果核桃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三成,中風機率降低了五成。多吃初榨橄欖油的一組,心血管疾病機率也降低三成。


研究者 羅斯:


高植物性油脂飲食


對心血管健康有好處


比低脂飲食還要好


如果你每天吃堅果


特別是核桃


可以降低五成中風機率


這項研究由西班牙衛生部出資進行,參加者包括7500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中老年人,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長期飲食介入追蹤實驗。他們遵循上述的飲食原則乖乖吃了將近五年,得到的結果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心血管疾病仍然是目前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醫師表示,核桃特殊的營養成分,能幫助降低膽固醇,減少發炎反應,增強血管內皮功能,讓它成為有效的護心尖兵。


記者 施慧中 報導



鄭醫師補充:


橄欖油是優質Omega-6脂肪酸來源,核桃則有Omega-3和Omega-9,現代人攝取的脂肪酸來源大多以Omega-6為主,Omega-3明顯不足,建議大家除了攝取優質的Omega-6植物油外,務必額外補充Omega-3,根據這項長達五年的研究發現,規律攝取均衡優質的脂肪酸的確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結論是不要怕油脂,真正要留意的是油夠不夠好。


相關參考文獻: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


Ramón Estruch, M.D., Ph.D., Emilio Ros, M.D., Ph.D., Jordi Salas-Salvadó, M.D., Ph.D., Maria-Isabel Covas, D.Pharm., Ph.D., Dolores Corella, D.Pharm., Ph.D., Fernando Arós, M.D., Ph.D., Enrique Gómez-Gracia, M.D., Ph.D., Valentina Ruiz-Gutiérrez, Ph.D., Miquel Fiol, M.D., Ph.D., José Lapetra, M.D., Ph.D., Rosa Maria Lamuela-Raventos, D.Pharm., Ph.D., Lluís Serra-Majem, M.D., Ph.D., Xavier Pintó, M.D., Ph.D., Josep Basora, M.D., Ph.D., Miguel Angel Muñoz, M.D., Ph.D., José V. Sorlí, M.D., Ph.D., José Alfredo Martínez, D.Pharm, M.D., Ph.D., and Miguel Angel Martínez-González, M.D., Ph.D. for the PREDIMED Study Investigators


February 25, 2013DOI: 10.1056/NEJMoa1200303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200303?query=featured_home#t=articl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批準首個治療女性膀胱過動症新藥上市



2013年02月26日 15:06:49
來源: 中國科學報


     本報訊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日前批準由默沙東公司研發的全球首個可用于治療女性膀胱過動症的非處方藥“奧昔布寧透皮貼劑”上市。

    女性膀胱過動症發病年齡多在45至60歲,因身體疲勞和情緒激動而引起排尿,包括尿頻、尿急和淋漓不盡。來自美國國家尿控協會的資料顯示:美國有2000多萬女性患有膀胱過動症。雖然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可治愈的疾病,但80%的患者不會主動就醫,而是把症狀當做年齡增大的正常表現。


    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Mount Auburn醫院波士頓婦科泌尿學會理事Eman Elkadry博士說,奧昔布寧透皮貼劑作為非處方藥物獲準上市,為女性提供了一個能夠獨立管理自身狀況的選擇,並建立新的控制意識;同時也表明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可以被治愈的疾病。(潘鋒)


鄭醫師補充:


這種藥物早有口服劑型,學名為Oxybutynin,中文翻譯為奧昔布寧,這是一種抗膽鹼藥物,長效緩釋型與經皮吸收劑型效果沒有差別:


Baldwin C, Keating GM.Drugs 2009;69 (3):327-337. doi:10.2165/00003495-200969030-00008.


一般而言,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的副作用就是排尿困難,此外還包含口乾、視力模糊、便秘、視力模糊、頭暈等等:


Mehta D (Ed.) 2006. 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 51. Pharmaceutical Press. ISBN 0-85369-668-3


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譫妄,譫妄在高劑量使用時機率提高:


Andreasen NC and Black DW, "Introductory Textbook of Psychiatry."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 2006


這種抗膽鹼藥物使用的禁忌症包含閉鎖型青光眼(angle closure glaucoma )患者、胃食道逆流患者、虛弱的長者、腸道阻塞、大腸炎以及巨腸症患者,幾個月前,我曾在門診診治過一位疑似膀胱過動症的女性長者,但對藥物副作用反應極為敏感,由於他長期茹素而且飲食嚴重失衡,很多東西不敢吃,導致精神也出狀況,包含容易激動、極度頻尿、失眠以及憂鬱等等,甚至有輕生意念。所幸透過相關檢測,找出身體營養缺乏的原因,再配合相關治療穩定睡眠,現在依賴眠藥物藥物的劑量極低,頻尿狀況已明顯改善,尤其是睡眠穩定,症狀更穩定,這個案例儘管未施用胖胱過動症藥物,但也逐漸康復,足見其過度頻尿與精神緊張有關,而精神緊張又是長期營養失衡導致。


因此提醒大家,膀胱過動症,也可能是其他身體功能失衡原因引發的症狀,若能針對原因做根本處理,還是可以擺脫藥物依賴,迎向新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